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月夕书怀寄贡待制汪蓉峰程以文 元 · 汪时中
 押庚韵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二十七
明月出东山,照见西林明。
龙蛇布满地,信步还自惊。
独立数星辰,欲挽银河倾。
一洗人间尘,洒然肝胆清。
不寐抱婵娟,待旦听鸡鸣。
安得同心人,为言此时情。
跋朱伯纯程文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四、《梅岩文集》卷七
辟雍廿载,齑盐备尝,方欣白苧之抛,嗟嗟辰乎,何来之迟乎!
侯泮一宫,藻将采,已痛丹墀之换,嗟嗟辰乎,何去之速乎!
默轩朱友以其乃翁伯纯同舍吴门府博《乙亥期集录》及所为程文寄示,并徵予序。
予受而读之,浩叹来迟去速之辰,泫然屑涕。
虽然,士之所以行世者,立德为上,立功、立言次之,科第特借径耳。
伯纯父厚德懿行,虽未得少见于功业,亦已大见于文章;
虽未得横经博士席,振刷湖学三百年来之坠绪,亦已得解褐崇化堂,结束何蕃二十馀年之公案,其不幸中之幸者欤。
虽然,幸有大于此者。
文中子遗书散逸,赖福畴搜辑,辨类分宗,传为素业,然后《中说》、《世家》等始行于世。
太史公临终嘱其子迁曰:「尔无忘吾所论次」。
已而迁网罗放失,勒成《史记》一部,藏之名山大川
后世因《中说》知有文中子通,因《史记》知有太史公谈,福畴、迁之力也。
故曰,幸哉有子!
考作室,子肯堂,父析薪,子克荷,非幸之大者欤?
二十年前岁辛巳,予跋《輶轩唱和诗集》;
十年前岁壬辰,予跋胡玉斋《启蒙通释》,极言有子之效,今于吾伯纯父子见之。
呜呼,予老矣!
戊辰春季,与伯纯饮炉亭,觞咏甚适。
两别倏三十四载,县异而郡同,乃契阔死生不相闻,予于舍谊恝矣。
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自咎奈何!
自愧奈何!
嗟夫,心之声为言,言之精为文。
圭复此集,恍兮如见伯纯父生前之精神,惚兮如闻伯纯父没后之謦欬,伯纯父死而不死也。
问何以不死,曰,有子默轩。
愿言勉旃,他日立扬,当有出此集之外者。
里舍生胡次焱济鼎敬序。
时大德辛丑仲秋中浣日,书于藏云阁之五休堂。
问虞周晋唐本朝今日大臣督帅之寄策 南宋 · 翁合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九七、《精选皇宋策学绳尺》卷一
问: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人物。
平居无事,则垂绅正笏,都俞庙廊,以措天下泰山之安;
一旦四方多虞,则授钺专征,总戎方面,以集殊勋于谈笑之顷。
此盖上天生贤之本意,而亦人臣愿忠之职分也。
历观往籍,上下数千百年间,凡其光明硕大之才,奇伟魁杰之士,出而建功立业,代不乏数。
然考其所成就,则有不容以一暨论者,何欤?
有苗弗率,伯禹徂征。
始也奉辞伐罪,苗尚逆命也;
至于文德诞敷,七旬而苗始格。
修文德以来远人,夫子之言,信不我诬矣。
然不知前乎干羽之未舞,帝舜之德胡为犹有未至,而必待于诞敷者,何欤?
淮夷之征,周公实任其责,三年而归劳归士,序情闵劳,民以忘死。
此诗人所以歌咏也。
然不知前乎东山之未归,民困于役不为不久,而略无怨嗟之意,何欤?
抑不知七旬而格,此何其速?
三年而归,彼何其久耶?
宣王之时,猃狁孔炽,蛮荆为雠,命吉甫以北伐,命方叔以南征。
未几,而肤公奏焉,执讯获丑焉,宣王复古之绩,于斯为盛。
然尝读《六月》、《采芑》之诗,或曰「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谓之先者何意?
