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王导书后自手笔 东晋 · 王敦
 出处:全晋文卷十八
太真别后几日,作如此事(《晋书·温峤传》,又《魏书·晋司马绍传》作「别来」。)
悯怀太子服议 西晋 · 王堪
 出处:全晋文
圣上统绪,无所他择,践阼之初,拜于南郊,告于天地,谒于祖庙明皇储也。
正体承重,岂复是过(《通典》八十一)
太子马射(案:太子答云省所陈,知非口谏。) 东晋 · 温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
臣闻千金之子,犹不垂堂;
以万乘之贰,若有骇驷之艰,岂可不熟念?
殿下纵一日之娱,忘万代之基,凡人犹知其不可,况在圣明(《文苑英华》六百二十七。薛元超皇太子笺曰:「晋明帝之在东宫。」中庶子温峤中舍人刘放谏马射云云,刘放阮放之误。)
立行庙于白石告元帝先后 东晋 · 庾亮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逆臣苏峻,倾覆社稷,毁弃三正,污辱海内。
臣亮等手刃戎首,龚行天罚。
中宗元皇帝肃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灵,降鉴有罪,剿绝其命,剪此群凶,以安宗庙。
臣等虽陨首摧躯,犹生之年(《宋书·礼志》三咸和三年苏峻覆乱京师温峤等入伐,立行庙于白石,告元帝先后。)
秦劾尚书梅陶 东晋 · 钟雅
 出处:全晋文
臣闻放勋之殂,八音遏密,虽在凡庶,犹能三载。
自兹以来,历代所同。
肃祖明皇帝崩背万国,当期来月。
圣主缟素,泣血临朝,百僚惨怆,动无欢容。
无大臣忠慕之节,家庭侈靡,声妓纷葩,丝竹之音,流闻衢路。
宜加放黜,以整王宪
请下司徒,论正清议(《晋书·钟雅传》)
乐贤堂 东晋 · 庾阐
四言诗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八
肃祖明皇帝雅好佛道,手摹灵像。(《宏明集》十二)
峨峨隆构,岌岌其峻。
阶延白屋,寤登髦俊。
神心所寄,莫往非顺。
灵图表像,平敷玉润。
游虬一壑,栖鸾一丛。
川澄华沼,树拂椅桐。
林有晨风,翮有西雍。
高观回雪,疏猋绮窗。
洋洋帝猷,恢恢天造。
思乐云基,克配祖考。
仰瞻昆丘,俯怀明圣。
玄珠虽朗,离人莫映。
清风徘徊,微言绝咏。
有邈高构,永廓灵命(《艺文类聚》六十三,《初学记》二十四。)
奏言沙门不应敬王 东晋 · 何充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二
尚书令冠军抚军都乡侯臣充散骑常侍左仆射、长平伯臣翊、散骑常侍右仆射建安伯臣恢尚书关中侯臣怀、守尚书昌安广等言,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肃祖明皇帝聪圣玄览,岂于时沙门不易屈膝,顾以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
愚谓宜遵承先帝故事,于义为长(《释藏冠》一,《沙门不应拜俗事》一。)
手诏徵王敦元年三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孤子顿首:天下大事,以眇身,弗克负荷。
哀忧孔疚,如临于谷。
赖冢宰,以济艰难。
公迈德树勋,遐迩归怀,任社稷之托,居总己之统。
然道里长远,江川阻深,动有介石之机,而回旋之间,固以有所丧矣。
谓公宜入辅朝政,得旦夕詶咨,朝士亦佥以为然。
以公高亮忠肃,至心忧国,苟其宜然,便当以至公处之,期于静国宁民,要之括囊无咎。
伏想暗同此志,愿便速克近期,以副翘企之怀(《魏书·晋司马绍传》。王敦将为篡,讽徵己,乃为书云云。案:《晋书·明纪》不载此文,但云帝乃手诏徵之。)
宰臣等诣都议政诏三年四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大事初定,其命惟新。
其令太宰司徒已下,诣都坐参议政道,诸所因革,务尽事中(《晋书·明帝纪》)
求直言诏三年四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餐直言,引亮正,想群贤达吾此怀矣。
子违汝弼,相君臣也。
吾虽虚暗,庶不距逆耳之谈。
之任,君居之矣,望共勖之(《晋书·明帝纪》)
议立功臣后诏三年七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三恪二王,世代之所重;
兴灭继绝,政道之所先。
又宗室哲王有功勋于大晋受命之际者,佐命功臣,硕德名贤,三祖所与共维大业,咸开国祚土、誓同山河者,而并废绝,禋祀不传,甚用怀伤。
主者其详议诸应立后者以闻(《晋书·明帝纪》。又见《通典》七十四。)
议北郊及望秩诏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郊祀天地,帝王重事
自中兴以来,惟南郊,未曾北郊,四时五郊之礼都不复设,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载在祀典应望秩者,悉废而未举,主者其依旧详处(《晋书·明帝纪》。又见《御览》五百二十七引《起居注》。)
录吴名臣后诏八月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周武克殷,封比干之墓;
汉高过赵,录乐毅之后,追显既往,以劝将来也。
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脩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晋书·明帝纪》)
遗诏太宁三年闰八月丁亥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自古有死,贤圣所同。
寿夭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特痛哉!
