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赵丞相1134年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六、《卢溪文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
窃以军国之机、安危大计,帷幄自有成算,僚属得预佥谋,非幕中之事,固不当轻议。
愚独以谓相公负中外之望,虽作镇一方,而控扼上流,蔽遮江浙,朝廷恃之以为安,非直藩宣屏捍一方利害而已。
自开幕府以来,延问民瘼,讲求治道,无非系天下国家所以安危,虽夫牧儿,皆得罄所欲言。
某用是辄敢有献焉。
盖中原大乱,于今十年,庙堂之上,执政大臣吁谟献纳,与夫百执事谋臣辩士,人人皆能言其弊而莫能去其害者,其故何哉?
岂其根坚穴深,终不可去,而去其害者当自有时邪?
盖天之于是时也,必生是人。
古者多事之际,有能建非常之功者,必须有非常之人,适当于此时,然后能为国家排难解纷,惊世绝俗,而后世不可及也。
不然,何十馀年间言治者纷纷,而大臣更出迭入,卒无补于祸乱。
大抵风俗浸淫,其弊根于崇宁以来三四十年,牢不可破,雷同是非,醒醉不分,上下相师,恬不知怪。
朝廷每一处置之事,一下诸路监司府县,悉委刀笔吏互翻故纸相欺蔽,偷为苟且一切之计。
如此而望治道之隆,未可翘足而候也。
苟非天生大贤君子出而任事,以身任天下国家之重,取其宿弊,至诚而更张之,期于果断而力行,则恐旷日持久,靡靡然日入于败乱,遂致不可支持。
汉宣帝中兴,魏相、丙吉总领众职,外得良二千石与之共理,其术止于循名责实,而治效光于前世。
其后张禹、胡广持禄苟安,遂成末年之祸。
西汉之衰,议者归咎于广、禹,此大臣不任之过也。
恭惟安抚德伟望,镇服人心,自靖康变故之初,天下望以为,延首跂踵,以至今日者,亦群邪所忌嫉而时俗使然也。
天将厌乱,起相公于海滨,授以弓矢斧钺之,藩维要地,影援荆襄,控制表里,财用根本,人物渊薮,皆出于是,其任岂不重哉!
一旦入而辅佐天子,指挥四方,凡经济之具尽在目中,左提右眄,无不如意,则今日之事可不素办哉!
某伏见今日幕府所甚急而当措意者,不过曰人材也、军旅也、财用也、盗贼也;
又其最害治者,奸胥舞文以害民,贪吏黩货以乱政。
此数事议者常以为今日之甚难,而某每以为甚易。
大率皆原于风俗浸淫之弊,而疏剔之必有先后之序,惟人材不可独后也。
傥得其人而用之,责其功实,则其万事莫不振举,而人人变易其思虑矣。
相公江西,一时才智之士往往见辟,然古人所以招延四方俊乂以共成天下事者,其间必有国士。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尚虑山野陋巷之间有英豪磊落自重之士,未得尽出于门下,则虽有可成之功业,或有悠悠之徒,未足赖也。
今门墙献计之士如云,而某不度愚妄,亦庶几悯时忧国之言或有可采。
区区所见,谨别条具以闻,傥蒙裁择,继此有献。
治说二 其三 说断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一、《都官集》卷六
说曰:天下之达德三,曰智、仁、勇。
智以虑之,仁以处之,勇以行之。
明王智烛万物,去枉而就正,则济之以仁;
智而不仁,其失也诈。
仁足以及万物,必勇以行之;
仁而不勇,其失也惑。
故极深研几,智之妙也;
兼爱遍覆,仁之粹也;
英断力行,勇之神也。
天下之事,譬犹一车,智为斲,仁为载,勇为御。
作车者功取于善驾,谋事者成功于善断。
故求治不如善断,善断之治,不失其御;
御失则天下之权失,虽有小心,不可善救且大治矣。
明察不如善断,善断之察,不失其机;
机失则天下之务失,虽日用其明,白小善而闇大理矣。
兼听不如善断,善断之听,不失其约;
约失则天下之言失,虽日劳四聪,逐繁文而亡实理矣。
善赏不如善断,善断之赏,不失其德;
德失,而丰爵重廪不足以进善矣。
善刑不如善断,善断之刑,不失其情;
情失,而严刑峻罚不足以惩奸矣。
天下之计,始于谋维,终于裁决;
天下之功,败于犹豫,而成于果敢。
故铅刀不用而镆铘为佩,贵其能割也;
鸒斯为禽而鹰隼得饲,贵其能击也。
造父之迟疑,不如牛车之必往;
孟贲之不忍,不如童子之必杀。
万物且尔,况为天下国家者哉!
古者有善断之君,求治如援溺,坐而为拟议,起而为功业,革弊如逐寇,朝为耗蠹,暮为治定。
用贤如磐石,则群谮不能易其一信;
从谏如转圜,众佞不能反其独察。
善必赏,视富贵如弃鸿羽;
恶必惩,虽用五刑,如刈草菅。
当是时也,朝无窃弄之臣,下无觊幸之吏,天下无优柔不决之病。
故天下,至贵也,尧舜断而必让。
水,大患也,禹断而必治。
君臣,大义也,汤武断而必伐。
兄弟,大顺也,周公断而必诛。
傅说,刑人也,高宗断而必用。
少正卯,贵卿也,孔子断而必戮。
非天下之圣贤,孰能与于是乎!
臣伏以陛下有日月之明,烛理四海;
有天地之仁,涵育万物。
而常念一日万几之繁,有千虑一失之忧,差若毫釐,缪于千里,故常兢兢然不以专制为勇,谆谆然不以独听为聪。
大哉,格王之存心乎!
奈何陛下之臣佐,前不及皋、夔,后不过管、晏,是以听广而滋惑,虑周而益疑。
以毁誉乱知人之明,以成败眩经世之智,忠臣义士实为陛下惜之。
汉文帝贾谊之材而不能用,卒有长沙之恨;
唐宪宗裴度之忠而决于必使,终立淮西之勋。
此断不断之效也。
古之人亦有轻断而致乱者,秦皇、汉武是也。
其由天姿彊忍,习为自用,而不知悟,与夫渊圣仁恻,好善乐道之君,岂同日而语哉!
传有之:宽者济之以猛,猛者济之以宽;
水济水,谁能食之夫?
知所以仁之,而思所以济之,则非发独见之权,决神武之断,天下恶乎极治哉?
臣愚不佞,故为《断》。
史断三 其一 王昭君不赂画工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七、《太仓稊米集》卷六五
王昭君不赂画工,遂不得幸,卒使元帝毛延寿,非也。
元帝按图见昭君之陋,乃以配单于
及召见而美,始有悔心。
知其美,岂不能以一女子易之?
患在失信故也。
使果以失信为嫌,其始必不肯按召陋姬以贻单于之怒。
若以此取怒蛮君,其祸与失信孰为轻重?
吾知其说之非也。
或谓昭君貌极妍,在后宫五六年不得幸。
单于遣使朝贺,问:「欲以一女子赐单于,谁能行者」?
昭君乃越席请行。
见之惊,业已对使者遣之,不及免,至,单于果大悦。
盖士有抱负伟器,块然与俗士同群,岂能无怏怏不平之意?
女子以姿貌取悦于人,慧丽风流而少年,委置闺闼,不为当世所赏,其意当复如何?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昭君之请行,盖有以哉!
阆州西川 后蜀 · 孟知祥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昨者两川以朝廷自生疑贰。
不体忠良。
信谗贼之閒言。
致诸侯之离德。
始则阆州节度使李仁矩
两来奉使
频此觇窥。
于果阆之閒。
便是控临之地。
妄兴谋画。
滥置节旄
及奸计之遂心。
犹阴邪而未已。
数闻奏报。
背请兵师。
欲结祸阶。
自为戎首。
所以东川相公虑其稔恶。
须议摧凶。
连兴貔虎之师。
共破豺狼之窟。
自今月二十九日酉时得东川相公来书云。
二十五日夜三更三点。
亲领两川大军。
四面围裹。
攻打阆州城池。
至其日平明打破。
斫到李仁矩首级。
并捉到都指挥使姚洪马军指挥使王景步军指挥使费晖等讫。
馀城下见机来投。
指挥使都头已下。
便与赏给安存。
兼本城军人百姓并不伤动外。
馀拒敌党类。
杀戮无馀。
此则天赞兵威。
人叶勇力。
遂至元凶斩首。
同恶就擒。
我师四合以环围。
逆垒一攻而瓦解。
捷书雷迅。
喜气山横。
想与士民。
同多庆快。
见便乘胜前进。
攻收利州
只期反掌之閒。
更俟克敌之捷。
开宝重定本草序973年4月 后周至宋初 · 李昉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宋史》卷四六一《刘翰传》、《本草纲目·序例》卷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
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
旧经三卷,世所流传;
《名医别录》,互为编纂
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
而又考彼功用,为之注释,列为七卷,南国行焉。
逮乎有唐,别加参校,增药馀八百味,添注为二十一卷,本经漏功则补之,陶氏误说则證之。
然而载历年祀,又踰四百,朱字墨字,无本得同;
旧注新注,其文互阙。
非圣主抚大同之运,永无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
乃命尽考传误,刊为定本。
类例非允,从而革焉。
至如笔头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
天河、地浆,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类之间。
败鼓皮移附于兽皮,胡桐泪改从于木类。
紫矿亦木也,自玉石品而改焉
伏翼实禽也,由虫鱼部而移焉。
橘柚附于果实,食盐附于光盐。
生姜、乾,同归一说。
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藋,以类相似,从而附之。
仍采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或穷源于别本,或传效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否。
至如突屈白,旧明灰类,今是本根;
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异。
去非取是,时立新条。
自馀刊正,不可悉数。
下采众议,定为印板。
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
證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
考文记而述之者,又为今按。
义既判定,理亦详明。
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焉。
按:《證类本草》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师魏国公尚书令真定王赵普神道碑淳化四年二月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宋朝事实》卷三、《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一
唐尧在位,圣贤谓之叶符;
虞舜得人,天地以之开泰。
八方理定,千载会昌,必旌柱石之材以观其壮节,盐梅之寄以济其和平。
是故应运握图,明王圣帝,受天宝命,开国承家,无不用忠确间世之臣光辅基业,股肱心膂之士共同甘辛。
万代通规,一时遭遇,保全令德,克荷洪勋者,其故真定王之谓矣。
王姓赵氏,字则平
其先颛顼之裔,佐禹平水土,是谓柏翳帝尧赐姓曰嬴氏造父其后也。
有功于周穆王,受封于赵。
周德下衰,叔带去周适晋,六卿取晋,遂开国焉。
今为常山人也。
王蕴人伦之风概,禀山岳之仪型,晦而不彰,宽而无挠,竭其诚志,有始有终,无善不臧,非义勿取。
顷自我太祖周世宗南平淮甸,水陆兼行,龙虎震威,号令始发,捷如影响,冥契神人。
是时擒其伪将皇甫晖滁上
王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
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
洎后太祖仗钺左冯,因辟为同州节度推官,历华台、许田、濉阳三镇从事
其在幕府也,恭敬畏慎,尽竭赤诚,夜思昼行,勿矜勿伐。
可谓龙吟虎啸,云起风从,如怀万顷之陂,遭遇承平之会。
太祖光宅天下,龙跃商丘,知有佐时之才,早定君臣之契,擢为谏议大夫枢密学士,仍颁金紫以荣之。
是岁,上党李筠叛,太祖将议亲征,委之留守,调发军实。
王以为圣上躬擐甲胄,臣子宜效驱驰,乃陈恳上言,乞扈从銮辂。
洎中途进策,曰:「陛下初登宝位,应天顺人,将制骁雄,光耀神武。
兵机贵速,不尚迂迟,若倍道兼行,掩其仓卒,所谓自天而下,不战而成擒也」。
太祖深纳其,举兵速进。
未诣长平,李筠果拥众出战。
于时灵旗指寇,勇士齐心,叛帅自焚,馀党就戮。
旋又维扬帅李重进,包藏祸心,阻抗王命。
太祖便殿召对,问攻取之策。
王筹其缮修孤垒,倚恃长淮,而士卒离心,资粮乏绝,以顺讨逆,动必成功。
太祖深然之,乃亲御六师,长驱淮楚,不逾数月,果尔荡平。
驾回,酬其功赏,阶授金紫,加太保,充枢密使,仍赐功臣之号。
爰自累代以来,朝廷多故,诸侯专制,兵甲乱常;
加以僭伪未平,师旅未备,馀风未殄,思有以革之。
王以庶务草创,深惟远图,利害靡不言,纤微靡不达,忠尽其力,无转规,启心不疑,振举风俗。
故得遐迩悦服,政令惟新,皆其功也。
乾德中,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之大用,出于流品矣。
太祖观其才智,凡事责成。
既升近密之权,可观立功之效。
英声为之间出,文物为之复兴。
戮力同心,如石投水,固已萧、张让行,姚、宋推功,鱼水之欢,未足为比。
惟诚惟信,少是少非。
扬历艰难,上副弼谐之任;
明哲兼济,聿臻命世之才。
忠顺,纯诚克著。
恢张出之于人表,翊戴以助于康平。
徇公灭私,不忘片善;
用心合道,逆邪求知。
开宝六年太祖王始佐创业,克志升平,伐罪吊民,开扩疆土,下西蜀平南越,擒吴会,来北戎,威德绥怀,无远不至,云龙际会,大通合符,十有馀年矣,知无不为,甚烦神用,务均劳逸,以优荩臣,寻授太傅,佩相印,持节河阳
洎朕嗣守丕图,勤修庶政,腹心之寄,中外攸同,特授太岳宫,使相如故。
乃眷并汾,民坠涂炭,戎车一驾,逆垒宵降。
既静妖氛,爰覃爵赏,改太子太保,增加井赋,北连朔峤,东尽海嵎,禹穴唐郊,尽为王土。
朕尝念往年之旧德,褒赏辅弼之殊勋。
帷幄之谋,明于果断,思置之左右前后,任以耳目股肱。
粤自藩垣,入居廊庙,久竭弼谐之道,更资调燮之能,遂徵授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
三阶已正,百度惟贞,忧国忘家,直亮在意。
常诫诸弟诸子,以为受宠逾分,富贵逼身,一领名藩,再登上相,以身许国,私家之后,吾弗预焉。
尝念顷自宥密,升于宰辅,出入三十馀年,未尝为亲属而求恩泽,尔等各砥砺,无尚吾过。
故自至末,亲党无居清显者。
昔《春秋》美大夫羊舌肸,谋而鲜过,惠训不倦,王复有焉。
八年,以襄、邓之俗,狱讼攸烦,惠彼疲民,寄之元老,下车布政,乡闾阜安。
事有未便于民者,削而去之;
利于民者,举而行之。
豪猾畏威,鳏寡怀惠。
暨改辕襄汉,民之去思,如失父母。
时也得病于南阳,经年未差,就移汉水,重镇便藩。
常思报主之诚,每怀忧国之忠,乃心王室,时有箴规。
上表引唐姚元崇十事,陈古今治乱之由,极人臣献纳之意。
兴怀慷慨,词甚激切,揣摩时事,居安虑危,此又其忠荩也。
朕以历代耤田,其礼久废,劝农务本,其可忽诸?
