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照” 相关资源
僧照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泰山丹岭寺。
普泰间
偶至荣山。
见飞流之下。
有穴可入。
因入穴中。
可行五六里。
即出穴。
循鸟道东北行数里。
石渠阔二三步。
水西流。
清彻药草被地。
渠北瓦舍三间。
庭中堆拥稻穗。
鸟雀浅啄。
东舍格上有黄帙数卷。
中置铁臼两具。
若釜器等。
尘𡏖所蒙。
都无炊爨之迹。
西舍有沙门
端坐其内。
青苔四壁。
外则茂林
悬涧绝蹊径。
顷之一僧年六十许。
眉长丈馀。
盘挂耳上。
相见欣然。
所从来。
劳慰良久。
且自云。
我同学三人。
避世居此。
一人出游未反。
一人死已久。
似入灭定。
令在西舍。
亦曾见未。
又问世主何姓何国号耶。
答曰。
国号魏。
曰然则非姓曹氏者。
曰姓元氏。
非曹氏也。
既取林中叶下所藏啖之。
晚遂捣稻穗为作鬻。
时嘱其饱食曰。
无以我不食见疑也。
问习何经。
答曰。
法华经。
颔首曰大好。
因言东舍格上经我尽能诵之。
汝欲闻否。
合掌曰。
愿闻之。
遽诵彻夜旦。
辄昏睡。
曰但睡。
我固常业尔。
明日复具食。
谢曰。
幸得奉谒。
请暂违。
当寻后约也。
其僧了无留意。
惟言我出游。
同学行当归。
汝俟以一见。
大有开悟。
兹既必欲辞好去。
还后益结友寻路将往。
终迷所向乃已。
僧照
未详氏族。
泰山丹岭寺。
性虚放喜追奇。
每闻灵迹谲诡。
无不登践。
承瀑布之下多诸洞穴仙圣攸止。
魏普泰年行至荣山。
见飞流下有穴。
因穴随入。
行可五六里。
便出穴外。
逐微径东北上数里。
石渠阔两三步。
水西流清而且彻。
带渠药草延蔓委地。
渠北有瓦舍三口。
形甚古陋。
庭前谷穗纵横。
鸟雀残食。
东头屋里有数架黄帙。
中间有铁臼两具。
亦有釜器。
并附游尘。
都无炊爨之迹。
西头屋内有一沙门
端坐俨然飞尘没膝。
四望惟见茂林悬涧。
非复人居。
须臾逢一神僧。
年可六十。
眉长丈馀槃挂耳上。
相见欣然如旧。
问所从来。
自云。
我同学三人来此避世。
一人外行未返。
一人死来极久。
似入灭定。
今在西屋内汝见之未。
今日何姓为主。
答是魏家。
僧云。
魏家享国已久不姓曹耶。
云姓元。
僧曰。
我不知。
遂取谷穗捣之作粥。
又往林中叶下取与之令啖。
僧云。
汝但食。
我不啖此。
又问诵何经。
云。
诵法华。
神僧颔头曰。
大好精进业。
今东屋格上如许经。
并自诵之。
欲得闻不。
合掌曰。
惟敢闻命。
彼遂部别诵之。
声气朗彻。
乃至通夜。
苦睡。
僧曰。
但睡。
我自恒业耳。
达日不眠。
更为造食。
谢曰。
幸得奉谒。
今且暂归寻来接事。
僧亦不留。
但言。
我同学行去。
汝若值者大有开悟。
恨不见之。
既言须归好去。
寻路得还。
结侣重往。
瀑布与穴莫测其处。
终南诸山亦有斯事。
既多馀涉。
不无其理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