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对刑狱用舍策 唐 · 郝连梵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
问。
元默垂拱。
理归上德。
法令滋彰。
事钟浇季。
是以唐虞尽象。
四罪而咸服。
姬夏训刑。
三千而愈扰。
故知胜残去杀。
必在于宏仁。
反朴还淳。
不务于多辟。
方将削兹三尺。
专循五礼。
幸陈用舍之宜。
以适当时之要。
对。
法星垂象。
列九霄而照烛。
习坎分爻。
疏六位而辉焕。
故有皇王慎罚。
正俗以经时。
圣哲详刑。
开物而成务。
莫不克清函夏。
载穆黎元。
制天讨之威严。
秋官之典宪。
舜游妫汭。
乃去四凶。
汤出镳宫。
谅除三面。
然则质文异代。
兴废殊途。
微禹会昌
仁流于下泣。
独夫受戮。
祸招于剖心。
自运往道消。
淳离朴散。
王风不兢。
菀柳之刺斯闻。
德方衰。
之制斯阙。
望夷招败。
酷甚凝脂。
函谷生灾。
冤多精气。
虽复萧何改创。
爰始九章。
温舒上言。
仍讥一失。
网漏吞舟之罪。
士苟持宽。
律加盈阁之繁。
吏还舞智。
邈乎遗法。
允属升平。
大唐执纪先天。
凝图王气。
化轶胥庭之上。
功超步骤之前。
扫氛祲于乾枢。
静嚣尘于地轴。
紫微君圣。
时乘光于得一。
黔首安生
日用陶其吹万。
皇帝上元统历。
下武嗣徽。
道叶顺风。
契黄神之罔象。
精通就日。
符赤运之文明。
于是职列英奇。
朝班俊乂
升降之节。
既著礼容。
临甲乙之科。
方在政辟。
道无为以端拱。
思有罪而责躬。
念向隅之独嚬。
乃纳隍而轸虑。
曲询管库
取荐刍荛。
诚宜妙平反。
旁求庶狱。
渭桥惊马。
必归张季之言。
禁围射兔。
勿爽高柔之旨。
于公阴德。
委以廷尉之司。
盛吉深仁。
授以宪曹之任。
剖符寄刘宽之辈。
蒲鞭之教可追。
分陕趋召奭之俦。
棠阴之听斯在。
加以五词咸备。
两造兼持。
运静躁于韦弦。
听迟速于宽猛。
獬豸虽触。
咎繇行其惠化。
苍鹰辍号。
郅都息于烦苛。
自然圄犴空虚。
靡怨黄沙之罪。
钳釱安用。
无施白粲之刑。
则迹迈成康
道逾文景。
不仁自远。
无得而称。
谨对。
诗话(上)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诚斋集》卷一一四
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
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垄月自秋晖」也。
杜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此庾信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也。
「出」「上」二字胜矣。
阴铿云「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杜云「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又云「水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此一联胜。
庾信云「永韬三尺剑,长捲一戎衣」,杜云「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亦胜庾矣。
南朝苏子卿《梅》诗云「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介甫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述者不及作者。
陆龟蒙云「慇勤与解丁香结,从放繁枝散诞春」,介甫云「慇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头自在春」,作者不及述者。
山谷集中有绝句云:「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落杏花香。
春风不解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此唐人贾至诗也,特改五字耳(贾云「桃花历乱垂香」,又「不为吹愁」,又「惹梦长」。)
东坡云:「春霄一刻直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人寂寂,鞦韆院落夜深深」。
介甫云:「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二诗流丽相似,然亦有甲乙。
「问君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流水宛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又「相随遥遥访赤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岳度尽风声」,此李太白诗体也。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又「白摧圬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又「指挥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又「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此杜子美诗体也。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又「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又「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又《李白画像》「西望太白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
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浣吾足乃敢嗔」,此东坡诗体也。
「风光错综天经纬,草木文章帝杼机」,又「涧松无心古须鬣,天球不堟中粹温」,又「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此山谷诗体也。
《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
余以为不然。
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
子美重阳》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
茱萸子细看」。
《夏日李尚书期不赴》云:「不是尚书不顾,山阴野雪兴难乘」。
诗有一句七言而三意者:杜云「对食暂餐还不能」,退之云「欲去未到先思回」。
有一句五言而两意者:陈后山云「更病可无醉,犹寒己自知」。
诗有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者。
《巷伯》之诗,苏公刺暴公之谮己,而曰「二人同行,谁为此祸」?