乃命有司,举行旧典,改元布庆,帝载惟熙,造膝沃心,惠我耆德。
而王久违宸扆,思拜阙庭,既累进于直言,宜载践于寝庙,复授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
居云霄之上位,擢列辟之资。
烛幽明而无怠无荒,报恩而可大可久。
刑政之务,知无不为。
功绩播于谋猷,群庶谓之明哲。
献替之职,理事皆通,不惮劬劳,夙夜匪解,可以传闻清世,书于简编。
而连岁之间,风疾频发,愿避贤者之路,乞归闲散之官。
朕以勋旧之臣,方深倚注,命驾临问,涕泣兴言:齿发虽衰,痾瘵未退,天之宠,力所不任。
特授太保、兼中书令洛阳留守
又经岁,疾势转深,上表坚乞退避,以禳灾眚。
勉强诲谕,志不可夺,乃册拜守太师进封魏国公,就便颐养。
太医中使,不绝于路,颙望有瘳,别加殊渥。
岂期美疢,王遽弥留,以淳化三年七月十四日薨于洛阳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一。
朕览表惊嗟,悲恸累日,不待巫祝桃茢,亲临其丧,赙服举哀,辍视朝五日。
右谏议大夫范杲持节,策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特赐谥曰忠献,吊祭赗赠之数,并给加等,以尽君臣之礼焉。
四年二月,命有司备卤簿,葬于洛阳北邙之原,而合祔焉。
呜呼!
梁木斯坏,哲人云萎,若济巨川,予将安寄!
王性本俊迈,幼不好学,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
既博达于今古,尤雅善于谈谐。
马伏波词辨分明,杜征南手不释卷。
见事而敏,抱器自然,壮志无穷,日新其德。
许国常存于怀抱,令誉以至于名彰。
其为子也,孝养于亲,动不违礼,友爱于昆弟,严慈于子孙。
其仕于公也,奢俭酌中,贞忠许国,名器能守,谦卑益光。
德崇勋,辉映朝列,宠遇之盛,古今罕闻。
自再入庙堂,时陈规谏。
负荷重寄,常怀启沃之心;
竭输忠忱,以待公家之事。
万石君之周慎,孔光之谨命,管、葛之智略,房、杜之经纶,举而兼之,斯谓全德。
朕于早岁,尝与周旋,而节操有恒,终无玷。
台铉之任,处辅弼之司,既集大勋,荐膺典册,纪其功烈,在旗常。
昔唐虞之得皋、夔,商之任虺、益,有周以闳、散佐佑,炎汉以萧、曹弼谐,用能寅亮帝谟,缉熙庶绩。
俦庸比德,今其胜哉!
天不憖遗,予何自律?
乃迹其景行,勒之鼎彝,昭臣范于将来,庶令名之不朽。
铭曰:
应运开国,股肱任贤。
委以心腹,操执弥坚。
实犹令德,王猷周旋。
裨赞明圣,厥位名传。
信任得人,方言柱础。
鱼水同心,君臣盛美。
夜寐夙兴,有终有
进思尽忠,见义从矣。
退思补过,器识安闲。
攀龙附凤,备历艰难。
纵横志大,接对温颜。
荐陟,善恶之间。
近密公朝,与夺非类。
禀性怀柔,区别利害。
践扬贵职,绰有奇才。
经纶宏异,学识通该。
赫赫皇猷,恭恭近侍。
任以机权,宠彰名器。
启沃王命,业茂勋
南征北伐,平荡奸雄。
日侍冕旒,情伪明察。
假仗天威,好生恶杀。
若闻喧骇,事不忸怩。
堪为国重,制断临时。
性直如绳,酌中如砥。
孝悌于家,简编信史。
惟公之德,间代英灵。
非义不理,庶务乃馨。
积善夤缘,敦厚必显。
文教潜敷,声闻自远。
殊勋表信,追思念功。
素推臣节,泽被无穷。
奇士挺生,民安俗阜。
允洽克从,礼让规矩。
悲风飒飒,夜杳冥冥。
咨嗟永隔,精魄长扃。
丧此贞纯,曷终暮景。
魂影已沈,去路斯永。
庙堂师傅,丘垄幽泉。
勒铭翠琰,不胜潸然!
满庭芳 其五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押词韵第二部
沙绿,妓一名沙六,商氏姬也。度曲称妙一时,既乃为尼于果园,名谷虚矣。亡友祁兵宪,姬弱云,初北里有名,兵宪亡,后从六云。甡饮桐音斋,询其事,赋得长调,金秉叔和歌焉。
石氏悬楼,王朗开阁,伤心睹此芒芒。
上宫碧玉,本是旧名倡。
穗帐空悬日暮,西陵下、几曲沧浪
如何地,漳台望久,回首见空王。

双双。
寻侣伴,幽吟梵磬,仿佛伊凉。
把杨枝滴露,暗洗朝妆。
满目天花散尽,云床冷、梦断高唐
褰帘坐,水田衫子,不叠旧衣箱。
马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事类赋》卷二一
夫骥不称力,而称其德。
若夫产余吾而生渥洼,来东道而出西极。
腾黄、騕袅之姿,俶傥权奇之质,必也资无鬼之精鉴,藉九方之妙识。
然后可以骖乘旦,驾齧膝,若亡若失,若丧若一,轶昆鸡于姑馀,过归鸿于碣石,超然长骛,万里一息者也。
若夫周穆八骏,汉文九良,刘备的颅,唐公肃爽。
将军则白,使君则黄。
绚练半汉,沛艾腾骧,象月善走,行地无疆。
或著翰如之象,或传沃若之章。
伯厚之似狗,伟张奂之如羊。
别有郑庄置驿,万石左辂,饮长城之窟,走章台之路。
飒若遗风,夐如飞兔。
习蚁封而遂胜,惜障泥而不渡。
两服上襄,八銮节步。
钳旦、大丙之驾,王良、造父之御。
驰日则悬峰不薄,为龙则庆云遥覆。
又有项籍之骓,鲍氏之骢,昌邑乘之于果下,石庆数之于车中。
或匝日而骛,或藏形于空。
望如匹练,见似游龙。
若其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同槽者三,浮江者五。
鸡斯献之以悦,文驷遗之而败鲁。
啖以地黄,哺之枣脯。
祖龙骧,休之扬武。
朝但见其发迹,夕不知其何许。
有骃有騢,有骓有駓。
或遇郭璞而活,或济于谨之危。
晏子一言而刑罚必中,叔敖三岁而牝牡不知。
亦有光武驾鼓,汉文却贡,及沙衍而饮血,至巨搜而洗湩。
吴汉而缘尾,济苻坚而垂鞚。
若乃德至山陵,政云颂平,于是地之类,月之精,河水之灵,铜器之英,沾赤汗而沓至,羁坚辔而来庭。
乃有太宗十骥,始皇七名,曹真惊帆之号,魏武白鹤之称。
或随西逝而王地,或依奔迹而筑城。
美伍伦之纯至,嘉卓茂之不争。
庆郑知还泞之败,邢伯识夜遁之声。
是故春祭天驷,夏祀先牧,冬则讲驭,秋则臧仆。
既除蓐而衅厩,亦饰弊而执扑。
或生桃林之野,或出颇黎之谷。
乃有麟腹、虎胸,龙头、鸟目。
郭伋至郡而骑竹,赵高不臣而指鹿。
华元之百驷,食从者之启服。
优孟则言其葬礼,马防则明其调谷。
戎事则齐力,田猎则齐足,岂复与跛猫而校能,将韩卢而并逐者哉!
若乃分三辈,驾七驺,过津桥而超渡,饮湛水而不流。
冒顿轻邻国之遗,贰师吝汉使之求。
食场藿而维絷,恋栈豆而迟留。
诸葛未获而先谢,杜林受之而必酬。
至于匈奴之五方异色,公孙之群骑皆白。
纲恶功驹,教駣佚特,虽东野之善御,必颜回之先识。
然则乘有驽骏,物有苦良。
若乃膝本起,汗沟长,眼有紫艳,口有红光。
故头欲得方,腹欲得张,鼻欲得大,脊欲得强,耳欲近而小,唇欲急而方,备此数者,终焉允臧。
如其大髂短胁,浅髋薄髀,口有写,目有承泪,乌衔短寿,腾蛇不利,弱脊小颈,大头缓耳,斯八百之下直,盖十驾而方至。
至若简其六节,辨其四时,精陈悲之股脚,习谢氏之唇鬐。
茍执辔之非人,或持刀而睨之。
卓子制其进退,而造父见之涟洏。
献珠泽以供膳,投濉水而立威。
终戢景于火光,而沦躯于敝帷也。
若乃服乘黄,骖紫燕,控裴果之黄骢,驭长孙之闪电。
卫侯尾鬣以皆朱,薛公去来而不见。
垂法于金马之门,立程于宣德之殿。
若夫庾亮的颅,王戎𩥄,至黄池而喷玉,饮渭水而投钱。
燕昭死而犹市,子方老而尚怜。
驾盐车而踯躅,上太行而迁延。
愿一顾而增价,虽贤达而皆然。
至若蹙刍有诛,过关验齿,蹶如历块,忽如景靡。
亦有辩三物,正六闲,或缚戟而奔阵,或吐甲而临坛,或励其率骥,或比以希颜。
师旷有似駮之谈,公孙有非白之说。
嵇绍不畜于骏逸,怀远但虞于惊蹶。
若夫来从西北,死忌壬申,或以青丝祸梁,或以黄班谶陈。
委以圉师,掌之校人。
龟兹之万计盈厩,尔朱之色别为群。
又闻天下无道则生郊,圣人既出则服皂。
升山而不失,放孤竹而知道。
别有义渠兹白,瀚海骢驹,屈产假道,纤骊遗吴。
苻坚示其无欲,高宗明其有馀。
当慎原蚕之禁,宜验金壶之书。
彼聋虫之可教,若枹鼓之相符。
于是参以贲戎,辅以韩哀,岂较能于款段,而角力于虺隤。
亦闻气盛怒发,躁中烦外。
角为燕丹而生,肝有荆轲之嗜。
杜衡而善走,恶衣香而致毙。
始教则车在马前,任力则人能胜骥。
赤兔乃比于吕公,白额爰兴于李氏。
望青云而一蹴,乘吉疆而千岁。
道林养之而不用,延年赋之而特丽。
勿矜千驷,终齐景之无称;
徒说三长,岂晋侯之所恃。
对重试一道 唐 · 崔沔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三
问。
不其才难。
于今所叹。
知人未易。
自古病诸。
以貌取言。
此其不可。
观声考度。
又或非宜。
故皇帝清问。
有司藻覈。
公孙异之于天子。
晁错褒然为孝廉
贤才训迪。
其道宏矣。
多历年所。
兹率典常。
国家谒报上元
展礼中岳
降非常之制。
求希代之宝。
将以润色云封。
增辉柴燎。
龙门既陟。
方纵鳞于巨壑。
鸿干斯渐。
忽垂翅于风路。
良由梦石之木。
犹参杞梓之行。
冠玉之姿。
尚忝琳琅之序。
更令宪府
重摭词林。
承凤绋之明威。
龙泉之断割。
其何以搴秀长楚。
审词众好。
辨是与非。
惩忿窒欲。
聊耳陈事。
获嘉谋。
至若柳庄黜殡。
用事之差也。
石建阙马。
为字之失也。
寻其后句。
末韵或犯于前声。
览以终篇。
荅难不伦于次序。
一之内。
贫富不侔。
三道之中。
妍媸顿别。
取瑕则颇惭于卞氏。
擢用则致嫌于葛龚
孟孙之言。
膏肓莫愈。
学嗣宗之默。
长短何分。
进退之礼奚宜。
用舍之方安在。
又旁求流议。
纷披风谣。
威势压于权衡。
黩货通于主守。
不同吾党。
无嫌小子之词。
翻乃倩人。
云竭老夫之思。
始令行而诈起。
终策出而奸生。
何方可以静流兢之来。
何法可以杜讹谬之入。
伫裨不逮。
无吝话言。
对。
夫铅刀均锋。
剑之耻也。
蹇驴齐足。
骥之耻也。
朗璞蒙垢。
玉人之过也。
鸣丝绝弦。
伶官之罪也。
借如承明旨。
献嘉猷。
而愚智纠纷。
臧否错揉。
斯亦士君子之所恨。
岂独为政之忧哉。
沔实陋才。
良不足算。
凭藉休庆。
谬偕旌拔。
狂言虽立。
鄙道未孚。
蕴杂薰莸。
沈蔽玉石。
重参偫彦之末。
承议贤之问。
进思自励。
其何补欤。
退欲鸣谦。
岂获无咎。
审词众好。
傥或择善而行。
辨是与非。
请思即事而对。
策曰。
柳庄黜殡。
用事之差也。
石建阙马。
为字之失也。
窃谓议人者贵知其心。
道者务存其意。
心惧未信。
则援古以自明。
道隐未光。
即托文而后显。
故事以明心为本。
字以显道为公。
事有小差。
而心术著矣。
字有小失。
而道数存焉。
斯则夜光之瑕。
明月之类。
不可得而弃也。
事与类相反。
字与义相违。
證乖而心不可宏。
象毁而道不可见。
一至于此。
亦无取云。
策曰。
寻其后句。
末韵或犯于前声。
览以终篇。
荅难不伦于次序。
窃谓明试以言。
古之道也。
徵言以策。
今之制也。
言有声韵。
盖其浮饰。
策之次序。
固非典要。
切问存于荅难。
次叙岂效谋谟。
精义尽于对扬。
声韵何寻献替。
稽之于古。
揣之于情。
末韵或犯于前声。
其来久矣。
荅难不伦于次序。
为病良深。
策曰。
一之内。
贫富不侔。
三道之中。
妍媸顿别。
取瑕则颇惭于卞氏。
擢用则致嫌于葛龚
窃谓万有一失。
圣人不免。
舍过举能。
先师是训。
道不可以纯备。
才不可以周给。
断可知矣。
是以国家稽通塞之迹。
列甲乙之科。
亦不可废善以取瑕。
疑于擢用矣。
策曰。
孟孙之言。
膏肓莫愈。
学嗣宗之默。
长短何分。
进退之礼奚宜。
用舍之方安在。
仲尼有言。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进退之礼。
用舍之宜。
允非小人之所及也。
然则览古昔之遗事。
敢不荐其闻乎。
窃谓日中必熭。
操刀必割。
惩奸以察。
何俟赠言。
致身于朝。
不可以默。
当参刑礼以定枉直。
体明智以辨情伪。
见利不亏其分。
见死不更其守。
属聪明不讳之时。
居执宪绳违之任。
何至持疑于果断。
逡巡于正色哉。
策曰。
旁求流议。
纷披风谣。
威势压于权衡。
黩货通于主守。
不同吾党。
无嫌小子之词。
翻乃倩人。
云竭老夫之思。
始令行而诈起。
终策出而奸生。
甚矣诚哉。
不期所以然也。
今所虑怙威黩货者。
其类犹存。
假手借词者。
其人不远。
但能察其言象。
揆而度之。
精覈问试。
优而柔之。
则窃宝之名自分。
滥吹之竽自遁矣。
其道甚著。
人焉廋哉。
策曰。
何方可以静流竞之来。
何法可以杜讹谬之入。
窃谓任良在主。
宏道在人。
执事之明。
遵大君之惠。
敷明智以考往迹。
扬清机以鉴偫情。
则知讹谬不兴。
流竞永息。
俯惭謏议。
良非话言。
谨对。
别理随缘二十问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
有当宗学者问余曰:「仁于《指要钞》中立别教真如有随缘义耶」?
