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加谥追尊改主重题议 唐 · 杨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臣等伏寻旧典。栗主升祔之后。
在礼无改造之文。亦无重加尊谥改题神主之例
求之旷古。夐无其文。
周加太王王季文王之谥。但以德合王周。
遂加王号。未闻改谥易主
且文物大备。礼法可称。
最在两汉。并无其事。
光武中兴都洛阳。遣大司马邓禹入关。
奉高祖以下十一帝后神主。祔洛阳宗庙。
盖神主不合新造故也。自魏晋迄于周隋。
虽代有放恣之君。亦有知礼讲学之士。
不闻加谥追尊。改主重题。
书之史策。可以覆视。
今议者惟引东晋重造郑太后神主事为證。伏以郑太后琅琊王妃。
薨后已祔琅琊邸庙。其后母以子贵。
将升祔太庙。贺循请重造新主。
改题皇后之号。备礼告祔。
当时用之。伏以诸侯庙主。
与天子庙主。长短不同。
若以王妃八寸之主。上配至极。
礼似不同。时谄神贪君之私。
用此谬礼。改造神主。
比量晋事。义绝非宜。
宣懿穆宗之后。实武宗之母。
母以子之贵。已祔别庙。
正为得礼。飨荐无亏。
今若从祀至尊。题主称为太后
因子正得其宜。今若别造新主。
题去太字。即是穆宗上仙之后。
臣下追致作殡之礼。渎乱正经。
实惊有识。臣当时并列朝行。
实知谬戾。以汉律擅论宗庙者。
以大不敬论。又其时无诏下议。
默塞不敢出言。今又欲重用东晋谬礼。
秽媟圣朝大典。猥蒙下问。
敢不尽言。臣谨按国朝前例。
甚有明文。武德元年五月
备法驾于长安通义里旧庙。奉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神主。
升祔太庙。既言于旧庙奉迎。
足明必奉旧主。其加谥追尊之礼
自古本无其事。自则天太后摄政之后累有之。
自此之后。数用其礼。
历检国史。并无改造重题之文。
若故事有之。无不书于简册。
臣等愚见。宜但告新谥于庙
而止其重题改造之文。开元初
太常卿韦绦高宗武后神主云天后圣帝武氏。奏请削去天后圣帝之号。
别题云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诏从之。
即不知其时削旧题耶。重造主耶。
亦不知用何代典礼。礼之疑者。
决在宸衷。以臣所见。
但以新谥宝册告陵庙。正得其宜。
改造重题。恐乖礼意。
昼偃庐序 宋 · 陈藻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一八、《乐轩集》卷五
刘徽之字叔猷,结庐花圃,谒名三载,未暇命也。
一日,读唐人刘言史《秋》诗,其末联云:「才薄无潘舆,便便昼偃庐」。
余久客横塘,因娶刘家,而即居焉。
按塘东西世谱,盖从王氏光州来。
然自闽太傅存,而上失其传。
今《唐书·王潮传》所载刘行全,岂其先耶?
人之族属多散处,言史亦其祖裔,未可知也。
三五百年揣摩旧事,偶或有中,则取「昼偃」以名庐,乃是吾家故实,不犹愈于借诸葛、陶令家事乎?