杜云「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上言其力贫,故曰「赊」,下言其无使令,故曰「亲」。
又「东归贫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上有相干之意而不言,下有恋别之意而不忍。
又「朋酒日劝会老夫,今始知嘲其独遗」,已而不招也。
又夏日不赴而云「野雪兴难乘」,此不言热而反言之也。
唐人云:「葛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
又《钓台》:「如今亦有垂纶者,自是江鱼卖得钱」。
唐人《长门怨》:「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
崔道融云:「如今却羡相如富,犹有人间四壁居」。
诗有惊人句
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又:「斫却月中,清光应更多」。
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有无。
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廪祝融
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
此亦是用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杜牧之云:「我欲东召龙伯公,上天揭取北斗柄。
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见底看海空」。
李贺云:「女娲鍊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褒颂功德五言长韵、律诗,最要典雅重大。
如杜云:「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八荒开寿域,一气转鸿钧」。
又云:「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彫梁」。
李义山云:「帝作黄金阙,天开白玉京
有人扶太极,是夕降元精」。
七言褒颂功德,如少陵、贾至诸人唱和《早朝大明宫》,乃为典雅重大。
和此诗者,岑参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最佳。
七言长韵古诗如杜少陵《丹青引》、《曹将军画马》、《奉先县刘少府山水障歌》等篇,皆雄伟宏放,不可捕捉。
学诗者于李、杜、苏、黄诗中求此等类诵读沉酣,深得其意味,则落笔自绝矣。
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左氏传》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此《诗》与《春秋》纪事之妙也。
近世词人闲情之靡,如伯有所赋赵武所不得闻者,有过之无不及焉,是得为好色而不淫乎?
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谓好色而不淫矣。
唐人《长门怨》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是得为怨诽而不乱乎?
刘长卿云「月来深殿早,春到后宫迟」,可谓怨诽而不乱矣。
近世陈克《咏李伯时画宁王进史图》云「汗简不知天上事,至尊新纳寿王妃」,是得为微,为晦,为婉,为不污秽乎?
李义山云「侍燕归来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可谓微婉显晦尽而不污矣。
士大夫间有口传一两联可喜,而莫知其所本者。
如「人情似纸番番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又「饱谙世事慵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又「薄有田园归去好,苦无官况莫来休」。
又《贺人休官》:「重碧杯中天更大,软红尘里梦初收」。
竟不知何人诗也。
又有嘲巧宦而事反拙者,「当初只谓将勤补,到底翻为弄巧成」,此尤可笑。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余尝与林谦之论此事,谦之慨然曰:「但吾辈诗集中不可不作数篇耳」。
如杜《九日》诗「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第一句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自者我也。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
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非笔力拔山,不至于此。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茱萸子细看」,则意味深长,幽然无穷矣。
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
水清,一也;
深处取清者,二也;
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
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
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
「分江」二字,此尤难下。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
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
「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
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
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初学诗者须用古人好语,或两字,或三字。
如山谷《猩猩毛笔》:「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平生」二字出《论语》;
「身后」二字,晋张翰云「使我有身后名」;
几两屐」,阮孚语;
五车书」,庄子惠施
此两句乃四处合来。
又「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春风春雨」,「江北江南」,诗家常用。
杜云「且看欲尽花经眼」,退之云「海气昏昏水拍天」。
此以四字合三字,入口便成诗句,不至生梗。
要诵诗之多,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用亦可,不用亦可。
诗家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为妙法。
如山谷《猩猩毛笔》是也。
猩猩喜著屐,故用阮孚事。
其毛作笔用之抄书,故用惠施事。
二事皆借人以咏物,初非猩猩毛笔事也。
《左传》云:「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而山谷《中秋月》诗云:「寒藤老木被光景,深山大泽皆龙蛇」。
《周礼·考工记》:「车人盖圆以象天,轸方以象地」。
而山谷云:「丈夫要弘毅,天地为盖轸」。
子云:「武成取二三策」。
而山谷称东坡云:「平生五车书,未吐二三策」。
孔子老子相见倾盖,邹阳云「倾盖如故」。
孙侔东坡不相识,以诗寄东坡,和云:「与君盖亦不须倾」。
刘宽为吏,以蒲为鞭,宽厚至矣,东坡云:「有鞭不使安用蒲」?
杜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苍苔,如何不饮令心哀」?
