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吴千仞” 相关资源
诗文库
乞修新仪文避重复劄子政和元年四月 北宋 · 张邦光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三、《政和五礼新仪》卷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三
臣窃观唐《开元礼》,文多重出,如祀五方帝其仪皆同,唯时日玉帛小异。
祗应用一仪,但注其异,则粲然毕见;
而各备载其事,若此之类,不可悉数。
统例不立,伦类不通,甚昧作者之体。
至国朝开宝定仪,姑循唐旧,未暇改作。
且《舜典》祀四岳,其事同者但云「如岱礼」;
《周官》祀神祇,其礼类者皆曰「亦如之」。
辞约而意备,举此而彼见,未尝重出也。
方今修一代仪,为万世法,臣愚欲乞仿《舜典》、《周官》,取仪之同者类而为一,其有小异,随事入注,庶几不至重复,取进止。
谢生日赐羊酒米面表(二)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六、《忠肃集》卷二
玺书将训,玉府班常,发为好赐之仁,宠及诞弥之日。
拜嘉兴感,揣分戴惭。
伏念臣学本小知,器难远用,幸遭圣明才不求备之旦,亦玷左右民所具瞻之司。
惟涉事多艰,故易销于精锐;
而尸官既久,徒日积于谤讥。
留显绌而未行,识包荒之已厚,尚矜旧物,曲记始生。
皇乎使节之光华,肃传天语;
馈以公台之仪物,荣发私门。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谨六圣之典章,本二仪之亭育,亦既饮食,推所以燕嘉宾之心;
继之廪庖,行所以养君子之道。
顾惟极陋,孤奉至恩,誓坚忠义之持,仰报生成之施。
浑仪议熙宁七年七月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九
五星之行有疾舒,日月之交有见匿,求其次舍经劘之会,其法一寓于日。
冬至之日,日之端南者也。
日行周天而复集于表锐,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四分日之几一,而谓之岁。
周天之体,日别之谓之度。
度之离,其数有二:日行则舒,则疾,会而均,别之曰赤道之度;
日行自南而北,升降四十有八度而迤,别之曰黄道之度。
度不可见,其可见者星也。
日、月、五星之所由,有星焉,当度之画者凡二十有八,而谓之舍。
舍所以挈度,度所以生数也。
度在天者也,为之玑衡,则度在器。
度在器,则日月五星可以抟乎器中,而天无所豫也。
天无所豫,则在天者不为难知也。
自汉以前,为历者必有玑衡以自验迹。
其后虽有玑衡,而不为历作;
为历亦不复以器自考,气朔星纬,而皆莫能知其必当之数。
至唐僧一行改《步天大衍历法》,始复用浑仪参实,故其术所得,比诸家为多。
臣尝考古今仪象之法。
《虞书》所谓璿玑玉衡,惟郑康成粗记其法;
洛下闳制圆仪,贾逵又加黄道,其详皆不存于书。
其后张衡为铜仪于密室中,以水转之,盖所谓浑象,非古之玑衡也。
吴孙氏时,王蕃、陆绩皆尝为仪及象,其说以为:旧以二分为一度,而患星辰稠穊;
张衡改用四分,而复椎重难运。
以三分为度,周丈有九寸五分寸之三,而具黄赤道焉。
绩之说以天形如鸟卵,小椭,而黄赤道短长相害,不能应法。
至刘曜时南阳孔定制铜仪,有双规,规正距子午以象天;
有横规,判仪之中以象地;
有时规,斜络天腹以候赤道;
南北植干,以法二极;
其中乃为游规、窥管。
刘曜太史令晁崇、斛皆尝为铁仪,其规有六,四常定,一象地,一象赤道,其二象二极,乃是定所谓双规者也。
其制与定法大同,唯南北柱曲抱双规,下有纵横水平,以银错星度,小变旧法。
而皆不言有黄道,疑其失传也。
唐李淳风别为圆仪三重:其外曰六合,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
次曰三辰,转于六合之内,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月游规,所谓璿玑者,黄、赤道属焉;
又次曰四游,南北为天枢,中为游筒,可以升降游转,别有月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
一行以为难用,而其法亦亡。
其后率府兵曹梁令瓒更以木为游仪,因淳风之法而稍附新意,诏与一行杂校得失,改铸铜仪,古今称其详确。
至道中,初铸浑天仪于司天监,多因斛、晁崇之法。
皇祐中,改铸铜仪于天文院,姑用令瓒、一行之论,而去取交有失得。
臣今辑古今之说以求数象,有不合者十有三事。
其一,旧说以谓「今中国于地为东南,当令西北望极星,置天极不当中北」。
又曰:「天常倾西北,故极星不得居中」。
臣谓以中国规观之,天常北倚可也,谓极星偏西则不然。
所谓东西南北者,何从而得之?
