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别录 其三十一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君子因雅琴之适,故从容以致思焉。
其道闭塞悲悉,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灾害,不失其操也(《后汉书·曹褒传》注)
章帝引谚 汉 · 无名氏
 押庚韵
《后汉书》曰: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得失。曰谚言:
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后汉书》曹褒传。《御览》五百二十三。)
上言宜制汉礼 东汉 · 曹充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汉再受命仍有封禅之事,而礼乐崩阙,不可为后嗣法。
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大汉当自制礼,以示百世(《后汉·曹褒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二,有小异)
下诏改乐名乐官(三年八月初即位) 东汉 · 汉明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
尚书璇玑钤》曰:「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太矛」》。
今且改郊庙乐曰《太子乐》,太乐官曰太予乐宫,以应图谶。
乐诗曲操,以俟君子(《文选·东都赋》注引《东观汉记》,又见《后汉·曹褒传》,合录之。)
议定礼乐诏(三年。袁宏《纪》作章和元年正月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
朕以不德,膺祖宗弘烈。
乃者鸾凤仍集,麟龙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赤草之类,纪于史官
夙夜祗畏,上无以彰于先功,下无以克称灵物。
汉遭秦余,礼坏乐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观省,有知其说者,各尽所能(《后汉·曹褒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二作「汉遭莽弊,礼坏乐崩,因循故事,多非经典,知其说者之于天下,岂不远乎」?)
曹褒条正汉仪章和元年正月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
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合可施行。
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后汉·曹褒传》)
复上疏条礼乐异议三事 东汉 · 张奋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二
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
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
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
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
先帝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承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
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时成,非所以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后汉·张奋传》,「十三年,召拜太常。复上疏」。又略见《书钞》五十三引《续汉书》)
上疏请定汉礼 东汉 · 曹褒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昔者圣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礼作乐,以著功德。
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后汉纪》作「治乱制礼,所以协和天人,示人轨则也。故御应见瑞乃作」)
今皇天降祉,嘉瑞并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语。
宜定文制,著成汉礼,丕显祖宗盛德之美(《后汉·曹褒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二「元和二年」)
原盗敕 东汉 · 曹褒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
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
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
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后汉·曹褒传》)
奏劾曹褒 东汉 · 张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擅制《汉礼》,破乱圣术,宜加刑诛(《后汉·曹褒传》,「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奏」。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三作「尚书张敏奏」,不言张酺。)
与梁相张府君 其二 东汉 · 葛龚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六
曹褒寝怀铅笔,行诵文书(《文选·任昉范云作求立太宰碑表》注)
汉官仪上 其八十九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羽林左骑秩六百石,领羽林,属光禄勋(《后汉书·曹褒传》注)
兴礼乐表和平六年 北魏 · 刁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臣闻有国有家者,莫不礼乐为先。
故《乐记》云:礼所以制外,乐所以修内。
和气中释,恭敬温文。
是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易俗移风,莫善于乐。
且于一民一俗,尚须崇而用之,况统御八方,陶钧六合哉?
帝尧修五礼以明典章,作《咸池》以谐万类,显皇轨于云岱,扬鸿化于介丘。
令木石革心,鸟兽率舞。
包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
夫感天动神,莫近于礼乐。
故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阜生;
节,故祀天祭地。
礼行于郊,则上下和肃。
肃者,礼之情;
和者,乐之致。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违。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欤?
