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卜颂 其十六 先秦 · 古逸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
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史记。文帝纪》:「陈平等遣人迎代王,代王卜之,兆得大横,占曰。」)
奏议定列侯功次 西汉 · 陈平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丞相臣平言:谨与绛侯曲周侯颍阴侯臣婴、安国侯等议,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陛下加惠,以功次定朝位,臣请臧高庙(《汉书·高后纪》,二年:诏差次列侯功,其与列侯议定奏之,丞相云云,奏可。)
奉诏除连坐法议 西汉 · 陈平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
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汉书·刑法志》:孝文二年诏议收律相坐法。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如其故便,帝复曰:「宜孰计之。」,乃曰云云。)
奏乃用连坐法议 西汉 · 周勃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
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
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汉书·刑法志》:孝文二年,诏议除收律相坐法,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
封赐周勃等诏文帝元年十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上将军,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
婴留荥阳弗击,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
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朱虚侯刘章首先捕吕产等,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刘揭身夺赵王吕禄印。
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
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千斤;
典客揭阳信侯,赐金千斤(《史记·文纪》,又见《汉书·文纪》,首有「前」字。)
议除连坐诏文帝二年 其二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朕闻之,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
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朕未见其便,宜孰计之(同上:周勃陈平奏,以为如其故便。文帝复曰。)
议止代王入嗣 西汉 · 张武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史记·文纪》:陈平周勃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
劝进代王议 西汉 · 宋昌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群臣之议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判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
方今高帝子。
淮南王大王
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史记·文纪》: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使人迎代王,等议,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云云。又见《汉书·文纪》,稍有删节。)
胶东相与朱邑 西汉 · 张敞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
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
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
虽有,亦安所施?
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馀粱肉。
何则?
有亡之势异也。
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
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
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汉书·朱邑传》、《艺文类聚》五十三。)
解嘲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三、文选卷四十五
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
时雄方草创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
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
其辞曰:客杨子曰:「吾闻上世之士,人纲人纪,不生则已,生必上尊人君,下荣父母,析人之圭,儋人之爵,怀人之符,分人之禄,纡青拖紫,朱丹其毂。
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处不讳之朝,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画一奇,出一策,上说人主,下谈公卿。
目如耀星,舌如电光,一从一横,论者莫当,顾默而作太玄五千文,枝叶扶疏独说数十馀万言,深者入黄泉,高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閒。
然而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
意者玄得无尚白乎?
何为官之拓落也」?
杨子而应之曰:「客徒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矫翼厉翮,恣意所存,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是故邹衍颉颃而取世资
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今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椒涂
东南一尉,西北一候。
徽以纠墨,制以锧鈇,散以礼乐,风以诗书,旷以岁月,结以倚庐。
天下之士,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区
家家自以为,人人自以为皋陶
戴纵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
五尺童子,羞比晏婴夷吾
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胥而吴亡,存而越霸,五羖入而秦喜,乐毅出而燕惧,范雎以折摺而危穰侯蔡泽以噤吟而笑唐举
故当其有事也,非子房樊霍则不能安,当其无事也,章句之徒相与坐而守之,亦无所患。
故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
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馀。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或释褐而傅;
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
七十说而不遇;
立谈而封侯;
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俛眉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
向使上世之士,处乎今世,策非甲科,行非孝廉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
闻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
观雷观火,为盈为实;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攫拿者亡,默默者存;
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
是故知玄知默,守道之极;
爰清爰静,游神之庭;
惟寂惟漠,守德之宅。
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执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扁鹊也,悲夫」!
客曰:「然则靡玄无所成名乎
范蔡以下,何必玄哉」?