岂不以日之所出者为东,日之所入者为西乎?
臣观古之候天者,自安南都护府浚仪大岳台才六千里,而北极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已,庸讵知极星之不直人上也?
臣尝读黄帝《素问》书:「立于午而面子,立于子而面午,至于自卯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面。
立于卯而负酉,立于酉而负卯,至于自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则皆曰南面」。
臣始不喻其理,逮今思之,乃常以天中为北也。
常以天中为北,则盖以极星常居天中也。
《素问》尤为善言天者。
今南北才五百里,则北极辄差一度以上;
东南西北数千里閒,日分之时候之,日未尝不出于卯半而入于酉半,则又知天枢既中,则日之所出者定为东,日之所入者定为西,天枢则常为北无疑矣。
窥之,日分之时,以浑仪抵极星以候日之出没,则常在卯酉之半少北。
此殆放乎四海而同者,何从而知中国之为东南也?
彼徒见中国东南皆际海而为是说也。
臣以为极星之果中,果非中,皆无足论者。
彼北极之出地,六千里之閒,所差者已如是,又安知其茫昧几千万里之外耶?
今直当据建邦之地,人目之所及者,裁以为法,不足为法者宜置而勿议可也。
其二曰,纮平设以象地体,今浑仪置于崇台之上,下瞰日月之所出,则纮不与地际相当者。
臣详此说虽粗有理,然天地之广大,不为一台之高下有所推迁。
盖浑仪考天地之体,有实数,有准数。
所谓实者,此数即彼数也,此移赤,彼亦移赤之谓也。
所谓准者,以此准彼,此之一分,则准彼之几千里之谓也。
今台之高下乃所谓实数,一台之高不过数丈,彼之所差者亦不过此,天地之大,岂数丈足累其高下?
若衡之低昂,则所谓准数者也。
移一分,则彼不知其几千里,则衡之低昂当审,而台之高下非所当恤也。
其三曰,月行之道,过交则入黄道六度而稍却,复交则出于黄道之南亦如之。
月行周于黄道,如绳之绕木,故月交而行日之阴,则日为之亏;
入蚀法而不亏者,行日之阳也。
每月退交,二百四十九周有奇然后复会。
今月道既不能环绕黄道,又退交之渐当每日差池,今必候月终而顿移,亦终不能符会天度。
当省去月环,其候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
其四,上下二端皆径一度有半,用日之径也。
端不能全容日月之体,则无由审日月定次。
欲日月正满上衡之端,不可动移,此其所以用一度有半为法也。
下端亦一度有半,则不然。
若人目迫下端之东,以窥上端之西,则差几三度。
凡求星之法,必令所求之星正当穿之中心。
今两端既等,则人目游动,无因知其正中。
今以钩股法求之,下径三分,上径一度有半,则两窍相覆,大小略等。
人目不摇,则所察自正。
其五,前世皆以极星为天中,自祖暅以玑衡窥考天极不动处,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有馀。
今铜仪天枢内径一度有半,乃谬以端之度为率。
若玑衡端平,则极星常游天枢之外;
玑衡小偏,则极星乍出乍入。
令瓒旧法,天枢乃径二度有半,盖欲使极星游于枢中也。
臣考验极星更三月,而后知天中不动处远极星乃三度有馀,则祖暅窥考犹为未审。
今当为天枢径七度,使人目切南枢望之,极星正循北极里周,常见不隐,天体方正。
其六,令瓒辰刻、十干、八卦皆刻于纮,然纮平正而黄道斜运,当子午之间,则日径度而道促;
卯酉之际,则日迤道舒
如此,辰刻不能无谬。
新铜仪则移刻于纬,四游均平,辰刻不失。
令瓒天中单环,直中国人顶之上,而新铜仪纬斜络南北极之中,与赤道相直。
旧法设之无用,新仪移之为是。
