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吴鼓吹曲十二曲 其五 秋风 孙吴 · 韦昭
秋风者。言孙权悦以使民。民忘其死也。当汉拥离。
秋风扬沙尘。寒露沾衣裳。
角弓持弦急。鸠鸟化为鹰。
边垂飞羽檄。寇贼侵界疆。
跨马披介胄。慷慨怀悲伤。
辞亲向长路。安知存与亡。
穷达固有分。志士思立功。
思立功。邀之战场。
身逸获高赏。身没有遗封(○《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十八。《诗纪》二十。又《文选》二十八出自蓟北门行注引韦曜集引裳、鹰二韵。)。
云阳赋 其二 孙吴 · 韦昭
押麻韵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甘蔗椑柿,榛栗木瓜(《御览》九百七十一引韦曜《灵阳武赋》,列于潘岳《闲居赋》之前,知「灵」是「云」字,即赋之重出。)。
因狱吏上辞 孙吴 · 韦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囚荷恩见哀,无与为比,曾无芒氂,有以上报,孤辱恩宠,自陷极罪。念当灰灭,长弃黄泉,愚情慺慺,窃有所怀,贪令上闻。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一卷,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难得详究,故时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所急,不宜乖误。囚自忘至微,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新写始毕,会以无状,幽囚待命。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乞上言秘府,于外料取,呈内以闻。追惧浅蔽,不合天听,抱怖雀息,乞垂哀省(《吴志·韦曜传》)。
又论薛莹等 孙吴 · 周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一
薛莹、王蕃,器量绰异,弘博多通;楼玄清白节操,文理条畅;贺劭厉行贞洁,机理清要;韦曜笃学好古,博观群籍,有记述之才。胡冲以为玄、劭、蕃一时清妙,略无优劣;必不得已,玄宜在先,劭当次之。华核诗赋之才,有过于曜,典诰不及也(《御览》四百四十五。)。
答张布(十月) 其一 孙吴 · 孙休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孤之涉学,群书略遍,所见不少也;其明君暗主,奸臣贼子,古今贤愚成败之事,无不览也。今曜等入,但欲与论讲书耳,不为从曜等始更受学也。纵复如此,亦何所损?君特当以曜等恐道臣下奸变之事,以此不欲令入耳。如此之事,孤已自备之,不须曜等然后乃解也。此都无所损,君意特有所忌故耳(《吴志·嗣主休传》。休欲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讲论道艺,曜、冲素皆切直,布恐入侍发其阴失,令己不得专,因妄饰说以拒遏之,休答曰。)。
上疏请召还薛莹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汉时司马迁、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与六经俱传。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未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己,若使撰合,必袭孚、峻之迹,惧坠大皇帝之元功,损当世之盛美。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是以凄凄为国惜之。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吴志·薛综传》。皓下莹狱徙广州,右国史华覈上疏云云。)。
上疏救韦曜 孙吴 · 华覈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曜运值千载,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貂蝉内侍,承合天问,圣朝仁笃,慎终追远,迎神之际,垂涕敕曜。曜愚惑不达,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而拘系史官,使圣趣不叙,至行不彰,实曜愚蔽当死之罪。然臣慺慺,见曜自少勤学,虽老不倦,探综坟典,温故知新,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过曜者。