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法智大师曾太守乞地书刻石记崇宁元年闰六月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六
法智大师作此书,求置后园地段作今院宇建立基趾。
其言恳至,其书勤劬,慕在兴隆,广兹形胜。
道因收藏有岁,惜其遗踪,恐未及见闻,刻之坚石
时崇宁元年壬午闰六月望日,比丘道因立。
草庵录纪天童四明往复书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法智学行高妙,凡所著作,莫不立宗旨、辟僻邪,开奖人心到真实地。
《指要钞》中引《圭峰后集》比决幽奥,而天童凝禅师者一见喜之,但谓其所引少有参错,欲法智改正之而已。
书简往返凡二十许,其末至有云「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使大法流衍百世无瑕玭」者也。
余昔亲见此帖,字划如钟繇,语如韩退之,真可爱也。
或谓法智以此聊为改正,又闻《指要》既出,雪窦显禅师特出山羞斋为庆。
仍有榜具美其事,余未尝见之。
尝睹广智初主南湖法席时,显公虽已老,亦榜煎茶,但记其高头大麻笺,其字小古,以此知法智之时不虚也。
在昔禅教一体,气味相尚,至有如此者。
草庵录纪日本国师问事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日本国师尝遣徒杭海,致问二十于法智法智答之,皆深于理致也。
广智嗣法席,复遣其徒绍良等二人赍金字《法华经》,如贽见之礼,因哀泣致敬,请学于轮下。
三载,其道大成,还国大洪台学。
曾鲁公碑其塔,具道之。
草庵教苑馀事纪往复书中事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法智既结社,焚身誓生安养
内翰杨公大年闻其风,累申劝请,仍勤致数问,有问净土是何人境界者,有问法华梵网皆魔王所说者。
此杨公以理夺事而问之也,法智乃以即理之事而答之。
则曰:「即此见闻,更无道理」。
又曰:「佛之与魔,相去几何」?
后杨公启谢所答问曰:「恭闻了义,尤涤昏蒙,盖龙像之剧谈,续云雷之雄韵」。
其终幅则曰:「有疑必争,罔关于人我;
敌面相示,其达于本源」。
至曰「惟少室之宗风,本露山之笑视,以至黄蘖痛杖于临济,船子挥揖于夹山」者,此杨公以禅夺教也。
法智复启,殊不领略其说。
盖昔禅教互相为谋,至是则不然。
则知大宗师手段,当自有体。
草庵教苑遗事纪法智讲贯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六
全三学法智门下之高者也,作《法智行业录》,其间言法智传持四十年,《妙玄文句》讲七八遍,《摩诃止观》五遍,其馀小部或讲十遍,以至不可得记其数者。
时人语曰:法智讲经明觉颂,慈云谈辩梵才诗。
夫如是,法智真讲经者也。
世号讲者,十载有一部未终者,安在其能七八至不可胜纪耶?
或谓余曰:古今不同也,今之人既尚展演说,须入时。
余对之曰:大凡学道直须远追古人,若里巷儿女辈,结束粉饰当入时也,此痴人,何足与语!
法智大师乾道元年十二月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四明法智大师帖,门人如楷请以为跋。
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既久,见似人者而喜,不亦去国滋久,思人之深乎?
于戏!
