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宋故赠宜人陈氏墓志铭宣和二年十月 北宋 · 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三、江西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藏志石
宣和二年岁在庚子十月十有七日,赠徽猷阁待制程公将克葬于饶州浮梁县金龟之原。
其孤升举其母宜人陈氏之丧以祔。
同郡徐庚叔义宜人之世系以诿予曰:「宜人贤淑,宜有铭诗,以诏后世,且以慰其孤罔极之思」。
予肯其语,因受而次第之。
宜人世家长乐,长乐诸陈自云汉太丘长寔之后。
当五代末,王氏兄弟不能保人未知所当臣属,远祖洪进,据有泉南之地,人赖以安。
更我宋初颁正朔,乃以图籍自归,如窦融故事。
朝廷嘉之,加以王爵赐号忠顺
其后子孙仕宦者益众。
宜人之父宗奭,起武弁,致身通籍。
宜人未晬,而其父先卒,母吴氏改适鄱阳沈錞和父
錞之女弟是为宝文公之硕人
宜人天性颖慧,方幼年,识度过于族人,凡女工之事,一经于目无不能者。
徽猷,宝文公之季子,尤所钟爱,故硕人每难于择对。
久之诧曰:「我阅人多矣,宜无如此女者」。
由是宜人归于程宗。
程大姓也,自先光禄以来,聚族数百口,宜人上承下接,无不得其欢心。
徽猷之伯氏不幸早亡,宜人抚孤侄有恩,不异如己出。
宝文公自尚书郎出将广西漕,时徽猷初筮仕,调补永州
宝文公每期以远到,欲及时养成资孝。
徽猷内念无兼侍,重去庭闱,宜人勉之曰:「时不可失,亲意不可违。
若甘旨之奉,当留妇与孙,宜无不可者」。
徽猷释然,乃独之永。
会宝文公就领帅,奏徽猷为书写机宜文字
□还侍下,父母语徽猷,以宜人承事之勤,方以自庆,而宜人感疾,遽以不□,□□□□以岁之五月二十六日也。
至崇宁四年十有二月二十日,初葬于洪源
宜人□□□□□□以事功被擢用帅名藩,为时选人。
乙亥岁,由广东经略安抚,掞章以□□□□□□□□□杭州洞霄宫以归,中道得疾,终于曲江
至是,宜人始克合葬。
政和二年□□□□赦恩,赠孺人
政和五年冬祀赦恩,赠宜人
有二子一女:长曰升,奉议郎、前管句衢州福堂观;
次曰昪,由广西书写机宜文字,奉隆、兑新民图籍入朝,卒于荆门军之道中,诏赠宣教郎,官其一子。
女适太学博士张焘
先是,大观中予与徽猷公□京师宜人之族有□显在要地者,使人物色以求宜人之所在。
徽猷畏远权势,每欲以孤寒自□立,独不肯与相闻知。
予尝记其事,爱徽猷之有守,因以知长乐陈氏庆之所钟,世不乏人如此,然则宜人之贤固自有由来。
铭曰:
大姬适胡,楛矢集□。
其后太丘,将汉王君。
龙兴泉南献图
王此大邦,析圭分符。
天开其忠,□□女士
女德四备,士母不韪。
于惟宜人,闺阃之秀。
恩予我程,□德之懋。
曾是懋德,而寿之啬。
其孤藐如,报也罔极。
□耀延平,公谁之从。
有若其车,称徽猷公。
发书占之,兆协金□。
宜尔子孙,如绳绳兮。
赵谦仲妻李氏墓志铭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六、《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五
汉王四世孙赵不侉谦仲之配曰李氏,远祖本姓徐氏名绩者,佐唐勋高,赐姓李,而附属籍焉。