昔李陵为汉将,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今曜在吴,亦汉之史迁也。伏见前后符瑞彰著,神指天应,继出累见,一统之期,庶不复久。事平之后,当观时设制,三王不相因礼,五帝不相沿乐,质文殊余,损益异体,宜得曜辈依准古义,有所改立。汉氏承秦,则有叔孙通定一代之仪,曜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又《吴书》虽已有头角,叙赞未述。昔班固作《汉书》,文辞典雅,后刘珍、刘毅等作《汉记》,远不及固,叙传尤劣。今《吴书》当垂千载,编次诸史,后之才士论次善恶,非得良才如曜者,实不可使阙不朽之书。如臣顽蔽,诚非其人。曜年已七十,馀数无几,乞赦其一等之罪,为终身徒,使成书业,永足传示,垂之百世。谨通进表,叩头百下(《吴志·韦曜传》)。
志林 其三 韦昭《吴书》不为丞相孙邵立传 东晋 · 虞喜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全晋文 卷八十二
吴之创基,邵为首相,史无其传,窃常怪之。问刘声叔。声叔,博物君子也。云「推其名位,自应立传」。项峻、丁孚,时已有注记,此云:「与张惠恕不能」。后韦氏作史,盖惠恕之党,故不见书(《吴志·大帝权传》注)。
又释王摛难明堂配飨议 南朝 · 何佟之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九
孝经是周公居摄时礼,祭法是成王反位后所行,故孝经以文王为宗,祭法以文王为祖。又孝莫大于严父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寻此旨宁施成王乎?若孝经所说,审是成王所行,则为严祖,何得云严父邪?且思文是周公祀后稷配天之乐歌,我将是祀文王配明德之乐歌,若如摛议,则此二篇,皆应在复子明辟之后,请问周公祀后稷文王为何所歌?又国语云:周人禘喾郊稷,祖文王,宗武王。韦昭云:周公时以文王为宗,其后更以文王为祖,武王为宗。寻文王以文治而为祖,武王以武定而为宗,欲明文亦有大德,武亦有大功。故郑注祭法云:祖宗通言耳。是以诗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注云:二后,文王武王也。且明堂之祀,有单有合,故郑云,四时迎气于郊,祭一帝,还于明堂,因祭一帝,则以文王配。明一宾不容两主也。享五帝于明堂,则泛配文武,泛之为言无的之辞,其礼既盛,故祖宗并配(《南齐书·礼志》上永元二年佟之建议,与王摛不同佟之又议。)。
围棋 唐初 · 王绩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饱食端居暇,披襟弈思专。
雕盘蜃胫饰,帖局象牙缘。
裂地四维举,分麾两阵前。
攒眉思上策,屈指计中权。
劲卒衡(韩校疑为「冲」)围度,奇军略地旋。
鱼鳞张九拒,鹤翅拥三边。
逐征何待应,争锋岂厌先。
双关防易断,只眼畏难全。
将骄多受辱,敌耻屡摧坚。
骤睹成为败,频看绝更连。
许知愁越复,恤弱贵邢迁。
诽俗韦弘嗣,邀名葛稚川。
分阴虽可重,小道讵宜捐?
相公摧屐日,樵客烂柯年。
唐尧犹不弃,孔父尚称贤。
博术存书录,壶经著礼篇。
寄言陆士衡,无嗤王仲宣。
孝经注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巳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夫。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馀。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愈远。源流益别。近观孝经旧注。舛駮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综。理亦条贯。写之琬王。庶有补于将来。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烦。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道行无迹。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我天人师。示第一义。师无可说之法。义为不二之门。其定也。风轮驻机。其慧也。日宫开照。其用也。春泉利物。三者备体。谁后谁先。入无量而不动。开法华而涌出。湛兮以有无观听而莫测。寥焉以远近思维而不穷。智德皆空。为真实际。大悲恒寂。遍抚偫迷。月入百川之中。佛匝千花之上。修而證者。元同妙有。应而起者。旁作化身。先大师适来此土。化身欤。适去他方。补处欤。不可得而知也。自如来现灭。四魔横恣。人天无怙。寄命崩崖。胜大敌者。那罗延身。销大毒者。伽陀妙药。拔陷扶坠。而生大师。大师延陵马氏。讳元素。