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朝奉大夫华州苏君墓志铭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九、《范忠宣公集》卷一五
君讳澄,字道渊河南人也。
曾祖讳易简,事太宗皇帝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
其先世爵里族望,皆见于《国史》。
祖讳耆,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赠礼部侍郎
父讳舜宾大理评事,赠光禄卿
侍郎生三子:舜元、舜钦及光禄,俱以能文章、善草隶得名当世。
光禄不幸早亡。
母夫人韩氏,参知政事忠宪公之息女,今丞相观文殿学士南阳公之女兄也。
生君一子而嫠,见其神意爽异,曰:「此子吾可托其终也」。
遂自誓不复嫁,教养勤至,尽养母之道。
未成童,以外祖参知政事忠宪公荫,补试秘书省校书郎
参知政事康靖李公,与忠宪公之契,见君于韩氏,奇之,妻以其子邯郸公之女,后封仁寿县君
君既冠,奏为蔡州观察支使,移曹州
二州皆在钱修懿公幕下
君虽尚少,凡参决政务,人乐其平,狱讼者多愿得苏君决之,故钱修懿公屡举君于朝。
信阳军罗山
采历代为令者之美政,集为一编,目曰《令长故事》,常法而行之。
用荐者迁大理寺丞、知绛州太平县,移河南府寿安县
为教条,约束简而中理,后令罕能增损之者。
初作永昭陵,近陵之邑皆供其役,部使以为令者难其人,遂檄君摄偃师县
民免驱迫,而事不愆,素课为诸邑最,使者交荐之。
以劳加骑都尉,拜太子中舍,迁殿中丞
秩满,知同州澄城县,改国子博士
既去,而民思之,以邑与君同名,至今犹多称为比县。
通判兴元府,迁虞部员外郎,又移通判原州
未之官,丞相正献公三司使,荐君勾当京南排岸司。
会朝廷更司农常平力役之法,议欲自西都为始而推行之,君被选为通判河南府,以司其事,迁比部
事就召还,除提举司勾当公事,改三司勾当公事,未几擢为度支判官,出知绛州
赐对,上面加慰谕,改知真州,迁驾部
会岁饥,民之疲羸流冘者遍其境,君发廪赒贷,或饷以糜粥,存活者不可胜计。
朝廷擢为江东提点刑狱公事,兼常平农田水利差役盐事。
部占大江,公私舟船,苦于风涛,覆溺而莫知避免。
君奏并江凿小河数十,以纾其患,人皆赖之。
还朝,出知单州
会更官制,改朝请郎
又请知华州,迁朝奉大夫
时朝廷兴师西讨,州当诸路之冲,调发供亿,名数浩繁,期会促急。
君施为应接,皆得其宜,故先事而边用毕集,然君亦积劳成疾矣。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位,年五十有二,华民为之罢市。
讣至都,君之叔舅、今枢密韩公,因奏事语及君之才,不幸早卒,而老母在堂,上为之嗟悼。
君事韩夫人笃于孝谨,非公事宾客,未尝去左右。
承颜养志,曲尽其方,庭闱之间,怡怡如也。
或太夫人辞气小异,则不敢寝食,至复常,乃安。
晚喜禅学,深悟理性,虽家人不见其喜愠之色。
临终,神意不乱。
君为人温厚寡言,事朋友尽诚,久而益恭。
接物有仪检,见者皆嗟爱之。
其家世姻戚虽多,公相贵盛,而任官升进,未尝藉以为资,皆自以才选。
所至学校以教养士类,为风化之本。
有文集三卷、奏议二卷。
男三人:长曰之纯,婺州观察推官
次曰之才,孟州司法参军
次曰之武,早卒。
女二人,未嫁。
孙男一人,孙女三人,尚幼。
其孤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君于河南府河南县太尉乡尹樊村万安山之原。