唯圣人知礼乐之不可以已,故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
所以承天之道,治人之情。
故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
虞、夏、殷、周,易代而起。
及周之末,王政陵迟。
仲尼伤礼乐之崩亡,痛文武之将坠,自卫返鲁,各得其中。
逮乎秦皇,剪弃道术,灰灭典籍,坑烬儒士,盲天下之目,绝象魏之章,《箫》、《韶》来仪,不可复矣。
赖大汉之兴,改正朔,易服色,协音乐,制礼仪,正声古礼,粗欲周备。
至于孝章,每以三代损益,优劣殊轨,叹其薄德,无以易民视听。
博士曹褒睹斯诏也,知上有制作之意,乃上疏求定诸仪,以为汉礼。
终于休废,寝而不行。
魏晋之日,修而不备。
伏惟陛下无为以恭己,使贤以御世,方鸣和鸾以陟岱宗,陪群后以升中岳,而三礼阙于唐辰,象舞替于周日。
夫君举必书,古之典也。
柴望之礼,帝王盛事。
臣今以为有其时而无其礼,有其德而无其乐。
史阙封石之文,工绝清颂之飨,良由礼乐不兴,王政有缺所致也。
臣闻乐由礼,所以象德;
礼由乐,所以防淫。
五帝殊时不相沿,三王异世不相袭。
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故也。
臣识昧儒先,管窥不远,谓宜修礼正乐,以光大圣之治(《魏书·刁雍传》)
上修五礼表 南梁 · 徐勉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
臣闻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故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夫礼所以安上治人,弘风训俗,经国家,利后嗣者也。
唐虞三代,咸必由之。
在乎有周,宪章尤备,因殷革夏,损益可知。
虽复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文三百,威仪三千,其大归有五,即宗伯所掌典礼,吉为上,凶次之,宾次之,军次之,嘉为下也。
故祠祭不以礼,则不齐不庄,丧纪不以礼,则背死忘生者众,宾客不以礼,则朝觐失其仪,军旅不以礼,则致乱于师律,冠婚不以礼,则男女失其时,为国修身,于斯攸急。
洎周室大坏,王道既衰,官守斯文,日失其序,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小雅尽废,旧章缺矣。
是以韩宣适鲁,知周公之德,叔侯在晋,辨郊劳之仪。
战国从横,政教愈泯。
暴秦灭学,扫地无馀,汉氏郁兴,日不暇给,犹命叔孙于外野,方知帝王之为贵。
未叶纷纶,递有兴毁,或以武功锐志,或好之言,礼义之式,于焉中止。
东京曹褒,南宫制述,集其散略,百有馀篇,虽写以尺简,而终阙平奏。
其后兵革相寻,异端互起,章句既沦,俎豆斯辍,方领矩步之容,事灭于旌鼓,兰台石室之文,用尽于帷盖
至乎晋初,爰定新礼,荀顗制之于前,挚虞删之于末。
既而中原丧乱,罕有所遗,江左草创,因循而已,厘革之风,是则未暇。
伏惟陛下,睿明启运,先天改物,拨乱惟武,经时以文,作乐在乎功成,制礼弘于业定,光启二学,皇枝等于贵游,辟兹五馆,草莱升以好爵,爰自受命,迄于告成,盛德形容备矣,天下能事毕矣,明明穆穆,无德而称焉。
至若玄符灵贶之祥,浮溟(疑当作梯)山之赆,固亦日收左史,副在司存,今可得而略也。
是以命彼群才,搜甘泉之法,延兹硕学,阐曲台之仪,淄上淹中之儒,连踪继轨,负笈怀铅之彦,匪伊夕,谅以化穆三雍,人从五典,秩宗之教,勃焉以兴。
伏寻所定五礼,起齐永明三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表求制一代礼乐,于时参议置新旧学士十人,止修五礼,咨禀卫将军丹阳王俭学士亦分住郡中,制作历年,犹未克就。
文宪薨殂,遗文散逸,后又以事付国子祭酒何胤,经涉九载,犹复未毕。
建武四年还东山,齐明帝敕委尚书令徐孝嗣,旧事本末,随在南第,永元中孝嗣于此遇祸,又多零落。
当时鸠敛所馀,权付尚书左丞蔡仲熊骁骑将军何佟之共掌其事。
时修礼局住在国子学中门外,东昏之代,频有军火,其所散失,又逾大半。
天监元年佟之启审省置之宜,敕使外详。
尚书参详,以天地初革,庶务权舆,宜俟隆平,徐议删撰,欲且省礼局,并还尚书仪曹
诏旨云:礼坏乐缺,故国异家殊,实宜以时修定,以为永准。
但顷之修撰,以情取人,不以学进;
其掌知者,以贵总一,不以稽古;
所以历年不就,有名无实。
此既经国所先,外可议其人,人定,便即撰次。
于是尚书仆射沈约参议,请五礼各置旧学士一人,人各自举学士二人相助抄撰,其中有疑者,依前石渠后汉白虎,随源以闻,请旨断决。
乃以旧学士右军记室参军明山宾掌吉礼,中军骑兵参军严植之掌凶礼,中军曹行参军太常丞贺旸掌宾礼,征虏记室参军陆琏掌军礼,右军参军司马褧掌嘉礼,尚书左丞何佟之总参其事。
佟之亡后,以镇北咨议参军伏暅代之,后又以严植之掌凶礼,寻迁官,以五经博士缪昭掌凶礼。
复以礼仪深广,记载残缺,宜须博论,共尽其致。
更使镇军将军丹阳沈约太常卿张充及臣三人同参厥务。
臣又奉别敕总知其事。
末又使中书侍郎周舍庾于陵二人复豫参知。
若有疑义,所掌学士当职先立议,通咨五礼旧学士及参知,各言同异,条牒启闻,决之制旨。
疑事既多,岁时又积,制旨裁断,其数不少,莫不网罗经诰,玉振金声,义贯幽微,理入神契,前儒所不释,后学所未闻。
凡诸奏决,皆载篇首,具列圣旨,为不刊之则,洪规盛范,冠绝百王,茂实英声,方垂千载,宁孝宣之能拟,岂孝章之足云?