字道清。崇高绍兴于法位。冑绪不系于人间。慈母方娠。厌患荤肉。长至之日。诞弥仁尊。生有异祥。乳育安静。既龀。稽首父母。求归法门。即日获请。出依精舍。如意年中薙度。隶江宁长寿寺。既进具已。戒光还照。定水澄源。鹅王之不受泥尘。香象之顿除羁锁。未之比也。身长七尺。体无凡骨。眉毛际脸。口若方丹。目不顾盻。声侔扣王。入南牛头山事威大师。撞钟大鸣。入海同味。迦叶以头陀第一。大师亦斗薮尘劳。闻一知十。未尝请益。观法无本。观心不生。喻金刚之最坚。比狮子之无畏。圆月照海。高深尽明。慧风吹云。宇宙皆净。威大师摩顶谓曰。东南正法。待汝兴行。命于别位。开导来学。于是驺虞驯扰。表仁之至也。众禽献果。明化之均也。接足右绕。百千人俱。大师悉以菩萨呼之。教习大乘。戒妄调伏。自性还源。无渐而可随。无顿而可入。摩尼照物。一切如之。吾常默默。无法可说。或有信愿双极。恳求心要。于我渴仰。施汝醍醐。问禅定耶吾无修。问智慧耶吾无得。道惟心證。不在言通。怀帝释轮。终为世论。自净而已。无求色声。既悟者小无微尘。大无三界。当悟者内珠虽隐。犹作来因。药草万殊。根茎等润。貌和言寡。饥至饱归。或有闻尊称而迁善。现色身而独得。我无示念(一作尔念)。道溥慈圆。食不问咸酸。口不言寒暑。身同池水。饱蚊蚋之饥渴。道离人我。顺众生之往来。贵贱怨亲。是法平等。故馈甘味而不辞。同于糗糒。奉上服而不拒。齐于弊褐。俾夫家有道侣。府无争人。开元中。本寺僧法密请至京口。润州刺史韦铣洒扫鹤林。斯焉供养。有屠者恣刃。积骸如山。闻大师尊名。来仰真范。忽自感悟。忏伏求哀。大师受之。又白言。和尚大悲。当应我供。大师衲衣跏趺。未尝出户。公侯稽首。不为动摇。至是如其恳求。忻然降诣。夫盗隐其罪。虎慈其子。仁与不仁。皆同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今浊流一澄。清水立现。诸佛所度。我亦度之。天宝中。扬州僧希元密请至广陵。便风驰帆。白光引棹。楚人相庆。佛日度江。梁宋齐鲁倾都来会。津塞途盈。人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邱陵。皆委于所在。行无住舍。礼部尚书李澄时为杨州牧。齐心跪谒。为众唱首。望慈月者。谁不清凉。传百亿明灯。照四维上下。尘沙之数。皆超佛乘。二州以贪法之心。移牒踰月。均吾喜舍。成尔坚牢。无非道场。还至本处。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坐灭。呜呼。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幢幡盖网。光蔽日月。以其月二十一日。四众等号捧金身。建塔于黄鹤山西原。像法也。州伯邑宰。执丧师之礼。率众申哀。江湖震悼。曩于寺内移居。高松互偃。涅槃之夕。椅桐双枯。虎狼哀号。声破山谷。人祗惨恸。天地晦冥。及发引登原。风雨如扫。慈乌覆野。灵鹤徊翔。有情无情。德至皆感。初达摩祖师传法。三世至信大师。信门人达者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智慧。信大师就而證之。且曰。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偫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凉风既至。百实皆成。汝能总持。吾亦随喜。由是无上觉路。分为此宗。融大师讲法则金莲冬敷。顿锡而灵泉满溢。东夷西域。得神足者。赴会听焉。融授岩大师。岩授方大师。方授持大师。持授威大师。凡七世矣。真乘妙缘。灵祥嘉应。佥具传录。布于人世。门人法镜。吴中上首是也。门人法钦。径山长老是也。观音普门。文殊佛性。惟二菩萨。重光道源。门人法励法海。亲奉微言。感延霜露。缮崇龛座。开构轩楹。时惟海公。求报师训。庐孔氏之墓。起净明之塔。世异人同。泫然长慕。僧慧端等。荫旃檀树。皆得身香。菩萨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齐浣。故刑部尚书张均。故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故广州都督梁升卿。故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故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故润州刺史韦昭理。故给事中韩延赏。故御史中丞李丹。故泾阳县令万齐融。礼部员外郎崔令钦。道流人望。莫盛于此。弟子尝闻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洗心瞻仰。天汉弥高。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过去圣贤诸功德。藏志之所至。无不闻知。鲁史从告。况乎传信。其文曰。浊金清镜。在尔销鍊。磨之莹之。功至乃现。膏溃炷然。光明外遍。阳升律应。草木皆变。启迪瘖瞽。惟吾大师。息言成教。舍法兴悲。辰极不动。风波自移。境因心寂。道与人随。杳然元默。湛入无为。性本非垢。云何净除。身心宴寂。大拯沦胥。内光无尽。万境同如。甘露正味。琉璃妙器。遍施大千。无同无异。度未度者。化周缘备。道树忽枯。涅槃时至。我无生灭。随世因缘。吉祥殿上。应化诸天。寂寂灵塔。滔滔逝川。恒沙劫坏。智月常圆。
