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留紫元古意 其一 南宋 · 白玉蟾
 押微韵
东风若有情,吹我梦魂飞。
灯前半夜醒,枕上三山归。
二子相与言,相执不相违。
何处一声钟,寒泪滴征衣。
留紫元古意 其二 南宋 · 白玉蟾
 押词韵第七部
为山莫太高,太高常苦寒。
恩爱莫太深,太深别离难。
黄鹤今何之,白云不复还。
暗想紫仙堂,月照双飞鸾。
朱都监入闽序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七、琼琯白真人集
走生不辰,无闻于人之国。
少从南海东海,复繇山南行山西
黄卷不灵,青蛇无效,去而为老氏子之徒。
平生翰墨半天下,一无所裨于身,名沈江汉,影堕山林。
已矣夫!
造物者或已肯怜之,世间有字之书无不经目,人可能者吾能之,不为知己者亦有数。
今吾寂寞之滨久与间矣,倏为业风吹来阁皂。
首识总宫大洞冲妙专寂先生朱君,相与宿留凌云峰之下,晨登卧云庵,夜步鸣水台,觞咏甚乐。
自非神交道契,何以一见便如平生,欢亦足以慰矣。
君将游泉南,走亦欲日边,念不可无一语以别。
夫泉在南方滨海,而成蛮艨貊艘之所聚,北有清源洞,东有金粟山,臂莆田而胁清漳,谚曰佛国也,君往何图焉?
君谓阁皂新为山房,欲往谋之于留云麓
走思之,虽不识云麓,顷年固尝声迹相闻矣。
走南中无甚佳相识,独诸葛桂隐留紫元莫逆之交也。
紫元禀赋怯,别来未知其如何也。
桂隐聪迈之士,甚豪放,亦坐于清贫,或出仕也,走在林间,无从知之。
君到彼,须见李曜庵诸公,或有问者,当告之以走犹未死也。
君真老氏之白眉,父兄皆文而仕,君独奋而出,遽乃冠褐其身,若道、若法、若术能穷其倪。
崇真古宫弊不可支,君能中外悉新之;
旧积逋如山,君以俭而尽补之,今裕矣。
山中人称九十年无此管辖也,君果贤哉!
君适泉南,则将置猿鹤于何地,付烟霞于何人耶?
君笑而起。
新秋在序,露玉风金,老火已消,山寒水瘦,颇宜君舟车之兴。
后夜月明风爽,一杯一话,盍更思走乎?
玄关显秘论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九、《海琼问道集》(正统道藏本)、紫清指玄集、《琼琯白先生集》卷一○、琼琯白真人集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
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若要鍊形鍊神,须识归根复命。
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
复命还寻复命关,且如这个关窍。
若人知得真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
故曰:有人要识神仙诀,只去搜寻造化根。
古者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
则是造化之根也。
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所可测。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
上无复色,下无复渊。
一物圆明,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
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
以是知即心是道也。
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
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馀,生万物而不竭。
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
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
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
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
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鍊形。
鍊形之妙在乎凝神。
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
宋齐丘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其斯之谓乎!
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
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
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亏盈应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
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
以静定之火而鍊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
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
高象先云:「采有日,取有时」。
刘海蟾云:「开阖乾坤造化权,煅炼一炉真日月」。
能悟之者,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
夫岂知天养无象,地养无体。
天长地久,日光月明,真一长存,虚空不朽也。
吾今则而象之,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
古经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
是宜归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
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地,则灵然而独存者也。
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
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
三毒无根,六欲无种,顿悟此理,归于虚无。
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若能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守真一之精,则是封炉固济以行火候也。
火本南方离卦,离属心,心者神也,神则火也,气则药也。
以火鍊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气而成道也。
人能手抟日月,心握鸿濛,自然见橐籥之开辟,河车之升降。
水济命宫,火溉丹台。
金木交并,水土融和。
姹女乘龙,金翁跨虎。
逆透三关,上升内院。
化为玉汞,下入重楼。
中有一穴,名曰丹台
铅汞相投,水火相合。
才若意到,即如印圈。
契约也自然而然,不约而合。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
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当是时也,白雪漫天,黄芽满地。
龙吟虎啸,夫唱妇随。
玉鼎汤煎,金炉火炽。
雷轰电掣,撼动乾坤。
百脉耸然,三关透彻。
玄珠成象,太乙归真。
泥丸风生,绛宫月明。
丹田烟暖,谷沼波澄。
鍊成还丹,易如反掌。
七返九还,方成大药。
日鍊时烹,以至丸转。
天关地轴,在吾手中。
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则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可以入众妙门,玄之又玄也。
更能昼运灵旗,夜孕火芝。
温养圣胎,产成赤子。
至于脱胎神化,回阳换骨,则是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
张平叔云:「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诚哉是言!
