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过莆城怀刘后村中书因以奉寄 其四 宋 · 胡仲弓
七言绝句 押蒸韵
模楷从来属李膺,皋比授业我何能。
倚墙甚欲重参请,恐累龙门不敢登。
李叔易郎中之闽 元 · 袁士元
七言律诗 押蒸韵
茅檐仅隔几渔罾,五载无由识李膺
牛渚月明船久泊,龙门春煖客初登。
三山果熟催征骑,四月莼香忆旧朋。
奈尔相逢又相别,河梁携手复何能。
解送进士明经不分等第榜文 唐 · 韦澳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朝廷将裨教化。
广设科场。
开元天宝之间
始专用明经进士
贞元元和之际。
又益以荐送相高。
当时务尚切磋。
不分党甲
绝侥倖请托之路。
有推贤让能之风。
等列标名。
仅同科第。
既为盛事。
固可公行。
近日以来。
前规顿改。
互争强弱。
多务奔驰。
定高卑于下第之初。
决可否于差肩之日。
曾非考覈。
尽系经营。
奥学雄文。
例舍于贞方寒素。
增年矫貌。
尽取于党比偫强。
虽中选者曾不足云。
而争名者益炽其事。
澳叨司畿甸。
合贡英髦。
非无藻鉴之心。
惧有爱憎之谤。
李膺以不察孝廉去任。
胡广以轻举茂才免官。
况在管窥。
实难裁处。
况礼部格文。
本无等第。
府廷解送。
不合区分。
今年合送省进士明经等。
并以纳策试前后为定。
不在更分等第之限。
松皋太宰元夕宴会三首 其二 明 · 孙承恩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疏慵曾托李膺,此日欣承上宰援。
共仰铨衡袭美,敢因鼎铉祝调元。
魏公垂晚功尤著,司马重来道益尊。
三十年前修史手,载将彤笔赴台垣。
次韵赵逢源秋日溪居十绝(王本注:内第十首全失。) 其五 宋 · 王庭圭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水芙蓉天与工,六郎何事比花红。
后生不识李元礼,试听长松引劲风。
少司马追述文正公相业及余登第事感赋甲子 清 · 赵翼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瓯北集卷四十六
一代秉钧衡,数不胜屈指。
独论柱石臣,落落能有几。
吾师表东海,间气出英伟。
铁石宋广平,模楷李元礼
华岳立秋隼,百鸟不敢视。
直声震天下,至今雷贯耳。
易名比君实,万口同一唯。
生能重朝堂,殁更光国史。
呜呼相业高,非可一节纪。
我昔客公家,每饭共素几(公门无杂宾,日与余共饭。陪侍者公子,今相国石庵先生
得习闻绪言,披豁无城垒。
欲以身作霖,先恃心如水。
此段得力处,窃幸窥根柢。
公家子敬书,临池擅绝技石庵公时为孝廉,最工书)
我尝摹彷之,公笑颇形似。
后公赞枢廷,我又供役使(公为军机大臣,余先以中书舍人在直)
及辛巳对策,恐坡识李廌。
私改旧笔迹,另作率更体。
公果不及知,拔之冠多士(余素习石庵书,及廷试,恐公以素识避嫌,另作欧阳体誊卷。公果拔为第一进呈)
大魁虽旋失,虚名自兹起。
士当贫贱日,每恨无知己。
何期爨下薪,蒙赏斲焦尾。
马既顾空群,蝇不烦吊死。
此情何能忘,回首泪瀰瀰。
和抱瓮冯提学二首 其一 南宋 · 何梦桂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吁嗟世事落黄间,倦矣人间行路难。