然当侧规如车轮之牙,而不当衡规如鼓陶,其旁迫狭,难赋辰刻,而又蔽映星度。
其七,司天铜仪,黄赤道与纮合铸,不可转移,虽与天运不符,至于窥测之时,先以距度星考定三辰所舍,复运游仪抵本宿度,乃求出入黄道与去极度,所得无以异于令瓒之术。
其法本于晁崇、斛之旧制,虽不甚精缛,而颇为简易。
李淳风尝谓斛所作铁仪,赤道不动,乃如胶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减十度。
此正谓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
今黄赤道度,再运游仪抵所舍宿度求之,而月行则以月历每日去极度算率之,不可谓之胶也。
新法定宿而变黄道,此定黄道而变宿,但可赋三百六十五度而不能具馀分,此其为略也。
其八,令瓒旧法,黄道设于月道之上,赤道又次月道,而玑最处其下。
每月移交,则黄赤道辄变。
今当省去月道,徙玑于赤道之上,而黄道居赤道之下,则二道与端相迫,而星度易审。
其九,旧法环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银丁。
所以施银丁者,夜候天晦,不可以目察,则以手切之也。
古之人以璿为之,璿者珠之属也。
司天监三辰仪,设齿于环背,不与横箫会,当移列两旁,以便参察。
其十,旧法重玑皆广四寸,厚四分。
其他规轴,椎重朴拙,不可旋运。
今小损其制,使之轻利。
其十一,古之人知黄道岁易,不知赤道之因变也。
黄道之度,与赤道之度相偶者也。
黄道徙而西,则赤道不得独胶。
今当变赤道与黄道同法。
其十二,旧法黄赤道平设,正当天度,掩蔽人目,不可占察。
其后乃别加钻孔,尤为拙谬。
今当侧置少偏,使天度出北际之外,自不淩蔽。
其十三,旧法地纮正络天经之半,凡候三辰出入,则地际正为地纮所伏。
今当徙纮稍下,使地际与纮之上际相直。
候三辰伏见,专以纮际为率,自当默与天合。
按:《长兴集》卷三。又见《皇朝文鉴》卷一○六,《宋会要辑稿》运历二之三。第三册第二一四五页《玉海》卷四,《宋史》卷四八《天文志》一,《经济类编》卷七五,《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二五,《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四七,《渊鉴类函》卷三六九。
长寿县田氏墓志铭元丰二年九月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六、《长兴集》卷二九
夫人姓田氏,其先齐诸公子。
祖讳匀,家密之诸城
有乡李子某,居齐鲁间为学者,娶同郡赵氏,是为考妣。
夫人幼孤,鞠于大母。
田氏故大家,夫人相其家事,事益理,邦人贤之,而愿委命者相踵。
久之,得沧州无棣李君讳颀以归。
后君仕至太常少卿,而封夫人长寿县君
始,太常之家已去无棣而楚居,母仁寿郡太君已老。
夫人常以养不及其亲,见其姑必慨然自伤曰:「女子也,生必有所归。
吾姑与吾母安敢择焉」。
以其事亲者事其姑,漱纫饎涤,必身任之,盖舍夫人则御之不安。
太常所与游皆一时闻人,每过从,燕语相尽,间不容一再日,而夫人佐其享,以至褫衣以为继,而处之裕如也。
夫人事仁寿几四十年,欢若一日。
丧之日,盖夫人之年六十矣,尚能致毁,日一饭蔬,治于不胜。
于是太常方举未卜者十从其母以葬,帷裳衾襚之具一诿之夫人之手,至于穿复封艺皆夫妇亲之。
既塴,有异鹊数十翔于坟上。
君夫人来,则或集于其肩,啅于其膝。
太常捐其家,夫人丧之,至于治其藏,如藏其姑而恩有加焉。
后从其子出仕于四方。
他日语及坟墓,则涕洟不止,曰:「吾宁归扫丘墓,安邻里乡党以死,何以阅传舍为哉」!
