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悼杨皇后宜配食武帝议(咸康七年) 东晋 · 虞潭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世祖武皇帝光有四海,元皇后应乾作配。元后既崩,悼后继作,至杨骏肆逆,祸延天母。孝怀皇帝追复号谥,岂不以鲧殛禹兴,义在不替者乎!又太宁二年,臣忝宗正,帝谱泯弃,罔所循案。时博咨旧齿,以定昭穆,与故骠骑将军华恒、尚书荀崧、侍中荀邃因旧谱参论撰次,尊号之重,一无改替。今圣上孝思,祗肃禋祀,询及群司,将以恢定大礼。臣辄思详,伏见惠皇帝《起居注》、群臣议奏,列骏作逆谋,危社稷,引鲁之文浆汉之吕后。臣窃以文姜虽庄公之母,实为父雠;吕后宠树私戚,几危刘氏,近此二事异于今日。昔汉章帝窦后杀和帝之母,和帝即位尽诛诸窦。当时议者欲贬窦后,及后之亡,欲不以礼葬。和帝以奉事十年,义不可违,臣子之道,务从丰厚,仁明之称,表于往代,又见故尚书仆射裴頠议悼后故事,称继母虽出,追服无改。是以孝怀皇帝尊崇号谥,还葬峻陵。此则母子道全,而废事荡革也。于时祭于弘训之宫,未入太庙。盖是事之未尽,非义典也。若以悼后复位为宜,则应配食世祖;若以复之为非,则谱谥宜阙,未有位号居正,而偏祠别室者也。若以孝怀皇帝私隆母子之道,特为立庙者,此苟崇私情,有亏国典,则国谱帝讳,皆宜除弃,匪徒不得同祀于世祖之庙也(《晋书·武悼杨皇后传》)。
日烛 晋 · 王该
出处:全晋文
原夫至道之典,畅生死之源,标善恶之报,启陵化之津,训戒明白,缕罗备矣。然信言不美,文繁辞宕,累冥绝昧,重渊隔浪,是以学者未得其门,或未之留意,聊抒咸池之远音,适为里巷之近曲,假小通大,傥可接俗,助天扬光,号曰日烛。陶先觉之宏诰,启玄管于灵门。周太虚以游眺,究漭荡而无垠。履地势于方局,冠圆天于覆盆。缅三界之寥廓,遘二气之氤氲。寻大造之冥本,测化育之幽根。形假四大而泡散,神妙万物而常存。彼良民之达分,故哀生而怡魂。夫含气之伦,其神无方。蠢尔之类,其质无常。寄若水势,托若火光。随行缱绻,迭枯迭芳。往来出没,冥冥茫茫。洪海环流,大变轮回。乘彼远漂,济来曷阶。宛转三涂之中,沈滞八难之围。悯企穷之无期,悼客作之有归。瞻崇德之可速,鉴聚凶之宜迟。斯成务之易睹,匪先见之动微。五福起于履是,六极构于蹈非。理感自然,冥封玄凝。福兮谁造,祸兮孰兴。水运钟卑,人道恶矜。舋因丰积。祉缘谦升,童孺正而鬼退。丈夫邪而魅陵,览形声之两偶。考休咎之双徵,理投思而合契。迹望目而相应。若圆轮之抱规,犹直桷之附绳。苍犬出于帝父,黄能资于圣子。聿徵化而不救,奚天属之云恃。谅求福之在躬,信为仁之在己。咨吹吸其靡常,知忽往其何止。彼非人之什岌,岂无气之所始。悲婉娈之夭徂。还托生于家豕,昔鞠育而怀抱,今屠刳以为礼。神居妙而恒我,形受变而易体。未一旬而相忘,可长叹而流涕。夫阐愚其皆然,匪伊人之独尔。察寡孕于嘉类,悟繁产于虫豸。喻零霖其犹希,若幡囊之倒米。为嚣嚣以日日,谁识伏而达倚。匪余情之能测,谬闻之以如是。若夫倒置之族,矇矇徒生。兵风既至,忽然潜征。神道虽昧,鬼法尤明。徘徊中阴,徂彼铁城。宵绝望舒,昼无曜灵。身造笮萼之槛,足蹈炎炭之庭。刀岳霜铓以积刃,剑林翘锋而肃精。陶铜汪洋以海涌,巨镬波沸而雷鸣。阎王领阅,卒傍执钗。三扐一奋,八千累罗。鸩鸩利嘴,煌煌火车。锐钉欃枪,狡狗拟牙。淫徒燋于幻柱,饥囚枯于尘沙。资轻妙之灵质,益痛戮之易加。永烦冤以弥劫,安斯酷之可过。三六峻网,弗可裂缕。千条殊剧,万端异苦。靡喘息而不经,俄聿来而忘宇。予略一朝以言之,将终年而震楚。爰有五德无玷,十淑道全。夕惕苦逝,庆升九天。宝殿晃昱,高构虚悬。琼房兼百,瑶户摩千。金门焕水精之朗,玉巷耀琉璃之鲜。珠树列于路侧,鸾凤鸣于条间。芳华神秀而粲藻,香风灵飘而飞烟。想衣斐舋以被躯,念食芬芳以盈前。彼曦和之长迈,永一日而万年。无事为以干性,常从容于自然。映光蕊芯之烁烁,眇轻腾之翩翩。究妙音之至乐,穷有生之遐延。舍陋世而上跻,伴超伦之高迁。然夫飨兹旧德,日用玉食。厥土不毛,罔施稼穑。积畜虽多,焉有不竭。龄祚虽修,终焉归灭。三菑起而宫宇散,七证至而天禄绝。会大秋以考落,混椿菌之无别。是以如来大圣,三达洞照。哀我困蒙,晓了道要。善权洒落,或粗或妙。如溟海之运流,若天日之垂曜。上士虚怀忘其言,中才负志执其教。教无定方,适物所由。宜陆以车,应水以舟。敷设云云,广衍悠悠,駉未塞乎三百,要指在乎一幽。