流水已随钟子老,仙舟徒羡李膺观。
从来豪杰为时出,到底功名耐久看。
大厦将成要梁栋,雪深方见玉龙寒。
李方叔 宋 · 郭挺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憔悴词林失俊英,已应精爽在蓬瀛。
楷模昔日依元礼,贫病他年累长卿
无复波澜窥大手,空将日月送虚名。
当时颍曲为耕地,祇有风滩昼夜声宋范公称《过庭录》)
南唐官研歌用东坡墨妙亭诗韵为铁冶亭侍郎 清 · 金士松
 押蒸韵
欧公昔贬官夷陵,少年意气殊飞腾。
上书偶触司谏怒,一击不中鞲脱鹰。
携持此研随行箧,五鹿折角犹藏棱。
摩挲廿载历禁近,直学都尉衔条冰。
传闻南唐初置监,山骨錾凿深渊凭。
苍龙抉爪泄地脉,牛后讵辱端溪憎。
玉蟾蜍滴易水墨,澄心堂纸欺霜缯。
淋漓墨沈日千幅,想见建业文房登。
侍郎耽书更嗜古,宝研每出夸良朋。
细书藏锋蛰秋蚓,草诀掣笔蟠寒藤。
凤池曲水即此是,千秋羲献薪传镫。
徵题墨本逮下走,窃羡仙舟附李膺
王舍人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九、《卢溪文集》卷三八
伏蒙知府舍人安福县持书礼至山中者。
窃以乌公出镇之三月,先搜处士之庐;
陈蕃为郡于南州,特设高人之榻。
考之前古,号为美谈
苟不得人,徒成乱俗。
如某本无魁梧奇伟之质,适丁方隅横溃之时。
邹阳可曳之裾,耻为游说;
虞翻不媚之骨,动辄忤人。
由是归休,往而不反。
初非高隐,敢当太守之威仪;
正坐羁穷,恐类山人之索价。
岂有门阑未造,介使先驰,礼币荐颁,翰笺沓至?
朵云奇逸,下垂蓬室之光;
一纸慇勤,实戴荆州之重。
恭惟某官名盖天下,学为儒宗,以英豪挺拔之资,跻侍从论思之列。
厌螭头之注记,请麟符而布宣。
号令精明,兵民静肃。
全家饱暖,无非五裤之恩;
环堵恬安,例获二天之庇。
况兹庸品,敢盗虚名!
非不知冯岱相见于符融,礼勤州郡;
林宗一遇于元礼,名动京师
实缘衰病之交攻,未即奔驰而捧谒。
心摇云表,望极龙门,厚礼已过于陈羔,报语无嫌于买菜。
象山县修学宫记咸淳五年 南宋 · 黄蜕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五三、嘉靖《宁波府志》卷七
今世自京师达于州县皆有学,学皆有孔子大成殿
象山之学之庙,唐会昌时所建,我宋嘉祐中,顾君方重修之。
其后林君旦、胡君琦、韩君元礼、赵君善晋又续修之。
至咸淳四年,陈君复明来令兹地。
始至,谒先圣,四顾倾圮,而侑祀之典犹有阙者,喟然叹曰:「吾其可以已夫」!
即命塑郕公、沂公之像,升侑以称明诏。
明年政成,乃重建明伦堂,堂有轩。
又为堂曰君子之堂。
左右序为先儒祠,为直舍,庖厨库庾与焉。
明年,始重建大成殿,前垛绘七十子像。
工毕,而郡守刘公黻捐缗钱为助,于是并四斋两庑撤而新之
竣事,陈君以书属记于蜕。
或谓蜕曰:「县令,民之师帅,教化为先,狱讼催科次也。
陈君知所先矣,是宜书」。
蜕曰:「是固然,抑教化不可以伪为也。
世固有狱讼放纷、催科饕虐,不足语学道爱人之万一者,而曰吾尊先圣也、崇学校也,则是粉饰以为名,并缘以为利耳,而谓『君子』,信之乎?
今陈君之为政也,盗贼无不戢者,讼师无敢教人讼者,狱三年无一囚系者。
严而当精,明而浑厚,金谷无铢龠暧昧,里正无被一毫科扰者,乡闾无一吏叫嚣隳突者,而又为代输苗税之奇零者。
则是役也,岂粉饰并缘之为哉!
