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鲁芝 晋 · 羊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爽既诛,宣王即擢并州刺史,以综为安东将军(《魏志·曹爽传》注。案:综,杨综。)
疾笃上疏 北魏 · 王睿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臣闻忠于事君者,节义著于临终;
孝于奉亲者,淳诚表于垂没。
孔明卒军,不忘全蜀之计;
曾参疾甚,情存善言之益。
虽则庸昧,敢忘景行。
天地覆载之恩,蒙大造生成之德,渐风训于华年,服道教于弱冠。
濯缨清朝,垂周三纪,受先帝非分之眷,叨陛下殊常之宠。
遂乃齐迹功旧,内侍帏幄,爵列诸王,位班上等,从容闻道,与知国政。
诚思竭尽力命,以报所受,不谓事与心违,忽婴重疾。
每屈舆驾,亲临问之,荣洽生平,惠流身后,犬马之诚,衔佩罔极。
今所病遂笃,虑必不起,延首阙庭,鲠恋终日。
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
臣闻为治之要,其略有五:一者慎刑罚,二者任贤能,三者亲忠信,四者远谗佞,五者行黜陟。
夫刑罚明则奸宄息,贤能用则功绩著,亲忠信则视听审,远谗佞则疑间绝,黜陟行则贪叨改。
是以钦恤推刑,载在《唐典》,知人则哲,惟帝所难。
《周书》垂好德之文,汉史列防奸之论,考省幽明,先王大典。
又八表既广,远近事殊,抚荒裔宜待之以宽信,绥华甸宜惠之以明简。
哀恤孤独,赈施困穷,录功旧,赦小罪,轻徭役,薄赋敛,修福业,禁淫祀。
愿听政馀暇,赐垂览察。
使子囊之诚,重申于当世;
将坠之志,获用于明时(《魏书·王睿传》)
蠲恤贫民诏 南齐 · 萧赜
 出处:全齐文卷三
春颁秋敛,万邦所以惟怀,柔远能迩,兆民所以允殖。
郑浑宰邑,因姓立名,王睿剖符,户口殷盛。
今产子不育,虽炳常禁,比间所在,犹或有之。
诚复礼以贫杀,抑亦情由俗淡。
宜节以严威,敦以惠泽。
主者寻旧制,详量附定,蠲恤之宜,务存优厚(《南齐书·武帝纪》)
孝明帝书乞袭爵 北魏 · 李豹子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二
窃惟庸勋赏劳,有国恒典;
兴灭继绝,哲后所先。
是以积德累忠,《春秋》许宥十世;
立功著节,河山誓其永久。
伏惟世祖太武皇帝,英睿自天,笼罩日域,东清辽海,西定玉门,凌灭漠北,饮马江水。
臣亡父故尚书宣城公先臣孝伯,冥基感会,邀幸昌辰,绸缪帏幄,缱绻侍从,庙算嘉谋,每蒙顾采。
于时储后监国,奏请徵贤,诏报曰:「朕有一孝伯,足以治天下,何用多为」?
其见委遇,乃至如此。
是用宠以元、凯,爵以公侯,诏册曰:「江阳之巡,奇谋屡进,六师大捷,亦有勋焉」。
出内勤王,宠遇隆厚,方开大赏,而世祖登遐。
梓宫始迁,外任名岳。
高宗冲年纂运,未及追叙。
臣行舛百灵,先臣弃世,微绩未甄,诚志长夺,搢绅佥伤早世,朝野咸哀不永。
臣亡兄袭,无子封除。
永惟宗构,五情崩圮。
先臣荣宠前朝,勋书王府,同之常伦,爵封堙坠,准古量今,实深荼苦。
窃惟朝例:广川王遵、太原公元大曹等,并以勋重先朝,世绝继祀,或以傍亲,或听弟袭,皆传河山之功,垂不世之赏。
况先臣在蒙委任,运筹帏帟,勋著于中,声传于外。
事等功均,今古无易。
是以汉赏信布,裁重良平;
魏酬张徐,不弃荀郭。
今数族追赏于先朝之世,先臣绝封于圣明之时,瞻流顾侣,存亡永恨。
窃见正始中爰发存亡之诏,褒贤报功之旨。
熙平元年,故任城王澄所请十事,复新前泽,成一时之盛事,垂旷代之茂典,凡在缨绂,谁不感庆?