余曰:「然」。
客曰:「且如法藏师著疏释《起信论》,专立真如具不变随缘二义,乃云不变即随缘,随缘即不变。
仍于彼五教中,属乎终教,亦兼顿教。
而对破唯识宗谈真如之理,唯论不变,不说随缘。
审究唯识,正是今家别教。
彼终、顿二教所明不变随缘,乃是今家圆教之理。
仁那云别理随缘耶」?
余语曰:「藏师约何义,判唯识所谈真如不随缘耶」?
客曰:「《起信疏》云,唯识宗只以业相为诸法生起之本,彼之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但说八识生灭。
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
故诠法分齐,唯齐业识」。
余曰:「灼然。
云真如性有觉知,则可熏变,乃说随缘。
既唯顽騃,乃不受熏。
既不受熏,安能随缘,变造诸法」?
因诘之曰:「别教真如,无觉知耶?
若无觉知,何故得名佛性
故《辅行》云,今家教门所明中道唯有二义,一离断常,属前二教;
二者佛性,属后二教。
别教中道既名佛性,佛非觉义耶?
若中理顽騃,本无觉知,焉是大觉果人之性?
况性以不改为义,若因无觉义,至果方有,此则改转,那名性耶?
又《妙乐》云,凡别教中立佛果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为佛界,二者以果头为佛界,三者以初地去分名佛界。
别教既立佛界,岂有顽騃之佛耶?
《疏》既约如无觉知,故凝然;
凝然,故不随缘。
别理既有觉知,验非凝然;
既非凝然,那不随缘耶」?
客遭此诘,兀然失措。
余乃语曰:「子既不知所以,安得妄有破立」?
余既悯其无知,乃立数十问,徵其谬破立者,令少知别理有随缘义。
客曰:「愿闻」。
一问:《疏》既云,唯识宗齐于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彼真如不说随缘。
荆溪既立别教如在迷能生九界,则以真如为生法本,乃永异业相为生法本,安云别理不随缘耶?
二问:《疏》又云,唯识宗未明业相等与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如无觉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
荆溪既释别教根尘一念为迷解本,云理性如来为善恶本,岂非业相等与如同以一心为生法之源耶?
既尔,安云别理不随缘耶?
三问:《疏》既云,唯识宗但说八识生灭,纵转成四智,亦唯是有为,不得即理。
荆溪既立别理名为佛性,岂是转八识成四智耶?
别理既是佛性,即随净缘,成于果佛,那云不随缘耶?
四问:《疏》五教既皆不立理具三千,但就不变随缘,立终、顿、圆三教,请子委陈三教之理,随缘之相。
若无异相,安立三教?
若有异相,便请细说。
五问:《疏》圆教既未谈理性本具诸法,与今家圆教得泯齐否?
彼圆望今圆,尚自天殊,安将终教之理与今圆等?
六问:《疏》不谈理具诸法,为知而不谈?
为不知耶?
若知而不谈者,则有隐覆深义之过。
若元不知者,则不善谈圆,安得与今圆同?
彼圆尚不同今圆,况终教耶?
七问:《疏》既未谈理具诸法,是则一理随缘变作诸法,则非无作。
若不成无作,何得同今圆耶?
八问:《疏》圆教谈事事无碍,主伴重重,似今色香中道、诸法趣色等义。
与而论之,似今圆教。
彼终教不变随缘,得作此说否?
若说事事无碍,乃是彼圆,非终教也。
若未得然者,尚望彼圆不及,安齐今圆耶?
九问:彼终教不变随缘,与《金錍》所明不变随缘,同耶,知耶?
若无,则非今圆。
若同,《金錍》明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
约此二义,立无情有佛性也。
终教虽立随缘不变,而云在有情得名佛性,在无情但名法性,不名佛性
既分二派,徒云不变,正是变也。
既违《金錍》,那名圆理?
须知权教有名无义,以有佛性之言约解、约理说故。
约解、约理尚未云遍,非权是何?
十问:《金錍》云:「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
余曰:『众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遍。
《涅槃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
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别初心,闻正亦局。
藏性、理性,一切俱然。
所以博地闻无情无,依迷示迷。
云能造是,附权立性。
云所造非(』」。(上皆《金錍》,不移一字))
二因不遍,尚云带权,正局有情,的属别终教。
既尔,那执是圆?
十一问:藏《疏》明判赖耶为生法之本,故名分教,则显真如为生法本,乃名终教。
子今既信别理无住能造诸法,若不随缘,安能造法耶?
十二问:他宗皆不云无住,子今曲解所依法性可覆为无住。
纵子作此曲解,只如终教真随妄转,造立诸法,是可覆义否?
若不可覆,所造诸法得云一多相入,事事无碍否?
若尔,何异彼圆;
若不尔者,非覆是何?
岂真如理性不自在耶?
当知终教但理以无住,故不可守佛界之性,为妄扼缚,压作九界,正当可覆义。
禀此教者,虽信真如变造诸法,未知事事当处圆融,以此教未诠理性顿具诸法故。
若禀今圆者,既知性德本具诸法,虽随无明变造,乃作而无作。
以本具故,事既即理故,法法圆常,遍收诸法,无非法界。
终教所诠,既其不尔,那得齐今圆教耶?
十三问:终教说真如是本觉,别教说真如是佛性
性非本耶?
佛非觉耶?
名义既齐,安得不同?
十四问:唯识宗说真如无觉知,故不能迷。
终教谈真如有觉知,故能迷。
能迷故能悟,故立随缘。
别理既有觉知,那不能尔耶?
若能者,那不随缘?
十五问:子云「别理无住,能造诸法」,只是理能造事,乃偏一之义者,岂非但有随缘义,无不变义?
子元不知不变则终教、分教同诠,随缘则独在终教,故明不变未必随缘。
若说随缘,必有不变。
以是真如性随缘故,若随缘时改变,则不名性也
十六问:子云「别教云不即,终教说即,为不同」者,盖子迷名,全不究理。
以彼不谈性具九界,乃是但理随缘作九,若断无明,九界须坏。
若九界即是真如理者(大意与《止观》皆以是义释即,如云「初心是后心是」等。),何须除九?
岂非九界定能障理耶?
若谓不然,终教还说九界皆是法界,一一遍收否?
若说,与彼圆何别?
若不说者,安称即耶?
况彼圆既未谈性具三千,虽说一一遍收,尚未有遍收所以。
若比今圆,不成即义,况终教耶。
十七问:子云「性具九界,不得云差别」者,盖未知理中自有立一切法义也。
妙乐云理则性德缘了等。
又若谓性具诸法不名差别者,何故《妙经疏》云「若知地具桃李,即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别即是差别;
若知桃李竖相,即识权中有实,解差别即无差别」?
既以地具桃李为权,此权名为差别,岂非性具九界,得称差别耶?
十八问:《止观》别教一念心为迷解本,引楞伽理性,如来藏为善不善因。
子意谓此句若證终教,则是随缘义;
若證别教,则非随缘义者。
且今引文略。
彼经具云:七识不流转,不作苦乐因(无明体空。)
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若生若灭,受苦乐,与因俱(真如成事。)
既能为因,又即生灭,此文如何作不随缘解耶?
若谓不引生灭等文,则非随缘者,且唯识宗中,可云真如为善恶因否?
又次文以《大论》池水喻,此如何通?
故云:「如大池水,象入则浊,珠入则清。
当知池水为清浊本,珠、象以无清浊之缘」。
今问,池水还随此二缘为清浊否?
若随者,如何作不随缘解耶?
十九问:《辅行》释别教发心云,烦恼之中,有如来藏。
凡夫生盲,常与藏俱,而不知见。
故流转生死,却为藏害。
且别教菩萨既见众生如是,故发心,岂可云真如不随缘耶?
二十问:子云,《指要》为破安国师立问,故特立别理随缘者,盖子不解安国问意,致兹谬说。
如彼问云,别教真如不随缘,《起信》真如能随缘。
未审起信为别?
为圆?
若别,文且相违;
若圆,乖彼藏《疏》。
且初云随缘不随缘者,盖为泛学者妄谓别教不谈随缘,《起信》乃说随缘,故顺常情而为问端。
既共知《起信》谈于真如随缘,故定之曰,未审此随缘义是别是圆,盖泛学之者不知真如随缘通于两教,故兹双定。
后《正难》云,若谓《起信》是别,且违论文。
以论文一心摄世出世法及相大,明具无量性功德,是本具千如故。
又十住八相是圆教分,任运垂应是圆位故。
若定判属别,则违论此文也;
若定判属圆,则乖藏《疏》。
以《疏》不约心具百界为摄世出世法,及无量性功德不约性善性恶释之,又十住八相不说分而辨,乃云是伏见思住愿力神通而作,故若判属圆,则违《疏》中此等文。
故子今若执安国定判终教是今圆者,何故《正难》云「若圆,乖彼藏《疏》」?
藏《疏》正用终教释乎《起信》。
若终教是圆者,作圆说之,恰顺藏《疏》,那云若圆,乖彼藏《疏》耶(《四明尊者行录》卷三。)
据原校,下「二」字衍。
卷首目录作「二十问」。
王丞相钦若问天台教书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天竺别集》卷下
遵式启:伏以五月二十四日,奉蒙相公顾问天台智者立教及解经消文义旨,与今古诸师孰为优劣,遵式座间略具口对。
又承台旨,令逐要录上,并须词意分明可见者。
遵式出性愚鲁,略于天台本教,粗继讲读,尚未辨菽麦。
况古今入师,各求佛意,著在文籍,皆非常人也。
然则若以天台意旨往望,似未可齐。
既其各自命家,安能咎己!
春池竞宝,各谓琉璃之珠;
寒谷吹律,不无禾黍之秀。
校之阳春,真物必无双得者也。
天台智者灵鹫亲闻,大苏再悟。
南岳印其證相,是发总持;
神僧授其法门,兼垂影响。
南岳手持如意,躬临法席,叹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又曰:「纵令文字之师千郡万众,寻汝之辨,莫可穷矣」。
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南岳位净六根,凡有所说,皆是先佛之经。
智者示居五品,即是如来受用。
观二师所说,即是佛说,无二无别,以人验法,自足立信矣。
智者于《法华判教》中云:「前代诸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袖襟,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然义不双立,理不两存。
若深有所以复与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
无文无义,不可信受」。
遂广徵十家,谓南三北七,即江南三师河北七师。
虽通依顿渐不定,以为教相,判释经论,或开为四时,或张为六宗,有但为二相,有混作一音。
异论纷然,众制锋起。
智者破之则南北俱坏,取之则三七或存。
皆文旨炳然,览者如鉴,具如《法华玄义》第十卷。
语人则盛破光宅,馀者望风;
语法则偏难四宗,他皆失据。
今略引天台四教,与四宗比决,亦粗见优劣。
按《维摩玄义》:「问曰:『天台四教,义与他人四宗同不』?
答曰:『若人问四谛与四大同不,此云何答』」?
今家不傍四宗立教者,略出三妨:一者四宗名义,言方似滞。
谓彼不依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说,是以言则成滞也。
二者细寻研覈,义似不便。
彼以三假为不真宗,三假是世谛,见世谛未得道,何得以此立宗成论?
明见空得道,何不以空为宗?
彼又以不真宗为通教,真宗为通宗。
何故不真俱名教,不名宗?
