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李含光贺仙药灵芝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炉开仙药。九真示传。
院合灵。三茅鉴植。
徵之元录。盖未曾闻。
魏伯阳豫兆于前。今李越成效之于此。
朕当斋心以伺。专使往迎。
尊师同承道锡也。所贺知。
日月元枢 唐 · 刘知古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四
夫驰骛于名利之场者。
惟尊爵禄以为意。
逍遥于无为之域者。
独贵神仙之可尊。
名位非德行可致。
道术非博学而得。
仲尼不享其高爵。
刘向不达其秘言。
即知命有所定。
分有所归。
固不计其才能之与清浊矣。
古今修仙学道。
藜莠蓬蒿。
不啻多也。
得之者麟凤鹏鸾。
不亦稀乎。
且道之至秘者。
莫过还丹。
还丹之近验者。
必先龙虎。
龙虎所自出者。
莫若参同契。
世之习此书。
近乎髣髴。
其徒实繁。
达乎元义者。
未之有也。
抱朴子神仙传云。
魏真人参同契五相类凡二篇。
其说似解释周易。
其实假借爻象。
以论作丹之意也。
又有元光先生
不知何代人也。
睹日月混元经。
其序云。
徐从事拟龙虎之文。
撰参同契上卷。
传魏君。
魏君又述中卷。
淳于叔通
淳于叔通又制下卷。
表三才也。
此则葛稚川平城四字诀全乖。
人无识者。
复有萧先生
亦不知何代人也。
又注龙虎叙云。
参同契者。
拟龙虎上经。
本出真人徐从事
越上虞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
遂改为参同契。
其后淳于叔通补述其类。
取象三才。
乃为三卷。
又叔通亲事徐君。
夜寤不寐。
仰观元象。
以配卦爻。
而著其书。
研详三说。
理有异同。
元光之谈。
失之穷远。
若以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
遂改为参同契。
此非其审也。
凡五相类。
岂不云参同契者。
敷陈梗概。
不能专一汎滥而说。
今更撰录补塞遗脱。
故复作五类。
则大易情性尽矣。
若不然者。
则未备也。
三卷之前。
未有此书。
此亦是以辩中卷是魏伯阳所撰。
不然者。
故不合云今更撰录补塞遗脱。
其义益明矣。
夫参同契者。
参考三才之理。
叙其符契而已。
非为因三卷而得参同也。
所以五相类者。
盖论还丹之道。
与五行之理相类也。
所以本经云参考三才。
又云推演五行。
即此所见设题之本旨也。
而不达者强生疑言。
殊不究此经篇章虽异。
旨趣皆同。
莫不以乾坤为鼎。
天地之道成焉。
坎离为药。
南北之位分焉。
龙虎为名。
东西之界列焉。
若论火候。
定生成。
莫不循卦节应钟律。
消息合刑赏。
故黄钟气至。
阳生于复。
渐历临泰。
至已而阳爻数终。
蕤宾气至。
即阴生于姤。
渐历遁否。
至亥而阴爻数穷。
如循还未始有极期。
六合三才四时五行之理备矣。
夫鼎者所以鼎其鼎也。
药者所以药其药也。
鼎药一也。
岂容非类哉。
而有惑者妄生穿凿。
谓肝青为父。
是曾青也。
肺白为母。
是铅银也。
肾黑为子。
是磁石也。
脾黄为祖。
是雌雄也。
殊不究经云挺除武都
八石弃捐。
岂更用元精雄黄之类也哉。
谓还丹自赤而成紫色者。
曾青之气染入而已。
又大非也。
且草木乘春而生。
生即青。
及其花含文彩。
实熟黄赤。
其中岂有假曾雄乎。
谓还丹因染而成紫色。
不知黄金黑锡。
赤铜蓝玉。
是何物染乎。
盖阴阳之气。
自然变化也。
况还丹顺天地生成之道。
合金水自然之质。
岂得无变化者哉。
只为五金八石。
硝矾硇石。
偫方众药之中。
或有用之。
于龙虎大丹。
亦无用处。
岂非经旨隐而难辩耶。
抑亦心窍窒塞而莫可晓也。
且世上闻虎者多。
识虎者少。
夫流珠为龙。
龙即日也。
黄芽为虎。
虎即月也。
此二物者。
日月精气。
咸有变化之理。
故饵之者亦能变化。
所谓变化者。
变丹砂为水银。
自阳返阴也。
水银复为丹砂。
自阴返阳也。
故流珠丹亦名火青丹
变黑铅为黄丹。
自阴返阳也。
化黄丹为黑铅。
自阳返阴也。
二物谓之阴。
倏然而为阳矣。
谓之阳。
忽然而成阴矣。
互为夫妇。
更为父母。
此盖阴阳感激而成。
虽圣贤莫测所以。
魏夫子叙云。
云芽之灵。
龙吟方泉。
景云络霄。
虎啸虚无。
冲风四振。
阳燧昭明。
朱光郁起。
方诸见阴。
元液清溢。
皆为自然也。
此大还丹妙用。
其实一也。
上古有水银一味。
而独不成丹者。
盖有龙而无虎。
不如是。
又何假四象五行。
亦何求于阴阳男女哉。
是以必有不因于物。
亦不因于人。
而往往任其大道自化者矣。
上经岂不云贤者能特行。
不肖与母俱。
夫与母俱乃知。
岂非自然之正也。
如纪纲八石。
本乎二物。
龙虎一体。
而开三条。
审乎二物。
易乎一源。
可知至元也。
所以千举万败者。
其由不达三五与一之理。
此非大道曲隐。
由思虑之未至。
老子所谓能知一。
万事毕。
亦为此义也。
世人徒知还丹可以度世。
即不知度世之理。
从何生焉。
盖饵日月精华故也。
日月者。
天生元女地长黄男是也。
虎者金也。
龙者汞也。
金汞相抱。
得自然性。
服食之者。
岂不神哉。
所以黄庭经云日月精华救老残。
岂非二景之事乎。
答曰。
媾二景之晖者。
其徒实繁。
服五晨之霞者。
数亦不少。
然当此道。
住世长生者鲜矣。
至于饵一药。
服一丹。
获延驻长生者。
目所见多矣。
由是论长生之术。
必在保养服食。