以予与君葭莩之末,知君内行为详,来请铭其墓。
铭曰:
猗嗟道渊,公侯之胄。
学由少成,如性故有。
进匪世资,以才自取。
处躬以约,持心以厚。
五县三州,课优绩茂。
位不配能,劳而损寿。
孜孜孝诚,养弗克究。
命也难谌,名则不朽。
刻辞幽堂,以告永久。
加上英宗皇帝徽号册文元丰六年十一月 北宋 · 蔡确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四二(第二册第一六三二页)
孝子嗣皇帝顼谨再拜稽首言曰:臣闻古之盛王,有功有德,施于四海,燕及后昆,追美之称,非一而止。
若商之先,以除虐造邦,其号为「汤」;
而本其业盛道崇,则曰「烈祖」、曰「高后」。
若周之先,以受命改制,其谥为「文」;
而言其治安钦和,则曰「宁王」、曰「穆考」。
皇矣累圣,循厥古宪,奉先徽册,至于再三,典礼虽殊,其揆一也。
肆及寡昧,获承其统,永怀罔极,敢忘斯义。
恭惟英宗宪文肃武孝皇帝道配天地,德协祖宗。
生而神灵,赫然显著。
赤光照室,应炎运之兴;
黄龙蠖略,符真人之出。
粤在潜邸,有倬令问。
以生知之上性,天锡之大智,而进德以修业,缉熙于光明。
仁宗皇帝顾諟三灵之心,将托九鼎之重。
劳谦虔巩,爰至历年。
蔽志先定而莫之移,眷命有开而不可避。
及夫执大象,建皇极,圣作而万物睹,身修而天下服。
内则钦孝于东朝,外则敦睦于九族。
圜丘禋帝,则协气廓乎积晦;
大饎享亲,则至诚见于思成
昧爽丕显,惟怀永图。
绍庭上下,克笃前烈。
当斯时也,收主威,奋刚断,饬法度,信命令,赏不私近,罚不异远。
举偏补弊而事无遗虑,循名责实而人靡遁情。
懋迩臣以先务,而开昭旷之原;
戒庶工以载采,而惩茍简之习。
宗室广学而亲贤盛,兵农一籍而戎备修。
进循良,斥贪暴;
察冤滞,禁奇邪;
辟污莱,劝耕稼;
赈贫乏,恤茕独。
政事之纯粹,仁恩之深厚,此有生相与鼓舞,六合所颂歌者也。
至于妙道渊度,则畴足以窥仿佛而望末光。
其出如云,黄帝之圣也;
其运如神,放勋之智也;
其德嶷嶷,高辛之化也;
其明斤斤,姬武之略也。
是故制大典而后世无以议,决大政而异说不能摇。
熙大业而四方训之,子孙保之。
荒忽不羁之俗罔不来威,生植蚊蛲之类罔不遂字。
向明而治,曾未再闰,巍巍荡荡,如此其盛也!
若夫清閒之燕,访纳无射;
澹泊之乐,艺文是玩。
百金之费,不加馆囿;
属车之尘,不及游田。
杜外戚之横恩,而正以礼法;
裁王姬之浮用,而迪以肃雍。
兹其前史所称,以为帝王之高躅者已,在我英考之道,犹江汉之一勺、山岳之一篑也。
今夫纲纪文章,向于大备。
非冲人克新厥政,惟我英考之诒谋,日月所照,神民协和;
非冲人克有敉功,惟我英考之馀泽,光灵如前,謦欬莫闻。
严明堂之宗祀,奉嘉鬯以踧踖;
考原庙之新宫,瞻玉衣而横涕。
载惟崇报之典,尚惧讲求之阙。
德高于假乐,声继乎猗那。
而金匮所藏,玉板所刻,殆于称谓,未究昭融。
询之师虞,稽之故事,乃以负扆之日既尝膺受,与夫垂世之美可得而形容者,于以增鸿名,章伟绩,迈振古,摅无穷。
庶几乎慰中外之望,以致孝思之万一。
谨遣大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上柱国清源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食实封七百户臣蔡确,奉玉册玉宝,加上徽号曰英宗体乾膺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神宣孝皇帝
伏惟清明在天,鉴观于下。
