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手敕太子 其二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
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
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
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
今定汝为嗣(同上。)
又以齐反书遗项王 西汉 · 张良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齐与赵欲并灭楚(《汉书·张良传》)
按:按小说有张良四皓书,四皓张良书,谓出《殷芸小说》。其辞肤浅,非秦汉人语。殷芸梁人,亦未必收此。盖近代人伪作也,今姑附于后,《张良四皓书》云:曰:「仰惟先生秉超世之殊操,身在六合之间,志淩造化之表,但有大汉受命祯灵显集,神母告符,足以宅兆民之心。先生当此时,辉神爽乎云霄,濯凤翼于天汉,使九门之外,有非常之客,北阙之下,有神气之宾,而渊游仙隐,窃为先生不取也。以顽薄,承乏忝官,所谓绝景不御,而驾服驽骀。方今元首钦明文思,百揆之佐,立则延企,坐则引领。日昃而方丈百御,夜寝而阊阖不闭,垂皇极须日月以扬光,后土待岳渎以导滞。而当圣世,鸾凤林栖,不翔乎太清;麒麟岳遁,不步于郊草,非所以宁人,荒慰六合也。不及省侍,展布腹心,略写至言,想望翻然,不倩其意,张良白。」四皓答书云:「窜蛰幽薮深谷是室。岂悟云雨之使,奄然萃止。方今三章之命邈,殷汤之广泽,礼隆乐和,四海克谐,六律及于丝竹,和声应于金石,飞鸟翔于紫阙,百兽出于九门。顽夫固陋,守彼岩穴,足未尝践阊阖,目未曾见廊庙。野食于丰草之中,避暑于林木之下。望月晦然,后知弓弩之须;谇伐木然,后知斧柯之用。当秦项之艰难,力不能负干戈,携手逃奔,避役山草,倚朽若立,循木似济,遂羞青蝇,盗声于晨鸡,鱼目窃价于随珠,公侯应灵挺特。神父授策,盖无幽而不明也。岂有烹鼎和味,而顾令菽麦厕方丈之御;被龙服衮,而欲使女罗上绀绫之绪。恐滑泥以浊白水,飏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谨因飞龙之使,以写鸣蝉之音,乞守兔鹿之志,终其寄生之命也。
秘记 其二 西汉 · 孔安国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良本师四皓,里先生绮里季之徒,皆仙人也,良悉从受其神方。
虽为吕后所强饮食,寻复修行仙道,密自度世。
但世人不知,故云其死耳(同上)
西汉 · 四皓
崔琦四皓颂曰:昔南山四皓者。盖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暗昧。道灭德消。坑黜儒术。诗书是焚。于是四公退而作歌曰: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乐府作而轻世。《文选》补遗同。广《文选》作之轻世。《诗纪》云。一作富贵而畏人。不如贫贱而轻世。○《御览》五百七十三引崔琦曰皓颂。《乐府诗集》五十八误作崔鸿四皓歌。《御览》五百七引《高士传》。环宇记一百四十引《高士传》。《御览》一百六十八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文选》补遗三十五作采芝歌。事类赋歌赋。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一。文章正宗二十九作紫芝歌。草堂诗笺八注、十一注。广《文选》十四作采芝歌。《诗纪》二作紫芝歌。注。一作四皓歌。又《书钞》一百六崔琦四皓颂引夷、饥、归三韵。)
采芝操(《诗纪》云。一作紫芝歌。) 西汉 · 四皓
《乐府诗集》曰:琴集曰:采芝操。四皓所作也。古今乐录曰:南山四皓隐居。高祖聘之。四皓不甘。仰天叹而作歌。案《汉书》曰:四皓皆八十馀。须眉皓白。故谓之四皓。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也。崔鸿曰:四皓博士。遭世暗昧。坑黜儒术。于是退而作此歌。亦谓之四皓歌。二说不同。未知孰是。○逯案。琴集此操。与前篇实为一作。特删取稍异耳。《诗纪》从《乐府诗集》。此在前。今改附于后。
皓天嗟嗟,深谷逶迤。
树木莫莫,高山崔嵬。
严居穴处,以为幄茵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往矣,吾当安归(○《乐府诗集》五十八引琴集。广《文选》十四。《诗纪》二。)
解嘲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文选卷四十五
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
时雄方草创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
其辞曰:客杨子曰:「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纪,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析人之圭,儋人之爵,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青拖紫,朱丹其毂。
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
目如耀星,舌如电光,一从一横,论者莫当,顾默而作太玄五千文,枝叶扶疏独说数十馀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閒。
然而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
意者玄得无尚白乎?