岂不以先人有夺人之心,倘迟迟其往,将□□于缓不及事欤?
或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犹」,谓之壮者何说?
岂不以师直为壮,傥自为畏缩,则无以明夷之大分欤?
抑不知元戎之师,止于十乘,此何其寡?
「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彼何其多欤?
三代远矣,南北析矣,苻坚百万之师,举国南下,典午氏正统盖甚岌岌,惟谢安了无惧色,方且围棋别墅,玄之问计,但曰「已别有旨」而已,何所见而能以无事处之哉?
假曰衣冠正统,天方眷晋,彼以逆犯顺,自可以策其必败,然不知淝水之战,使无朱序一呼,其能决胜于风声鹤唳之顷否乎?
前辈谓安之成功,初无措置,特坚之不善计耳。
是耶,非耶?
元济不庭,唐患未已,霞寓战衄,争请罢兵,惟裴晋公誓不与贼俱存,请身督战,且曰:「贼未授首,臣无还期」。
何所见而能毅然自许哉?
假曰度之用心,知有大事而已,以大义伐不义,何往不济?
然不知袭蔡之谋,使愬不得李祐以为之用,其能策勋于雪夜否乎?
人谓昌黎颂功,文多失实,然耶,否耶?
高宗皇帝再造区夏,凡外患之未平,必命大臣任督帅之寄。
虞、周、晋、唐同一轨辙。
贼豫犯顺,乞先往江淮视师者,非张魏公乎?
是举也,我是以有藕塘之捷。
然或者推原破贼,以为当时辅臣协济之功。
然则阃外之事,非得秉钧当轴者主张于内,则固不可以成功耶?
逆亮渝盟,以枢筦而护全师者,非叶义问乎?
是举也,我是以有采石之捷。
然或者纪述其事,则以为参谋舍人一战之功。
然则三军之师,非得筹帷赞幕者宣力于下,则固不可以集事耶?
方今疆事孔殷,襄汉俶扰,天子布昭圣武,申命枢臣,督视诸军。
旌旄星驰,凯旋日奏,行且拭目矣,则前八者之事,正今日所当取法也。
盍相与讲明之,以备上之采择。
对:有阃内之责,有阃外之责。
夫当国家多虞,疆埸日骇,所恃以任社稷之安危,以决兵机之利害者,人而已矣。
故所任惟人,而膺督府之寄,俾之出身以任社稷之安危者,其责在阃内;
所选惟人,而参幕府之计,俾之出智以决兵机之利害者,其责在阃外。
是以督府之既得其人,则不可不重其任;
幕府之未得其人,则不可不重其选。
然则任督府者,宜何如?
曰:既已假之以权,则必假之以力。
或誉之不加密,人或毁之不加疏,夫是之谓重其任。
不然,驱之于两阵相向之间,责之以空拳而袒斗;
处之以日费千金之地,责之以唱筹而量沙。
谤箧之书易盈,中山之功未就。
息壤之盟犹在,樗里之争以行,而督府之任轻矣。
社稷之安危,谁与寄之?
此则阃内之责也。
幕府者宜何如?
曰:不必求之于言,而必求之以实。
自谓其勇者未必勇,自谓其能者未必能,夫是之谓重其选。
不然,挽强引重,类市井之粗材;
谈说纵横,皆处士之高论。
矢石之勇,非识丁字之所能排,胡虏之氛,非吟数诗之所能却,而幕府之选轻矣。
兵机之利害,谁与决之?
此则阃外之责也。
苗民之征,甫及三旬而遽反,自非帝舜都俞之无间,鲜不疑禹之为专;
东山之师,至于三年而不归,自非成王流言之既释,鲜不疑周公之为久;
三千车而南征,四十乘而北伐,自非宣王任贤使能之不惑,则吉甫之所行何以先,方叔之犹何以壮?
然则,膺今日督府之寄者,惟患无禹耳,无周公耳,无方叔、吉甫耳,果已有之,其可不以虞周数君之所以任之者任之乎?