五礼之职,事有繁简,及其列毕,不得同时。
嘉礼仪注以天监六年五月七日尚书,合十有二秩一百一十六卷五百三十六条。
宾礼仪注以天监六年五月二十日尚书,合十有七秩一百三十三卷五百四十五条。
军礼仪注以天监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尚书,合十有八秩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十条。
吉礼仪注以天监十一年十一月十日尚书,合二十有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五条。
凶礼仪注以天监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尚书,合四十有七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条。
大凡一百二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条。
又列副秘阁及五经典书各一通。
缮写校定,以普通五年二月始获洗(疑当作浇)毕。
窃以撰正履礼,历代罕就,皇明在运,厥功克成,周代三千,举其盈数,今之八千,随事附益,质文相变,故其数兼倍,犹如八卦之爻,因而重之,错综成六十四也。
昔文武二王,所以纲纪周室,君临天下,公旦脩之,以致太平龙凤之瑞,自斯厥后,甫备兹日。
孔子曰:其有继周,虽百代可知。
岂所谓齐功比美者欤!
臣以庸识,谬司其任,淹留历稔,允当斯责,兼勒成之初,未遑表上,实由才轻务广,思力不周,永言惭惕,无忘寤寐。
自今舆驾将亲六师,搜寻军礼,阅其条章,靡不该备,所谓郁郁文哉,焕乎洋溢,信可以悬诸日月,颁之天下者矣。
愚心喜抃,弥思陈述,兼前后联官,一时皆逝,臣虽幸存,耄已将及,虑皇世大典,遂阙腾奏,不任下情,辄具载撰修始末,并职掌人所成卷秩条目之数,谨拜表以闻(《梁书·徐勉传》,普通六年,又《南史》六十。)
大匠吴淳掌造东都罗城墙高九仞隍深五丈正属春时妨农作百姓诉至秋收后淳自求功抑而不许御史弹非时兴造付法不伏将作监二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三
九卿分统。汉朝开土木之官。
百工惟时。周礼置梓材之职。
斧斤动役。测之以寒暑。
版筑兴功。揆之以日星。
以人从欲。倾宫就而亡。
以欲从人。露台休而汉盛
吴淳任居大匠。职重缮工。
李固之前规。蹑曹褒之旧迹。
建都河洛。起役伊瀍。
百堵所以云兴。九仞由其岳立。
畚篑鱼贯。脊者使之负持。
锹杵雁行。长胫者令其踏锸。
优旃欲漆之郭。虽复难同。
张仪覆锦之城。于焉易就。
九重之邑。无劳走马之形。
万家之都。自有卧龙之异。
理须候隙启闭。务在从时。
下不夺于三农。上不亏于八部。
仓庚迁木。殊非浚洫之辰。
戴胜降桑。岂是营都之日。
宁有自求微效。广弃人功。
既废春畴。宜从霜典
廪牺令王尧上封事准礼诸侯九推今之刺史古之诸侯今刺史无藉田处不可以训农(藉田一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四
汉书十志。农为有国之基。
洪范九畴。食是生人之命。
由是古之圣帝。躬事三推。
昔者明王。亲行万乘。
鼍鼓震地。銮舆动天。
耸凤盖以来云。建龙旂而拂日。
青坛岳立。翠幕烟平。
百司于是骏奔。三公以之肃事。
绀辕黛耜。克遵应劭之仪。
绿耦朱纮。允备曹褒之礼。
周宣王之寝废。自有前讥。
汉文帝之遵崇。斯为后则。
王尧职参廪署。位掌甸师
钦承北极之尊。祇奉东郊之典。
欲使载芟之咏。无替于前修。
保介之容。有崇于古训。
潘岳创赋。备陈执耒之端。
曹植为文。具述勤耘之美。
以今之刺史。古之诸侯。
既称字养之官。实曰教人之首。
若令沮劝。必在躬亲。
此虽识于朝三。犹未闻于暮四。
祇若坛飞羽爵。便为劝稼之方。
门列春牛。即是趋农之候。
更施别法。于是为烦。
乐天别弟后月夜作810年 中唐 · 元稹
 押寒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闻君别爱弟,明天照夜寒(明天:月光满天,照亮空际。)
秋雁拂檐影,晓琴当砌弹。
怅望天澹澹,因思路漫漫。
吟为别弟操(操:清薛雪一瓢诗话》:“乐府凡用‘引’、‘操’等名,皆是琴曲。”《后汉书·曹褒传》:“歌诗曲操”李贤注引刘向《别录》:“君子因雅琴之适,故从容以致思焉。其道闭塞悲愁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灾害不失其操也。”),闻者为辛酸。
况我兄弟远,一身形影单。
江波浩无极,但见时岁阑。
笔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事类赋》卷一五
礼曰:士载言,史载笔。