《诗》曰:「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庆元二年正月望日序。
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905年10月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渥。
字子章
范阳人
卢氏出于齐。
齐之始祖。
以姬周克享于仁。
乃佐文武定天下。
弛刑之后。
其裔孙又能以大义匡奉
且救诸侯之患。
宜其百代昌盛矣。
及拓跋陷幽冀之域。
士人之整饬官姻不失其旧者。
推于周党
所为甲门。
高齐通公黄门远公八世祖。
曾祖某官。
祖某官。
皆以德义显本朝。
先公讳某。
兼以儒术吏治。
历仕终某州刺史
清河夫人。
生公
公植德秉仁。
而识致远大。
济之强学。
发为文章。
故未就乡学举。
则时辈后生皆以为杰出。
虽文场迂滞。
然时者亦历指要显
不敢徒以负地待之。
会府方重首荐。
公为主试者所强。
举子未效其业于主师。
则踵门投贽者已数百辈。
宣宗锐意文治。
白衣稍出。
流类亦往往上门。
故公中选甲科。
籍则待制
名臣亦以得人为贺。
皆为儒风隆替。
当系于公。
累辟诸侯府。
亦以公去就为轻重。
御史丞将选僚属。
递相告约。
才及升班之限。
台命已行。
太夫人在洛。
乞以散秩就养。
国子博士分务殆十年。
公议所迫。
侍御史
专领东台之务。
徵起居。
转司封员外知杂事
正色谠言。
举劾不挠。
司勋郎中
时宰所忌。
出倅宣武军以缓之。
未更岁入为某曹郎
迁拜万年令。
京兆每引见必优礼。
言则规禀。
诸曹请事。
若奉严师。
其政可知也。
诰命极选所以内训百辟。
外训四方。
元和中
若韩李二文公裴晋公令狐相国白李淮南联处内外之制。
任征伐约束。
佽助大朝。
其后取人。
多以时望。
望胜则人以地优。
用轻则才以势轧。
兼而不怍。
乃属于公。
拜某官知制诰
每涉委廉。
则堂列耸眙。
宰相详议大政。
亦俟入直乃行。
前后六年。
编录盈笥。
实一时之典则也。
丁内忧。
哀毁逾礼。
士大夫莫不感伤。
免丧。
拜陕虢观察使御史中丞
前涖是邦。
或出禁侣恇畏内臣
护军刘重美党类豪侈
傲视廉使
橐奸黩货。
得以自专。
及公至镇。
待之有制。
重美虽渐敛束
故态未锄。
公举其坏政之甚者。
面数以挫其锋气。
卒俛首受教。
权不外夺。
教人自苏息矣。
江岭宿兵。
边戍乏食。
滑州军奋臂标回。
开折天侣。
及骤至墙下。
吏士缩慄。
皆请闭关拒守。
公曰。
彼冻馁所迫。
未闻肆毒。
吾因而抚之。
冀其返善。
若首唱其恶。
彼畏彰闻
则怀疑蜂溃矣。
廷议力未能制。
且当遏其所归。
奈何。
反开门具饩劳。
主将亲谕之。
果遽感悟而东。
逮出境。
人无罹其患。
噫。
古所谓仁勇。
难哉。
其他惠爱廉平
犹可徵诸故老。
初公报政当陟。
且悬文柄之命。
权倖所沮。
事未克行。
及此传闻。
中外推敬。
故宰职得伸其所志。
冬十月
礼部侍郎
偫辈之躁聚势门。
欲以浮论笼驾主司者。
迎自咎其牙角。
洎入贡署。
才引明经
则美称已哗于外议。
遇大驾南幸。
乃中辍。
人至今惜之。
明年春。
自都潜出。
二月至中条。
舍于幕吏司空图
被疾浃旬方至洛。
由汉阴诣蜀。
舟行迂滞。
尚以后至授国子祭酒
公论逾郁。
御史丞兼左丞
柬拔端良
风威益振。
驾回未几。
又徒步扈从于宝鸡
褒中
歧蜀阻。
兵食俱困。
主相深念。
计无所施。
乃拜公户部尚书兴元留事知节度使事。
焚剽之后。
百姓逃窜。
公躬自招抚
且徵赋食。
山氓相勉贡输。
军声大振。
时议以为萧何大勋。
实非公不济。
上每敛容优异。
许以入辅者数矣。
公坚让乞退。
至京。
尚以检校司空太常卿畴庸。
尚书右仆射
自古澄汰稍厉。
多碍于时。
苟訾失实。
则受制偫
驱之仇敌。
反为国病矣。
公谓轨律在已。
足以正人。
未尝惑爱憎之言。
遽出升黜。
而尤者自去。
明恕以彰。
又古所谓得大臣之体者乎。
仁哉。
累授保傅。
寻以检校司徒致仕。
从坚请也。
大驾移幸。
公自华至洛。