东坡云「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此皆翻案法也。
余友人安福刘浚景明《重阳》诗云「不用茱萸子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得此法矣。
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
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
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无限好,其近黄昏」。
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如莺花啼又笑,毕竟是谁春」。
唐人《铜雀台》云:「人生富贵须回首,此地岂无歌舞来」?
《寄边衣》云:「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折杨柳》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皆佳句也。
介甫云:「更无一片桃花在,为问春归有底忙」?
「秪是虫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
百啭黄鹂看不见,海棠无数出墙头」。
「暗香一阵连风起,知有蔷薇涧底花」。
不减唐人。
然鲜有四句全好者。
杜牧之云:「清江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唐人云:「树头树尾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韩渥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蔷薇花在否,侧卧捲帘看」。
介甫云:「水际柴扉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无穷,隔屋吹香并是」。
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四句皆好矣。
五言长韵古诗如白乐天,《游悟真寺一百韵》,真绝唱也。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少陵《羌村》、后山《送内》,皆有一倡三叹之声。
隆兴以来以诗名者:林谦之范至能、陆务观、尤延之、萧东夫。
近时后进有张镃功父、赵蕃昌父、刘翰武子、黄景说岩老、徐似道渊子、项安世平甫、巩丰仲至、姜夔尧章、徐贺恭仲、汪经仲权
前五人皆有诗集传世。
谦之常称重其友方翥次云诗云:「秋明河汉外,月近斗牛旁」。
延之有云:「去年江南荒,趁逐过江北。
江北不可住,江南归未得」。
有《寄友人》云:「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
又《台州秩满而归》云:「送客渐稀城渐远,归涂应减两三程」。
东夫《饮酒》云:「信脚到太古」。
《登岳阳楼》:「不作苍忙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柂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又:「荒村三月不肉味,并与瓜茄倚阁休。
造物于人相补报,问天赊得一山秋」。
至能有云:「月从雪后皆奇夜,天到梅边有别春」。
功父云:「断桥斜取路,古寺未关门」。
绝似晚唐人。
《咏金林禽花》云:「梨花风骨杏花妆」。
黄蔷薇》云:「已从借叶,更染为裳」。
写物之工如此。
余归自金陵功父送末章云:「何时重来桂隐轩,为我醉倒春风前。
看人唤作诗中仙,看人唤作饮中仙」。
此诗超然矣。
昌父云:「红叶连村雨,黄花独径秋。
诗穷真得瘦,酒薄不禁愁」。
武子云:「自锄明月种梅花」。
又云:「吹入征鸿数字秋」。
渊子云:「煖分,明借绩麻灯」。
又:「客路二千年五十,向人犹自说归耕」。
平甫《题钓台》:「醉中偶尔闲伸脚,便被刘郎卖作名」。
恭仲云:「碎斫生柴烂煮诗,又有姚宋佐辅之」。
一绝句云:「梅花得月太清生,月到梅花越样明。
梅月萧疏两奇绝,有人踏月绕花行」。
僧显万亦能诗:「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又《梅》诗:「探支春色墙头朵,阑入风光竹外梢」。
又:「河横星斗三更后,月过梧桐一丈高」。
又有庞右者,使虏过汴京云:「苍龙观阙东风外,黄道星辰北斗边。
月照九衢平似水,胡儿吹笛内门前」。
吾族前辈讳存字正叟,讳朴字元素,讳杞字元卿,讳辅世字昌英皆能诗。
元卿年十八第进士,其叔正叟贺之云:「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后生」。
吾乡民俗,未熟,摘而蒸之,舂以为米,其饭绝香。