握累玄之纲领,遣毛目于网裘。宏笼大训,展我智分。治无不均,质有利钝。虚往实归,各足方寸。愚黠并诱,龙鬼俱化。万涂丛归,一由般若。譬彼济海,非船莫过。驱万动于道场,毕无为而息贺。本夫三乘之始,同归一无。才照各异,致用参殊。应真忘而求空,遂耽空而恬愉。缘觉亮累于知微,爰迁玄而弗居。虽妙迹其再丧,犹有遣而未虚。开士解拘于都尽,作无存其焉除。悟之豁于鉴先,体之冥乎意初。理重深而绝勋,畴克谅而业诸。自古在昔,先民有遇。堂堂荫映,躬受圣喻。喁喁群黎,耳目仰注。或发蒙于一咳,或革面于一哺。并因言而陵化,未有人而不度。善逝迄今,道运转衰。大教虽存,味之者希。梅檀与蓼苏同芬,夜光与熠耀齐晖。于氏超世,综体玄指。嘉遁山泽,仁感虎兕。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穹谷,枯泉漱水。阙叟登宵,卫度系轨。咸淡泊于无生,俱脱骸而不死。今则支子特秀,领握玄标。大业冲粹,神风清萧。一言发则蕴滞披,三幡著则重冥昭。见之足以洗鄙吝,闻之可以落矜骄。孙濯流以逸契,咏遂初于东皋。何深味以栖素,轻大宝于秋毫。道风之所扇荡,深达之所逍遥。才不难则贤不贵,愚不笑则圣不高。远声见陋于近耳,孰能忘味于闻韶哉?奚适非道,何之无神。理有精粗,物有产真。大居细君,小为硕臣。羽隶隶乎金翅,甲属属乎须伦。两仪宗于太极,众星系于北辰。是以九十六种,枝条繁张。轻道重根,躁废静王。具曰予圣,各镇一方。或移山而住流,或倏忽于存亡。命天衣之彩粲,啸灵厨之芬芳。曜叔振旅之凶化,恭化砾石之琳琅。竭变幻之崛奇。惜有待之无长。斯乃数内之甘醇,弗如至道之糟糠者也。逮乎列仙之流,练形之匹。熊经鸟伸,呼吸太一。夕餐榆阴与素月,朝挹阳霞与朱日。赤斧长生于服丹,涓子翻飞于饵术。安期久视于松豪,丰人轻举于柏实。彼和液之所染,足支年而住质。中不夷而外猗。徙登云而殒卒。俱括囊以坚卵。固同门而共出。理未升于颜堂,永封望乎孔室。贵乎能飞,则蛾蝶高翚,奇乎难老,则龟蛇修考。伊逆旅之游氛,唯心玄之可宝。存形者不足与论神,狎俗者末可与言道。道乎奚言,无问无对。咨者叩穷,应者负内。默之斯通,语焉则匮。当于素珠与讲道,吾成罔象与无谓。杌然寂泊,玄酬有箴。宗钻浮响,莫悟冥音。希之弥错,搜之愈沈。郢人其逝,为谁匠椹。设筌蹄乎渊荟,俟鱼免乎川林。倘得意于谈表,共目击而废心。无运睒倏,往矣斯复。忍立贤达,忽如涉宿。千师诞化,肇过一六。慈氏方隆,仰期仁育。孰云数辽,瞥若瞬目。灵辔虽迅,缘枢靡穷。彼无本标,我有始终。假步炯电之末,托息石飙之中,知畏涂而惊寇。迷尘欲之致戎,替远胜而婪近。谓奢俭而骄丰。不防枯于未飘,既零落于劲风。思反蒂而更秀,结万悔其胡充。是以大誓之徒,烧指穿石。冥期无待,志与心欢。峻智堑,崇慧壁。拔津剑,挥戒戟。想将萌而夷斩,情向兆而剪刺。埽六贼于胸中,休五道之长役。拱己内治,总持法忍。三世都寂,一心豁尽。寄耳无明,寓目莫准。尘堕空落,秽与虚陨。廓焉灵悟,因权作尹。普济安度,大悲谁悯。托蘧庐以和光,常游君乎冥泯。任天行与物化,如蹈水之无轸。若乃妙变神奇,理不思议。大千舞于指掌,芥子含于须弥。四海宅于毛孔,七宝永于劫移。可信而不可寻,可由而不可知。非谈咏之所宣,恶毫素之能披。善乎优陀之言也,使夫智者满于天下,人有百头,头有百舌。舌解百义,辩才锋逸。合兹人以赞道,犹万分而未一。唯觉觉之相叹,乃敷畅而彰悉。矧愚昧之固陋,托狂简而仰述。抗萤烛之炯炯,欲增晖以毗日者欤?嗟乎!方外灵藏,奢遐诞宕。众妙渊玄,群奥无量。小成弗藉,大言横丧。川德之厚,于何不有。惊听洪壑,骇耳崇阜。夏典载其掌握,荒经列其户牖。周既达而未尽,信齐谐之小丑。见鹏鲲而标大,不睹鸟王与鱼母。吁乎噫嘻,奇桀之事。积籍眇漫,焉可称记。伊皇览之普综,足探幽而体异。何近愿于割玉,又硕诬乎火炽。况下斯而束教,趣尧孔之权饵。常专专而守检,惧越蹈于所伺。并废理以证言,莫触类以取意。徒宏博而繁构,更益猜而致忌。悟饰智之愕物,故收翰而辍思,寄一隅于梗指,俟体信于明识者乎(《弘明集》十三。)。
答王奥问 其一 东晋 · 徐邈
出处:全晋文
琅琊王为前太宰武陵王服,郎中令王奥问徐邈曰:“昆弟俱仕,一人为大夫,一人为士,便降。太宰是为庶人,诸侯而全持庶人之服乎?元皇帝入承大宗,孝王出嗣宗国,殿下出后孝王,于元帝故得为子不”?邈答曰:“议者多谓琅琊孝王应从出为人后,例降一等。今琅琊当为武陵王服大功。按礼,受重必以尊服服之,而降本亲,此诚然矣。今所疑者,元皇帝本琅琊嗣王,既光启中兴,命孝王委重传祀,实受之于元皇,非别有承继者。不旁继而内自夺,是无所天也。今孝王犹以子道嗣位本国,岂与出为人后者同哉?按汉宣帝虽上继昭帝,而史皇孙犹称皇考,父子之道全,即一代成事(《通典》八十二)”。