世居东平
迪功郎讳华宗,代以文显。
夫人幼颖悟,父为择佳对,年十八归谦仲
既馈,亲戚无一退言。
谦仲力职,累迁至忠翊郎、监潭州南狱庙,翳夫人相之。
谦仲或觞客,夫人手庖馈果菹无难色。
喜赒施。
尤务教子,褚无长赀,至典衣市书,每以汉唐宗室儒术相业为训,又勉其夫延子师必严。
故其子皆知嗜学,又累赴国子选,人谓庶几之教。
一日忽语其夫:「君好善,后必有显者,恨不偕老,今永诀矣」。
索汤沐,整冠而瞑,实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
享年五十有一。
生男四人,善𫹎、善律、善缉、善继
女四人,在室。
孙女四人,尚幼。
夫人耽佛书,日孜孜然。
既属纩,有光烛室,咸以为异。
谦仲其年十有二月二十有二日葬于所寓吉水折桂乡善果之原,命其子善律以犹子善教状请铭于某。
善律扶服以请,哀甚,且某忝有瓜葛,义不得辞,遂叙而铭之。
善律盖累选国子者。
铭曰:
惟孝与顺,事亲从夫。
惟礼与义,劬躬隆儒。
爱子教之,母德则馀。
伐石以锓,阃彝是书。
钦宗吴敏李邦彦不可用书靖康元年二月 南宋 · 吴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一、《九朝编年备要》卷三○
二月二十六日太学正吴若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昧死献言皇帝陛下:臣自正月以来,数贡封章,仰干天听,不守愚分,出位妄言,加之事迫情危,辞语抗率,虽受诛殛,理所宜蒙。
而待罪三旬,威命不至,臣知陛下遭艰危之会,贪愚者之一得,容庶人之谤议也。
虽然,陛下有求言之名,未有用言之实;
进贤之志,未有用贤之方,臣稍惑之。
臣诚凡愚,莫测圣志,但私念今天下虽号乏才,然百官有司识虑之过于臣者,何可胜数!
寻臣前日之所谋,质诸众人之公论,以揆始终之事变。
则陛下诚能令大臣去自私之蔽,使疏远者咸得竭其力,参诸公论,择通知民情者缮守备于内,善料虏计者持使节于外,决不至虚张夷狄之势以恐朝廷,愚弄攻守之谋以惑百姓如此之甚,亦未必遽欲割地之请,上贻祖宗之辱也。
又况号令混淆,是非纷乱,名器不慎,赏罚无章,群小漏机而丧师,奸人卖国而射利,遂使兵民发愤排阙,以僭诛戮之权。
朝廷有人,宁使至此?
臣所以敢疑陛下无用言之实,无任贤之方者,谓是而已。
前悔何及,来者尚可改图。
宰相吴敏方文饰奸言,庇邪党罪,以惑陛下,臣实骇此。
臣恐士大夫方附吴敏之炎,莫敢言者。
臣不顾身,为陛下别白言之。
夫疏贱孤陋,姓名不达于朝廷,莫如臣之鄙者;
未信而言,至于四五,不虑后患,莫如臣之戆者。
有一于此,岂能赴功名之会。
今贼退,可以归矣。
舍微禄,耕旧丘,菽水养亲,臣之分也。
而犹徘徊顾恋,不能忘言于陛下者,岂非以陛下之俭可以积财,陛下之仁可以得众,陛下之忧勤可以饬蛊弊,陛下之清慎可以远奸回。
然则,收拾人心,训齐戎旅,恢复土疆,雪祖宗之大耻,不在陛下之时而何时耶?
圣君难逢,志士难合,臣实叹此。
且臣考祖宗之泽,观天人之心,国家宜未有陵迟之祸。
然陛下即位于仓遑之中,日不暇给。
然黜陟未明,纪纲未振,军旅无律,财粟无备,贼本祸根尚存,腰领而腹心之臣如吴敏者,反附下罔上,则陵迟之形见矣。
独在陛下卓然独断,于此数日之内,奋张威柄为如何耳。
何则?
