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祠后土议 西汉 · 司马谈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六
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圆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大牢具。
巳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史记·封禅书》、有司与太史公宽舒议。案:事在元狩二年,《汉书·郊祀志》上,「太史公」作「太史令谈」。师古曰:「司马谈也。」)
议立太畤坛 西汉 · 司马谈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六
神灵之休,佑福兆祥。
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秋及腊间祠,三岁天子一郊见(《史记·封禅书》: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宽舒等曰。又见《汉书·郊祀志》上。)
郭辅碑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先生讳辅字甫成
其先出自有周。
王季之中子,为文王卿士,采食于虢。
至于武王,锡而封之,后世谓之郭。
春秋之时,为晋所并。
战国、秦、汉,子孙流分,来居荆土,氏国立姓焉。
传云:「圣贤之后,必有达者」。
先生应焉。
其少也,孝友而悦学。
其长也,宽舒如好施,是以宗亲归怀,乡䣊高尚,直己而行。
年五十有二,遇疾而终。
有四男三女,咸高贤姣孋,富贵显荣,可谓子孙繁者已。
其季女明文,颍川之夫人也。
感惟考妣克昌之德,登山采石,致于墓道。
邑人缙绅,刻石作歌,昭宗来嗣。
其辞曰:
实惟先生虢仲之裔。
盛德遗祀,休矣亦世。
孝友贞信,仁恕好惠。
直己自求,不欲荣势。
绰绰令人,获道之至,笃生七子,钟天之祉。
堂堂四俊,硕大婉敏。
娥娥三妃,行追大姒
叶叶昆嗣,福禄茂止。
克昌厥后,身去烈在。
镌石作歌,昭示万祀(《隶释》十二)
太尉杨彪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操白: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
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
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
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
而足下贤子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谓其能改,遂转宽舒
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今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枚,青毡床褥三具,官绢五百匹,钱六十万,画轮四,望通幰七香车一乘,青㹀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赤戎金装鞍辔十副,铃眊一具,驱使二人;
并遗足下贵室错彩罗谷裘一领,织成靴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
所奉虽薄,以表吾意。
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古文苑》。又略见《书钞》一百三十三,一百三十四;《初学记》二十五;《御览》三百四十一,四百七十八,六百九十三,六百九十四,六百九十八,七百八,又七百十,又七百七十三,八百十五)
朝议大夫太子宾客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太子太傅卢公行状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
曾祖勤嘉。皇朝散大夫青州司马陇城县开国子
克明。皇瀛洲高阳县
国子祭酒。父沼。
陕州芮城县。累赠慈州刺史秘书监
河南府洛阳县遵化乡恭安里卢迈子元年六十状。公以仁为经。
