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一 唐 · 杜甫
押青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眼见(一作前)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一作飞)深(一作从)造次,便觉(一作教)莺语太丁宁。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二 唐 · 杜甫
押麻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一作是)家。
恰似春风相(入声)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三 唐 · 杜甫
押真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熟(一作耐)知(一作孰如)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四 唐 · 杜甫
押灰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引用典故:一杯酒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一作辞)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五 唐 · 杜甫
押尤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肠断春江(一作江春)欲尽(一作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六 唐 · 杜甫
押元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七 唐 · 杜甫
押先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一作累)青钱(一作钿)。
笋(一作竹)根稚(一作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八 唐 · 杜甫
押盐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九 唐 · 杜甫
押萧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隔户(一作户外)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剑泉记 宋 · 舒岩夫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四、《蜀藻幽胜录》卷三
剑州西南百六十里,县曰梓潼,去梓潼十二里,曰七曲。七曲,山断之坳,古潭渊沱,岸上地广数丈,深荆密萝,莽然荒寂。徘徊四望,则大江控前,群峰扼后,绿锁千岩,云横万壑,水山照人,夐然胜绝,意其神龙仙迹有在是也。予一朝星驾命役,投荒访古,乃得异境,石穴丈馀,海眼喷珠,古甃吸月。询问耆老,名之剑泉。按诸《图经》,信而不诬。《图经》:蜀五丁开剑路,迎秦女,回见大蛇入穴,兄弟忿惋而拔,蛇摧其山厌之,五丁与秦女俱毙于此,馀剑隐路傍,继出是泉。其剑每庚申日一见,见即光射林麓,影落泉低,霜峰冥空,铮铮有声,白虹昼辉,鬼魅夜哭。即剑非泉,即泉非剑,神物托之而显晦,龙蛇托之而屈伸。储精窟泽,则风云雷雨之所会;耀灵庚申,则阴阳气数之所推。岂独上以冲斗牛,下以资灌溉而已也。溥博时出,为霖济旱,旷荡无涯,姑亦有待。猗与!泉乎泉乎,剑气常存而神蛇穴其中乎?天造奇绝,地产灵液,岂无意乎?绵绵千古,自我辟之,抑有时乎?昔蔽于荆榛也,今幽以涵林影;昔淀以土苴也,今净以照客衣。盛夏溢露,饮之宛若咀轻冰,凛如也;隆冬沉壁,沃之宛若挹阳春,温如也。洗行人之尘虑,激廉夫之心冰,又湛如也。傍植乔松,韵堤乐府,周参脩□□若城库。游于斯,息于斯,非甘挹清泉、濯尘缨于斯,又足以□揖江风,静延山月,把酒吟歌,行客斯无愧焉。泉石之侧,乃署亭曰敛泉亭;佥曰胜地,则又榜亭曰凌塝。榜亭名,临胜地,夫何忝焉。佥曰可书,勒诸它石,以示后世。
多景楼(一作 元 杨维桢 诗) 南宋 · 陈允平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怀古(一作极目)心情独倚楼,荻花枫叶满江秋。
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流。
铁瓮百年春雨梦,铜驼万里夕阳愁。
西风历历吹征雁,又带边声过石头(同上书三○三二)。
