人物
时段
朝代
白居易唐 772 — 8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白季庚子。
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
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时,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凶手。
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
穆宗长庆初,累擢中书舍人,乞外任,为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
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除苏州刺史
文宗立,入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
大和三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居洛阳
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
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谥文
工诗,倡导“新乐府”运动。
诗文与元稹齐名,世号“元、白”。
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
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
十九年中书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二年集贤校理翰林学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
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
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
武宗会昌二年(842)刑部尚书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
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然白实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
“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
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
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
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
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
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
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
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
研究著作有陈寅恪诗笺證稿》等。
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唐诗汇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幼聪慧。
建中末,两河用兵,寄家符离,播迁吴越
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
又登书判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元和元年,授盩厔
三年,除左拾遗,为翰林学士,居谏职内廷,直言无讳避;又为《秦中吟》、《新乐府》,指斥时事,故为权近所恶。
丁母忧,服除,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上疏请捕刺武元衡之凶手,贬江州司马
量移忠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苏二州刺史
大和初,任秘书监刑部侍郎
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卒。
居易元和中提倡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创通俗一派,影响深远。
元稹交厚,世称“”,诗称“元白体”。
晚年居洛,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
自编《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
今有《氏长庆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十九卷。
词学图录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有《白氏长庆集》,存词30余首。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后与元稹同登书判拔萃科
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襄州别驾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后人又称白傅或白太傅,官终刑部尚书
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曾作七律《卢侍御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诗,借黄鹤楼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全唐诗补逸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
贞元十六年进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左拾遗,出为江州司马,历刺、苏二州,以刑部尚书致仕
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
补诗二首。
(复出一首)
居易字乐天
其先太原人
下邽
贞元十四年进士
元和元年制策乙等。
累转主客郎中知制诰
文宗朝授太子少傅
封冯翊县侯
会昌中刑部尚书致仕
大中元年卒。
年七十六。
右仆射
作品评论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
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
白乐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旧唐书本传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
《诗病五事》
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藩垣而不及也。
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
”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白乐天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恨为苏小,虽美终带风尘耳。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
刘梦得白乐天诗云:“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
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
”此固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蕴,此其所短处。
“亲家翁”、“开素”、“鹊楼河”,皆俗语。
白乐天用俗语为多,《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晚核嘉姻不失亲。
”又云:“月终斋满谁开素,须记奇章置一筵。
”又云:“凶似鹊楼河:
乐天云:“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然乐天既知韦应物之诗,而乃自甘心于浅俗,何耶?
岂才有所限乎?
法藏晬金》云:余尝爱乐天词旨旷达,人胸中。
有句云:“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
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
”夫如是则造化均偏,不足为休戚,而况时情物态,安能刺鲠其心乎?
《朱子全书•论诗》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律底涎出。
《臞翁诗评》
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事事言言皆着实。
张文潜云:世以乐夭诗为得于容易,而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
苕溪渔隐臼:乐天诗虽涉浅近,不至尽如冷斋所云。
余旧尝于一小说中曾见此说,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载之诗话,是岂不思诗至于老妪解,乌得成诗也哉!
余故以文潜所言,正其谬耳。
白氏集中,颇有遣怀之作,故达道之人,率多爱之。
陈后山云:陶渊明之诗,写其胸中之妙。
无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耳。
青箱杂记》云:白乐天诗,达者之词也。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允满,殆与元气相侔。
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
此岂撚断吟须、悲鸣口吻者所能至哉!
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
余最喜白太傅诗,正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
夫《三百篇》何尝以雕绘为工耶?
世又以元微之与白并称,然元已自雕绘,唯讽谕诸篇差可比肩耳。
《艺苑卮言》
张为白乐天“广大教化主”。
用语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长,极有冗易可厌者。
少年与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
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艺苑卮言》
白极推重刘“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为有神助,此不过学究之小有致者。
白又时时颂李颀“渭水自清泾至浊,周公大圣接舆”,欲模拟之而不可得。
徐凝“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极是恶境界,白亦喜之,何也?
风雅不复论矣,张打油、胡钉铰,此老便是作俑。
李维桢《读苏侍御诗》
香山以禅为诗,以诗为禅。
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苏端明,与香山材相等。
三人诗格多因时代,不必求异,不必求同,此其入禅深处。
夫无名,名之至也。
《诗薮•内编》
乐天诗世谓浅近,以意与语合也。
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何得以此为嫌?