前日扰攘,朝廷或有过举,人必恕陛下初临大政,便履艰危,大臣多误国之馀,左右皆苟全之党,陛下不得已循用之,自然积弊未去。
若夫今日之后,陛下可以一洗豺狼,大芟芜秽,百姓所以期望于陛下者,亦不浅矣。
陛下如尚姑息旧奸,蹈履前辙,是犹汉成帝不能夺王氏之权,徒怪天变之多也。
故自此政有疵颣,民必不恕陛下。
一失民心,内外解体,何以缉理祖宗基业?
臣愿陛下尝胆卧薪,深念于此也。
臣忧愤以来,心志未定,言不能文,其有利害事,恭画如后,所贵乙夜之观,简而易见,伏惟陛下少加察焉。
一、自古人主急于论相,而于今尤为急;
宰相难于称位,而于今尤为难。
臣窃闻陛下之相张邦昌,特因其面折童贯尔。
童贯奴材,罪盈恶著,面折其短,谁不能之?
而陛下以此相邦昌,则论相之术殆疏矣。
陛下又相吴敏
张邦昌器识局促,畏避保身,决不能为陛下整顿颓纲,众人往往能言之,臣不暇论。
至于吴敏,才气必不在张邦昌之下,然士论指为蔡攸死党。
前日建请上皇逊位,及蔡攸父子钩探先旨,计会吴敏坐见土崩之势已成,晚乃结构蔡攸,罢黼就第,审知不能独行其志,可起复哉!
蔡攸首出燕云,论功受赏,起登三事,徐言不便,与李邦彦情罪正同。
以此事君,求脱误国之刑,未见其可。
至于敌兵压境,李邦彦不肯抚率京畿诸郡之民,譬晓祸福,身冒矢石,同致其死,以捍长河;
乃包裹橐囊,津送妻子,诱陛下为避逃之计。
不忠不智,至此之极,而欲以遣李邺为功,良可惊笑!
臣闻割地取赂,金人本谋。
李邺不能逆知其情,折之以辩,拒之以死,但望尘投拜以邀其欢,输款露诚以漏其机,张皇过当以成其策。
李邦彦等软懦,亟为之,冀立朝,庇其宗祸。
臣始未以为信,及见吴敏李邦彦劄子,则信不疑矣。
何以言之?
吴敏李邦彦辅佐上皇,自前岁以来,罢易宰相,更革政事,定山东河北之寇,皆出其力。
此非徒救李邦彦,乃救蔡攸张本也。
又建言遣李邺辈使金人军中,终赖其力。
呜呼!
谓四海不复有知识之士,敢为此言以欺陛下耶!
李邦彦禁从,入政府几年矣。
考其进身,皆不以正见。
政出多门,纪纲败坏,天怨人怒,盗贼繁兴,而方竭四海之力,起燕云之师,曾不能力谏。
不合而去,乃方篾弃典礼,起复以妨贤路。
王黼用事,邦彦政府,令郑望之之徒继往,有敢捐身立异者,例抑不遣行。
初二日之战,李邦彦闻败而喜,故兵民叩阍,以泄其愤。
此乃陛下圣德感民,民愿效死,以除国贼,以昭祖宗之休。
吴敏辄引元魏、高欢事,以劫群臣,以动陛下,是将为宰相而杜言路之兆也。
卫士聚党焚张彝宅,怒其私也。
高欢知士有离心,散财结士。
今兵民伏阙,杀内侍,欲殴宰相者,欣戴陛下也。
虽使高欢复生,民肯忘祖宗之泽,背陛下之圣而从之乎?
以此挤李纲种师道,亦已过矣。
且陈氏贷高欢散财,虽非人臣之所当为,然使齐君能修其政,魏氏能抚其民,田常高欢适为我用。
萧何之得民,曷尝不为汉高之福?
