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黄帝玄女兵法 其十二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问于风后曰:「吾闻黄帝有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道,今安在乎」?
风后对曰:「其图黄帝会稽之山下,其坎深千丈,广千丈,镇以盘石,求之者亡,视之者见,致难得也」。
北见六子,问海口所出,乃决江口鸣角,会稽龙神为见,玉匮浮,乃开而视之,中有《天下经》十二卷。
未及持之,其四卷飞上天,不能得也。
其四卷复下陂池,不能拯也。
得中四卷,开而视之,乃(下阙。《书钞》九十六,《御览》八十二)
襄陵(古今乐录曰治洪水上会稽山顾而作此歌) 夏 · 夏禹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呜呼洪水滔天,下民愁悲,上帝愈咨。
三过吾门不入,父子道衰。
嗟嗟不欲烦下民。
按:此疑后人拟撰。 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水部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济济有众,咸听朕言。
非惟小子,敢行称乱。
蠢兹有苗,用天之罚。
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疑当作群邦诸君以征有苗(《墨子·兼爱》下)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
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周书·大聚篇》:「旦闻之禁」)
夏箴 其一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周书·文传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书也。」)
簨簴铭 夏 · 夏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参狱讼者挥鼗(《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鼗,以待四海之士。为铭于簨簴。又见《淮南子·汜论训》,作「以待四方之士为号」云云,小异。)
汤诰 商 · 商汤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曰古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
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万民乃有居。
后稷降播,农殖百谷。
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
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
先王言不可不勉。
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史记·殷本纪》))
对汤问 其二 商 · 伊尹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
伊尹对曰:「昔者见人而知,任人然后知,以成功举之。
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
况无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
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
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
然后治也。
虽有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
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尊其爵,重其禄。
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
百官能治,臣下乐职
恩流群生,润泽草木。
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说苑·君道》)
夏令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周语》中,单襄公引《夏令》。韦昭曰:「《夏令》,夏后氏之令,周所因也。」)
牒辞 先秦 · 无名氏
 押庚韵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竟似歌行中名语,开后人奇警一派。)
五子歌 先秦 · 无名氏
《夏书》曰:太康失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皇祖有训。
民可近。
不可下。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
怨岂在明。
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
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为人上者。
奈何不敬(○夏书五子之歌篇。《御览》八十二。《诗纪前集》一。)
训有之。
内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
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
未或不亡(○夏书五子之歌篇。《御览》八十二。《诗纪前集》一。又《御览》五百七十引荒、墙、亡三韵。)
惟彼陶唐。
有此冀方
今失厥道。
乱其纪纲
乃底灭亡(同上)
明明我祖。
万邦之君。
有典有则。
贻厥子孙。
关石和钧
王府则有。
荒坠厥绪。
覆宗绝祀(同上)
呜呼曷归。
予怀之悲。
万姓仇予。
予将畴依。
郁陶乎予心。
颜厚忸怩
弗慎厥德。
虽悔可追(○同上○逯案。左氏哀六年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与此略同。可证歌为先秦逸文。)
周宣王时童谣 先秦 · 无名氏
 押职韵
《史记》曰:夏后氏之衰也。有二龙止于帝庭而言曰:予。褒之二君。帝卜藏其漦。历夏殷莫敢发。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化为玄鼋。以入后宫。童女遭之而孕。生女。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云云。适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之。逃于道。见乡者所弃妖子。哀而收之。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弃女于王以赎。是为褒姒幽王嬖之。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国语》郑语。《史记》周本纪。《汉书》五行志。《列女传》七。金楼子箴戒篇。《书钞》四十二、百二十六。《御览》百三十五、三百四十七。《诗纪前集》三。)
国风·魏风 (今河南省西北部及山西省东南
陆曰:案《魏世家》及《左氏传》云:“姬姓国也。”《诗谱》云:“周以封同姓,其地虞舜夏禹所都之域,地在古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
葛屦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葛屦》,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
葛屦可以履霜
女手,可以缝裳。
之,好人服之。(一章)

好人宛然,佩其象揥
维是,是以为(二章)
按:葛屦二章,一章六句、一章五句。
国风·唐风 (今山西省太原一带
陆曰: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也。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其南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为晋侯。至六世孙僖名司徒,习俭约遗化,而不能以礼节之,今诗本其风俗,故云唐也。)
蟋蟀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之遗风焉。
在堂,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一章)

在堂,岁其逝。
今我不乐,日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好乐无荒,良士(二章)

在堂,役车
今我不乐,日月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
好乐无荒,良士(三章)

按:蟋蟀三章,章八句。
离骚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疏屈原屈原被谗,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班孟坚曰:「离,犹遭也。」颜师古云:「扰动曰骚。」)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诱与俱会武关怀王勿行。不听而往,遂为所胁,与之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而襄王立,复用谗言,迁屈原江南屈原复作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沈而死。
高阳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