谓其子妇曰:「吾老矣,非斋寂焚诵之业,无以累吾可也」。
未几,元丰二年七月庚午,疾革于京师子之仪之寓舍,年六十有九。
夫人性高方,有诚恪。
其治家甚严,事至于无所欺。
赴人之急难,笃骨肉之爱,至于褚无馀衣,盛服不及珠玉之饰,以终其身,人咸以其慈仁为不可及。
所居闾巷去之虽久,犹有能道其义善者。
一男子,河中府万泉县、编秩删定官之仪也。
三女子,嫁大理丞景初、郑意、太常博士林邵
孙尧行,太庙斋郎
一女子,未嫁。
九月初甲子,其孤以其丧归,从先君之域于楚之山阳阳兴之原。
夫人之子,词富学明,隐然节义士也,与予游且久,自言其所以教养以成之之自。
呜呼,夫人哉!
铭曰:
不愆其有,既令遐寿。
君子维子,是谓不朽。
下泉之宾,有条淮坟,归欤非欤,呜呼夫人!
郭令公家传后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二、《太仓稊米集》卷六七
《郭令公家传》十卷,载公平生行事甚详。
余后得《师友谈记》,言子仪镇河中日,河甚为患,尝祷河伯曰:「水患止,当以女奉妻」。
已而河复故道,其女一日无疾而卒。
子仪以其骨塑之于庙,至今祀之。
此一事唐《新》、《旧》史皆不载,家传亦不载。
议者以谓吾闻大禹有治水之功而已,未闻以女饵河神也。
余曰:人固不可以一概论天下事。
子仪割女子之爱以援千里之溺,上忠其主,下爱其民,此亦人所难者。
人能舍其所易以观其所难,则子仪之事不可没矣。
皇弟俣特授依前守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兖州卫王充镇海泰宁等军节度使食邑食实封勋如故制崇宁二年三月五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二、《宋大诏令集》卷三一
门下:朕获承至尊,克绍先烈。
维时太母,尝洪济于艰难;
肆予冲人,用永怀于追慕。
乃眷天伦之戚,其惊祥事之除。
宜推孚号之恩,以重慈闱之托。
皇弟、护国、山南西道等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桥道等使、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河中尹、兼兴元尹、上柱国卫王食邑一万三千五百户、食实封四千户俣,器资纯茂,识度邃夷。
性自率于温恭,行日章于孝谨。
防邪僻而返中正,志为君子之儒;
阅礼乐而敦诗书,力学先王之道。
俱沐钦仪之鞠育,并深哲庙之提携。
岁籥荐更,遗言未远。
礼不忘于报本,泽敢后于同生!
申锡爰田,易封巨屏。
以增荣于秩序,以夹辅于邦家。
于戏!
友则因心,亲莫隆于立爱;
乐乎为善,事维务于慎终。
往孚于休,以懋尔祉。
可。
庆国长公主进封益国长公主制崇宁二年五月六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三、《宋大诏令集》卷三八
门下:朕席昭孝之闳休,承钦仪之至德。
竭诚尽礼,顾未足以报功;
立爱施仁,宜莫如于叙族。
欲致广恩之道,必先同气之亲。
其诏治廷,以颁褒册。
庆国长公主秉心渊懿,履行粹和。
庆钟长发之源,资禀少成之智。
动循典训,居蹈箴规。
淑慎为仪,则有齐之季女;
肃雍迪德,则彼美之王姬。
必锡号以分封,犹待年而筑馆。
诞增燕誉,益懋宠先。
改庆朔之名区,撤岷梁之善壤,以敦天属,以睦民风。
于戏!