辩易九六论 其二 六九之数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艮下艮上)之随。䷐(震下兑上)唯六二爻不动。馀五尽变。变者遇九六也。二不动者。遇八也。
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夫屯䷂(震下坎上)六位尽。不遇六九。故不动。既无所之。即以世爻为占。桉屯是坎宫二世卦。故以一为占。则遇八。夫豫䷏(坤下震上)是震宫一世卦。以初六为占。亦遇八。韦昭于此注云。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上为屯。坤下震上为豫。言得此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八为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不动。所以筮史占之。谓闭而不通者。爻无为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谓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当二百一十六言三十六者举老阳也)。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当百四十有四言二十四者举老阴也)。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六十四卦都三百六十四爻。阴阳相半。各一百九十二爻。阳爻一爻三十六策。合为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一爻二十四策。合为四千六百八。
辩易九六论 其四 与董生言易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国语又云。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韦昭云。泰三至五震象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与贞屯悔豫义同。刘子曰。昭此说用互体有震。桉董因之言天地配亨。是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爻。夫泰乾坤体全。内外位正。内为身。外为事。卜得国事也。以外卦为占。六五居尊位。故统论卦下辞曰。小往大来。爻遇归妹。故曰天地配亨。何必取互体也。
阳城驿 中唐 · 元稹
押尤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阳城驿
引用典故:不事周 无儿悲邓攸 改词曹 鸟哭杨震
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道州:指阳城。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元和郡县图志·道州》:“秦属长沙郡……贞观八年改为道州。”)。
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曾、闵:曾参、闵损之并称。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事亲至孝闻。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少为继母所苦,冬月衣芦花。其父知之,欲出继母,损劝阻之。孔子曾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事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既孤善兄弟(孤:父母双亡。《管子·轻重》:“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兄弟和且柔。
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
遂誓不婚娶,没齿同衾裯。
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
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相别竟不得,三人同远游。
