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韩忠献王书(一七 至和元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四
修启:昨自服除召还阙,出处不定,皆由蹇拙使然,谅惟悉察。
自忝此职,尝于递附启为谢。
某衰病,须鬓悉白,两目昏花,岂复更有荣进之望?
而天下责望过重,恨无所为,进不能补益朝廷,退不能决去,恐碌碌遂为庸人,以贻知己之羞尔。
夙夜愧惧,不知何以见教,愿闻诲勒之言,真切真切。
师鲁及其兄子渐,皆以今年十二月葬。
某昨为他作墓志,事有不备。
知公为作表甚详,使其不泯于后,大幸大幸。
按:《范公表》已依所教改正,只是大顺时,检得希文当初奏议,是在贼地中,伏恐要知。
宋故朝请郎殿中丞骑都尉赐绯鱼袋张公墓志铭 北宋 · 宇文之邵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七
嘉祐五年,张公以太子中舍监在京都进奏院
居无何,得风痹之疾致仕,诏加殿省丞以宠其退。
公既得谢,即归汉州绵竹县之故里,阖门自养八年。
嗣皇登天位,用恩例授银章朱绂,又当叙升一等。
迁命未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家。
明年改元治平十一月二十一日,葬于仁贤乡武都里先茔之北。
公讳纮,字元之
其先本籍长安,有为唐勋臣者,从僖宗入蜀,因家焉。
大王父璘,王父廷坚,耻伪孟不仕。
父文矩,咸平中遇川寇之乱,徙居绵竹
用公登朝,赠大理评事
母杨氏,赠虢略县太君
公幼而敏悟,年十四评事君卒,丧之合礼。
事母太君、待诸弟孝而友顺。
从师为学,刻志自奋,两试春闱,一应制举,卒不□志。
庆历中,元昊寇西鄙,公著《御戎策》三十篇,故御史中丞鱼公一览而嗟赏之,与今宣徽南院使公表荐以闻。
召试方略,授将作匠簿,调泾州良原县主簿
未到任,程公适帅渭,召置幕下管勾都总管司禁勘公事。
时甲马初定,五将屯戍几二十万。
公莅事三年,按鞫四百馀人,持平验治,无不惬当。
任满拟知白州博白县事,未行,程公经略高阳关路,奏辟管勾路机宜文字
逾年,改授贺州临贺县,依旧在职。
朝廷遣三司副使仲公循阅沿边,粮草既至,召主者问其数,漠然不知。
公剖析应答,或指公为妄者,仲公索簿校之,悉如其对,其精□率多此类。
秩满,改卫尉寺丞
皇祐中,侬贼既平,岭南十有二郡阙守,艰于除授,中书方降旨诘公博白临贺不往之由,公乃自谓曰:予再蒙恩再邑而未尝之任,诚若规避,不若丐一荒郡以塞责。
于是出刺擎雷。
雷阳之俗,常以长子之子为兄,长子之子虽幼,而次子之子有白首者,顾自称为弟。
公才下车,即严设条教,不得渎乱长幼之节,民翕然从之。
州因旧有湖塘,每岁仲夏决其水南放诸海,取鱼货之,以充公帑之费。
公一日召湖东之民七十馀家,谕以水利,逾月而塘堤成,水东下溉四千馀顷,岁获丰足。
雷濒巨海,控带交、广,城堞隘庳。
公视之惕然,曰:「斯岂捍防之谓」!
遽籍民五千为百甲,甲各立长,以董其役。
具版干,设度程,即其旧基,大为规摹,一时讫工,屹然山立,雄视它郡。
有司上其课,遂用劳赏得都进奏院
院杂事白,当用某月较试副知以充阙员。
俄而有挟要权者私自所谒,从之则害公,不从则构怨,亟以状申枢密院,乞依百司人例,就御史台比较,朝廷便之。
公所在兴利除害,咸有可纪。
素轻财,不务蕴啬。
通儒书外,又精七曜,考步逆知人死生祸福,然未尝少出于言,以自矜耀。
年四十有六,始隶仕版。
凡履历十有八年,至外闽籍又能以恩命追及其亲,始末皆程公之力也。
噫!
士固有知己若此之厚者乎!