昭夷子赵氏碣颂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昭夷子讳元亮(一无亮字)。字贞固。汲人也。本居河閒。代为大儒。至祖掞。尤博雅耽道。隋徵八学士。与同郡刘焯俱至京师。补黎阳郡长。始居汲焉。有二子。礼舆礼辕。舆官至临颍县丞。辕为校书郎。并著名当代。昭夷即礼舆季子也。元精冲懿。有英雄之姿。学不常师。志在遐远。年二十七。褐衣游洛阳。天下名流。翕然宗仰。偫蒙以初筮求我。昭夷以元毂发机。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时代议迫阨。不容其高。乃屈身泥蟠。求禄下位。为幽州宜禄县尉。到职逾岁。默然无言。唯采药弹琴咏尧舜而已。州将郡守。穆然承风。君之道标浩如也。因巡田入陇山。见乌支丹穴。密有潜遁之意。苍龙甲(一作丙)申岁。在大梁遭命不造。发痟疾而卒。时四(一作三)十九。呜呼哀哉。天下士人闻之。知与不知。莫不为之垂涕。盖伤其有济时之量。而无长驻之年。夫上德道全。器无不顺。中庸以降。才好则偏。有张也之庄。无展也之道。好由也之勇。缅回也之仁。侈宰予之言。遗澹台之行。务端木之智。忘宁武之愚。或正而不奇。或达而过杂。君独五味足。六气和。通众贤之不兼。畅偫才之大适。虽不至于圣。道其殆庶乎。故人无閒言。物饱其义。吾尝论人事有十。君得其九。一不至者。命也夫。于戏。名闻天下。而不达于堂上。智周万物。而不适乎一人也。其时欤。其事欤。君故人云居沙门释法成嵩山道士河内司马子微终南山人范阳卢藏用御史中丞钜鹿魏元忠监察御史吴郡陆馀庆秦州长史平昌孟诜雍州司功太原王适洛州参军西河宋之问安定主簿博陵崔璩。咸痛君中夭。鼎饪不实。百代祀德。故老或云。以为名者德之表。谥者行之迹。君囊括代道。位屯时艰。困乎臲卼。光景不耀。乃共稽骘旧行。考谥定名。问于元蓍。象曰明夷于昭夷。昔叹才位不兼。大运有数。尝哀时命。而作颂云。诸公以余从君之游最久。故秉翰参议。其颂曰。
天道宏运兮物各有时。匪时不生。匪运不成。昔者元精回潏。阳九滔灾。大人感生。尧禹恢能。阴阳既和。元帝传家。五百数终。桀骜暴邪。子乙提运。水火革明。匪贤不昌。尹乃阿衡。六百运徂。受始淫狂。西伯考元。历在躬昌。匪雄不决。匪谋不臧。姜牙皓眉。实逢其良。投钓指麾。奄有八荒。周有天下。七百馀年。太公之后。不闻大贤。岂无仲尼。负道周旋。无势一挈。无土一廛。然则大运之所来。时哉时哉。时隘业隘。运巨功巨。苟非其时。草木为伍。昭夷作颂云尔。又尝著汲人嚜记。言变化之事。且曰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秋宵读书赋 唐 · 王延龄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独夜寥寥兮清我素襟。践艺城兮游遨书林。观先王之行道。见古人之同心。羲农之精微兮含阴吐阳。周孔之奥秘兮神入鬼出。有礼乐经邦之化。有德刑御人之术。虽兴风而致理。或因文以丧质。借如助筑于涧。垂钓在川。梦来而所象方得。繇启而其贶必甄。何风云之冥感。而君臣之道全。谟明弼谐。开物成务。仪在楚而何辱。隗得燕而何遇。起之来兮而长平不守。季之入兮而武关非固。将吉凶之由人。伊存亡之有数。若乃大夫西都之佳赏。公子南皮之胜瞩。将军之画阁天半。卫尉之凉台水曲。驰香车与宝马。眩纤罗及美玉。玉馔金觞暮不归。妙舞清歌断方续。何贵幸之斯甚。为欢娱以自足。士有窜江滨兮不用。首河梁兮永辞。长门幽绝恨欲死。掖庭一去还无期。黄鸟嘤嘤兮野花落。白露瀼瀼兮边草衰。此时但能登高而远望。孰云不肠断兮泪如丝。夫以总明正直。维神之假。有才无位。奚其为者。行莫过于颜曾。文莫先于班贾。空兢兢于人世。竟蹉跎于物下。能育其宝。则宜无屯。不与其命。何生此人。仗雄剑以激愤。一欲问夫苍旻。夜如何其夜以阑。闲琴牢落坐南端。流月曈曈兮素华满。银釭煜煜兮清光寒。于是开中轩。晒晴盼。天敞朗兮北斗何高。云依微兮南山可见。银河既已倾。玉窗又以明。哀鸿嗷嗷兮空际远。坠叶纷纷兮林外轻。已而偫感互兴。众念相积。怜稚颜兮何暮。对流年以自惜。徒见其生也杨柳繁华为我春。不知其死也松槚幽泉为我夕。何恃俊于祢衡。何恸穷于阮籍。幽兰无人兮终自芳。郭璞蒙垢兮岂不洁。