天祐二年九月十日
寝疾薨于长寿佛宇
享年八十六。
嗣王辍朝。
赠某官。
谥曰某
噫。
古之硕贤
或享高位上寿。
盖尸其柄者时显至公。
以警于昭幽。
俾为善者不悔耳。
公孝于家。
勤于国。
宜于人。
既于是。
而报应又如此。
果使后之追企者唯恐不逮。
以邀福于神明。
然则善人之化于人。
虽没世而弥彰矣。
且家邦将盛。
必有所繄。
盖感致之效。
当究其源耳。
初公既属文。
太夫人知其友爱诸弟。
且命相敦诱
故诸弟子亦能相师禀。
就其所业。
及公中第。
即又孜孜指导进取。
果岁继捷。
皆籍于显地
禄养之荣。
孝敬之美。
一时罕及也。
推是而言。
所谓施于兄弟。
至于家邦。
公宜与圣人之徒。
亘百代而合契美哉。
公介弟尚书公绍。
尤检剋。
亦能率其子弟。
俾幼无违者。
仲弟治。
考功郎中
季弟沈。
右补阙从事洛都守府
盖雅族积祐。
有以保持。
公以其年十月某日。
附葬于缑氏某乡某里。
礼也。
夫人姑臧君李氏。
柔顺明淑。
叶公慈恤。
内外孤婺。
赖之获济。
先公而终。
刑部侍郎膺。
实惟冢嗣。
敏材慎行。
嚣竞不能入。
弟赓。
左补阙
整整唯谨。
目为令人。
有以见绵祚无穷也。
自昔负大名拥大望。
苟无其实。
必若负重而趋。
虽非有力者挤之。
亦当自蹶矣。
宣懿之际。
士类方竞其间。
与公别著亲友之分者。
崱崱当世。
止有数贤。
皆退可革天下之浇风。
进可效天下之大任。
殁则金石之。
缀史氏之笔端。
岂容易而品级哉。
千载之下。
必得其人。
盖知始无愧耳。
今年秋八月
愚诏追洛。
拜公床下。
明日继谒。
蒙手授以
且有释氏多言宿分深之句。
瞪视不言。
若属意于纪述。
默至感悟。
誓竭菲才。
况业履谟庸。
三纪备熟。
虽有文酋之工。
亦莫能详悉。
然则刊尔信实。
门人焉得为让。
铭曰。
姜佐宗姬
仁移于谊。
驰及厥裔。
亦恢四履。
纫绝扶微。
益延世祀。
战国横溃。
独整士风。
汉氏之东。
植显大宗
黄门魁伟。
州党所宗。
逮我太师
教义足维。
出入允宜。
万方廷萃。
珍贶叠委。
待公为瑞。
秉文慎择。
列曹骤历。
乃训百辟。
国事洞疑。
王旅阻饥。
惟公是咨。
冠裳奕奕。
礼义是则。
公庸乃陟。
或道之亨。
孰喜孰戚。
华崇之趾。
吾老如此。
克跻寿祉。
皆极报德。
照彼日星。
摩地载扃。
镵石张铭。
济我淑贞。
勖尔后生。
尔朱荣配食明帝 东魏 · 封隆之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荣为人臣,亲行杀逆,安有害人之母与子对飨?
考古询今,未见其义(《北齐书·封隆之传》)
齐王 东魏 · 封隆之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斛斯椿贺拔胜、贾显智等往事尔朱,中复乖阻。
及讨仲远,又与之同。
猜忍之人,志欲无限。
叱列延庆、侯念贤皆在京师,王授以名位,此等必构祸隙(《北齐书·封隆之传》)
孝武帝高欢 北魏 · 温子升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一
前持心血,远以示王,深冀彼此共相体悉,而不良之徒坐生间贰,近孙腾仓卒向彼,致使闻者疑有异谋,故遣御史中尉綦隽具申朕怀。
今得王启,言誓奶恻,反覆思之,犹所未解。
以朕眇身,遇王武略,不带尺刃,坐为天子,所谓生我者父母,贵我者高王。
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还如王誓。
皇天后土,实闻此言。
近虑宇文为乱,贺拔胜应之,故纂严,欲与王俱为声援。
宇文今日使者相望,观其所为,更无异迹。
贺拔在南,开拓边境,为国立功,念无可责。
群若欲分讨,何以为辞?
东南不宾,为日已久,先朝已来,置之度外
今天下户口减半未宜穷兵极武。
朕既暗昧,不知佞人是谁,可列其姓名,令朕知也。
如闻厍狄干语云:「本欲取懦弱者为主,王无事立此长群,使其不可驾御,今但作十五日行,自可废之,更立余者」。
如此议论自是王间勋人,岂出佞臣之口?