以义为用。宗四教之根本。
探六籍之菁华。其门风士行。
天下归重。以居室之和。
移诸官署。以率性之道。
宏于事业。自解巾试吏。
至于佩相印。不为利疚。
不为物迁。令名丰禄。
与之终始。推是道也。
年未志学。累丁齐斩。
纯孝孺慕。外除犹毁。
博贯儒书。不耀其华。
特为叔舅太傅文贞公之所赏鉴。经明筮仕。
太子正字蓝田会府试言。
拔乎其萃。转河南主簿
寻有诏充集贤校理建中初
上方靖端百度。修起五谏。
右补阙。俄换侍御史
兴元元年刑部员外郎。閒一日。
又以本官兼侍御史相国萧公宣慰于江淮。奉忧勤之旨。
宣岂弟之泽。四牡所及。
熙熙如。既复命。
吏部员外郎。每岁赴调者。
杂而多端。废置关决。
在于郎吏。情伪之所伏。
奸利之所因。攻坚木。
导大窾。从容折中而优为之。
又以京师食贫诸孤衣食为念。求出为滁州刺史
仁恻之政。人到于今怀之。
朝廷嘉其理行。徵入为司门郎中
自时厥后。比岁超拜。
谏议大夫左曹右辖。乃参大政
皆用德进。人无异词。
閒一岁。迁中书侍郎平章事
又一岁。感风痹。
寝疾周月。除太子宾客
贞元十四年六月某日。薨于家。
追命太子太傅。公宽舒宏重。
有姿度风表。而宪章品式。
故事成法。经通缜密。
靡不周贯。居谏诤之官。
言必削藁。自非成命颁行。
而人莫知者。又尝以考课之法。
溢美相蒙。革其已然。
当自二府。时居左垣。
固辞上第。宰政叹其能让。
因以从之。庶官之滥者知惧。
而百职修矣。燮和台阶。
秉直闲邪。率循中庸。
左右皇极。德辉陶然。
不见其际。诗曰。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恶其文之著也。公诚有之。
不然。岂移疾家居者旬岁。
上章乞告者七反。然后得请。
至于饰终追锡。有加礼焉。
此固有以异于常而得之也。早岁以游寓于南谯
崔文贞公讲学至谷梁传。因附经义。
有以规者。文贞惭叹。
为之著重请铭。且曰。
吾以尔为甥。亦以尔为友。
知免于大过矣。其推重如此。
天性笃于慈仁。厚于情礼。
每居功缌之丧。其于言而不议。
议而不及乐。率皆容称其服。
而有加焉。故事。
宰臣上公承摄之礼。圜丘斋祀之敬。
则未尝以驺骑导出国门者。公从父弟殁于蜀都。
輤车之来。道秦赴洛。
出东门十数里。以展哀送。
度越常检。名教多之。
其居部也。叔父下邽休沐至止。
朋来憧憧。侍食佐酒。
弥日通夕。与群从之丱者冠者。
均其指使。章绂之外。
无以异焉。再娶无子。
或以嗣不可绝。谕之他求者。
则曰。吾舅文贞尝言之矣。
兄弟之子犹子也。引而进之。
可以主后事。故自成童至于捐馆。
其所留于聪明。接于心术者。
中正之外。无自入焉。
历官俸赐。必振六姻之乏。
即远裳帷。唯资四布之赙。
季文之廉忠。张仲之孝友。
魏舒之宏粹。孔光之慎密。
兼而具之。日月有时。
盍徵谥法。是用传信。
移诸有司。谨状。
贞元十四年九月十四日故吏朝议郎尚书司勋郎中知制诰云骑尉赐绯鱼袋权德舆谨上尚书考功
礼有易名。本于周道。
必视其行。劝孰甚焉。
谨按故朝议大夫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卢公。德范禺卬。
大圭彝器。闺门风训。
仪表人伦。乃持国均。
以镇雅俗。絜矩居易。
有初有终。瞻彼九原
既徵先远之卜。节其一惠。
敢忘至公之议。谨上。
对省试策第一道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四
问。教化赏罚。
政之大端。固并行而不相悖。
在交修而底于道。汉文以恭默致理。
式合古风。郑产刑鼎兴讥。
是称叔代。昭然薄厚。
岂俟敷陈。然则驭时。
自有宜急。礼云。
不从其所行。斯不亦教化之功乎。
又云。使人有所愧耻。
斯不亦赏罚之羞乎。若曰澄其源而清其流。
端其本而正其末。陶然而臻福寿。
薰然而化暴戾。体则盛矣。
宽舒何。是黜幽陟明为瞰察也。
其或举一善而众皆劝。惩一恶而众皆惧。
进犹加膝。辱过挞市。
效则有矣。如削刻何。
是道德齐礼为虚说也。今圣上思理。
股肱宣力。有司登选茂异。
同观材器。酌时而行。
必有所先。原始要终。
行能精辨。幸陈其要。
无或蔓词。对。
赏罚所以禁弊也。不可使其弊也。
夫太宽则上逸而下偷。太急则上劳而下怨。
下偷则怠慢生。下怨则暴乱作。
故殷周之王。因其弊而更张之。
因人利而改作之。是以不相袭制。
而秦骄霸嗜利。吞天下以入咸阳
鞭百国之货以富宫室。当是时。
秦法行乎四海。天下之人。
侧足而立。汉兴
悉荡其烦苛。与天下更始。
树可守之法。使赏必能。
刑必罪。至于文帝
汉天下已四十年矣。文帝躬节俭。
务简易。因其时而若子产者。
当微诸侯争霸。礼让流丧。
盗贼群起。铸鼎著刑。
以救时耳。今可法之理。
于近莫如太宗龙兴革乱隋之残政。
修法度。立中庸。
为镜于前。用以为明白之理。