共负他乡骨,归来藏故丘。
栖迟居夏邑(“栖迟”句:《新唐书·阳城传》:“徙陕州夏县,世为宦族。”《元和郡县图志·陕州》:“夏县,望,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安邑县地……后魏孝文帝十八年改为夏县,因夏禹所都为名……乾元三年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邑人无苟媮。
里中竞长短(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始自周代,其制不一。唐时以百户为里。《旧唐书·食货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来问劣与优。
官刑一朝耻,公短终身羞(公短:被阳城认为错误,或被阳城批评。)。
公亦不遗布,人自不盗牛(“公亦”二句:《后汉书·独行传》载,太原王烈以义行称名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乞不令王彦方(烈之字)知之。”烈闻,使遗布一端以激之。)。
问公何能(一作德)尔,忠信先自修。
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雠。
声香渐翕习(翕习:《文选·左思〈蜀都赋〉》:“藏镪巨万,釽摫兼呈,亦以财雄,翕习边城。”吕延济注:“翕习,威盛貌。”),冠盖若云浮(冠盖:指官员之冠服与车乘。冠,礼帽。盖,车盖。此指仕宦荣显。)。
少者从公学,老者从公游。
往来相告报,县尹与公侯。
名落公卿口,涌如波荐(一作数万)舟(波荐:原作“数万”,据蜀本、卢本、杨本、全诗改。)。
天子得闻之,书下再三求。
书中愿一见,不异旱地(一作呈天)虬。
何以持为聘,束帛藉琳球(束帛:捆为一束之五匹帛,古代作为聘问、馈赠之礼物。《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汉郑玄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贾公彦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两端合卷,总为五匹,故云束帛也。”藉: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之垫物。琳球:参卷1《桐花》注。)。
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辀(驷马:驾一车之四马。驷马高车为尊贵者之所乘。辀:小车上之独辕,此泛指可坐乘之小车。此类车供年长官高德隆者乘用,属特殊礼遇。)。
公方伯夷(一作云自挺)操,事殷不事周(“公方”二句:方伯夷,原作“云自挺”,据蜀本、卢本、全诗、钱校改。伯夷,商孤竹君之长子,名允,后投西伯。西伯死,武王伐纣,其与叔齐叩马而谏。纣亡,二人逃入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事详《史记·伯夷列传》。)。
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我闻天子忆,安敢专自由。
来为谏大夫(谏大夫:即谏议大夫,正四品下,掌谏诤议论,侍从顾问,为清望之官。),朝夕侍冕旒(冕旒:古代天子及士大夫以上之礼冠,顶有冕版称延,前有下垂之玉串称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后专指皇帝之冠,此借指皇帝。)。
希夷惇薄俗(希夷:谓清静无为,任其自然。《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惇:劝勉。),密勿献良筹(密勿:机密。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一《密勿》:“(《金壶二集》)又云:刘向传注:密勿,犹黾勉也。班固《典引》:前圣皋、夔、衡、旦,密勿之辅。注:密勿,犹黾勉也。《汉书》引诗:黾勉从事,改作密勿从事。……后人沿袭,遂作秘密解矣。”)。
神医不言术,人瘼曾暗瘳(瘳:病愈。《说文·疒部》:“瘳,疾愈也。”徐锴系传:“忽愈若抽去之也。”)。
月请谏官俸,诸弟相对谋。
皆曰亲戚外,酒散目前愁。
公云不有尔,安得此嘉猷。
施馀尽酤酒,客来相献酬。
日旰不谋食(旰:原作“旴”,据蜀本、杨本、类苑、全诗改。《说文·日部》:“旰,晚也。”),春深仍敝裘。
人心良戚戚,我乐独由由(一作油油)。
贞元岁云暮,朝有曲如钩。
风波势奔蹙,日月光绸缪。