去岁封隆之背叛,今年孙腾逃走,不罪不送,谁不怪王。
既为祸始,曾无愧惧,王若事君尽诚,何不斩送二首?
王虽启图西去,而四道俱进,或欲南度洛阳,或欲东临江左,言之者犹应自怪,闻之者宁能不疑?
王若守诚不二,晏然居北,在此虽有百万之众,终无图彼之心。
王脱信邪弃义,举旗南指,纵无匹马只轮,犹欲奋空拳而争死。
朕本寡德,王已立之,百姓无知,或谓实可。
若为他所图,则彰朕之恶,假令还为王杀,幽辱齑粉,了无遗恨。
何者?
王既以德见推,以义见举,一朝背德舍义,便是过有所归。
本望群臣一体,若合符契,不图今日分疏到此。
古语云:「越人射我,笑而道之,笑而道;
吾兄射我,泣而道之」。
朕既亲王,情如兄弟,所以投笔拊膺,不觉歔欷(《北齐书·神武纪下》。帝据胡床,拔剑作色,子升乃为敕。)
孝武帝 东魏 · 高欢
 出处:全北齐文卷一
荆州绾接蛮右,密迩畿服,关陇恃远,将有逆图。
臣今潜勒兵马三万,拟从河东而渡;
又遣恒州刺史厍狄干瀛州刺史郭琼、汾州刺史斛律金、前武卫将军彭乐拟兵四万,从其来违津渡;
领军将军娄昭、相州刺史窦泰、前瀛州刺史尧雄并州刺史高隆之拟兵五万,以讨荆州
冀州刺史尉景冀州刺史高敖曹济州刺史蔡俊前、侍中封隆之山东兵七万突骑五万,以征江左
皆约所部,伏听处分(《北齐书·神武纪下》)
冀州刺史封隆之 北齐 · 邢劭
 出处:全北齐文卷三
公世载儒雅之风,家传钟鼎之业,出三代而克阜,历两都而转盛。
五世祖游,游子孚,耻斯鸟兽,狭此丘壑,濡足焚首,念在一匡,委质中山,并充衮阙。
故已援坠拯溺,大庇生民,祖定功业,建旆怀藩,扬旌冀部,耳目相接,歌咏独存。
文司空孝宣公,禀润玉府,承华桂簿,望振鹭而齐举,轶归鸿而并运。
以兹一德,光事三主,七登九伯之重,再处八元之任,必有馀庆,事属才子,莫之与京,理归世禄。
非因原隰之气,讵待河岳之灵,发纯粹而成址,禀中和而树质。
神体秀异,志识闲爽,幼体成人,弱不好弄,同凤凰之五色,非豫章之七年。
太昌初平洛,除侍中骠骑大将军,密勿枢功,逶迤衮职。
貂蝉承弁,华藻披衣,呜双璜于峻陛,驱六辔于广路,升华辇以弼一人,践太阶而平天下(《艺文类聚》五十。)
潼关进止议 北齐 · 封子绘
 出处:全北齐文卷六
贼帅才非人雄,偷窃名号,遂敢驱率亡叛,送死伊瀍。
天道祸淫,一朝瓦解。
虽仅以身免,而魂胆俱丧。
混一车书,正在今日,天与不取,反得其咎。
时难遇而易失,昔魏祖之平汉中,不乘胜而取巴蜀,失在迟疑,悔无及已。
伏愿大王不以为疑(《北齐书·封隆之传》,武定元年高仲密以武牢西叛,周文帝拥众东侵,高祖邙山破之,乘胜长驱,遂至潼关,命群僚议其进止。子绘言。)
封隆之密书 东魏 · 高澄
 出处:全北齐文卷一
仲密枝党同恶向西,宜悉收其家累,以惩将来(《北齐书·封隆之传》:武定初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将叛,诏隆之驰驿抚慰,世宗密书与隆之云云。)
封子绘大宁二年是年四月改元河清 北齐 · 高湛
 出处:全北齐文卷二
冀州密迩京甸,归彦敢肆凶悖。
已敕大司马、宁平原王段孝先总勒重兵,乘机电发;
司空东安王娄睿督率诸军,络绎继进。
卿世载名德,恩洽彼州,故遣参赞军事,随便慰抚。
宜善加谋略,以称所寄(《北齐书·封隆之传》。)
齐高祖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
张让段圭
浊乱天下。
汉召董卓
将显其诛。
竟有小平之奔。
曹氏因之。
乃创霸业。
郑俨徐纥
点辱皇猷。
魏收尔朱荣
欲洗濯宫掖。
遂至河阴之祸。
齐人藉此。
用承明命。