元素有诗云:「和露摘残云浅碧,带香炊出玉轻黄」。
余先太中贫,尝作小屋三间,而未有门扉,干元卿求一扉,元卿以绝句送至云:「三间茅屋独家村,风雨萧萧可断魂。
旧日相如犹有壁,如今无壁更无门」。
昌英有绝句云:「碧玉寒塘莹不流,红渠影里立沙鸥。
便当不作南溪看,当得西湖十里秋」。
吾州诗人泸溪先生安福王民瞻名庭圭,弱冠贡入京师太学,已有诗名。
有绝句云:「江水磨铜镜面寒,钓鱼蓼花湾。
回头贪看新月上,不觉竹竿流下滩」。
绍兴间宰相秦桧力主和戎之议,乡先生胡邦衡时为编修官,上书乞斩,谪新州
民瞻送行诗:「一封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议,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落南州瘴海间。
不待百年公议定,汉庭行贾生还」。
「大厦元非一木支,要将独力拄倾危。
凝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秪心知。
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
有欧阳安永上飞语告之,除名窜辰州
孝宗登极,召为国子监簿,以老请奉祠,除直敷文阁宫观
尤延之尝诵吴则礼诗:「华馆相望接使星,长淮南北已休兵。
便须买酒催行乐,更觅何时是太平
满船卖了洞庭,雪色新裁白纻衫。
唤得吴姬同一醉,春风相送过江南」。
又:「枫叶芦花满钓船,水风清处枕琴眠。
觉来失却潇湘月,却问青山觅酒钱」。
神宗徽猷阁成,告庙祝文,东坡当笔
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陈无己毕集,观坡落笔云:「惟我神考,如日在天」。
忽外有白事者,坡放笔而出,诸人拟续下句,皆莫测其意所向。
顷之坡入,再落笔云:「虽光辉无所不充,而躔次必有所舍」。
诸人大服。
润州火,爇尽室庐,惟存李卫公塔、米元章庵。
元章喜题塔云:「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
有轻薄子于「塔」「庵」二字上添注「爷」「娘」二字。
元章见之,大骂。
轻薄子再于「塔」「庵」二字下添注「飒」「糟」二字。
元章母尝乳哺宫中,故云。
「糟」字本出《汉书·霍去病传》云「鏖皋兰山下」,注云:「今谓糜烂为鏖糟」。
轻薄子用「糟」字黏「庵」字,盖今人读「鏖」为「庵」,读「糟」为子甘切。
添注遂成七言两句,云「神护卫公爷塔飒,天留米老娘庵糟」矣。
乡先生刘尚书才邵字美中,云刘弇伟明献《南郊大礼赋》,首句云:「粤惟古初,豺獭有祭」。
(音惰)小大南郊大礼,祭天地祖宗,而比之豺獭之祭,此譬如千乘万骑羽猎长杨,而于其间说斗虾蟆。
刘侍郎岑字季高,居建康
中书舍人张孝祥字安国,时为师,还往甚密。
一日安国忽具衣冠造季高季高惊异未出,先令人问盛服而来何故。
安国曰:「欲北面书法」。
季高不辞让,著道服而出。
安国即令人扶季高纳再拜者再,季高亦不辞让。
安国请曰云云,季高答曰云云,大意令安国李邕书。
徽宗尝问米某:「苏轼书如何」?
对曰:「画」。
「黄庭坚书如何」?
曰:「描」。
「卿书如何」?
曰:「刷」。
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
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
最后作孙过庭字,故孝宗与今上皆作孙字。
韩退之《答李师锡书》云:「思元宾而不见,见元宾之所与则如元宾焉」。
此用石勒语。
王浚麈尾,悬之壁间,每瞻仰之云:「王公不得见,见王公之玩好如见王公焉」。
退之作《河南少尹李素墓铭》云:「高其上而坎其中,以为公之宫,奈何乎公」!
此用东方朔武帝董偃云:「奈何乎陛下」!
退之上宰相书》云:「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
此用《左传》语。
南蒯将叛,邑人歌之曰:「恤恤乎,湫乎,悠乎」!
又《杜兼墓铭》云:「事在于人,日远日忘」。
此用《晋书》张骏语,谓「中原之于晋,日远日忘」。
又《平淮西碑》自「皇帝曰光颜汝为陈许帅」,曰重胤云云,曰弘云云,曰文通云云,曰道古云云,曰愬云云,曰「度,惟汝予同,汝遂相予」,此用《舜典》命九官文法也。
柳子厚《答韦中立书》云:「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
此用《周礼·考工记·函人》句法,云:「视其钻空,欲其惌也,视其里,欲其易也;
视其朕,欲其直也。
櫜之欲其约也;
举而视之,欲其丰也;
衣之欲其无齘也」。
韩退之《行箴》云:「宜悔而休,汝恶曷瘳?
宜休而悔,汝善安在」?
柳子厚《忧箴》云:「宜言不言,不宜而烦。
宜退而勇,不宜而恐」。
二箴相似,未知孰先为之者。
曾子固《王无咎字序》云:「以颜子之所以为学者期乎己,余之所望于补之也。
假借乎己而已矣,岂予之所望于补之哉」!