齿牙属为猾(“齿牙”句:《国语·晋语一》:“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韦昭注:“猾,弄也……骨在口中,齿牙弄之,以象谗口之为害也。”又,“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禾黍暗生蟊(蟊:吃苗根之害虫。《尔雅·释虫》:“食根,蟊。”)。
岂无司言者(司言者:指谏议大夫等司谏诤之官吏。),肉食吞其喉。
岂无司搏者(司搏者:指御史台等属官。司搏,伺机捕捉。《周礼·秋官·士师》:“以比追胥之事。”汉郑玄注:“胥,读如宿偦之偦。偦,谓司搏盗贼也。”孙诒让正义:“司搏,与‘伺捕’同。汉人多以‘司’为‘伺’,以‘搏’为‘捕’,《小司徒》注作‘伺捕’。”),利柄扼其(一作如)鞲(其:原作“如”,据全诗、文粹、钱校及前文改。韝:同“鞲”,革制臂套,射箭、架鹰时套在左臂或套于两臂,束衣袖以便操作,妇女时亦用作装饰。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诗之一:“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仇兆鳌注:“鞲,捍臂也,以皮为之。”)。
鼻复势气塞,不得辩薰莸(辩:通“辨”,分别。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叚借为辨。”薰莸:香草与臭草,比喻善与恶。《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
公虽未显谏,惴惴如患瘤。
飞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炎炎日将炽,积燎无人抽(燎:见卷1《赛神》注。)。
公乃帅其属,决谏同报仇。
延英殿门外(延英殿:唐代宫殿名,在延英门内。《唐六典·尚书·工部》:“(大明宫)宣政(殿)之左曰东上閤,右曰西上閤,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右曰含象殿。”),叩閤仍叩头。
且曰事不止,臣谏誓不休。
上知不可遏,命以美语酬。
降官司成署(司成署:国子监之别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国子监为司成馆,咸亨元年复旧。《新唐书·阳城传》:“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坐是下迁国子司业。”),俾之为赘疣。
奸心不快活,击刺砺戈矛。
终为道州去,天道竟悠悠。
遂令不言者,反以言为尤(尤:通尤,过失,罪过。《说文·言部》:“尤,罪也。”)。
喉舌坐成木(“喉舌”句:谓讽谏者存避祸之心,闭口不言,有如木偶。),鹰鹯化为鸠(“鹰鹯”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鹰鹯,比喻忠勇之士,而化为鸠,则变为无所作为之懦夫矣。)。
避权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冠豸”句:冠豸,即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服。冠猴,沐猴而冠之略,谓猴戴人冠,徒具人形,而无其实。比喻徒居其位而不谋其政者。)。
平生附我者,诗人称好逑(“诗人”句:谓视之为同类、知己。《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私来一执手,恐若坠诸沟。
送我不出户,决我不回眸(决:通诀,告别。《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司马贞索隐:“决者,别也。”)。
唯有太学生,各具粮与糇(粮与糇:食粮,乾粮。糇,乾粮。《广韵·侯韵》:“糇,乾食。”)。
咸言公去矣,我亦去荒陬。
公与诸生别,步步驻行驺。
有生不可诀,行行过闽瓯(闽瓯:闽,古种族名,生活于今浙江省南部与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瓯,古地名,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后为温州之别称。)。
为师得如此,得为贤者不。
道州闻公来,鼓舞歌且讴。
昔公居夏邑,狎人如狎鸥。
况自为刺史,岂复援鼓桴(“岂得”句:谓阳城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教化为先。鼓桴:鼓槌。)。
滋章一时罢,教化天下遒。
炎瘴不得老,英华忽已秋。
有鸟哭杨震(“有鸟”句: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震年五十始仕于州郡,官至司徒、太尉,终以忠遭忌,免官自尽。传说震死时有大鸟飞临丧典,悲鸣落泪。事详《后汉书·杨震传》。),无儿悲邓攸(“无儿”句:邓攸,字伯道,永嘉中为石勒所俘,后南逃江南,步行,担其子及侄,度不能两全,乃弃子全侄,后竟无子嗣。时人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事详《晋书·良吏传·邓攸》。)。