谢玄阶庭之秀,非安石能不失亲,则何以有风鹤之捷,而蹙苻坚于淮淝?
李愬风望之轻,非裴度能不易置,则何以有雪夜之师,而槛元济于淮蔡?
虞舍人儒者之风,又非慷慨于杯酒酌行之时,则何以陨胡星之妖,而毙逆亮于维扬?
然则参今日幕府之计者,惟愿有谢玄耳,有李愬耳,有虞公允文耳。
果未有之,其可不以裴、谢诸公之所以选之者选之乎?
然而督府之除,久稽成命;
元戎之乘,未戒行期。
当褰裳濡足之时,而乃雍容而徐步;
当被发救斗之日,而乃闭户而固辞。
志在灭狄,固不宜有翱翔之师;
勇以报君,又何有迁延之役?
甚非所望于今日之伯禹、周公,今日之方叔、吉甫者也。
幕府之建,旷日弥久,剡章所辟,知人亦难。
程文之士,不足当事变之衡;
资格之官,不足当度外之用。
趑趄帷幄,非深有于计谋,钻刺门庭,已萌心于富贵,甚非所望于今日之谢玄、李,今日之虞公允文者也。
噫!
是非督府之责也,所以任督府之责也;
是非幕府之责也,所以选幕府者之责也。
徒手不可以击贼,于是乎不容以无兵,而兵则未之给也;
画饼不可以饷军,于是乎不容以无财,而财则未之继也。
未违九陛,已怀斗谍之忧;
邈在一方,宁无后顾之虑?
是以不忧河北而忧朝中之河北,不畏颛臾而畏萧墙之颛臾
其所以任督府者如此,愚恐虽有伯禹,必无以成舞羽之功;
虽有周公,必无以成东征之绩;
虽有方叔、吉甫,必无以奏肤公而执戎丑矣。
此岂虞周数君所以任其臣者乎?
御军不可以废法而自用,失伍之人,非所以使之畏也;
抚士不可以废恩而首用,吝出之有司,非所以使之爱也。
平居甘苦,不通士卒之情;
缓急诪张,恐重儒冠之悔。
是以至长平而后知兵书,坐谈之兵书不足用;
街亭而后知军计,坐论之军计不足信。
其所以选幕府者如此。
愚恐且无谢玄,又何有乎朱序之呼;
且无李愬,又何有乎李祐之助;
且无虞公允文,又何望乎赞人之谋而成人之事乎?
此非裴、谢诸公所以选其属者也。
夫以社稷安危之寄者,督府也;
兵机利害之决者,幕府也。
督府之任重矣,任督府者不之重,则是以数百年金瓯之业,寄安危于一掷之顷也。
幕府之选重矣,选幕府者不之重,则是以数千万赤子之命,决利害于寻常之人也。
吾为此惧,故曰重督府之任,其责在阃内;
幕府之选,其责在阃外。
虽然,其责犹有甚于此者。
厥今阃内外之所忧者,非鞑乎?
然未知所忧何鞑也。
有真鞑,有近鞑,有内鞑。
愚切谓阃外之忧,未当先真鞑,当先近鞑。
阃内之忧,未当先近鞑,当先内鞑。
何谓近鞑?
今日之为边患者是也。
何谓内鞑?
向之主和议者是也。
盖真鞑非不可忧也,吾处南海,鞑人处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加以屡胜而骄,天益其疾,膏粱日鸩其心,子女日脆其体。
中行说所为匈奴虑者,鞑豢之矣。
此岂能岁出师而深入人之国都乎?