陛下果以百姓之心为心,则因此民怒可以作士气,因此民勇可以振兵威,岂但恢复土疆,抑可鞭笞夷狄。
此真中兴之祥,而吴敏忧之,不知权者也。
古今事固有形同而情异者,卫士聚党,奋其私怒,诚不当纵。
前日兵民叩阍,第以用忠无术,几召乱耳。
如其区区之意,岂不可怜哉!
崇宁以来,防民之口,其溃如此。
使百姓因忠愤而有极刑者,朝廷之人亦有责矣。
吴敏又引王黼之恶,而又不及蔡京,是,而蔡攸召之之故也。
今日之祸,王黼之罪当居蔡京之次。
童贯之窃兵柄,蔡京实纵之,王黼特曲从上皇之欲取燕山耳。
当时王黼能谏,则不为宰相,臣未知宣和廷臣谁是不肯取宰相者。
王黼不为,则今其无如王黼者乎?
吴敏能平心用刑,立正蔡攸父子之罪,民犹未弭其谤。
如顾私恩,废国法,祸未息也。
且自崇宁以来,缙绅非无才智之士,例为蔡京父子、童贯梁师成王黼所污。
耆旧间若徐处仁者,号为勤俭公方,然陛下召之,而士论已諠,其尝以十事乞留蔡京矣。
考其后来大概,徐处仁所长,固不当以此废之。
但士君子立身一败,不为清议所重,决不能大有为于危疑之际者。
苏轼有言:「君子未论其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
诚有是理。
盖使张商英陈瓘今日立朝,所为未必皆是,而士民不敢异辞;
使宣和旧臣秉政在廷,所为未必皆非,而士民竞先兴谤。
陛下以此揆之,则图相之术明矣。
又况上皇还宫,凡为旧臣者,皆有主辱臣死之责,又有进退首尾之嫌。
宰执之间,措身何地?
愿陛下旁求俊彦,天既笃生陛下圣德,必不无一贤相赞助也。
一、道路籍籍,皆言蔡京在上皇时有保护邦本之策,陛下不忘其恩,欲全宥之,且欲用其子孙。
此正今日祸福之几,不可不深论也。
蔡京父子浊乱天下,为鬼为蜮,毁坏祖宗基业,谁不欲食其肉者?
且其父子凶险,而有奸人之才,如在朝,则正人端士必不为陛下用,而轻蹈嗜利者附之以进矣。
如此则民离心于下,陛下孤立于上,此西汉王氏之祸也。
陛下之居储贰,名位系于天下,圣德闻于天下,百姓归心,神明拥护,虽有摇夺之变,天人不从。
蔡京岂是忠良,但度势有不可,不敢异谋尔。
蔡京兄弟子孙享国厚禄,诚有保护之言,不为分外。
凡为天下者,不顾私恩。
丁公,成汉祖者也,汉祖斩之,知其奸也;
魏徵,背唐太宗者也,太宗亲之,知其忠也。
蔡京父子本窥伺上皇,自结免戮之计,非特不忠于陛下,又不忠于上皇。
崇宁之初,首进逢迎之言,荧惑上皇,履霜坚冰,终至蒙尘之祸,则陛下有义不戴天之雠。
今陛下将指奸邪为忠义,弃雠不复,匹夫且不为之,况君天下者乎!
方危疑之时,能传位于陛下,此自上皇之英断,祖宗之威灵。
吴敏既饕天之力以为己功,滥据台鼎,蔡京父子又欲倚此全宗,亦害天下之公义矣,愿陛下图之。
臣闻人主所以砺世磨钝者,名器赏罚也。
缓急之际,财帛或不足于充赏,刀锯或不足以遍刑,尤当谨守名器,以昭劝沮之方。
崇宁以来,金紫饰舆台,公王宠阉宦,有志之士至以名器为辱。
陛下即位,当焦手濡足,以救此风,而顷者愈甚。
奉使李邺郑望之,张皇敌势,卖国谋身,皆列禁省,出使而未有功,悉光华荣显,并玷枢辅
不知朝廷平日养人,何所用之?
