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郡守钱南浦迁任江宁诗以送之 其一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十二
朱轓轻拂草芊芊,万顷桑麻万井烟。
人为范公歌五裤,天教白傅住三年。
高楼柳色金陵胜,古驿花深铁瓮连。
共饮西江江上水,恩波依旧到门前。
其七 北宋末 · 陈克
 押灰韵
俯临铁瓮重城迥,远接金陵胜气来。
唐子畏金陵胜览图三首正德庚辰七月既望,写于梦墨亭。) 其一 己酉 清 · 翁方纲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八
领解金陵客,心灰二十年。
郁蟠龙虎气,横亘楚吴天。
易放看山眼,难寻买画钱。
萧疏江上,凄断玉楼烟。
唐子畏金陵胜览图三首正德庚辰七月既望,写于梦墨亭。) 其二 己酉 清 · 翁方纲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八
一缕回云气,滔滔万里来。
峰头才吐瀑,潭下已惊雷。
襟带长江绕,奔流抉石开。
墨花飞酒肆,信有谪仙才。
唐子畏金陵胜览图三首正德庚辰七月既望,写于梦墨亭。) 其三 己酉 清 · 翁方纲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八
讵敢谈形胜,支筇访石桥。
月明桃叶渡木兰桡
胸臆堆千古,江山送六朝
只馀花坞响,帘押雨潇潇。
论董书绝句 其三 清 · 张照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消残智胜如来墨,实札香光永不渝。
莫怪三千人拂席,只缘未睹髻中珠。
兴安尹齐士贤乡同年 明 · 张弼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塘水东西绕县流,与安父老说齐侯。
相逢我忆金陵胜,共醉天香十五秋。
茅司徒迎送神辞 其一 清 · 厉鹗
 出处:樊榭山房续集卷第八
广陵蜀冈平山堂畔有茅司徒相传神五人茅许蒋祝吴其姓也名胜异姓约为兄弟过溪旁见一妪共母事之妪为虎食五人奋力杀虎地自是绝虎患予案南史梁王琳为陈将吴明彻所杀故吏朱玚等请于陈徐陵还其首葬八公山侧寻有扬州智胜等五人密送丧柩达于邺通鉴扬州寿阳是时以寿阳扬州举兵平侯景遭时多故閒关异国欲以存梁而卒死于战五人非亲故能送其丧柩还齐诚义士哉当时江淮閒思而祀之隋封司徒广陵之庙最著者以宋绍定中有阴歼李全功也母妪事近不经驱虎之说或有之韩江雅集同人为迎送神辞分得此题因为辨證如左使事神者有考焉
縆弦兮鼓笼铜,飞雨兮江岫东。
戈彗野兮旗燄空,神之从兮建宁公。
青林兮望篝火,于菟兮弭道左。
八公山侧兮三台下,云车未来兮我心苦。
来汉地四部序录 其四 弥沙塞律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弥沙塞者,佛诸弟子,受持十二部经,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
此名为五分律,比丘释法显师子国所得者也。
《法显记》云:「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
摩诃乘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复得一部钞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又得《杂诃毗昙心》,可六千偈,又得一部綖经,二千五百偈。
又得一卷《方等泥洹经》,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祇阿毗昙》,法显住三年,学梵书梵语悉写之,于是还。
又至师子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部梵本,法显晋义熙二年还都。
岁在寿星,众经多译,唯《弥沙塞》一部,未及译出而亡。
宋景平元年七月,有罽宾律师佛大什来至京师其年冬十一月琅邪王练、比丘释慧严竺道生龙光寺请外国沙门佛大什出之。
时佛大什手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为译,至明年十二月都讫(同上)
李交州淼难佛不见形 南朝宋 · 释道高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三
释道高白:奉垂问至圣显晦之迹,理味渊博,辞义照洗,敬览反覆,弥德音,使君垣墙崇邃,得门自难,辄罄愚管,罔象玄珠。
夫如来应物,凡有三焉,一者见身,放光动地。
二者正法,如佛在世。
三者像教,仿佛仪轨。
仿佛仪轨,应今人情,人情感像,孰为见哉?
故《净名经》云:「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至于翅头、末城、龙华三会,人情感见,孰为隐哉?
故《法华经》云: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儴祛之宫,孱然可期,西方根源,何为不睹?
而世之疑者,多谓经语不符,暗寄情少。
咸以不睹生滞。
夫三皇五帝,三代五霸,姬旦孔丘,删诗制礼,并闻史籍,孰睹之哉?
释氏震法鼓于鹿园,夫子扬德音于鄹鲁,皆耳眼所不得,俱信之于书契。
若不信彼,不患疑此。
既能了彼,何独滞此?