盖以奖劝来今,垂范万古。
且刘氏伪书,翻流上国,寻其仙谤,百无一实,前后使人,不书姓字,亦无名爵。
至于《张畅传》中,略叙先臣对问,虽改脱略尽,自欲矜高,然逸韵难亏,犹见称载,非直存益于时,没亦有彰国美。
乞览此书,昭然可见。
则微微衰构,重起于一朝,先臣潜魂,结草于千载矣(《魏书·李孝伯传》。孝伯封宣城公,子安民袭爵寿光侯,无子爵除。正光三年,安民弟豹子上书云云。卒不得袭。)
王睿子袭承袭令 北魏 · 文成文明冯后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四
曹尚书曹,百寮之首,民所具瞻。
年少,智思末周,其都曹尚书令可权记,使闲习政事,后用不晚(《魏书·恩幸王睿传》。薨,高祖代领都曹,为尚书令,依典承袭。文明太后令。)
八月十日王睿刘霖旷逵萧谌欧阳铭钟哲焦瑜王佑燕集王氏南园赋诗有图有序 元末明初 · 刘崧
 押尤韵
南园淡将夕,北渚复已秋。
欣言属游咏,千里会良俦。
乘月歌窈窕,临觞结绸缪。
高情谅无极,庶用慰离忧。
求撰集古今文字表 北魏 · 江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五
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
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
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盖是史颉之遗法也。
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
隶书者,始皇使下杜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徒隶,即谓之隶书
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
吏民上书,省字不正,辄举劾焉。
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书形,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独张敝从之受。
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及亡新居摄,自以应运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
三曰篆书,云小篆也;
四曰佐书,秦隶书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所以幡信也。
中书者,鲁恭王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
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
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
汝南许慎古文学之师也。
嗟时人之好奇,叹儒俗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
左中郎将陈留蔡邕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书也。
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
陈留邯郸淳亦与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以书教诸皇子
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
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
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
故传曰:以众非,非行正。
信哉得之于斯情矣。
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儿为《需儿》,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
凡所关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