明妃曲》云:“汉使却回频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土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
胡应麟《题白乐天集》
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而世规规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刘全白语:白性倜傥,苦赋诗,尤工古歌。
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
元微之虽同称,差不及也。
《诗源辨体》
白乐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渊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时,故终成大变。
其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
《诗源辨体》
五言古,退之语奇险,乐天语流便,虽其相反,而快心露骨处则同;就其所造,各极其至,非馀子所及也。
司空图谓“力勍而气孱”,盖以其语太率易,不苍劲故耳。
《诗源辨体》
乐天五言古最多,而诸家选录者少,盖以其语太率易而时近于俗,故修词者病之耳。
然元和诸公之诗,贵快心尽意时纵恣自如,故予谓乐天诗在退之之下,东野之上。
或有取于东野而无取于乐天,非所以论元和也。
《诗源辨体》
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叙事鲜明,新乐府议论痛快,亦变体也。
《诗源辨体》
乐天五七言律绝悉开宋人门户,但欠苍老耳。
五言排律华赡整栗,而对尚工切,语皆琢磨,乃正变也。
《诗源辨体》
乐天诗,非不自知其变,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缚,故不得不然。
观其《和答微之诗序》云:“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
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
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
”故知其不得不然耳。
《诗辩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称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不知此政诗格所由卑也。
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古人无是也。
凡讽谕之义,欲得深隐,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公尽而露,其妙处正在周详,读之动人,此亦出于《小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白傅实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乐府、杂律诗,故多可观者。
其病有二:一在务多,一在强学少陵
率尔下笔,秦武王乌获争雄,一举鼎而绝脰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选白诗从无精识,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气格者并削风藻,此子瞻所云“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者也。
《唐音审体》
白傅诗平易坦直,如家人妇子谈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从无此格,岂非千古绝调,然必不可效也。
效他家不得,各随其力之所至;而效白体不得,将流为浅率俚俗。
刻鹄画虎之辨,学者不可不慎所择。
《古欢堂集杂著》
乐天(五律)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到语,皆他人所未发。
(七绝)山峙云行,水流花开,似以作绝句为乐事者。
《唐七律选》
乐天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独七律下乘耳,然犹领袖元和长庆间
宝、太以后窃脂乞泽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时倡和,争相摩仿,终不得似。
如东家效西家,才分悬远。
《中晚唐叩弹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独辟杼机,摆脱羁绁于诸家中,最为浩瀚。
比之少陵,则泰山乔岳,一则长江大河。
忧乐不同,而天真烂漫未尝不同也;难易不一,而沉着痛快未尝不一也。
学者熟之,可以破拘挛,洗涂泽。
白居易诗,传为老妪可晓,余谓此言亦未尽然。
今观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苏轼谓其局于浅切,又不能变风操,故读之易厌。
夫白之易厌,更胜于李(白)。
然有作意处,寄托深远,如《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昆,此风人之能事也。
至五言排律,属对精紧,使事严切,章法变化中,条理井然,读之使人唯恐其竞,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视白,则失之矣。
《唐诗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书破万卷,使生盛唐,当与李、杜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末季各有时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浅俗,文章果关乎气运耶!
然虽无江河急流之势,泰华崭绝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扪丝,兼以转折灵变,动循法度,所以超乎群伦之上,出乎众妙之中,至今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
后人或无其才,或不肯读书,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郸,止得浅俗,故日趋卑下耳。
呜呼,白诗岂易学者哉!
高澍然《种竹山房诗稿序》
乐天取源之地何?
杜子美是已。
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
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
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
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
《唐诗别裁》
乐天忠君爰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
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也。
《唐诗别裁》
元、白译律,滔滔百韵,使事亦复工稳,但流易有馀,变化不足。
《贞一斋诗说》
五言排律,至杜集观止。
若多至百韵,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铺缀完局,缘险韵留剩后幅故也。
白香山窥破此法,将险韵参错前后,略无痕迹,遂得绰有馀裕。
故百韵叙事,当以香山为法。
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习。
《剑溪说诗又编》
白乐天中怀坦荡,见之于诗,亦洞澈表里,曲尽事情,俾读者欣然如对乐易友也。
然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唐宋诗醇》
唐人诗篇什最富者,无如内居易诗。
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视为多……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
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余读公诗云:“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
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
香山主于用意。
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唯意之所至,辨才无碍。
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
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诗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劲而神完,虽千百岂亦沛然有馀,无一懈笔。
当时元、白唱和,雄视万代者正在此,后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
奇警者,犹第在同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
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此元、白较胜于韩、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
香山自归洛以后,益觉老干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竞胜者,更进一筹矣。
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七古乐府,则独辟町畦,其钩心斗角,接榫合缝处,殆于无法不备。
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奄有也。
若以渔洋论诗之例例之,则所谓广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细雅俗之不择,泥沙瓦砾之不拣耳。
《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
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
非慎取之,何以维雅正哉!