然程之所治,政效赫奕,为时名臣,亦赖公左右赞相以成其懿。
此其然韩退之所谓「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者乎?
公享年六十有七。
娶赵氏,封天水县君,先十年卒于雷阳之官舍,至是而合葬焉。
子男四人:长曰矩,次曰镒,克家以谨;
次曰钺、曰锜,皆应进士举
男孙五人:灌、演、泳、溉、泌。
女孙三人。
曾男孙一人,曾女孙二人。
葬有期,钺持其行状一通,踵门来请,愿得片文以扬先实。
之邵让不获已,则摭其荦荦可道者志之,又为之铭曰:
恂恂张公,道侈于躬。
艾而从政,位禄弗充。
在渭及瀛,谟谋有融。
出守雷阳,不陋其俗。
正名长稚,教风淳睦。
缮城决塘,完固衍足。
奏复纷纭,列郡之邸。
公莅其职,倖门弗启。
以疾乞骸,亦克知止。
公有懿德,骞飞不遐。
子令孙良,必昌而家。
刻文藏之,不诬不华。
按:《四川历代碑刻》第一五二页释文,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版。
韩太保惟忠墓表元丰三年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八、《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四一、《鸡肋编》卷中
公讳惟忠,著籍真定,为灵寿人
忠宪公之曾祖,今定州丞相之高祖父也。
忠宪公贵,赠太保
夫人张氏,追封江国夫人
太保之子讳处均,亦赠太傅
丞相既贵,又加赠为太师中书尚书令追封昌国公
魏国,又徙韩国
夫人李氏追封韩国太夫人
韩国公之子讳保枢,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追封鲁国公
鲁国公之子则忠宪公也,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太子少傅,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追封陈国公
子八人:长曰纲,故尚书司封员外郎
次曰综,故刑部员外郎知制诰
次曰绛,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今以建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定州
次曰绎,故职方员外郎
次曰维,今以端明殿翰林侍读龙图阁三学士、吏部郎中许州
次曰缜,今以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
次曰纬,故比部郎中、知解州
次曰𥾝,故光禄寺丞
韩氏自忠宪公进士,因侍鲁公京师,其后鲁公薨,遂葬于许。
忠宪公益贵,始占第太庙之通衢,而门族之盛,为天下冠。
在朝廷评其德,在士大夫语其学,在公卿之后论其世,咸多韩氏。
然高、曾生长灵寿,葬其处,则韩氏本河北人也。
盖自唐末更五代,天下之民,缠于兵火之毒者二百馀年,至太祖太宗起河北、有天下,垦除祸难,提携赤子,而置之太平安乐之地。
累圣继之,以休养生息为事。
其顾指左右,驾驭驰骋,莫非一时之豪杰。
考诸国史,则累朝将相颇多河北之人,若赵韩王普,实保塞人
曹冀王彬,灵寿人
潘太师美,魏人;
李文正公昉窦尚书仪之昆弟,真定人
王太尉旦,莘人;
张尚书咏清丰人
柳公开,元城人
李文靖公沆肥乡人
张文节公知白清池人
宋宣献公绶平棘人
韩忠献公琦安阳人
馀有名公卿相望而立朝者,不可悉数。
窃尝原其故矣,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横亘中国,号为天下脊,而大河自积石行万里,出底柱傍,缘太行大峰,斗折而东下,走大海,长岗巨阜,纡馀盘屈,以相拱揖抱负。
小则绵一州,大或连数郡,其气象如此。
而土风浑厚,人性质朴,则慷慨忠义之士固宜出于其中。
而虽或有不遇,不及自用其才,亦必掩郁渟滀,声发益大,泽浸益远,以施于子孙,亦自然之理也。
太保公基本其庆,而忠宪公以道德事仁宗皇帝,进退优裕,有始有卒。
定州丞相以忠厚正直事仁宗英宗以及今上,出藩入辅,亲当天下大事,不辞艰难,其昆弟群从又才贤,且皆显用。
呜呼,可谓盛矣!
太保公,岂非所谓不及自用其才而施于子孙者耶?