愚去大师之世已久,思大师之音已深,今睹笔迹,宛然平生,不啻似人者。
欣慕不足,感泣以书。
乾道乙酉岁除,门人道因再拜谨跋。
天竺忏主上四明法师乾道二年正月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法智、慈云二导师,法门连枝也。
所谓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而宫商相宣,金玉谐和,翼赞台宗,为有力者。
由是人人知恶可弃,知善可为,至今东南号为易治也
此书门人清湜欲刊诸石,请以为跋。
然雉川丹并之东,力疾以书,揽野色映湖光,出观而读,想像容止,感激于怀,聊为之书。
乾道丙戌上元,门人道因谨跋。
范氏功德寺恩许度僧记元祐四年 北宋 · 范纯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五一
文正公既葬,而墓隧之碑乃立。
嘉祐元年,仲兄右丞相时为著作郎,以国朝故事,大臣茔所恩许置寺度僧,遂请于朝,愿以彭婆镇旧法会院改赐名额,间岁听度一僧,以严崇奉。
朝廷从之。
元祐元年,仲兄进贰枢府三年乃登相位,两以例恩,皆得增度僧数。
它日,院之度僧道因请以始末诏旨刻诸石,予既许之,又为书其所以然者。
元祐四年□月六日,左朝请郎、充宝文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庆州军州事范纯粹记。
按:《范文正公褒贤祠录》卷一,明刻本。又见《范文正公褒贤集》卷二(宣统刻本《范文正公集》附)。
方虚谷以诗饯余至松江因和韵奉答 元初 · 张之翰
 出处:西岩集卷三
文章须占第一手,落第二义世尽有。
万物散在天地间,一寸毫端随力取。
最先胸中要参悟,不尔效颦徒献丑。
欲臻其妙千万亿,莫知其方十八九。
千篇虽富自绿鬓,一字不传空白首。
前贤遥望愈莫及,中路逆行还倒走。
宋称欧苏及黄陈,唐尊李杜与韩柳。
自馀作者非不多,殆类众星朝北斗。
忆初桐江共说诗,诗中之玄能得之。
只求形似岂识画,未断胜负焉知棋。
迩来武林论文法,同归正派夫奚疑。
风行水上本平易,偶遇湍石始出奇。
作诗作文乃如此,况复大小乐府词。
留连光景足妖态,悲歌慷慨多雄姿。
秦晁贺晏周康,气骨渐弱孰纲维。
稼翁独发坡仙秘,圣处往往非人为。
末又谈经不及史,能挽诸儒来眼底。
如颜四勿曾三省,此段话言尤可纪。
本期同涂入圣门,何用两家为敌垒。
后学妄自树彼我,不务身心专口耳。
文耶道耶果二物,名虽不同实同矣。
往年光岳分南北,今日车书混文轨。
先生生长紫阳乡,尝学紫阳子朱子。
不知疏凿伊洛源,端可贯通洙泗水
宋故京兆府鄠县白云山主利师塔记元符二年十月 北宋 · 赵宗辅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四、《金石萃编》卷一四二
夫寂灭之道,寒暑无以迭迁;
妙极之源,生死无以交谢。
良由空华生乎翳目,轮转出乎妄心,若匪大明,难除重闇。
况乃灭无所灭,生无所生,身存身亡,谁取谁舍?
不以惊惧于怀者,即白云和尚矣!
师讳得利,字子益姓王氏京兆府高陵人也。
祖父并儒门之士,母性仁慈。
始自幼年,不为童戏。
宿植善本,深慕玄门。
誓志出家,辞亲弃俗,遂依鄠县白云山净居禅院鉴大师,肄承佛业,朝参夕奉,未尝懈然。
天禧三年庆蒙睿泽,削发受具,着如来衣,脱三界之尘累,履一真之正路,宏道为美,积德为欣。
乃南访禅宗,研味经律,定根益固,慧目增明。
既还白云,住持净刹,缔搆华宇,绘饰圣容,不以荣辱而见忧喜。
非施则不受,非时则不食。
焚诵无缀,孜孜是务。
持《法华》、《金刚》、《上生》三经,计十大藏。
由是心地无尘,慈云有润,德风远振,高誉遐飞。
复诣乡邑,住毗沙隆昌寺,度小师一人,法称惠满。
庆历三年乾元圣节,试中经业。
抑亦性闲了义,续慧焰以长晖
拔济含灵,俾正法而悠久。
自非师资敦遇宿契宏因者,何其使然耶?
师以治平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托疾而化,僧腊四十七,俗寿七十一。
门人惠满茶毗收骨,瘗于幡竿村古佛院所,迄元符元年建成窣堵,每岁开阐真乘,仰伸报效。
以其先师之道业,愿得为记。
余深愧无文,直而书之。
二年己卯十月庚子,鄜畤赵宗辅记。
元孙善明、宗缘,曾孙澄愚、澄意、澄睹、澄照、澄誉、澄月,讲金刚圆觉经僧澄靖,孙讲圆觉经僧道因
小师讲经律论传戒僧惠满立石。
安民刊。
延庆月堂讲师塔铭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攻愧集》卷一一○
吾乡延庆教院为东南诸郡之冠,祖师建立,不置佛殿,所以待后人者不浅。
累代多得人,如所期焉。
余不及见绍兴以前事矣,余岁时见乡人尊重圆辨讲师道琛永嘉人,初至说法。
是时宏智禅师大老拱手相顾曰:「此非阇黎也。
道价最高,大兴此山」。
继以觉去,予尝铭其塔。
月堂惠询之住持在乾道五年之后,然得圆辨之正传者也。
惠询字谋道月堂其自号也。
姓陈氏,父安寔家昌国县蓬莱乡之煦山
母马氏,梦僧倚门乞食而娠。
生有奇相,甫八岁,父母携入宝印院,谒了印大师,善隆摩其顶曰:「能出家否」?