此用孟子句法:「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
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介甫《送陈升之序》云「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
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望于升之也」。
子固《送王希序》、介甫《九曜阁记》言洪抚两州山川之胜、游览之乐,亦大略相似,未知孰先为之者。
寄许京兆孟容书809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三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宗元再拜五丈座前。伏蒙赐书诲谕。
微悉重厚。欣踊恍惚。
疑若梦寐。捧书叩头。
悸不自定。伏念得罪来五年。
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何则。
罪谤交积。偫疑当道。
诚可怪而畏也。是以兀兀忘行。
尤负重忧。残骸馀魂。
百病所集。痞结伏积。
不食自饱。或时寒热。
水火互至。内消肌骨。
非独瘴疠为也。忽奉教命。
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沈没。
复起为人。夫何素望。
敢以及此。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
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
裨教化。过不自料。
勤勤勉励。唯以忠正信义为志。
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不知愚陋不可力强。其素意如此也。
末路孤危。阨塞臲卼。
凡事壅隔。很忤贵近。
狂疏缪戾。蹈不测之辜。
偫言沸腾。鬼神交怒。
加以素卑贱。暴起领事
人所不信。射利求进者填门排户。
百不一得。一旦快意。
更造怨讟。以此大罪之外。
诋诃万端。旁午构扇。
尽为敌雠。协心同攻。
外连强暴失职者以致其事。此皆丈人所见。
不敢为他人道说。怀不能已。
复载简牍。此人虽万被诛戮。
不足塞责。而岂有偿哉。
今其党与。幸获宽贷
各得善地。无公事(一作无分毫事)
坐食俸禄。明德至渥也。
尚何敢更俟除弃废痼。以希望外之泽哉。
年少气锐。不识几微。
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
果陷刑法。皆自所求取得之。
又何怪也。宗元于众党人中。
罪状最甚。神理降罚。
又不能即死。犹对人言语。
求食自活。迷不知耻。
日复一日。然亦有大故
自以得姓来二千五百年。代为冢嗣。
今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
卑湿昏霿。恐一日填委沟壑。
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
心骨沸热。煢煢孑立
未有子息。荒隅中少士人女子。
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
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每当春秋时飨。孑立捧奠。
顾盼无后继者。懔懔(一作茕茕一作剽剽)欷歔惴惕。
恐此事便已。催心伤骨。
若受锋刃。此诚丈人所共悯惜也。
先墓在城南。无异子弟为主。
独托村邻。自谴逐来。
消息存亡。不一至乡闾。
主守者因以益怠。昼夜哀愤。
惧便毁伤松柏。刍牧不禁。
以成大戾。近世礼重拜扫。
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
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
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
皂隶佣丏。皆得上父母邱墓。
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然此巳息望。又何以云哉。
城西有数顷田。果树数百株。
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巳荒秽。