何为官之拓落也」?
杨子而应之曰:「客徒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矫翼厉翮,恣意所存,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是故邹衍颉颃而取世资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今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椒涂
东南一尉,西北一候。
徽以纠墨,制以锧鈇,散以礼乐,风以诗书,旷以岁月,结以倚庐。
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区
家家自以为,人人自以为皋陶
戴纵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
五尺童子,羞比晏婴夷吾
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而吴亡,存而越霸,五羖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雎以折摺而危穰侯蔡泽以噤吟而笑唐举
故当其有事也,非子房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
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
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馀。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或释褐而傅;
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
七十说而不遇;
立谈而封侯;
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俛眉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
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
闻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
观雷观火,为盈为实;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攫拿者亡,默默者存;
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
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
爰清爰静,游神之庭;
惟寂惟漠,守德之宅。
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执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扁鹊也,悲夫」!
客曰:「然则靡玄无所成名乎
范蔡以下,何必玄哉」?
杨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摺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
蔡泽山东之匹夫也,顩颐折頞,涕唾流沫,西揖强秦之,扼其咽而亢其气,捬其背而夺其位,时也。
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中国徙之长安,适也。
五帝垂典,三王传礼,百世不易,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吕刑靡敝,秦法酷烈,圣汉权制,而萧何造律,宜也。
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
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
有建娄敬之策于周之世,则乖矣;
有谈范蔡之说于之间,则狂矣。
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虽其人之胆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
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
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祁连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东方朔割炙于细君。
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范升奏示公卿诏 其一 东汉 · 汉光武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
自古尧有许由巢父,周有伯夷叔齐,自朕高祖南山四皓
自古圣王道不皆有异士,非独今也。
太原周党,不食朕禄,亦各有志焉袁宏《后汉纪》五)
王命论 东汉 · 班彪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三、文选卷五十二
昔在帝尧之禅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亦以命禹。
暨于,咸佐唐虞,光济四海,奕世载德。
至于汤武,而有天下。
虽其遭遇异时,禅代不同,至于应天顺人,其揆一焉。
是故刘氏承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
唐据火德,而汉绍之。
始起沛泽,则神母夜号,以彰赤帝之符。
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
故能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
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倔起在此位者也。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
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
悲夫!
此世之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
若然者,岂徒闇于天道哉?
又不睹之于人事矣!
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袭,檐石之蓄,所愿不过一金,终于转死沟壑
何则?