惟是亡金之遗俘,逆令之残孽,日有边鄙之耸,狡焉封疆之思,不敢向北而犯所难,惟乐趋南而乘所易。
自知鼯技之易穷,每假虎威而恐喝;
重以北兵之且疑且信,莫有斗志;
新复将军之或弃或守,莫有固心。
鞑盖莫近于此,此非阃外之忧,未当先真鞑,当先近鞑乎,犹在境之外者也。
愚切窥今日朝廷之意向,和之字虽未言,和之念则未绝;
不思和好之可成,实忧虏气之已夺。
鞑览死而后有景德之和,兀术败而后有绍兴之和。
今无鞑览之死,又无兀术之败,是则所谓和者,非寇准之和也,亦非秦桧之和也,乃李邦彦、景仲南之和耳。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尚忍复蹈之哉!
故吾尝曰:辽东之女真未足忧,而欲和女真者,吾国之女真也;
汉北之鞑靼未足忧,而欲和鞑靼者,吾国之鞑靼也。
天下事岂堪此辈再坏耶?
阃内之忧,所以未当先近鞑,当先内鞑也;
内鞑之忧在阃内,近鞑之忧在阃外,然而阃外之忧,未若阃内之可忧也,何也?
近鞑犹易禦,内鞑不易禦也。
夫惟内鞑之不易禦,而后近鞑不易禦矣。
近鞑且不易禦,而后忧有大于近鞑者矣。
执事之问,为阃外发也,亦孰知阃内之忧,乃有甚于阃外者乎?
天若祚宋,必无此事。
草茅忧国,不觉其言之过当,惟不以月书之微无裨时议。
新安程以文先生入京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龟巢稿卷二
春雪初消杨柳黄,扬雄奏赋入明光。
莺啼禁苑烟花暖,人着宫袍雨露香。
圣代百年周礼乐,儒林诸老汉文章。
政须直作挥椽笔,风月平分白玉堂
示儿 南宋末 · 蒲寿宬
 押支韵
种谷一岁事,读书一生期。
方春不下种,竟岁常馁饥。
少年不向学,终身成愚痴。
饥犹一家愁,愚被众人欺。
彼苍念吾父,尔辈得令师。
欲速成揠苗,计日如耘耔。
程文国有式,体制须及时。
弱冠无所闻,出语人见嗤。
尔劳我则恤,我忧尔奚知。
中夜不遑寐,作此劝学诗。
贡玩斋尚书邀往西山程以文员外葬地值雨作 元末明初 · 王逢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梧溪集卷三
旌棨澹秋色,衣沾疏雨凉。
身忘侍从贵,义急故人丧。
地隐牛眠穴,山回凤舞冈。
河干先墓表,百世耿相望。
俭德堂怀寄凡二十二首 其二十 元末明初 · 王逢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梧溪集卷五
程焕文礼员外以文先辈之弟卜隐吴山
礼部程公弟,论交喜白头。
生涯詹尹卜,足迹子长游。
云石三秀,乾坤海一沤。
高怀气慷慨,历说旧诸侯。
程员外撰汪夫人传后(传附) 元末明初 · 王逢
 出处:梧溪集卷二
弱龄身服苴,盛年髻束髽。
孤生况新寡,不谓寿命遐。
墙阴断肠草,墙外合欢花。
衰荣异本根,且复艺桑麻。
桑麻日以长,雨露日以养。
夫幸从弟贤,命子承祭飨。
洋洋灵在天,苍苍天在上。
忍为奔月娥,冥心共泉壤。
按:夫人名悌婺源下港里程昌文女也四岁父死于兵事母汪以孝闻伯父草亭先生怜之选嫁名家子汪德裕生一女而寡公始惧其不能安也使问之对曰妾不幸夫亡尚幸公姑在得备奉养何忍更适人或劝之曰夫人年少无子不以此时从良人后将何悔夫人曰吾闻女不事二夫夫天也天一而已夫死而遂去之是背天也背天不祥或又曰夫人今嫁幸而有子不犹愈于持孤身托冷室乎公姑固不汝望也何乃自苦夫人泣曰虽然吾父早世吾母守志数十年至今吾身一为汪家妇知死汪家而已奚恤其他里之富人因媒妁具聘币伺间以请者数辈卒不许家贫纺绩自给课童奴树萟岁时奉祭祀如夫在时公姑殁丧葬尽礼今年已七十馀老矣犹执女工不倦闾里姻戚称夫人之无间言初德裕从弟泽民幼附夫人夫人子畜之及泽民长乃立其子梓为裕后以奉夫人梓事夫人益孝谨如实生已程文曰予从阁老著书睹春官旌表节义事甚悉率多京畿内郡之民闾阎幽远盖罕焉及读陈助教绎曾作夏侯玉珍传许汻卿善录载许伯冬妻颇与汪夫人类皆节义卓卓可以羽翼名教朝廷著旌表之令风劝天下而有司莫之省使志行湮郁不显白于世悲夫予弟尝为平江幕官尝言某帅妻诣官自陈愿上所受封比齐民得再嫁呜呼以礼坊民民犹有踰者若是哉予故论著汪夫人之事以俟察民风者览焉