恐便斩伐。无复爱惜。
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
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
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然无可为者。立身一败。
万事瓦裂。身残家破。
为世大僇。复何敢更望大君子抚慰收恤。
尚置人数中耶。是以当食不知辛咸节适
洗沐盥漱。动逾岁时。
一搔皮肤。尘垢满爪。
诚忧恐悲伤。无所告愬。
以至此也。自古贤人才士。
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
仅以百数。故有无兄盗嫂
娶孤女云挝妇翁者。然赖当世豪杰。
分明辨别。卒光史籍。
管仲遇盗。升为功臣
匡章被不孝之名。孟子礼之。
今已无古人之实为。而有其诟。
犹欲望世人之明已。不可得也。
直不疑买金以偿同舍。刘宽下车。
归牛乡人。此诚知疑似之不可辩。
非口舌所能胜也。郑詹束缚于晋。
终以无死。钟仪南音。
卒获返国。叔向囚虏。
自期必免。范痤骑危。
以生易死。蒯通据鼎耳。
为齐上客。张苍韩信伏斧锧。
终取将相邹阳狱中。
以书自活。贾生斥逐。
复召宣室。倪摈死。
后至御史大夫董仲舒刘向下狱当诛。
汉儒宗。此皆瑰伟博辨奇壮之士。
能自解脱。今以恇怯淟涊下才末伎。
又婴恐惧痼病。虽欲慷慨攘臂。
自同昔人。愈疏阔矣。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
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
力薄才劣。无异能解
虽欲秉笔覼缕。神志荒耗。
前后遗忘。终不能成章。
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
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
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
复观姓氏。旋又废失。
假令万一除刑部囚籍。复为士列。
亦不堪当世用矣。伏惟兴哀于无用之地。
垂德于不报之所。但以家宗祀为念。
有可动心者。操之勿失。
虽不敢归扫茔域。退托先人之庐。
以尽馀齿。姑遂少北。
益轻瘴疠。就婚娶。
求允嗣。有可付托。
即冥然长辞。如得甘寝
无复恨矣。书辞繁委。
无以自道。然即文以求其志。
君子固得其肺肝焉。无任恳恋之至。
不宣。宗元再拜。
上清灵宝法总 南宋 · 金允中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尝闻无极之先,混融莫测;
洪濛之始,清浊方形。
圆穹上浮,渺渺浩劫。
自然之气,宗主元纲。
乾旋坤镇而万类生,运启化兴而五文焕。
萌于天上者凝云结篆,降于人世者译而成章。
发道德之机缘,作神仙之梯级。
粤自龙汉,教以大乘,迨乎延康,授之中品。
故洞玄之绪,神化大宏,后世之见于用者,斋修章表出焉,而其科条诀法,符篆神文,散之群书。
盖洞玄之部,品目繁多,词章浩博,惟《度人》之一卷,备拯济之深枢。
内而鍊行修仙,可以登真度世;
外而立功蒇事,可以福显利幽。
隐诀灵音,悉存经内。
其如理致幽晦,世未能详,中世以降,祈请多门。
宋简寂先生陆君修静,分三洞之源,列四辅之目,述科定制,渐见端绪。
唐广成先生杜君光庭,遂按经诰,修成《黄箓斋科》四十卷,由是科条大备,典格具彰,跨古越今,以成轨范。
当其成书露刺之日,上符玄穹昭允之祥,天下后世,罔敢越此。
至如符篆文移,则非斋科所载。
行教之士,转相传授,于是纂聚《中洞诸经符咒诀目》,集以成书,而实宗于《度人》之一卷。
惟经乃法中之本,而法乃经之用。
法出于《灵宝》而隶乎洞玄,故谓之《灵宝大法》。
由是经典之内,凡可以开度亡爽、利祐生民,符书法术,莫不兼收并录,灿然联属矣。
俾嗣法之人,不劳馀力如古者斋法上品功用,则端嘿动天,存思格物,固非常人之可遽行。
其馀斋法通悃达诚,章词为首。
后世增以文檄关申,实体世法而为之,以辅章文之所不及。
既有法职,则以洞玄部之箓冠其首,法箓相应,以为阶衔。
闻奏上玄通达三界,不得不备仪式尔。
既立阶位,又列文移,于是印篆不可无也。
及夫得道登升,自有上天真职。
许旌阳为都仙太史刘宽为童初上帅,正一天师得老君玉印,费长房受壶公符箓:此乃天畀神授,所谓仙职真印是也。
今应世行科,佩箓嗣法,不过师传。