宋宣教余公孺人张氏墓志铭 南宋 · 张文虎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六、《西湖志》卷一七、《福建金石略》石一一
予长女弟适太宰余卫公四世孙讳充国,字汉佐。曾祖日章,朝散大夫、徽猷阁待制。□祖㠓,故宣义郎、湖南帅机。父必遂,妣安人曾氏。孺人曾祖廉夫,故迪功郎。祖纶,故国子进士。父瑀,故迪功郎致仕;母林氏,见封孺人。予先君致政,与母孺人以艰苦立门户,教二子读书,不使预家事。女弟居长,未及笄,能为父母综理纤悉,予家赖之。致政酷爱此女,为择佳妃。知宣教公贤而蚤孤,事母兄以孝敬闻,年二十三,嫔于余。奉姑安人曾氏,孝于在室时。宣教亦尽以家事属中馈,相敬如宾。生男二人:德玉、振玉,女一人。初,宣教兄娶邢氏,相继捐馆,无子,母夫人念念不置。及女弟产第二男,乃喜,若释重负。方踰年,女弟以产疾下世,姑曾氏哭不绝声,宣教亦誓终身不更娶。后十二年,宣教忽感微疾不起。诸甥零丁孤苦,亦惟予母孺人□持,是以皆成立。长男德玉娶州钤洪公震之女,次男振玉出继叔□,娶都厢张公豹变孙女。女一人,纳知县曾公之孙曾知逊,聘礼未行。皆予母孺人实经纪之。呜呼!予哭女弟二十馀年,继哭宣教又十馀年。逝者如斯,诸甥皆成立矣。兹窃第还侍,喜二甥能叶力成负土之役,且求予铭。予惟弟能敬□□天,不独使己有后,而□使其兄之有后。予女弟四人皆无子,甥于余者有二焉,盈虚消息,是盖有数,予于宣教、孺人夫奚憾!宣教生于嘉定壬申,卒于景定庚申,享年四十有九。孺人生于嘉定辛巳,卒于淳祐己酉,享年二十有九。甥德玉以咸淳己巳九月二十三日,奉二柩合葬于文山之原。铭曰:
魂气游变,血气尊亲。己子兄子,皆吾体身。霜露怆悽,礼乐鬼神。文山之原,昌厥后人。刻石陈洪。
按:《闽中金石略》卷一○。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三四四。
山阴秋怀 宋末元初 · 林景熙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旧游浑似梦,短发不胜簪。
风雨行金气,乾坤老铁心。
舜田秋稗满,禹穴夕云深。
正自登临懒,凄凉隔水砧。
题水月洞 元 · 陈孚
四言诗 押药韵
铁崖万仞,鬼斧所凿。
长啸一声,白云惊跃。
句 元 · 濮彦仁
押迥韵
丈人夜开关,凉月在松顶。
桐溪诗述:辟松月寮以为吟啸之所,有云云之句,遂以松月道人自号,杨维桢为之记。
和杨廉夫赠海东云韵 元 · 郑洪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祇陀树园立孤凤,舍卫国城悬五云。
衡山秀削芙蕖朵,铁史书题星斗文。
日日中天宝花落,时时空谷履声闻。
芸窗琢得巢云句,茧纸乌丝写八分。
题梅花道人偃松 元 · 郑洪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十一 树石类
墨池帽脱管城子,璧府罄折徂徕公。
玉关金锁掣玄豹,铜台瑶柱蟠苍龙。
星霜鬓眉遽如许,铁石肝胆将谁同。
丈夫受命当伛偻,天子法驾行东封。
悼邻妓二首 其二 元 · 杨载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一种腰肢分外妍,双眉画作月娟娟。
春风吹破襄王梦,行雨行云若个边(二诗,铁崖采入《西湖竹枝词》,序云:我朝词人能变宋季之陋,自称仲弘为首,而范、虞次之。)。
三衢马太守昂夫索题烂柯山石桥 元 · 萨都剌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洞口龙眠紫气多,登临聊和《采芝歌》。
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神人此地过。
乌鹊横空(一作桥)秋有影,银河垂地水(一作夜)无波。
遥知题柱凌云客,天近应闻织女梭。
雁门集:张习跋:尝观天锡燕姬曲、过嘉兴、织锦图等篇,婉而丽,切而畅,虽云石、廉夫莫能道。如赠刘云江【赠刘云江 「刘」原无,据原诗题及张习跋补。】 、越台怀古、题烂柯山、石桥诸律,又和雅典重,置诸松雪、道园之间,孰可疑异。
芙蓉曲(一本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 元 · 萨都剌
秋江渺渺芙蓉芳(一作香),秋江女儿将断肠。
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一作鲸)鱼吹浪(一作风起)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荡舟何处采莲(一作花)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注:杨铁崖《竹枝词序》称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