唯馀门弟子,列树松与楸。
今来过此驿,若吊汨罗洲(汨罗洲:在今湖南汨罗市。《元和郡县图志·岳州·湘阴县》:“汨水,东北自洪州建昌县流入,西经玉笥山,又西经罗国故城为屈潭,即屈原怀沙自沉之所,又西流入于湘水。”)。
辞(一作祠)曹讳羊祜(“辞曹”句:辞,原作“祠”,据卢本、《晋书·羊祜传》及白居易《和阳城驿》改。羊祜镇荆州,抚士卒,惠百姓,且立身清俭,家无馀财。祜卒,襄阳百姓为之立碑建庙。荆人尊之,避其名讳,屋室皆以门为称,户曹改为辞曹。事详《晋书·羊祜传》。阳城在道州,有惠于百姓,百姓感戴,以“阳”名其子。),此驿何不侔。
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
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
吾闻玄元教(玄元教:即道教。唐初追崇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简称玄元。道教以老子为教祖,故云。),日月冥九幽(九幽:极深暗之处,即九泉之下。)。
幽阴蔽翳者,永为幽翳(一作阴)囚(“幽阴”二句:谓蔽贤者,将永沉日月照临不到之深渊,世世为幽界之囚徒。阴,全诗、文粹、钱校作“翳”。)。
答段成式书七首 其一 唐 · 温庭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庭筠白。节日僮干至。奉披荣诲。蒙赉易州墨一挺。竹山奇制。上蔡轻烟。色夺紫帷。香含漆简。虽复三台故物。贵重相传。五两新胶。乾轻入用。犹恐于潜旷远。建业尪羸。韦曜名方。即求鸡木。傅元佳致。别染龟铭。恩加于兰省郎官。礼备于松棂介妇。汲妻衡弟。所未窥观。广记汉仪。何尝著列。矧又元洲□上苑青琐西垣。雠字犹新。疑签尚整。帐中女史。犹袭青香。架上仙人。常持缥祑。得于华近。辱在庸虚。岂知夜鹤频惊。殊惭志业。秋蛇屡绾。不称精研。惟忧痗物虚投。蜡盘空设。晋陵虽坏。正握铜兵。王诏徒深。谁磨石砚。捧受荣荷。不任下情。庭筠再拜。
上汉南卢尚书状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某顷以声迹幽沈。音辉悬邈。空灭许都之刺。竟乖梁苑之游。于服义而徒深。顾归仁而尚阻。今幸假涂奥壤。赴召遐蕃。越贾生赋鹏之乡。过王子登楼之地。岂期此际。获奉馀恩。而又询刘苑之世亲。问栾却之官族。优其通旧。降以清谈。言念古人。重难兄事。季布始拜于袁盎。萧何近下于周昌。将用比方。彼有寥落。徒迫于祇役。尝抱沈疴。空思韦曜之茶。莫及孔融之酒。遂不得仰沾美禄。一中圣人。歌山简倒载之欢。暗定国益明之量。草戚上道。徘徊乐乡。况蒙卫以武夫。假之骏马。前腾郢路。却望汉皋。俯缘逐逐之姿。翻阻迟迟之恋。封笺写邈。下笔难休。尚书三兄镇静上游。仪刑偫后。平南让勇。征北推能。固当已注宸襟。即归台席。夫岁星降气。嵩岳生神。苟鼎饪之可逃。则天爵而何寄。伏惟特以苍生为虑也。某材诚漏薄。志实辛勤。九考匪迁。三冬益苦。引锥刺股。虽谢于昔时。用瓜镇心。不惭于前辈。倘得返身湖岭。归道门墙。粗依鸣益之馀。以奉陶镕之赐。则尚可濡毫抒艺。杀竹贡能。记录咎繇之谟。注解傅岩之命。庶于此日。不后他人。伏惟始终识察。
茶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事类赋》卷一七
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挹此霜华,却兹烦暑。清文既传于杜育,神思亦闻于陆羽。若夫撷此皋卢,烹兹苦荼,桐君之录尤重,仙人之掌难逾。豫章之嘉甘露,王肃之贪酪奴。待枪旗而采摘,对鼎䥶以吹嘘。则有疗彼斛瘕,困之水厄,擢彼阴林,得于烂石。先火而造,乘雷以摘。吴主之忧韦曜,初沐殊恩;陆纳之待谢安,诚彰俭德。别有产于玉垒,造彼金沙,三等为号,五出城花。早春之来宾化,横纹之出阳坡。复闻灉湖含膏之作,龙安骑火之名。柏岩兮鹤岭,鸠阮兮凤亭。嘉雀舌之纤嫩,玩蝉翼之轻盈。冬牙早秀,麦颗先成。或重西园之价,或侔团月之形。并明目而益思,岂瘠气而侵精。又有蜀冈牛岭,洪雅乌程,碧涧纪号,紫笋为称。陟仙崖而花坠,服丹丘而翼生。至于飞自狱中,煎于竹里,效在不眠,功存悦志。或言诗为报,或以钱见遗。复云叶如栀子,花若蔷薇,轻飙浮云之美,霜笴竹箨之差。唯芳茗之为用,盖饮食之所资。