内外兼资。
方始有望。
若独任一端。
徒亦不免虚劳耳。
学者云。
铅非铅也。
此恐昧甚者欤。
且上经云。
真人至妙。
若有若无。
髣髴大渊
乍沈乍浮。
中经云。
真人潜深渊。
浮游守规中。
此盖销铅为水。
煖汞投之。
初入则寂尔无声。
火烈花浮。
迥然独异。
此岂不以物处于太泉深渊者乎。
若谓斯铅非铅者。
又不可知也。
或人为鼎正当有土者。
是妄也。
真铅者。
火铅是也。
夫水位北方。
卦主坎。
坎主六戊。
戊即土也。
火位南方。
卦主离。
离主六已。
已亦土也。
真人之意。
惟以戊已之气而为土。
非以土地而为土也。
此坎戊月精离已日光之义也。
经岂不云乎。
人所禀躯。
元精云布。
因气托初。
阴阳为度。
夫作丹者。
亦以法象人也。
禀父母四气。
以立为形。
魂魄随起。
乃有精神矣。
然即父母之体。
岂中有土乎。
是知一阴一阳而为水火。
火以水为夫。
水以火为妻。
其道自成于戊已。
夫万物莫不终始于土。
功用莫逃于水火阴阳。
若谓土者五行之数。
列在鼎中。
则龙为木精。
鼎中何能无杞梓之属。
其道甚明。
知之者鲜矣。
夫金能生水。
水亦能生金。
水生金者。
则铅中出黄芽。
是其性也。
五金诀云。
铅能制汞。
汞能伏金。
金汞成形。
名制伏
此一理也。
夫木能生火。
火亦能生木者。
则丹砂中出汞。
亦是其性。
所谓木者。
木受太阳之㤅。
化为流珠。
太阳者日也。
日出于东。
东者木位。
太阴者月也。
月出于西。
西者金位。
故还丹以元象为准。
日月之符。
在乎晦朔。
会合刑德之气。
顺乎卯酉。
出入乾坤。
徘徊子午。
以天地为雌雄。
以阴阳为父母。
故左名为龙。
右名为虎。
经曰汞日为流珠。
青龙与之俱。
理在于此。
有浅见之士。
或以水银和山泽银合于器中烧。
呼为树子。
始即二物相抱。
后乃银汞异处。
或经一年至二年。
铅母既成赤粉。
其中伏火功深则十存四五。
效浅者十有二三。
服之者不闻益人。
亦往往反损。
盖缘五行之气不足。
法象之理有乖。
或有曰铅从银生
定以铅精合汞。
名曰龙虎。
殊不知黄芽虽出于铅。
实非铅也。
以非铅为药。
而为正矣。
故云黄芽不是铅。
不离铅中作。
是也。
故为龙虎者。
必先以黄芽为正也。
经云终始自相因。
此谓制汞以类。
合类故名。
于终始相因之义也。
夫父之制子。
子之制孙者。
人伦之正也。
火性销金。
金伐木荣者。
还丹之感也。
又有术士或以龙虎歌云。
阴在上。
阳下奔。
首尾武。
中间文。
但常在炉上。
置水一瓯。
出五符经语。
此要言也。
夫还丹起于阳生
终于阴极者。
阳伏于下。
阴在于上。
假令虽有生者。
必待阴衰之后。
水旺之时也。
向者自复观卦弥历十月
铅黄既谢。
丹道将成。
子生母胞。
不相涉入。
阳消阴息。
金胜水衰。
魂魄相安。
刚柔合体。
然后设阴炉于上。
张炎火于下。
经所谓举水以激火。
奄然灭光明。
又云水盛坎侵阳。
火衰离昼昏。
阴阳相饮食。
交感道自然。
斯乃顺时合宜。
与气相得之理也。
真人意者以金丹久为火化。
形气乾虚。
欲使受其阴津。
以润肌骨。
盖妙尽于此矣。
尝见天下好道者
财竭不知贫。
力尽不知困。
深可哀也。
莫不以铅黄花与水银相和烧之。
谓之紫粉。
或以朱砂雄黄水银硫黄曾青空青及诸矾云母等。
同合和蒸炼煮煅而服之。
或以诸矾新碌诸灰结水银。
名为红银。
化为粉屑以服之。
凡此众类。
制作多门。
若修炼如法。
形气不散。
尚可愈人之疾。
亦别无所益。
若散失精华。
空有滓恶。
但能稍热。
更无所堪。
或用药汁以煮硫黄。
澄滤以研成玉粉。
或用硫黄以染铜叶。
研炼而成赤丹煮之。
此于诸术之中。
最为凡浅。
至于砒霜以化铜铁缩锡。
此盖为饥寒之徒。
道者所处也。
然得妙者。
亦百无一矣。
世有不知道者。
谓五金是金银铜铁锡也。
八石是雄硫砒矾胆曾青磁也。
殊不知子午以成三。
戊己自为五。
是以八石之名。
得阴阳之数。
此还丹之道备矣。
所以前辈道流云。
不用二青及四黄。
河车自有五神光。
经云九还七返
八归六居。
此义隐。
非久通元者。
莫得论焉。
世人多将黑铅化为黄粉。
即牛粪汁或面糟之类。
和其铅粉。
同溲团烧之。
铅汁流下。
如此九度。
谓之九炼铅精。
天下学者皆以此为九还七返
是铅精丹砂。
又不知八归六居。
复是何物。
夫金生数四成数九。
木生数三成数八。
火生数二成数七。
此三者皆本生之气相合。
名返还
六居者。
水生数一成数六。
金本生水。
水不得与金合居。
然自谓之六居。
天地左转。
日月右行。
俯而视之。
则金能生水。
木能生火。
仰而观之。
水返生金。
火返生木。
子当右转。
午乃东旋。
卯酉界隔。
主定二名。
此之谓也。
故知天道不隐。
人自迷之。
今谓此书为日月元枢者。
亦取此也。
盖世上学者。
茫茫漠漠。
竟驰于金石。
即无消息之见。
复无明师可道。
则利在于黄白之术。
得不妄动。
动则终败也。
夫修还丹者。
有十难焉。
一精神不惑。
二财力不足。
三药物不正。
四分两不同。
五修炼非法。
六陈布乖度。
七火候愆期。
八徒侣不端。
九诚心懈怠。
十成而不秘。
有此十者。
一有所亏。
所失者大。
而况不成有全亏者乎。
所以学而得者。
万无一矣。
至于经年历岁。
守炉看火。
屏息营运。
休废生业。
前期未卜。
内怀疑误。
久勤则力屈。
甚贵则生怨。
中道而上者。
谓之难类也。
岂容易哉。
自非捐俗求仙。
越世高迹。
禀性精一。
尽于名利者。
安可造次议久视之要。
臣不揆庸愚。
好道学仙。
久览参同契。
不因其师。
苦患乏财力。
不能早修也。