奉陪杭右丞程礼部以文文宪佥子贞鲁县丞道原周左丞伯温馆舍时闻河南李平章恢复中原 元末明初 · 王逢
 出处:梧溪集卷三
西湖馆舍开新秋,三峰倒影紫翠流。
白马彫戈驻逵道,金鱼玉佩罗林丘。
二孤五老独神往,八公六逸同天游。
时维小康况大比,万乘少纾东南忧。
如渑之酒官寺送,风生酒波鳞甲动。
荔子浆凝赤露香,鹅肪炙作黄冰冻。
歌袖频熏婆律膏,渴羌解奏参差凤。
右丞阀阅霄汉逼,诸叟文章台阁重。
罘罳骎骎落日凉,菱花蕸叶掩冉光。
惊飞先自有鸟鹊,寡宿未必无鸳鸯。
尧封禹迹烟莽苍,宣发固短忧心长。
侧闻汴破济欲下,百姓亦望临淮王
山人厌乱喜莫量,笑整冠带为举觞,醉后不登严武床。
海陵智周佩刀歌 元末明初 · 王逢
 出处:梧溪集卷五
智周济道善医世为丁溪卤户至正间父不受户甲非辱死智誓复雠阴佩刀伺閒便凡六年甲为人所害既乱有司禁持兵者刀弃之䢴沟其终天钜痛则无时释焉儒先争唁以文予作佩刀歌云
卤豪煮海地沸蒸,忽报孝子苍天崩。
披发誓云雨若应,百金一片阴壑冰。
六年泣血绛云(一作雪)凝,悲风凄凄常夜兴。
妖狐戴髅鬼物冯,含沙射干左右肱。
陆阻习坎渡阻淜,喷歌独漉气填膺。
刀亦汝知龙梭腾,神锋寒芒镡威棱。
仰号彼苍奚瞢瞢,斯须间隙不可乘。
坐令骨立枯厓,墓庐青冷明灯。
矧有母老髽鬅鬙,破涕为笑躬豆豋。
无何仇家死棘矜,臭肉厌饫蚋与蝇,天其假手俾世惩。
人生五伦首父子,复雠义昭春秋礼。
见遗刑书著诸史,宗元议足垂千祀。
倒行逆施伍员耻,舞阳吉翂同辙轨。
老涉迟钝幼超伟,固关时命非偶尔。
嗟卿避兵家转徙,事往行存宜缮纪。
酴醾花香鲤摇尾,曜然鹤行过客邸。
欲言复吞鬓飒耳,茕茕犹婴慕焉已。
酒酣问刀首如匕,忍归武库投䢴水。
水收烟消净霜苇,电光霍霍无时起。
安得河伯以鐏授烈士,来丹积冤同一洒(来丹出列子
自号次农说 宋末元初 · 金履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七、《仁山文集》卷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二
宗周班禄之制,自天子而下凡四等,国自诸侯而下凡六等,其下维农。
农田百亩,上农夫食九人,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亦凡五等,百亩均也。
而若是差之,地有肥硗,力有强弱也。
然古者以周尺六尺为步,步百为亩;
今以官尺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
古者周尺当今浙尺七寸四分,今之浙尺当今官尺一尺一寸三分,绝长补短,则古者百亩当今东田三十三亩有奇也。
以今三十三亩有奇之田,一夫耕之,其屋居与其租税之入,古又出之公田,宜其力赡者食九人而无不足,弱者食五人而亦有馀也。
予生二千馀载之后,去周室远矣,学先王之道,将以措诸国家,谓君心可正,公卿士大夫可齐,民风可一,夷狄可屏也,而非有庠以养之,非有卿大夫以兴之,群试有司,类非宗周之制。
取圣人之《经》,副字俪语,谓之程文,少有振奋,则有司劾之,以为非度。
予以是数黜,家贫亲老,亦甚病焉。
知予者,以为有志未遇;
责予者,以为未能忘禄仕也。
嗟乎!