使君圣思渊远,洞鉴三世,愿寻寿量未尽之教,近取定光儒童之迹,中推大通智胜之集,以释众人之幽滞,若披重霄于太阳。
贫道言浅辞拙,语不宣心,冀奉见之日,当申之于论难耳。
谨白(《弘明集》十一。)
颂古七十六首 其六 北宋 · 释士圭
 押词韵第七部
种谷不生豆苗,蒸沙岂能成饭。
大通智胜如来,一个担扳底汉。
平魔赦文 北魏 · 释僧懿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九
门下:首区同源,因派异绪,洼隆代兴,信背千途。
智胜标宗,历尘劫而尚三;
灯明启教,经九中而示一。
况乃邪徒伪见,驾刺犊于自然之原;
结贼妄根,御形色于颠倒之境。
以兹偏师,抗衡中道,眷言一二,良用怃然。
自先帝升遐,宝历无主,淳风渐亏,灵教异设。
伪魔乘间,充斥神邑,假变真容,妄谈空有,驱役四生,周还六趣,畔涣欲天,狼戾爱地,毒被边荒,虐流华夏。
虽猃狁之侵宗周,凶奴之陵炎汉,未为喻也。
朕以神昧,主自尘劫,幼齿参元,弱冠从政,班名于大通之年,驱骤于贤劫之下,百亿之重任,忝三界之特尊。
人天乐推,无所与让,遂陟灵坛,受兹封禅。
顾唯多阙,有惭庶政,明发孜孜,不遑启处,常恨邪境未清,正教无一,致使群生沉沦魔境。
每一抚念,用废寝食。
遂命将征兵,以清时难,上藉三昧之士,下凭六度之师,控清方夏,大戡荒服。
故六军雷动,则三有云消;
慈施电驰,则四凶面缚。
降附若尘,生擒万计。
唯波旬一人,单马奔迸,百道截罗,组继不久。
且令五道告清,宇外咸一,思与天下同兹福庆。
可大赦天下,与同更始。
改像教之号,为即真之岁。
二月八日昧爽已前,继组见徒,悉皆原放。
若为四魔所误,浮游三界,犯十恶五逆,毁经坏像,三世所作,一切众罪,能改过自新者,不问往愆。
若亡命欲山,挟藏奸器,百劫不自首者,伏罪如初。
其杀父害君,伤兄烝母,随时投窜以息后犯。
其阐提一人,不在赦书摈罪。
遥责神速,可乘意驿,遍告十方主者施行(《广弘明集》三十八)
解讲疏 陈朝 · 陈伯智
 出处:全隋文卷十五
菩萨戒弟子陈静智稽首和南:十方常住三宝,幽显冥空,现前凡圣。
伏惟法王法力,悯三界之颛愚,无漏无为,开一乘之奥典。
深宗绝称,仰莲华以立名,实智难思,借宝珠而谕理。
殷勤宏接,始则大事因缘,指掌言提,终令小乘解悟。
接须弥,掷世界,未足为难;
开秘密,导苍生,斯为勿易。
天台顗阇梨,游浪法门,贯通禅苑,有为之结已离,无生之忍现前,仰屈来仪,阐扬极教,高轩层殿,广辟齐宫,圣众云集,仙群雾委,俱奉传灯之曜,共挹悬河之流,法侣忻庆,神祇踊跃。
弟子飘荡业风,沉沦爱水,虽餐法喜,弗祛蒙蔽之心,徒仰禅悦,终怀散动之虑。
但日轮驰骛,羲和之辔不留,月镜临轩,嫦娥之影难驻,适启金函,便收宝轴。
法轮辍轸,鹫岭之说何期,清梵停音,鱼山之唱方息。
有离有会,叹息奚言,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谨于今月十三日,解讲功德,仰设法会,并度人出家。
又观音菩萨法身大士,拯危拔难,利益人天,奉造灵仪,即日镕铸。
用斯福善,上资清庙圣灵。
又奉为即日至尊,愿御膳胜常,安德宫太后菩萨寝兴纳豫,皇太子起居万福,诸王诸主,咸保嘉庆。
末及弟子自身,并息谌等。
内外眷属,一切因缘,寿命长远,身心快乐。
唯愿显扬三宝,通达五乘,戒与秋月俱明,禅与春池共洁。
生生世世,与阇梨及讲众,黑白见闻觉知,恒结善友,恒将济庆,还同智积。
智胜如来,便似药王觐雷音种觉,或见生安乐世界,或处兜率天宫,俱荡三乘行,俱向一乘道,恒沙菩萨为等侣,恒沙国土为佛事,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同修七觉分,同趣三菩提。
虚空有边,此愿无尽。
仰希幽显证明,法界怨亲,同入愿海,回向萨云,若为无所得故(《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又缨字□号,《续高僧·智顗传》,载有二十三句。)
智顗书论毁寺 隋 · 僧慧文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奉诚慧文龙光寺法令、光宅寺智胜等稽首和南:伏见使人赍符,坏诸空寺。
若如即目所睹,全之与破,及有僧无僧,毁除不少。
伏惟大王菩萨植信崇明,兴建三尊,慈仁化物,岂不弘护佛法,留心塔寺?