启修真之渐门,开立功之要路,固不在乎印篆之繁,职位之高也。
灵宝大法》近者编述多门,有百二十卷者,似乎过详,未免三洞经典通取以入其中。
福唐升卿编作二十卷,颇为适中,然多应世之科,亦分列曹局,及有预修之斋,颇无经据,似此等不无大醇而小疵。
又有只编二十卷者,深为简当,而初授科法之士,多患不知根源。
旧有随经编法者,乃依经中之仪,制而为用,乃是宗本,而世又指为度人大法,或称《灵宝经》中别为异途。
凡世之流传者多门,未可尽睹。
虽未能悉契灵旨大纲,亦粗可按行耳。
绍兴之后,浙江以东多宗天台四十九品,不究前辈编集之本意。
首于序中直云《灵宝大法》者,三十六部尊经之首、九品仙真神灵之根,指法中编集之辞俱是上帝口宣之语。
殊不知符檄斋修醮设、书禁驱治、祈请镇禳,悉是中古之后因事立仪,随时定制,辅翊元化,赞助灵风,非以为法出于后世而不可行。
乃其采诸经之要妙,搜众典之符章,亦有遇异人之付传,亦有蒙神仙之授受,凡可以立功宏化者,集为中乘之法,却非上古之世,天帝之言。
而每叙事之条,见其间称玄师曰,遂将上帝品排。
谓救苦天尊为玄师,彼盖将以为一言一论悉出于天尊,其不加详审,类多如此。
惟本源之既失,故体格之益讹,是致于符章也欲其异,于印篆也欲其多,于法职也极其崇,于行用也肆其诈。
及其授受之际,捧一编之书转相沿袭,师弟子略不深究博询,问辩考證,迷以传迷,自神其说。
且夫玄元始三气,为万化之根宗,自三气肇而奠二仪,二仪定而生万物。
人禀中和之全气,故像天地之大体,及其气血运动,密契阴阳,是人身法天地而生成,非以此身其为天地也。
修鍊之旨,有存三守一之门,即章文遣驭之所宗。
以气合气,以神感神,觊天人交通于恍惚之间,其事非稍知道者,不足与闻。
法中略露其微意,台山书中不同其旨,乃取他处飞玄三气印编入法中,以发奏牍。
使其印有所出,亦与洞玄之箓,灵宝之法,了不相属,又不知气可飞玄,则将升神矣。
况三气之妙,非可刻之印间。
近来行其法者,又自相矛盾,印名同而篆文异者尤众。
甚至以经中之字合而为印者,不可备数。
夫印者,信也,文移申发,以示记识。
如世之张官置吏,有一官则一印,上而君父,下而士民,莫不认以为表志也。
如行天心正法,则以驱邪院印为记,是行正法之科条,备驱邪院之属吏
故此印发文移也如箓。
进洞玄之品法,以灵宝为职。
旧仪只称三天门南曹,又以灵宝法司为曹局,故以其印而发文移,是本局之信记也。
今又益以太上三天之印,既曰三天,又曰太上,非箓之阶,又非法之职。
此特摘其碍理之甚者。
此外纷纷碌碌,不知其几印,可惜谬用其心也。
迩来博古之人,亦尝有著述仪范科条者矣,乃复取天台法中之符文印篆杂入其中,玉石混淆,邪正交错。
至于职位,世人既未际真授,未免佩箓于宗坛,求法于师友,以箓为阶,以法为职,亦行教者不得不用耳。
天台法中乃称领教嗣师,或自称宗师,复立玉陛仙卿、太极真宰,取以系衔,大可惊畏。
且人之为物,禀受冲粹,成兹一灵,迨夫卑形,不过父母气血,结为胚胎,及其长也,百谷众物,养其躯体,自微至著,无非土滓。
故《云房》三十九章诗中,有云:「四大一身都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
盖言人之五体百骸、血津骨肉,莫非阴类。
上士能修元鍊本,阴尽阳淳,如天之清,乃仙之品,犹未免受书洞府,效职仙曹。
及其飞升轻举,尚须考證功过,量校数目,方遂高步云烟,腾翔霄汉,仙真等级,诚为不轻。
季世凡夫,地行浊质,佩箓传法,则地界行教之司而已。
五气三云,未彻修存之妙理;
九还七返,莫全冶鍊之深功。
衮衮尘途,前期匪测;
滔滔俗浪,宿命难知。
升举之期,可谓远矣。
而乃遽称大位,自处仙真,用以为衔,渎天罔道。
仙卿真宰,岂地界治官之可当哉!
如醮告斗,以伸祈禳,则灵宝大法中之一事也。
在二十四等之中,只名北斗除灾醮而已。
天台之行灵宝者,欲别立门户,以传于人。
因见宣和间有璇玑之箓,故集诸家之说以为璇玑之法,别立玄灵璇玑府印,编末却历言所本,如《北斗经》、《傍通图》诸书,皆列其后。
虽法中言辞出于众书,而立为此印,又谁为之耶?
衔位称主管璇玑府事,于生人则称太上宫察访使,是何说也?
使有璇玑之府,亦斗星之宫尔,人而主管之,已与斗星同列矣。
察访之官,汉魏尚未有之,后世朝廷廉使之任,非道法之阶,殊不知受正一之箓,行天心正法,则通达诚祈,誊词醮斗,有何不可。
以致迁入洞玄法箓,则北斗醮乃法中之一事,又待别立一衔,方可主行哉!
傥每一等斋则易一职,一品醮则更一衔,如此,则古科二十七品之斋,四十二等之醮,当补数十等职位,乃可奉行,不期纷纷耶?
使其职位之合典格,凡主行斋醮,进章拜表,祷雨祈晴,济死度生,无所不通,又何必多立名称,广易衔位?