古以为能述事而言,故谓之为述。
又以为能毕举万物之形,亦谓之为毕。
故秦谓之笔,楚谓之聿,而吴谓之不律。
若乃漆管绿沈之妙,文犀象齿之殊,博山为床,错宝为跗。
静女尝贻于彤管,周公曾写于龟书。
尔其中山之毫,北宫之制,秦将蒙恬之造始,官师路扈之精丽。
周舍执之而司过,班超投之而立事。
怒王思而逐蝇,伤盛吉而流涕。
何晏而遽失,骇曹公而忽坠。
阮檄而曾讶立成,祢赋而未尝停缀。
至于湘东三品,春坊四枝,含毫缅邈,搦管徘徊。
杨璇染血而书帛,陶景而画灰。
观其染清松之微烟,奉纤毫之积润,白牙碧镂之奇,鸡距鹿毛之隽。
王充之户牖墙壁,左思之门庭藩溷。
削荆既自于任末,捶琴更闻于柳恽
或以作锄耒于词园,或以为刀槊于文阵。
若至赵国秋毫,辽西麟角,锋必九分,管唯二握。
陆机而欲焚,过仲宣而见阁。
阚泽既自佣书,安世亦尝持橐。
枕中而每欲传方,荐下而还闻辟恶
郑译假润以为辞,曹褒怀铅而嗜学。
僧虔晦迹而见容,卜商括囊于则削。
若夫陆倕授之于幼玚郭璞取之于江淹白云先生以鼠须而传法,晋陵太守谓牙管之伤廉。
至于上刚下柔之名,三束五重之美,梦大手于词臣,表赤心于史氏。
相如而赋游猎,供荀悦成《汉纪》。
求之而写书,王隐授之而修史
毦白见识于辛毗,撍缥尝闻于夫子。
别有点高洋而作主,赐浑瑊而录功。
太初有不畜之慎,欧阳有不择之工。
至有宝胡卢而弥珍,却琉璃而若重。
婕妤折之而尚存,郑灼削之而更用。
颜裴则炙以课薪,智永则瘗而作冢。
亦闻采彼龙籦,截兹箘簬,痛颉为嘉,悬蒸有度。
清丽识傅玄之铭,瞻逸仰嵇含之赋。
行本明佩刀之职,公权陈正心之喻。
讶蝇集于苻坚,卜蛇衔于管辂
仲将留神于制作,稚恭见求而靳固。
传毛颖于韩公,自毫锥于白傅
逸少惊入木之七分,仲尼止获麟之一句。
斯濡翰之为用,诚词家之急务也。
详定礼文一 其十 冕旒制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九
臣等看详:《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
「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
郑氏《注》谓:「五采丝为绳,垂于延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
贾公彦曰:「以青赤黄白黑五色玉贯于藻绳,每玉间相去一寸,十二玉则十二寸。
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不相并也。
据衮冕前后二十四旒」。
孔颖达曰:「旒长尺二寸,故垂而齐肩也」。
至后汉明帝曹褒之说,乘舆服冕,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前垂四寸,后垂三寸,遂失古制。
国朝《衣服令》:「乘舆服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
盖白珠为旒,用东汉之制,而其冕广长之度,乃自唐以来率意为之,无所稽考。
景祐中已经裁定,以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为法,凡冕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与古制相合,更不复议。
今取少府监进样,如以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则非《弁师》所谓「玄冕朱里」者也。
上用金棱天版,四周用金丝结网,两旁用真珠花素坠之类,皆不应礼。
伏请改用朱组为纮,玉笄玉瑱,以玄紞垂瑱,以五采玉贯于五采藻为旒,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备为一玉,每一玉长一寸,前后二十四旒,垂而齐肩。
孔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释者曰:「纯丝易成,故从俭」。
今不必绩麻,宜表里用缯,庶协孔子所谓「纯俭」、「从众」之义。
次韵子春 宋 · 王灼
微风度疏竹,青灯照孤影。
起寻千载书,坐对一夕永。
念昔走京师啖蔗佳境
注传拟杜癖,说诗配康鼎。
讵识豹雾深,但爱虎文炳
荐绅满朱紫,人物称袖领。
经义有寸长,富贵在食顷。
弹冠欲慕贡,洗耳宁思颍。
自从铁林骑,来污金华省
几年强求活,百事付幽屏。
慵便麈柄闲,病怯牛衣冷。
借书试探讨,掩关谢驰骋。
新闻渺无得,旧学粗可整。
铅笔伴曹褒,虮虱欺王猛
自怜亡奇者,才拙乃素禀。
誓为漫浪叟,毕此须臾景。
升沉岂殊致,行止贵深省。
嘉言谁起予,虚心期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