黄绶从来兮非所愿。白云逶迤兮满山。自得长歌太平事。胡为扰扰风尘间。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中别驾前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赠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牧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可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撰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閒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元日言怀因以自励诒诸同志 中唐 · 吴筠
押先韵
驰光无时憩,加我五十年。
知非慕伯玉,读易宗文宣。
经世匪吾事,庶几唯道全。
谁言帝乡远,自古多真仙。
馀滓永可涤,秉心方杳然。
孰能无相与,灭迹俱忘筌。
安用感时变,当期升九天。
元纲论 其一 中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六
曰道至无而生天地者也。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虚不亏焉。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焉。故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欤。通乎道者。心宁以同于道。气运以存其形。不为物之所诱。是之谓至静者也。本无神也。虚极而神自生。本无气也。神运而气自化。气本无质。凝委以成形。形本无情。动用以亏性。故生我者道也。灭我者情也。情亡则性全。性全则形全。形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王。神王则气灵。气灵则神超。神超则性彻。性彻则反覆通流。与道为一。可使有为无。实为虚。与造物者为俦矣。道不欲有心。有心则真气不集。不欲苦志。若志则客邪来舍。在于平和恬淡。澄静精微。虚明含元。有感必应。应而勿取。真伪斯分矣。故我心不倾。则物无不正。动念有属。则无物不邪。邪正之来。在我而已。惟鍊凡至于仙。炼仙至于真。炼真合于妙。合妙同乎神。神与道合。即道为我身。所以升玉京。游金阙。能有能无。不终不殁矣。宗元子曰。吾尝谓神仙有可学之理焉。夫有不学而自至者。禀异气也。必学而后成者。功业充也。学而不得者。初勤终怠也。故远于仙者。近于仙者。各有七焉。形气为性之府。形气毁。则性无所存。性无所存。则我何有。此远于仙者一也。或谓仙必有限。归于沦坠。此远于仙者二也。或谓形体以败散为期。营魄以更生为用。安知入造化之洪炉。任阴阳之鼓铸。此远于仙者三也。或谓轩冕为得意。功名为不朽。悦色耽声。丰衣厚味。此远于仙者四也。强盛之时。为情爱所役。及斑白之后。习学始萌。而伤残未补。窃慕道之名。乖契真之实。此远于仙者五也。汲汲于炉火。孜孜于草木。此远于仙者六也。动违科禁。静无修习。此远于仙者七也。若夫耽元虚。寡嗜欲。体含至静。以无为为事。此近于仙者一也。剪阴贼。植阴德。惩忿损欲。齐毁誉。修清真。此近于仙者二也。身居禄位。心游道德。仁慈恭和。宏施博爱。此近于仙者三也。爵之不从。禄之不爱。恬然以摄生为务。此近于仙者四也。静以安身。和以养神。精以致真。此近于仙者五也。失于壮齿。收之晚节。以功补过。以正易邪。惟精惟微。积以成著。此近于仙者六也。忠孝清廉。不待学而自得。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亡。此近于仙者七也。取七近。放七远。是为援陷区出溺涂者也。
