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 唐 · 裴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从本已来。灵明廓彻。
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
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
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
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
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甚矣众生之迷也。
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尔。
而不自知有广大之威神。而不能用。
觳觫而自投于笼槛。而不自悲也。
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
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
而不得證。于是称法界性。
说华严经。令一切众生。
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而證法界也。故此经极诸佛神妙智用
彻诸法性理事。尽修行心。
数门户真。可谓穷理尽性者也。
然此经虽行于世。而罕能通之。
杜顺和尚叹曰。大哉法界之经也。
自非登地。何能披其文见其法哉。
吾设其门以示之。于是著法界观。
而门有三重。一曰真空门。
拣情妄以显理。二曰理事无阂门。
理事以显用。三曰周遍含容门。
摄事事以显元。使其融万象之色相。
全一真之明。然后可以入华严之法界矣。
然此观虽行于世。而罕能入之。
有圭山禅师叹曰。妙哉法界之门也。
自非知枢钥之浅深。识阃闑之广狭。
又何能扣其门而入之哉。于是直以精义。
注于观文之下。使人寻注而见门。
得门而入观。由观以通经。
因经以證。朗然如秉炬火而照重关矣。
或问曰。法界真性。
超情离见。动念则隔。
彊言则乖。世尊欲令众生悟自身之法体。
何必广说而为华严。答曰。
吾闻诸圭山云。法界万象之真体。
万行之本源。万德之果海。
故如来演万行之因。华严以本性而显示。
诸佛證法性万德也。故九会之经品。
品有无量义。或刹尘数。
因地行愿。或恒沙数
果位德用。行布差别。
无阂圆融。故佛身一毛端。
则遍一切而舍一切也。世界尔。
众生尔。尘尘尔。
念念尔。法法尔。
无一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證此本法。
故能凡圣融摄。自在无阂。
纳须弥于中。掷大千于方外。
皆吾心之常分尔。非假于他术也(原注世人见说诸佛菩萨神变必谓假于他术或谓虚诞之辞此二疑皆非也若言假于他术者岂可圣人动不合理而假妖怪以惑人哉若言虚诞之辞者魔妖精魅尚能神变况法身圣人独不能为之哉)
由是观之。则吾辈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
岂非甚迷甚倒哉。然则华严称法界而极谈。
犹未为广也。问曰。
华严理深而事广。文博而义元。
非法身大士。不能證入。
今数纸观文。岂能尽显之哉。
若观门以文略义广为得。则大经以文繁义局为失矣。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夫欲睹宗庙之邃美。望京邑之巨丽。
必披图经而登高台。然后可尽得也。
不登高而披图。则不可谓真见。
不披图而登高。则眊然无所辨。
故法界具三大。该万有。
性相德用。备在心不在经也(原注如宗庙京邑之美丽在城中不在图上)
明因果。列行位。
显法演义。劝乐生信。
备在经不在观也(原注如宗庙之远近街衢之阔狭在图不在台)。观者通经法也(原注入观通经以證性如登高台披图而望京邑也)
文者入观之门也(原注如高台下有门得其门然后可升也)。注者门之枢钥也(原注台高门深非善用枢钥者不能开也)
故欲證法界之性德莫若经(原注性德广大非经备说不能尽也)。通经之法义莫若观(原注法义虽广不出三重法界非观不能入也)
入观之重元必由门(原注观境幽深无门不可入也)。辟三重之秘门必由枢钥。
夫如是。则经不得不广。
门不得不刺矣。然则其门何以为三重。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凡夫见色为实色。见空为断空。
内为筋骸所梏。外为山河所眩。
故困踣于迷涂。局促于辕下。
而不能自脱也。于是菩萨开真空门以示之。
使其见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
见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
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阂。泯智解而心境俱冥矣。
菩萨曰。于理则见矣。
于事犹未也。于是开理事无阂门以示之。
使观不可分之理。皆圆摄于一尘。
本分限之事。亦通遍于法界。
然后理事圆融。无所挂阂矣。
菩萨曰。以理望事则可矣。
以事望事犹未也。于是开周遍含容门以示之。
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
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
然后一多无阂。大小相含。
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
问曰。观文有数家之疏。
尚未能显其法。今略注于文下。
使学者何以开心目哉。答曰。
吾闻诸圭山云。观者见法之智眼。
门者通智眼。今见法之门。
初心者悟性之智虽明。不得其门。
则不能见法。此文即入法之门矣。
但应以智眼。于门中观照妙境。
若别张义目而广释之。是于门中复设门也。
又此门中。重重法界。
事理无边。虽百纸不能尽其义。
徒以繁文广说。芜没真法。
而惑后人尔。且首标修字者
欲使学人冥此境于自心。心慧既明。
自见无尽之义。不在备通教典。
碎列科段也。然不指而示之。
则学者亦无由及其门。故直于本文关要之下。
随本义注之。至其门已。
则使其自入之也。故其注简而备。
不备则不能引学者至其门。不简则不能使学者专妙观。
夫观者。以心目求之之谓也。
岂可以文义而至哉。问曰。
略指其门诚当矣。吾恐学者终不能自入也。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夫求道者必资于慧目。慧目不能自开。
必求师以抉其膜也。若情膜未抉。
虽有其门。亦焉能入之哉。
纵广何益。问曰。
既遇明师。何假略注。
答曰。法界难睹。
须依观以修之。观文难通。
须略注为枢钥之用也。惑者稽首赞曰。
入法界之术。尽于此矣。
承议郎监登闻鼓院庄黻军器监簿 南宋 · 郑起潜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二、《永乐大典》卷一四六○八
昔我神宗,留意戎器,制度精详,著为法式。
设监置官,实司训工程作之任。
朕率循祖武,申饬戎事,肆命尔司于簿正,使器械咸精其能,将观通务之学。
小桃红 元末明初 · 贾仲名
 出处:元曲选 萧淑兰 第二折
你九经三史煞曾谙。习典故观通鉴。
课赋吟诗有风范。更非凡。
临帖写字知个浓淡。把古今博览。
将前人比勘。那一事不详参。
虚明室乾隆戊子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七十
壁观惟塞牖观通,虚实之间理可穷。
絜矩欲明方寸者,漫容一物著其中。
观通鉴辑览至褚遂良潭州事嘉其忠悃辄效其体拟作乾隆甲申 清 · 弘历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六
元舅与功臣,由来不可诛。
草茅承顾托,宁当惜残躯。
忍视夷姜污,曲从政君诬。
国是太宗创,臣忝召奭徒。
叩首愿还笏,忤旨罪奚逋。
潭州被薄谴,敢曰非其辜。
回首望金门,无言以嗟吁。
旷观斋乾隆乙巳 清 · 弘历
 押霁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六
旷则其观通,弗旷其观翳。
泰山岂不高,一指当前蔽。
游目斯小哉,吾廑临政际。
用人之贤否,出治之巨细。
胥戒有蔽乎,旷乃大公契。
所以明与达,重瞳犹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