又恐荏苒过时。
使后学者久困迷途。
枉费资产。
虽不尽露真诠。
而亦颇闻元要。
夫以和璞为石。
荆国之众也。
谓珷玞为玉者。
天下皆是也。
又不知所谓珷玞焉。
和璞焉。
悠悠然莫知所问。
惟候感通。
以望神仙之教也。
又诗一首 唐 · 马湘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昔日曾(一作尝)魏伯阳,无端醉卧紫金床。
东君谓我多情赖,罚向人间作酒狂。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叙 五代 · 彭晓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按神仙传。真人魏伯阳者。
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
惟公不仕。修真潜默。
养志虚无。博赡文词。
通诸纬候。恬淡守素
唯道是从。每视轩裳。
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
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
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
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元奥。
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
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
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
遂行于世。公撰参同契者。
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
莫不假借君臣。以彰内外。
叙其离坎。直指汞铅。
列以乾坤。奠量鼎器。
明之父母。系以始终。
合以夫妇。拘其交媾。
譬诸男女。显以滋生。
析其阴阳。导之反复。
示之晦朔。通以降腾。
配以卦爻。形于变化。
随之斗柄。取以周星。
分为晨昏。昭诸刻漏。
故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
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
以真铅为药祖。以元精为丹基。
以离坎为夫妻。以天地为父母。
互施八卦。驱役四时。
分三百八十四爻循行火候。运五星二十八宿环列鼎中。
乃得水虎潜形。寄庚辛而西转。
火龙伏体。逐甲乙以东旋。
易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公因取象焉。非天下之至通。
其孰能与于此哉。乃见凿开混沌
擘裂鸿蒙。径指天地之灵根。
将为药祖。明视阴阳之圣母。
用作丹基。泄一气变化之元。
大冶生成之本。非天下之至达。
其孰能与于此哉。其或定刻漏。
分晷时。簇阴阳。
走神鬼。蹙三千六百之正气。
回七十二候之要津。运六十四卦之阴符。
天关在掌。鼓二十四气之阳火。
地轴由心。天地不能匿造化之机。
阴阳不能藏亭育之本。致使神变无方。
化生纯粹。非天下之至明。
其孰能与于此哉。契云。
混沌金鼎。白黑相符。
龙马降精。牝牡袭气。
如霜马齿。如玉犬牙。
水银与姹女同名。朱汞共婴儿合体。
明分药质。细露丹形。
尽周已化之潜功。大显未萌之眹兆。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哉。
其有假借爻象。寓此事端。
不敢漏泄天机。未忍秘藏元理
是以铺舒不已。覼缕再三。
欲罢不能。遂成篇轴。
盖欲指陈要道。汲引将来。
痛彼有生之身。竟作全阴之鬼。
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与于此哉。
复有通德三光。游精八极。
服金砂而化形质。饵火汞以鍊精魂。
故得体变纯阳。神生真宅。
落三尸而超三界。朝上清而登上仙。
非天下之至真。其孰能与于此哉。
晓所分真契为章义者。盖以假借为宗。
上下无准。文泛而道正
事显而言微。后世议之。
各取所见。或则分字而义。
或则合句而笺。不无畎浍殊流。
因有妍媸互起。末学寻究。
难便洞明。既首尾之议论不同。
在取舍而是非无的。今乃分章定句。
所贵道理相黏。合义正文。
及冀药门附就。故以四篇。
统分三卷。为九十章。
应阳九之数。名曰分章通真义。
复以朱书正文。黑书旁义。
而显然可览也。上卷分四十章。
中卷分三十八章。下卷分十二章。
内有歌鼎器一篇。谓其词理勾连。
字句零碎。分章不得。
故独存焉。以应水一之数。
喻丹道阴阳之数备矣。复自依约真契。
撰明镜图诀一篇。附于下卷之末。
将以重启真契之户牖也。晓因师传授
岁久留心。不敢隐蔽元文。
是用课成真义。庶希万一。
贻及后人也。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彭晓叙。
题牧护歌后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五、《西溪丛语》卷上
向尝问南方衲子云:「《牧护歌》是何等语」?