授之不以私,盖有古今之通谊;
亲之欲其贵,实存仁孝之至情。
祗服训辞,永膺寿嘏。
可。
受八宝赦天下制大观二年正月一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七、《宋大诏令集》卷一四九、《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六(第五册第四一○八页)
门下:朕绍天明命,若昔大猷。
袭七圣积德之基,接千载承平之统。
恢张制作,修饬典章。
愿百度之咸熙,惟八宝之未备。
兹庆卜年之永,肇新受命之符,荐锡嘉祥,诞膺景贶
获金玉于异域,得妙工于编氓。
顾惟眇躬,震于珍物。
殆天所受,非人能为。
成一代之弥文,举百王之坠典。
爰涓岁旦,祇受路朝。
竦动华夏,鄙汉仪之未盛;
夐超今古,陋秦制之非工。
既寿永昌,受福无极。
惟缉熙于纯嘏,均被臣邻;
用敷锡于庶民,普周遐迩。
可大赦天下(云云。),祖宗垂统,近百五十年,文明礼备,而八宝之制,未能如古。
在昔神考,尝诏有司,选工治玉,久未及成。
以迄于今,镇国受命之宝,与皇帝天子六宝,焕然备具。
朕嗣有令绪,获承天休,思与在位在服之士同庆(云云。)元祐之初,奸臣乘间,得罪放废。
言念岁月之久,屡更赦宥,除怀奸睥睨,报怨不臣,公肆诬诋,罪在宗庙,朕不敢贷。
其尚系贬所,或情轻法重,例被放弃;
或非身自犯,因人得罪;
或止缘贪冒,附会朋比;
或志匪诬谤,言有近似;
或缘辨理,语类讥讪;
或因职事,偶涉改更:凡此之类,可各据元贬责罪,审量其情,分轻重等第,取情轻者与落罪籍,特与甄叙差遣(云云。)
于戏!
履端布治,与物为
宥过推仁,配天其泽。
咨尔有众,咸体至怀。
惠恭园陵祔庙毕曲赦两京河阳郑州德音大观三年正月十四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一、《宋大诏令集》卷一三九
门下:殿阒长秋,怅光尘之愈远;
兆陪永裕,属园寝之既安。
甫旋重翟之容,初祔閟宫之恤。
眷言近甸,良亦劳人。
虽费出县官,岂无调发之扰?
而时当冬令,谅多皲瘃之伤。
宜推在宥之恩,仍广复除之惠,以宽民隐,以慰后慈。
应两京畿内(云云。),于戏!
追远送终,致厚坤仪之礼;
涤瑕赦过,肆施解泽之仁。
咨尔群伦,体予德意。
皇第二十女特封柔福公主政和三年四月十六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五、《宋大诏令集》卷三九
门下:敦爱理亲,将厚家邦之□;
设仪辨位,孰先被命之崇?
矧诞受于天休,式载生于女子。
甫临晬日,爰启初封,协以嘉辰,告于列位。
皇第二十女□姿淑□,秉德粹纯。
膺璇极之储辉,溯珠躔而□□。
□□玉质,蚤□□□之祥;
茁彼兰芽,兹届剪羁之旦。
飏□□□,锡以宠□。
□□□之殊荣,亚后仪之一等。
用□□□□□,允□政壸之华。
于戏!