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述而不作」。
《书》曰:「子欲观古人之象」。
皆言遵修旧史,而不敢穿凿也。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
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
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
暨臣闇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
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沾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
既竭愚短,欲罢不能。
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
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
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
所须之书,乞垂敕给;
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
书生五人,专令抄写。
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证议疑隐,庶无纰缪。
所撰名目,伏听明旨(《魏书·江式传》,又见《北史》三十四。)
林氏字源编小说序 五代 · 林罕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长兴二年岁在戊子
时年三十有五。
疾病踰时。
閒坐思书之点画。
莫知所以。
乃搜阅今古篆隶。
始见源由。
旋观近代以来。
篆隶多失。
始则茫乎不知。
终则惜其错误。
欲求端正。
将示同人。
病间有事。
其志不遂。
至明德二年乙未复病。
迄于丁酉冬不瘳。
病中无事。
得遂前志。
大理少卿赵崇祚讨论。
成一家之书。
孔安国尚书序云。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
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贾耽滑州时。
作偏傍字源序云。
降及夏殷周。
通谓之古文。
宣王太史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小异。
七国分裂。
篆与古文。
随其所尚。
始皇兼并海内。
丞相李斯遂收拾遗逸。
苍颉七章。
车府令赵高作爰历七章。
太史胡母敬作博学七章。
并约籀文。
篆体转工。
世即谓之小篆。
属秦滋烦。
人趋简易。
故军正程邈变古文大小篆作隶书。
然书之所兴。
莫定何代。
隶之所起。
始自秦时
篆者取虫篆之形。
隶者便徒隶之用。
汉初有书师。
以隶合小篆为五十五章。
教于乡里。
平帝元始中
徵通书会京师者百有馀人。
方立小学之科。
扬雄采掇其可用者。
作训纂八十九章。
东汉班固
加十三章。
共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
虽偫书并载。
而目录不分。
太尉祭酒许慎
取其形类。
作偏傍条例十五卷。
名之曰说文。
颇有遗漏。
吕忱又作字林五卷。
以补其阙。
三国之后。
历晋魏陈隋。
书甚行。
篆书殆将泯灭。
唐将作少监李阳冰
就许氏说文复加刊正。
作三十卷。
今之所行者是也。
其时复于说文篆字下。
便以隶书照之。
名曰字统。
开元中
以隶体不定。
复于隶书字统下录篆文。
作四十卷。
名曰开元文字。
自此隶体始定矣。
兼改古文尚书及无平不陂字。
即其类也。
先已有九经音义。
及切韵玉篇行焉。
大历中
司业张参作五经文字三卷。
一百六十部。
其序略云。
以类相从。
务以易了。
不必旧诀。
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
虽切于时。
略不集录。
以明为经不为字也。
开成中
唐元度以五经文字有所不载。
复作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凡七十六部。
其序略云。
有偏傍上下本所无者。
纂为杂辨部以统之。
然九经所有之字。
即加训切。
况是隶书。
莫知篆意。
其字注解。
或云说文者。
即前来两说也。
或云石经者。
蔡邕于国学所立石经也。
或云隶省者。
即隶减也。
