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丁昌朝”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浔溪祗园寺庄田记绍兴二十一年五月 北宋 · 丁昌朝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八、民国《南浔志》卷三六、《南浔石刻文考》第一册
释氏之教本于清净寂灭,平居恬养得遂其性者,以香积沾足故也。
苟无常产,则香积不足以充晨昏,而欲使之安以清净寂灭,难矣。
是宜奉释者袖然为首,以兴庄田之利也。
去城之东有塘曰,不及三舍有溪曰浔,在浔之北有寺曰祗园,杨公保义之所椎轮。
是时百废未举,及法照禅师悟老勉从其请,来自车溪,经之营之,不及五载而落成。
独常住匮乏,若悬罄然,未足以容众,丛林杯渡而至,有及门而不能留者,有留而不能久者,往往飞锡而之他。
住持悟老长虑却顾,思买田以资岁计,志未得也。
有信士朱公道宁者,留心内典,乐施利益。
一日,悟老以其诚告,公曰:「无难,吾当办之」。
居无何,乃命二子仁佑、仁宠舍田二十亩为之倡,其仁宠将仕又能从父之命,广募士庶,量力而施,以所得之赀增益其数,不踰岁月,遂成一夫之田。
田皆膏腴,无旱潦之患。
自兹以还,岁储赢馀,晨夕所不给者今无有也。
四方清众云集而憩息焉,朝于斯,夕于斯,精修禅定,恬养天性,一境之内薰炙而善良者不可胜计。
盖公之惠有资于释故也。
乃若佛殿之建,适会岁歉,公又出以助其役。
浴堂湫隘,卜其爽垲,公又乐施,更以石为。
轮藏凋弊,阅时寖久,公又命工以绘以续。
凡此皆利益之广者,则公之所惠岂止一时,将施后世无穷也;
而蒙福岂止一身,将贻子孙不泯也。
其与童子聚沙为佛,以成胜因,贫女奉钱入缘,以为善果相属矣。
悟老与其徒感公之德,无以报,相与立祠,绘公夫妇像,朝夕瞻仰。
又属昌朝为之记,昌朝应之曰:「公之仁贤乐施,人所讲闻,其来尚矣。
何事于此」?
悟老曰:「口耳之传,岂能久乎?
绵历岁时,将遂湮没,孰若形容盛美,以刊诸石,庶几有永」。
昌朝应之曰:「悟老之言是也,安敢爱斐陋之文」?
按:同治《湖州府志》卷四九,同治九年刊本。
江山县学记 南宋 · 章颖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六七
古之教亦详矣,不特国有学也,于遂于党于家,亲不遗于贵,疏不遗于庶,朝觐会同无非教也,四时读法则教寓于读法,三年大比则教行于大比。
其效至于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出入有常度,斑白者不提挈,风俗之美何如哉!
后世之教及于士而不及于民,所以教者又皆记其文而遗其实,不耕而望夫穫也难矣。
人见其如是也,则曰文华之胜而遗士习之蔽,人材之盛不在科举之间,其说固美矣,而颖未以为然也。
今之所以为学校者无教也,特廪之而已。
一士之不饱,一宇之不葺,固州县之责,而身不立,名不扬,亦尝有终夜不寐者乎?
宗族称孝,乡党称弟,亦尝求古人而企及者乎?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亦尝有味古书之言而反之者乎?
若犹未也,则是教之未至也。
若夫因古之名求古之实,县于民为近,县宰于官为久。
江山之邑壮矣,而山川之秀美实萃焉。
县之有学其来已久,辟墙为重门者丁昌朝也。
重建大成殿鲁訔也,立外门者商伯也,新讲堂者邹浩也。
知县汤悦县尉熊可量常葺而记之。
岁久复圮,今黄汝嘉又加葺之。
在学之士合辞以来,求记于颖。
窃谓前后相继而汲汲于此亦善矣,然今学之教非古之教也,故道其所以然,使为邑者知究其实,不徒玩其文,知求其心,不徒便其身,则因学以教,庶不为虚文,庶乎不愧于古矣。
按:康熙衢州府志》卷六,光绪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