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
辟芷兮,以为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兮,夕洲之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骐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三后之纯兮,之所
兮,岂维
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猖披兮,夫唯捷径
惟夫党人偷乐兮,路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
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
之为患兮,忍而不也。
九天以为正兮,夫唯之故也。
黄昏以为期兮,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兮,伤之数化。
余既滋兮,又之百
与揭车兮,杂杜衡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乎吾将
萎绝其亦何伤兮,哀
众皆竞进兮,凭不厌
恕己量人兮,各兴心而
忽驰骛以兮,非余心之所急
冉冉其将至兮,恐之不立。
朝饮之坠露兮,夕餐秋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亦何伤?
木根以结茝兮,贯之落蕊。
兮,胡绳
吾法夫兮,非世俗之所服。
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遗则
长太息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姱以兮,朝谇而夕
余以兮,又申之以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工巧兮,改错
背绳墨以兮,竞以为度。
郁邑兮,吾独穷困乎此也。
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也。
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
何方圜之兮,夫孰异道相安
屈心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清白死直兮,前圣之所厚。
相道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余马于兮,驰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兮,退将复初服
以为衣兮,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
高余冠之兮,长余
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缤纷繁饰兮,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以为常。
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女媭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兮,纷独有此姱节」。
以盈室兮,判独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前圣节中兮,喟凭心而历玆。
沅湘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
羿淫游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乱流其鲜终兮,浞又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俨而祗敬兮,论道而莫差。
举贤而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私阿兮,览民德错辅
夫维圣哲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菹醢
郁邑兮,哀朕之不当。
掩涕兮,沾余
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玉虬兮,溘埃风余上征
发轫苍梧兮,夕余至乎
欲少兮,日忽忽其将
吾令羲和兮,望而勿迫。
曼曼兮,吾将上下而
饮余马于咸池兮,余辔乎扶桑。
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
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
鸾皇为余先戒兮,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
飘风屯其兮,帅云霓而来御。
兮,斑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其将罢兮,结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琼枝以继
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乘云兮,求宓妃之所
兮,吾令
兮,忽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相观四极兮,流乎天余乃下。
瑶台兮,见有娀之佚女
为媒兮,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
犹豫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而无所止兮,聊浮游逍遥
少康之未家兮,有虞之二姚
弱而媒拙兮,恐之不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忍与此终古
藑茅篿兮,命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而慕之?
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兮,尔何怀乎故宇」?
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其不可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美之当?
粪壤以充兮,谓其不
欲从吉占兮,心犹豫狐疑
巫咸将夕兮,怀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兮,九疑缤其并
剡剡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以上下兮,求之所同。
严而求合兮,挚咎繇
中情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操筑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鼓刀兮,遭文而得举。
宁戚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年岁之未兮,亦犹其未央
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
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不谅兮,恐之。
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
变而不兮,荃化而为
何昔日之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他故兮,莫之害也。
余以为可恃兮,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
专佞慢慆兮,榝又欲充夫
干进而务入兮,又何祗。
流从兮,又孰无变化。
其若玆兮,又况揭车与
惟玆可贵兮,委厥美而历玆。
菲菲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流观乎上下。
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琼枝以为羞兮,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之可同兮,吾将远逝自疏
邅吾道夫昆崙兮,路流。
云霓晻蔼兮,鸣玉鸾
发轫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容与
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并驰
八龙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兮,神高驰
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媮乐
陟升皇之兮,忽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天问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放逐,徬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间而问之,以渫愤懑。楚人哀而惜之,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此篇所问,虽或怪妄,然其理之可推、事之可鉴者尚多有之。而旧注之说,徒以多识异闻篇功,不复能知其所以问之本意,与今日所以对之明法。至应始欲质以义理,为之条对,然亦学未闻道,而誇多衡巧之意犹有杂乎其闾,以是读之常使人不能无遗恨。若补注之说,则其庞乱不知所择又愈甚焉。今存其不可阙者,而悉以义理正之,庶读者之有补云。)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营度之?