杨子曰:「范雎,魏之亡命也,折胁摺髂,免于徽索翕肩蹈背,扶服入橐,激卬万乘之主,介泾阳,抵穰侯而代之,当也。
蔡泽山东之匹夫也,顩颐折頞,涕唾流沫,西揖强秦之,扼其咽而亢其气,捬其背而夺其位,时也。
天下已定,金革已平,都于洛阳,娄敬委辂脱挽,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中国徙之长安,适也。
五帝垂典,三王传礼,百世不易,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吕刑靡敝,秦法酷烈,圣汉权制,而萧何造律,宜也。
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
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
有建娄敬之策于周之世,则乖矣;
有谈范蔡之说于之间,则狂矣。
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虽其人之胆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
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
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若夫蔺生收功于章台四皓采荣于南山,公孙创业于金马,骠骑发迹祁连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东方朔割炙于细君。
仆诚不能与此数子并,故默然独守吾太玄」。
王音 西汉 · 杜邺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九
闻人情,恩深者其养谨,爱至者其求详,夫戚而不见殊,孰能无怨?
此《棠棣》、《角弓》之诗所为作也。
昔秦伯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春秋》亦书而讥焉。
周召则不然,忠以相辅,义以相匡,同己之亲,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独兼国宠,又不为长,专受荣任,分职于陜,并为弼疑。
故内无感恨之隙,外无侵侮之羞,俱享天祐,两高名者,盖以此也。
窃见成都侯特进领城门兵,复有诏得举吏如五府,此明诏所欲宠也。
将军宜承顺圣意,加异往时,每事凡议,必与及之,指为诚发,出于将军,则孰敢不说谕
文侯寤大雁之献,而父子益亲;
陈平共壹饭之馔,而将相加欢,所接虽在楹阶(《汉纪》作「陛」),俎豆之间,其于为国折冲厌难,岂不远哉!
窃慕仓唐、陆子之义,所白奥内,唯深察焉(《汉书·杜邺传》)
上书言王氏世权 西汉 · 杜业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
曲阳侯根,前为三公辅政,知赵昭仪皇子,不辄白奏,反与赵氏比周,恣意妄行,谮诉故许后,被加以非罪,诛破诸许族,败元帝外家。
内嫉妒同产兄姊红阳侯立及淳于氏,皆老被放弃,新喋血京师,威权可畏。
高阳侯薛宣有不养母之名,安昌侯张禹奸人之雄,惑乱朝廷,使先帝负谤于海内,尤不可不慎。
陛下初即位,谦让未皇,孤独特立,莫可据仗,权臣易世,意若探汤
宜蚤以义割恩,安百姓心。
窃见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宜征置左右,以填天下。
此人在朝,则陛下可高枕而卧矣。
昔诸吕欲危刘氏,赖有高祖遗臣周勃陈平尚存,不者,几为奸臣笑(《汉书·杜周附传》:哀即位,业复上书言。)
上书言王凤专擅 西汉 · 梅福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而为周陈《洪范》;
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
夫叔孙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不可为言也。
高祖纳善若不及,挫渡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
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
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
当此之时,天下几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
何者?
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
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闑鬻者,不可胜数。
汉家得贤,于此为盛。
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
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
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
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
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
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
缪公行伯,繇余归德。
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
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
然其俊桀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几人。
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高祖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天王,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祇鹊遭害,则仁鸟增逝;
愚者蒙戮,则知士深退。
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
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
何以明其然也?
取民所上书,陛下之所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卜之,一矣。
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讳之召,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且不急之法,诽谤之微者也。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
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
阴盛阳微,金铁为飞,此何景也!
汉兴以来,社稷三危。
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
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
《书》曰:「毋若火,始庸庸」。
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及已(《汉书·梅福传》:成帝委任王凤,凤专执擅朝,而京兆尹王章为凤所诛。上书,不纳。)
桓子新论:见徵 其四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恶我。
王翁使都尉孟孙泰山告祠,道过徐州
徐州仲翁道余才智,陈平留侯之比也。
孟孙还,喜谓余曰:「仲翁盛称子德,子乃此邪」!
余应曰:「与仆游四五岁,不吾见称。
今闻仲翁一言而奇怪之。
若有人毁余,子亦信之。
吾畏子也(《意林》)」。
桓子新论:述策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五
或云:「陈平高帝平城之围,则言其事秘,世莫得而闻也。
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隐不传焉。
子能权知斯事否」?
