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重修魏孝文皇帝大中祥符二年 北宋 · 刘淳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二、《蒐古汇编》卷五○、乾隆《凤台县志》卷一三
天道化育民物,俾利用厚生,代其乂者,宜禀□顺之厥。
或悖逆天道,残害民物,则睿哲之君,应时而出,以救其弊。
孰可于兹,即魏孝文皇帝之谓矣。
案《后魏帝纪》,文帝名宏成帝之孙,献帝之子,本拓跋圭之后也,至文帝改氏姓元。
当晋纲失驭,王道陵夷,戎丑乱华,域中版荡,三秦二赵,四燕五凉,、宋、梁、齐,悉为勍敌。
禀天之粹,据地之雄,宝贤任能,兵强国富。
金革高举,矢石奋飞,河朔束兵,惟扬筑垒。
马头城破,宗祖庙成。
定律令以剐民,造明堂而布政
武威爰震,文德聿修,怀惠畏威,迩安远服。
斯盖道武始以武功平海内,孝文卒以文德来远人
然而爱敬博施,声教广被,巍巍荡荡,与天同功。
谥曰孝文皇帝,不其盛欤!
故当时民立庙于兹,以其赐。
日月流迈,寒暑荡迁,风吹雨漂,几经毁颓。
咸通初,已曾革故,盖简厥功;
乾祐末,重议鼎新,亦非宏壮。
绵历纪运垂五十年,洎咸平辛丑岁,堂宇欹倾,廊庑颓圮,垣墉户牖,缺坏仅存。
昭晰之灵,似无凭附。
献奠之志,惰慢或生。
住下居民,共相兴叹。
越有□□□□□□既肇厥志,又观人欲,若非巨力,不克底成。
遂请司徒公仁协首之,常公仁谦次之,尹公师训继之,以德动众,若草从风,舍货施功,豫顺兑悦。
于是选奇使异,饬力揆材,登登凭凭,是筑是削。
基扃既实,阶陛复崇,壤桷增新,栋梁易故。
正殿中倚,回廊四周。
室有堂□□陈俎豆,门有树足以肃形仪。
塑绘毕矣,端衮备矣,如在之容俨若,恭己之体威如。
使积善者陈信无愧□,□恶者面诬多黩祸。
大矣哉,非□□刑赏鉴于生存,威福形于既没,其孰能与于兹乎!
其地也左欹仙峤,右枕龙门浮山翠拥于前,长石蓝堆于后。
灵祠嶷立,山光与丹雘相鲜;
虔祷斯来,水声并金丝合杂。
既严庙貌,时祀有归,永赞皇图,长存不朽。
淳功疏刻烛,学昧编蒲,众命难辞,强成实录。
言之不雅,谨为词曰:
东晋失驭,倏尔而亡。
后魏应期,勃然而昌。
□被河朔,垒筑惟杨。
孝文继世,厥道弥光。
以孝治国,罔有不臧。
以文来远,率土宾王
民受其赐,设立祠堂。
寒暑迭谢,榱桷圮伤。
属有仁者,换易□梁。
既宏正殿,复壮回廊。
塑绘真仪,黼藻斯章。
俨然如在,忽尔难量。
无亏初祀,有备蒸尝。
歆惟明德,黍稷非香。
祸淫福善,响应影彰。
永为民鉴,地久天长
皇宋三叶嗣位之十载,景德四年,厥功告毕。
明年正月天书降,遂改号为大中祥符元年
敕下十月东封,即以二十四日行事,二十六日大赦天下。
大中祥符二年岁次己酉三月丙辰朔二十四日己卯庆赞。
前管纠举首席怀真(亡)、前管录事牛延󶠨(亡)维那尹师训、维那常仁谦、(亡)都维那司徒仁协并管录事
清河吉信刻字。
后魏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五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八五
魏之兴也,自成帝毛至于圣武,凡十二世。
而可纪于文字,又十一世。
至于昭成建国改元,略具君臣之法,幸遭衰乱之极,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
又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脩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
今特以其不能并晋、宋之一方,以小不备而黜其大功,不得承百王之统,而不疑焉者,质诸圣人而可也。
今为魏说者,不过曰功多而国强尔。
此圣人有所不与也。
何以知之?
以《春秋》而知也。
春秋之时,齐桓、晋文可谓有功矣。
吴、楚之僭,迭强于诸侯。
圣人于书齐、晋,实与而文不与之,以为功虽可褒,而道不可以与也。
至书楚与吴,或屡进之,然不得过乎子爵
则功与强,圣人有所不取也。
或者以谓秦起夷狄,以能灭周而一天下,遂进之。
魏亦夷狄,以不能灭晋、宋而见黜。
是则因其成败而毁誉之,岂至公之笃论乎?
曰:是不然也,各于其党而已。
周之兴也,与秦之兴,其说固已详之矣。
当魏之兴也,刘渊匈奴,慕容以鲜卑苻生以氐,弋仲以羌,赫连、秃发、石勒季龙之徒,皆四夷之雄。
其力不足者弱,有馀者强。
其最强者苻坚之时,自晋而外,天下莫不为秦,休兵革,兴学校,庶几刑政之方。
不幸未几而败乱。
其后强者曰魏,自江而北,天下皆为魏矣。
幸而传数世而后乱。
以是而言,魏者才优于苻坚而已。
就使魏兴世远,不可犹格之夷狄,则不过为东晋比也。
是皆有志乎天下而功不就者,前所谓不幸两立而不能相并者。
故皆不得而进之者,不得已也。
仲春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乾隆乙巳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三
昨岁阅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所列历代帝王庙位号有弗惬于心者敬忆皇祖实录敕议增祀谕旨凡帝王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乃命取红本阅之始知尔时廷臣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壬寅十一月皇祖大事以前数日故致多遗漏因谕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增祀于乙巳年春祭入庙躬礼告虔以申馨香妥侑敬承前典之意
昨年四库阅全书,祀典于心未惬诸。
将谓圣言已遵毕(向阅旨意皇祖实录增祀遵历代帝王意谕谓彼时诸臣已奉德秩祀无遗是以乙未年躬祭帝王庙诗有但匪堕宗均入祀仁皇奕代著金科之句及昨岁阅大清通礼并检阅红本始知崇祀者尚少而于前后五代则全无反阑入后汉之桓灵甚不惬于怀因敕大学士九卿等更议增晋元帝明元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陈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宪宗后唐明宗周世宗金哀宗凡二十五帝其桓灵则彻出之以昭公论用符前训),孰知廷议反成虚。
重加考订俾全入,用洁馨香侑定居。
敢以古稀谢躬祭,曰钦曰监并殷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