惟兹何功,初作之?
斡维焉系,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属?
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属,列星陈?
出自汤谷,次于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
惠气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
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深,何以寘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何画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多?
南北顺㯐,其衍几何?
昆崙,其居在?
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何光?
何所冬,何所夏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倏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
居?
灵蛇(一作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鱼何所,鬿焉处?
羿焉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晁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𥷤,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利决,封狶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脩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恊胁,鹿何膺之?
鳌戴,何以之?
释舟陵行,何以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
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焉?
登立为帝,道尚之?
女娲有体,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使萃之?
到击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一作王)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之躬,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九章 其五 怀沙 战国楚国 · 屈原
怀抱沙石以自沈也。
滔滔孟夏兮,草木
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
郁结纡轸兮,离悯而长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
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槩而相量。
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兮,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久远兮,邈而不可慕。
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脩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万民之生,各有所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钓赋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洲,止而并见于楚襄王
登徒子曰:「夫玄洲,天下之善钓者也,愿王观焉」。
王曰:「其善柰何」?
登徒子对曰:「夫玄洲钓也,以三寻之竿,八丝之线,饵若蛆螾,钩如细针,以出三赤之鱼于数仞之水中,岂可谓无术乎?
玄洲,芳水饵,挂缴钩,其意不可得。
退而牵行,下触清泥,上则波《风易》,玄洲因水势而施之,颉之颃之,委纵收敛,与鱼沈浮。
及其解弛也。
因而获之」。
襄王曰:「善」。
宋玉进曰:「今察玄洲之钓,未可谓能持竿也,又乌足为大王言乎」!
王曰:「子之所谓善钓者何」?
玉曰:「臣所谓善钓者,其竿非,其纶非丝,其钩非针,其饵非螾也」。
王曰:「愿遂闻之」。
玉对曰:「昔、汤、禹之钓也,以圣贤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
钓道微矣,非圣人其孰能察之」?
王曰:「迅哉说乎!
其钓不可见也」。
宋玉对曰:「其钓易见,王不察尔。
昔殷汤以七十里,周文以百里,兴利除害,天下归之,其饵可谓芳矣;
南面而掌天下,历载数百,到今不废,其纶可谓纫矣;
群生浸其泽,民氓畏其罚,其钩可谓拘矣;
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谓强矣!
若夫竿折轮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是则夏桀商纣不通夫钓术也。
今察玄洲之钓也,左挟鱼罶,右执槁竿,立于横(潢)污之涯,倚乎杨柳之间,精不离乎鱼喙,思不出乎鲋,形容枯槁,神色憔悴,乐不役勤,获不当费,斯乃水滨之役夫也已,君王又何称焉?
王若建之洪竿,摅之修纶,投之于渎,视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
其为大王之钓,不亦乐乎(《古文苑》)」!
献书昭王 战国魏国 · 范雎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
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
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
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
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
语曰:「人主(后语作霸王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
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邪?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
是何故也?
为其雕荣也。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复生,弗能改已。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邪?
亡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邪?
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战国策》五,又见《史记。范雎传》,《史记》「将贱而不足听邪」已下作「贱而不可用乎?」又有「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等句,馀文字亦有同异。)
策贤良文学诏文帝十五年九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以长楙。
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
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
今朕获执天下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
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
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于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
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
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
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
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乌虖戒之!
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汉书·晁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