享时茂典,于赫骏声。
流祉锡光永绥厥后。
谨言。
跋相鹤经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五
王充道得《相鹤经》,飘飘然有乘风御气于天地间之意。
顾所畜鹤,皆卵出凡鸟,不可鞭策,梦想芝田、赤城,未得问涂耳。
余闻充道之兄道渊,治生得陶朱公猗顿之方,颇游心于《相牛经》,殊不虚用其智略。
以三十年观之,未知道渊充道孰得孰失。
然今日充道卧白云、享天爵,已蒙道渊之力多矣。
越州渔浦净慧大师塔铭绍圣二年十月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六、《芝园集》卷上
大师萧然,渔浦章氏子。
少孤,与兄同事母,年甫弱冠,知兄力能干家,遂白母求脱俗,礼净慧院子为师。
嘉祐四年得剃度,明年具戒,讳清沼字澄之
自少有胆气,善营众事,好宾客,胸中豁如也,于是众推主事,凡三十馀年。
其先院宇卑陋,师乃勠力兴建,除大殿外,廊庑堂舍皆鼎新之。
元丰三年,建转轮藏,始则募众计用不足,乃尽输囊,长至无衾襦,无絺绤,而未始有倦色。
元祐中,余过荪溪次,命余结大界,讲《弥陀经》,受《菩萨律仪》,自是专持斋戒,食后虽汤不进。
晚年谢绝人事,于院之西北隅搆堂曰忘缘,别开忏室,看《华严》、《十六观经》,系念弥陀,早晚佛事不辍。
绍圣二年春得疾,闻余赴四明筑坛,舟次西陵,遣弟子道渊召余,且欲叙别,遂往见之。
虽已在膏肓,而精爽不乱。
一日呼左右击磬,厉声称佛,逾于平时。
其徒乃集众讽经,师自称普贤忏悔、发愿、回向三偈已,泊然息绝。
是年十月葬全身于院侧枫林下,俗寿六十三,僧腊三十七,度弟子六人。
法孙希深具状老师平生事业,从予丐铭,以表其塔。
铭曰:
师之存兮,渔江之人翕然如归。
师之亡兮,渔江之人寂然无依。
呜呼!
大师之为人也,兹焉可知。
与惠彦达帖(二)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四二、《鸿庆居士集补遗》卷四
龟潭已选日。
属闻江上汹汹,遂议至中春,期至有馀杭之命。
虽迫于严诏不敢固辞,然造官必申前请,已戒舍弟及委一二亲旧率道渊治地择日,以毕襄事矣。
向卜穴时,见公似有所怀而未尽言,方欲临时请叩,今遂不果。
它日襄奉,尚恐去就有所制,不获临视,须令舍弟辈往见,望一言指示也。
某登舟草草,不欲尽言者,朝夕别驰布,何如?
钱塘干委,不外示之!
王黼加恩制宣和元年冬祀)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六、《宋大诏令集》卷六四
门下:迎日之至以报天,斯重齐民之荐;
馂神之馀而观政,用同祉禄之承。
朕习用岁祥,躬承帝类。
瑞穰穰而山委,昭德产之精微;
月穆穆而金波,欻云阴之解駮。
礼仪既备,庆赐遂行。
惟英衮之协恭,实众髦之丕式。
亶孚有训,钦德无哗。
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兼充神霄玉清万寿宫使魏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一百户王黼,学贯道渊,识几圣蕴。
备众美而不器,兼优孔氏之四科;
蹈大猷而有常,并载皋陶之九德。
凛若经邦之杰,协于梦帝之休。
自进陟于宰司,益恢施于贤业。
辅赞弥缝藏诸用,殚股肱心膂之诚;
推正调娱中于和,格天地阴阳之应。
万物由仪而茂遂,百寮宿道而靖恭。
迄有成功,登兹毖祀。
用诏租腴之益,以畴使指之庸。
典册增华,眷怀罙渥。
于戏!