真宗名宗,不名教?
且教无宗而徒设,宗非教以何会?
故不便也。
三者四宗明义,若比古今,实为富博。
一家住望,摄佛法意,彼大有所阙。
天台采诸经论,立四教义,一教各有四门,四教合十六门,即是十六宗明义也。
今将彼四宗对今十六门,足见彼之所阙。
何者?
彼因缘、假名两宗,似与今三藏教空、有二门相参,犹阙昆勒门及非空非有门也。
真宗似与今通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真宗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四宗对今家前三教十二门,尚阙八门。
圆教四门,彼所不明。
若四教共论,彼阙十二门。
又护身法师于四宗上加法界宗为五宗,又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犹阙十一门。
耆阇法师又加为六宗。
彼常宗还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彼圆宗还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彼真宗似与今通教空门相参,犹阙十门。
况今一一四门,又各摄无量法门。
如小乘五百声闻,各说因,是五百门秪是三藏三门所摄,馀三门亦然。
净名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乃至八千菩萨,不出圆教四门之意。
又推此校量,彼大有所阙。
且直指教门名数不齐,大略如上。
若更细论诠旨,彼又恐不同也。
今家四教一一四门,门各八义,理教智断行位因果。
八义束定生灭、无生、无量、无作。
四教旨趣,坦然明白,毫发不滥,岂同四宗立名无准,索据无文?
又况今通教因果通后别圆、别入圆等,教理相入,及所通之理四四谛、七二谛、五三谛,随情智等。
彼不闻名,况有其义?
故《法华玄文》约顿渐不定三义,判教观二门。
乃云:今辨信法两行,明于教观,各作三意,大该佛法,历前诸教,无有一科而不异诸法师也。
若欲修禅学道,历前诸观,为法行人说安心法,无有一科与世间诸禅师同也。
诚哉,其言信不诬矣!
已上略对四宗五宗六宗校量一家法门,大概如此。
若遍引诸家,广论优降,卒不可备。
又承台旨,问及讲《法华经》至第几卷至何处文。
遵式对曰:「至第二卷《火宅喻品》诸子索车文」。
遂略口具索车大意。
台旨又云:「智者消文,与诸师及慈恩宗优劣,可略录一二不」?
遵式对曰:「秪此所陈索车之义,古人与天台二家消文,足见优劣,便可录呈」。
今先录古师一二,对智者释义。
次别引慈恩基法师正破天台一义,还用天台被破之文,与彼并决是非,故须别引。
先录古师索车及明车体合二条。
《经》云:「时诸子等各白殳,言殳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第一出古解索车者,古人秪许二乘有索车义,不许菩萨索车。
彼谓二乘已断惑,已出宅外,至许车处,是故有索。
菩萨未断未證,犹是凡夫,故无索议。
遂作十难,令菩萨心无索义。
其第一难云:「二乘出三界外,至许车处,故索果车。
菩萨未断惑,未至许车处,那忽索车」?
已下九难,语虽异端,意不出此,避繁不录。
第二天台《疏》总斥曰:「观其诡累三藏,设此十难,管见一斑,都非大体」。
私释曰:言其古人诡诈累叠,秪于三藏一小乘菩萨不断不索,成此十难,殊不知有通别圆三教菩萨索不索之大体也。
《疏》正解曰:「今当为尔分别说之:自有不断惑不索车,三藏菩萨是;
自有断惑索车,通教菩萨是;
自有亦断惑亦不断惑、亦索车亦不索车,别教菩萨是;
自有非断非不断、非索非不索,圆教菩萨是」。
私释曰:初句似许三藏一种菩萨不断不索。
纵有此许,然彼十难义亦自坏。
何者?
为彼难意都不许菩萨有索车之义,今纵许一,仍更有三,谓通别圆有索不索。
彼不闻名,况知其义?
次《疏》中又于四教上一一各作四句,四四十六句,对障除未除机动,便四教俱有索义。
此则三藏菩萨虽未除障,其如机动,不得不索。
则便古人十难,无一句可取,何优劣之有也?
次更录车体文,略评诸家优劣者。
夫大车之喻,彰一经之正体,乃开显之大纲,久秘之至谭,三周之共显。
迦叶僧首,于兹而获悟;
空生上圣,由斯而述领。
傥立理不当,其失非轻。
观古诸师无一可取,故此略录。
《经》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
第一徵六家明车体义,兼略随后评失,次出天台正解。
初,光宅师取佛果尽智、无生智为车体,仍以待昔为高广。
妙乐记主评光宅此义有五失:一者因乘无体,乘何而出(由彼秪云佛果二智,不知因缺所乘。)
二者名滥小乘,果尚须索(此二智同二乘所得,二乘尚须索车,佛果如何为体?)
三者以用为体,能所不分(智是照理之用,指用为体,颠倒何甚?况下文自有白牛譬智,能所何分?)
四者待昔无绝,开权不成(今经具论待绝二妙,绝待正在开三成一,故名绝待。待昔为高广,秪得相待,开权不成,正违经意,过莫大焉。)
五者摄法不遍,以隔下凡(今家明等赐无间,于三恶岂局于果智?)
别教尚无尽智之语,况复圆耶?
秪自智名尚未于大,况为大体耶?
光宅尚示,况他人乎?
更复重列诸师。
次庄严师取因总万行为体,上求为高,下化为广。
评曰:此师取因,又阙果体。
况行是车上具度,上求下化,四教皆然,何足显此?
次一师不取功德,唯取智慧为体。
次一师取福慧共为体。
次一师取有解为体。
有解有运,故无解无运,义故不取。
次一师取大乘实慧方便为体,亦取有运意。
已上六师,理虽多端,其过一揆。
与而为论,行是车上具度;
夺而为语,并用昔日藏通。
权教智慧功德,望今部意,既都无体,具度何在?
第二天台师正出车体者,先总斥古师,次今家正出。
初斥古曰:诸师释佛乘之体,而竞指车上具度,何异众盲触象,诤其尾牙!
次正出:体曰诸法实相,正是车体;
众宝庄校,皆万行修饰耳。
消文作三意:初明车体高广,次释白牛运驾,三释又多仆从。
具此三法,成一车,运载资成,到究竟地。
何者?
若车从赐边,应用果地三德释之:高广大车即法性,法身德也;
驾以白牛即能导,般若德也;
又多仆从即资成,解脱德也。
三法一体,非纵非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之佛乘也。
此乘微妙,非遍而遍,横周法界之边际;
非深而深,竖彻三谛之源底。
故知法界之语,不遗阿鼻之色心;
三谛之言,何独二乘之理行!
故《妙乐记》释子等中云:「且云本习应遍诸法,一物不与,不名等赐。
所谓色心,逆顺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小大福慧」。
故知等赐秪是开彼三乘,六道无非一如。
一一如无,不遍摄遍具遍入。
一切众生,谁无四方道场之分,谁不理有大车具度?
苟不然者,何以开佛慧于众生,示衣珠于醉士
指此开示,义当赐与。
又《经》有车等、子等、心等三意。
车且据佛法,子是众生,心等二处。
以事故分三,以理故称等。
《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致一也」。
此则等彼十界,方名大车。
无法不具,方名等赐。
岂同古师,无一可据?
优劣之意,已足可见。
更略释妨显理者。
问:若以果佛之法,赐与众生,众生受赐,秪合顿齐妙觉,何故开显之后有居相似、观行、名字等位者?
答:若论法等,何待受赐,然后方齐?
《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涅槃相,不复更灭;
本菩提相,不复更得」。
菩提、涅槃,岂非果法?
众生本齐,何俟今赐?
应知今赐,须指解行,若果若理,虽有赐义,还成未赐。
故今文明子等中,有通子、别子。
通子即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此指正因佛性,未结缘者,而名为子。
既无缘了,但成理赐,通收为子。
别子者,曾结缘者也。
了因则不遗一句一偈,缘因则无间,低头举手,皆成佛道。
且论结缘,亦非容易。
大通下种,中间成熟。
今日脱,磨界为墨,点土为尘,指尘为劫。
于今犹有住声闻地者,乃是至后值馀佛信。
《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斯言有在,世人才闻。
即心是佛,便自端拱,不肯修行,谓已均齐。
如此即佛,秪是众生,还即众生,但是理等故也。
天台凡释即佛、即涅槃等语,以六位明即。
故初后不二,灼然是佛六。
故凡圣不滥,迷悟甄分。
言六即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此六义事理具足,因果两备,学圆顿者,足可依凭,免增上慢。
《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六即义也。
古师二义毕。
次第二别录慈恩基法师天台义。
天台引《大智度论》释《法华》佛住之义,故彼有妄斥。
然非谓彼师秪此一短,非是天台独此一长。
特是取其最近事义,及浪斥之文,览之易见者也。
《经》云:「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第一录彼释《经》住义及破文。
《疏》曰:「第四,所游他处也。
游化居止,目之为住。
住者,居止游处之义。
居止在山,游化城中。
佛依此中,游化安处。
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
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此为未可也(以上具写彼文。)」。
第二引天台消文者,凡作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
第一因缘释者,即四悉檀利益因缘也,自有四番。
《疏》云:「住者,能住所住。
所住即是忍土王城,能住即四威仪。
住世未灭,此则世界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即为人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三三昧,对治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首楞严,即是第一义因缘释住也」。
云云。
第二约教者,三藏佛从析色门发真无漏,住有馀无馀。
涅槃通教佛从体色门发真,住有馀无馀。
涅槃别教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圆教佛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次判粗妙者,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圆佛能所俱妙。
开闻粗显妙者,今经开前三粗,成圆一妙。
能住所住,唯一妙住也。
第三本迹解者,三藏佛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
通佛誓愿慈悲,扶馀习住世,度众生作佛事。
别、圆佛皆慈悲薰法,性悯众生,故垂应法界。
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忍土王城。
威仪住世,是名迹住。
此且约体用权实,本迹消文也。
第四观心释住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或住即空境、即假境、即中境。
名为住,须对三教,次第及圆,不次第三,观论住义也。
评曰:住义正出《大智度论》,天台引用,亦非自立。
《论》云住者,四仪住世(今文世界一释。)
复有三种:一者天住,即今文十善;
二者梵住,今云四禅(今为人悉檀释。)
三者净住,今云三三昧,皆名异义同(今对治悉檀释。)
《论》又云:布施持戒善心为天住,四无量心为梵住,三三昧为圣住,圣即净住。
《论》又有四住,天梵圣佛住也。
如佛住者,即今文首楞严住(第一义悉檀释也。)
此师不曾读《大智度论》,此是彼《论》释住正文,秪见天台此释,不究所出,便妄斥云:「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寻此斥意,殊为孟浪。
略书五失:一,不究所自,妄斥《大论》释住正文,论言义意全别。
二,不善《论》旨。
《论》明以梵圣等释佛住有二意,一从通以趣别,二将胜以摄劣言。
从通者,从广之狭也;
从胜者,佛住王城,必摄欲色及三果等。
彼师既不知文,安能知义?
三,不知佛住处及所住法,抑同凡夫住山城而已。
言住处者,普贤观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安得不肯今家约《首楞严》释佛住耶?
所住法者,《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又安得不肯今家约圆等教明佛住耶?
四,不知释文,都失大益。
今家四悉、四教、四本迹、四观心,凡十六法门,释此住字。
彼但得世界事相一悉檀意,凡失十五门,却斥云「虚张援据,应未可也」。
五,经隐妙乘,其过莫大。
斥云「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今问:《法华》一部,从妙字已去讫于而退,何语不邃?
何义不幽?
《经》云初中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岂令佛住之语之义,不邃不幽耶?
又反此而验,是兹幽邃,谁不属心耶?
若直事解经文,言佛住王城,识字者皆知,何劳笔墨,徒如翻沓邓艾文谈?
此师不读《天台别传》,南岳叹云,「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辨,莫能穷矣」,岂是一人觊觎耶!
应知陀罗尼菩萨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又安同常人述名相而已?
其馀大体文义不协,莫可悉举。
谨录诸师毕,次更略录天台立教户牖,释经方法,永异诸家。
《止观》第七云: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一,明道理寂绝亡离,不可思议,即是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随情智等,或开或合。
若识此意,权实道理泠然可见。
二,教门纲格,匡骨盘峙,包括密露,泾渭大小,即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
若将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消。
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怀抱锁折,拔掷自在,不惑此疑彼也。
四,若知谬执而生塞著,巧破尽净,单复具足,无言穷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
五,结正法门,对当行位,修有方便,證有阶差,权实大小,贤圣不滥,增上慢罪,从何而生?
六,于一法门,纵横无碍,纶绪次第,亹亹成章。
七,开章科段,钩锁相成,生起可爱。
八,怗释经文,婉转绣媚,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义顺而文当。
九,翻译梵汉,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于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观与经合,观则有印。
印心作观,非数他宝,唯翻译名数,未暇广寻九意,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亦不与事相诸禅师共。
一种禅师,唯有观心一意。
然或浅或伪,馀九意全无。
此非虚言,后贤有眼者,当證知也。
一家说法无滞者,唯依十中初意,明理不可说,多用涅槃生生等四句,不可说及。
诸经有不可思议等句,随时引用。
既存理寂灭,次依十中第三四悉檀意,赴缘立说,无说而说,说则离过。
亦用涅槃四句,文后复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言因缘者,即是四种悉檀利益因缘也。
何名悉檀?
多解不同。
且依南岳师云:「悉是汉音,檀是梵语。
悉之言遍,檀翻为施,即是如来用四种法遍施众生也。
何等四法?