故曰乱者理之源。
机者命之兆。
不可失也。
神武崖岸高竦。
器宇深沈。
望之俨然。
风尘自远。
听之逾厉。
雷霆或闻。
至乃足践列星。
声振原地。
赤色映团焦之外。
青□立旅宿之门。
汉高由之自负。
徒属以之增畏。
此所谓历数在躬。
推之不可去也。
于时魏德已衰。
偫胡得志。
孝庄殒于虏手。
节闵系于凶徒。
义士痛心。
壮夫沥血。
结党求同盟之会。
仗剑想勤王之师者。
往往而聚焉。
所以因天下之心。
览英雄之议。
普泰元年六月
建旗于信都
以讨尔朱兆为名。
当时赵魏之豪。
有高虔邕高敖曹封隆之李元诚卢文伟崔祖螭等尽其死力。
盖代之杰。
尉景段荣彭乐窦泰娄昭薛孤延等共其奔走。
然后数乱常之罪。
显安忍之辜。
发义帝之丧。
三军缟素。
承傕汜之逼。
万里同心。
莫不精勇感人神。
雄略出天地。
檄词未草。
声已驰于贼庭。
王诛欲加。
命乃悬于鬼箓。
但犬羊四合。
觜距千偫。
大战韩陵。
然始得志。
既而龙骧虎步
高下在心。
幕府以临外藩。
分腹心而统京邑
虽生我者父母。
立我者高王。
既怀震逼之威。
易为芒刺之说。
周郑交恶。
衍殖构氛。
赵鞅畏谗。
遂起晋阳之甲。
襄王失据。
乃有居泛之悲。
虽表数相仍。
公怒未怠。
紫宸不可久旷。
丹穴难以更熏。
遂应飞来之谣。
乃议迁都之便。
关西河北
剪为寇雠。
天平永熙
便成敌国。
于是疆埸大骇。
钲鼓相闻。
邙山之师。
杖马捶而自免。
沙苑之役。
跨驼驼以遁归。
胜负相参。
波澜不定。
丰功厚利。
各有可观者焉。
昔魏祖西征。
中道不豫。
晋景南伐。
兵乃殂。
此并业未半而意穷。
功垂成而促。
是以留连末命。
委曲临终。
不可尽也。
高祖其辞魏帝之表。
可谓其言也哀。
顾太子之言。
可谓其事也尽。
方诸前代。
各一时也。
若乃推诚与人。
怀旧不舍。
择子如之虱。
尉景之肱。
高昂于肝胆。
侯景于半体。
明达也。
牵马麦田。
不饮社酒。
此严断也。
放李穆之归。
使其富贵。
感虎兕之对。
以劝事君。
此宏量也。
故能废立虽多。
不失臣节。
兵锋屡折。
人望犹存。
即与夫嬖贾充荀彧
不同时也。
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691年2月1日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夫人讳某。清河郡东武城人也。
轩辕锡允。弧矢崇威。
畏其神者三百年。得其姓者十四族。
金貂七叶。汉天子之忠臣。
鼎足三公晋武皇之名相。
孤卿玉帛。世有其庸。
曾祖某。北齐太常卿徐兖二州刺史
天人之礼。位掌于秩宗
侯伯之尊。宠优于露冕。
祖某。汾阴寿春阳城县令
袭公侯之瑞。屈铜墨之班。
士元非百里之才。太邱有三台之望。
父某。唐户部侍郎复亳建三州刺史
尚书北斗。始赞于南宫。
方岳专城。终荣于独坐。
夫人即刺史之第若干女也。禀柔成性。
蕴粹含章。承礼训于公庭。
习威仪于壸则。夫其窈窕之秀。
婉娈之姿。贞节峻于寒松。
韶仪丽于温玉。铅华不御
饰环佩之容。浣濯是衣。
勤黼黻之䌽。自作嫔于君子。
主中馈于家人。三千之礼不违。
九十之仪无慝。至乃恭于奉上。
顺于接下。仁孝以承宗祀。
慈惠以睦闺门。则雍雍跄跄。
必由其道矣。呜呼。
府君不造。遘此闵凶。
中年不图。早世而殒。
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
丹节孤高。终守柏舟之誓。
府君食先人之德。无厚生之财。
夫人徇黔娄之贞。阙丹台之产。
孀居永日。蓬首终年。
处贫素而弥坚。保幽芳而不昧。
府君之逝。有四子焉。
少遭罔极之哀。未奉过庭之训。