太保公至丞相才四世,而五世诸孙尤众,宗彦,终兵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判三司盐铁句院;
宗道,今工部郎中淮南转运副使
宗右,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判官告院
宗哲大理寺丞通判祁州
宗师,度支员外郎、知相州
宗弼,大理评事
宗恕,大理寺丞
宗武,东阿显令;
宗儒,大理评事
宗良大理寺丞
宗厚、宗文光禄寺丞
宗直、宗本大理寺丞
宗迪,太常寺太祝
宗质,将作监主簿
宗敏秘书省校书郎
宗尧寿安县主簿
宗亮将作监主簿
宗望,郊社斋郎
宗坦太庙斋郎
宗矩,将作监主簿
太保公皆来孙也。
其六世诸孙玠、圭、瑗、琏、环、珙、珏、理、珦、琯、玭、𤪌,或已仕,或未仕,二十人未名,皆来孙也。
夫二汉元功儒林之后,与夫晋王、谢、唐崔、、韦、杜之族,至于与国同久。
今韩氏自忠宪公高祖四世赠一品,上下衣冠传七世,此特太保公之遗德已足以致之矣。
忠宪公大丞相与其诸伯仲,又以勤劳庆善承嗣之如此,则后又宜有兴者,遽可以世数量乎?
传有之:「一岁之计植之以谷,十岁之计植之以木,百岁之计植之以德」。
观韩氏所植之厚,岂独百年哉,视德之所至而已矣。
初,太保韩国公微而葬,其家相比也。
其后增筑之,稍如其品制,而墓益大,遂合而为一,独留墓首、异封志以告于后。
元丰元年秋九月丞相太原易镇定武,乃诣灵寿,既祠谒墓下,因属清臣为之表,而得阳翟孙曼叙书于石。
是不独著太保公之系,将以遍示天下为人之子孙者焉。
元丰三年正月十日,四世孙建雄军节度晋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傅使持节晋州诸军事、行晋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定州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知定州军州事及管内劝农使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二千九百户绛立石。
修立孔氏条制元祐元年十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三、《河南程氏文集》卷七
一、添赐田并旧赐为五百顷,设沟封,为奉圣乡,世袭奉圣公爵,以奉祭祀,不使更为他官,位在中大夫之下。
如有高才重德,朝廷必赖其用,即令嗣子奉祀事。
一、所赐田,蠲免税赋,依乡川厚薄,召人种佃
其佃户并免差徭夫役。
一、奉圣公表章庆贺、进奉圣节,并依兖州例。
朝廷颁历赐衣等恩数,并依兖州知州
每遇大礼,许入觐陪位。
一、奉圣公差当直兵士三十人。
一、奉圣公宅教授一人,主导翊袭封之人,及教导其嗣子。
吏部于举到学官内选差。
一、置官一员,主其家事,或只令仙源县簿尉兼管。
吉州刺史本州防禦使崇信军节度使谯国公墓志铭元祐九年二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六三、《范太史集》卷五二
公讳世采,字徽之
曾祖楚康惠王德芳,祖英国公惟宪,考荣安僖王从式
初赐名,补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右监门率府率右千牛卫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高州刺史右羽林军大将军茂州团练使和州防禦使,迁吉州
恭肃,容貌严整,每造朝,进止可观。
奉祠陵庙多被选,未尝有失。
仁宗尝书「忠孝」二字面赐之。
嫡母高夫人早卒,藁葬英公别茔。
荣王薨,公表请迁祔王墓,竭力以奉大事,宗室称孝。