朕枕疾已久,常虑忽然。
仰惟祖宗洪基,不能克终堂构,大耻未雪,百姓涂炭,所以有慨耳。
不幸之日,敛以时服,一遵先度,务从简约,劳众崇饰,皆勿为也。
衍以幼弱,猥当大重,当赖忠贤,训而成之。
周公匡辅成王,霍氏拥育孝昭,义存前典,功冠二代,岂非宗臣之道乎?
凡此公卿,时之望也。
敬听顾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断金,以谋王室。
诸方岳征镇,刺史将守,皆朕捍城,推毂于外,虽事有内外,其致一也。
故不有行者,谁捍牧圉?
譬若唇齿,表里相资。
宜戮力一心,若合符契,思美焉之美,以缉事为期。
百辟卿士,其总己以听于冢宰,保示右冲幼,弘济艰难,祖宗之灵,宁于九天之上,则朕没于地下,无恨黄泉(《晋书·明帝纪》)
温峤 东晋 · 晋明帝
 出处:全晋文卷九
省所陈,明卿等,动静数示(《文苑英华》六百二十七薛元超《谏皇太子笺》曰:「晋明帝之在东宫中庶子温峤中舍人刘放谏马射」云云。太子答。)
明帝太宁初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晋书》曰:明帝太宁初童谣云云。及明帝崩。成帝幼。为苏峻所逼。迁于石头。御膳不足。此大马死小马饿也。高山也。言寻死。弟苏石也。死后。石据石头。寻为诸公所破。是亦山崩石破之应也。
恻力恻力。放马山侧。
大马死。小马饿。
高山崩。石自破(○《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世说》新语容止篇注引晋阳秋。《诗纪》四十四。)
谥王导册咸康五年七月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盖高位以酬明德,厚爵以答懋勋;
至乎阖棺标迹,莫尚号谥,风流百代,于是乎在。
惟公迈达冲虚,玄鉴劭邈;
夷淡以约其心,体仁以流其惠;
栖迟务外,则名隽中夏,应期濯缨,则潜算独运。
昔我中宗肃祖之基中兴也,下帷委诚而策定江左,拱己宅心而庶绩咸熙。
故能威之所振,寇虐改心,化之所鼓,梼杌易质;
调阴阳之和,通彝伦之纪;
辽陇承风,丹穴景附。
隆高世之功,复宣武之绩,旧物不失,公协其猷。
若乃荷负顾命,保朕冲人,遭遇艰圮,夷险委顺;
拯其沦坠而济之以道,扶其颠倾而弘之以仁,经纬三朝,而蕴道弥旷。
方赖高谟,以穆四海,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恸于心。
虽有殷之殒保衡,有周之丧二南,易谕兹怀!