一者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二者各各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三者对治悉檀,得破恶益。
四者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文出《释论》,义甚该博。
《论》云:四悉檀摄八万法,藏十二部经。
如来一化形声,两轮此四罄摄。
前三属事,后一属理。
此事理四法,起一切教,起一切观。
若一往直对,起四教者,世界起三藏教,为人起通教,对治起别教,第一义起圆教。
一一教复各具四悉,方成一教。
又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一一门各依四悉起诸观行,故云起一切观。
所以教门殊途异说,皆出自大圣。
四悉赴机,适时利益。
古人不了,连代诤论,良由迷悉檀意也。
既知四悉因缘可说,故随机立种种理,依理设种种教,故十中第二意,即有渐顿等八教生焉。
第四意秪是约观破执,第五意秪是教观行位,第六秪是四辩无碍,说有伦贯。
后之四意,在文可见。
细寻十意,粗识天台教门户牖,消释露布,用此临文,思过半矣。
恭惟太保相公宿受佛记,寄踪辅相,转大力轮,护持正法。
遵式忝承顾问,识见暗短,集录非要,伏惟台慈,俯赐鉴览,幸甚幸甚。
谨状。
天禧四年六月日,天竺寺天台教观沙门遵式状。
雕赋754年 唐 · 杜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九秋之凄清。
见一鹗之直上。
以雄才为已任。
横杀气而独往。
梢梢劲翮。
肃肃逸响。
杳不可追。
俊无留赏。
彼何乡之性命。
碎今日之指掌。
伊鸷鸟之累百。
敢同年而争长。
此雕之大略也。
若乃虞人之所得也。
必以气禀元冥。
阴乘甲子。
河海荡潏。
风云乱起。
雪冱山阴
冰缠树死。
迷向背于八极。
绝飞走于万里。
朝无所充肠。
夕违其所止。
颇愁呼而蹭蹬。
信求食而依倚。
用此时而椓杙。
待弋者而纲纪。
表狎羽而潜窥。
顺雄姿之所拟。
欻捷来于森木。
固先系于利觜。
解腾攫而竦神。
开网罗而有喜。
献禽之课。
数备而已。
及乎闽隶受之也。
则择其清质。
列在周垣。
挥拘挛之掣曳。
挫豪梗之飞翻。
识畋游之所使。
登马上而孤骞。
然后缀以珠饰。
呈于至尊。
抟风枪藟。
用壮旌门。
乘舆或幸别馆。
平原
寒芜空阔。
霜仗喧繁。
观其夹翠华而上下。
毛血之崩奔。
随意气而电落。
引尘沙而昼昏。
豁堵墙之荣观。
弃功效而不论。
斯亦足重也。
至如千年孽狐。
三窟狡兔。
恃古冢之荆棘。
饱荒城之霜露。
回惑我往来。
趑趄我场圃。
虽有青骹载角。
白鼻如
蹙奔蹄而俯临。
飞迅翼而遐寓。
而料全于果
见迫宁遽。
屡揽之而㯋脱。
便有若于神助。
是以哓哮其音。
飒爽其虑。
续下鞲而缭绕。
尚投迹而容与。
奋威逐北。
施巧无据。
方蹉●8BCA而就擒。
亦造次而难去。
一奇卒获。
百胜昭著。
夙昔多端。
萧条何处。
斯又足称也。
尔其鸧鹄岛鹢之伦。
莫益于物。
空生此身。
联拳拾穗。
长大如人。
肉多奚有。
味乃不珍。
轻鹰隼而自若。
托鸿鹄而为邻。
彼壮夫之慷慨。
假强敌而逡巡。
拉先鸣之异者。
及将起而遄臻。
忽隔天路。
终辞水滨。
宁掩偫而尽取。
且快意而惊新。
此又一时之俊也。
夫其降精于金。
立骨如铁。
目通于脑。
筋入于节。
架轩楹之上。
纯漆光芒。
掣梁栋之閒。
寒风凛冽。
虽趾蹻千变。
林岭万穴。
击丛薄之不开。
突杈枒而皆折。
此又有触邪之义也。
久而服勤。
是可呀畏。
必使乌攫之党。
罢钞盗而潜飞。
枭怪之偫。
想英灵而遽坠。
岂比乎虚陈其力。
叨窃其位。
等摩天而自安。
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故不见其用也。
则晨飞绝壑。
暮起长汀
来虽自负。
去若无形。
置巢巀嵲。
养子青冥。
倏尔年岁。
茫然阙庭。
莫试钩爪。
空回斗星。
众雏傥割鲜于金殿。
此鸟已将老于岩扃。
论治天下之要在刚明果断劄子靖康元年六月十三日 北宋 · 徐秉哲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七、《靖康要录》卷八
窃观自古帝王之治,其隆盛昌明,未有不由于果断,其衰微危亡,未有不由于牵制。
盖刚,天德也。
人君所法者,天而已。
天能刚健,故能运四时,成岁功。
天子以刚明,故能制群动,役天下。
成汤以勇智表正万邦,武王以执竞而安天下。
孝元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唐文宗仁而少断,甘露之事,祸及忠良。
此有国者所当戒也。
陛下以聪明之资,当屯否之运,强虏外侮,财用内竭,官邪冗滥,权倖纵横,以一身而当无穷之弊,躬行恭俭,可谓尧舜之用心。
然强虏未宾,财用未充,贤佞未分,权倖尚盛,法已行而复变,令已下而复反,国势未闻振兴,士风未闻纯一,其故何也?
得非陛下仁恩有馀,而刚明未施,含容人过,而威断不用也?
臣伏睹陛下所立之法,所行之令,其初无非上合祖宗之制,下契众人之心,天下指日以俟太平。
行未渝旬,浸以变更,奸宄侥倖,自此继出。
此臣所以重为陛下惜也。
陛下苦不自觉耳,臣试举一二为陛下言之。
二月降旨曰:「蔡懋依见任执政例,耿南仲赐第」。
祖宗旧法无有也。
已降指挥,更不施行,天下莫不以为然。
近者王易简签书枢密院例,聂山尚书例,此岂祖宗所有耶?
三月十八日指挥:自今后圣旨不经由三省、枢密院诸司,不得便行,即时申尚书省审奏,盖所以防奸伪也。
近者后作院申称,如听候申审,延停过时,乞今后如承处分,即时造作,造作送纳讫,然后申审,奉圣惟干。
若既已送纳,复何申审之有?
拨并御厨,旧尚食局膳工膳徒,并发遣归元差处,此陛下之俭德也。
近降旨挥,有日前发遣过人并拘拦,依旧令祗应。
既已发遣,复又拘拦,臣不知其何谓也?
杨时学官,无德服众并罢,差人填阙,五月九日圣旨也。
至十日,再降旨挥,杨时祭酒外,馀学官不罢。
或罢或否,臣不知其何谓也?
昨降旨挥,戚里不得任职事官,乃祖宗法也。
再降旨挥曰:「祖宗戚里之家听任」。
或任或否,臣不知其何谓也?
宰执留身奏事,非祖宗法也。
陛下诏曰留一班,议者尚以为非,既而又诏别留宰相一班,则是常留二班。
陛下若不再御殿,百官无由瞻望清光矣。
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无私。
或一班,或二班,臣不知其何谓也?
臣僚恩数请给人从,各依本法,某依某人等例,不更施行,去岁之良法也。
并罢恩倖非泛转官赏赐,今岁之圣诏也。
近者钉带孙端、幞头作李宗周许依果子局赵庆厨子孙和体例推恩,既破去岁依例之禁,又违今岁恩倖非泛之诏,臣不知其何谓也?
应上书献颂,文理可采等得官,并改为进纳,不得为官户,此理之当然。
前日降旨挥,令本部且注授磨勘及赴任,又令东南入粟纳金者,得为宫户,臣不知其何谓也?
短使有劳之人,裁损其官,分为三等,大张黄榜,见者鼓舞。
明日收其榜,至今不闻施行,臣不知其何谓也?
凡兹数事,方其明诏初颁,人咸悦服,今则已行复改,皆失本旨,此盖怀奸之臣撼摇成宪,使陛下之法令不为天下取信,复蹈前日之辙,因缘得逞其私,招权而自专也。
臣又闻臣僚每论列奸邪,陛下未尝不以其言为然。
其间章疏有至于再、至于三四者,陛下终未肯行。
及击抟不已,仅能去之而已。
其所与职名,所付州郡,与自请不异。
有罚无罚,谁复畏忌?
范睢曰:「擅国之谓王,能利害、擅生杀之谓王」。
陛下何惮而不加诛斥耶?
臣又见自五月甲申,至今几月,天变昭著,连阴不解,宜热反凉,行秋令,暴雨倾注,大伤麰麦。
考之典籍,无非咎證。
《五行志》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五事皆失,不得其中,则不能立万事,故厥罚常阳;
貌之不恭,是谓不肃,上慢下暴,则阴气胜,故罚常雨;
听之不聪,是谓不谋,上偏听而下情壅隔,故厥罚常寒」。
今命令数更,国事未定;
谀说之言密进,奸邪之吏未除;
阉官渐至,台谏屡逐;
聚勇敢而反为盗贼,招军旅而强刺平民;
奔将不斩,逃卒不罪;
功效未立,而先加之爵,罪恶已著,而不威之以刑;
庙堂不同心德,学校交兴讥议。
是谓阳微而阴胜,宜其灾咎之未消也。
臣伏愿陛下清心澄虑,以静而观。
如权衡之设,轻重自辨;
如水鉴之照,妍丑自彰
因事以观其所向,见几而作,不使其罪至于大不可解;
因言以察其所存,辨之于早,无使其滋蔓至于难图。
言可行则行,无惑于众多之口;
罪可逐则逐,无牵于异同之论。
罚若雷霆,使闻者不及掩耳;
赏若日星,使见者莫不革心。
若是则奸邪何为而不畏,贤能何为而不进,法令何为而不异,政令何为而不修?
上足以弭天变,下足以威夷狄矣。
臣狂瞽之言,不识忌讳,惟知死节竭诚,以报陛下采擢覆帱之德,虽罹斧钺,所不悔焉。
取进止。
秦丞相 宋 · 李攸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四、《宋朝事实》卷末、《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九
方今虽为中兴,其实创业;
作事成于果断,亦贵听言。
思始议之艰危,尚轸钧怀之惴慄。
已窒申枨之欲,方和傅说之羹。
俊乂旁招于庶位之中,无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
更愿无忘在莒,居宠思危。
重建四川总领所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四
太府少卿四川总领财赋安北望益昌以书抵某曰:「吾所居廨自开禧至绍定之遇单阏之岁,皆厄寇钞。
癸仲不佞,承乏于讧溃之馀,披荆以舍官吏,大惧无以存吏体,一民听,乃即旧址更治寺之门西乡,而为堂楼以镇之。
左控宝峰,右拊乌龙,西指剑关,北奏三泉
复相地形,为堂于楼之东。
凡皆节缩浮费,以溃于成。
昔天子之命我也,曰『将指给饷,上下通情,当勿乏兴,济我戎事』,癸仲敬共夙夜,无敢失坠。
今名堂曰通济,以识弗忘;
楼名北定,则取郑亨仲刚中耕亭语。
子为我记之」。
某作而叹曰:于赫王明,照知万里,使兵自兵,食自食,上下不相恤也,有无不相通也,胡可以一朝居?
北望所以答扬明命之意,美矣尽矣,而予敢以浅陋辞?
虽然,饷所主财粟,宣制司主军民,二司之不相为谋也久矣。
盖自建炎三年张忠献公宣威川陕,始承制主管茶马赵应祥开随军转运使总领四川财赋。
虽云总赋,未以名官也。
张公虚己以任,赵公尽力以报,自忠献之去,则交相为瘉矣。
吴玠争陆运,而吴、赵始不咸,诏遣都漕亲督钱粮以应吴,俾制置大使席益趣行,大光乃以转运司钱就籴于果、利、阆,而席、赵又不咸。
李子及继之,吴武安劾其乏兴,而吴、李又不咸;
赵不弃继之,兴郑亨仲分隶宣总司钱,而郑、赵又不咸。
然是时和戎既久,未有缓急牵制之患也。
绍兴之末王瞻叔之望以括民白契与制置使沈德和介交章争辩,而王、沈之不咸至是滋甚。
大抵三十四年之间,二司纷纷,殆如先正所谓「三司取财已尽,而枢密益兵无穷」者,实矛楯之术使然耳。
开禧以后,事异前时。
吴曦生长边陲,习闻交争之害而未睹相资之利,密启于韩侂胄,俾宣司得以制财赋之入出,其事似是而其实不然。
既畜无君之心,将托是为乱,而正使由其术而不悟耳。
季明善宣、刘志大崇之以是各相继引去。
既授首,财之仅存者六百万,是岁之出乃至四千馀万。
陈勤节公咸未知所以为计,微安沂公为之移屯减戍,运括财,有以翼蔽而扶掖之,勤节公逢孺亦未知攸济矣。
王君釜代陈,虽拔节制之命出于权臣,釐而正之是也,不知二司之情不可以不通。
未几而张东甫子震继之,岁亏四百万,莫非倚安公以共济。
王铅代张,又昧乎此,挤安公而去之。
始未见甚害也,一旦虏乘虚大入,董仁父居谊苍黄度剑。
王、董之势相㧖,不容以不易使也,则杨九鼎代之,以激叛卒之变。
于是代杨者任君处厚,一惟沂公与南海崔正子是依,仅克有济。
崔去而郑代之,自五州三关以内,日朘月削,极于近岁而不可为矣。
岁入不及二十万缗,而岁出倍之;
四大军岁为粮百五十万,不关外居居而漕运裁一。
今二年之间失籴三百万石,关之内外七十馀仓又为灰烬,则官军民卒九百馀人,所仰哺者惟一分漕粟耳,几何而不乏于供乎?
某之生也后,犹及周旋于泰、禧以来诸公间,窃以为今之所谓四总领者,名虽同而实则异,事虽久而实则异。
盖江上三总领自朝廷岁计其费,为之科拨,而四川之岁入不能半其出,则朝廷不问也。
总领之始,所以察诸戍之欺且吝也,今不惟不能以行其职,而一司当入之缗、当行之事,反见侵于他司。
然则将为之弛弓而更瑟焉,其训词之所谓「上下通情」者乎?
上而朝廷以时科降,岁有常数,不必待其请也;
近而制其梱,减戍并屯,虚实相知,有无相通,不必责其偿也。
夫如是,又以制阃之令行于戎司,覈窾籍,功赏,息馈赂,行于监司牧之,信期会,节浮蠹,登于财;
行于并边诸郡,固疆埸以垦荒,严戍守以卫农。
毋从便文,惟实德是践;
毋事茍充,惟经久是图。
则日积月累,政行令孚,蜀其有瘳乎!