《艺概》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艺概》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岘佣说诗》
香山五言,直率浅露,殆无可法。
秦中吟》诸篇较有意思,而亦伤平直。
《岘佣说诗》
香山七古,所谓“长庆体”,然终是平弱漫漶。
其源出于程晓应璩,亦参法陶公,研淡为华,琢虚成隽,虽与微之同訾轻俗,要自神清。
《续古》十篇,夭条明丽,虽劲惭彭泽,高谢枚生,而挺秀缘情,正如子山拟阮,寓意微词,清思绝径。
唯与微之赠答,少损其韵,亦缘精神相属,动与形模也。
秦中吟》、《讽喻诗》,则染采王建,青蓝异色,各尽其妍矣。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白诗之妙,实能于杜、韩外扩充境界。宋诗十之七八从《长庆集》中来,然皆能以不平变化其平处。
主要活动
  • 800年,进士
  • 803年-80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校书郎,早春独游曲江,有诗。
  • 806年,京畿道京兆府盩厔(陕西周至),盩厔尉,此日,授盩厔尉。
  • 806年-807年,京畿道京兆府盩厔(陕西周至),盩厔尉,权摄昭应事,春,有诗送武士曹归蜀。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进士考官,秋,自盩厔尉调冲进士考官,作策问。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集贤校理,试毕帖集贤校理。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此日,召入翰林,奉敕试制诏等五首,为翰林学士。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进士考官,此日,为府试官。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7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进士考官、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制策考官、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居新昌里。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充制策覆考官,此月,为制策考官。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此日,除左拾遗;依前充翰林学士。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制策考官、左拾遗、翰林学士,重阳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新昌里(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早秋曲江感怀,有诗。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在长安有祭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制策考官、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在长安,为左拾遗、翰林学士。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尹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早春游曲江,有诗。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此日,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尹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在长安,有文。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户曹参军,翰林学士,春赏雪,作诗。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尹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此年作有文。
  • 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京兆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在长安,仍为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 811年-812年,京畿道华州下邽(陕西大荔),守丧,丁忧,退居下邽义津乡金氏村。
  • 813年-814年,京畿道华州下邽(陕西大荔),待职,此日,迁前权厝外祖母陈夫人;季弟幼美之灵柩,改葬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冈。
  • 814年,京畿道华州下邽(陕西大荔),太子左赞善大夫,冬,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 815年,京畿道京兆府下邽(陕西渭南),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有感于当时藩镇割据,有文。
  • 81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太子左赞善大夫,在长安,居昭国里,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 815年-818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江州司马,八月,贬江州刺史。王涯复论居易所为不当治郡,追改江州司马。
  • 818年-820年,江南西道江州浔阳(江西九江),忠州刺史,此日,代李景俭为忠州刺史。
  • 820年,山南东道忠州临江(重庆忠县),司门员外郎,赏荔枝图,作序。
  • 820年,山南东道忠州临江(重庆忠县),忠州刺史,东城寻春,有诗,姑系于此。
  • 820年,待职,经三峡,由商山路返长安。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司门员外郎,至长安,除尚书司门员外郎。有诗。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司门员外郎,充重考订科目官,十二月,充重考订科目官。有文。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此日,改主客郎中;知制诰。有文。
  • 82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尚书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此年作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春,购新昌里宅,此为白居易第二次居新昌里。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充重考进士官,四月,充重考进士官,覆试礼部侍郎钱徽主试下及第进士郑朗等十四人。时李宗闵婿;杨汝士弟皆及第。李德裕;元稹与李宗闵有隙,因同李绅上言,以为不公。诏居易与王起重试,黜朗等十人。钱徽;李宗闵;杨汝士皆远贬。自是李德裕及李宗闵各分朋党,相倾轧垂四十年。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西省对花忆忠州东坡新花树,有诗寄题东楼。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夏,与元宗简同制加朝散大夫,始著绯,又转上柱国。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朝散大夫、上柱国、中书舍人、制策考官,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秋,奉命宣谕魏博节度使田布,赠绢五百匹,不受。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立秋日登乐游原,有诗。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朝散大夫、上柱国、中书舍人、制策考官,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主客郎中,知制诰,在长安,有文。
  • 82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充制策考官,此日,充制策考官。崔龟从;庞严等十一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登第。
  • 821年-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文。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杭州刺史,此年作有文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为中书舍人。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杭州刺史,此年作有文
  • 82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中书舍人,在长安,有诗。
  • 822年-82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杭州刺史,七月,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有诗。
  • 824年-825年,江南东道杭州钱塘(浙江省杭州),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五月,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 825年-82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苏州刺史,此日,除苏州刺史。
  • 826年-827年,江南东道苏州吴县(江苏苏州),待职,十月初,发苏州。有诗。
  • 827年-828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秘书监,此日,征为秘书监,赐金紫。
  • 828年-82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刑部侍郎,此日,由秘书监除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 829年-830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三月末,百日假满,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裴度等于兴化里第置酒送行。
  • 830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河南尹,此日,代韦弘景为河南尹。
  • 830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有诗。
  • 830年-833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河南尹,有诗。
  • 833年-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中春游,有诗呈诸亲友。
  • 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和河南郑澣新岁对雪,有诗。
  • 835年,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约三月末返洛阳。有诗。
  • 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是年春,有诗。
  • 835年,都畿道陕州灵宝稠桑驿(河南灵宝),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过稠桑,有诗。
  • 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同州刺史(不就),九月,代杨汝士为同州刺史,辞疾不赴。
  • 835年-83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居易改授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进封冯翊县开国侯。
  • 836年,太子少传分司,此年作有文
  • 836年-841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圣善寺(河南洛阳),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闰五月,自编《白氏文集》六十五卷,共诗文三千二百五十五篇,藏于东都圣善寺。
  • 841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停官,百日长告满,停少傅官。
  • 842年-846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刑部尚书致仕,给半俸。
词学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