夫人保持名教。终始礼经。
既勖之以义方。又申之以远大。
皆能率由慈训。克荷嘉声。
箕裘之业载隆。燕翼之谋不霣。
非夫淑明贤懿。圣善温良。
崇妇道之深规。宏母仪之至范。
孰能昭宣令问。若斯之盛哉。
彼苍不忱。歼我眉寿。
春秋若干。载初元年月日。
遘疾终于洛州某里之私第。呜呼哀哉。
夫人令仪有穆。惠问无喧。
敦雅志于诗书。婉娴情于琴瑟。
若乃姆师酒食之议。女工纂组之繁。
莫不总制清衷。宏宣懿则。
蘩之雅训。协沼沚之芳猷。
虽古称敬姜。诗云淑女。
论容比德。殆无以过。
秾华不居。私扃永閟。
嗣子某等。悲摧栾棘。
思结寒泉。永惟同穴之仪。
仰遵归祔之典。以大周天授二年二月日朔。
迁祔于袁州府之旧茔。礼也。
合葬非古。奉周公之仪。
墓而为坟。宗仲尼之训。
呜呼。鸳鸯之树。
眇泣于松楸。鼓吹之山。
缅然于邱垄。原陵何代。
铭志无文。有哀黄鸟之诗。
遂勒青乌之兆。铭曰。
诗云淑女。君子好求。
懿哉令德。嘉仪聿修
温容玉映。峻节松楸。
妙心彤史。洁志元猷。
昭宣壸则。惠穆蘋洲。
共伯早逝。贞姜独留。
茕居蓬首。哀深柏舟。
彼苍不憖。此夜长幽。
怀南风之吹棘。想北陇以同邱。
青春兮白日。独昭昭以悠悠。
唐紫微侍郎黄门监李乂神道碑716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世称李公德为范
言为师。
行为则。
事为程。
于戏。
彼之四者。
吾以一贯。
及值缉熙之运。
怀广大之业。
天下谓之登相国
台司
竟而此位不跻。
亦公之誉也。
若季孙何访。
不对者宣尼
季子可法。
以书者文仲
夫如是。
故闻其风。
志其道。
粤未量已。
公讳
字尚真
赵房子人也。
柏人侯昙裔孙。
侍书劲十一世孙。
咎繇虞臣。
老聃周史。
纯嘏之烈。
清华其冠。
曾祖彦博。
振威将军光州固始
祖惠明。
弋阳西曹熊州司仓书佐
父大智。
阆州新政
公贵达。
追赠济州刺史
以昭孝焉。
北临代有恒岳
东注彭有泫水。
岂恒之宝。
泫之精矣。
何奇士之不乏。
而我公诞生欤。
公幼而闵凶。
弱不好弄。
十一从学。
极奥研几。
十二属词。
含商咀徵。
中书令薛元超谓人曰。
此子必负海内盛名。
十九郡举茂才策第。
考功郎刘思立一见又如之。
调补潞州壶关婺州武义
羁云逸而在泥蟠也。
秩满诣选。
吏部侍郎苏味道
伟藏器而嗟韫椟也。
特授蓝田
又策高第。
累迁乾封万年
雍州长史薛季昹视事咨谋。
推诚悦服。
主画诺而班诏书也。
擢为监察御史
殿中侍御
平而不颇。
疏而不漏。
御史黄门监渔阳公承旨鞫伪。
发奸除恶。
刑以矫末。
礼以教中。
有若决疣溃痈。
焚符破玺。
景龙中
叶静能谄谀媚妒。
权势倾人。
自谓金鼎可期。
羽衣而立。
公劾奏其僻。
中宗原而宥之。
不肖者惧。
不仁者远。
无何。
朝散大夫
尚书司勋左司员外右司郎中中书舍人
立义起草。
司言挥翰。
盖闲练而芳蔚也。
遂长兼昭文馆学士
云龙待问。
马成歌。
偫士跃鳞。
繄公称旨。
太子上即位。
检校吏部郎中
正关键端也。
持刀尺审也。
建是无挠。
翕然有声。
二岁迁黄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
进爵中山郡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
四岁转紫微侍郎
掌制数月。
刑部尚书
明年正除检校尚书
校郡国考绩凡二岁。
古之迈迹垂宪。
选贤与能多矣。
抑扬者或龃龉为心。
塞默者或籧篨为貌。
介无不执。
执则嫌于偏。
柔无不通。
通无恶于善。
士君子患也。
公列近臣居常伯则不然。
秉彝德。
彻乘理。