天无亲惟德是辅,聿蕃并受之釐;
后克圣不命其承,永迪丕平之效。
惟恭御事,以觉斯民。
可特授依前官职,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钦宗皇帝升遐慰表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六八、《华阳集》卷一二
臣某言:臣伏闻孝慈渊圣皇帝厌世升遐,中外臣民号痛如一。
臣某诚悲诚感,顿首顿首。
窃以孝慈渊圣皇帝道渊净,逢时艰虞,北狩未还,仙期奄迫。
恭惟皇帝陛下友爱方怀于遐裔,哀恫忽感于讣音。
天数莫逃,圣情难处。
仰讫深思付托,少抑哀摧。
上安宗社之灵,下副黔黎之望。
臣衰迟得谢,退伏田野,不获奔赴阙廷。
臣无任。
虎丘第十代觉印英禅师塔铭 北宋 · 何安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四、《吴都法乘》卷五上之下
淮泗之上有古塔庙,曰普照王。
自昔常用大浮图有宿德妙解、声振丛林者为长老,以奉香火。
崇宁二年,虚长老之席,中都左右浮图官众皆以宝宁觉印为言。
于是传旨,自金陵诏师居之。
普照据诸夏之咽,释梵所会,而摩尼瑶光之名垂耀四矞。
舟车冠盖闾巷之人,凡道泗往来,以斋祓乞灵塔下,退造师席,而为饭香积、谈不二,皆大欢喜,得诸饶益而后去。
抑尝闻其徒以谓师在普照屡阅岁,平居与男子言不离忠孝,与女子言不离慈顺,与离世异俗学道之士言不离空寂,随其根性利锐浅深,示以方便。
故人人归信而师名益高,道益广,户外之屦益满矣。
盖菩提一乘嗣达摩本统,曩日仰山伟公洞山文公、栖贤迁公皆提心印,先觉一代,见师眉宇,即推法器。
至是机缘圆熟,所遇无作。
正犹儒家前辈典刑既存,又经题品,虽言论风旨初未传闻,而袖手正容自能悟物者也。
其所住持,如澧阳夹山荆南公安、二圣,庐阜之罗汉,太平之隐静,与夫保宁普照、水西瑶胜,平江福昌、云岩,皆天下名蓝胜域。
又尝遁迹药山,散策少室,在在处处,惟为未度而作舟筏,惟为已迷而作指南。
所以筌罤之在,学子与竺乾贝叶并行于宗门矣。
师七十二岁,五十二腊,一日,坐堂上,鸣鼓集众,示以灭期。
告大弟子智通、法宁等曰:「吾生去住本无后前,而我灭后所付嘱者,护法勤道,无爱躯命而已」。
暨营龛塔、具僧供,俾勿火其骨,葬于东庵,皆委曲自区处。
徐就沐浴,说偈趺坐,如入禅定,翛然而逝。
时政和七年七月十四日也。
宣和辛丑,通始状师前躅,与门人罄宜、道渊来谒铭,而余知师为详。
师名子英姓怀氏号觉印钱唐人
其母自孕不能茹荤,既生,质相卓异,不类常儿。
年十五,挺然有拔俗之气,从长老希言出家。
又五年,落发受具,遂往游方,得法于圆通秀公
先时,师未有省。
一夕,梦白衣大士携琉璃瓶,扣以锡杖,声泠泠如引丝,复注瓶水与饮。
自言梦中若甘露灌顶,下为冰雪,凛毛骨而惊,自是豁然。
乃复见印可之。
故尝谓:「得吾法者三:曰珣,曰白,曰
珣、白皆行师道,惟异日行道超师」。
当时或者颇未相然,惟汝南周公秩素深《般若》,以谓顷见师于夹山,云集百馀众,解夏馀年,无一人起者。
比丘纲维与堂中之士,无一人不抠衣问道者
而通复言,自出世,坐大法会者九,而会如夹山且盛焉。
执巾匝、奉杖屦,得度二百五十馀人。
说法三十馀年,尤喜室中提撕后觉,软语谆谆,父教子、兄诏弟也。
所谓「祖」,殆以此欤。
常斋惟饭一钵,蔬蓛盐酪,悉屏不食。
冬夏衣与□□□。
须发长数寸,目光烱然,植立望之颀秀深静,如古图画中高僧老禅在岩壁者。
燕居律身甚严,与物甚周,盖为吾书所以「度己以绳、接人用枻」之说合焉。
至于建设、崇饰、调护种种有为等事,则悉是觉印境中尘埃秕糠,姑置不道。
一世贤士大夫闻其风而愿识,皆尊礼之。
故师高蹈山海而锡虎与服,出应诸方,皆士大夫所俎豆辞畏垒之视而不得者尔。
余识师最晚,情最亲。
始见于水西之瑶胜,又见于虎丘。
每见必款,既款必相警。
发其语则始于为善,且谓余可适道也。
是后出游六七年,谪官居吴,尘劳世役,缠绕摧败,欲复见师一洗心地,而师寂已久。
是时通老方嗣法席,扶教洪道,名并其师。
暇日,余过云岩,访通,诣东庵,吊师道像,兴怀夙契。
噫嘻!