贫穷亦有命也。
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锧烹醢分裂,又况么么不及数子,而欲闇干天位者也。
是故驽蹇之乘,不骋千里之涂;
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
楶棁之材栋梁之任;
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
不胜其任也。
当秦之末,豪桀共推陈婴而王之。
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卒富贵,不祥。
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
不成,祸有所归」。
从其言,而陈氏以宁。
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
是时,为汉将,而母获于楚。
有汉使来,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
遂对汉使伏剑而死,以固勉
其后,果定于汉。
宰相,封侯。
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
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
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二者,帝王之分决矣。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徵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
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
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
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若乃灵瑞符应,又可略闻矣。
刘媪高祖,而梦与神遇,震电晦冥,有龙蛇之怪。
及长而多灵,有异于众。
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契,吕公睹形而进女;
秦皇东游以厌其气,吕后望云而知所处;
始受命则白蛇,西入关则五星聚
淮阴留侯谓之天授,非人力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稽帝王世运,考五者之所谓,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遇折足之凶,伏斧钺之诛。
英雄诚知觉寤,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之明分,绝信布之觊觎,距逐鹿之瞽说,审神器之有授,贪不可冀,无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时人为应曜 汉 · 无名氏
 押皓韵
广韵曰:汉有应曜。隐于淮阳山中。与四皓俱徵。独不至。时人语之曰:
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广韵十六蒸。)
安丘严平 东汉 · 梁鸿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无营无欲,澹尔渊清(《文选·雪赋》注,《补亡诗》注。按:《选》注引鸿「安丘严平颂」,脱「梁」字,杨慎《丹铅录》因以「鸿安丘」为成都人,无所据也。鸿仰慕前世高士,为四皓以来四十四人作颂,此盖颂安丘望之严君平二人也。《玉海》引鸿本传及《选》注甚明。又案皇甫谧《高士传序》云「梁鸿颂逸民」,即指此颂也。)
四皓墟颂 东汉 · 崔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四
驷马高盖,其忧方大(《书钞》一百三十二)
四皓(序) 东汉 · 崔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昔有南山四皓者,盖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是也。
秦世道灭德消,坑黜儒术,于是乃退而作歌曰:「漠漠商洛,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皇虞邈远,吾将安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而畏人,不如贫贱而轻世梅鼎祚东汉文纪》引《书钞》。检《书钞》无。)」。
高密相立郑公 其一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昔齐置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
郑君好学,实怀明德。
太史公廷尉吴公、竭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
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阴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
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
郑君乡宜曰郑公
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矧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后汉·郑玄传》,又《御览》一百五十七引《郑玄别传》)
饮马长城窟行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押东韵
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文选》二十三临终诗注。○逯案。句首当作四皓商山。)
风俗通义佚文卷二 其二十八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七
园,援也,从口,袁声。
四皓园公,亦本园者(《御览》八百二十四)
(《诗纪》作隐士诗。) 东汉末 · 阮瑀
 押真韵
四皓南岳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类聚》三十六。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类书残卷高尚门。《诗纪》十七。)