有志未遇者,时也,而未能忘禄仕,亦势也。
使予得百亩之田而耕之,予亦岂能区区然较得失一夫之目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彼颜子犹有箪食瓢饮,足以事育,安知千载之下,其贫又有甚于颜子者。
予也上无可官之禄,下无可植之亩,进无代耕之人,退无归耕之计也。
食人之食则多愧,自食其力则无地,不然,予何求哉!
予尝欲于桐山之下,晏原之间,为舍八楹,拟古二亩半之宅,求田三十三亩有奇,拟古百亩之田,注下灌高,拟古遂畎。
予负笠而荷蓧,深耕而力耘,畜鸡种蔬,上养下教,间歌《七月》之诗,《公刘》之雅,顾天子清源以厚下,公卿大夫忘私以为公,使时和岁丰,穑事不扰,则予也固三代之农也,他何求哉!
予力贫而体弱,不能为上农夫之事,庶几其次;
次不能为,庶几其中;
中不能为,为中次亦可矣。
故命之曰次农
噫!
三代之治不可见,百亩之田未易求,安得遂吾之求耶,复安得见吾之所不可见者耶?
宋景定甲子次农金履祥吉父记。
次韵程以文黄山星桥末章属仲安 其一 元 · 唐元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新安文献志卷五十三
今日题桥者,燕山耐朔风。
寄书驿使,询路介樵翁。
村酒添泉白,林曛晒屋红。
浮丘不可见,笙鹤度崆峒。
次韵程以文黄山星桥末章属仲安 其二 元 · 唐元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新安文献志卷五十三
悠悠俯云影,浩浩吹天风。
解佩此溪女,负苓何处翁。
焙出茶芽紫,叉来鱼眼红。
山家惯延客,何必羡崆峒。
程以文兼简揭曼硕 元 · 虞集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故人不肯宿山家,半夜驱车踏月华。
寄语旁人休大笑,诗成端的向谁誇。
尧山堂外纪:揭闻「三日新妇」之语不悦,尝中夜过伯生,问及兹事,一言不合,挥袂遽去。后以诗寄伯生,「奎章」云云。伯生得诗,谓门人曰:「揭公才力竭矣。」就答以诗,「故人」云云,并题其后云:「今日新妇老矣。」揭召至都,果疾卒。 江西通志:虞文靖公尝作范德机诗序,有云:当时中州人士,谓清江范德机浦城杨仲弘豫章揭曼硕四人诗为四家,且以「唐临晋帖」喻范,「百战健儿」喻杨,「三日新妇」喻揭,而喻为「汉廷老吏」。序出,适揭公归省墓,见之大不悦,遂往临川访虞公。既相见,言及兹事,虞公曰:「诚有之,非集之言,中州人士之言也。非惟中州人士为然,亦天下之通论也。」揭公咈然,遂即席告别。虞公坚留不得,竟驾小车而还。既别去,揭公乃于天历年间以四诗寄虞公,中有「奎章分署隔窗纱,学士诗成每自誇」之句。公得诗,谓诸门人曰:「揭公此诗甚佳,然才竭已。」就以所寄诗题其后,答云:「今日新妇老矣。」复因送人,有寄揭公云云。案:通志本尧山堂外纪而小异,但德机诗序实揭所作,述虞评云尔。
陈硕 元 · 虞集
五言排律 押庚韵
莆田陈氏,庆历名法从故家也。自众仲京师得友焉。凡问学脩己之事,有益于愚陋多矣。又从知其父兄之贤也,问所自出,则南塘赵氏,信乎其学之有传矣。尝以其从子硕来见,予爱其端谨可望。南归省父,众仲送之以文。予不能忘也,乃赋诗曰:
六岁过闽郡,书声忆满城。
目盲今子夏,心醉昔延平
尔叔同游息,吾文愧老成。
每分重席煖,相对一灯明。
远海乘桴意,高山伐木情。