使房杜为之相。以辅不及。
当时之风。一化天下。
流乎开元。井闾之人反朴。
若先古然。夫既理之代。
理之在中而已矣。猛则救以仁。
宽则辅以毅。孔子亦曰。
从容中道。圣人也。
亚之虽不肖。然读其书。
见三代之作如此。秦汉亦如此。
太宗中庸之理又如此。且贞观之来非远。
而乡中之老。往往犹有咏其事者。
伏惟明徵之。可从容言于上前。
前资官准听外居敕 后周 · 周太祖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三
朕祗膺景命。
奄有中区
每思顺物之情。
从众之欲。
将使照临之下。
咸遂宽舒
仕宦之流。
自安进退。
往者时有拘忌。
人或滞留。
所在前资
并遣赴阙。
辇毂之下。
多寄食僦舍之人。
岁月之閒。
动怀土念家之志。
宜循大体。
用革前规。
应诸道州府
前资朝官居住。
如未赴京。
不得发遣。
其行军副使巳下幕职州县等官。
得替求官。
自有月限。
年月未满。
一听外居。
如非时诏徵。
不在此限。
但阙员有数。
入官者多。
苟无定规。
必生躁竞。
凡尔进取。
知朕意焉。
请于江南诸州买纳茶货便宜施行奏雍熙元年十月 唐末宋初 · 王明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之一(第六册第五三一九页)
荆湖两浙、江淮诸州出产茶货处,买纳数与卖数比较,若不相远,缘自前收复诸处旧管茶货数多,以至相承接压。
臣前为荆湖江南转运使,备见利害。
并拆色、外卖诸色等,人户各有旧额。
使臣、职员务买数多,用为劳绩,拣选不精。
人户启幸,多采粗黄晚叶仍杂木叶蒸造,用填额数,并于额外别利价钱,名为不及号
新时出卖不行,积岁渐更陈弱
欲望禁谕出州县人户,将来造须及时采新芽嫩叶蒸造,卖纳入官。
至八月终,中卖送纳了毕。
又虑采造不及所卖元额,乞于递年数内只买八分。
内有人户元定根税额外,后来园荒薄,采纳不办,曾有披诉称每年衷私于有茶人户处收买供纳者,委自州县检验不虚,别无体量,依例定地税申奏。
又收复江南后,将诸色税物折科茶货,亦有送纳不办者,乞许人户取便送纳。
元无税物,愿以折纳者,亦听。
如此则人遂宽舒无积压。
如人户依前将不堪货卖纳,茶司依条施行。
监场使臣、职员等容纵专典、拣子等启幸买纳下次,亦乞勘罪严断。
建州的乳已下茶货,买纳即多,支卖全少,乞别降指挥擘画。
汾阴坛颂(并序 大中祥符三年 北宋 · 王旦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乾隆《蒲州府志》卷一八、民国《荣河县志》卷二一
祥符号之三载岱宗展寀之间岁,蒲守臣状舆人之诵,以为坤灵所宅,实惟鄈上,方册具存,粤在境内,属绍休于圣绪,请备礼以亲祠。
皇上览奏,谦让不许。
侍臣进而佥曰:「泰岳建封,汾壤阙祀,有所未答也」。
外庭闻其事,率吁者万计,露章抗其辞,悃愊而三上。
臣诚难夺,帝俞乃下。
羲仲涓日,伯夷奏仪,岁二月,乘时龙,备法驾,奉秘检,陟广畤。
格殊尤之贶,通于神明;
成旷绝之礼,合若符契。
允恭克让之道,形推功归美之旨。
凝严覃思,阐郁郁之文;
纯至奉先,尽烝烝之性。
飘然鸾凤之迹,形于金石之刊。
四三坟,六五典,揭日月,薄云天,昭示方来,高迈前古。
乃诏宰臣旦曰:「汝相臣礼,实总攸司,亦宜昌言,以志纯锡」。
臣周爰事实,对扬王休,谨再拜稽首而言曰:粤以坤灵定位,秉阴成德。
侔天洪,覆博厚。
蕴于化先,载物无私。
翕忽章于神变,其止也一,其动也刚。
将发祉于沉潜,必炳灵于肸蚃。
惟阴阳之不测,在动植以攸依。
瞻惟冀方,奠厥中域。
水土深厚,风俗勤俭。
敷纷沃衍,尽辟于污莱;
丰实敦朴,有同于淳古。
载观旧志,参校前闻。
轩后之祀方丘,实惟其地;
虞舜之都蒲坂,绰有遗风。
直大昴之南街,距诸纶之半舍。
原隰相属,沵迤而龙鳞;
堆阜孤标,崛岉而云矗。
《书》载妫汭在其境,《诗》歌韩奕亘其右。
灵掌标于巨岳,素汾合于洪河。
逸势奔趋,迅湍激射。
绵亿载而隆起,无流壤之微溃,坚如注于碣石,危若冠于灵山
广袤屈盘,峥嵘诡异。
宛同大造,允谓神区。
以因地之宜,为祈祀之所,必有主宰,以定攸居。
钦若大猷,历选列辟。
辨方正位,懋建于皇极;
依神设教,阴骘于下民。
意在奉母仪、祷年谷而已。
汉元鼎中始建严祀,式新明制,从马谈、宽舒之议,屡崇于毖祀。
唐开元际,克甄坠典,践修厥猷,览张说萧嵩之言,亟兴于逸礼。
物无疵疠,岁臻丰懋。
盖俯邻于畿甸,或因事于巡游。
时奉瘗埋易如,尚兹湮废,閟其灵应。
塈居温洛,及宅湲郊,通困屡迁,限于重阻。
历代而下,方属弄兵,千里而遥,岂遑错事?
王泽竭而颂声寝,彝伦斁而旧章缺。
丕天大律,旷世盛节,日不暇给,安可轻议?
且礼乐重事,岂沦胥以亡?
