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奇仙 北宋 · 徐积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奇哉奇哉有此仙,胸中广大可容天。
深莫测兮高可仰,沧浪之水太山颠。
桐源书院记 南宋 · 汪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七九、《文定集》卷九、道光《贵溪县志》卷三一
桐源在贵溪县南。高氏之族,唐时有讳宽仁者,累官至福建观察使,自后以诗书显庸者代有其人。今国子监学录可仰先生,宽仁七世孙,在家未仕时,刻苦学问,作书院于所居之旁,乃收召宗族及乡人之子弟教之,因名曰桐源书院。可仰出身科第,授今职。予与先生同郡,徵言于予,以记书院创立之始。夫三代之时,党庠术序家塾之教遍天下,俊造之士升于国都者必皆自其乡。故居于家而孝弟廉耻之行立,仕于时而仁义之政修。后世乡间之教废,存者独州郡之学尔。今桐源书院高氏特以教其家与一乡子弟,有古人闾塾之遗意。且书院者,读书之处也。凡人读书于书院,人所共知,读书之处,人或未尽知也,岂徒华居广厦、明窗净几之谓哉!是心即书室也。吾能洁修神明之舍以读吾书,则《论》《孟》《庸》《学》之四书,不在方册,在吾丹府之中矣;六经子史之旨趣,不在篇简,在吾灵台之内矣。咀其英华,饮其膏馥,其为用讵有涯哉!自古名贤巨儒,读书皆在于心,故发挥为事业,皆本诸是心也。今学录先生历官以来,好学之心未尝有一日之倦,其欲立功立德,以图不朽于世,亦未必不以古之贤人君子自期也。自兹以往,高氏子孙读书于书院,当以古圣贤心学自勉,毋以词章之学自足,他日有自此而达于郡邑,上于国学,赫然名闻于四方,则书院不为徒设矣。书以镵于石碑,来者勉焉。
和民瞻所寄 南宋 · 韩淲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老觉从游易寂寥,梦思江海耿寒宵。
元来冉冉乾坤里,大抵悠悠岁月飘。
南北一峰高可仰,东西二馆隐谁招。
园居好在带湖水,冰雪春须积渐消。
初建书院告陆象山先生文 南宋 · 袁甫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四三、《蒙斋集》卷一七、象山先生年谱、乾隆《贵溪县志》卷三一、《宋元学案补遗》卷七四
先生之精神,其在何所耶?在金溪之故庐,优游而容与耶?在象山之精舍,言言而语语耶?抑周流乎上下四方,与天地游,与四时序耶?某将指东江,志兴正学。山之旁近,爰咨爰度。得胜境于徐岩,离家山而非邈。三山环峙兮高可仰,大溪横陈兮清可濯。殆天造而地设,匪人谋之攸作。是可以宅先生之精神,振先生之木铎。或曰:「建象山之书院,当于象山之故址,而又焉可改也」?是求先生于形迹,而未知先生之精神无在无不在也。先生之道,精一匪二。揭本心以示人,此学问之大致。嗣先生之遗响,警一世之聋瞆。平易切近,明白光粹。至今读其遗书,人人识我良贵。由仁义行,与行仁义者,昭昭乎易判也。集义所生,与义袭取者,截截乎不乱也。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浑浑乎本一贯也。议论一途,朴实一途,极天下之能言者,斯言不可赞也。呜呼!先生之学如此,先生之精神如此。然则在金溪之故庐者如此,在象山之精舍者如此,周流乎上下四方者亦如此,谁谓徐岩而独非此耶?工役俶兴,礼宜虔告。先生精神,渊渊浩浩。
宁国寺 明 · 金守温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拭疣集卷之四
涧水潺湲泻路隅,行人指点是僧区。
披蓁客到欲秋暮,面壁禅趺斜日晡。
翠石半天高可仰,大江连海远堪盱。
三生事杳无人识,佛殿重营尚记无。
白鹿洞书院 明 · 王慎中
押词韵第二部 出处:明诗纪事 戊签·卷九、遵岩集卷一
昔贤敦雅尚,设教托灵壤。
妙得高深理,非关山水赏。
道因名胜尊,神以流行养。
时去迹空留,风存化犹广。
宏基茂草馀,巍构浮云上。
无事鸟频飞,有怀予独访。
林芳郁纷敷,庭木自成长。
泉石有馀清,弦歌辄遗响。
川水逝如斯,山形高可仰。
徘徊西日斜,惆怅前人往。
经董子下帷处(一作严而舒诗) 明 · 欧主遇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昔人高可仰,其奈广川何。
身在窥园少,忠留对策多。
野花馀锦绣,林鸟半啼歌。
圣世贤良诏,儒生复此过。
七月五日牛仲远招同朱伯韩嵇春源王子梅梅卓盦夜宴小小斜川适语舲中丞见示湖亭观荷诗次韵奉柬兼谢仲远 清 · 何绍基
押养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
兼旬伏雨至,夜夜空阶响。
水影涨亭屋,菭痕滋几杖。
乳鸽饥不飞,就食上吾掌。
凉风飒然起,碧宇高可仰。
日气转和穆,夜色亦疏敞。
草根语蛩乐,竹罅流萤朗。
久抛閒醉缘,初有健步想。
孟秋倏五日,晴光动书幌。
街廛试行历,巾屦得轻爽。
故人湖上住,相招游渺莽。
澄澄莲子湖,小小斜川榜(顷为仲远篆题「小小斜川」扁。)。
稚藕香出泥,纤鳞活脱网。
登台亦超然,遐目纵一往。
鹤群远近山,雁声来去桨。
蛾月才一钩,渔火忽三两。
同心有四坐,各自成孤赏。
秋心耿无著,翛然寄吾党。
狂谈时一惊,瘦句不可奖。
道人新诗至,诗味万花养。
奇情出无穷,隽理许分享。
因循我尤甚,感慨君其傥(来诗有「半生坐因循」句。)。
回思困蒸溽,境过成惚恍。
古抱愿重摅,忧端期一荡(两旬颇少谈碑之暇。)。
酒醒秋堂明,初旭破泱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