寅宾出日赋(以大明在天恒以时授为韵) 唐 · 独孤授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古先哲王。允釐内外。虽庶政之咸叙。在司天而为大。所以叶乎上下。所以察乎交会。其职废而时令则乖。其职修而黎人永赖。岁既阳止。东风作矣。惟时羲仲。奉若天纪。候旸谷之初升。揆农功之当起。寅宾克展。守而勿失。耒耜乃修。视其所以。观乎旭日之渐也。丽苍穹而曜晶。按黄道而徐行。万物发春。仁气良由兹始。四方仰照。阳德协于离明。盈缩必循夫晷度。职司宁阙其将迎。木位值于扶桑。初杲杲以出。土膏润于南亩。且泽泽其耕。故王者重焉。官不虚授。考之历象。则象是用贞。准之田农。则农靡愆候。惟帝典之明徵。示人有常。惟日官之无改。永代斯在。平秩乎下。以播百谷。钦若乎上。以刑四海。慎尔有司。惟其敬之。是将迈景德于太皞。俟神功于女夷。玉烛开耀。金乌效迟。致人和而岁美。无乱日而废时。况吾君承乾。元化昭宣。叙三光以著象。乘六龙以御天。经纪不忒。职官维贤。分命之事举。曲成之道全。观寅宾之出日。端稼穑兮大田。愿聆舜弦。歌唐年。因末光之可就。与羲驭而回旋。
太医箴 中唐 · 柳公绰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
惟天布寒暑,不私于人。
品类既一,高卑以均。
惟人谨好爱,能保其身。
清净无瑕,辉光以新。
寒暑满天地之閒,浃肌肤于外。
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知于内。
清洁为堤,奔射犹败。
气行无閒,隙不在大。
睿圣之姿,清明绝俗。
心正无邪,志高寡欲。
谓天高矣,氛蒙晦之。
谓地厚矣,横流溃之。
圣德超迈,万方赖之。
饮食所以资身也,过则生患。
衣服所以称德也,侈则生慢。
惟过与侈,心必随之。
气与心流,疾亦伺之。
圣心不惑,孰能移之。
畋游恣乐,流情荡志。
驰骋劳形,咤叱伤气。
惟天之重,从禽为累。
不养其外,前修所忌。
圣心非之,孰敢违之。
人乘气生,嗜欲以萌。
气离有患,气凝则成。
巧必丧真,智必诱情。
去彼烦虑,在此诚明。
医之上者,理于未然。
患居虑后,防处事先。
心静乐行,体和道全。
然后能德施万物,以享亿年。
圣人在上,各有攸处。
庶政有官,偫艺有署。
臣司太医,敢告诸御。
虚舟赋(以浩然任触君子之心为韵) 唐 · 樊阳源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元理可得。真宗可寻。惟虚舟之不系。同大道之无心。每悠悠而去住。恒泛泛而浮沈。寂虑为徒。必澄淡而方息。在物无竞。信风涛而莫侵。体合道枢。来凭积水。本流谦以处顺。宁遇坎而斯止。类善行之无迹。似至人之虚己。或沿或沂。非假功于楫师。载沈载浮。亦奚劳于舟子。若乃景绝游氛。川息波文。荡漾无阻。逍遥不偫。则鼓枻者未足与议。摧撞者不得而云。故曰动以贞胜。而静为躁君。观其浮广川之洋洋。混长澜之浩浩。不拘同放旷之怀。无著体希夷之道。殊青翰之见重。等元珠之为宝。惟斯道全。谁曰不然。任东西之漂荡。随风水之推迁。中含虚而自若。外守正以无偏。逢流则行。靡惊鼋鼍之穴。安波自往。空思李郭之仙。动息靡常。去留不禁。以虚而受。殊乎小器易盈。可济不通。非曰不胜其任。处静安卑。乘流任时。浩然独逝。邈矣谁追。想好风于曲岸。避巨浪于中坻。且没迹于寂寥。楫棹何从喧矣。是无争于触击。绋纚焉得维之。是则虚其舟川得以宁。虚其心人寡于欲。既与道而合契。亦无情于相触。苟思理之未忘。谅无惊于宠辱。
李演赠太子少保制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夫生立勋勤。下以忠事上也。殁加褒饰。上以义荅下也。忠义臻其分。哀荣极其恩。而君臣之道全矣。故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兵部尚书兼左卫上将军御史大夫李演。忠信以为干。义勇以为器。器与干合。郁成将材。故出长诸侯。入统七萃。拊巡警卫。朕甚赖之。方深倚仗。遽此沦谢。兹予所以当宁兴念。废朝轸怀。闻鼙鼓而长太息者也。追崇之命。宜有加焉。可赠太子少保。
策林 其四十七 四十七御功臣之术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闻明王之御功臣也。量其功而限之以爵。审其罪而纠之以法。限之以爵。故爵加而知荣矣。纠之以法。故法行而知恩矣。恩荣并加。畏爱相济。下无贰志。上无疑心。此明王所以念功劳而全君臣之道也。若不限之以爵。则无厌之心生矣。虽极人臣之位而不知荣也。若不纠之以法。则不忌之心启矣。虽竭人主之宠而不知恩也。恩荣不知。畏爱不立。而望奉上之心尽。念功之道全。或难矣。故传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此由爵无限而法不行使之然也。唯陛下察之。