盖道之基,丹之本,龙虎之宗,铅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归,万神朝会之门,金丹妙用之源,乃归根复命之关窍也。
既能知此,则欲不必遣而心自净,心不必澄而神自清。
一念不生,万幻俱寝。
身驭扶摇,神游恢漠。
方知道风清月白,皆显扬铅汞之机,水绿山青,尽发露虎龙之旨。
海南白玉蟾幼从先师陈泥丸学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时,则开乾闭巽,留坤塞艮,据天罡,持斗柄,谒轩辕,过扶桑,入广寒,面鹑尾,举黄钟,泛海槎,登昆崙,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黄童,召朱儿,取青龙,肝白虎,髓赤凤,血黑龟。
精入土釜启荧惑,命阏伯化成丹砂。
华池,吸神水,饮刀圭,从无入有,无质生质,抽铅添汞,结成圣胎。
十月既满,气足形圆,身外有身,谓之胎仙。
其诀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
灰心冥冥,金丹内成」。
此予之所得也。
如昔施肩吾之诗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为神气主,便是得仙人」。
惟此诗简明通玄,玉蟾因阅而诵之,自然到秋蟾丽天,虚空消殒之地,非枯木寒灰之士不能知此。
予既得此,不敢自默。
《太上玄科》曰: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泄天宝。
天涯海角,寻遍无人,不容轻传,恐受天谴。
深虑大道无传,丹法湮泯,故作《玄关显秘论》,盖将晓斯世而诏后学,以寿金丹一线之脉也。
复恐世人犹昧此理,乃复为之言曰:以眼视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
潜藏飞跃,本乎一心。
先当习定凝神,惩忿窒欲,惩忿窒欲,则水火既济。
水火既济,则金木交并。
金木交并,则真土归位。
真土归位,则金丹自然大如黍米。
日复一粒,神归气复,充塞天地。
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此也。
肝气全则仁,肺气全则义,心气全则礼,肾气全则智,脾气全则信。
若受气不足,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岂人也哉!
人能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既成,结丹甚易,可不厚其所养,以保我之元欤!
学者思之,敬书以授留紫元云。
海琼隐山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海琼问道集、见《琼琯白先生集》卷一○、琼琯白真人集、《广东文徵》卷八一
玉蟾翁与世绝交,而高卧于葛山之巅。
客或问:「隐山之旨何乐乎」?
曰:「善隐山者不知其隐山之乐。
隐山之乐者,鸟必择木,鱼必择水也。
夫山中之人,其所乐者不在乎山之乐,盖其心之乐。
而乐乎山者,心境一如也。
对境无心,对心无境,斯则隐山之善乐者欤」。
问曰:「隐山之旨固如是,山中之隐者岂不知山中之味乎」?
曰:「山中之味,山中之乐也。
隐山者知味乎道,而不知味乎山也。
吾将以耳闻目见者为子谈之」。
客曰:「唯唯」。
曰:「隐山者不可以山之乐而移其心,不可以心之乐而殢其山。
自山也,心自心也。
隐者且不曰,古何如人,今何如人,彼山如是,此山如是。
有如是隐山之人,有如是隐山之时,又有如是隐山之趣。
其时也圣贤胥会,其人也崇尚道德,其趣也修鍊形神也耶。
吾恐如此知,如此见,必不逮古人者十常八九焉。
山中之隐者非曰必林峦而为山,非林峦而不为山。
然其人人自有所隐之山也。
其清虚寂静,高爽深幽者,此人之山者,山其心也。
其是非宠辱,贫富贵贱者,此人之市者,市其心也。
今人以为大隐居廛,小隐居山者,不无意也。
自名利之习炽,以物欲之事攻,则厌闹思静也。
自恬适之兴满,修进之念冷,则嫌静思闹也。
若夫人能以此心自立,虽园林之僻者亦此心也,市井之喧者亦此心也,不必乎逃其心之喧,适其心之欲。
喧不必乎乐其境之胜,疾其境之不胜。
知如是山,乐如是心,谓之真隐焉。
隐山者,善隐心也。
无事治心谓之隐,有事应迹谓之山。
无心于山,无山于心也。
是故先须识道,后隐于山。
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见其山必忘其道。
若先识道而后居山者,造其道必忘其山。
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蔽目。
是以忘山见道,人间亦寂也;
见山忘道,山中乃喧也。
法法虚融,心心虚寂,何城市之可喧,何山泽之可静?