及圣明利见,故授之以泰。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玄功大孝皇帝,运斗极,绥天保。
三灵改卜,抚飞龙之运;
四征不庭,革猛虎之政。
惟睿作圣,临下有赫,讴谣欣载,序章皇灵。
揖让开阶,允归天授,集大勋而成王业也。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席罗图,跻大宝。
麾旄致讨,下恃险之邦;
执契居尊,洽同文之化。
帝德广运,神武不杀,体玄立制,将圣多能。
遹骏缉熙,徇齐敦敏,敷至治而致承平也。
今崇文广武仪天遵道宝膺章感圣明仁孝皇帝陛下,自储两,陟元后,承天之序,象日之升。
协帝应期,缵戎御历,五材并用,六府允脩。
总挈宏纲,深思远驭,顺乎《乾》而发大号,取诸《豫》而怀永图。
务稼劝农,保邦固本。
讲兵要,计审实,取材六郡,震师五柞。
荐驱革辂,巡省翰垣,边堠自宁,兵锋不顿。
轮台罢戍,上因感悟;
玉关谢质,有异绥怀。
得用武之善经,茂庇民之丕德。
威灵赫于无外,声教殚于有截。
四方从乂,万汇由康,作法于凉。
议事以制,钦明稽古,御辨抚图。
讲理三雍,悬书两观,囹圄清而刑几措,黉塾兴而民崇让。
三郊吉土,有文王昭事之勤;
明发上陵,极显宗孺慕之感。
武有七德,礼备三驱。
丹浦非乐战之心,形于歌咏;
天乙有弛罟之惠,垂诸载籍。
今乃罢去羽猎,包以虎皮。
恻隐之仁,溥臻于微类,好生之德,上洽于昊天。
玄化旁流,皇风载韪,顽艳斯感,人神以和。
顺风之拜未施,飞昴之灵下告。
宝符锡祚,昭授羲畀姒以瑞;
玉牒登封,有踰周轶汉之盛。
介夫纯嘏,延及群氓,和以天倪,纳于轨则。
几一变之至道,妙万物以为言。
休大庭,窅姑射,宅心道秘,研几系表。
宣室之席,未遑于顾问;
襄城之驾,靡事于巡功。
无何,西土之人,周行之士,凫趋麇至,不谋而同辞;
筮短龟长,协从而迪吉。
克符天诱,始定时迈,下沛然之诏,慰后予之情。
方泽致恭,为人而祈福;
近臣祗命,先期而戒事。
靡干民力,咸给县官,事酌时中,礼惟圣择。
慎徽备物,有条而不紊;
博士议郎,置蕝而已定。
时告上帝,亲享大宫。
献岁履端之初,属遒人布令之月,皇舆夙驾,天䍐前驱。
耀国容,增仪卫,导宝箓,遵皇衢。
却《咸》《夏》之音,御蒲塞之馔。
故靡从于游豫,祗静专于祀事。
逶迤式道,星列而天行;
戾止周庐,渊渟而岳镇。
弭芝盖,达蒲津,戒官师,饬法从。
九官列序,冠冕绎于清途;
七华腾装,羽旄蔽于朝旭。
翠虬奕奕,齐辂迟迟,俯颂祗之庭,临逆釐之馆。
恍惚杳冥之际,将事神交;
蟺蜎蠖濩之中,式资斋默。
辛酉飨后土地祇于泰圻,奉天书于左次,严二圣以配焉。
秉镇圭,纡皇组,实牺象,奠琮币。
体荐黄犊,藉用白茅
坛三成而庶品陈,乐八变而柔祇出,正辞以达其志,祗瘗以终其礼。
纤罗不动,瑞香沓臻;
协气横流,欢声沸渭。
能事毕举,何止礿祭之恭,应胪传之速。
即时移彩仗,欸庙貌,展仪省祀,徽册既藏。
登歌申献,睟容如在,秩秩而中节,莘莘而有践。
少留清跸,周览平皋。
吐金景以歊浮云,式观宝气;
横素波而鸣箫鼓,讵敩欢游?
翌日即法宫,坐黼帐。
振振麟趾之族,师师鹭序之行,鞮译之长拱于著,勾陈之卫严于外。
礼申同瑁,肆觐于群后;
泽被蓼萧,大赉于四海。
资生仰化,罄图效祉;
观民设教,命市纳贾。
俗无非僻,器不苦窳。
化行比屋,有可封之民;
会盛涂山,无后至之国。
若薰风之复起,讶绛光之再烛。
举合饮之文,不遗于黄耇;
霈有差之赐,下及于门栏。
井冽寒泉,地涌神瀵,载纾乃顾,易以嘉称。
望祀于海,增峻其严坛;
允犹翕河,载循于戒典。
金华作镇,紫气临关,览巨灵之踪,慕玄元之教。
和风习习,膏泽祁祁,既呈瑞于丰年,亦清尘于夷路。
宵分载止,星言靡滞。
良田膴膴,有多稔之谣;
束帛戋戋,洽烝髦之咏。
由分陕之地,出二崤之间。
六辔如琴,睹襟带之险;
九斿齐轨,造图书之渊。
顺阳,考王制,举周醵,陈洛宴。
山园在望,夙夜永怀,謦欬如闻,馨香以达。
躬脂泽,感霜露,历山川之奇秀,美圣贤之遗懿。
诞敷鸿藻,穷三变之原;
高揭璇题,纪一时之异。
或熙载而有作,或倬彼以成章,并镂贞珉,垂为世范
六飞回轸,万国欢迎,咸发咏于载归,悉蒙休而安愈。
归格用特,观盥之仪斯毕;
饮至舍爵,酬劳之典遂行。
命酌衢樽,均欢《鱼藻》。
取「需于」之象,溥洽示慈;
成「乐只」之仪,维歌《既醉》。
煌煌焉,穆穆焉,总帝者之上仪,尽天下之壮观者也。
粤自天启巨宋,运钟累洽。
火辰耀,玉烛调,七政齐,六府正
躬操绝瑞,实表于鉴观;
爰议升中,已申于昭答。
至如成富有之业,流馀羡之庆。
资仁育,宣政本。
绵宇混一,庶物流衍。
不爱其宝,可以侔资;
得一以宁,自兹而始。
徇东征西怨之请,有暴衣露盖之行,靡惮于勤,用申其报,异于无谓而乐,巡狩数出,以露威灵者矣。
矧乃祗肃精明,内尽于志;
吉蠲涤濯,外尽其物。
罄文命致美之意,放仲尼与祭之言。
不于其身,抑损以宁俭;
若奉于祀,诫饬以期丰。
虽翕辟含章,至静而为体;
玄通报浼,应变以无方。
蒇事之辰,荐鬯之夕,贯天德水,迥变于澄澜
丽汉卿云,荐腾于缛彩。
青素之文符合,逸材之兽驯扰。
九茎挺秀,合颖效祥,充溢于册书,骈委于奏牍,岂止获乘矢、集神爵而已哉!