盖其仁于狱讼,则知所以治民矣;
仁于催科,则知所以养民矣。
知所以治民,知所以养民,必知所以教民。
则其尊先圣也,崇学校也,皆由心以发者。
是则可书也」。
乃书以为记。
陈君姑苏人,世为廉吏云。
按:民国象山县志》卷三二,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张提刑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七
南徐卜宅,实近乡闾;
东观著书,获联步武。
乱离漂荡,契阔倾依。
伏惟某官群经纷纶如井大春,四海模楷如李元礼
宜超升于禁路,尚小试于刑台。
自顾陈人,久叨散吏。
岂期问讯,及林下之孤踪;
愿小淹留,谈馆中之旧事。
其为喜幸,未易名言。
子成登第后。次其舅金弼始镔 清 · 权万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江左先生文集卷之一
才堪衮服作龙彝,人物南州亦不衰。
伊陟本来莘野后,林宗元是李膺师。
平生委巷追随处,他日清朝进退时。
水母无眸虾有目,与君终保岁寒期。
刘存子蒋敬五斋中次韵二首 其一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六
二分明月映层轩,五载前曾共酒尊。
宾雁无端两南北,隙驹只似一朝昏。
荒芜尚忆江都井,剪拂难忘元礼(谓蓉龛、映榆先生。)
夜合花间重促膝,满庭芳草助销魂。
再用前韵。答黄同年允元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三十○第十八
频年苦忆老同年,回首春城思黯然。
此日空悬徐孺,何时同上李膺
逢迎定在青春后,惆怅其如白发前。
四十年间交分在,分明头上有苍天。
李审言 北宋 · 沈遘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使节葳蕤出汉宫,我方受瑞守江东
解还印绶甘元礼,霁去威严幸弱翁。
金佩并辞丹屏(四库本作阙)下,画舲相接汴波中。
过江弩矢应交路,敛避须如御史
绵州于中丞越王楼作二首(时为校书郎 其一 唐 · 于瑰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引用典故:郢曲 姑射 李膺舟
楼因藩邸号,川势似依楼。
显敞含清暑,岚(一作风)光入素秋。
山宜姑射貌,江泛李膺
郢曲思朋执,轻纱画胜游。
赵彦昭墓志铭政和元年十二月 宋 · 周行己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六、《浮沚集》卷七
士患不立,不患不闻。
元丰作新太学,四方游士岁常数千百人。
温海郡去京师阻远,居太学不满十人,然而学行修明,颇为学官先生称道。
一时士大夫语其子弟,以为矜式,四方学者皆所服从而师友焉。
蒋元中、沈彬老不幸早死,不及禄;
刘元承今为监察御史元礼中书舍人许少伊今为敕令删定官,方进未艾,戴明仲临江军教授赵彦昭为辟廱正以卒。
张子充最早有闻,每举不利,今以八行荐于朝。
凡此吾乡之士皆能自立于学校,见用于当世
其间或先或后,或贵或贱,或寿或夭,则有命也,然不可谓不闻矣。
明仲之丧,某尝为志以哀不幸。
彦昭葬,又来求铭。
呜呼,吾于彦昭其可辞乎!
彦昭为人博学,知古今,姓嫉恶,喜论天下事。
自其少时已不群。
方十岁,能为《猛虎行》,乡里大人先生莫不奇之,以为必自立。
少孤,季父析其资产,与兄异材。
稍长,曰:非也。
悉举以属其兄,独游京师
已而有名,登崇宁二年进士第,主颍昌府长葛簿。
属天子益修学法,州置学官,选为济州州学教授
导学者以笃学力行,不专务科举,士有成材。
考满,朝廷以为能,迁辟廱正,兼摄司业,浸向用矣。
不幸有疾,遂至不起,年才四十八,官才承直郎
呜呼,悲夫!
彦昭讳霄,其先盖会稽人五代之乱,始徙永嘉
曾祖某,祖某,父某,皆隐德不仕。
先娶同郡薛氏,生男二人:宁孙、享孙。
女三人:长归沈琮,次归陈亶,次在室。
再娶括苍祝氏,生男一人:孙,早死。
宁孙、享孙皆才美而善学,人以为彦昭有子也。
仅胜冠,相继以死。
彦昭之亡,几至绝世,家人求得遗子于外,曰绍孙,今才十岁。
呜呼!
彦昭才而为善者也,其报若此,岂天之于人,丰其名者啬其福乎?