所生母李氏,公未胜衣,被出,转徙失其所归。
高夫人丧毕,公勤恻哀疚,形于寤寐,访求得之,封长寿县太君,殁赠安康郡太君
侄令磋早夭,嗣续不立,公为经画后事,躬视细务,用度一出于己,人以为难。
公生于宗邸,不喜纷华,约身持法,好施乐善,没之日,家无馀财,诸子贷俸以毕襄事。
元祐四年五月壬午卒,年五十。
娶高氏,供备库副使宪之女,封文安县君,卒。
继室以庆州经略使裕之女,封崇安县君
太皇太后之从妹也。
十七男:曰令祁,成州刺史
曰令祛,宁州刺史,皆右武卫大将军
曰令画、曰令缶,皆右监门卫大将军
令璋庄宅副使
曰令惠,右侍禁
曰令鲧、曰令㻟,皆左班殿直
曰令箌、曰令,皆右班殿直
七人亡;
曰令祝,右内率府副率,曰令瑹、令駴、令腾,皆左班殿直
曰令箌;
馀二人未名而夭。
女六人,适康承益、李谅李谊薛恭之、管泳,并奉职,一早夭。
孙男十一人:曰子礼三班奉职,早夭;
子圭、曰子愿、曰子思,皆右班殿直
子先、曰子行、曰子生、曰子徊、曰子瑡,皆三班奉职
曰子告、曰子礼,未官。
孙女十五人。
九年二月己酉,葬河南永安县
铭曰:
煜煜荣王,克大其后。
公实似之,忠孝两有。
帝锡之书,焕若星斗。
惟其令名,没而不朽。
黄龙崇恩禅院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二、乾隆《南昌府志》卷二四、同治《义宁州志》卷三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三
黄龙凤凰、幕阜,三山连属,皆秀峰翠窦,多灵草仙药。
黄龙古属武昌,今隶豫章
《吴志》:「黄武八年,黄龙见于武昌」。
《耆老传》云:「此山之顶有湫池,中有黄鱼二,能致风雨,岁旱祷之无爽」。
院自唐乾宁中机禅师得法于元泉彦,常游岳麓,会神僧,谓曰:「此去东北行,遇洪即止,逢龙可住」。
至是因老父遥指高峰名黄龙山,上有双峰庵主马和尚
师往谒之,欢若夙契,以庵付师而去。
久之,禅侣云集,宗风大振。
天福三年,吴将吕舟向师道化,舍俸建寺置田,今小洞庄是也。
寺凡三迁,名永安寺
天祐,鄂帅温公表师道于朝,号超慧大师
超慧三世,五代之乱,遂湮废为民居。
本朝祥符八年,加赐额「崇恩禅院」。
治平中光禄程公孟为洪州太守,是时丛林有慧南者,传石霜之印,行临济之令,三关陷虎,坐断十方。
程公以黄龙名刹,敦请居之,于是黄龙宗派被天下。
殁后,祖心嗣之。
退居晦堂,更三代住持,殆名具而实亡。
绍圣四年江西大饥,朝廷遣予守洪,闻肃师者,之高弟,住百丈山,恢复大智规模。
黄龙主僧求去,予谓继者非肃不可,乃持疏山中,檄遣县令佐敦请,师三辞不听,不得已而至院。
乃召知事僧崇佑计曰:「堂宇圮堕,佛事不严若是,岂洪守所以属予之意哉」?
即建佛牙大阁、东西方丈、库厨寮、石桥水亭二百间有奇。
曾未二岁,而视前是基构,同于积苏累块。
广汉沙门允平曰:「初开此山,清河张氏超慧也;
再兴吴院者,清河张公也。
以法考之,岂非愿力、时节而外护,以济吾事邪」?
遣同参自光子曰:「持是说求张公记其本末,此非小因小缘」。
自光持其说至京,予闻而笑曰:「拙哉允平!
超慧为前清河,予为后清河邪?
自其虚幻而观之,则有前分后分;
自有真实而见之,则无二清河」。
超慧开其始,予救其继,肃成其终,其眩于名实者,奚足以知之?
乃述以系之词曰:
我行双井,至于查田。
升太平之岭,望黄龙之巅。
如西出鹿头,而下窥蜀川
聚落烟云之灭没,原隰绮绣之连绵。
桑阴阴而被野,石凿凿而鸣泉。
钟磬螺鱼之声,或出乎杳霭之间。
真所谓化人之国,睹中夜摩天。
此方此山,灵水异趣,必得高人之提唱祖意。
肃禅师慧南法子。
非色非空,亦事亦理。
隐于大雄,虎踞不起。
孰能起之?
无尽居士
住山二十年,革陋兴圮。
于肃之道,乃其糠秕。
黄鱼在湫,风雨来游。
见而不测,胡迹之求!