皆不能说。
后见刘梦得夔州刺史时乐府有《牧护歌》,似是赛神曲,亦不可解。
及在黔中,闻赛神者夜歌,乃云「听说侬家牧护」,末云「奠酒烧钱归去」。
虽长短不同,要皆自叙致五七十语。
乃知苏溪嘉州人,故作此歌,学巴人曲,犹石头学魏伯阳作《参同契》也。
题牧护歌后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五、《山谷全书·别集》卷六、《豫章先生遗文》卷一○、《容斋四笔》卷八
苏溪作此歌,余尝问深知教相俗讳人,皆莫能说「牧护」之义。
余昔在巴僰间六年,问诸道人,亦莫能说。
他日船宿云安野次,会其人祭神罢而饮福,坐客更起舞而歌《木》,其词有云:「听说商人木,四海五湖曾去」。
中有数十句,皆叙贾人之乐,末云:「一言为报诸人,倒尽百瓶归去」。
继有数人起舞,皆陈述己事,而始末略同。
问其所以为「木」,盖刳曲木状如,击之以为歌舞之节云。
乃悟「牧护」盖「木」也,如石头和尚魏伯阳《参同契》也,其体制便皆似之。
编《传镫录》时,文士多窜翰墨于其间,故其不知者辄改定,以就其所知耳,此最校书之病也。
崇宁三年八月宜州喧寂斋重书。
衍数序1130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四六、《梁溪集》卷一三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道降而生物,无非数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自《易》阐而生卦,无非数也。
造物者本象以出数,故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则数非象不立。
作《易》者因数以定象,故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则象非数不明。
二者相为表里而已。
天下之物不逃于数,天下之数不外于象,天下之象不遗于《易》。
故《易》之为书,该极象数以冒天下之道者也。
数起于以七运而四十九之用圆而神;
数成于卦,卦以八周而六十四之体方以智。
揲蓍以知策,推策以定爻,因爻以设卦,而《易》之能事毕矣。
阴阳有老少,此策之数所以殊也。
刚柔有微彰,此爻之数所以别也。
自天一至天五,生数也;
自地六至地十,成数也。
以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
奇耦相推演,而五行之数立矣。
一、三、五、七、九,天数,皆阳也;
二、四、六、八、十,地数,皆阴也。
合天数二十有五,合地数三十,凡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成矣。
《乾》履一于西北,《巽》戴九于东南。
《艮》东北而左三,《坤》西南而右七。
《离》二《震》四,上峙而为肩;
《坎》八《兑》六,下承而为足。
河图九宫,天极之数积矣。
气有司间,而上下左右之分辨;
精有专散,而风雨寒热燥湿之化彰。
《乾》、《兑》之金,位于西而盛于西北;
《震》、《巽》之木,位于东而盛于东南。
《离》火有君相,《坎》水有降升,《坤》、《艮》之土有始终。
五运六气,坤枢之数行矣。
《乾》、《坤》包六子,而纳甲之法生
五行历十二辰,而纳音之法备。
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有高下损益之制,律法出焉。
参天两地,迭相乘除,有章蔀纪元之术,历法肇焉。
故以卦当日,昼夜各一,则为爻十有二者辰也。
以卦当月,六日七分,则为三十者日也。
以卦当时,《震》、《兑》、《坎》、《离》分主春、秋、冬、夏,则为爻二十有四者气也。
以卦当年,阴阳二卦相交于冬夏二至,则为爻十有二者月也。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故莫不筦摄于此。
故明于《易》之数者,顺以数往,逆以知来,察天人之际于掌握之间,洞古今之变于谈笑之顷,究观物理,与神为谋,其故何哉?
天地之覆载,阴阳之生杀,日月星辰之运行,晦明寒暑之代谢,山川之流止,动植之死生,事之因革,器之成坏,人之穷达寿夭,世之治乱安危,帝王之兴衰,君子小人之进退消长,莫不有数存乎其间。
故数也者成变化,行鬼神,虽天地之大不能违也,而况于人乎?
况于万物乎?
极数之变,执神之机,在璇衡以观大运,据会要以知方来,则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推阴阳之荒,考神明之隐,若影响之于形声,夫何疑哉?
汉之扬雄张衡,唐之魏伯阳邢和璞,本朝之邵雍,皆深于数者。
作《太玄》,著《灵宪》,伯阳有《参同契》,和璞有《颖阳书》,以《先天图》作《皇极经世》,皆宗于《易》而辅翼推明之,至数所在,信如蓍龟,不可诬也。
精微之几,不可以言传,姑取其可陈者著于篇。
作《衍数》。
四绝赠马浩然法师 其二 魏伯阳 宋 · 葛立方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丹成谁羡伯阳仙,白犬腾空恐浪传。
未似尊师得丹诀,火毬吞吐葛山前。
方圆相生图序 南宋 · 郑东卿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经义考》卷二五、道光《福建通志》卷六八
东卿自学《易》以来,读《易》家文字百有馀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图》、扬雄太玄经》、关子明《洞极经》、魏伯阳《参同契》、邵尧夫《皇极经世书》而已。
惜乎之《太玄》、子明之《洞极》仿《易》为书,泥于文字,后世忽之,以为屋上加屋,头上安头也。
伯阳之《参同契》,意在锻炼,而入于术,于圣人之道又为异端也。
尧夫毅然摆去文字小术而著书,天下又不顾之,但以为律历之用,难矣哉!
