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安帝元兴中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寒韵
《宋书》曰:晋安帝兴中桓玄既得志。而有童谣。及败走。诸桓悉诛焉。郎君司马元显也。
长干巷。巷长干。
今年杀郎君。明年斩诸桓(○《宋书》五行志。《晋书》桓玄传。《乐府诗集》八十九。《诗纪》四十四。)
安帝义熙初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晋书》曰:安帝义熙初。童谣曰云云。时官养卢龙。宠以金紫。奉以名州。养之已极。而龙不能怀我好音。举兵内伐。遂成仇敌也。及败。斩伐其党。如草木之成积焉。按列传。卢循小字元龙元兴二年。寇广州。逐刺史吴隐。自摄州事。号平南将军安帝乃假征虏将军广州刺史义熙中刘裕豫章。循走交州。为刺史杜慧度所杀。
官家养芦化成。芦生不止自成积(○《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御览》一千引晋中兴书徵祥说。《乐府诗集》八十九。《诗纪》四十四。)
晋安帝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释慧远顿首。
阳月和暖,愿御膳顺宜。
贫道先婴重疾,年衰益甚。
猥蒙慈诏,曲垂光慰,感惧之深,实百于怀。
幸遇庆会,而形不自运,此情此慨,良无以喻(《高僧传》六。)
抗表罪状王国宝 东晋 · 王恭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将军国宝得以姻戚频登显列,不能感恩效力,以报时施,而专宠肆威,将危社稷。
先帝登遐,夜乃犯阁叩扉,欲矫遗诏,赖皇太后聪明,相王神武,故逆谋不果。
又割东宫见兵以为己府。
谗疾二昆甚于雠敌。
与其从弟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
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
以臣忠诚,必亡身殉国,是以谮臣非一。
赖先帝明鉴,浸润不行。
赵鞅兴之甲,诛君侧之恶。
臣虽驽劣,敢忘斯义(《晋书·王恭传》,《魏书·晋司马德宗传》。)
王孝伯 东晋 · 桓玄
 出处:全晋文
隆安二年九月十七日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太原王孝伯薨。
川岳降神,哲人是育。
既爽其灵,不贻其福。
天道茫昧,孰测倚伏?
犬马反噬,豺狼翘陆,岭摧高梧,林残故
人之云亡,邦国丧牧。
于以诔之,爰旌芳郁(《世说文学篇》注引《晋安帝纪》)
反正江陵元兴三年五月甲申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奸凶纂逆,自古有之。
朕不能式遏杜渐,以致播越。
赖镇军将军裕英略奋发,忠勇绝世,冠军将军毅等诚心宿著,协同嘉谋。
义声既振,士庶效节,社稷载安,四海齐庆。
其大赦,凡诸畏逼事屈逆命者一无所问(《晋书·安帝纪》)
改元大赦诏义熙元年正月戊戌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朕以寡德,夙纂洪绪。
不能缉熙遐迩,式遏奸宄。
逆臣桓玄乘衅肆乱,乃诬罔天人,纂据极位。
朕躬播越,沦胥荒裔,宣皇之基,眇焉以坠。
赖镇军将军忠武英断,诚冠终古。
运谋机始,贞贤协其契,抆泪誓众,义士感其心。
故霜戈一挥,巨猾奔迸,三率棱威,大憝授首。
而孽振猖狂,嗣凶荆郢。
幸天祚社稷,义旗载捷,狡徒沮溃,朕获反正。
斯实宗庙之灵,勤王之勋。
岂朕一人,独享伊祐,思与亿兆,幸兹更始。
其大赦,改元,唯振一祖及同党不在原例。
赐百官爵二级,鳏寡孤独谷人五斛,大酺五日(《晋书·安帝纪》)
诏百官(元年三月乙未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此非诸卿之过,其还率职(《晋书·安帝纪》)
减省供奉诏三月甲辰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自顷国难之后,人物凋残,常所供奉,犹不改旧。
岂所以视人如伤,归过之诫哉?