《易》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此上下同心、有无相通以共济艰险之时,敢发斯义,用答扬天子之丕显休命。
北望沂公之冢嗣也,才器伟,甚似其先人云。
天说814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四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
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
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
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
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
举不能知天。夫果蓏饮食既坏。
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
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
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
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
虫由之生。元气阴阳之坏。
人由之生。虫之生而物益坏。
食齧之。攻穴之。
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
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之者。
物之雠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
垦原田。伐山林。
凿泉以井饮。窾墓以送死。
而又穴为匽溲。筑为墙垣城郭台榭观游。
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
革金以镕。陶甄琢磨。
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冲冲。
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
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
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
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蕃而息之者。
天地之雠也。今夫人举不能知天。
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
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
子以吾言为何如。柳子曰。
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
吾能终其说。彼上而元者。
世谓之天。下而黄者。
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
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
世谓之阴阳。是虽大。
无异果蓏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
是物也。其能有报乎。
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
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
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欲望其赏罚者。大谬矣。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
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
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潮州荔枝词百首(录二十首) 其二十 清 · 谢锡勋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潮州荔枝词百首
画得虬珠颗颗圆,浑如舍利佛头前。
庄严色相能训象,异彩光明放大千。
按:美香公司荔枝标,系澄海画工李鹍所绘。鹍盖亡友卢鹤汀弟子也。初由香港南清日报馆印刷,不甚精美。嗣寄伟儿,向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印之。五光十色,灿然夺目。用界线分作三栏,中画像嚜。左画折荔枝子数颗,旁缀乌叶,簇簇生新。右叙荔枝出典及其功用。宋珏荔枝谱序》:“荔枝于果,仙也,佛也,实无一物得拟者。”(《潮州诗萃》乙编卷)
先公行状(中)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七、《斐然集》卷二五
建炎三年正之始,枢密使张浚荐公可大用,申命前除。
公辞,因致书宰相吕颐浩曰:「伏读四月八日赦书,首称遵用嘉祐条法,远方倾耳拭目,固以仁宗皇帝盛德大业跂望主上,而以魏国忠献辅佐勋绩,期于相公也。
夫嘉祐政事,其大要本于爱民,始于审谋,成于果断。
置宽恤司,诏均田税,募耕唐邓废田,收诸坊监及牧马馀田赋贫民,籍户绝田租,置广惠仓,出百万缗,赐诸路常平为籴本,弛江淮茶禁,通商收税。
提点刑狱,武臣守令治有善最者,使久于其任。
凡此数端,事方经始,必博采众谋,详究利害,立为条约,委曲周尽,故议成而举朝不异,令下而所至奉承,行久而弊端不见。
至于军政修明,戎行辑睦,六军耸听而骄惰革,边方震慑而暴横消,则其政事本于爱民,审谋能断之明验也。
今朝廷欲理兵政以强国,而官吏不知恤民以养兵,是欲稼之长而涸其水,欲木之茂而去其根,则与嘉祐本于爱民之意异矣。
至于众谋纷纭而国论未定,命令交错而民听未孚,法制数更而下不知所守,其与嘉祐审谋能断亦异矣。
夫审谋而不断,罔克有成,断果而不藏,必贻后悔。
相公深究嘉祐政事本末,专务爱民。
凡新旧法度与增添创置一切扰民之事,置司讨论,参稽众谋,穷极利病而后罢行,则政事可立,民心可安,军旅可强,雠耻可雪,宗社可宁矣」。
朝廷遣使诣公所居,诏州郡以礼敦遣。
寅时修起居注,上赐之手札曰:「卿父未到,可谕朕旨,催促前来,以副延伫」。
公以建康东南都会,上既在是而眷待如此,行次池阳,会闻车驾移驻姑苏,将踰浙而东,公重感疾,遂具奏而返。
是日亦敕下除公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绍兴元年十二月,除中书舍人侍讲,公辞,因致书参政秦桧曰:「《春秋》大略贵前定,是故拨乱兴衰者,其君臣合谋,必有前定不可易之策。
管仲相齐狐偃辅晋,乐毅复燕,子房兴汉,孔明立蜀,王朴佐周,莫非策画前定,令出必行,故事功皆就。
建炎改元,圣主忧勤愿治于上,大臣因循习乱于下,国制抢攘,漫无定论,玩岁愒日,寖失事几。
于今五年,已极纷扰。
天下之事未有极而不变者也。
至于极而不变,则危者遂倾,乱者遂亡。
考今民情,尚未溃散,犹可更张,虽事几已失,无半古必倍之功,而危可复存,乱可复治,无倾亡之患必矣。
宜及时建白前定之计,振颓纲,修弊法,变薄俗,苏穷民,庶几观听有孚,以启中兴之兆。
《春秋》序正官名而纲纪重事责归宰相,盖位隆则所任者大。
上则启沃人主,经理朝纲,中则选用百官,赏功罚罪,下则兴利除害,阜安兆民。
仰而深思,夜以继日,犹恐有不得者,而暇省文书接词诉乎?
顷者,遵用元祐大臣奏议,合中书门下二省为一,而事不分决于六部,是循名而不得实,并与不并,无以异也。
宜及时建白,令列曹尚书各得专达,各辟其属,久于其任,责以事功,而宰执不复亲细务,庶几奸蠹消除,渐可为矣。
《春秋》以好生恶杀为心,犹于叛逆之党必诛而不赦,以用兵侵伐为戒,独于救患解纷,惟恐次止迁延而欲其速也,以此见圣人之情矣。
盖乱常毁则赦而不诛,则天理必灭,贼虐无辜,视而不救,则人道必沦。
故罪在五刑,上天所讨,大眚俱肆,《春秋》讥之。
苻秦之世,凡叛逆者必加原宥,终复失邦,措身无所。
比岁盗贼毒遍诸方,皆奸恶之徒乘隙肆暴,非迫饥寒,官吏不恤,弄兵潢池之赤子也。
而谋国者尽用招安,不吝浓赏,遂使军民倾心健羡,远近纵横,莫之能止。
宜及时建白,乘破李成、马进之锋,尽扫三楚绿林之聚,诛魁首,散胁从,庶几遗种馀民复得解衣而寝矣。
《春秋》贵守土疆,耻于丧地,戒于失险。
尚父周公以盛德大勋受封齐鲁,而俭于百里,虽列壤南面,而大夫必命于王朝。
方伯虽得专伐,而遣将出师必请王命。
昨建分镇,举河南、汝、孟帝都之地合为一镇,轻以授人。
若此类可疑一也。
废置僚属,事无待报,二也。
足食足兵,专征阃外,三也。
建康,栖东越,而以湖北为分镇,四也。
诏令已行,诚难反汗,然有应机,无害于信者。
宜申述前诏,得专征者谓攘外寇讨乱臣,如李成、马进之比,则当不拘常制,或无故举兵,自相吞噬,必以擅兴坐之。
又别降指挥,以湖北一路与诸镇事体不同,当仍旧制,亦无失信之嫌。
宜及时建白,保固形势,倚为基本,庶几有恢复之期矣。
《春秋》大一统,遵王命,恶臣下分权,讳贱人犯上,历纪王正而不私朔,使举上客而不称介副,微者名姓不登于史册,所以严分正名也。
比者虽命江表三省复归行阙,百司庶务决自天台,而宣抚重臣久居外服,诸方守将并假便宜。
夫以便宜从事,本为出师,临机奏报不及,明有建炎赦文矣。
诸路后来并不遵禀,或以察访为名而擅按他路,截留公赋,编营师臣,执杀郡守
或以节制为名,而擅兵外境,专斩命官,直转资秩,移易守将
或未被受指挥,先次便宜行事,或擅罢堂除监郡,自辟别路正官。
凌蔑朝廷,于斯为甚。
宜及时建白,收敛权柄,以弭分裂之形,严分正名,以遏侵凌之势,而后大经可正,民志可定矣。
《春秋》恶以邪人塞言路,慎于遣使而重于用民力。
台谏者朝廷纲纪所凭也,监司外台耳目所寄也,守令者宣教条均赋役百姓所恃以安其生也。
辨小事而不及大政,弹小吏而不及大官,三纲沦而不扶,九法斁而不救,则朝廷纪纲无所凭矣。
漕臣理财赋而公私匮竭,宪臣理刑狱而盗贼公行,上下相蒙,莫知纠察,则外台耳目无所寄矣。
惠泽壅而不宣,教条废而不守,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则田里无以安其生矣。
宜及时建白,精选监司,刺举郡守,精选郡守,刺举县令
明诏台谏官,使论奏大事无入小言,则纲纪可肃,视听可用,赋敛可平,民力可裕矣。
《春秋》戒失兵权而严于军律,以三纲为本,以民事为要,以赏功罚罪为先。
昨者屡降诏书,专理军旅于行事,窃有所疑。
伪楚篡逆之臣也,许录其亲属;
金人不释怨之雠也,而遣使请和,其于三纲有未正也。
河南江北,群盗啸聚,焚烧仓库,靡有孑遗,波汉之阳,外薄五岭,急征横敛,不务劝农,其于民事有未急也。
误朝迷国之人,与尽忠死节之士,恤终赠典,略无差等,是赏未足以劝忠也。
或擅兴专杀,或罔上奏功,罪状明白,典宪不申,是罚未足以惩恶也。
然则,何谓理戎旅乎?
本则不正,治于末流,虽力扼虎,气盖世,必无成功。
而谓安定天下在于长枪大剑,此杨邠、史洪肇所以丧身及其国也,可不戒乎?
宜及时建白,行《春秋》理戎之法,使天下心悦而诚服,则盗贼可弭,边土可拓矣。
《春秋》尊严庙制,而谨于祀礼,故古者师行必载庙主,寓戎田猎,以乾豆为先,战而必胜,其有以乎?
顷者南狩,神主豫选洪、虔,馆御荐享未肃,奉常有请,顾谓迁移穷僻,为已试之效,至乞更择五岭之西,迎奉前去者。
时方涣散,格庙为本,奉先既隆,人心自属,而献议若此,如礼乐何?
宜及时建白,尊崇礼祀,严致孝享,则人知所从来,而天下服矣。
《春秋》不与公族大夫专政用事,而以亲贤为急。
圣主屡诏诸方,津遣宗室,俾赴行在,优加宠奖,诚以昨者皇族北徙,枝叶已疏,必施茂恩以滋根干。
宜及时建白,上稽帝尧明峻德、睦九族之义,中循周汉急亲贤之隆,下扫六朝立之弊,则王室益强,国势磐固矣。
自崇宁以来,邪说盛行,公论废格,献言者以乱制为能,不期于定制;
从政者以扰民为事,不务于安民;
用人者以办事为才,不求于晓事;
望治者以速成为策,不冀于美成。
取快目前,积后患,至于纲纪大坏,宗庙丘墟,皆此曹所致也。
积习成风,至今未殄。
夫欲拨乱世反之正者,必变衰乱之俗,欲变其俗者必去衰乱之臣。
今衰乱之臣死亡无几矣,然犹内历华途,外典方面,间有废黜,寻复宠升,毁誉不核其真,赏罚不当功罪,使圣上忧勤愿治未有见效者,亦皆此曹所致也。
天下有公,是非出于人心不可易者。
今国步艰危,民情摇动,宜乘势更改,转败为功。
不然,大势益倾,不可复振矣」。
朝廷不许公辞,又遣使至所居,公遂行,以《时政论》先献之
《定计论》曰:「臣闻自昔拨乱兴衰者,必有前定不移之计,而后有举必,大功可就。
修内政,张四维,师帅不遣上卿,伐国不动大众,教民怀生,示信讨贰,此齐侯晋文前定之计也。
关中,据河内,大封同姓,以惩孤立,减省官吏,以息百姓,抑制将帅,保全功臣,此高帝光武前定之计也。
斩高德儒,叱宇文士及,以远佞人,赏孙伏伽,礼王、魏以开言路,宣示好恶,使民向方,薄赋轻徭,选用廉吏,此唐太宗前定之计也。
陛下履极六年,以建都则未有必守不移之居,以讨贼则未有必操不变之术,以立政则未有必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则未有必信不疑之臣。
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偶,况立国而不定乎?
夫难平者事也,易失者时也,舍今不图,后悔何及?
人主广览兼听,不可自专,宰相择才使能,不可自用。
望赐咨询,佥定国论,谋所以前定者」。
《建都论》曰:「立国者必建都,必据形势,握轻重之权,必居要津,观方来之会,如北辰在天,安于其所不可动也。
陛下驻跸金陵,本以旧邸,号称建康,降诏为受命之符,传播天下,则都者一也。
刘先主、孙氏、诸葛武侯一代英雄,周游吴楚,皆称建康王者之宅,则都者二也。
北据大江,外阻长淮,隔绝奔冲,难于超越,则都者三也。
有三吴为东门,有荆蜀为西户,有七闽二广风帆海舶之饶为南府,则都者四也。
诸路朝觐,郡县贡输,水陆舟车道里适等,则都者五也。
凡都北者必辟境于南,而都南者必略地于北。
昨者銮舆时迈,狩于吴越,则王道所谓望实俱丧,而晋不果迁之地也;
三省百司寓于南昌,则李煜避周,徙自秦淮,卒不能振之所也。
国势一统,不可数分,国都一定,不可数动,与北人居穹庐,逐水草,无城郭宫室市朝者异矣。
今宜还都建康,环诸路而中持衡,则人心不摇,而大事可定也」。
《设险论》曰:「按《春秋》书晋师伐虢,灭下阳。
下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塞邑既举,则虢已亡矣。
圣人特书,以示后世设险守邦之法,故魏人都许,不恃方城而守襄阳
人都益,不恃剑门而守汉中
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
夫荆渚,江左上流也。
北据汉沔,西通巴蜀,东连吴会,真用武之国。
故楚子自秭归徙都,日以富强,近并谷邓,次及汉东,下收江黄,横行淮泗,遂兼吴越,传六七百年而后止。
此虽人谋,亦地势使然也。
后逮汉衰,刘表收之,坐谈西北;
先主假之,三分天下,关公用之,威振中华;
孙氏有之,抗衡曹魏
晋、宋、齐、梁倚为重镇,财赋兵甲当南朝之半。
其为江东屏蔽,犹虞虢之有下阳也。
今欲定都建康,而以湖北为分镇,失险甚矣。
湖北十有四州,其要会在荆峡,故刘表时军资寓江陵主时重兵屯油口,关公、孙权则并力争南郡陆抗父子则协规守宜都大司马温及其弟冲则保据渚宫与上明,此皆荆峡封境也。
今割以与人,使跨长江,临吴会,犹居高屋建瓴水也,独无虞虢下阳之虑乎?