但此处僧徒,忽见毁废,咸怀忧恐。
大王虽照同朝日,而圣德高远,众情倾仰,无因简彻。
伏惟智者禅师道俗归止,有所言劝,悉善为先。
等不揆庸微,驰来奉告。
必愿运大慈悲,垂为申达,冀未坏之寺,庶得安全。
敢藉护持,辄此祈仰。
谨和南。
开皇十二年二月八日(《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受菩萨戒疏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使持节上柱国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晋王弟子杨广稽首:奉请十方三世诸佛,本师释迦如来,当降此土,补处弥勒,一切尊经,无量法宝,初心以上,金刚以降,诸尊大权,摩诃萨埵,辟支缘觉,独脱明悟。
二十七贤圣,他心道眼,乃至三有最顶,十八梵王,六欲天子,帝释天王,四天大王,天仙龙神,飞腾隐显,任持世界,作大利益,守塔卫法,防身护命护净戒。
无量善神,咸愿一念之顷,承佛神力,俱会道场,证明弟子誓愿,摄受弟子功德。
窃以识暗萌兴,即如来性,无明俯坠,本有未彰。
理数斯归,物极则反,欲显当果,必积于因。
是调御世雄,备历生死,草木为筹,不可胜计。
恒沙集起,固难思议,深染尘劳,方能厌离。
法王启运,本化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随逗根宜,权为方便,如彼众流,咸宗大海。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胎教夙渐,福理攸钟,妙机须悟。
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
笑止息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
但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谕造宫室,必因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成立。
弗揆庸𢟼,抑又闻之。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释迦能仁,本为和尚
文殊师利,冥作闇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萨陀波仑,罄髓于无竭;
善财童子,忘身于法界。
经有明文,敢为臆说?
深信佛语,聿遵明导
天台智顗禅师,佛法龙象,童真出家,戒珠因净。
年将耳顺,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辨?
先物后己,谦挹盛风,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延,每畏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锁烦恼。
谨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总管金城,设千僧蔬饭,敬屈禅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方便智度,归亲奉极。
以此胜福,奉资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
弟子即日种罗睺业,生生世世还生佛家,如日月灯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胜十六沙弥
眷属因缘,法成等侣,俱出有流,到无为地。
平均六度,恬和四等,众生无尽,度脱不穷。
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博远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具足成就,皆满愿海。
杨广和南(《国清百录》二,《广弘明集》二十七上,《缁门警训》九)
天台设斋愿文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菩萨戒弟子皇太子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三世,法佛报佛应佛,法身应身化身。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法常故,诸佛亦
法常比丘
世间皆空,而实不空;
诸佛妙有,而实不有。
不有而有,不空而空,至寂恬然,始名至乐。
凡情弊报,皆生极苦。
迷之者则生盲皓首,得之者则罔像玄珠。
弟子幸凭胜缘,微因宿种,方便智度,生在佛家。
至尊皇后慈仁胎教,有八王子日月灯明之恩,十六沙弥大通智胜之勖。
加以昔莅淮海,钦尚释门,先师天台智者顗禅师,膺请江都,授菩萨戒,由是开悟,归凭有在。
而梦楹托讽,梁木先颓,合掌安禅,端坐示灭,于今数载,俨然若思。
适现仪形,续放光焰,弹指之声,震于龛室。
僧使报述,遐迩耸踊
皆由佛法僧力,感应相关,汲引含灵,故现斯瑞。
肃奉明诏,暂辍监国,巡慰淮海,衔吁毗黎,思报佛恩,少酬师道。
以今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谨遣员外散骑侍郎通事舍人张乾威,到天台山寺,敬设蔬饭。
虽调八水,多惭百味。
庶同纯陀之末供,有如净名之遥请,色香细软,遍满十方。
欢喜甘餐,宁唯百亿。
天仙龙神,并希云布;
任持世界,尽望星罗。
智者之分身,纳师资之摄受。
经称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愿消甘露,咸济苦海,应变秽土,通同净国。
天覆地载,长转金轮,七庙六宗,永安玉座,本支百世,绍隆万纪。
男女缁素,皆染大乘;
水陆空行,咸知佛性。
须弥入于芥子,未足成难;
食顷犹如巨劫,曷以为怪?