和乐天赠樊著作 中唐 · 元稹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
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
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
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
羲黄眇云远(羲黄:伏羲氏与黄帝之并称。伏羲氏即古帝太昊。),载籍无遗文。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典坟:《三坟》、《五典》之省称。《左传·昭公十二年》:“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正义引孔安国《尚书序》云:“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此泛指各种古代典籍。)。
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
皋夔益稷禹(“皋夔”句:皋陶,虞舜之司法官。夔,虞舜之典乐官。益,即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禹欲让位于益,益避居箕山之北。稷,即后稷,虞舜时之农官。禹,虞舜之治水官。),粗得无间然(间然:非议,异议。《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孔宣:即孔宣父,古代对孔丘之尊称。《新唐书·礼乐志第五》(卷一五):“(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作庙于兖州,给户二十以奉之。”)。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百篇:《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张铣注:“如此之类,惣有百篇,此略举之。”后因为《尚书》之代称。)。
是时游夏辈(游、夏:子游(言偃)与子夏(卜商)之并称。二人为孔子之学生,均长于文学。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
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
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信(一作言)相并传(信:原作“言”,据蜀本、卢本、杨本、何焯校改。)。
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偏。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
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一作愿子)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处:出仕与退隐。《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出非利吾已(一作己),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
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
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神哉伊尹心(伊尹:伊尹名挚,又名阿衡,说商汤以王道,被委以国政,佐汤为相。事详《史记·殷本纪》),可以冠古先。
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
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
抗哉巢由志(巢由:见卷1《四皓庙》注。),尧舜不可迁。
