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黄帝问玄女兵法 其十二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禹问于风后曰:「吾闻黄帝有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道,今安在乎」?风后对曰:「其图黄帝藏会稽之山下,其坎深千丈,广千丈,镇以盘石,求之者亡,视之者见,致难得也」。禹北见六子,问海口所出,禹乃决江口鸣角,会稽龙神为见,玉匮浮,禹乃开而视之,中有《天下经》十二卷。禹未及持之,其四卷飞上天,禹不能得也。其四卷复下陂池,禹不能拯也。禹得中四卷,开而视之,乃(下阙。《书钞》九十六,《御览》八十二)。
襄陵操(古今乐录曰禹治洪水上会稽山顾而作此歌) 夏 · 夏禹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呜呼洪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
三过吾门不入,父子道衰。
嗟嗟不欲烦下民。
按:此疑后人拟撰。
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水部
禹誓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疑当作群邦诸君以征有苗(《墨子·兼爱》下)。
禹禁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周书·大聚篇》:「旦闻禹之禁」)。
夏箴 其一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周书·文传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书也。」)。
簨簴铭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参狱讼者挥鼗(《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以待四海之士。为铭于簨簴。又见《淮南子·汜论训》,作「以待四方之士为号」云云,小异。)。
汤诰 商 · 商汤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惟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史记·殷本纪》))。
对汤问 其二 商 · 伊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说苑·君道》)。
夏令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周语》中,单襄公引《夏令》。韦昭曰:「《夏令》,夏后氏之令,周所因也。」)。
禹玉牒辞 先秦 · 无名氏
押庚韵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竟似歌行中名语,开后人奇警一派。)。
五子歌 先秦 · 无名氏
《夏书》曰:太康失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皇祖有训。
民可近。
不可下。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
怨岂在明。
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
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为人上者。
奈何不敬(○夏书五子之歌篇。《御览》八十二。《诗纪前集》一。)。
训有之。
内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
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
未或不亡(○夏书五子之歌篇。《御览》八十二。《诗纪前集》一。又《御览》五百七十引荒、墙、亡三韵。)。
惟彼陶唐。
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
乱其纪纲。
乃底灭亡(同上)。
明明我祖。
万邦之君。
有典有则。
贻厥子孙。
关石和钧。
王府则有。
荒坠厥绪。
覆宗绝祀(同上)。
呜呼曷归。
予怀之悲。
万姓仇予。
予将畴依。
郁陶乎予心。
颜厚有忸怩。
弗慎厥德。
虽悔可追(○同上○逯案。左氏哀六年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与此略同。可证歌为先秦逸文。)。
周宣王时童谣 先秦 · 无名氏
押职韵
《史记》曰:夏后氏之衰也。有二龙止于帝庭而言曰:予。褒之二君。夏帝卜藏其漦。历夏殷莫敢发。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化为玄鼋。以入后宫。童女遭之而孕。生女。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云云。适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之。逃于道。见乡者所弃妖子。哀而收之。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弃女于王以赎。是为褒姒。幽王嬖之。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国语》郑语。《史记》周本纪。《汉书》五行志。《列女传》七。金楼子箴戒篇。《书钞》四十二、百二十六。《御览》百三十五、三百四十七。《诗纪前集》三。)。
国风·魏风 (今河南省西北部及山西省东南部
陆曰:案《魏世家》及《左氏传》云:“姬姓国也。”《诗谱》云:“周以封同姓,其地虞舜、夏禹所都之域,地在古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葛屦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葛屦》,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一章)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二章)
按:葛屦二章,一章六句、一章五句。
国风·唐风 (今山西省太原一带
陆曰: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也。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其南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为晋侯。至六世孙僖侯名司徒,习尧俭约遗化,而不能以礼节之,今诗本其风俗,故云唐也。)蟋蟀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一章)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蹶蹶。(二章)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三章)
按:蟋蟀三章,章八句。
天问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放逐,徬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间而问之,以渫愤懑。楚人哀而惜之,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此篇所问,虽或怪妄,然其理之可推、事之可鉴者尚多有之。而旧注之说,徒以多识异闻篇功,不复能知其所以问之本意,与今日所以对之明法。至应始欲质以义理,为之条对,然亦学未闻道,而誇多衡巧之意犹有杂乎其闾,以是读之常使人不能无遗恨。若补注之说,则其庞乱不知所择又愈甚焉。今存其不可阙者,而悉以义理正之,庶读者之有补云。)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
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
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寘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何画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㯐,其衍几何?
昆崙县圃,其居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倏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一作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晁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𥷤,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狶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脩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恊胁,鹿何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以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到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一作王)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钓赋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洲,止而并见于楚襄王。登徒子曰:「夫玄洲,天下之善钓者也,愿王观焉」。王曰:「其善柰何」?登徒子对曰:「夫玄洲钓也,以三寻之竿,八丝之线,饵若蛆螾,钩如细针,以出三赤之鱼于数仞之水中,岂可谓无术乎?夫玄洲,芳水饵,挂缴钩,其意不可得。退而牵行,下触清泥,上则波《风易》,玄洲因水势而施之,颉之颃之,委纵收敛,与鱼沈浮。及其解弛也。因而获之」。襄王曰:「善」。宋玉进曰:「今察玄洲之钓,未可谓能持竿也,又乌足为大王言乎」!王曰:「子之所谓善钓者何」?玉曰:「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竹,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螾也」。王曰:「愿遂闻之」。玉对曰:「昔尧、舜、汤、禹之钓也,以圣贤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王曰:「迅哉说乎!其钓不可见也」。宋玉对曰:「其钓易见,王不察尔。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南面而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群生浸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拘矣;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若夫竿折轮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今察玄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于横(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鳊,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王若建尧、舜之洪竿,摅禹、汤之修纶,投之于渎,视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其为大王之钓,不亦乐乎(《古文苑》)」!
献书昭王 战国魏国 · 范雎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语曰:「人主(后语作霸王)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邪?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雕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邪?亡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邪?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战国策》五,又见《史记。范雎传》,《史记》「将贱而不足听邪」已下作「贱而不可用乎?」又有「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等句,馀文字亦有同异。)。
策贤良文学诏(文帝十五年九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下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于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乌虖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汉书·晁错传》)。
说积贮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出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冲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汉书·食货志》贾谊说上)!
元光五年举贤良对策 西汉 · 公孙弘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途,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臣闻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之馀烈也。桀、纣行恶,受天之罚;禹、汤积德,以王天下。因此观之,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臣弘愚戆,不足以奉大对(《汉书·公孙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