山静而心常喧者,莫市之若也;
市喧而心常静者,莫山之若也。
喧而不喧,静复何静。
语默无非山,动静无非市。
恬淡息于内而不乱,萧散扬人者,殆犹鱼鸢之飞跃天渊也。
适其所乐而已矣。
其乐非耳目之乐而后乐,非情识之乐而后乐。
乐者在心,不可以形容,不可以知见。
心之乐者,隐者之乐也,于山无预也。
以清净为道场,以恬退为法事,以安乐为眷属,不欲与世交,不欲与物累。
其修身也,不事乎百骸;
其养形也,不溽乎五味。
视死之日,如生之年;
执有之物,如无之用。
其安禅也,云溪烟垄;
其经行也,月洞风林。
有麋鹿以为朋,有以为邻,有春韭秋菘之富,有晨霞晚露之贵。
语其衣也,编草而纽蒲,缉而缀
语其食也,炊参而糗苓,饭而饲
饮石骨之冷泉,哺山肝之腴泥,行枯木之前,坐古岩之下,住深林邃谷之间,卧长松幽石之上。
日则长啸于泉云之幽,夜则孤眠于烟霭之深。
其寒暑也,心暑乎道而不知夏之暑,心寒乎道而不知冬之寒。
知冬之寒,则冰霜洌其肤而不变之容,风雪冻其形而不改山石之操;
知夏之暑,亢阳沥其汗而不生恼热之心,炎火炽其于外而不动。
逍遥山谷,放旷丘廛,游逸形仪,寂静心腑。
吾恐市廛之下,声色阛阓,尘劳胶扰,五色得以盲吾眼,五音得以聋吾耳,五欲得以汩吾心。
始乎入吾之心,吾心之所不可入,则日以之动摇,夜以之倾撼。
吾心无所守,则必徇乎事之所夺,任乎物之所营,然则山野之间,亦如市廛。
何也?
闲花野草,可以眩人目;
幽禽丽雀,可以瞆人耳。
子非隐其心,而欲隐于山,可乎?
古先贤哲隐山之意固如是,隐山之事则不然。
世俗趋于利,风教溺于欲,沉醉乎名利之乡,梦寐乎人我之域,出生入死而不知,贷罪赂福而不觉,是圣人之所忧,故圣人之所隐也。
圣人所忧不在乎心之忧而忧其人,圣人所隐不在乎山之隐而隐其心。
故刍狗乎含灵之形,而金玉乎含灵之性。
是非质其形于山之外,而亦妙其性于山之内,惟圣人知之。
子欲闻山中之味,山中之旨乎?
夫山之为山,人之为人,人亦不欲必乎山而后隐,山亦不欲必乎人而后存。
存乎山,隐乎步,而不起煎烦之念。
茅庐竹舍,草毡松炉,不可以为寒;
茂林脩竹,冷风寒泉,不可以为暑。
笑傲烟霞,偃仰风雨,乐人之所不能乐,得人之所不可得。
有叶可书,有花可棋。
其为琴也风入松,其为酒也雨滴石。
其宁心有禅,其鍊心有行。
视虎狼如家豚,呼熊兕如人仆。
其孤如寒猿夜号,其闲如白云暮飞。
不可以朝野拘其心,不可以身世阱其志。
以此修之谓之隐,以此隐之谓之山。
其为山非世间之所谓山,其为人非世间之所谓人。
人与山俱化,山与人俱忘。
人也者心也,山也者心也。
其心也者不知孰为山,孰为人也。
可知而不可以知知,可见而不可以见见。
纯真冲寂之妙,则非山非人也。
其非山非人之妙,如月之在波,如风之在,不可得而言也」。
客曰:「请事斯语,当从先生游」。
曰:「子为谁」?