楚国之封圻,视秩盖□□□□;
□鲁人之候馆,疏恩前示于嘉称。
宜懋肃雍,益□□□□□□□□。
皇第二十四子樾特授检校少保平海军节度使瀛国公食邑食实封政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九一、《宋大诏令集》卷三二
门下:受帝祉而施于子,圣人所以承佑命之休;
教民睦者始于亲,王者所以假御家之庆。
肆朕缵服,若古有为。
嗣膺考室之祥,用协锡封之典。
作猷外寝,诞告庶工。
皇第二十四子樾,蕴聪智之少成,赋纯和之异禀;
毓秀后星之润,乘晖太极之严。
以赫厥灵,夙蹈履钦之吉;
乃安斯寝,允符梦兆之占。
当保负之攸初,迪幼仪之既备。
挺然岐嶷,惠彼覃吁。
兹临剪鬌之时,其宪有邦之则。
维制名者人治之大,而序爵者天下之公。
顺考九仪,式敷四履。
授律晋江之奥,相攸瀛海之崇。
大将之威,拥鈇钺车旗之盛;
上公之礼,异带裳幅舄之华。
亚保以班朝,畴爰田而食赋。
克昌厥后,永孚于休。
于戏!
载锡之光,其尔与听朕教;
自求多福,罔不在厥初生。
肆惟德性之修,期尚荣怀之渥。
以绥燕誉,茂介寿祺。
可。
皇第二十四女特封荣福帝姬政和五年九月十一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九二、《宋大诏令集》卷四○
门下:上天之载,有蕃传类之休;
女子之祥,嗣协宜家之吉。
将诞敷于显祚,其顺考于丰章。
涓选刚辰,式孚列辟。
皇第二十四女禀令仪之静婉,躬柔度之端良
设帨于门,蚤袭椒涂之懿;
载衣之裼,具昭莞寝之华。
德容发于震夙之初,惠问成于覃吁之始。
娈彼潢流之秀,煜然天纪之辉。
方卜□于保阿,已弗勤于傅御。
三月之末,爰当剪鬌之期;
九十其仪,用兆结缡之祉。
商锡王姬之制,允釐公馆之称。
表实定名,设仪序位。
佩之带玦,等异数于真王
锡以乘车,亚祲威于正后。
则笃其庆,永孚于休。
于戏!
古我先王,时若棐民之化;
有齐季女,克成治内之风。
尚勉蹈于徽猷,思辅成于淑质。
往绥燕誉,以介寿臧。
可。
宣和四年冬至祀天来年夏至祀地御札宣和四年七月一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三、《宋会要辑稿》礼二八之二○(第二册第一○二九页)
朕寅奉燕谋,丕釐景命。
刺六经而立制,诞辑弥文;
洽百礼以事神,用伸美报。
仪之眷祐,格四海之乂宁,风雨若时,日星轨道。
和气协颁常之度,珍祥示修德之符。
嘉谷屡丰,远戎即叙。
茂集太平之应,敢忘毖祀之诚!
是宜祗见上帝于紫垓,躬礼柔示于方泽
奠苍璧黄琮,而牲币各放其色;
无云门咸池,而钟律以谐其声。
前飨太宫,升侑烈祖
率循彝宪,克广孝心。
蕲祉福之函蒙,均迩遐而敷锡。
肆颁涣号,明戒先期。
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坛,来年夏日至祀地于方泽
洛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得家书报长子仪之房下得孙男殊慰老怀时在雷州著易传适至震卦因名之曰震孙以诗寄仪之1129年闰8月 宋 · 李纲
七言排律 押支韵 创作地点: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
天涯远报茁琼枝,共说鹓雏骨相奇。
鼻祖从来种桃,耳孙自合产兰芝。
荐雷名震因观易,他日趋庭使学诗。
无复区区如尔父,定须了了胜吾儿。
书来可想开怀抱,老去何因与弄持。
素有庞翁携隐志,未应孤负鹿门
于阗国黑汗王进奉示谕敕书(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七、《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一
敕:卿守土西极,驰诚中华。
璧马充庭,尚识汉仪之旧;
织皮在篚,聊观禹贡之馀。
载省忠勤,不忘嘉叹。
迂论七 其一 张子房郭子仪之诚智1127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高祖取天下以三杰,而黥、彭之徒不足道也。
卒之萧何囚絷,韩信菹醢,而黥、彭亦皆不得其死,独子房三寸舌为帝者师,高祖字之而未尝名,吕后德之而不敢慢,超然远举,独能以功名终焉。
肃宗中兴以郭、李,而仆固怀恩、来瑱之徒不足道也。
卒之光弼为谗间所乘,遂陷嫌隙,其怀恩、来瑱亦皆不得其终,独子仪全名高节,烂然独著,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福禄之盛,人臣莫及焉。
子房以其智,而子仪以其诚。
智之至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子房以之。
诚之至者,忠贯日月,神明扶持,子仪以之。
故夫因固陵之问而议韩、彭之地,因复道之见而图雍齿之封,樊哙之谏,还军灞上,则曰之言可听也。
刘敬之策建都关中,则曰敬之说是也。
天下已定,道引辟谷,闭门不出,而愿从赤松子游。
若是者,岂非子房之智欤?