可筹量减省(《晋书·安帝纪》)
大司马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大司马地隆任重,亲贤莫贰。
虽府受节度,可身无致敬(《晋书·恭帝纪》。案:此安帝恭帝耳。《文选·齐竟陵王行状》注引《晋中兴书》恭帝诏云云,误。)
其一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今权顺所请,以申超世之美(《文选·褚渊碑》注引《起居注》,安帝诏)
其二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元功盛德,超前绝后(《文选·齐安陆王碑》注引《起居注》,安帝诏。)
晋安帝义熙八年九月 南朝宋 · 刘裕
 出处:全宋文卷一
刘毅包藏祸心,构逆南夏
藩混助乱志,肆奸宄。
赖宰辅玄鉴,抚机挫锐,凶党即戮,社稷乂安。
夫好生之德,所因者本,肆眚覃仁,实资玄泽。
况事兴大憝,祸自元凶。
其大赦天下,唯刘毅不在其例,并增文武位一等。
孝顺忠义,隐滞遗逸,必令闻达(《晋书·安帝纪》:八年九月己卯太尉刘裕右将军兖州刺史刘藩尚书左仆射谢混庚辰矫诏。)
安帝遗诏(十四年十二月 南朝宋 · 刘裕
 出处:全宋文卷一
唯我有晋,诞膺明命,业隆九有,光宅四海。
朕以不德,属当多难,幸赖宰辅,拯厥颠覆,仍恃保祐,克黜祸乱。
遂冕旒辰极,混一六合。
方凭阿衡,惟新洪业,而遘疾大渐,将遂弗兴
仰惟祖宗灵命,亲贤是荷。
咨尔大司马琅邪王,体自先皇,明德光懋,属惟储贰,众望攸集。
其君临晋邦,奉系宗祀,允执其中,燮和天下,阐扬末诰,无废我高祖之景命(《晋书·恭帝纪》,安帝崩,刘裕矫称诏。)
傅亮 南朝宋 · 蔡廓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七
扬州位居卿君之下,常亦惟疑。
然朝廷以位相次,不以本封,复无明文云皇子加殊礼。
齐献王为骠骑,孙秀来降,武帝欲优异之,以为骠骑,转齐王为镇军,在骠骑上。
若如足下言,皇子便在公右,则齐王本次自尊,何改镇军,令在骠骑上,明知故依见位为次也。
齐王司空贾充太尉,俱录尚书署事,常在后。
潘正叔奏《公羊》事,于时三录,梁王肜卫将军,署在太尉陇西王泰司徒王玄冲下。
太元初,贺新宫成,司马大傅为中军,而以齐王柔之为贺首。
安帝太子,上礼,徐邈为郎,位次亦以太傅诸王下。
又谒李太后宗正尚书高密王为首,时王东亭仆射
王徐皆是近世识古今者。
足下引式乾公王,吾谓未可为据。
其云上出式乾,召侍中彭城王植、荀组潘岳嵇绍、杜斌,然后道足下所疏四王,在三司之上,反在黄门郎下,有何义?
且四王之下则云大将军梁王肜,车骑赵王伦,然后云司徒王戎耳。
梁、赵二王亦是皇子,属尊位齐,在豫章王常侍之下,又复不通。
盖书家指疏时事,不必存其班次;
式乾亦是私宴,异于朝堂
如今含章西堂,足下在仆射下,侍中尚书下耳。
来示又云云曾祖与简文对录,位在简文下。
吾家故事则不然,今写如别。
王姬身无爵位,故可得不从夫,而以王女为尊。
皇子出仕则有位,有位则依朝,复示之班序。
唯引泰和赦文,差可为言。
然赦文前后,亦参差不同。
太宰上公,自应在大司马前耳。
简文虽抚军,时已授丞相殊礼,又中外都督,故以本任为班,不以督中外便在公右也。
护军方伯,而位次故在持节都督下,足下复思之(《宋书·蔡廓传》,时疑扬州刺史庐陵王义真朝堂班次,书,答。)
晋恭帝禅诏 南朝宋 · 王韶之
 出处:全宋文卷十八
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
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
晋道陵迟,仍世多故。
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剪焉已倾。
相国宋王,大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颓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绝,舟航沦溺矣。
若夫仰在璿玑,旁穆七政,薄伐不庭,开复疆宇。
遂乃三俘伪主,开涤五都,雕颜卉服之乡,龙荒朔漠之长,莫不回首朝阳,沐浴玄泽。
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嘉祥杂遝,休应炳著,玄象表革命之期,华裔注乐推之愿。