若夫惟德繄物,至諴感神,又安得昌远而夤奉景灵,如期而克举大事,不疾而速,不肃而成,如是者也?
若夫秩小大之神,训上下之则,腾茂实,扬洪辉,礼莫重于登云岱、欸魏脽,对越两仪,茂膺繁祉;
恢世教,奉天经,孝莫大于继其志,述其事,肆于时,休有烈光。
非大信有孚,何以尽明察之义;
非要道溥被,何以极显扬之典?
洽百礼以昭其德,陈万舞以象其功;
崇一术而众美随,陈一事而十伦具。
呜呼!
惠可底行,祭则受福,兆民允殖,百禄是遒。
徽烈首于百王,鸿禧垂于万叶。
而又穆清凝,乾巩劳谦。
焕发天文,昭昭而谕旨;
寅威宝命,业业以持盈。
有严有翼,而永英声;
虽休勿休,而彰健德。
体道简易,大明终始,固丕基于积厚,延景铄于无疆,法坤元之永贞,若《韶》乐之尽善者矣。
臣徒幸丁辰,素非达礼。
闻经凝奥,游、夏何以措词;
临事讲求,恧其不逮。
殊无风采,密侍帝晖,遹观厥成,拜命之辱,谈天罔极,游圣难名。
祗奉五坛,幸睹黄云之覆;
继扬二《雅》,终愧「清风」之作。
其辞曰:
岩岩岱宗,明明乾健。
槱燎上腾,云封斯建。
高脽崛岉,厚德攸依。
宗致告,育谷是祈。
垂象盖高,含章光大。
以察以明,地天交泰。
圣祖烈烈,大勋斯在,神宗穆穆,令闻不已。
以妥以侑,夙夜恭止。
式严鄈上,肃奉灵文。
率礼明具,祗荐苾芬。
四隩来同,群灵胥洎。
惟孝奉先,惟圣克祀。
馨烈有融,仪形大备。
神之听之,肃然格思。
昭其绝瑞,报以鸿禧。
群生咸遂,百禄攸宜。
伊至诚兮,虚标前祠。
岂《泂酌》兮,专美声诗!
礼无违者,道尽于斯。
既享以诚,亦辅其德。
允协永贞,式扬圣则。
九壤谧宁,百昌滋殖。
教化恢兮,丕昭圣职。
仁寿跻兮,咸知帝力
绎思粹精,流谦中昃。
坱圠无垠,出坤珍兮。
亿万斯年,保民极兮!
按: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乞免蒿头酒户课利劄子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六
臣窃见河东买扑酒户,自兵兴数年,不计远近,并将月纳课利支往边上,折纳米粟。
近又转运司擘画,将课利稍多者四十九处,并已官自开沽。
其馀衙前百姓买扑者,皆是利薄之处。
衙前公人差遣重难,百倍往日,而酬奖场务有利处,官已夺之。
其见今利薄场务,又更有边远折纳陪填之费,兑欠课额,破家业,被鞭扑,不堪其苦。
其百姓买扑者,自兵兴以来,苦于支移输纳,并无人肯承替。
有开沽五七年、十年已上者,家业已破,酒务不开,而空纳课利,民间谓之蒿头供输。
臣昨至忻州,据百姓陈明状称,元有盖顺天禧四年买扑酒务,至乾兴元年身死家破,什保人陈明等蒿头代纳,至今二十五年。
臣遂差崞县王旭,于忻、代二州一一点检酒户见今开沽,及即目正名身死人户蒿头代纳者。
寻据王旭状列:「一十八户系正名身死,什保人开沽送纳。
十二户系并无人开沽,只是什保及干系公人、里正等陪纳,及什保人家破,后来承买什保人产业户下蒿头代纳」。
臣略行勘会,二州已有三十户,则诸州其数极多。
臣今欲乞下转运司,差官遍诣诸州,点检应有蒿头供纳者,并与开阁放免。
系代保人开沽,并正名买扑见开沽人,并乞特与权免支移边上三二年。
所贵利薄酒户,稍获宽舒
况今沿边粮储,不至阙少。
后汉郭先生碑跋1064年6月2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一、《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六、《集古录》卷三、《六一题跋》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汉《郭先生碑》,云讳辅,字辅成
其先出于王季之中子,为文王卿士,食菜于虢,后世谓之郭。
战国、秦、汉,子孙流分,来居荆土。
先生其少也,孝友而悦学;
其长也,宽舒如好施。
是以宗亲归怀,乡䣊高尚。
年五十有二遇疾而终。
其以「而」为「如」,及用「乡䣊」字,与《娄寿碑》同,盖汉人如此尔。
治平元年六月二十日书。
富相公见示新诗一轴 其二 北宋 · 邵雍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文章天下称公器,诗在文章更不疏。
到性始知真气味,入神方见妙功夫。
闲将岁月观消长,静把乾坤照有无。
辞比离骚更温润,离骚其奈少宽舒
蔡内翰论乐书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八、《长兴集》卷二○
史馆内翰阁下:昔周之盛也,《清庙》、《大明》之音作于上,《武》、《象》《南》、《箾》之乐兴于庭,《鱼丽》、《鹿鸣》、《关雎》、《狸首》之声塞于天地之间。
嘉祥美物备至,而天下风教习俗皆宽舒广裕,蔚然号为至平极治之时。
及其亡也,乐师、瞽矇抱其乐器适楚适齐,或散入于河海。
圣人喟然以谓礼者,其关天下盛衰如此
方其时,朝廷士大夫、天下诸侯、群有司之人莫不皆贤才知能之士,而无敢与周公并者,岂不在礼乐其尤乎为圣人之业也?