觉印果与其不传者死乎?
而林霏自新,山月无恙,境犹昔也。
果不死乎?
蒲团竹几,濛漫蛛丝,而问无应也。
通曰姑铭,于是振衣稽首,系以词曰:
我有善知识,得佛无上慧。
广开不二门,应缘而住世。
化身诸刹土,刹刹皆说法。
师说无所说,孰问孰与答。
昔于瑶光前,对佛谈此事。
彼佛为證明,雨天曼陀华。
八部诸鬼神,宰官及居士
一切有情众,无一不听者。
亿劫热恼心,如以甘露洒。
虽闻其音声,而实常默然。
佛谓诸佛子,各各具正眼。
颠倒所散迁,正觉懵无有。
忽然有本源,初未有增灭。
譬如遗珠人,不悟我所有。
求珠而复得,便谓我得宝。
师于菩提座,维此真实语。
广大无边方,为人所归赴。
门庭及室宇,道路及津梁。
种种善方便,悉以慈悲心。
如鸿钟在虡,小大扣皆应。
又如万窍风,了不见作止。
木石而草衣,庄严作佛事。
是皆有为法,不能见吾师。
算数周沙界,譬喻周大千。
是皆下劣想,不能见吾师。
吾师空中云,幻灭了无迹。
明明三界,一灯常遍照。
我以思惟心,谓师难值遇。
三匝绕师塔,赞叹复悲涕。
以我绮语业,作铭为忏悔。
开封府司士曹事何安中撰。
天庆观开启天申圣节申状隆兴元年四月 南宋 · 张曰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五、《宋人佚简》第五册
天庆观四月十九日开启天申圣节,祗候朝拜,须至申者。
右谨具状申闻,谨状。
隆兴元年四月日,直岁道士张曰文,监斋道士道渊上座道士郑绍素,住持、知观事杜处超。
建康府溧阳县报恩寺度僧田记 南宋 · 崔敦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宫教集》卷六
建康府溧阳县报恩寺,萧梁天监中所作也。
初在县之西北五十里,元祐间改筑于东门外,今其址也。
乾道三年,余始卜居是邑,见于寺者惟颓檐腐,蛇鼠穿穴,如逃人家,单钵不陈,像设陊剥,过者动心焉。
五年,众请蜀道渊住持。
素为一方信向,至是慨然以兴作为己任,勤身苦志,不避寒暑,尽力于治。
寺门廊殿,经像楼阁,斋庖库庾,严饰略具,钟呗日闻,粥鱼斋鼓之声不绝。
一日,与其徒谋曰:「吾支倾补坏,粗成禅席。
今将时葺而岁增之,庄严殊胜,作大道场,则岂吾力所可独任?
亦赖方来之士心同力全,臂股相用,乃克有济。
而寺素空窭,无以度人,四方之游者泛然惟传舍之视,苟不为之计,寺之兴废未可知也」。
乃饬其徒慧如者循诸方例,募置常产,为度僧局,铢积寸累,得膏腴之田若干亩。
凡志于学,利于众,劳于寺事,则以岁之入度之,设为科条,至精且密。
于是人劝其功,堕者思进,懦者思奋,欢喜踊跃而作佛事。
犹惧其无以示后之人也,乞余为之记。
吁,佛教之盛于世,非特曰死生祸福之说足以儆动人也,盖为之徒者类能维持其法,深计而善殖之,是以至于愈久而不泯也。
吾儒之道根于人心,被之天下,若饥食渴饮,不可以一日废。
学吾学者解褐而仕,仕则以道德为迂阔,以诗、书为陈腐,无有能长虑远图为名教地者。
相薰以此,虽有贤者作,岂易得志于其间哉!