唐立石经。
蔡邕之故事也。
周礼。
保氏掌养国子以道。
教之六书。
谓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六者造字之本也。
篆虽一体。
而隶变数般。
篆隶即兴。
讹舛相错。
非究于篆。
无由晓隶。
六书者。
非止著一意而属一字。
一字之内
有占六书二三四者。
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
字有正者倒者。
横而在上中下者。
竖而在左右中者。
向者背者。
并者重者。
顺者逆者。
左者右者。
俯者仰者。
横坼而里别字者
竖开而夹别字者
一字成者
有全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合成者。
有省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
隶书有不抛篆者。
有全违篆者。
有减篆者。
有添篆者。
有篆隶同文者。
在篆体则可辨。
变隶体则多有义异而文同。
篆亦有之。
今悉解之于后文。
此不同例。
俗有隶书赋者。
假托许慎为名。
颇乖经史。
据颜氏家训云。
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为。
大误时俗。
吾家子孙。
不得收写。
又有古今隶书端字决疑赋。
更不经于隶书赋。
当今之世。
不可学之。
又有下作子为学。
更旁作生为苏。
凡数十百字。
谓之野书。
唐有敕文。
明加禁断。
今往往见之。
亦不可辄学。
颜真卿撰干禄字书一卷。
每一字作三般。
即注云。
上正中通下俗。
既合标题。
合有褒贬。
全无与夺。
亦无取焉。
其道书鬼书天篆章草八分飞白破体行书。
无益于字。
此亦不录。
篆隶有笔力遒健。
字势妍丽。
乃意巧之人。
临文改易。
或参差之。
长短之。
屈曲之。
拗捩之。
务于奇怪。
以媚一时。
后习之人。
性有利钝。
致与元篆隶不同。
盖病由此起。
今之学者。
但能明知八法。
洞晓六书。
道理既全。
体格自贵。
亦何必踵欧虞褚之惑乱哉。
罕今所篆者。
则取李阳冰重定说文。
所隶者。
则取开元文字。
虽知鲁钝。
不失源流。
所贵讲说皆有依凭。
点画自无差误。
杜征南注左氏春秋。
以经杂传。
谓之集解。
何都尉论语序云。
今集诸家之善。
亦谓之集解。
罕以隶书解于篆字之下。
故效之亦曰集解。
今以说文浩大。
备载偫言。
卷轴烦多。
卒难寻究。
翻致懵乱。
莫知指归。
是以剪截浮辞。
撮其机要。
于偏傍五百四十一字。
各随字训释。
或有字关起字者。
省而难辨者。
须见篆方晓隶者。
虽在注中。
亦先篆后隶。
各随所部。
载而明之。
其馀形声易会。
不关造字者
则略而不论。
其篆文下及注中易字。
便以隶书为音。
如稍难者。
则纽以四声。
四声不足。
乃加切韵。
使学者简而易从。
涣然冰释。
于说文中已十得其八九矣。
名之曰林氏字源编小说。
古人穷困湮厄而述作兴。
罕也卧疾数年。
饱食终日。
思有开悟。
贻厥将来。
非欲独藏私家。
实冀遍之天下。
乃手书刻石。
期以不朽。
一免传写之误。
二免翰墨之劳。
或有索之。
易为脱本。
审篆隶无纤毫之失。
质人神无愧耻之心。
古今所疑。
坦然明白。
如其漏略。
以俟君子。
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720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
公讳孝斌。字顺
姓陆河南洛阳人也。
其先帝妫启姓。陈胡立族。
敬仲之孙有齐国宣王之弟封陆乡。
盖命氏之所由兴也。秦并诸国。
陆氏分适燕吴。在燕者。
魏文成帝时东平成王俟生平原王丽
重世游美。为国之华。
公即王七世孙也。曾祖彦升
北齐以文艺高选。任秘书郎
以至德表所居。号终孝里
元亮鹰扬郎将
父淳感。盘桓利贞。
弓招莫进。同志诔行。
谥为惠康。孝悌仁义。
世不殒矣。公诞灵冲和。
禀识高朗。而中礼。
易而达节。笃学励行。
著实飞声。文史者宗其渊府。
德行者仰其墙仞。举国子明经
绛州参军始州司法。其在官也。
示人亲其亲。长其长。
不苛察而小无废。不皎异而大有成。
知识日明。常憺如也。
丧亲过哀。因中风废。
卧疾累年不起。楚邸肇封。
大罗云逸。虽沈疴未弥。
而佥望允归。授楚王府兵曹参军
实有躬降师宾之礼。目击仪刑之训。
府罢。换赵州录事参军
以病去职。圣历元年
匈奴入赵。公危邦不处。
尽室以行。望河南而将济。
黎阳而疾甚。年六十有二。
十月丁未。终于姚村之逆旅。
归殡于滏阳之郭北。先天二年
皇帝践祚。以故吏齐州司马
惜哉。用公之道。
行公之志。上可以序三光。
下可以平九土。存则位不充其德。