欣然愿留,不肯去。
父母见其幼静,不类凡儿,每窃奇之,不夺其志。
始授莲经,两月而成诵,无不骇叹。
十四为僧,即造延庆,依澄照子先法师学,日勤讲业,夜则坐禅,迥与众异。
或以饭食物玩游戏等试之,一切谢绝。
独行独坐,惟以参寻祖意为急。
众目之曰「询独立」。
章庵道因法师高视众作,时居第一座,骤加称赏,亲炙数岁,尽得其说。
欲遍见诸山,问所曰:「天台能仁法照老人,当今大善知识也」。
且送之以序,有曰:「吾子气貌温恭,烈暑铄金,而法服袜履望之俨然,夜坐而不卧,不与群辈相狎戏」。
又曰:「两山宿学,皆吾故人,盍行矣」?
法照尤喜朝夕与处,众嫉之,且曰:「吾曹久侍老师,反不若新进耶」?
夜堂讲习,一呼而随者数人,俱至师前,遽曰:「教门多途,丛杂非一,欲从公以决之」。
师正容徐曰:「吾学佛祖之大道寿量观法,十境十乘,三千三谛皆是也。
得之则见性成佛,失之则殃坠无间。
有疑则问来,若名相之学,方困算沙,非吾所知也」。
一众愕然,不敢措辞而退。
或曰:「此学海义龙也,安得以众人待之」?
独步于两山者三载,圆辨方住延庆,师曰:「百闻不如一见」。
密入众底,窃听开演,已自欣快。
偶闻提唱曰:「吾祖之道,荆溪之后传者虽多,不无小疵。
法智天资超悟,不假传而自知。
用一性恶之旨,大阐圆顿之谈。
论即论具,岂待烦恼之转除;
约佛约心,宁外婆娑之别旨?
一理贯通,诸法悉舍」。
师于言下洞然明白,感发既深,涕泪俱下,遂造丈室,自列辨曰:「子再来人也,特吾之点示耳」。
即日挈包在弟子列。
自尔左右逢源,锋不可触,寻入堂司。
监寺以事忤众,众欲捲堂,负担于门矣,师急止之:「吾当任责」。
乃领众白辨曰:「维那之言然」。
即书片纸付堂司,起监寺,不共住,众遂帖然。
微师片言,岂不殆哉!
辨亡,为广严第一座。
偶择主僧,郡以十名寘瓶中,一索而得师。
或以年少为言,师曰:「吾何求哉」!
力辞之,寻出世,住海濒华云,以省母之便,欣然就之。
沙岸持钵,忽遇群盗,劫尽所有,将解师衣,正色叱曰:「汝何为者?
我法戒贪嗔痴,贪求何益于汝!
生有王法,死有地狱。
眼光落地,受极苦时,悔将何及?
贫富有命,强取之物,岂为终身之乐?
幸自无事,而作此业,实可寒心」。
盗曰:「我将杀汝」。
师曰:「吾以寂灭为乐。
汝若杀我,早归寂灭,受大快乐,有何不可」?
盗相顾曰:「是善知识也,安可害之」?
尽还其物,罗拜而退。
慈力摄持,又能如此。
移住奉川之禅院,又迁净居,前田后江。
师曰:「此处可与鬼神说法」。
夜必炷香暗坐,讲《法华经》信宿。
间有飞萤一二绕于前后,寻有百十,乃至千万,明于燃烛,讲罢辄去。
尝夜出,萤往来江上,不入讲室。
夜分既归,萤忽来迎,如繁星然。
师见而笑曰:「是待吾讲耶」?
自尔每见之。
师不以语人,然自以为差人意也。
移住普和,问于草庵草庵曰:「僻在一隅,大江横前,峭壁对耸,佛影岩也。
前辈聚徒之地,吾子其当之」。
学子云集,钟鼓一新,朝参暮请,昼诵夜禅,礼讲以时,策筵有节。
乾道五年延庆虚席,公定场中,一举师名,众口翕然。
师气貌魁梧,仪矩凝重,未尝以词色假人。
精持律范,动不踰矩
法席谨严,数百众无敢犯者。
说法必穷蕴奥,学者有不能解,昏后坐起信堂,一香一灯,远在檐下,僧徒毕集,师乃挥麈纵辩。
夜静堂深,言详理到,境法俱胜,随资发越,直疑祖师之复生,忘其久立之疲也。
至今旧人过其处,遐想高风,多至陨涕。
制帅秀王每曰:「延庆,人中凤也」。
寺之西有蔬圃,官欲以为贡院,势甚急。
师怡然不顾,方杜门终日,禅定才信宿,府主见招,迎谓师曰:「贡院之扰,得无动心乎?