虽智也,未尝不本之于诚。
提孤军以戡大憝,仗大义以造王室,单骑免胄以见回鹘,减省驺从以过朝恩。
大难略平,遭谗谮夺兵柄,而朝闻命夕引道,无纤芥自嫌。
若是者岂非子仪之诚欤?
虽诚也,未尝不照之以智。
盖徒智而已,不本于诚,则阴谋秘计,人得以疑之,此陈平之智有馀,所以为高祖之所疑也,足以语子房哉!
徒诚而已,不照之以智,则直情径行,物得以欺之,此马燧之智不足,所以为吐蕃之所欺也,足以语子仪哉!
自古立功名者多矣,汉、唐以来,未有若子房、子仪之懿者也。
有志之士,可不景慕而师仰之哉!
大辽贺兴龙节十日内中酒果口宣元祐二年十二月二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有敕:卿等奉币讲欢,造廷称寿。
嘉礼仪之闲习,宜宠锡之便蕃。
受此珍甘,以旌眷遇。
駮御史指挥习仪著冕服奏 闽国至宋初 · 陈致雍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三
知班御史高煜奏。
无祭南北二郊献官合习仪。
近日多恃其练达。
不亲行事。
自今以后。
仍请著冕服习仪。
仪之礼。
自古无明文。
太常礼院知委者。
右。
臣得班司转告。
令献官著冕服习仪。
窃以古之习士于泽宫。
以观其容。
然后得预祭。
周礼。
大宗伯掌大祭祀大礼。
谓习礼也。
欲其慎重。
敬事神祗。
汉兴
叔孙通列绵蕝于野。
以表厥位。
习仪之礼。
其来尚矣。
若以绂冕徽章。
接神接神盛服。
土坋之中。
私相亵渎。
实为不可。
伏乞且遵往式。
以便服习仪。
仍下尚书省指挥议定。
谢南郊大礼加食邑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八二
臣某言:准告,以郊祀大礼赦恩加食邑三百户,寻具辞免,奉诏书不允者。
蒇礼对天,曾豆笾之莫预;
疏恩加地,尚簪履之弗遗。
未获恳辞,亟闻申命中谢。)
伏念臣壮心凋落,病骨支离。
理故国之丘园,稍休暮景;
奉真祠之香火,少报天恩。
会三岁之亲祠,蒐多仪之久废,礼乐明备,神祇宴娱。
竣事圜丘,想灵斿之来下;
均釐寰宇,仰睿泽之旁流。
欣际难逢之辰,叨蒙多与之邑。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受天全付,跻世中兴。
孝允格于幽明,诚克参于高厚。
卜年卜世,符三代有道之长;
飨帝飨亲,致四海以职来祭。
虽莫瞻于盛典,亦窃冒于殊荣。
旷然三宥之仁,普沾赤子;
假以一成之地,增贲陈人。
填沟壑之间,终效涓埃之报。
按:《毗陵集》卷三。又见清抄一百五十卷本《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二一。
普安郡妻郭氏封郡夫人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八、《杉溪居士集》卷四
敕:朕惇叙宗藩,肆推恩典,方燕室家之庆,宜嘉褒宠之隆。
某氏禀质懿和,秉心端静,克谨壸仪之训,深通图史之规。
当有殊恩,用昭柔范。
锡郡封之壤,俾膺象服之华。
益务温恭,以承嘉命。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