没则荣不逮其身。命矣夫。
夫人范阳郡太君卢氏。故岐山丞元瑾之女。
恭俭之德备。贞信之教兴。
妻道母仪。自家刑国。
享年七十有六。开元六年十一月丁未
终于洛阳宣教里。八年五月丙子
合葬于漳北之神冈。礼也。
咸亨中。王师征辽。
公参是军事。友人太原王守义遇疫于海东。
路艰寇阻。兵危势急。
公独颠沛致丧。归其井邑
其在安州也。朝廷以公精达法理。
乃命覆囚剑南。梁岐冤系。
动盈千百。丹笔所详。
十全八九。其舍生徇义。
返已施仁。皆此类也。
礼莫重乎饰终。于是见其不朽矣。
善莫大乎馀庆。于是知其有后矣。
四子伯玉仲容叔献季良。泣血衔恤。
视天若坠。俾予作颂。
式昭遗懿。铭曰。
旷哉陆公。睹奥臻妙。
文雅外炳。清明内照。
从政本仁。资忠移孝。
不言而理。正身作教。
才何富之。命何负之。
居丧柴毁。遭疾栖迟。
垂彼云翼。落此盛时。
没后荣进。终延赠宠。
德之休明。位匪为重。
嗟嗟千载。贤士之陇。
凉州都督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郭君碑奉敕撰722年7月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四序平分。
清秋之气劲。
五方异俗。
崆峒之人武。
故陇上多豪。
山西出将。
其有云龙感召。
星象特生。
金鼓登坛。
隐如敌国。
麾幢指塞。
自比长城。
得之于太原公矣。
公讳知运。
字逢时
其先太原著姓。
今则晋昌人也。
本乎文王之弟。
是为虢叔
虢或云郭。
因而氏焉。
燕昭尊隗以筑宫。
汉祖封亭以列国
其侯于阳曲
宅彼太原旧矣。
亭之元孙友。
太原陇西
昭帝陇西西平
郭氏又为郡之右族。
友之昆孙武威太守宪。
宪之犹子散骑常侍
俱有名迹。
见于魏晋
则晋诸宗。
散骑之后也。
尔乃一门连誉。
时人号曰三儒。
四海齐名。
天下谓之八顾。
光禄派分于冯翊
廷尉世茂于颍川
孝则天锡釜金。
忠则章冕服。
仁则猛兽不害。
信则童儿不欺。
岂直介休见有道之碑。
洛阳闻立德之传而已。
曾祖钦。
瓜州大黄府统军上柱国
祖才。
朝议郎瓜州常乐县上柱国
父师。
朝散大夫上柱国
伊州刺史
碛卤之地。
戎马生郊
业战斗而宏勋。
仕州县而为达。
启莫京之繇。
福不在于其身。
积无声之善。
庆必流于后嗣。
太白之精。
雷泉之灵。
膺家之祯。
为国而生。
身长七尺。
力能扛鼎。
猿臂虎口。
虬鬓鹗瞵。
射穿七札。
敌万人
子卿路逢。
遥识将军之相。
唐举一见。
足辨封侯之骨。
解褐。
以善战授昭武校尉秦州三度府左果毅
以败敌北庭
游击将军沙州龙勒府折冲兼右金吾郎将瀚海军副使
寻改朝散大夫伊州长史伊吾副使
以军累破虏。
即授其州刺史
进当军经略使
朝廷以未惬前除。
且有后命。
迁本卫中郎将
仍旧为州军使
默啜之寇北庭也。
公奔命解围。
军声大振。
云麾将军右武卫将军
封介休县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
开元二年
吐蕃入陇右。
掠坰牧。
公兵以奇胜。
寇不复踪。
积甲山齐而有馀。
收马谷量而未尽。
归功庙算。
朝议多之。
右羽林将军持节陇右诸州节度大使鄯州都督河源军使
西陲信国之藩屏。
坐北落亦王之爪牙。
故入奉期门
而出分阃寄
于是料敌无备。
閒其师老。
潜军一举。
大俘九曲。
锁甲文剑。
僰马犛牛。
既献戎捷。
遂颁朝赐。
乃兼鸿胪卿
御史中丞
改封太原郡开国公
加前食邑三千户。
执宪总军。
典属乘障。
增爵益邑
遇厚恩深。
俄而六州偫胡。
相率大叛。
命公统陇右之骑。
济河曲之师。
锋镝争先。
玉石俱碎。
左武卫大将军
授一子官。
赐金银器百事。
杂䌽千段。
班师临洮
遘兹虐疾。
嗟乎。
匈奴未灭
宿志不申。
生也有涯。
死而犹视。
开元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薨于军舍。
春秋五十有五。
蕃夷边镇。
血面椎心。
悲惨风云。
号动山谷
岂非良将视人如子。
人亦视犹父乎。
皇帝闵焉。
诏赠凉州都督
米粟五百石。
锦帛五百段。
都水使者张景佚备物护葬。
遵朝典也。
惟公气猛而性和。
量宽而精锐。
沈谋可以掩蓍蔡。
雄断可以夺鬼神。
故常糟粕韬钤。
刍狗风角。
然其树恩结信。
立威用武。
烜赫如风涛。
荡震如雷雨。
战必克。
攻必取。
每有奏谒。
上特称叹。
孝文之得魏尚
虏不足忧。
太祖之见郭嘉
知成吾事。
前后锡锦衣宝带。
文马素女。
烂其盈门。
长鸣在厩。
感知己之主。
陈必死之力。
皇情西顾。
则九羌衅鼓。
诏书北伐。
则六夷焚旗。
上成圣君之元鉴
下效武臣之素节。
其竟也如此。
夫为人子。
立庙致敬。
祖考来格。
不亦孝乎。
为人臣。
恢疆禦侮。
以劳定国。
不亦忠乎。
若然者。
归义方于先人。
扬令名于后代可也。