错综平枉。
梧按(疑)伦省。
忠而公。
信而顺。
谋始而作。
虑先而动。
明可照肝胆。
精可析毫芒。
议必当而刑不放也。
故邦释令典。
公敷大猷。
粗举凡矣。
圣人迪谟训书册惟文乎。
公掌丝綍握铅椠。
典可常而史不隐也。
圣人鞠师旅缮甲兵惟武乎。
公赋其车蒐以器。
居有礼而用有神也。
圣人讯法约畴事省惟清乎。
公削烦苛节更算。
著诸令而便于宜也。
圣人核臧否甄黜陟惟明乎。
公差九牧区五等。
措诸枉而举于直也。
夫文武以序。
清明以
斯事体大。
与时偕行。
行之我公。
则无遗矣。
呜呼我公。
何不寿矣。
明灵罔恤。
闇忽而殂。
享年六十。
开元丙辰岁仲春癸酉
薨于京师宣阳里第。
旒冕震悼。
衣冠痛惜。
秦里奚郑子产乌足拟哉。
制赠公黄门监
绢布三百疋。
米粟三百石以赙之。
太常考行曰贞。
宜矣。
公每诫其子。
师于薄葬。
有子宁等五人。
并丧过乎戚。
奉遵先旨。
不敢隳废。
韦贤业儒。
竟迁鲁国
杜预知礼。
自表邢山。
故宁等以其丙申
卜葬长安细柳原。
东北望帝京二十有五里。
偿其志也。
柩既引。
户部尚书东平毕构少府监吴郡陆馀庆散骑常侍扶风马怀素黄门侍郎清河崔泰之紫微侍郎武功苏颋祖于延年门外。
举觞言曰。
不还故乡达也。
别于此路穷也。
孰云中山
宁厥后土。
非此公之为恸。
吾谁恸乎。
服马悲鸣而不前。
行人涕泣而相向。
佥以者公称知我。
我谓之甥。
固尝挥斤见期。
必使刊石为事。
则不佞。
曷于是重。
相泣谓曰。
我辈见中山弗冥冥隳行。
弗察察从政
弗执利邀宠。
弗夸毗耀荣。
无躁求。
无苟得。
结友朋义也。
诲子弟仁也。
荐贤畏其知。
闻善若已出。
急于病。
让于夷。
轻于财。
重于施。
中山之度矣。
所著文集。
成六十卷。
五言之妙。
一变乎时。
流便清婉。
经纶密致。
犹乐箫韶工黼黻也。
至于心凝风味。
神嬉景华。
奕棋不孤。
弦酌相伴。
乐然有地。
贵岂在人。
奈何则亡。
不可复见。
因更为长恸。
俾愚叙之。
黄门监渔阳公卢公。
居世有闳散之任。
与公有范张之密。
强学伟词。
盖撰其实也。
遂作颂云。
龙德周史。
龟文汉相。
鼎鼐递袭。
簪缨相望。
常山之英。
泫水之精。
代称不乏。
人惟特生(其一)
鲤趋成训。
敦诗阅史。
鸿渐于磐。
陟遐自迩。
暂劳州郡。
俄拾青紫。
王佐之才。
一日千里(其二)
高游省门。
近侍轩墀。
守位以正。
行已无私。
无私伊何。
惟忠是效。
以正伊何。
临事不挠(其三)
八座爰践。
三阶未陟。
如何不臧。
景命云极。
中夜婴疠。
崇朝孔亟。
纵壑摧鳞。
靡霄坠翼(其四)
如水之清。
如玉之贞。
如衡之平。
如镜之明。
应享年以介寿。
何短晷之先倾。
晋丧名臣兮。
羊公见哀于武帝
郑有遗爱兮。
尼父掩泣于侨卿(其五)
归无途兮往不返。
岁将晏兮逝水远。
南山南河
往不返。
可奈何。
日运星回。
天长地久
旌芳宣懿
无非旧友(其六)
学校部雠嫉篇序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文庄集》卷二二
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周室道微,汉承秦弊。
《春秋》为五,《诗》分为四。
肇名家之学,树同门之党。
自兹厥后,异端蜂起。
奚独师授之不一,固亦克伐而相胜。
其有肄章句之业,背和裕之德。
己之失,必缘饰以为当;
彼之是,必掎摭以为误。
庠序之间,权诈腾涌;
讲习之际,讥诋纷错。
务在摈斥,动成仇怨。
或忿争于朝廷,或迁谤于祖裔
位上者挤陷于罪罟,旅进者潜肆于图害。
语云:「道不同,不相为谋」。
其是之谓哉!