代德之符,著乎幽显,瞻乌爰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
昔火德既微,魏祖厎绩,黄运不竞,三后肆勤。
故天之历数,实有攸在。
朕虽庸暗,昧于大道,永鉴废兴,为日已久。
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
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宋书·武帝纪》中,案《王韶之传》云,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郎,凡诸诏奏,皆其辞也。)
郊祀议 南朝宋 · 徐爰
 出处:全宋文卷四十
虞称肆类,殷述昭告。
盖以创世成功,德盛业远,开统肇基,必享上帝。
汉魏以来,聿遵斯典,高祖武皇帝克伐伪楚,晋安帝尚在江陵,即于京师告义,恭于郊兆。
伏惟泰始应符,神武英断,王赫出讨,戎戒淹时。
虽司奉弗亏,亲谒尚阙,谨寻晋武郊以二月晋元禋以三月,有非常之庆,必有非常之典,不得拘以常祀,限以正月上辛。
愚谓宜下史官,考择十一月嘉吉,车驾亲郊,奉谒昊天上帝,高祖武皇帝配飨,其馀祔食,不关今祭(《宋书·礼志》三,泰始二年十一月黄门侍郎徐爰议。)
晋安帝 南朝宋 · 慕延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一
上天降祸,四海分崩,灵曜拥于南裔,苍生没于丑虏。
陛下累圣重光,道迈周汉,纯风所被,八表宅心。
臣虽被发边徼,才非时俊,谬为河右遗黎。
推为盟主。
臣之先人,世恩宠,虽历夷崄,执义不回,倾首朝阳,乃心王室。
去冬益州刺史朱龄石遣使诣臣,始具朝廷休问。
车骑将军刘裕秣马挥戈,以中原为事,可谓天赞大晋,笃生英辅。
臣闻少康之兴大夏光武之复汉业,皆奋剑而起,众无一旅,犹能成配天之功,著《车攻》之咏。
陛下据全楚之地,拥荆扬之锐,而可垂拱晏然,弃二京以资戎虏,若六军北轸,克复有期,臣请率河西戎卒为右翼前驱(《晋书·载记·沮渠蒙逊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四。)
太后祔庙议 南朝宋 · 王略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五
正名存义,有国之徽典,臣子一例,史传之明文。
今昭皇太后正位母仪,尊号允箸,祔庙之礼,宜备彝则。
母以子贵,事炳圣文,孝武之祀,既百代不毁,则昭后之祔,无缘有亏。
愚谓神主应入章后庙。
又宜依晋元皇帝之于悯帝安帝之于永安后。
祭祀之日,不亲执觞爵,使有司行事(《宋书·礼志》四,明帝泰始二年正月,孝武昭太后五月,有司奏祔庙之礼,宜下礼官详议,博士王略太常丞虞愿议,又见《通典》四十七。)
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寻旧录,此经十卷,是宋文帝三藏法师求那跋摩京都译出。
经文云:此经名善戒,名菩萨地,名菩萨毗尼摩夷,名如来藏,名一切善法根本,名安乐国,名诸波罗蜜聚。
凡有七名,第一卷先出优波离问受戒法,第二卷始方有如是我闻,次第列品,乃至三十。
而复有别本,题为菩萨地经。
检此两本,文句悉同,唯一两品分品品名,小小有异,义亦不殊。
既更不见有异人重出,推之应是一经。
而诸品乱杂,前后参差,菩萨地本分为三段,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有四品,第三段有八品,未详两本孰是。
三藏所出,正本也。
又《菩萨地持经》八卷,有二十七品,亦分三段。
第一段十八品,第二段四品,第三段五品。
晋安帝昙摩谶西凉州译出,经「首礼敬三宝,无如是我闻」,似撰集佛语。
文中不出有异名,而今此本或题云《菩萨戒经》,或题云《菩萨地经》,与三藏所出《菩萨善戒经》,二文虽异,五名相涉,故同一记。
又此二经,明义相类,根本似是一经异国人出,故成别部也。
并次第明六度品名多同,制辞各异。
见菩萨地经一本,其第四卷第十戒品。
乃是地持经中戒品,又少第九施品,当曝晒误杂。
后人不悉,便尔传写,其本脱多,恐方乱惑。
若细寻内题,了然可见。
若有《菩萨地经》,阙无第九施品者,即是误本也(《释藏迹》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