今遣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锡谥曰文献,祠以太牢。
魂而有灵,嘉兹荣宠(《晋书·王导传》)
范汪论婚事 晋 · 刘恢
 出处:全晋文
礼非拜时,拜时出于末世耳。
将以世族多虚,吉事宜速,故以好岁拜时,新年便可婚也(《艺文类聚》四十)
器案:《晋书‧刘惔传》,字真长沛国相人,尚明帝庐陵公主,迁丹阳云云。无刘恢传。世说新语德行篇注引刘尹别传,字真长沛国相人。……历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又赏誉篇注引刘尹别传,既令望,姻娅帝室,故屡迁达官。俱与晋书相合。而世说新语排调篇,刘惔晋明帝女,注引晋阳秋,庐陵长公主名南弟。正文及注字俱为之误。隋书经籍志著录丹阳刘恢集二卷,之误。世说新语篇注引中与收准何子,晋书外戚传作庐江何氏,此二字易误之证。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明帝文意志,刘恢字道生沛国人。识局明济,有文武才。王称其思理淹通,蕃屏之高选。为车骑司马。年三十六卒,赠前将军。官阶与真长既文武殊连,亦非帝室姻娅,则自有刘恢其人甚明。明帝文章志不言其为异阳尹,亦不言其有集。全晋文刘恢小传据隋志为亳,非也。严可均据艺文类聚四十引刘恢范汪论婚事,礼非拜时,拜时出于末世本,将以世族多虚(当作虞)丧事宜速,故以好岁拜时,新年便可婚也。与下条刘惔范汪问,内容相同,首尾相衔,竟乃失之目治耶?且余疑国赋序亦当是刘惔之文,综观上来所论列自明。
丧遇闰议 东晋 · 郑袭
 出处:全晋文
中宗肃祖皆以闰崩,祥除之变皆用闰之后月。
先朝尚耳,闰附七月,用之何疑?
司徒亦以闰薨,荀家祥亦用闰之后月。
诸荀名德相继,习于礼学,故号为名宗
议者引《周官》、《左氏》而非《公羊》、《谷梁》。
今案《周官》、《左氏传》而书,自书闰月中事,闰月长三十日三十日中何得无事,不明闰月,非附月之理也。
议者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遇闰之年,便二十六月。
三年之丧,不应以闰为月。
议者称,《礼》、《传》终身之哀,忌日之谓,不唯周年子卯之谓。
代不用子卯。
闰月及大月三十日亡,至于无闰之年及与小尽,都是无忌,所以古人用子卯也。
简文皇帝七月二十八日崩,己未之日。
今年己未在闰月十日。
时不用子卯而用二十八日久矣。
己未在他月,今者不能变改。
闰附七月己未在闰,今者用闰,益合远日之情也(《通典》一百)
释道安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兴宁三年四月五日,凿齿稽首和南,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宗虚者悟无常之旨,存有者达外身之权,清风藻于中夏,鸾响厉乎八冥,玄味远猷,何荣如之。
弟子闻天不终朝而雨六合者,弥天之云也。
弘渊源以润八极者,四大之流也。
彼直无为,降而万物赖其泽,此本无心,行而高下蒙其润。
况哀世降步,悯时而生,资始系于度物,明道存乎练俗,乘不疾之舆,以涉无远之道,命外身之驾,以应十方之求,而可得玉润于一山,冰结于一谷,望阆风而不回仪,措此世而不诲度者哉?
且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矣,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训,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藻悦涛波,下士而已。
肃祖明皇帝,实天降德,始钦斯道,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戒行峻于岩隐,玄祖畅乎无生,大块既唱,万窍怒呼,贤哲君子,靡不归宗,日月虽远,光景弥晖,道业之隆,莫盛于今(《高僧传》作“咸无以匹”)
岂所谓月光道寂,将生真土,灵钵东迁,忽验于兹乎?
又闻三千得道,俱见南阳,明学开士,陶演真言,上考圣达之诲,下测道行之验,深经普往,非斯而谁?
怀道迈训,舍兹孰降?
是以此方诸僧,咸有倾想,目欣金色之瑞,耳迟无上之箴,老幼等愿,道俗同怀,系咏之情,非常言也。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不胜延豫,裁书致心,意之蕴积,曷云能畅。
弟子襄阳习凿齿稽首和南(《弘明集》十二,《高僧传》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