井蛙不识江海,蚊睫安知鹏翼。
以我今忏,并乞冰消;
以我今诚,皆入愿海。
发菩提心,遍在诸物。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以无所得,即菩提心。
无所得即是得无所得。
稽首归命,十方三宝(同上)
妙法莲华经宏传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
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燉煌菩萨竺法护者。
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宏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天竺沙门阇那笈多。
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
时所宗尚。皆宏秦本。
自馀支品别偈。不无其流。
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大小之别。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所以放光现在。开法请之教源。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
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
总历偫籍。四千馀轴。
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
闻而深敬。俱威王之馀绩。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
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元猷。
宏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儒者可与守成论(以下二首俱程试)1056年8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名世文宗》卷二六、《渊鉴类函》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
譬之江海,百谷赴焉;
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虽欲辞之,岂可得哉?
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
契为司徒,而五教行,弃为后稷,而烝民粒,世济其德。
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
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
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
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
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
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
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
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
是以战必胜,攻必取。
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
陆贾讥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
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
于是酌古今之宜,兴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
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
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
宋襄公争诸侯,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
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
此以药石养生者也。
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
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张啸山金陵以书远及却寄三首 其二 乙丑 清 · 江湜
七言绝句 押覃韵 出处:伏敔堂诗续录卷三
饱看沧桑知孰堪,可哀自古属江南
知君有笔难为赋,却说犹存妙相庵(来书言金陵胜迹都尽,惟妙相庵独存。)
论明善恶是非疏(原注:《扈从录》载:建炎三年六月二十日司谏。先有旨奏事,未对间差除,至七月初一日上殿。自是言事数对,不复记。) 宋 · 赵鼎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忠正德文集》卷一、《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六
臣尝谓天下有公论,不可以力制,不可以智胜
尧舜周孔以迄于今,如权衡之设,黑白之辨,自一人之善恶,至朝廷之赏罚,一付于此,则天下治矣。
国家陵迟衰弱之渐,人皆谓敌国之为患,其亦知有以致之乎?
以善恶是非之倒置,公论久郁而不明也。
其来久矣,祸胎至深,固宜痛心疾首,亟变而力新之,如救灾溺,唯恐不及,如去恶草,绝其本根,使风教纯一,物情和会,则人之所欲,天必从之。
悔祸于我,其或在是。
缙绅者间犹昧此,或狃于术业之异,或牵于恩旧之私,阴有所怀,巧为沮遏,忘乎大公至正之道,而甘心于亡国丧家之术,亦其人之不幸欤。
非特其人之不幸也,宗庙社稷天下生民之不幸也。
靖康之初,发蔡京之罪,录党籍之家,而议者则曰,今边事未息,军政未修,忽而不省,乃复为此不急之务。
建炎之初,辨宣仁之谤,复词赋之科,而议者又曰,今二圣未还,两河未复,置而不问,乃复举此迂阔之议。
其言一行,奸计潜发,遂使上皇引咎哀痛之诏,半为空文;
渊圣绍复祖宗之言,讫无成效。
噫!
太平之治,须太平而为之,抑亦为之而后至耶?
苟惑于其说,如前所云,则天下之事无时而可为。
虽善恶是非久郁于公论者,亦不得而措辞矣。
必欲厌服人望,得其欢心,不亦难哉!
唐宪宗皇甫镈、程异为相,裴度论之曰:可惜者淮西荡定,河朔底宁,承宗歛手削地,韩洪舆疾讨贼,岂朝廷之力制其命哉?
但以处置得宜,能服其心耳。
德宗当奉天之难,诏问陆贽,一时急务,何者切直,对以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当变故摇动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趋,以靖邦家?
此诚当今之急务也。
裴度、陆贽之才,非不知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与夫折冲制胜为禦侮防患之策,而纳忠于君者,其言如此,诚知弭乱之本欤。
陛下绍膺大统,适兹多难,欲大有为,必知其要,念宪宗中兴之业,在处置之得宜,察陆贽理乱之言,系人心之向背。
凡祖宗之法,复而未尽,崇、观之患,染而未除,以至进退赏罚苟当于人心而合乎公论,虽流离颠沛,而因革可否,不可一日而废。
唯公论著、善恶明,舆议攸归,士风丕变,则慕德向化,心悦而诚服之矣,宁谓已往之事无益于今耶?
若夫积粟练兵之计,攻守奇正之谋,当责之有司,而朝廷之上朝夕之所讲明者,正宜在此。
唯陛下不以疏阔而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