嗣子英杰。
起复定远将军左领军卫翊府中郎将假紫服金章河西节度副大使
英奇。
朝散大夫尚辇奉御
英协。
游击将军京兆行府右果毅都尉
英彦。
朝议郎左卫冑曹参军等。
咸善居丧而过哀。
或从王事而夺礼。
则知辛贤父子。
继位将军
祭彤兄弟。
并参师律。
去本不恋。
达也。
而新是谋。
权也。
此武功。
创其宅兆。
十年七月
葬我公。
太原夫人燉煌索氏祔焉。
礼也。
皇上念功以惜逝。
厚终以遇存。
有诏词人。
为其碑志。
介士送葬。
即封征虏之坟。
单于入朝。
当祭度辽之墓。
铭曰。
洸洸将军
雄略冠偫。
平西征北。
震戎慑獯。
亭障卧鼓。
屯田馈军。
仗此白刃。
致彼青云。
郭侯宴喜。
既多受祉。
元牡黻衣。
清庙蠲祀。
鼎食金奏。
炮鳖脍鲤。
既来不庭。
有严天子。
流沙博望
羽林飞骑。
河曲兵。
临洮旧防。
手握金节。
魂沈玉帐。
千里送丧。
三军悽怆。
诏葬礼崇。
恩碑义丰
生为神将。
死为鬼雄。
身世一灭。
荣华万空。
祁连之墓。
长旌武功。
李潮八分小篆歌766年 唐 · 杜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其石粗有鼓形,字刻石旁,其数有十,初在陈苍野中。韩愈博士时,请于祭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馀庆始迁之凤翔,以为宣王鼓,韦应物以为文王鼓,宣王刻,欧阳修集古录始设三疑,郑樵摘丞殹二字,见于秦斤、秦权,而以为秦鼓,程大昌又云成王之鼓,《左传》成有岐阳之蒐,其字乃番吾之迹)(一作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苍颉文或异。秦李斯、胡毋敬辈,改省为小篆。程邈献隶书,主于徒隶简易,王次仲作八分。盖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本谓之楷书,楷隶大范相同。张怀瓘程邈以后之隶与钟、王之今楷为一意。欧阳修以八分为隶,洪适因之,迄无定说)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苦县老子碑,蔡邕书,樊毅西岳碑,汉光和中立)骨立(一作力),书(一作画)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一作可)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昌黎人,骑曹蔡有邻济阳人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一作千)金,蛟龙盘拿肉屈强。
吴郡张颠誇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一作江)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说文字源序 唐 · 贾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
庖牺氏观鸟兽之文。象形指事。
作书契以代结绳。降及夏殷周。
通谓之古文。至宣王太史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古文小异。
七国分裂。篆与古文。
随其所尚。始皇兼并海内。
丞相李斯仓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六章。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七章。并约籀文。
而篆体转工。即世谓之小篆。
后发卒理狱兹多。吏趍省易。
隶书出焉。汉兴
书师以隶合小篆。为五十五章教闾里。
平帝元始中。徵通小学京师者百有馀人。
扬雄采掇其可用者。作训纂八十九章。
除其重复。东汉班固
加十三章。共一百二章。
六千一百二十字。偫书所载略备。
三国后。隶书盛行。
古文篆籀寖微矣。历晋魏周隋宋齐梁陈。
通篆籀者日寡。惟碑颂之额。
时睹数字。仍十中八九。
检文题之。国家成均六馆。
书居其一。学者粗纪画点。
鲜造精微。至德后。
方事之殷。乡吏富家。
咸俯拾青紫。郡邑髦楚。
不复积功于六萟。惟赵郡李阳冰
神假篆法。上邻李斯
时人获之。悉藏箧笥。
大历中。篆故李司徒新驿记于东厅之门右。
笔法古淡。识者宗师。
犹子检校祠部员外郎腾。能嗣其业。
每叹隶书转讹。难究会意。
篆体如正。方辨发源。
小学中独许慎说文最为首出。目录五百四十言。
众字之根。若能研虑于中。
则圣人之旨趣。可得而知。
因请腾继世父之妙。书坯山之石。
藉其久。垂示将来。