宣懿皇太后祔太庙制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门下。朕近因载诞之日。
展承颜之庆。太皇太后谓朕曰。
天子之孝。莫大于丕承。
人伦之义。莫重于嗣续。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厌代已久。星霜屡迁。
祢宫旷合食之礼。惟深濡露之感。
宣懿皇太后长庆之际。德冠后宫。
夙表沙麓之祥。实茂河洲之范。
先朝恩礼之重。中壶莫偕。
况诞我嗣君。缵承昌运。
已协华于先帝。方延祚于后昆。
思广贻谋。庶宏博爱
爰遵旧典。以慰孝思。
当以宣懿皇太后祔太庙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之室。率是彝训。
其敬承之。朕祗奉慈旨。
载深感咽。宣示中外。
咸使闻知。主者施行。
宣懿皇后祔陵庙状841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奉宣。宣懿皇太后祔光陵同元宫。
及不移福陵只祔庙。何者为便。
商量奏来者。右。
臣等伏以园寝已安。神道贵静。
光陵因山久固。仅二十年。
福陵近又修崇。足彰严奉。
今若再因合祔。须启二陵。
或虑圣灵不安。未合先旨。
又以阴阳避忌。亦有所疑。
不移福陵。实合礼意。
伏以照临在天。光灵未远。
合食清庙。于礼无违。
足以申陛下大孝之心。表先后昭配之德。
既遵旧典。尤惬众情。
臣等商量。祔太庙不移福陵。
实为允便。臣等不任感切之至。
第二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奉宣。宣懿皇太后祔庙事。
令更审商量奏来。右。
臣等伏以陛下孝极因心。感深追远。
敬慎礼典。发于至诚。
臣等仰奉圣情。旁询物议。
经旬思虑。敢不精详。
并请依前状。只祔太庙。
奉陵寝。实为合礼。
谨再奏状以闻。谨奏。
第三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宣懿皇太后祔庙事。右。
臣等访求典礼。敢不详慎。
伏以太庙合食。非臣子所议。
苟不由礼。必为后代所讥。
汉书云。古人据正守顺。
不敢私其君。如此之难也。
臣等若轻为献议。不守礼经。
非惟上负圣德。固亦自贻物论。
所以前者附钦义承庆口奏。假以太皇太后之意。
即于礼至顺。人无异词。
制中云。近因庆诞太皇太后
追感先帝久旷配食之礼。便及先太后母德慈仁
合配先圣。陛下祗承圣旨。
诏臣下行之。于礼无违。
可为后代之法。若舍此商量。
便须出于圣意降敕。情礼至重。
实难措词。伏望陛下察臣等爱君之心。
约臣等秉礼之。特允所奏。
必合偫情。臣等不胜恳切之
桂州郑中丞847年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某当先圣御极。再参枢务。
两度册文及宣懿太后祔庙制圣容赞幽州纪圣功碑讨回纥制讨刘稹制五度黠戛斯书两度用兵诏敕及先圣改名制告昊天上帝文并奏议等。勒成十五卷。
正观初有颜岑二中书代宗朝常相。
元和初某先太师忠懿公。一代盛事。
皆所润色。小子词业浅近。
获继家声。武宗一朝。
册命典诰。军机羽檄。
皆受命撰述。偶副圣情。
伏恐制序之时。要知此意。
伏惟详悉。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