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名为宾:《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成玄英疏:“然实以生名,名从实起,实则是内是主,名便是外是宾。”)。
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晨光丽仙掌赋(以有如攀青天捧白日为韵) 唐 · 潘存实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晴天既曙。峻岳凝青。仰熙熙之旭将吐。见高高之掌呈形。假彼晶光。庶有分于清浊。挺兹秀异。示无双于杳冥。燠矣而升。岧然相射。浮艳华之烂烂。靡太虚之奕奕。写乾坤之丽色。先觉曈昽。廓烟雾之馀姿。转见明白。疑参若木。似坼芙蕖。杲杲之容渐积。掺掺之状不如。下映而千岩共晓。上照而丹霞共舒。影曜人间。每当瞻瞻之早。迹居物外。长承煦煦之初。昭昭以临。峨峨莫匹。向空凝彩。若月下之对金茎。绕指流辉。异楼上之呈素质。既炫晃之旁达。亦孤标而独出。幸当清净之晨。免敌沈阴之日。佳气或烁。朝云不还。发明媚于紫霄之际。擎彩翠于碧落之间。自彰和朗。宁俟跻攀。遥晖六龙。迥临万有。初分焜耀。讶髣髴以成文。俯掬清光。信烂漫而入手。则知事不自妍。理资相鲜。因流光德。获照金天。想清风旁来。宛其穆若。视晴景中驻。何愧拳然。故得无私功博。润色道全。当八极洞开之次。明二仪交泰之先。岂独擘洪濛而干造化。设形象以配神仙而已哉。于是灵踪长耸。日华长捧。不然。何偫山逦迤而相奉。
手署三剑赐名臣赋(以特书嘉号用奖贤能为韵) 唐 · 王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九
汉章帝以锡赉情重。君臣道全。示署剑推恩之礼。表经邦佐命之贤。虽彼百官。分恩光之涣汗。惟兹三者。睹御墨以昭宣。是知器挺臣功。名由天奖。非霜刃无表汝之庸勋。非乾文无重予之庆赏。所以昭冲和。劝忠谠。鲛函尽启。决云之状盈眸。彩笔初题。垂露之文在掌。岂不以良佐斯得。深谋可嘉。或染翰而纪其敦朴。或挥毫而志以文华。彼锡彤玈。我乃颁其秋水。彼铭钟鼎。我乃镂以莲花。一则薛烛未逢。风胡不识。提携可助于雄勇。佩服必资其挺特。能使巨阙惭价。豪曹失色。乃署龙泉之名。以表韩棱之德。一则龙藻日耀。霜风雪凝。麾之而氛祲以歇。带之则威仪可聆。斯亦刜钟难媲。斩马奚称。乃署汉文之号。以旌郅寿之能。一则利可卫身。威能禁暴。惬项伯以将舞。宜赵王之所好。岂羡乎五色奇形。千金美号。乃署椎成之字。以彰陈宠之操。故得光生环佩。荣冠簪裾。见鱼水相逢之际。是云龙契会之初。数比梦刀。各获君前之赐。功齐神笔。长吞天上之书。洎吾皇威被华夷。德安岐雍。锋铓不自其手署。颁赐尽归其公共。盖以韩魏为铗兮宋为镡。异汉朝之所用。
诛苏祐奏 唐 · 王景崇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七
当道慈谷灵寿两镇报。蔚州刺史苏祐。擅驱兵骑。侵突臣管界。及谋逆辞事。寻巳处置讫者。苏佑本自微人。谬承圣奖。自抛离郡邑。窜保山岩。臣亦悯以困穷。累曾救恤。虑其猖獗。每使慰安。岂期无恶不为。有凶皆纳。狐鸣鼠伏。曾不悛心。擐甲弄兵。尝思怒目。况朝廷道全姑息。思务含宏。加骑省之荣资。除濮阳之望郡。而又拒违明敕。侮易天朝。擅割属城。背云中而纳款。潜将逆党。附并部以扬威。昨者初犯中山。尚深疑贰。谓其举众。将议朝天。或舍逆以自新。或树功而迁善。殊不知终怀鸩毒。竟务鸱张。劫后臼之仓储。逼冒零之镇戌。旋则乱驱蛇豕。入臣封疆。阴蓄奸欺。伺臣勇怯。臣此时未穷来意。讵忍加兵。寻令问以行藏。兼遣倒其戈甲。然终无一字。以述端倪。累有元随。自陈状迹。云本拟胁臣优给。劫臣材庐。奋战马而以利犬羊。招亡命而别谋吞并。臣尚观衅变。待以膳羞。苟尚可以恩怀。且欲候其敕命。其贼缘已拟发露。自致苍黄。乃与后来败卒合谋。便拟据城作梗。臣既优饶稍过。倾覆是虞。固难使四郡军民。噬脐贻悔。一城生性。束手受诛。其苏祐一行徒党。除殁告军将人数外。今月七日。并巳分兵诛戮讫。此皆皇帝陛下雷霆振响。宗社垂灵。将复致于中兴。故先除其小丑。况此贼逋藏薮泽。招聚凶豪。缔结厉阶。爰轻数度。包含怨府。不啻十年。其寨即在中山一隅。去大同咫尺。彼两镇不能覆巢破卵。荡叶夷根者。盖以其兔狡难蹄。兽穷则搏。顾兹疾疚。实谓腹心。苟非天静寰中。曷使鱼游釜内。今则欃枪一扫。噍类无遗。凡在边藩。孰不鼓跃。