后世虽有欲治之主,操积安大定之势,有臣如汉之董仲舒贾谊,唐之房、杜、魏徵,而卒常以礼乐自愧,士益薄,不及古人,尤以此见也。
本朝百年康治,已有其效,而百姓未睹先王仁声德泽洋洋之高致。
故先皇帝夙夜留意雅乐,而有司相沿故事,未有一定可守之论。
独阁下奋衣超然,远览高见,纳天下之议,身任先王之大典,断之于心而不疑。
某以谓于此之时,天下之贤者宜各尽其所闻,不肖者相率而听职乎执簧秉籊下士之列,以发宣赞扬天子之宏业盛事。
茍力之所能者,不宜有所辞。
又况门下诸生,其望盛德之为光最亲,则身率而听职者固当先群士以进也。
不幸有职于诸侯,不得摄衣为诸生之先。
谨集其所闻,为《乐论》一篇,以备有司一端之论。
乞行差役法奏元祐元年闰二月 北宋 · 朱光庭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八
臣伏睹近降朝旨,以司马光建明差役法,大意已善,差韩维吕大防孙永范纯仁专一详定闻奏。
臣又窃闻闰二月二日朝旨下转运司,俾天下州县百姓各陈利害。
臣窃惟司马光建明差役法,陛下知其大意已善,故更诏韩维等四臣详定,所以讲求未备事理,务要详尽,以成治世之良法。
岂可命下方数日,不待四臣讲求一二,却遽令天下州县百姓各陈利害?
前后诏令不一,臣窃虑奸臣为此画以惑天听,意欲摇动善法,以行奸计。
窃以差役之法,大意已善,其间如衙前人额并官户等所出助钱,及役人接送之类,更行详究裁定,便成完法,可以颁之天下。
此朝廷一大政事,辅臣言之,陛下处之,已尽善矣。
而深恐奸臣之谋幸其枝叶未备,遂欲移动根本,故却令提举司转运司同共相度。
提举司系专领免役法,今来既行差役,则提举司当罢。
而虑奸臣求众邪为助,故使欲罢之官司亦预其事。
此奸谋至深至密,陛下不可以不察也。
况此法系天下生灵利害,若陛下主定差法,更行修补,则为天下生灵之利;
一为奸臣摇动,则为天下生灵之害。
利害所系如此,陛下可不深察之哉!
臣窃料此举必有章惇之谋,而韩缜辈同行之。
若此奸说得行,不独遂坏善法,兼致朝廷诏令前后不一,何以示信于天下?
此奸臣之谋,为害不细,陛下岂可赦之乎!
兼臣前后累言章惇韩缜奸邪,今日又奸谋如此,伏望圣慈特赐睿断,罢章惇韩缜柄任,以正奸臣之罪。
所有闰二月二日朝旨亦乞追止,更不施行。
所贵诏令归一,善法得成,以幸天下。
〔前贴黄〕乞主定差役,屏去奸臣。
〔前贴黄〕臣窃睹陛下忧勤之如此,而大臣奸邪之如彼,一日万几,何以倚仗?