按: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二一,光绪七年刻本。
公表判官解官南归 北宋 · 黄裳
污吏物胜志,俗吏势胜义。
志义不可胜,势物如脱屣。
古云士大夫,此道既坠地。
俯首拾蹴与,仰视忽高致。
仕涂无清风,大望失所寄。
志士独怀古,义气已屡喟。
从事彭城公,不求亦不忮。
接下断骄简,清慎遣外累。
三载日犹短,六计满物议。
荐章何所归,见敬乃虚器。
得丧固有命,失士岂无愧。
顾我眼力壮,古貌入青视。
方恨相得晚,笑语未获醉。
官满不可留,年华促归计。
雨后云既收,日上春已至。
双水势愈活,南注飞不洎。
两山夹长流,稍稍有青意。
此景送君何处游,荔枝林下维扁舟。
穷通身外不足念,醉吟可写尘中忧。
至诚所与暂睽远,时复一嚏聊相求。
韩君表 宋 · 晁说之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别离何用愁天涯,尘世来由(四库本作由来)百感赊。
白雪恨难逢柳絮,东风悔不识梅花
诗书异户余何有,将相同时君莫誇。
闻道近还思卜筑,好来嵩少共烟霞。
次韵和韩君表怀归见寄 宋 · 晁说之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旅梦何为喜别嵩,移云当日自栽松
公孙勋业忽垂意,逋客烟霞岂不容。
笑语若同游下泽,鸡豚亦共卧高舂。
莫誇有力先归去,恐愧朝蝉与暮虹。
韩君表无文编 宋 · 晁说之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少师名德振鹓鸾,孙子何为短羽翰。
不使功名藏竹简,宜留文字后人看。
六丁取去嗟韩第,七子亡来恨建安
赖有上公曾塔葬,多情无用涕汍澜。
病卧闻韩公表雨中出谒 宋 · 晁说之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绿阴飞雨作秋容,衰病呻吟高枕中。
何事公孙健骑马,黄金带客好相从。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一 宋 · 晁说之
 押词韵第一部
布种无多寡,收穫几丰凶。
老农知岁异,远贾务日同。
孰是勉无德,莫非矜有功。
君何谢事早,两世有四公。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二 宋 · 晁说之
 押药韵
念公多疾病,使我频惊愕。
可恃胆气大,何忧腠理薄。
九丹讵淩空,八石聊扶弱。
无烦问安否,冘冘亦自若。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三 宋 · 晁说之
 押蒸韵
颍川美凤凰,淮阳盛股肱。
皇恩既布濩,清羸亦作兴。
自知同泾渭,孰觉异鴳鹏。
巍巍君子堂,而我得先登。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四 宋 · 晁说之
 押词韵第五部
人间陈五鼎,天上应三台
顾我幽居人,卒岁事田莱。
首种既已薄,时雨又复乖。
身事尚如此,与世宜不谐。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五 宋 · 晁说之
 押词韵第四部
衮冕有人妖,钟鼓成国蠹。
可怜淩霜干,不作济川具。
三易朝吾车,六诗暮吾辅。
岂亦不自娱,菊径亩。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六 宋 · 晁说之
 押侵韵
末宦从远投,沈痾得此心。
愿言曲神降,何用官鬼临。
幽兴落醴浦,清梦绕崧岑。
使我既惭昔,奈何复愧今。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七 宋 · 晁说之
 押词韵第三部
迷行常坎壈,守道自熙怡。
伐蛟不恃力,刺虎宁用机
华屋非所尚,茅楹岂不宜。
未觉覆盂安,讵知累卵危。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八 宋 · 晁说之
 押药韵
渡江慎且无,登楼戒亦莫。
有如鹤乘轩,便类燕巢幕
此君如宝玉,百火不一烁。
又复如衢樽,醉不谢所酌。
说之方忧韩公表大夫疾遽致仕乃蒙传视送陈州王枢密(襄)(四库本诗上有作字)十首意典辞丽忻喜辄次韵和呈以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韵(诗原连作一首,据四库本改十首) 其九 宋 · 晁说之
 押词韵第五部
君少我十岁,怜我空老大。
期君到云霄,遗我馀謦欬。
忽先辞汉禄,孰从仰周赉(四库本作代)
顾惟神所劳,何论心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