吾应之曰:「此策乃反薄陋拙恶,故隐而不泄。
高帝见围七日,而陈平往说阏氏。
阏氏言于单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说之事矣。
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儿年四岁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
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
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
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
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恶而剚去之。
此说简而要,及得其用,则欲使神怪,故隐匿不泄也」。
刘子骏闻吾言,乃立称善焉(《史记·陈丞相世家》集解,《汉书·高纪》注,《艺文类聚》十八,《白孔六贴》二十一,《御览》三百八十一)
刘龚论图纬书 东汉 · 苏竟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执事无恙。
走昔以摩研编削之才,与国师公从事出入,校定秘书,窃自依依,末由自远。
盖闻君子悯同类而伤不遇。
人无愚智,莫不先避害然后求利,先定志然后求名。
智果见智伯穷兵必亡,故变名远逝,陈平项王为天所弃,故归心高祖,皆智之至也。
闻君前权时屈节,北面延牙延岑字伯牙,乃后觉悟,栖迟养德。
先世数子,又何以加!
君处阴中,土多贤士,若以须臾之间,研考异同,揆之图书,测之人事,则得失利害,可陈于目,何自负畔乱之困,不移守恶之名乎?
与君子之道,何其反也?
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
或谓天下迭兴,未知谁是,称兵据土,可图非冀
或曰圣王未启,宜观时变,倚强附大,顾望自守。
二者之论,岂其然乎?
孔丘秘经,为汉赤制,玄包幽室,文隐事明。
且火德承尧,虽昧必亮,承积世之祚,握无穷之符,王氏虽乘间偷篡,而终婴大戮,支分体解,宗氏屠灭,非其效欤?
皇天所以眷顾踟蹰,忧汉子孙者也。
论者若不本之于天,参之于圣,猥以《师旷杂事》轻自眩惑,说士作书,乱夫大道,焉可信哉!
诸儒或曰:今五星失晷天时谬错,辰星久而不效,太白出入过度,荧惑进退见态,填星绕带天街,岁星不舍氐、房,以为诸如此占,归之国家。
盖灾不徒设,皆应之分野,各有所主。
夫房、心即宋之分,东海是也。
尾为燕分,渔阳是也。
东海董宪,迷惑未降,渔阳彭宠,逆乱拥兵,王赫斯怒,命将并征,故荧惑应此,宪、受殃。
太白、辰星,自亡新之末,失行算度,以至于今,或守东井,或没羽林,或裴回藩屏,或踯躅帝宫,或经天反明,或潜藏久沈,或衰微暗昧,或煌煌北南,或盈缩成钩,或偃蹇不禁,皆大运荡除之祥,圣帝应符之兆也。
贼臣乱子,往往错互,指麾妄说,传相坏误。
由此论之,天文安得遵度哉!
乃者五月甲申,天有白虹,自子加午,广可十丈,长可万丈,正临倚弥。
倚弥即黎丘,秦丰之都也。
是时月入于毕。
毕为天网,主网罗无道之君,故武王将伐纣,上祭于毕,求助天也。
仲夏甲申八魁
八魁,上帝开塞之将也,主退恶攘逆。
流星状似蚩尤旗,或曰营头,或曰天枪,出奎而西北行,至延牙营上,散为数百而灭。
奎为毒螯,主珍。
此二变,郡中及延牙士众所共见也。
是故延牙遂之武当,托言发兵,实避其殃。
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南方之兵受岁祸也。
德在中宫,刑在木,木胜土,刑制德,今年兵事毕已,中国安宁之效也。
五七之家三十五姓,彭、秦、延氏不得豫焉。
如何怪惑,依而恃之?
累》之诗,「求福不回」,其若是乎!
图谶之占,众变之验,皆君所明。
善恶之分,去就之决,不可不察。
无忽鄙言夫周公之善康叔,以不从之乱也;
景帝之悦济北,以从不吴濞之畔也。
自更始以来,孤恩背逆,归义向善,臧否粲然,可不察欤!
良医不能救无命,强梁不能与天争,故天之所坏,人不得支。
宜密与太守刘君共谋降议。
仲尼栖栖墨子遑遑,忧人之甚也。
屠羊救楚,非要爵禄;
焦干秦,岂求报利?