戴逵破琴赋 唐末 · 吴融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志或可夺。道则难坚。嘉碎琴之志操。见伊人之道全。禀正固以不偫。德无踰也。表行藏而自若。理亦宜然。武陵王好彼正声。戴安道臻于是艺。王虽欲见其搏拊。戴且无忘于砥砺。苟为伶者。稽素履以全隳。爰对使乎。抱明诚而立誓。乃曰铿尔奇韵。泠然雅音。自得以宣情理性。非为彼养气怡心。不同乎邹忌干齐将希高位。又异乎钟仪怀楚叹写幽襟。于是发忿诪张。兴言激切。脱徇尔志。宁彰我节。可耻于朱门紫闼。俛首趑趄。因投其玉轸金徽。当阶迸裂。嗟乎。宫商倏绝。道德弥高。此终身而不辱。彼侧席以徒劳。异季伦之击珊瑚。自矜骄逸。状亚父之撞玉斗。威振英髦。得不金石推诚。风霜励志。冀礼馀而有守。顾阳柯而忽弃。岂可荒凉吾道。舍行歌自逸者馀芳。趋竞王门。与铿吹偷安者同位。则知微世遗荣。居然独清。秉大节以难屈。操壮心而不倾。匪擅一时之誉。终流千载之名。伯牙绝弦。但證知音之道。子猷掷地。惟伤同气之情。人贵在秉时。忘乎所履。争附势以求媚。岂韬光而叶美。愚尝慕彼操持。嘉其行止。恐孤风之不振。因赋兹而有以。
唐末帝即位册书 五代 · 李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八
维应顺元年岁次甲午四月庚午朔六日乙亥。文武百寮特进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始平郡公食邑二千五百户臣冯道等九千五百九十三人上言。帝皇兴运。天地同符。河出图而洛出书。云从龙而风从虎。莫不恢张八表。覆育兆民。立大定之基。保无疆之祚。人谣再洽。天命显归。须登宸极之尊。以奉祖宗之祀。伏惟皇帝陛下天资神智。神助机权。奉庄宗于多难之时。从先帝于四征之际。凡当决胜。无不成功。洎正皇纲。每严师律。为国家之志大。守臣子之道全。自泣遗弓。常悲易月。欲期同轨。亲赴因山。而自鄂王承祧。奸臣擅命。致神祇之乏飨。激朝野以归心。使屈者伸。令否者泰。人情大顺。天象至明。聚东井以呈祥。拱北辰而应运。由是文武百辟。岳牧偫贤。至于比屋之伦。尽祝当阳之位。今则承太后慈旨。守先朝远图。抚四海九州。享千龄万祀。臣等不胜大愿。谨上宝册。禀太后令。奉皇帝践祚。臣等诚庆诚忭。谨言。
文献太子诗集序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一、全宋文卷二一、《徐公文集》卷一八、《全唐文》卷八八一
鼓天下之动者在乎风,通天下之情者存乎言。形于风,可以言者,其惟诗乎。粤若书契肇生,《雅》《颂》乃作。达朝廷邦国之际,其用不穷;更治乱兴替之时,其流不竭。六义浸远,百代可知。若夫王公大人,居尊履正,其行道也无迹,其成务也不宰,所以可则可象,有功有亲。非夫咏言,何以观德?周文陈王业之什,召穆纠宗族之篇,圣人辑之,皇猷备矣。子桓振建安之藻,昭明总众作之英,体有古今,理无用舍。夫机神肇于天性,感发由于自然。被之管弦,故音韵不可不和;形于蹈厉,故章句不可不节。取譬小而其指大,故禽鱼草木无所遗;连类近而及物远,故容貌俯仰无所隐。怨刺可戒,赞美不诬,斯实仁者之爱人,智士之博物。王室光启,人文化成,上去删《诗》,绵二千祀,其用益广,其制益精,绝其流冗,结以周密。王言帝典,炳蔚于缣缃;词人才子,充溢于图谍。若乃简练调畅,则高视前古,神气淳薄,则存乎其人,亦何必以苦调为高奇,以背俗为雅正者也!殿下挺生知之哲,有累圣之资,道冠三才,学兼百氏。虞庠齿胄,腾声于就傅之年;侯社锡圭,底绩于为邦之际。随城封壤,人歌召伯之棠;浙右控临,时赖京师之润。戎机鞅掌,曾不劳神;闲馆娱游,未尝释卷。深远莫窥其际,喜愠不见于容。唯奋藻而摛华,则缘情而致意。至钟山楼月,登临牵望阙之怀;北固江春,眺听极朝宗之思。赏物华而颂王泽,览穑事而劝农功,乐清夜而宴嘉宾,感边尘而闵行役。沉吟命笔,顾眄成章。理必造于玄微,词必关于教化。或寓言而取适,终持正于攸归。著于简编,凡若干首。及玉符来觐,玄圃归尊,临飞阁之华池,即荐雷之讲肆,斯文间作,盛德日新,盖旷代之宗英,实一时之师匠。以铉幸尘赞论,尝典丝纶,谓可言诗,因令视草。听钧天之奏,徒欲动心;酌沧海之波,唯知满腹。敬抽短翰,式继颂声。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