客曰:「紫元子也」。
常寂光国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二、海琼问道集、《琼琯白先生集》卷九、琼琯白真人集
玉蟾翁笑傲乎风月清虚之都,住持乎溪山寥落之境,朝餐红霞,暮饲紫雾。
四大怡怡然,一性申申然,不知春秋之欲寒暑我,而日月之欲阴阳我,似醉似梦,若佯若蹶。
天无翳云,晨曦眩目。
俄而竹洞风冷,乌云閟彩,微雨清尘,山昏水暮,鸟飞鱼伏。
未几,阴霭朗霁,天气可人,温然如春,凄然如秋。
彩云翔碧霄之南,中有人焉,冠逍遥自然之冠,履如理实际之履,衣虚无湛寂之衣,食禅悦法喜之食。
十目不可睹其形,四聪不可闻其声,须弥、庐山不能高其身,萨婆若海不能广其意。
其步趍也白云流水,其语默也翠竹黄花。
已而有言曰:「我无位真人也,子知之乎?
世尊与蝼蚁共胎,兜率洎铁围同境。
子可罢司听之臣,黜职视之吏,可以形影相吊于无阴阳地」。
翁诺,大块其心,枯木其形,乃与真人会,恍若曾邂逅,契若未交处。
真人与翁仗一切无念之杖,张大用现前之盖,且行且憩,罔测昼夜。
约十万八千馀里,始乎历五蕴之山,泛六欲之海,离无明之乡,出贪嗔之域。
忽之一方,真人曰:「此大慧明天常寂光国戒州禅那县无何有乡涅槃里也」。
真人乃是国之君。
真人之居,心空之殿、解脱之楼、真如之亭、寂灭之台、圆觉之宫、真观之堂。
其国地无尘泥,天不晦显。
国中君臣父子、圣凡含识同形同相,无姓无名,其庄严不可称,其受用不可量。
真人拥五明之辂,驾七宝之舆,辟虚净光明之藏,竖神通自在之幢。
翁与真人游乎知见峰之下,有幽玄洞、慈忍江、功德林。
四睇久之,涉菩提之园、无相之圃,八还苑囿,四处垣墉;
巡三摩之林,步四谛之山。
真人欲还,乘般若船,渡平等海,不弹指间,往复无际。
真人揖翁宴坐于清净之轩,敞六通户牖,严万化阶庭,焚五分之香,献六味之馔,荐八自在之茗,酌八功德之泉,呈五眼之珠,示一真之印,设作止任灭之纲,烛见闻知觉之灯。
真人俄而隐,翁回首,遂失其所在。
翁愕然有省,焕然有失,告诸天人:「彼真人者媲我形,类我志。
我非寤寐,我非酗酩,我宁遗其所真,执其所妄乎」?
乃喟然长吁曰:「吾即真人也,真人即吾也,吾将逝矣」!
乃命管城先生墨松使者令陶泓、白起等记,紫元子书。
传度谢恩表文嘉定十一年十月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七、《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一
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统五雷将兵、提领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臣玉蟾言:以今月十五日伏为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雷判官臣彭㭒,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臣留元长,太上正一盟威法师、充驱邪院判官南昌典者、九灵飞步仙官、兼管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臣林伯谦,太上三五都功职箓、神霄玉府右侍经臣潘常吉,太上三五都功职箓、神霄玉府右侍经臣希清,太上三五都功法箓弟子、奉行天心正法驱邪院判官、兼干五雷使院事臣胡士简,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上清混元天心五雷大法、差充主管驱邪院事兼雷霆都司事臣罗致大,太上三五都功、紫虚阳光秘箓弟子、行上清北极天心正法、金阙内台鍊度典者、驱邪院右判官臣陈守默,太上正一盟威法师、行灵宝天心玉晨五雷大法、九灵飞步仙官、主管驱邪黄箓院事臣庄致柔等,臣付以道法,奏准玉格,注授前件差遣,即日具表,恭诣阙庭,称谢天恩者。
伏以法有正传,幸相承于师训;
职无虚授,期仰答于天恩。
敢因拜贶之私,辄控由中之悃。
臣等蟪蛄如幻,蝼蚁何知。
忝编中国之氓,实出大钧之造。
仰乾坤之覆载,日月之照临。
坐食怀惭,奚功及物。
深惟旷劫,以迨今生,粤有此身,而迄兹际。