愿携邛竹杖,往看离支生。
辟掾青衫旧,趋庭䌽服轻。
为言穿木榻,亦未厌藜羹。
宝瑟留飞雁,兰舟及啭莺。
佩怀湘渚赠,绶向会稽迎。
去去江云湿,飘飘鸟雾清。
重来知有意,时我已归耕。
戴真人归越 元 · 虞集
戴先生,日饮五斗醉不得,再饮一石不肯眠。
昨从桃源来,两袖携风烟。
长安道上小儿女,拍手拦道呼神仙。
马如游龙花如雨,蹴踏春秋作朝暮。
东方不作窗间戏,上帝还令海边去。
海边玉虹夜不收,贝宫珠阙皆蛟虬。
芝田玉树久相待,天上老仙那肯留。
戴先生鉴湖之水三千丈,不可以鉴可以酿。
明朝亦脱锦袍去,与汝酣歌钓船上。
注:田汝成西湖志馀》云:虞伯生际遇文宗,置奎章阁为学士顺帝明宗子文宗忌之,远窜海南。诏书有曰:「明宗在北之时,自以为非其子。」伯生笔也。文宗晏驾,宁宗立,八月崩,国人迎顺帝立之。伯生时在江西,诏以皮绳缚腰,马尾缝眼,夹两马间,逮捕至大都。嫉之者为十七字诗曰:「自谓非其子,如今作天子。传语老蛮子,请死。」至则以文宗亲改诏稿呈,顺帝览之曰:「此我家事,岂由尔书生耶!」遂得释。两目由是丧明。按《元史》,伯生文宗朝,中丞赵世安尝以病目就医为请。幼君殂,大臣用至大故事,召诸老臣赴上都议政,在召列。马祖常使人告之曰:御史有言,乃谢病归。无马尾缝眼之事,稗史流传,恐未足以徵信也。
李彦方闽宪 元 · 虞集
 押词韵第八部
文监李公彦方出贰闽宪,同朝群公皆赋诗以为赠。彦方屡擢台职,激扬之宜,有不待予言者。适有一事,深有感于愚衷。先正鲁国许文正公实表章程、朱之学,以佐至元之治。天下人心、风俗之所系,不可诬也。近日晚学小子,不肯细心读书穷理,妄引陆子静之说以自欺自弃,至欲移《易》、《论语》章句,直斥、朱之说为非,此亦非有见于陆氏者也。特以文其猖狂不学以欺人而已,此在王制之必不容者也。闽中自中立之归,已有道南之叹,仲素愿中至于元晦,端绪明白,皆在闽中,不能不于彦方之行发之。去一赃吏,治一弊政,不如此一事有以正人心,儒者之能事也。卧病,目眚尤甚,援笔书此云。
七闽去天远,颠连苦无告。
牧人受深寄,昧者覆为暴。
犀象杂金贝,饥渴剧饫膏。
大言相鄙夷,餍夺心自恔。
岂无循廉吏,实病黑白挠。
聪明属旒黈,听荧资所到。
李侯金闺彦,图史擅雠校。
晨闻大夫奏,夕理武夷棹。
君子慎修职,宁适丰廪稍。
蕉荔甘多毒,姜桂老堪芼。
所怀延平翁,扬休似明道。
授受有源委,精微足深讨。
言立圣如在,表正愚可造。
师匠久不兴,真妄如枘凿。
云何诮支离,肆诞长凶傲。
异言古所诛,末学足深悼。
闽虽在海隅,前闻此渊奥。
正谊从简编,良俗宜善导。
赠言不及他,持此永为好。
韩致用五云书屋次程以文郎中 元 · 成廷圭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看山不出草堂门,门返萧萧是白云。
隐几松风生鹤梦,卷帘秋水爱鹅群。
坐开句曲仙人酒,起读临川太史文。
后夜柁楼乘月色,贺家上拟寻君。
武学补试事状乾道五年四月 宋 · 王材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一三
伏睹乾道元年重修贡举令,武举补试并不曾该载。
昨来司业申请,绍兴初建立武学,少有士人就试,所以权将下省人填阙。
今来就补试人甚众,在学生徒有待阙者,乞令武举下省人与待补生同试。
比闻武举下省人径就赴朝廷陈请拨入学。
且文武二学事体一同,岂武学无补而太学有补?