司马光未出,惟有吕公著一人忠朴可委,外皆非其人。
臣已累言乞用范纯仁左丞之阙,庶几陛下左右早得忠正大臣之助。
伏望留神听纳,天下之幸。
〔贴黄〕章惇韩缜奸邪,臣已累言之。
今日辄为奸谋,欲坏善法。
伏望陛下因此谋为不臧,特行显黜,以戒悖慢之臣。
〔贴黄〕臣窃以为抑兼并而惠困穷,仁政之先务也。
免役之法,上户幸而下户不幸;
差役之法,下户乐而上户不乐。
今日陛下令韩维等四臣更行详定,若衙前等事益加宽舒,则上户亦无不乐之理,诚治世之善法也。
而虑奸臣为谋,幸其法之未完,却令天下百姓先陈利害,此必上户多陈差役法不便,又使提举欲罢之官司助为之说,是奸臣意欲动摇善法。
伏望陛下深察奸谋,力主差法,以惠天下。
周德夫见寄(按:《年谱》编入元丰六年太和作。)1083年 北宋 · 黄庭坚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
自我官东南,久无西北书。
周郎纵横才,欬唾落明珠。
寄声相劳苦,敦厚不忘初。
穷山江莽苍,胸次亦宽舒
念君怀白璧,故作裋褐趋。
秋官方按剑(原作敛,据山谷集改),不与计吏俱。
惊嗟相见山谷集作遇)晚,天子识
想当蒐逸民,耕钓起海隅。
鹤翎需啄饮(原作抱,据山谷集改),龟尾且山谷集作自)泥涂。
功名好采来,五白成一呼。
小人丘壑心,日月半谢除。
何时真得归,猿鸟为先驱。
投身婴世故,葛蔓恐难图。
相思欲写寄,滴尽玉蟾蜍。
吴居厚绍圣四年五月 宋 · 蹇序辰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九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三二
吏房送到吴居厚权户部尚书词头,诏令臣命词行下。
居厚顷于元丰间被知先帝,自朝散郎天章阁待制,充京东路都转运使
先帝亲为褒诏,称居厚将命一道,不辱使指,无黩乎上,不扰乎下,不諠乎闻,于二三年间,坐致财用数百万计,前日县官窘迫,一朝变为宽舒,求之内外,主财之臣,政绩著验,顾未有出其右者,至于迁官赐服数次。
司马光用事,务快宿憾,改更废黜先朝政事人物,故刘挚等附会,首论居厚,而言多无实,不待服罪,责为散官
考其所坐,悉缘公事,本无赃私废弃显状,一被谴斥,首尾十年,至绍圣亲政,始复收用,察其元犯,已与除落。
今自户部侍郎权尚书,计其资历,无甚超越,而议者尚以前事为言。
臣若苟随流俗,心怀顾避,既虑给事中封驳,又恐谏官御史奏论,相与协心,终不命词。
凡致先帝初则失人,次则失言,以矫诬在天之威灵,而助成司马光刘挚等之素志,则是臣怀利朋奸,没身无以塞责。
是以闻命审思,即草词讫,盖以其心非附朝廷以为同,非反同列以为异,非交私居厚以为朋党,而区区之忠所深虑者,累先帝知人之明,违今日绍述之志也。
望降臣此章与居厚除命行下,明示好恶,以风四方,则非独于臣幸甚。
敦宗院不得抑勒居住诏崇宁五年正月十七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三五(第三册第二八三八页)
两京近置敦宗院,所以亲睦宗族,爱养孤幼,法意甚善。
有司督趣,不取情愿,致亲戚睽离,感伤和气。
可看详元法,宽舒立文。
如只愿居京师,即不得抑勒发遣。
提举南京外宗正司取责两敦宗院,有无愿居京师之人,如有,即仰依条支破盘缠人般发遣上京
所属官司抑勒者,以违制论。
今后依此。
诫约不许更改已行法令诏政和二年二月一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七、《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二五(第七册第六四七四页)、《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七
朕躬揽万几,讲求民瘼,作新宪度,孚于万邦。
事之缺者,悉已完具;
法之弊者,随即更革。
熙、丰诏令,具在谟训,思与天下共遵成宪。
今货殖通阜,商旅贸迁,民物按堵,边隅绥靖,中外经费,颇亦宽舒,持之岁年,其效必著。
尚虑妨功害能之士,贪利希进之徒,乘间抵巇,忘意申陈,轻议增损,规避其成。
应今日已行法令,三省恪意遵守,无容妄自纷更。
非甚窒碍而辄议改易者,以违制论。
仍令御史台觉察弹奏。
资州程使君墓志铭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方舟集》卷一六
资州程使君以疾卒于治寝。
在法,终于位则以官书,州之人爱使君,犹曰吾州使君云。
李石于民之一也。
公子师夔执经石门,用是走使以讣至,未几以弟援状以葬,葬缓铭亦缓,非他志也。
尝评公之文凡三变,始以经术,中以议论,终以叙述。
经术之文渊而旨,议论之文陈而肆,叙述之文理而尽。
凡向之以文字往来者,如大苏尚书公符、小苏博士公籍、喻驾部汝砺运副范公瓒、检讨邵公博使君日处其间。
其诸公之群从子弟执门生弟子礼者多名人,日沓沓说文不离口,而所得于渊源有自者,未论其人,文可知也。
如公,人犹以富贵功名期之,公亦自负以当世意,语温厚而气宽舒,学道之士君子也。
时固有阴忌而轧之者,公不为少屈,故以文自昌,而卒亦不达。
丁丑召官太学,朝路多知公,叶枢密公义问都御史公民望谓曰:「蜀秀如程君引重诸公,俾来此」。
而公以书来告曰:「诚有东下意,终不能随金帛之舟以幸捷出」。
既而被罪上峡,值公舟留一夕,饮酒赋诗,去来彼此无碍也。
公既得州,亦倅彭,书问不间断如昨,未几以讣至彭矣。
呜呼,士有艰于一进如公,而衮衮者肆焉,悲夫!