三恶不善,杀、盗、邪淫;
六根无明,贪、嗔、痴、爱。
罪洪如海,业重于山。
赖上真开忏谢之门,使至蠢有披陈之路。
既与原已往之咎,复为弭未萌之灾。
更昧皈依,实负陶铸。
夙缘契道,遇神霄五雷之书;
凡质希仙,受太上九灵之旨。
故得掌心握印,笔下飞符。
役使风霆,区别人鬼。
济生度死,辅正除邪。
岂堕身于尘坌之间,敢飞步于魁罡之上。
古来传授,今故奉行。
内鍊刀圭,外储功行。
体天行化,佐国救民。
恭惟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陛下,道大难名,德博而溥。
群生父母,王界月师。
端九旒于万气之先,御八极于太空之表。
慈悲济世,方便度人。
臣剡牍东台,厕员西府
讲分符破券之典,效歃血饮丹之仪。
誓领将吏,以立殊勋。
全赖符图,而阐大教。
渊衷俯鉴,真荫潜孚。
愿清海岳之埃,而锁妖魔之洞。
庶辟虚无之阃,再扬正一之风。
干冒天威,遵禀帝命。
如蒙覆护,俾遂设施。
体未洞真,胎气更资于玉气;
神其入妙,心天允合于璇天。
臣等谨具表奏以闻。
诚惶诚恐,顿首稽首再拜谨言。
岁戊寅嘉定十一年十月
日,具位臣玉蟾表奏。
湘山事状序 南宋 · 留元长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
湘山事状》,邑士蒋擢之所汇次也。
祖佛之因地,梵宇之轮奂,朝廷之制敕,士大夫之赋咏,毕萃其閒。
僧祖潮袖以谒予,请序其首。
予曰:「诸佛境界,不离一性之地。
圆明佛境立现,遍满十方,无彼无此。
今认湘山是佛道场,刻舟求剑,岂不着相?
长老复刻事状,未免梦中说梦。
居士作卷首,又是头上安头」。
语未毕,老仰天大笑而去。
嘉熙丁酉朝散郎、知全州军州事留元长
按: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五,嘉庆六年刊本。
海琼问道集序 南宋 · 留元长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琼琯白真人集
韩昌黎源之句,则起神仙渺茫之念;
白居易海山之辞,则起兜率归去之思。
人心无根,随语生智。
噫!
吾闻之,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非曰能之,愿学焉。
幼时业爱修仙,鞭心于兹,不觉壬子丁丑矣。
人间岁月如许,头颅皮袋又安以顿哉。
天贷其逢,而于道有可闻之渐。
是年春,遭遇真师海琼君,姓白讳玉蟾,或云海南人,疑其家于襄沔也。
时又蓬发赤足,以入廛市;
时又青巾野服,以游宫观
浮湛俗间,人莫识也。
自云二十有一矣。
三教之书,靡所不究。
每与客语,觉其典故若泉涌然,若当世饱学者未能也。
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
所与交者,尽时髦世彦
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
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
踏遍江湖,名满天下,其从之如毛也。
时人多见其囊中曾不蓄铢铜粒以自备。
或醉甚辄呼雷,或睡熟能飞章。
或喜或怒,或笑或哭,状如不慧。
或亦出言,与休咎合。
观其济世利人之念,汲汲也。
彻夜烧烛以坐,镇日拍拦以歌。
晨亦不沐,昼亦不炊。
经年置水火于无用。
称其耳聩目眵,或对客以牙宣为辞,未审厥旨也。
无酒亦醉,睡醒亦昏。
诸方士夫刊其文,碑其言多矣。
今多嗔少欢,与世甚相违,故慕之而针芥欤?
相授以九鼎金铅砂汞之书,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
元长自惟曩者获罪于天,失身堕世,何以得此?
誓糜躯以修之焉,期不负所学矣。
谨集间酬警悟之一二,以锓诸木,使四海同志之士有所启发也。
白君得之于陈泥丸,陈得于薛道光,薛得于石泰,石得于张平叔,张得于刘海蟾,刘得于吕洞宾
况人皆知其为人而读其书也,吾何赘以叙哉。
紫元子留元长稽首再拜序。
按:《海琼问道集》卷首,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