今已得基址,可以放怀矣」。
师谢外护之庇,盖有神现梦以为言也。
丞相魏文节公好内典,《法华》中有「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稽疑以叩自得石窗,终未有所契,举以问师。
师曰:「此非大力量人不能致此问」。
乃曰:「春生夏长,秋凋落,世间之相乎」?
曰:「然」。
「非以其迁变而致疑乎」?
曰:「然」。
师曰:「四时迁变,岁岁同耶?
异耶」?
曰:「无以异也」。
师曰:「非止今年明年无以异,穷过去,极未来,亦无所异。
既无所异,岂非世间之相常住哉!
以至君臣父子,生息大小,不动本位,皆得究竟。
以至天地日月,明暗色空,海阔山高,鹤长凫短,皆出自然
莫不名体不转,贞常圆极
故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了此法者,不落阶梯,随所见闻,立地成佛」。
文节有省,叹曰:「经纶之妙,还他教家」。
魏惠宪王临镇来游,独坐一榻,俾师坐而问所传何道,师曰:「天台教」。
王曰:「恐不及禅家之直指」。
师又曰:「禅教皆如在方便,若就实知实见言之,何为禅,何为教。
妙悟之人,一切扫除,丝毫不挂,然后龙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王大悦,屡以金缯为斋施。
寻尽出衣盂,建雨华堂等。
又募缘一新两庑。
至于卧不解衣,讲必更净,非入浴走厕,袈裟未始去体。
非赴斋啜粥,莲经不曾离念。
厨库诸司不一回顾,工匠报作略不举目。
大纲整肃,不事苛细。
然犯必不恕,欺必破。
中外井井,无毫发之遗。
史文惠王曰:「能使教门增重,今惟月堂一人而已」。
师之传道,直欲追配古人,非徒塞责。
每曰:「以语之相似而證其言,以资之善记而驾其说,皆非所以说法也。
惟自悟心宗而宣演之,庶得祖师之传。
吾求悟门,切勿自画。
凡说教义,不出私科。
惟著《立宗解》一卷,以救时弊」。
淳熙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召门人曰:「吾觉背痛,殆将不久矣」。
越二日辛丑,集众讽《十六观经》,经终而逝。
十一月庚申,奉全身葬于崇法祖塔之侧。
寿六十一,法腊四十五。
聚发一器,舍相无所,葬于蓬莱先茔,遵遗言也。
分舍利之半,同法智顶骨塔于大悲阁
中省庵陆公沅赞之甚详。
所度小师嗣法者六十人。
柏庭善月,其上足也,馀皆散处诸方。
灵龛即路之日,缁素男女秉炉持花,填郛溢郭,几于罢市。
观者赞叹,以为前此未有。
此岂人力也哉!
后二十有五年,其徒请铭其塔。
余非学佛者,尤昧于教乘,以其请之勤,而察其实行实谛为可敬,为之铭曰:
智者禅师,祖天台教。
乃知禅教,本无二道。
禅贵直指,教若支离。
存乎其人,统而一之。
圆辨之兴,教门鼎盛。
粤惟询公,传得其正。
如渊之淳,如玉之洁。
入自悟门,纵横演说。
辩才无碍,脱落窠臼。
老斲轮,得心忘手。
虽已堕,孤老故躔。
柏庭之徒,尚永其传。
戏呈吴江令张明达(注文中一处作明达,三处作达明,未知孰是) 宋 · 廖刚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陆羽甘泉冷似冰,松江因向令贤明。
要须更取中桥水,欲看三君子斗清(自注:甲午夏,沿檄自润还秀,持惠山泉与达明,书此代简。吴江第四桥,自古传取水处。明达得诗,因说脩桥日,惟是桥下柱不得,凡两日,后用铁裹柱头如锥状,方下得定。盖其下皆有青泥,滑而水急,当泉涌处也。是日,达明招饮于垂虹亭。因遣人取水较之。水轻,甘于惠泉。余戏达明曰:“水则胜矣,但未知令如何耳。”二人相与掀髯,尽醉而后归。然惠泉虽味淡而体差重,以石置器中,可经岁不坏。居无几时,朝廷有旨月进,虽为禁,品之居上,岂正以其不坏耶。惟淡不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