四家之学皆兆于《先天图》,《先天图》,其《易》之源乎?
复无文字解注,而世亦以为无用之物也。
今予作《方圆相生图》,为《先天图》注脚,比之四家者为最简易,而四家之意不出于吾图之中,于《易》之学为最要。
《易》曰:「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
是天地、四时、日月之理也。
苟不能髣髴其理,讵敢欺我同志乎?
有意于《易》者,请自此图始。
孔子有言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本于心,非耳目与口也,区区耳目口之学者,无观我之图焉。
学者能自此图以达古圣贤之用心,则吾之愿也。
吾小人耳,又何足学哉!
按:魏了翁《经外杂抄》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方宾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六、《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七八
前日看所寄《易》说不子细,书中未敢察察言之。
遣书后归故居,道间看得两册,始见其底蕴。
如言四象及先天次序,皆非康节本指,其他亦多杜撰。
如《九转图》引魏伯阳《参同契》、张平叔悟真篇》尤为无理,亦自不晓《参同契》中所说道理,可惜用许多功夫,都不济事。
大抵《易》之一书最不易读,而今人喜言之,正所谓画鬼神者。
殊不知只是瞒得不会底,于自己分上成得何事?
而世人自有晓得者,亦不可得而欺也。
向来作《启蒙》,正为见人说得支离,因窃以谓《易》中所说象数,圣人所已言者不过如此。
今学《易》者但晓得此数条,则于《易》略通大体,而象数亦皆有用。
此外纷纷,皆不须理会矣。
闻已见之,尝试推考,自当见得。
其第二篇论太极、两仪、四象之属尤精,诚得其说,则知圣人画卦不假纤毫思虑计度,而所谓画前有《易》者,信非虚语也。
然此书所论彼书之失幸勿语人,又生竞辨。
区区但恐老兄或信其说而讲求之,则枉费功夫,故专附此奉报尔。
书周易参同契考异后1197年7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四、《晦庵题跋》卷三、《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七、《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右《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所作。
魏君后汉人,篇题盖放纬书之目,词韵皆古奥,雅难通。
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故比他书尤多舛误。
今合诸本更相雠正,其间尚多疑晦,未能尽祛。
姑据所知写成定本,其诸同异因悉存之,以备参订云。
空同道士邹䜣。
指归集总叙 南宋 · 吴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五
叙曰:天下有自然之道,万物有自然之理,不得于理物且不通,而况于道乎?
神仙之道,至矣妙矣,由积行累功所致也。
人生百岁,七十者少,纵勤功行,积累几何?
是以欲学仙者,必求长生以积功累行,故有外丹点化之说。
然一遇疾病则行符运火之功度,故又有内丹安乐之术。
自古至今,虽修内丹,未有不鍊外丹而飞升者也。
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或专房中之术,或采日月精华,或服饵草木,或辟谷休妻,皆所以求安乐也。
其中惟存神闭息,如能忘机绝虑,往往与禅定颇同,纵使成功,亦由阴宅,不免长用,迁徙则可矣。
然亦说阴阳八卦、四象五行、汞铅龙虎者,圣人不欲轻泄天机,托之以寓外丹耳。
故古歌云内药还同外药,厥旨深远,奈何后世不探古人之意,不达自然之理,得一旁门小法,便谓内丹可成,神仙可致?
殊不知自古神仙何不只修内丹,又不必鍊外丹乎?
今天下洞天福地,皆因鍊丹飞升,有炉井丹灶存焉。
若曰先修内丹,必功成然后得用外丹点化,则古神仙奴婢鸡犬随之飞升,又安有先成内丹者乎?
复有遍寻灵草,煅鍊金石,殊不知草纵有灵,水浸则腐,火焚即焦,又岂能长久乎?