管宁 其一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臣闻殷汤聘伊尹于畎亩之中,周文进吕尚于渭水之滨。
窃见东莞管宁,束修著行,少有令称,州闾之名亚故太尉华歆,遭乱浮海,远客辽东
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以箪食瓢饮,过于颜子
漏室蔽衣,逾于原宪
臣闻唐尧宠许由虞舜礼支父,夏禹优伯成,文王,及汉祖四皓之名,屈命于商洛之野;
史籍叹述,以为美谈。
陛下绍五帝之鸿烈,并三王之逸轨,膺期受命,光昭百代;
仍优崇之礼,于大夫管宁,宠以上卿之位,荣以安车之称,斯之为美,当在魏典,流之无穷,明世之高士也。
臣以为既加其大,不受其细,可重之以玄纁,聘之殊礼矣(《艺文类聚》三十七)
管宁 曹魏 · 陶丘一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四
臣闻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
是以鸑鷟鸣岐,周道隆兴
四皓为佐,汉帝用康。
伏见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洁渊清,玄虚澹泊,与道逍遥;
娱心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韬古今于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中平之际,黄巾陆梁,华夏倾荡,王纲驰顿。
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羁旅辽东三十馀年。
在乾之妒,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韬韫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黄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畴咨群公,思求隽乂,故司徒华歆应选,公车特征,振翼遐裔,翻然来翔。
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太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登为光禄勋
疾弥留,未能进道。
旧疾已瘳,行年八十,志无衰倦
环堵筚门,偃息穷巷,饭鬻糊口,并日而食,吟咏《诗》、《书》,不改其乐。
困而能通,遭难必济,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
揆其终始,殆天所祚,当赞大魏,辅亮雍熙。
衮职有阙,群下属望。
高宗刻象,营求贤哲,周文启龟,以卜良佐。
前朝所表,名德以著,而久栖迟,未时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
陛下践阼,纂承洪绪。
圣敬日跻,超越周成,每发德音,动咨师傅,若继二祖招贤故典,宾礼俊迈,以广缉熙,济济之化,侔于前代。
清高恬泊,拟迹前轨,德行卓绝,海内无偶。
历观前世玉帛所命,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俦,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者也。
诚宜束帛加璧,备礼征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敷陈坟素,坐而论道,上正璇玑,协和皇极,下阜群生,彝伦攸叙,必有可观,光益大化。
固执匪石,守志箕山,追迹洪崖,参踪
斯亦圣朝。
同符唐、虞,优贤扬历,垂声千载。
虽出处殊途,俯仰异体,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魏志·管宁传》。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
释劝论 西晋 · 皇甫谧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相国晋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禅,同命之士莫不毕至,皆拜骑都尉,或赐爵关内侯,进奉朝请,礼如侍臣。
唯余疾困,不及国宠。
宗人父兄及我寮类,咸以为天下大庆,万姓赖之,虽未成礼,不宜安寝,纵其疾笃,犹当致身。
余惟古今明王之制,事无巨细,断之以情,实力不堪,岂慢也哉!
乃伏枕而叹曰:「夫进者,身之荣也;
退者,命之实也。
设余不疾,执高箕山,尚当容之,况余实笃!
之世,士或收迹林泽,或过门不敢入。
咎繇之徒两遂其愿者,遇时也。
故朝贵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
彼独何人哉!
今圣帝龙兴配名前哲,仁道不远,斯亦然乎!
客或以常言见逼,或以逆世为虑。
余谓上有宽明之主,下必有听意之人,天网恢恢,至否一也。
何尤于出处哉!
遂究宾主之论,以解难者,名曰《释劝》。
客曰:「盖闻天以悬象致明,地以含通吐灵。
故黄钟次序,律吕分形。
是以春华发萼,夏繁其实,秋风逐暑,冬冰乃结。
人道以之,应机乃发。
三材连利,明若符契。
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觉于有莘,或通梦以感主,或释钓于渭滨,或叩角以干齐,或解褐以相秦,或冒谤以安郑,或乘驷以救屯,或班荆以求友,或借术于黄神,故能电飞景拔,超次迈伦,腾高声以奋远,抗宇宙之清音。
由此观之,进德贵乎及时,何故屈此而不伸?
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艺之府、散意于众妙之门者有年矣。
既遭皇禅之朝,又投禄利之际,委圣明之主,偶知己之会,时清道真,可以冲迈,此真吾生濯发云汉、鸿渐之秋也。
韬光逐薮,含章未曜,龙潜九泉,𬒎然执高,弃通道之远由,守介人之局操,无乃乖于道之趣乎?
且吾闻招摇昏回则天位正,五教班叙则人理定。
如今王命切至,委虑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骇众之疑。
达者贵同,何必独异?
群贤可从,何必守意
方今同命并臻,饥不待餐,振藻皇涂,咸秩天官
子独栖迟衡门,放形世表,逊遁丘园,不睨华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婴大疢。
性命难保。
若其羲和促辔,大火西颓,临川恨晚,将复何阶!
贵阴贱璧,圣所约也;
颠倒衣裳,明所箴也。
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云路,浴天池以濯鳞,排阊阖,步玉岑,登紫闼,侍北辰,翻然景曜,杂沓英尘
辅唐虞之主,化之人,宣刑错之政,配殷周之臣,铭功景钟,参叙彝伦,存则鼎食,亡为贵臣,不亦茂哉!