一有使令,必先赏赐。
进士雷观等上书,闻擢馆职
刍荛之献言,陛下善而褒之,亦荣于华衮矣,馆职可轻授哉?
祖宗召试馆职之法,抑可弃乎?
陛下亦知前日郎官有使不屈节、死虏廷者,儒生有应募血战、涂草野者否?
使忠魂有知,必愤于此等重赏矣。
康王和戎,本无他策,徒以危疑之际,毅然请行。
厄辱受危,三旬于外,劳则有矣,何功之云?
今赏与太重,前此无闻。
他日张邦昌交地而归,又将待之三公耶?
圣主作事,动思可继。
陛下诚怜康王出入待遇之恩,时使颁锡之数超于诸王,亦足劝矣。
名器不可轻也。
臣愿陛下密谕康王,牢辞此赏,陛下从而许之,君臣两得其美,计之上也。
干冒天威,臣无任昧死云云。
王潭神祠淳熙四年七月 南宋 · 宇文久望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二六、《蜀藻幽胜录》卷二
普成地硗瘠,雨不时降,必有旱暵之害。
岁丙申,夏四月不雨,至于五月,山土坼,民不得植秧,邑长忧之,谒神遍告,且谋挹湫于广济
潼川盐亭,距县百里许。
或告曰:「取诸远不若取诸近,县东十五里有汉王,不知名之所自。
元祐初郡守范公祷之,应如响捷,镵石虽磨,尚可考,曷往祠焉」?
于是斋戒,设坛场,率僚属躬奠。
不旋踵,云兴滃然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作霖雨,苗稿者穟穟,耦耕者泽泽,田畯至喜,筑宫修祀,余亦感神之灵,欲书其事。
越明年,夏旱,如昔祷,应亦如之,乃知念虑芒忽之间,可以诚感,而神明惚恍之际,亦以诚应,故嘉为之书。
神祠在之东偏,不侈不陋,邑民贾铎所规为也,余不敢没其实云。
淳熙四年七月中元日普成邑宇文久望撰。
诸友人用广信试院韵纪天冠之游再次韵二首荅之 其二 己酉 清 · 翁方纲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七
梨枣亲从道士栽,篼几个解人来。
那将枕石眠云客,认作弯弧没羽才。
笺释图经非一事,发挥奇秀待重开。
我今囊取空江气,未许同岑说异苔(小隐岩一名射虎岩,小隐者汉王儦也。至宋宣和间洪驹父以乡人射虎于此,始以射虎名之,而王继学诗云「抽矢射白额,归洞读旧书」,则以射虎者即隐居之人,误矣。此亦足见当日诸公皆凭画册为题而作,未尝亲至其地也。此荅敬堂考地志也。)
按:〖贵溪冠山湮没于世久矣。元延祐中,山之道士丹阳绘图,乞文于京师赵集贤孟頫、虞奎章集、袁学士桷王礼部士熙,皆从而诗之。四贤之文著于天壤,然而山之湮没如故也。国初有邓霖者,得伪赵书一卷,刻之陕西,四方多传拓者,于是天冠诸岩洞家诵而户说之,然而山之湮没如故也。去年夏,予始得四贤手稿而珍之,既而详辨丹阳非郡名,乃知陕刻之伪,所载赵书自跋云「余昨游天冠山」者误也。然赵、虞、袁、王四贤同时官于朝,偶见丹阳道士之图而赋之,取其侔色揣称而已,安能一一考其地而实之?故有云「五面峰一分为五」者,有云「学堂岩是仙人读书处」者,有云「小隐岩射虎之人即隐居之人」者,皆误也。凡为文者每苦考订之难,考订家又苦言之弗文;考订而能文矣,又未必其地适相值而事皆足徵。故彼我易观而相轻諆者,皆过也。予之来此,方汲汲士品之为务,订古非所急也,故因吾友诗意而略言之,将以谂斯土之为士者,庶几益知学焉。己酉二月三日馀干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