皆不通理者也。
予幼知慕道,今二十年,常遇至人授以神诀。
其说盖自神农氏尝百药,教民服饵,曰某性寒,某性热,某性温平,某性杀人,唯丹砂一味能存神与形。
是以世人心神惕乱则砂,尸欲不朽则用水银。
水银感阴阳之气,八百岁而成砂,三千岁而成银,八万岁而成金,愈久愈坚,千变万化。
圣人运水火法、阴阳之气而毕其功,所谓夺得造化机者也。
由砂以至银,由银以至金,金液还丹,取而服饵,长生之理,端在乎此。
夏侯天师云:古圣以上药养神,中药养性,下药遣病,名曰者,以其色也。
《本草》只曰丹砂,曰还者,曰天一之水以至地十之土而还其元色,吕真人所谓「五方还尽得丹名」者是也。
天生成丹,世罕得之,今砂中之止是水银,生不可食,必鍊熟,故曰鍊丹。
曰九转者,一日行二卦,有十二爻,以应一年十二月,初起子一,终于九而转彖也。
此皆神农氏之诀,其书谓之《金碧龙虎经》。
黄帝因修九鼎丹成而飞升,后世遂指为黄帝之书,误矣。
魏伯阳《参同契》、崔真人《入药镜》、青霞子《还丹诀》、彭真人《金钥匙》,论其源始,且百家之源出于此也。
大抵圣人之言,其远如天,文籍所载,理或幽微,唯得道之人,口口相授,为无不成,盖理之所在也。
张平叔云外而易成,真达道也。
愚切闵后学之难,痛大道之无传,辄述先圣之言而直指其要,目曰《指归》,用贻同志云耳。
按:《指归集》卷首,正统道藏本。
古文龙虎经注疏序淳熙十四年四月 宋 · 王道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四
臣道曰:道家之学,有所谓内外丹者,实性命之所系,得之者小则驻景延年,大则登仙入圣。
其徒以书傅世,无虑千万卷,内丹则莫不以神气为本,外丹则莫不以铅汞为宗。
古歌云:「红铅黑汞大丹头,相符红黑是真修。
红铅取精黑取髓,解得红黑药无比。
将红入黑保长生,用黑入红天仙矣。
颠倒两般总成丹,火龙变化为天仙」。
此外丹之要旨也。
古今学道之士,皆以铅汞为大丹药,曾不知真铅、真汞果是何物。
臣自志学之年,则喜闻其事,裒集丹书,研咏意味,夜以继日,至忘寝食。
惟是纸上之语,曾无发明。
绍兴壬申,有道人为臣言,铅汞者,但以山石间所采矿银为真铅,朱砂中所描水银为真汞,教臣停取一斤许,以鼎器火候炼之。
臣以为信然,遂于会稽天庆观治丹室,以其所指试为之,费岁月,耗货财,竟无成效。
非臣心不诚,实方之不良也。
阅乾道甲申,复有道人为臣言,真铅不露体,真汞不呈形。
又曰:真铅不见银,真砂不见汞。
以二物合和为一,分九鼎火而取之,名曰黄芽,以法炼之,变为黄舆紫粉,亦号明窗尘
服之聚精歛神,除却万病。
以臣观之,此盖青霞子昔所造一中丹尔。
至淳熙癸巳,乃遇真师,始悟前所得者皆非真铅、真汞也。
古歌云:「真铅不产五金内,生在杳冥天地先」。
又云:「圣人夺得造化意,手抟日月安炉里。
微微腾倒天地精,攒簇阴阳走神鬼。
日魂月魄若个识,识者便是真仙子。
炼之服之千日馀,身既无阴那得死」。
真师以其秘方口诀以授臣,言下有悟,如梦之觉,后读诸家之书,无不相契,洞然明白。
由是而知日魂月魄为真铅、真汞,从无质以生而有灵质,万物动静,莫不由之。
若安炉立鼎,制造神室,抟日月之根,运水火之变,不失天符之旨,则大药神丹可得矣。
臣三十年间凡三遇人,后得真师,始契妙道。
臣一介武弁,隶职王府,家贫俸薄,未能结真友,采丹材,铸鼎器,造神室,屏迹山林,以从事于斯也,然专心致志,晨夕不忘。
顷因暇日阅《龙虎经》,以行世之本谬误为多,遂用得之于真师者釐而正之,分章定句,为注解。
复以魏伯阳《参同契》證其义,申而为疏,以辨药材之真伪、金石之异同。
去繁撮要,始终相贯,集一编为三卷,上卷十三章,中卷六章,下卷十四章,总三十三章。
非敢传之于后世,姑示同志之丹友耳。
臣疏远之人,不识忌讳,冒昧万死,谨因高士周真一印證,缮写上进。
伏惟万机之暇,留神亲省,使臣有万世一遇之幸,成就素志,是不独臣之私愿,亦真师之付嘱云。
淳熙十四年四月初一日保义郎王道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百拜谨序。
按:《古文龙虎经注疏》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张户部惠山杨梅 南宋 · 张镃
尝闻魏伯阳,铸丹会稽山
功成试其徒,未欲汎与餐。
绐言丹入口,命尽不可还。
一人笃信道,快饵肯作难。
翁复起诸死,携手升云鸾。
临行作奇戏,留使后世看。
聊将一粒变万颗,掷向青林化珍果。
彷佛芙蓉箭镞形,涩如鹤顶红如火。
只随翁字姑号阳,姓杨乃是讹偏旁。
迄今年深少人识,地妪山君应记得。
木生曲直味宜酸,此独甘香胜蜜团。
吾宗望郎忽驰送,色映筠篮光欲动。
想因见此列宿躔,曾遣冰壶纤指弄。
我方水际呼清风,葛巾高挂千丈
为公摘荷盛荐酒,此乐城中那更有。
蒋得之(山)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三三
《河图》《洛书》之数,古无明文,汉儒以后始谓羲卦本之《图》,禹畴本之《书》。
本朝诸儒始有九为《图》、十为《书》、九为《书》、十为《图》之说,二者并行,莫之能正。
朱文公,始以九《图》十《书》为刘长民托之陈图南,辞而辟之,而引邵子为證。
然邵子不过曰:「圆者河洛之数,方者图书之文」。
第言圆方,不言九十。
仆尝答庐陵子晋涑水司马子已言之已悉,今不复重陈。
今得之断然谓《河图》则《先天图》也,《洛书》则五行生成数也。
戴九履一图,不过太一下行九宫数耳。
此不为无见。
盖九宫数见之《乾凿度》,见之张华子传,自是《太一图》,而刘长民取为《河图》,诚有可疑。
《先天图》卦爻方位,缜密亭当,乃天地自然之数,此必为古书无疑
乃仅见于魏伯阳《参同》,陈图南爻象卦数犹未甚白,至邵子而后大明。
今得之定为《河图》,虽未有明證,而仆亦心善之。
仆尝观魏伯阳《参同》所载月法,《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二位相对,即非所谓《先天图》也。
又云「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又云「太一乃君,移居中州」,则又似九宫图矣。
又云「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又云「上弦《兑》数八,下弦亦始之」,则不惟《九宫图》,亦是《后天图》也。
伯阳所取,盖非一图,故其后又云:「上察《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同》考三才」,则《参同》者,虽云参合三才,而其意若取《河图》数为天(《书》又尝以《河图》为《天图》。),五行数为地,后天卦为人。
虽不明言,而一书之中,八卦与甲乙兼举错用。
虽然,《参同》之末云「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则道家步斗法也。
「九还七反,八归六居」,则论道家还丹法也。
步斗与还丹,则亦太一下行九宫法也。
乃知古来不特《九一图》与生成数元有之,虽《天图》亦有之,终不知邵子以前,何为更无人明辩,是致有许纷纷耳。
大抵三图二法,起数虽异,其论则一。
朱子谓「安知《图》不为《书》,《书》不为《图》」?