太学既以下省人及旧举人方许就试,而武学特以下省人径拨入学,理实未当。
又况祖宗法,武学补试本待外舍人至,揭榜日先将外舍生尽拨入学,方许旧举人参,而旧举人亦不许就私试争校定,未有只拨旧举,不许外人补试之理。
太学补试士人泛滥,动以万数,朝廷欲革其弊,遂许下省与旧举人应试。
武举士人仅有数百,非文举之比,自合与旧举人一例收试。
若恐太滥,则已前曾比试中人,自弓马程文凡二中选,可与旧举人同试(《宋会要辑稿》崇儒三之三七。第三册第二二二六页)
谢潼漕请举启 宋 · 李曾伯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五四、《可斋杂藁》卷一一
衡石程文,将使应飞龙之诏;
锁厅较艺,不期捧荐鹗之书。
退循邹木之轮囷,猥与颜金之陶铸。
喜踰望外,愧在选中。
窃惟三年宾比之秋,莫重一道计偕之贡。
不特杂学校乡曲以兼取,抑亦群公卿子弟以咸来。
盖官版虽登,尚以出身无出身之异;
故儒科并进,而有碍格不碍格之分。
初靡为寒畯科目之妨,乃以寓贵胄问学之劝。
然而肩摩而就者,皆欲逐于一兔;
鉴裁以取者,必可连于六鳌。
岂容缪悠,乃在推择。
如某者读书有限,识字未多。
向虽习妍媸于丱角之中,今浸悔雕篆于壮夫之渐。
香飘桂籍,仅尝吹拂于秋风;
梦杳桃源,继已离披于春雨。
一行作吏,万里从游。
虽韩檠未至于弃墙,而卢传每嗟于束阁。
非敢效德裕决科之不喜,正将以晋肃名父而未能。
萤案忙,登府倏传于多士;
鹄闱棘锁,背城遂试于孤军。
是虽侥倖于一掷之间,自觉衰竭于再鼓之后。
辞正惭于黄绢,物乃复于青毡。
既得与孔门十哲而同升,又俾在汉杰三人之偕列。
词非张鷟,误辱味道之见称;
赋取樊川,尽出武陵之加赏。
蜚好音于乾鹊,传弱羽于春鹰。
茗幕增荣,莱庭溢喜。
恭惟某官󲦤绅模楷,道学渊源。
孙枝绵指李之芳,兄萼擅探花之誉。
书屏丹地,素知绍兴名相之家;
揽辔青天,暂访元祐正人之阁。
桃李连阴于艺苑,江山咸集于诗囊。
举善推贤,益广鱼跃鸢飞之化;
黜浮崇雅,方新虫鸣螽跃之机。
遂令好脚迹之门生,放出一头地于前辈
某敢不益自勉励,谨所操修。
辽东归,最喜凭依于风力;
溟南鹏化,倘容奋迅于云程。
永矢弗谖,必有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