余观渊之用心而有感于吾道也,故为之书。
淳熙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静海崔敦礼记。
昭化寺淳祐三年七月 南宋 · 杜斿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九、《癖斋小集》附、《南宋群贤小集》本、《金华文徵》卷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二、光绪《兰溪县志》卷三
昭化周显德间,岁久颓圮。
僧道渊能奋空拳,有立志,寺土产硗薄,厨空廪竭,馀升斗粟,以待朝夕,乃猛力一向,慨然欲起三百年之颓圮,有力者壮而怜之,为乞于部于州,俾以甲乙领寺事,遂与其弟子祖刊辛勤上下,剪荆棘,埽狐兔,而栋宇之,其详见于余之甲乙记,浸起旧观矣。
死,刊承袭,乃苦志刻励,殊不减在时,一布缕备寒暑,一菜茹免饥渴即止。
至于营造梵宇,穷日夜力不置。
募檀施,捐己力,起旧创新,乃若整暇。
客至门,馆舍如归,其徒麇至,急鸣鱼鼓、洗杅钵以待。
绍定辛卯嘉熙之戊戌千佛阁落成,倏见于参差云木之上,高可若干丈,深广称之。
下阐法堂,旁开丈室,又称之。
凡木之可楹可栋,石之可砻可琢,瓦以万计,工以千计者可累数而上。
约费钱六千馀缗,殆不类一颓圮寺所能办也。
以彼佛言之,善创,可自附于开山之鼻祖;
以吾儒言之,刊善继,可无忝于肯堂之冢嗣矣,未易轻也。
若夫以小喻大,由下风上,余切有慨于中。
今衣冠世胄,族大蝉联,一朝衰歇,过者怜之,生子宁馨,能振迅其后,不替前修,则隆隆世胄,故无恙也。
夫世胄亦其小者尔,上而繁剧藩府,吏蠹民残,见谓难理,天子下明诏,选良刺史,以政事理财,以仁爱抚凋瘵,变愁叹为歌谣,期月可待也。
夫一藩府亦其小者尔。
又大而天下国家,遭艰虞之运,怀饥渴之忧,外有敌国外患,内有法家拂士,庙堂之上,皆足为宏济,于艰之大计,虽灿然复兴可也。
不然,吴夫差之终不忘越,赵武灵王之必取中山,彼独为何时哉!
在刊浮屠法,不宜退转心。
淳祐三年七月日记。
集验背疽方序 南宋 · 郭应祥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七七、《宋以前医籍考》四三五页
始予奉亲携幼,来官泉江,未入境,首问邑有良医师乎?
又问肆有佳药肆乎?
或对以医固不乏人,而庸庸者实多;
药肆仅一二数,然稍贵细者则缺焉。
予谓:「二者老幼所依以为命也,今顾若此,其奈之何哉」?
或曰:「邑有李嗣立廷评者,广收方书,多蓄药味,有问方者必告,有求药者必与,了无吝色厌心」。
予固私窃庆幸。
时方至旅,见亦未暇询及也。
久之,嗣立来请,间与之款语,见其持心近厚,非爱人利物之言不谈,叩以《难》、《素》、《脉诀》、《病源》等书,其应答如流。
厥后家人子或有病,疏方惠药,虽数数不惮烦。
凡三年间,不医之求,而唯嗣立之谒。
一日,嗣立出示一编,曰:「此治背疮方也。
今人例以此为恶疾,悉付之外科,而邈不加之意,不知治疗之失宜,盖未有能得全其生者。
某于此究心有年,所治甚众,君能捐二三万钱刻板流布,不犹愈于刊他书乎」?
予且图之。
会有黄冠师曰刘道渊者,主邑之太霄观,忽得此疾。
刘素号晓方脉,得嗣立之书而敬信之,凡服药次第,悉按书以从事,不两月遂获安。
予益信其书之有验,乃为之序其首。
嗣立名迅,以儒传家,父兄相继收科,子弟亦登名贤书,乡评翕然推重。
予与其兄嗣宗尝同校长沙试,契分为不薄,又有针膏起废之功,故乐为之成其志云。
郭应祥序。
按:《集验背疽方》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