讳揆字端卿
始祖浚仪铎,唐末入蜀,家眉之武阳
曾大父贤良公讳希甫
大父沂,熙宁间以经学教授犍为,因为犍为人
父植,右承事郎,累赠右朝散大夫
宣和初博士宋公齐愈挈之入太学,补十舍,与赵雍姚孝宁熊彦诗王晞亮孙汝翼为同舍生。
博士孙逢者,倾迟公以为上庠之重。
未几以《春秋》科登建炎二年进士第,任彭州司户参军,试中学官潼川府教授
以十策干枢密张公浚奏差荣州军事推官
再除成都府学教授,循左文林郎,以举员改宣教郎通判泸州,转左奉议郎
丁父大夫公忧,服除,转左承议郎通判成都军府,除知昌州
未赴,丁母夫人忧,转左朝奉郎、知资州
覃恩转左朝请郎,感疾,致其事以卒,年六十一。
卒以隆兴二年某月日,葬以乾道五年某月日。
初娶黄氏,给事公哲之女,先卒。
再娶王氏,左中奉大夫咸之孙。
五子:长师契,从政郎,次师稷、师夔、师望、师岳。
三女,长适将仕郎何震,次适承直郎张仲坚,次适承直郎子然
公为政一切以推行所学为本,崇大体,略细故,爱民惜物为务,所至有能称。
崇学校以养士,蓄帑廪以足兵,敦俭约以革浮,用清静以矫俗。
抗益、泸两帅之横,则义动于色而有贰郡之礼;
资中扰政之弊,则权出于一而得专城之举。
自筮仕至老不衰,其有志未尽见于事功,亦一世奇杰之气终不没也。
文集五十卷,《通鉴发挥》十卷,《春秋外传》十卷,《尚书外传》五卷,《史评》二卷,《杂志》三卷,《佛心印》三卷,藏于家。
公疾革,属其子必欲得石铭。
铭曰:
程眉闻家,如之文。
有来犍为,山之一云。
云有五色,孕为斯文。
不亟以徐,厥用将大。
指我如风,所触无碍。
文之用舍,关天成败。
浩乎廓然,有志永赍。
是碌碌者,吾文曷施。
著书满家,父则已菑。
后将穫之,以永铭诗。
汉紫坛颂1157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六九、《词科旧稿》卷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汉元鼎五年,世宗武皇帝在位二十八年矣,德洽黎庶,沕潏曼羡,旷典坠章交举并施,躬祀泰坛独未皇议。
先是亳人谬忌献言:「五帝者,泰一之佐也。
今五畤在雍,天子盖亲郊焉,而泰一祠反阙然未备,甚非所以尊崇贵神之意。
惟陛下图之」。
有诏太祝置其祠长安之东南郊,至是又命祠官宽舒等立泰畤于甘泉。
崇坛三陔,五帝坛环居其下,仰法紫垣之象,故曰紫坛。
是岁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天子躬亲望拜如雍郊礼。
其衣尚黄,其玉用瑄,精意竭也;
列火满坛,嘉牲在俎,荐飨备也;
美光夜见,黄气昼属,灵休萃也。
惟帝竭虔妥灵既如此,惟神产祥降嘏又如此,宜有颂声铺张扬厉。
诸班史十九章之诗,不过曰「爰熙紫坛」而已,其辞略而未详;
志不过曰「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而已,其辞质而无归美之义。
既详且美,其惟颂乎!
遂作颂曰:
在汉六世,圣皇纂成。
跻俗仁寿,事天肃钦。
雍畤仪举,汾脽礼行。
维是泰一,天之贵神。
仰视紫垣,粲然色明。
祀或未备,予其肇禋。
来汝祠官,是经是营。
言筑之坛,于彼明庭。
相方裁基,不日而成。
其坛伊何?
蠲洁峻嶒。
三陔既立,八觚以分。
承神绣张,照幄珠熉。
观瞻有炜,缊豫为芬。
五帝环侍,随方色更。
仲冬朔旦,元祀是称。
雨师风伯,泛洒清尘。
天仗徐步,行宫聿临。
旂旄綷縩,车骑纷纭。
众乐砰磕,列火晶荧。
乃奠瑄玉,致阳之精。
乃奉氂牛,达意之诚。
百辟显相,诸侯骏奔。
朝日夕月,以次而升。
群神啜食,咸秩无文。
风马云车,惝兮顾歆。
黄气昼属,美光夜腾。
佑福兆祥,简简绳绳。
泰元神筴,新而又新。
俾我天子,万年是膺。
师兵不试,年谷屡登。
神人具依,匪圣畴能。
念昔高祖,开基荐馨。
爰讲上仪,北畤以兴。
施及孝文,不懈益勤。
坛场圭币,诸司毕增。
侯今之制,祖宗是遵。
敛时五福,锡之庶民。
敢述圣德,播扬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