大抵法箓阶位,所以备仪式;
符章印篆,所以是表志。
今以印篆阶职一至于此,其有不存于编而用行矫伪者。
如建斋醮之初,高功大书,揭示称已于某日默朝上帝,启告斋事,可谓不经。
且留形住世之术,惟金丹一法最为正理,修仙之事,所当究心。
自此之外,如鍊气餐霞、服丹饵药、收光吐纳、熊经鸟伸,其类不一,而未可径得。
铅凝汞结,内就金丹,故谓之三千六百傍门小法,默朝上帝,是其一也。
盖于身中升降运用,极于泥丸,成者可以却疾延年,失者未免动神损志。
然专修此法,近来成就者亦希,非可以通天彻地而成真者也。
若夫火枣内荣,阴魔外绝,与道为一,身外生身,神而面朝九清,洞视而遐观万汇,此则灵宝中见玉清圣境之时,形神俱妙,隔绝嚣尘,徯数待期,径登金阙,得至此者,必不行科应世。
身入斋坛,既能躬觌天真,则章表文移,折旋音韵,一切不用。
此又非默朝上帝例矣。
今方崇坛广席,设像陈仪,牍盈编,誊章表,是斋修之品格,却称默朝上帝,谓能面陈意于天,且人可罔也,天可欺乎?
编中铺聚多乖正理,其书起自南渡之初,迄今将百载,邪说异论,几遍浙东,岁月浸深,传流渐广,后学之事,习以为常,乱败典章,靡有穷已。
太上之教,尊之而不加贵,毁之而不加卑,固不待辩是折非然之后昭显,第以其法行斋用事,违格失经,非独书罪于三官五帝之司,而天下后世岂无达诚之士,将有秦无人之讥。
欲加考正,又恐贻怒于其袭法之徒,故坐视神文之被秽,莫敢一言也。
允中每观其窒碍形神,为之震惧。
初非以理推测,己见臆度,盖戾古畔科,虽三尺之童平心以观,亦觉其谬。
允中幸免陷身于邪伪之门,终不认后人之被误。
敬遵师传之要旨,兼考诸家之成书,务合古仪,略加编集,似失退逊,而允中之管见,实谓居其职而任其事。
矧佩箓传符,久叨灵荫;
冠星披羽,粗集冲科。
虽非上天真授之班,实玷地界职司之列。
兼戴发含齿,赋性立形,一切一毫,莫非元始祖气。
皇天之贶,大道之休,顾不重耶!
是居其职而不任其事,可乎?
由是不恤谤议,粗作编联,使允中之言稍合科条,则其与同学共之。
允中之言有违典格,则冀高人正之。
是以略序其始末于卷首。
允中不敢故为险论以是己非人,不过略删其续撰,颇从旧规。
合理而有源,不厌其凡俗;
背科而无据,不贵其新奇。
盖以陆简寂分三洞四辅为别,以杜广成立经定制为宗,然后公其说以定其法,是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允中见近世编录法书,悉隐其机要,为度师者虽自无所得,而不应禁秘之,亦委曲隐落,甚至减易古书,除削旧法,欲令不全,逐时出奇,卖秘以邀求嗣法弟子。
此不独灵宝斋法,其馀法书莫不皆然。
世态浇漓,一至于此。
大抵灵机妙赜便可飞升轻举者,固不当显书广泄,如济世立功,接人利物之用,岂宜略不具载。
允中于出世之法,登升之诀,未之闻也,但世之所行,幸颇识邪正。
今成是编,深以市道为戒,不敢故行隐落。
灵宝之修存功用,救苦斋修,亦已备述,不至大段疏阙。
理当而有据者,一毫不遗;
论怪而无根者,虽详不录。
意义相续者,不分两卷;
法之相须者,不敢离析。
旧书分散,则取而序之;
事涉别书,则考而释之。
疏出条目,悉可按行所。
其法中科禁至重,自来不存简策者,亦备存条目。
成书之后,录奏上玄,告闻三界,对天立愿,广宏至教。
为学之士,宜广见闻。
况今名山福地,僻境遐方,隐迹林泉,混尘朝市,有道之士,岂无其人,患不能广参遍历,别识仙真而已。
第亦须稍知今之诸方,在家出家嗣行灵宝者多矣,而灵宝之法,今又几家?
然后考自己之所得,邪正浅深,亦不可略见。
假使专执先入之说,而非他人身坐井中而作天论,则非有心于教者矣。
学者更能平其心志,审其端绪,毋致日趋于乖真叛道之途,实允中之至愿也。
允中经籍度三师,乃中原之宗派,已叙其姓名于卷末。
允中非敢出私见以诳世人,盖以师授之旨多口传而心记,恐岁久泯没,故次序古书而略隐于其中,为教门而设也。
洞玄灵宝弟子、南曹执法典者、权童初府右翊治金允中序。
按:《上清灵宝大法》卷首,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