此又得之所当知也。
惜不及与得之面订其详,姑此奉报。
潼川柳彦养墓碑阴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六、《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二、嘉庆《邛州志》卷四六
先天之学,秦汉而后惟魏伯阳窥见此意,至华山陈处士图南始发其秘。
一再传而为邵子,建图著书以示人。
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于心。
呜呼!
众人以《易》观《易》而滞于《易》,邵子以《易》观心而得乎心。
滞于《易》则象数文字然耳,得乎心则天地万物与我一本也。
邵氏死而失其传,迨汉上朱氏及朱文公蔡元定始申其说。
吾乡观物张公行成亦尝推本邵氏说,为《通变》《经世》诸书,故今乡父兄往往有能道之者。
余虽生晚,亦幸得与闻乎此,然师友之功未能浃洽,蓄疑蕴惑,罕所质问。
来守潼川,乃得郡人柳振坤其父申锡先天太极》诸书以示余,自一岁一月一日一身皆有图说,至于九畴会极,中央立极,中星合极,复分画而附益之。
又作《三易图说》十卷以探羲、文、孔氏之秘,而上下经六十四卦,卦为二图以释其义。
呜呼,是区区者奚所为而然哉!
身既隐矣,明既丧矣,非以钓名干泽也,自阴阳、五行、星历、气候反覆参验以求之心,凡以自明耳矣。
余既不及与柳君接,其说有余所弗及、余所偶同,又有余所欲言于君者,皆不得而相与可否焉。
既以恨恨,又叹夫世之有志于学而不见知于人,槁项黄馘以死者多矣,然其书固不与俱亡也。
葬有日,吾度周卿为铭其墓,振坤更欲求余语以识诸碑阴,振坤之所以称美、爱录者,亦既无所不尽矣。
虽然,洞洞乎,属属乎,如执玉,如奉盈,如将失之,振坤茍于是焉求之,以不坠考志焉,兹其为称美、爱录也,不既多乎?
尚懋敬之。
司马子已先后天诸图1231年6月9日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七、《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三 创作地点: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
涑水司马叔原覃思义理之学,自羲文之《易》、《河图》《洛书》之数、阴阳动静之义、日月迟速之度以及周、程、张、邵、朱、张子之书,旁观历览,为图为书,时贤皆有题识,又欲求一言于予。
予迁靖未返,不得与叔原共学,姑识数者之疑于末。
且《先天图》自魏伯阳《参同》、陈图南爻象卦数始略见此意,至邵尧夫而后大明。
千数百年间,不知此图安所托,而图南始得此图,亦已奇矣,而诸儒无称焉。
数往者顺,谓《震》、《离》、《兑》、《乾》,知来者逆,谓《巽》、《坎》、《艮》、《坤》,皆以左旋言之。
叔原以为自《乾》至《震》,自《坤》至《巽》,此必有所据。
朱文公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引子说辩析甚精,叔原从之。
子不过曰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且戴九履一之图其象圆,五行生成之图其象方,是九圆而十方也,安知子不以九为《图》、十为《书》乎?
朱子虽力攻刘氏,而犹曰《易》、《范》之数诚相表里,为可疑耳。
又曰「安知《图》之不为《书》,《书》之不为《图》」,则朱子尚有疑于此也。
近世朱子发张文饶精通邵学,而皆以九为《图》、十为《书》,朱以《列子》为證,张以子为主。
予尝以《乾凿度》及《张平子传》所载太一下行九宫法考之,即所谓戴九履一者,则是图相传已久,安知非《河图》也?
靖士蒋得之云当以《先天图》为《河图》,生成数为《洛书》,亦是一说。
叔原谓日月亦左旋,此张说朱意也。
第日起北陆,春西陆,夏南陆,秋东陆,而返乎北陆,则为右乎?
左乎?
谓日速月迟,读书穷理正欲其自得。
叔原所引「见处一分亏」之诗,即予少作也,吾侪所见本不相远。
第以历家细算分数言之,则月行十三度馀者,特约法耳。
其实则一日至四、二十四至晦行十四度馀,五日至八、二十至二十三行十三度馀,惟自九日至十九仅行十二度馀。
此犹二至之晷刻最迟,不为无理,而叔原反疑之,独取望日为證,则望日正行迟之日也。
况本乎阳者常舒迟,本乎阴者常急促,若日迟而月速,大者舒而小者促,此亦阴阳自然之分也。
叔原之图精且密矣,盍更以是审思之。
日食书甲乙,如辛卯日与辰相克为异,尤不经。
康成虽有是,然《春秋》壬午日食,亦日与辰相克也,而左氏谓不为灾,又何邪?
叔原谓分星起于汉唐,谓汉则已后,谓唐则滋邈,岂以左氏内、外传与《周礼》为不可信邪?