兹亭控白马之古津。实皇华之都会。
流传模写。以俟君子。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中唐 · 贾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有天地而万物生焉。形气推迁。行识相缘。一受其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沙界尘劫。驱迷走妄。浩乎若汨诸巨海而无垠也。伥乎若囚诸闇室而无晓也。四蛇六贼攻其内。热燄燋芽寓其质。而昧者举世。犹窃窃然以彊力敏智。可大取所欲。攘螳臂而战蜗角。其不胜也。则忧悲恐惧。日以交驰。曾未知夫牵于名而溺于惑者。以形质之相。虽天地秋毫。细大殊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一也。以寿观夭。虽万龄一瞬。修促异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亦一也。况大不及天地。而远不至万龄者。又恶足以拟议哉。此西方之圣人所以悬觉照于无极也。自大迦叶亲承心印。二十九世传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初师子比邱以遭罹大难。恐异端之学起。故传袈裟以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间增上慢者。徇名迷实。至决性命以图之。故每授受之际。如避仇敌。及曹溪将老。神会曰。衣所以传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请秘于师之塔庙。以熄心竞。传衣繇是遂绝。师嗣法于神会大师者也。上距大迦叶三十六代。皆以真空妙有。觉性佛心。默传密付。印可悬解。行之谓般若。到之谓涅槃。得之者变凡圣为反掌。失之者沦生死于浩劫。不以心得。不著佛求。知佛性之在我。亦无我而可證。洞然与空虚为体。无起无灭。包大千而不碍。穷万古而不老。而神通自在。显晦无迹。陶冶万有。未始生心。然后为得也。其教之大略如此。师讳云坦。代宗皇帝赐号曰大悲姓武氏。盖则天太后之族孙也。父宣。官至洛阳。师生而神隽。七岁举童子及第。年二十。历太子通事舍人。逸偫高步。脱落羁束。虽在轩冕之中。泊如也。及随父至洛阳。闻荷泽寺神会大师。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父知其志不可夺。亦壮而许之。凡操彗服勤于师之门庭者八九年。而元关秘钥。罔不洞解。一旦密承嘱付。莫有知者。后十五日而荷泽被迁于弋阳。临行谓门人曰。吾大法弗坠矣。遂东西南北。夫亦何恒。时天宝十二载也。师既佩真诀。游无定所。以为非博通不足以圆證。故阅大藏于庐江浮查寺。非广问不足以具足。故参了义于上都忠禅师。繇是名称高远。天下瞻企。将东吾道。固请出关。天子降赐名之诏以显其德。时大历八年也。既流江表四十馀载。或山而栖。或邑而游。镜悬于空。万象俱纳。蚩蚩横目。所至成市。痴爱贪欲。榛荒心路。以太无畏廓而辟之。元和三年。故丞相赵公之为扬州。始虚州之华林精舍以邀止焉。初师之东游也。以世道交丧。其日固久。将息言向晦。与物相遗。恍惚之间。若有以传灯之契来授者。且印指于头曰。以是为信。厥后每将演导。则指迹如丹。若乃制毒龙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阴则神龟灵蛇之感现。在江都则山鬼城神之慑伏。皆显仁藏用。以示慈力。斯众目之所睹。故略不尽书。而或者以为怪迂之说。不可为训。是未闻菩萨大士游乎不思议。解脱者无心于物。而物自交应者乎。住华林九年。年一百有八。历僧夏八十有八。以元和十一年秋九月八日。返真于其寺。明年。建塔于州西原。门人遍于天下。其教者惟上都西明寺全證。證以自达摩以来。皆有论撰。而师之乐石未刻。谓余尽知其道。宝历元年。驻锡于毗陵。持其教宗与师之行事。愿得文而建诸塔庙。余因采其昭昭可述者载于碑。时丞相太原公总戎淮南三年也。其铭曰。
茫茫万有兮生死同缠。
业风振海兮识浪滔天。
觉者云谁兮有西方之大仙。
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
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文字言说兮罔非蹄筌。
惟心法皎皎兮如月斯悬。
惟大迦叶兮首得而传。
代代绳绳兮灯不绝然。
迄于荷泽兮师又嗣焉。
法存形谢兮诸祖其然。
门人思慕兮塔彼西原
将祈不朽兮余可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