臣谓欲保江左,必都建康,欲守建康,必有荆峡,然后地形险固,北出秦甲,西下蜀货,血气周流,首尾相应矣」。
又曰:「昔人谓大江天所以限南北,而陆抗乃曰『此守国末务,非智者所』,何也?
杜预尝袭乐乡矣,胡奋尝入夏口矣,贺若弼尝济广陵矣,曹彬尝渡采石矣,则其险信未足恃也。
虽未足恃,然魏武困于居巢曹丕困于濡须,拓跋困于瓜洲,苻坚困于淝水,皆不得渡,则其险亦未可弃也。
设险以得人为本,保险以智计为,人胜险为上,险胜人为下,人与险均才得中策。
方今所患,在于徒险而人谋未善尔。
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
当孙氏时,上流争襄阳而不得,故以良将守南郡夷陵
下流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与皖口;
中流争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
邾城,今黄冈是也。
今欲固上流必保汉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陆
此守江常势,虽有小变而大概不可易者也。
今强敌侵河朔,叛臣扰山东淮北京畿诸镇处危疑之地,大江设险,未可轻弃,若委任得人,则不特江左而已」。
《制国论》曰:「凡制国者必周知山川形势,土地所宜,然后可与谋。
荆州江汉沮漳之间,水陆沃衍,乃足食足兵要地。
江左六朝所以必争,而不肯失也。
北为分镇,使法得自立,兵得自用,财得自理,官得自命,即与战国诸侯无异,而非上世封建之法也。
宜有更张,独仍旧制,通荆湖宪漕二司治盗理财,而以襄阳湖北岳阳湖南鄂渚江西,则地理连属,形利势便矣」。
又曰:「变更旧制,不稽今古,则事不可行。
近岁荆湖变更旧制多矣,于国家形势初无所益,徒困两路之民耳。
今既复南北两路,宜罢荆峡分镇,仍旧制帅司荆南,一便也。
公安军宜仍旧废为属邑,二便也。
靖州置在崇宁元年,自鼎、澧应副,岁费二十七万。
今此二州既皆残毁,宜仍旧废为渠阳砦,三便也。
武冈军置在崇宁四年,自邵、衡、永应副,费亦不赀。
今此三州既皆空乏,宜仍旧废为武冈县,四便也。
四者仍旧,创添窠阙,悉从除削,省并官吏,裁损文书。
有所谓刀弩手、博易务、营田司事,皆欺罔驱民为盗者也,宜依往年禁止保马茶盐法施行,以戒误国害民之贼,然后国制定民心安矣」。
又曰:「昔祖宗宅都于,其势当自内而制外,是故置京西路,而襄州在汉水之南,则以制湖北也。
湖北路而岳鄂在荆水之南,则以制湖南江西也。
今建都江左,未能恢复中原,则当自南而制北。
置于江西者治南昌,而分兵屯鄂;
置于湖南者治长沙,而分兵屯岳;
置于湖北者治荆南,而分兵屯襄,则东南之势全,恢复之基立矣。
安抚大使古州伯也,形势必相属而后能相援,有无必相资而后能相成。
五岭之外,财赋盛于东南,兵马出于西北,宜置大帅一员,兼统二广以殿南服。
荆湖残破,北路尤甚,若置大帅必兼领夔府。
盖峡中有盐、米、耕牛而无旷土,荆渚有沃衍桑田而无馀田。
若弛瞿塘之禁,懋迁有无,商旅自西而入,物货沿江而下,不越数年,荆州富盛,形势可矣」。
《恤民论》曰:「保国必先恤民,而恤民之事有五:一曰除暴,二曰择令,三曰轻赋,四曰革弊,五曰省官
近岁除外暴者主通和,竟为敌国所误,不敢用兵,而其流毒遍中国自若也。
除内暴者用招安,竟为盗贼所误,不敢用兵,而盗贼毒遍天下自若也。
为民父母安得若是恝又官爵之?
其与成汤为童子报雠,不亦异乎?
今刘忠残党蹂数郡,曹成反复劫帅臣,理无赦。
宜早加殄灭,肃清江湖,然后精择县令,一意抚绥,则民心安,邦本固矣。
近岁此官冗滥已极,宜以五说稍革其弊,籍中外尝为台省监官,依仿汉制,分宰百里,俟有殊绩,即不次擢用。
又增重事权,优假其礼,许借服色,厚给廪饩。
凡军马驻本县者,并听节制;
其经由者悉从阶级,以免将士陵辱,示百姓瞻仰之尊。
则又据今县分户口赋入多寡轻重分为三等,上县朝廷选差,中县吏部注拟,下县帅臣监司通共奏辟,不得侵互,立为定格。
仍用宋元嘉法,以六期为断,革去三年为任、两考成资与堂选数易之弊,使吏无苟免,民心有系。
凡三等县皆以四条:纠正税籍,团结民兵,劝课农桑,敦勉孝弟。
俟及三年考其事效,已就绪者就行旌赏,未有伦者严加程督。
如此则民心安,邦本固矣。
焚林而田,非不得兽,而明年无兽;
竭泽而渔,非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以近事验之,京东、西路岁入凡一千万,其馀山泽之利,在祖宗时捐以与民,不尽取也,百姓归戴,无有二心。
李彦等取为西城之租,穷竭民力。
其时若有言罢此掊尅,然后国用足,则必指为妄言也。
然百姓愁苦转而为盗,今此四路所入,不归王府五年矣。
荆湖南北岁入凡五百万,其外岂无遗利?
在祖宗时捐以与民,不尽取也,百姓归戴,无有二心。
部使者取之折变,则有一折、两折、三折,收籴则有均籴、敷籴、补籴,散引则有曲引、盐引、茶引,受纳则有一加、再加、倍加。
其时若有言罢此诸色,然后国用足,亦必指为妄言也。
然百姓愁苦转而为盗,今此两路所入,不归王府三年矣。
乃知有若所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信不诬也。
今封境日蹙,赋敛日重,百姓日贫,田莱日荒,更临之以贪吏,困之以弊法,是为敌国驱民也。
愿诏大臣,速讲轻赋恤民之事,为生财足用之源,以京东西湖南北为至戒,则民心安,邦本固矣。
凡为国以利不以义者,皆自小人始,为其所见者小,不知大体,法所以弊也。
祖宗时以义为利,四海无困穷之苦,天禄永安,所利大矣。
姑以盐法论之,行于西者与商贾共其利,行于北者与编户共其利,行于东南者与漕司共其利。
大计所资,均及中外,所谓以义为利也。
崇宁首变此法,利出自然者禁而不得行,则解池是也。
利在编户者皆入于官府,则河朔是也。
利通外计者悉归于朝廷,则六路是也。
诸路空乏,乃复百种诛求,尤不能给,民穷为盗,遂失岁入常赋以数千万计,则盐法实致之耳。
陛下宜鉴前失,有所改更,久而未也,天下望焉。
略以湖南一路言之,昔日岁课一百万缗,本路得自用者居其半,故敛不及民而上下足。
变法以来,既尽归之朝廷,则本路诸色支费皆出横敛,至如上供旧资盐息者犹不蠲除,民所以益困也。
又略以道州一郡言之,岁认上供钱二万缗,往时本州岁卖盐息倍此数,故敛不及民而上下足。
今上供钱仍旧,而盐息不复有矣,乃至以曲引均科,此民所以益困也。
又略以来阳一邑言之,有未变法前官所自运盐,有既变法后客所拘纳盐,封桩日久,既缘军期支用,而盐司必欲追索,朝旨亦令拨还,不知何自而出,岂得不取于民?
此民所以益困也。
以一路一郡一县观之,则他处可知矣。
榷货所入,岁以千万计,其利至厚,谓宜遍下诸路,一一检会,凡若此类,悉蠲除之,以活百姓,使稍安其业,不至为盗,长纳二税,存国家大利之原,不亦善乎?
榷酤之弊亦极矣,略以道州言之。
课额既高,岁有亏欠,即抑勒专知牙校,令兼管州仓,俾因受纳,取足于税户,其害为如何?
此民所以益困也。
又以邵阳言之,酒课岁约二万馀缗,而折税为糯者凡六千斛,糯贵于粳价几一倍,其他固未论,此民所以益困也。
近者尝下诸路会计,而州县利此为造弊之端,不以实闻。
固当断以必行,令凡系官监酒务,许百姓买扑,入纳净利,与转运司及本州支用。
收官务年费米麦等,专以赡军,兼济公私,存活百姓,使稍安其业,不至为盗,长纳二税,存国家大利之原,不亦善乎?
如此庶几民心安,邦本固矣。
自崇宁以来,中外创添员局,重以滥赏,不胜其冗,蠹国生乱,至今未革,而又加甚。
兵官旧系两员者,添差至于七员八员而未止也;
监当旧系一员者,添差至于四员五员而未止也。
其馀荒残州县,未有百姓,置官司,凡是旧员一一填足,又多不应差注之人,其为民害,不异寇贼。
考于《春秋》,以民为重,而大夫次之;
考于《孟子》,以民为贵,而社稷次之。
故养民者陛下之职也。
愿亟行并省,以建武为法,既不病民,所省官吏使居閒散,稍捐廪禄养之,亦无失职之叹,庶几民心安,邦本固矣」。
《立政论》曰:「人主宰臣必先明其所职,而后政可立。
选择忠贤以为辅弼,任而不疑者,人主职也。
荐进人才,布列中外,赏罚不私者,宰相职也。
唐太宗既黜封德彝邪说,任房、杜为相矣,又敕尚书庶务并属左右丞,而责二公以广求贤人,随才任使。
此委相臣以其职者也。
陈平既不答文帝决狱之问,自谓所主佐天子理阴阳矣,而召河南守吴公为廷尉,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其能致民无冤可知。
此使九卿各得其职者也,而政有不立乎?
陛下以宰相不可非其人,频有选任,可谓得人主之职矣。
然而政事未立者,窃恐所以责任异于唐太宗,而宰相所以自任未若陈献侯也。
夫坐政事堂,受词决讼,弊精神于簿书,而进退人才,赏功罚罪,有未察焉,则失其职矣,政何由立乎?
陛下以庶务决之六曹官长,皆得专达,并如元祐大臣所请,自非大事,不复资白,则中书之务简矣。
然后专责宰相,以慎简六曹长贰、诸路帅守部使者,及上县宰,咸得其人,而政治不建,未之闻也」。
又曰:「三纲军国政事之本,人道所由立也。
三纲正则基于治而兴,三纲沦则习于乱而亡。
春秋宋华督有不赦之恶,齐、鲁、陈、郑同会以其恶,受赂而归,天子不讨,方伯不征,咸自以为利也。
未几,陈有五父之乱,齐有无知之乱,郑有子突亹仪之乱,鲁有叔牙、庆父之乱。
数十年间,四国舛逆,几至丧亡,则以昧于坚冰之戒,不能辨之于早也。
《春秋》备书于策,以明三纲之重,为后世鉴,深切著明矣。
昨者张邦昌挟女真,僭名号,援契丹立晋为例,分遣使人布谕诸路,直下赦令,倍行恩赏,原其用心,与华督何异?
陛下特施宽典,赐死于隐,而不尸诸市朝,已失刑矣。
及敌骑南骛,乘舆渡江,黄潜善及其党事穷计迫,乃指邦昌为金人所立而迫之至死,遂以致寇,欲自解其误国之罪,至其宗族皆命以官。
是训诱乱臣贼子,使利于为恶,此臧哀伯所谓『百官象之,又何诛焉』者也?
于是不踰旬月,苗傅、刘正有今将之心,既伏大刑,而近臣乃有抗章,乞行湔洗,无所忌惮。
故比日群盗所在焚劫,或有官吏乐为之用,末流至此,可不戒乎?
愿特降指挥,昨在围城有职当守禦、视城垂破而端坐不救者,有草为表章、上诋君父取媚敌人受其妇女者,有起自閒散、特仕伪朝长其谏省者,有于苗、刘肆逆并建节旄、所除制命极意称美者,及乞用邦昌、傅、正彦之党者,审其轻重,不过数人,依法施之,以正人心,息邪说,则三纲不至沦胥,而军国政事得以时立矣」。
《覈实论》曰:「政事纪纲,莫大于赏罚,而功罪是非,以毁誉为本者也,必要其真伪而后赏罚当。
比下赦文,推美仁宗皇帝盛德大业,应举行政事,并欲上遵嘉祐。
臣尝考其大要,特在于直言数闻、毁誉核实而已,必自大臣与台谏始。
大臣定功罪施赏罚于上,台谏论功罪主毁誉于下,不可不核也。
仁宗皇帝王曾之正,任吕夷简之才,终以富弼、韩琦为宰相,而余靖、蔡襄、贾黯、吕诲等迭居台谏,此真伪所由核也。
丁谓虽以奸邪当国而终投四裔,寇准虽以忠正远贬而终得辨明,范仲淹虽屡以危言获罪,欧阳脩虽以讥斥佞人招难明之谤,而皆终闻政事。
是邪说不得乱毁誉之真,而直道行也。
邪说息,直道行,则恶人有所惮而不为,善人有所恃而不恐,此所以致至和嘉祐之治者也。
昨者黄潜善、汪伯彦、范宗尹辈广引奸邪,颠倒是非,变乱名实。
谏官郑瑴李纲以六不可贷之罪,验于奏议则无据,按于施为则无迹,特以撰造文致倾陷大臣,当时遂信行之,又以美官激劝之,是欲其乱毁誉之真而不核也。
言官马伸潜善、伯措置乖方,凡举一事必立一證,皆天下所共知见,不敢以无为有,以是为非,当时乃罢黜之,又置诸危地残贼之。
是恶其乱毁誉之真而不核也,邪说何由息,公道何由行乎?