而忽金白之辉曜,忘青紫之班瞵,辞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终年,无乃勤乎」!
主人笑而应之曰:「吁!
若宾可谓习外观之晖晖,末睹幽人之仿佛也;
见俗人之不容,未喻圣皇之兼爱也;
循方圆于规矩,未知大形之无外也。
故曰天玄而清,地静而宁,含罗万类,旁薄群生,寄身圣世,托道之灵。
若夫春以阳散,冬以阴凝,泰液含光,元气混蒸,众品仰化,诞制殊徵。
故进者享天禄,处者安丘陵。
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阴阳不治,运化无穷,自然分定,两克厥中。
二物俱灵,是谓大同;
彼此无怨,是谓至通。
若乃衰周之末,贵诈贱诚,牵于权力,以利要荣。
故苏子出而六主合,张仪入而横势成,廉颇存而赵重,乐毅去而燕轻,公叔没而魏败,孙膑刖而齐宁,蠡、种亲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倾。
是以君无常籍,臣无定名,损义放诚,一虚一盈。
故冯以弹剑感主,女有反赐之说,项奋拔山之力,蒯陈鼎足之势,东郭劫于田荣颜阖耻于见逼。
斯皆弃礼丧真,苟荣朝夕之忽者也。
岂道化之本与!
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荡荡而名发也;
欲索索而条解,不欲契契而绳结也;
欲芒芒而无垠际,不欲区区而分别也;
欲暗然而日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
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琐琐而执法也。
是以见机者以动成,好遁者无所迫。
故曰,一明一味,得道之概;
一驰一张,合礼之方;
一浮一沈,兼得其真。
故上有劳谦之爱,下有不名之臣;
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迹于西邻,颜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娱道于至贫,荣期三乐尼父黔娄定谥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荆莱志迈于江岑,君平以道著,四皓潜德于洛滨,郑真躬耕以致誉,幼安发令乎今人。
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
故有独定之计者,不借谋于众人;
守不动之安者,不假虑于群宾。
故能弃外亲之滑通内道之真,去显显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尘,宛转万情之形表,排托虚寂以寄身,居无事之宅,交释利之人。
轻若鸿毛,重若泥沈,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真吾徒之师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
子议吾失宿而骇众,吾亦怪子较论而不折中也。
夫才不周用,众所斥也;
寝疾弥年,朝所弃也。
是以胥克之废,明列焉;
伯牛有疾,孔子斯叹。
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陀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
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晋书·皇甫谧传》)
仁论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七
昔者圣人之崇仁也,将以兴天下之利也。
利或不兴,须仁以济天下。
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于沟壑然。
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
故己不欲,无施于人。
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失其事亲之道矣。
推己心有乐于妻子,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欢矣。
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无冻馁之忧矣。
此三者,非难见之理,非难行之事,唯不内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哉!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
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
或曰:耻者其至者乎,曰未也。
夫至者自然由仁;
何耻之有?
赴谷必坠,失水必溺,人见之也。
赴阱必陷,失道必沈,人不见之也,不察之故。
君子慎乎所不察。
不闻大论,则志不宏;
不听至言,则心不固。
思唐虞于上世,瞻仲尼于中古,而知夫小道者之足羞也。
伯夷首阳,省四皓商山,而知夫秽志者之足耻也。
张骞于西极,念苏武朔垂,而知怀闾室者之足鄙也。
推斯类也,无所不至矣。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
耻而知之,则圣贤其可几;
知足而已,则固陋其可安也。
圣贤斯几,况其为慝乎?
固陋斯安,况其为侈乎?
是谓有捡纯乎?
纯哉其上也!
其次得概而已矣,莫非概也!
渐其概,苟无邪,斯可矣。
君子内省其身,怒不乱德,喜不乱义也。
孔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之谓也。
若子方惠及于老马,西巴不忍而放麑,皆仁之端也。
推而广之,可以及乎远矣(《群书治要》,《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