其殁于京师辟廱官舍,大观三年四月六日也。
其葬也,于其乡李奥之原,政和元年十二月八日也。
铭曰:
贵贱寿夭属于天,仁义忠信属于人。
达非其通穷非屯,殁而不朽为有闻。
旁可万家李奥原,善无不报尚后昆。
吴中丞 北宋 · 彭俊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四
某为儿时,常戏先生长老间,窃闻庆历中有古贤人曰范文正公,实乃心国家,得孟轲勇于义之道,盖三仕三逐,其节益高,终致大用,显名诸侯。
缙绅士大夫借重引誉,想望风烈,以忠义自奋,迨嘉祐治平间,以数十辈。
是时文正公没已数十年,某儿戏未喻也。
其后稍长,知读书,思昔日之言,而不及见其人,乃退而求其文,伏而读之,以考其终始大略。
盖尝与晏丞相书,论天子率百官上寿东宫事非是,非所以尊人主而抑外家,且长外族强炽之渐,晏初不平之。
文正公为小官时,已有此志。
且夫上寿,小事也,为天子礼,良不为过,且于国政似未有大利害,而必力争之,盖忠臣义士忧国爱君,深谋远虑,防微杜渐,信非鄙夫所能及此。
故三仕三逐,终致大用,天下高之。
文正公后,正直之操,或起或仆,迨今五六十年,学者汩于势利,委靡偷惰,渐成党同伐异之风,如是者又将二十年。
前年,阁下自近侍擢长柏台,乘士气彫敝之馀,朝野久不闻直声。
一朝引义指摘开封尹内侍之过,天子慨然感动,待以国士。
阁下以道义自富,韬光晦迹,不求声名,迈往之气,老而后发,故少为流俗所知。
一朝倡义,天下之聚而议者,所在成市。
某辄从傍解之曰:「公固未易测也。
意者先以忠信结上,将信而言,言而出,出而复用,而后以进退决之乎」?
其后果数月而言,又数月而出,出数月而召。
于是向之议者,皆释然曰:「公,庆历嘉祐时人也」。
某则又曰:「前日之言而出也,其责轻;
今日之召而来也,其责重」。
是何也?
前日之言未甚行而出,其出也,阁下全一身之节,高举远引,而不与国是矣,虽不言,人谁吾责者?
今日之召而来也,是天子以其言忠,是行也,不独用之,又将穷究其底蕴而后已,而天下亦以公之此来也,必能建功立业,兴利除害,援君子而排匪人,外爵禄而恶富贵,以社稷安危为任,以实前言。
少有不副焉,则人人得以议其后,故其责也重。
何者?
去年夏秋之交,中外之士召者十辈。
诏下之日,人有先到,欲留之人或逡巡不肯去,独阁下恳辞再三,自秋迄冬,阅时而后来。
阁下要先洁其去就,不枉尺直寻,欲有以深藏而重发之者,是爵禄富贵不足以留阁下,而胸中之所成就者甚大,而不轻出之也。
自拜命以来未两月,忠言嘉谟,启迪左右,所以卫社稷,安宗,排奸慝,辨忠良,某不得而知。
然观今日倚任之寄,与中外属望之重,阁下君臣之间,必能心期嘿喻,而天下之势继自今,可以逆知其将如何矣。
凡前代安危治乱之机,与当今扶危救弊之急务,阁下固已了然见于未萌,虽有高世绝俗之虑,无出于阁下所料明矣。
然而君子小人势不两立,非不可两立,而不可两用。
众君子虽用,而一小人存,犹足以胜众君子;
一小人既进,虽竭众君子之力不能胜。
西汉之衰也,其势在外戚,外戚不能独立也,寔吾儒有以助之;
东汉之衰也,其势在内侍,禁锢之祸初不至是也,寔吾党之士有以致之。
贡禹、稚圭身为儒臣,不能正言以杜其渐。
其后京兆尹言之,王氏几败,而谷永、杜钦之徒反为凤计策,既诋章罪,王氏势益牢。
其祸始于贡禹、稚圭,成于谷永、杜钦,至安昌侯而人主拱手矣。
东汉之际,匹夫抗愤,义士激昂,以陈蕃、李固之忠正而辅李膺、范滂果敢奋厉之气,静而图之,岂无可乘之隙?