虽已死,恤典隆厚,虽有诏命,不闻来期。
按《春秋》治奸慝者不以存没,必施其身,所以惩恶也;
奖忠良者及其子孙,远而不泯,所以劝善也。
陛下必欲继仁宗之政,则按是非,明赏罚,使天下知所惩劝,亦何远之有」?
《尚志论》曰:「帝王应时而造,必先立志。
欲定大事,而志不先立则无本矣,焉能有成?
靖康臣僚不知责难,劝渊圣笃于立志,而即安屈辱,城下结盟,此齐国佐、宋华元请合馀烬,背城借一,誓死力争,有以国毙而不肯从者也。
当时国势何异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宰相徐处仁遽进谀说,以为金兵出境,社稷再安,由圣德俭勤,致有天人之助,遂言今日可比唐虞,而臣主俱荣,抑何志之卑陋也!
故庙堂聚讼,颠沛末流,未及期年,坐以失国。
夫志则不立,急于事为,虽有远猷宏议,必格而不得施矣。
陛下自初发愤,欲殄寇雠,当时亲信左右莫能辅道,乃至因循,坐消岁月,国日益削,六载于今。
然上天所以启悟圣情,日跻盛德,陛下所以深惩既往,刻厉将来者,卓然有立于万物之矣。
愿坚持此志,无复变迁,仍饬群臣,各致法家拂士之义,必志于恢复中原,祗奉陵寝,必志于扫平仇敌,迎复两宫,必志于得四海之欢心,以格宗庙,必志于致九州之美味,以养父兄。
然后文武百僚、六军万姓,丕应徯志,而陛下孝弟之责塞矣」。
《正心论》曰:「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家之本也,家者国之本也,国者天下之本也。
能正其心则朝廷百官万民莫不一于正,安与治所由兴也。
不正其心则朝廷百官万民皆习于不正,危与乱所由致也。
然心有所愤怒而弗能忍,则不得其正;
有所贪欲而弗能窒,则不得其正;
有所蔽惑而弗能断,则不得其正;
有所畏怯而弗能自强,则不得其正。
正心之道,致其知而诚其意,故人主不可不学也。
盖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而裁决戎务必本于方寸。
不学以致知,则方寸乱矣,何以成帝王之业乎?
陛下日亲典策,博考古今往行前言,固将畜德,又经变故,备尝险阻。
外患益深,必无邪念,至诚所发,通贯幽明,固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者矣。
愿更选正臣,多闻识、有智虑、敢直言者,置之左右,日夕讨论,以克厥宅心,表正于上,则内外远近将各归于正,奚乱之不息乎」?
《养气论》曰:「凡用兵胜负系军旅之强弱,军旅强弱系将帅之勇怯,将帅勇怯系人主所养之气曲直如何耳,盖人主将将者也。
以真养气,自反而缩,则孟子所谓约,而狐偃所谓壮也,壮则强。
以曲丧气,自反而不缩,则孟子所谓馁,而狐偃所谓老也,老则弱。
师如林,武王数其不事宗庙,贼虐谏辅之罪,则商曲而周直,故周胜。
项羽威震天下,汉祖数其弑义帝之十罪,则楚曲而汉直,故汉胜。
凡曲直者兵家之大要,制胜之先几也。
金人称兵,曲亦甚矣。
陛下上皇之子,孝慈之弟,自大元帅入践宸极。
比年以来,克勤听政,追赏直士,登用谠言,令问四达,直矣。
以直对曲,胜负已分,中国士气宜不待鼓而自强。
然敌兵每动,四方震慑奔走,莫与抗衡者,以兵家之略、制胜之几,未有以明之也。
今欲使人人知彼曲我直,以作其衰败不振之气,更在陛下强于为善,益新厥德,使无有曲失得指议,则守为刚气,塞乎两间,震为怒气,可以安天下。
将帅必听命而不敢骄,军旅必畏威而不敢惰,不待对敌接刃,而百胜之算已坐决于九重矣」。
《宏度论》曰:「人主以天下为度者也,明当并日月,不可私照临,德当配天地,不可私覆载。
所好当遵王道,不可以私劳行赏;
所恶当遵王路,不可以私怒用刑。
其喜怒则当发必中节,和气絪缊,而万物育也,故能理其情而君道备矣。
然人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克己然后可以治怒,顺理然后可以忘怒。
《书》曰:『必有忍,乃其有济』。
此治怒不迁之法也。
忍者,隐忍不发之称。
迁者,自此迁彼之
能隐忍而不迁,则事必济矣。
汉高帝忍于有故怨者而封雍齿,忍于数窘辱者而赦季布,忍于比己为桀纣者而用周昌
至如丁公免己于厄,有再生之恩矣,及即位乃斩以徇,其不赏私劳如此,故能成帝业于五载之近。
陛下圣度虚明,天心广大,固当不以私喜亲近谀佞,亦当不以私怒疏远正直。
中外百执其有迷国误朝罪恶昭著、众所指目不可掩者,虽有私劳,愿陛下与众弃之,不使幸而得免,以致天下之疑也。
其有抱忠守正犯颜逆耳、公论所归不可蔽者,虽遭谗谤,愿陛下与士共之,不使退而穷处,以失天下之也。
如此赏而必当,是天命;
罚而必当,是天讨。
施之一人,而千万人悦以畏矣」。
《宽隐论》曰:「自昔创业兴衰与增光洪业之君,待遇臣下,恩礼虽一,而崇高严恪,常行于介胄爪牙之夫,以折其骄悍难使之气;
柔逊谦屈,必施于林壑退藏之士,以厉其廉靖无求之节,乃能驾驭人才,正风俗。
汉高祖之威行于暴秦强楚,而不行于四皓
世宗之威行于寻邑、王郎、赤眉、铜马、陇蜀之主,而不行于严光、周党。
公孙述能行其威于李业等,然不能行于吴汉
是何也?
威有所当加,势有所屈。
加于所当加以立威则强,屈于所屈以忘势则
反是道者难乎免于乱亡之祸矣。
陛下屡下诏书,详延遗逸,而群臣有不能钦承美意者,凡所宣召,或有未至,不原情实,即肆谗谤,以为违于君命召不俟驾之义,被以偃蹇之名,而欲加以不恭之罪。
虽陛下宽容,不从其说,而侍从近臣不有忠言奇策,上动圣听,奋扬天威,殄歼强敌,顾请施于疾病退藏之臣,其意安在?
夫召而不至者,其岂乐贫贱而恶富贵哉,其必有以也。
若听其所守,下全隐居之操,上有好善之美,两得之矣。
四月八日所下赦书,首欲上遵仁宗法度。
谨按康定间尝以词馆招张俞矣,辞而不受,至于四五,其后又以修起居注王安石矣,辞而不受,至于八九。
皆从其欲,又优奖之,以励风俗,未尝加以雷霆之威,而纪纲不缘此而不立,命令不缘此而不行,威加于西则臣服元昊,威加于北则削平王则,威加于南则扫荡高。
柔巽屈于隐士而德隆,刚克于四裔而威震,知所用矣。
此其所宜遵者也。
望特降诏书,申明此旨,凡被召有不能赴者,悉从其欲,不强制之。
独以威刑外施暴威之戎,内扫贪残之贼与悍骄不可使之将,谗说殄行,则天下归心而治道矣」。
其言反覆甚详,此其大略也。
论既入,上即命再遣使促召。
未至,复除给事中
田牟请许党项雠复回鹘嗢没斯部落事状841年8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臣等虽不习兵钤
昧于边事。
然酌其物理。
情实可知。
伏希圣慈。
特赐详览。
比者陛下常虑回鹘国中离散。
未是实情。
今据我阿尼伊难珠合等书云。
此閒更无活处。
即是实耗。
又回鹘安孝顺云。
赤心宰相问汉国中看你回鹘好无。
足知依倚大国。
意甚勤恳。
今若许田牟徇党项贪利之心。
不自量力。
犯必死之虏。
绝归款之诚。
事捷亦损耗甲兵。
大亏恩信。
不成则永为边患。
取笑四夷。
况穷鸟入怀。
尚须矜悯。
远人慕义。
曾未犯边。
六月至今。
未尝捉烽戍一人。
夺党项一物。
披诚款塞。
望阙哀鸣。
昨者所献表章。
词恳意顺。
弃而不纳。
先务诛夷。
此不可一也。
若回鹘国中无衅。
种落皆安。
嗢没斯叛逆而来。
即须拒绝。
可汗既自失国。
牙帐已无。
携挈伤残。
寄命他所。
嗢没斯等迫于饥困。
各欲求生。
田牟执称背国亡命。
是去年为恶徒党。
都似与德彝雪屈。
为党项报雠。
察其用情。
殊非体国。
此不可二也。
汉宣帝五凤中
匈奴大乱。
议者多曰。
匈奴为害日久。
可因其坏乱。
举兵灭之。
萧望之对曰。
宜遣使吊问。
救其灾患。
四夷闻之。
咸贵中国之仁义。
其后南单于果是臣服。
六十年边境无事。
今纵不能扶其微弱。
岂宜因此幸灾。
此不可三也。
伏望具诏太原振武
排比骑兵于边上。
严防侵轶。
待犯国家城镇。
然后以武力驱除。
若只于党项退浑小有劫夺。
任部落自相仇报。
亦未可助以甲兵。
常令大信不渝。
怀柔得所。
彼虽戎狄。
必合感恩。
张贾使回。
足知情实。
仍望诏田牟不得擅出诡计。
妄邀奇功。
兼诏仲武不得纳将吏惑词。
为国生事。
如蒙允许。
伏望付翰林酌此意处分。
汉相论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五、《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
西汉之兴二百馀年,其宰相独称萧、曹、丙、魏,何也?
窃究其故,自高帝而下,其臣欲有为而其主不足与有为。
文、景、武、昭有可为之时,而其臣或不足与有为,元、成、哀、平,则主臣俱不足与有为矣。
孝宣之世,君臣适相遭,故其建立有可道者焉。
呜呼,其难哉!
方汉之初,酂侯以沛相为相国,开基之初,何实为冠,是时曹参未相也。
至惠帝二年死而始相,史官谓萧、曹为冠者,妄也。
然则高帝之世,独相萧何一人而已,岂不谓难其人耶?
相四年,而王陵代为右丞相、陈平为左。
长于谋而亦刚正有守,终惠之世无大施设,非智于前而愚于后,知迫于吕氏,不可以有为也。
吕后元年太傅遂代为右,而审食其为左。
是时诸吕张矣,辟阳具位,固无足言,而亦唯唯,何哉?
吕后犹在,有待而后发也。
吕后今日死,而明日平与太尉勃诛诸吕,立文矣。
以是知惠帝、高后,其臣欲有为,而其主不足与有为也。
孝文之元年为左,勃为右。
二年死,三年而勃免,灌婴太尉代之。
汉兴至是二十馀年,公卿皆军吏。
婴死,张苍代之。
以病免,申屠嘉代之。
好儒书而婴起鞍马,好循吏而喜法律,举贤良而无术学,堂陛之间,常不相堪。
至于孝景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相继居位。
亚夫鲠挺,敢争大体,然不知权变;
绾敦厚,可相少主,然无能建明。
文、景治几三代,而卒不能臻其极者,无三代之佐也。
武帝则又下文、景一等,其臣亦从可知矣。
卫绾以旧臣免,建元则窦婴许昌、田鼢,元光则薛泽,元朔则公孙弘,元狩则李蔡、严青翟,元鼎石庆,太初则公孙贺,征和则刘屈氂田千秋
魏其武安进贤可与也,短于识;
平津儒学可与也,短于刚;
牧丘谨审可与也,短于略;
葛绎不受相印可与也,短于果
至若彭侯之亡绶,富民之掘蛊,又琐屑不足科矣。
许昌、薛泽、严青翟、赵周之徒,与夫孝景陶青、刘舍,虽不概见,然踽踽廉谨,为相备员,亦略见于《申屠传》,而史氏谓李蔡人品出李广下远甚,则其风采亦可想见。
自是以后,王䜣、杨敞、蔡义相继元凤元平之间,无他大略,谨守霍光之约束。
议者谓置相不选贤,则孝昭之佐,又下孝武时一等矣。
以是知文、景、武、昭有可为之时,而其臣或不足以有为也。
其后元帝韦玄成、匡衡,然无救恭、显之乱,衡又从而附之。
成帝则王商、张、薛宣、翟方进、孔、马,然无救王氏之乱,又从而和之。
哀帝则朱博、平晏、王嘉、孔,然无救卞傅之乱,博又从而导之。
至孝新都之羽翼已成,区区若马宫、平晏,何益成败?
以是知元、成、哀、平,臣主俱不足以有为也。
盛哉,孝宣之烈也,本始则韦贤之守正,地节则魏相奉故事,神爵则丙吉知大体,五凤则黄霸总纪纲,甘露则定国明政事。
则赐金以免,则功名损于治郡,定国又事日浅,惟丙、魏同心辅政,以功名始终,庙堂密勿,略无间言,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故尝论君臣得之难,古人谓之千载一时。
得君如酂侯,不免下吏;
文、景待臣有礼,而绛侯父子之忠,继踵入狱;
武帝之佐十三人,坐事免者大半,公孙、万石仅以柔佞免,然数被遣矣。
元、成、哀、平间,如王商、王,庶几名宰,以愤死,以直死,朱博以罪死,安昌之徒,虽容容保宠,死者相望。
孔光再为,亦再斥免,其固位可知也。
汉兴,独韦平父子至宰相,然功名文采亦少贬焉。
由是言之,孝宣中兴,丙、魏有声,岂不谓君臣相遇耶?
呜呼,其难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