酒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事类赋》卷一七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若夫仪狄初制,少康造始,九投百品之精,一宿三重之美。既阴阳之相感,亦吉凶之所起。挹此思柔,诵兹反耻。则有优韦曜而赐荈,为穆生而置醴。定国数石而精明,郑玄一斛而温伟。三日仆射,百钱阮子。陈谏每唱于回波,养性亦浇于累隗。尔其乐兹在镐,挹此如渑。法郑君之能酿,忆刘伶之解酲。山涛既闻于八斗,陆纳才堪于二升。陶侃则过限便止,孔顗则弥月不醒。文举嘲曹公之禁,简雍讥先主之刑。伐木许许,酾酒有藇。倾荒外之樽,采海中之树。三雅既闻于刘表,百榼仍传于子路。赏钟会之不拜,美孟嘉之得趣。酌此中圣,赐之上尊。梁武之称臧盾,谢奕之逼桓温。行朱虚之军法,醉丞相之后园,或投醪而感义,或举杯而杀人。谢朏曾闻于指口,管仲尝忧其弃身。饮之孔偕,乐此今夕。营彼糟丘,溺滋窟室。子良持鎗以乍进,延之据鞍而自适。既营度于五齐,亦均调乎六物。遗羊祜而弗疑,折张昭而屡屈。嘉皇甫之质厚,鄙王琨之俭啬。则有眠毕卓之瓮,入步兵之厨,饮瀛洲之玉膏,挹南岳之琼酥。亦闻醉里遗冠,瓮头加帽,银钟之宠思话,缥醪之赐崔浩。裴粲则勤以献诚,阴铿则仁而获报。逢括颈于消难,见倾家之次道。复闻孔群喻之糟肉,孙朝积年曲封。显父之饯百壶,唐尧之举千钟。岂顾季鹰之身后,且醉高欢之手中。应彼东风,酝兹狂药,冬酿兮夏成,汾清兮邺酌。亦云王瞻三术,酆舒五罪,汉有长乐之仪,吴有钓台之会。一斗河东之赐,千日中山之醉。苏微为之而成疾,庆封为之而易内。至若老羌之渴,次公之狂,倒山公之接离,脱相如之鹔鹴。故其成礼而弗继以淫,无量而不及于乱。唯公荣而不与,独崔暹而可劝。礼成宴醧,名称圣贤。湛酒泉而在地,瞻酒旗之丽天。味兼百末,价重千钱。尝美味于酃湖,酌不极于青田。复闻败见宋樽,怪消秦狱,或以青州作号,或以建康为目。名传上顿,味称美禄。阮孚以金貂相换,渊明以葛巾见漉。亦云曲阿既酾,邯郸被围,步白杨之野,坐黄菊之篱。高允败德以为训,元忠坐酌而自怡。或取陶陶之乐,或矜抑抑之仪。及夫行车酌醴,鸣钟举燧,哺糟兮歠醨,举白兮扬觯。高昌洿林之贡,西域蒲桃之味。或以蟹螯俱执,或以彘肩并赐。《礼》有生祸之语,《书》著崇饮之旨。邴原有废业之忧,范泰述伤生之理。茍忘濡首之戒,将贻腐胁之毙。故三爵以退,而百拜成礼。所以喻之于兵而譬之于水也。
论修火祀奏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宋会要辑稿》礼一九之一○(第一册第七五七页)、《玉海》卷一○一、《群书考索》前集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六
臣伏以火正阏伯之祠在南京,国朝受命之地,自祖宗以来,未领祠官,切为朝廷惜之。按《春秋传》,高辛氏之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以主辰,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以主参,故参为晋星。又襄公九年《传》,陶唐氏之火正曰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且五行之官,祀为贵神,每岁五时祀之,谓之五祀。火正又配食于火星者,以其于人有功,祭火星又祭之。《汉书》曰:「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季春昏,心星出东方,而咮七星鸟首正在南方,则用火;季秋星入,则止火。以顺天时,以救民疾」。又《尔雅》云:「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周官》保章氏之职,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郑氏引十二次之分,则云:「大火,宋也」。《左氏传》亦曰:「宋,大辰之墟」。《汉书·地理志》:「宋,房、心之分野。周分微子于宋,今睢阳是也」。按《图经》云:「商丘,在宋城县西南二里,高八十丈,周回二百步」。今阏伯之祠,直当其上,盖房、心,天帝之明堂。太祖皇帝于此受命,奄宅天下,以宋建号,以火纪德。都梁,宋之郊,当房、心之次,则大火之精,阏伯之灵,拥祐福荫。国家潜受其施者深矣,而传序四圣,享祀弗及。祥符中,交修大礼,拱揖诸神,虽偏方远国山林之祀,不出经据偶在祀典者,尚秩王公之爵,增牲牢之品。而大火阏伯,国家蒙福之地,又陶唐氏之火正,宋兴八十年,祠官不以闻,此有司之阙也。又按《左氏》、《国语》,董因逆晋文公于河,公问曰:「吾其济乎」?对曰:「君之出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是为大辰,辰以成善」。又曰:「嗣续其祖,如谷之滋」。韦昭以为:「辰为农祥,周先后稷之所经纬,以成善道。子孙继续其祖,如谷之蕃滋」。推此而言,则东方七宿,房、心通有农祥之称。若因旧立古祠,除洁坛地,临遣近臣,对祭阏伯,不惟讲修火正,亦足以祈求年丰。以陶唐之旧祀,祖宗之阙典,一旦陛下恢而复之,为万世法,诒厥子孙,永锡纯嘏。臣不胜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