张奂老于兵间,不能预备,反为人用。
某谓西汉有可救之理而无其人,东京有敢为之人而非其术。
然则众建君子以破小人之谋,而又审所以御之之术者,君子之道也。
以《易》考之,君子之于小人,在《否》则包承之,在《夬》则刚决之。
《否》之「初六」曰:「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六二」曰:「包承小人,吉;
大人,否亨」。
阁下顷年倾侧群枉之间,以正引类,小人初不之觉,诚得「包承」之道。
今去否而处夬之时,然夬者,五阳而决一阴。
今也君子未众,谓之否则不可,谓之夬亦不可,阁下独以台中一二君子决天下之小人,其势不绝如线,窃为阁下危之。
且自元丰以来,人物大槩五变,未尝有人出一言而正名,曰某君子儒,某小人儒
而彼所谓君子小人者,皆邪人所指名以自为计,非天下之公议也。
岂其识不明欤?
抑君子小人之势既分,而己遂无容乎?
所谓君子者,岂亦随时而变欤?
方今圣德日新,阁下以道徇身,处弹击之地,稽之二汉,万无此理。
然而君子求于国,必能明烛万全之理。
譬如良医之治病,当于安乐强健之时,而逆知其所受病之由。
今君子之道似胜矣,察其实而未之见焉,何以善其后?
以至搜求奖拔之际,未甚明辨,何也?
且所谓真君子者,果安在哉?
某,落魄贱士,窃闻伯夷之风,念天下之太平,庶人商旅尚得谤于道而议于市,而况正途方辟,言路方开。
阁下为天下之唱,鼓直气于偷惰委靡之后,人人莫不欲罄所有以承休德。
退而思之,厥今天下,非阁下谁与归者!
是以不避浮浅之议而试一鸣焉。
且以圣明天子乐善不倦之美。
伏惟阁下蕴西汉经术之富,而抗之以鲠亮;
东京名节之高,而济之以权衡。
持之既久,而发之也迟,则破天下之党论,而速用其真所谓君子者。
辨君子小人疑似未分之势,而正其始,而勿更以小人杂之,诚莫急于今日也。
文正公之出也,门生皆去,而王质独送,或人怪之,曰:「使范公它日作宰相,以直道忤时而出,质当送之海上」。
文正公无一日之旧识也,诚有所感激耳,亦以坚文正公之心。
今阁下难进易退,已有文正公之风,其将自此大用,用而不肯少屈,以始终文正公之大略,则某虽不才,愿附于质之义。
伏惟加察,幸甚。
初至新化张蓉裳学博 清 · 左宗植
我初试缁尘,乡贡赴京甸。
踏月款湘馆,始识先生面。
尘囊发鸣琴,行箧诵诗卷。
清言似味蔗,往往耐嚼咽。
长安仕宦海,倥偬预计选。
得官宰百里,孥仆欣以忭。
庶几抒夙抱,盘错利器见。
谁知达者怀,自匿不可谏。
朝上投劾书,暮授文学掾
酸寒古峒,环堵坏不缮。
瓦吹风打头,床漏夜易荐。
旁人或色难,先生乃安便。
陶然斗室中,弦歌杂谐宴。
间吟七字诗,号占万象变。
雪风入牙颊,喷喝出璀璨。
粼粼溪流清,触石蹙涡漩。
自然成文章,足可医汗漫。
觥觥欧夫子,古处耄不倦。
缟纻半南北,目历几宿彦。
独喜从吾游,款款似亲串。
飘然郭舟,那顾望者羡。
鲰生少为儒,兀兀事文研。
辞亲学干禄,妄想那能免。
归来湖湘间,习飞始斥鴳。
移家就冷署,甘旨惧不办。
差幸苜蓿,臭味同所愿。
惟惭论年学,短绠及道浅。
祇有肝鬲间,迂拙不自贱。
何图君子知,刮目及蹇钝。
资西盛桃李,簇簇花满县
濂溪此遗泽,望古想空缅。
懔然俎豆旁,何术盥昏懦。
枉辱忘年契,温奖惧非分。
古人金石交,颂祷寓箴劝。
岁晚霜雪零,君躯幸保善
微诗聊以贽,并用志缱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