尽忠博爱之诚,愤满不能已耳(《后汉·苏竟传》)
王命论 东汉 · 班彪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三、文选卷五十二
昔在帝尧之禅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亦以命禹。
暨于,咸佐唐虞,光济四海,奕世载德。
至于汤武,而有天下。
虽其遭遇异时,禅代不同,至于应天顺人,其揆一焉。
是故刘氏承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
唐据火德,而汉绍之。
始起沛泽,则神母夜号,以彰赤帝之符。
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
故能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
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倔起在此位者也。
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
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
悲夫!
此世之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
若然者,岂徒闇于天道哉?
又不睹之于人事矣!
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袭,檐石之蓄,所愿不过一金,终于转死沟壑
何则?
贫穷亦有命也。
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
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锧烹醢分裂,又况么么不及数子,而欲闇干天位者也。
是故驽蹇之乘,不骋千里之涂;
燕雀之畴,不奋六翮之用;
楶棁之材栋梁之任;
斗筲之子,不秉帝王之重。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
不胜其任也。
当秦之末,豪桀共推陈婴而王之。
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卒富贵,不祥。
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
不成,祸有所归」。
从其言,而陈氏以宁。
王陵之母,亦见项氏之必亡,而刘氏之将兴也。
是时,为汉将,而母获于楚。
有汉使来,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子,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心」。
遂对汉使伏剑而死,以固勉
其后,果定于汉。
宰相,封侯。
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
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
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二者,帝王之分决矣。
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徵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起。
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
拔足挥洗,揖郦生之说;
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
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韩信于行阵,收陈平于亡命。
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若乃灵瑞符应,又可略闻矣。
刘媪高祖,而梦与神遇,震电晦冥,有龙蛇之怪。
及长而多灵,有异于众。
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契,吕公睹形而进女;
秦皇东游以厌其气,吕后望云而知所处;
始受命则白蛇,西入关则五星聚
淮阴留侯谓之天授,非人力也。
历古今之得失,验行事之成败,稽帝王世运,考五者之所谓,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寿,遇折足之凶,伏斧钺之诛。
英雄诚知觉寤,畏若祸戒,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之明分,绝信布之觊觎,距逐鹿之瞽说,审神器之有授,贪不可冀,无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史记论 东汉 · 班彪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三
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
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
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胆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暗,而《左氏》《国语》独章。
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
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
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
之所记,从汉元至武,则以绝其功也。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闯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其论术学,则崇而薄《五经》;
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道游侠,而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诚令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
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帝王则曰《本世》,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
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
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
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
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
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后汉·班彪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三,有删节。)」。
平城 汉 · 无名氏
《汉书》曰:高祖自将兵三十二万。击韩王信。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精兵三十馀万。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救饷。樊哙时为上将军。不能解围。天下皆歌之。后用陈平秘计得免。白登平城东南。去平城十馀里。
平城之下亦诚苦。
七日不食。
不能彀(○《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论注引前《汉书》。《乐府诗集》八十三。《御览》三百四十八引《史记》。《诗纪》八。又懒真子四引不能控弩四字。)
上疏自陈 东汉 · 冯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
臣伏念帝王大体,古今通论,常独慨然夫以高祖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
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逮至晚世,董仲舒言道德,见妒于公孙弘李广奋节于匈奴,见排于卫青
此忠臣之常为流也。
臣衍自惟微贱之臣,上无无知之荐,下无冯唐之说,乏董生之才,寡李广之势,而欲免谗口,济怨嫌,岂不难哉!
臣衍之先祖,以忠贞之故,成私门之祸。
而臣衍复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不敢回行苟容,以求时之利。
事君无倾邪之谋,将帅无虏掠之心。
卫尉阴兴,敬慎周密,内自修敕,外远嫌疑,故敢与交通。
知臣之贫,数欲本业之。
臣自惟无三益之才,不敢处三损之地,固让而不受之。
昔在更始,太原执货财之柄,居仓卒之间,据位食禄二十余年,而财产岁狭,居处日贫,家无布帛之积,出无舆马之饰。
于今遭清明之世,饬躬力行之秋,而怨仇丛,讥议横世,盖富贵易为善,贫贱难为工也。
疏远垄亩之臣,无望高阙之日。
惶恐自陈,以救罪过袁宏《后汉纪》八,又见《后汉·冯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