是三书亦有可疑,而分次之相传已久,独星不依方而以受封之日为次,此传注之可疑而未有以破之耳。
大抵叔原十得六七,予方歛衽之不暇,尚有未能释然者,姑摘一二以备审订。
他时道僰以如邛,叔原必有以复于予也。
绍定四年六月甲子临邛魏某书。
绵州教授承奉郎致仕君季乙墓志铭1218年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四、《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二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
嘉定六年秋晋原唐述之季乙以《易》学为四川类试第一,余之表兄高南叔某、西叔某咸在高等。
初,西叔有女子曰晋,生而明晤,每重于择对,于是闻述之贤而文,遂许妻之。
其年余守郡通义,述之入对大问,便道过余,留三日谷,问所试《易》,乃以《系辞》「天地定位」以下八句为题,述之对曰:「求易于有象之初,固有以具其相资之理;
论易于重卦之后,始有以神其至变之用」。
其意盖谓天地间固有是自然之易,而包牺氏因之以作八卦;
八卦既画,又重之以极其变。
此先天心法也。
余曰:「大哉,子之及此也!
先天之学,前代无传焉,自魏伯阳已若窥见此意,至华山陈处士图南始尽发其秘。
一再传而为伊川邵子,则建图著书以示人,且曰万化万事皆生于心,其言可谓深切著明矣。
而得其传者且寡,以用之于科举则又绝无而仅有。
今子于数往知来之义虽断以己意,而先天画卦之序、包牺心法之秘,则有以得夫陈、邵之指,斯不亦可尚矣夫」!
明年绵州州学教授,归自行京,西叔以子妻之。
余又除郡舍馆之累月,体行醇固,不以忧喜见色,而勤学厉行,人有片善寸长则耻躬不逮,不学不能不已也。
余奉使东川,辞去。
明年当上,适以妇妊及月,姑徐以待其免。
既免而母子胥逝,述之伤悼不自任,凡以致其忠爱者罔弗尽,然因是邑邑寡悰。
至视事于绵,乃能勉自振发,率昧旦大会诸生,以经谕一员番上迭讲,而己为订其可否,退又督课肄之程,厉入出之禁。
丙夜诣诸生,不间寒暑。
太守贤之,不俟满岁,即以姓名上闻。
旁近郡邑闻风,亦愿造焉。
俄以妇练祥醮祭连夕,遂得疾,为庸医误下疏浚之剂,精气顿索。
其夕梦脏间有五竖子,各衣其方色,若将决去者。
厥明,述之请于其亲曰:「儿疾不可为矣,得豆区禄不克终养,且未有后,以为亲忧。
即死,愿以弟季垕之子为子」。
言讫乃绝。
嘉定十年三月二十四日,适其妇始生之日也,其月甲辰,其日己未,又与妇生之月同,呜呼异哉!
余时将漕东蜀,闻讳音即驰书币逆其丧以归晋原
又一年,余以心制乞身,述之之父道宁谋以十□年□月□日葬述之于□□乡□□里□山之原,而状其行以告余,俾识诸竁。
余拊其状,泣数行下,不忍辞也。
考其世,自曾王考亘为宣教郎,知火井县,王考德成尝贡于乡,父道宁未仕,世居崇庆晋原
母同郡康氏。
先是贡士府君少孤,刻志《书》《诗》,旁涉子史,晚又读《易》,将有所论著而不克终其志。
一日贡士之冢子道昌梦其父危坐,若有愠色,请所以,不对。
道昌曰:「大人得无以《易传》未终乎」?
曰:「然」。
既又曰:「汝弟将有子矣」。
道昌寤,以语其弟,明年乃生述之,遂名以述孙而授之《易》。
其后更名季乙以应事,而仍字以述之,示不忘其初也。
然孰知潜德蕴文者盖已累世,而述之仅以一第殒身邪!
谓其有后矣,而竟亦何为者邪!
余表侄夙有美质,不烦姆训,作嫔于唐,克蹈《家人》之正,呜呼,亦孰知其遂止此邪!
从我于眉山者累月,是时余与西叔偕侍庭闱,今西叔丧母悼妻,而余亦与于哭泣之哀,况铭吾述之也邪!
铭曰:
慨自士习日卑,舍本趋末,则有未信而仕、不知而作者矣。
孰能知述之之贤,早有志于本,学推儒先之绪言,以求先天之心法。
使假之以年,精体笃践,则亦庶几孔门之所谓达者。
既厚其予,而亟其夺。
惟是令名,奕世不椓。
鹧鸪天 其一 腹疾困睡和朱希真 南宋 · 刘克庄
 押阳韵
前度看花白发郎
平生痼疾是清狂。
幸然无事污青史,省得教人赤章

游侠窟少年场
输他群谢诸王
居人不识庚桑楚弟子谁从魏伯阳
文大监赴召 南宋 · 阳枋
 押阳韵
云门大卷声铿锵(自注:公所居地名曰云门。),不比寒谷号蛩螀。
长笑归来书满床,著眼不用垂簪裳。
夤缘仕版亦逢场,一鼎热处元清凉。
年来道心包乾刚,鉴净水止无迎将。
付物大公齐混茫,玲珑窗牖开八荒。
霁月海东悬秋霜,照破蒙昧横津梁。
不才赋资如点狂,柱倚宝瑟心陶唐。
冰轮玉井情徜徉,祥云丽日希馀光。
布帛菽粟味尤长,寻绎此乐徒激昂。
颀然美人天西方,许我立雪来其旁。
欲坐春风吸馀芳,听说夜话摅中肠。
又闻催归侍玉皇,挈提北斗斟天浆。
净洗世表尘昏黄,席此广宇归康庄。
起舞掉头帆飞扬,誓鸣急桨随乌樯,参同希传魏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