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麟之” 相关资源
诗文库
眉州新修蟆颐堰记1214年3月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六、《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民国《眉山县志》卷一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州城之东七里所曰蟆颐津者,唐拾遗孟公昭图以直道不容,为田令孜所沈处也。
先是开元中益州刺史张仇公兼琼为堰于吾州者二,由新津县之西曰通津,由蟆颐山之西曰永济,水利凡溉眉山、青神之田亩七万二千四百有奇。
国朝天圣末,使民输岁修之缗,亩算馀钱五十,元丰遂增至百四十有二,米为升者一,民患苦之。
淳熙九年郡守武信杨公辅易为官修,有所谓王景堰、北牙与田祖、田迪诸堰。
故叠石为堤,至是以竹落易之,衡广一百二十丈有奇,视昔用度盖已十损其二。
而比岁东流益悍,舂磨之家又壑之以浚其流,矶之以怒其势,故其下俗所谓芦花筒者日见漱齧,筒下之田疏恶不支。
嘉定五年,水又坌至,射王景堰仅馀寻丈。
幸未决,决则堰高江庳,水且尽注之江,七万亩之种将不得下。
明年余来为守,访问民疾苦,多以是为言,欲为改作则筑事已动。
先是亩算不下八十钱,以给丁庸,会广汉张麟之来丞眉山,增科三十有八,且为教于民,约一年勿复歛,又节缩财用,损常年三之二,凡得钱三百万。
于是畚武阳之石以为堤,下邛笮之以为楗,使植根既固,虽有涨潦不能侵噬。
一日戒余以竣事,余往观焉,且命客以俱。
丞曰:「是亦庶几无憾」。
余曰:「不。
是所谓随宜救弊然也,而长利乎?
且州之水近自白虎江来,其为派二,东流直蟆颐则病堰,西流薄州溉则病城。
是虽三尺之童亦皆见之,而先是者弗此之图。
今东流日下,吾恐武阳之山可泐,邛笮之林可秃,而算亩增繇,抗民之精,将自是日极矣。
今为教曰尽一年勿复歛,丞能自信矣乎」?
曰:「然则徙东流而西之,其庶可久乎」?
曰:「西亦吾民也,东免于堰患而西为城忧,是以利易害而弗可为也」。
曰:「奈何」?
曰:「移东而西偏也,移西而东亦偏也,吾欲截江为楗以捍东流,而洒渠于东西之两间,则城若堰将两利焉,不乃可乎」?
丞瞿然曰:「命之矣,敢请事期」。
而客有难曰:「因其故而岁为之防可,截江为之以徼幸万一不可」。
曰:「何由知其不可也」?
曰:「闻齐人延年言于汉武,欲开大河上岭,帝谓此大禹之所道,不可改。
杜预将桥大河,或亦以为商、周所都,历圣贤而不作,殆必难立。
然则是堰也,昔人之经略于斯为不少矣,而顾未有及此者,子之知也诚足以尽出古人乎哉!
吾恐洒渠之利未即见,算亩之缗未可罢,而截江为楗,岁一剿民,是以百仞之堤为阱于国中也。
其能久居此乎?
使来者或不能卒子之志,岁一罢修,则今之消功殚贿以为之者将复溃而东趋,而前功废矣」。
曰:「抑余闻汉人之习于灌溉者曰,张戎尝言水性就下,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
今洒渠以浚之,其势将日下,下则疾,疾则刮除而深,昔之东注而病堰者皆将为中道之归。
岁不过损钱百万以为截之防,而王景堰之役可渐省,以至于不必复事矣。
与其岁损二倍之费以救其末,而为害未有既也。
且是非之心,焉可诬也!
今惟其是,孰不我是?
今而非也,安能强来者之不我非邪?
渠成,民之利也;
其不成也,所损不过异时所以待遇使客者,今少府损节之以复于民耳,而来者何得以非我」?
乃以控于刑狱、常平使者潼川杨公子谟
议未决,会行郡,相与按视,始尽得其利害之要,捐钱七十万,俾经始。
余亦以少府二百万足成之
命丞受役焉,会计金谷,兵马都监吴□戒事期,程护工作,水工以时,物土赋丈,庸丁以时,架筠楗石。
冬十月,汔明年春三月,累日积工凡若干,民之无职事者受庸而为之。
渠成而前以为非是者,往往自异其说,谬见称述。
余复谓之曰:始而非之者固未必是,今而是之亦不得为非乎?
水为天下之至险,有非知力所能周者,而子为是乎?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若夫变而通之,使可久而不穷,则在来者,非吾所敢知也。
乃以为记。
韵镜序绍兴三十一年七月 宋 · 张麟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二
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
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欤?
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
既而得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微字避圣祖名上一字。),且教以大略曰:「反切之要,莫妙于此。
不出四十三转,而天下无遗音。
其制以韵书,自一东以下,各集四声,列为定位,实以《广韵》、《玉篇》之字,配以五音清浊之属,其端又在于横呼。
虽未能立谈以竟,若按字求音,如镜映物,随在现形,久久精熟,自然有得」。
于是蚤夜留心,未尝去手。
忽一夕顿悟,喜而曰:「信如是哉」!
遂知每翻一字,用切母及助纽归纳,凡三折,总归一律。
即是以推千声万音,不离乎是。
自是日有资益深,欲与众共知,而或苦其难,因撰《字母括要图》,复解数例,以为沿流求源者之端。
庶几一遇知音,不惟此编得以不泯,余之有望于后来者亦非浅鲜。
聊用锓木,以广其传。
绍兴辛巳七月朔三山张麟之子仪谨识。
按:《韵镜校正》卷首,古逸丛书影印宋刻本。
韵镜序作(旧以翼祖讳敬,故为《韵鉴》。今迁祧庙,复从本名。 嘉泰三年二月 宋 · 张麟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二、《韵镜校正》卷首
《韵镜》之作,其妙矣夫!
余年二十,始得此学。
字音往昔相传,类曰「洪韵」,释子之所撰也。
沙门神珙(恭、拱二音。)号知音韵,尝著《切韵图》,载《玉篇》卷末。
窃意是书作于此僧,世俗讹呼为洪尔,然又无所据。
自是研究,今五十载,竟莫知原于谁。
近得故枢密杨侯(倓)淳熙间所撰《韵谱》,其自序云:「朅来当涂,得历阳所刊《切韵心鉴》,因以旧书,手加校定,刊之郡斋」。
徐而谛之,即所谓「洪韵」,特小有不同。
旧体以一纸列二十三字母为行,以纬行于上,其下间附一十三字母,尽于三十六,一目无遗。
杨变三十六分二纸,肩行而绳引,至横调则淆乱不协,不知因之则是,变之非也。
既而又得莆阳夫子郑公(樵)进卷先朝,中有《七音序略》,其要语曰:「七音之作,起自西域,流入诸夏。
梵僧欲以此教传天下,故为此书,虽重百译之远,一字不通之处,而音义可传。
僧从而定三十六为之母,轻重清浊,不失其伦。
天地万物之情,备于此矣。
鹤唳风声,鸡鸣狗吠,雷霆经耳,蚊䖟过目,皆可译也,况于人言乎」!
又云:「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三叹。
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
是知此书其用也博,其来也远,不可得指名其人,故郑先生但言梵僧传之、华僧续之而已。
学者惟即夫非天籁通乎造化者不能造其阃,而观之庶有会于心。
自「天籁」以下十三字,又郑先生之语。
嘉泰三年二月朔,东浦张麟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