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六艺论 其三十四 东汉 · 郑玄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四
治《公羊》者,胡母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庄彭祖颜安乐、它乐第子阴丰刘向、王彦(《公羊序·疏》)
费参政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七五
四月吉日,某官曾某吉蠲端拜,献书于参政相公门下:仆闻官无大小,为长易,为贰难。
其责在我,其权在我者,长也;
其责在我,其权不在我者,贰也。
事,长主之,至则行之,若吾肘吾自诎信然。
贰有言焉,见诮衒才;
有争焉,见谓侵官。
避嫌逃责不两立,较之长,难哉!
省贰非郡县比也,为尤难。
御史大夫丞相为贰,于今为参政,举西京二百年,凡六十有八人,无一全微者。
推其故,非其才气识无学,则才小有才,气客气,识鄙夫之识尔,非正大之才气识也。
学之正大否,又顾所充如何。
故士大夫于省,才气识弗充,弗宜为贰;
充矣,学弗充,弗宜为贰。
何则?
上有长,下有僚,非正大莫之调一也。
能事之谓才,非充以学则点,陈万年有焉,故于其长于定国,八年不一怫,自全也。
敢事之谓气,非充以学则暴,张汤有焉,故于其长李蔡,斥以充位,自衒也。
决事之谓识,非充以学则隘,周昌有焉。
故于其长萧何,安谓受其卑下之,自大也。
至于名儒贡禹,才气识盖不可以未充言矣,顾于其长于定国空有驳议,实无□成,其故又安在?
无乃所学《春秋》,发于嬴公,成于眭孟,其师友非洙泗渊源,充之未至于正大耶?
虽然,更为当于处其僚者观之。
韩安国不学,无足以充其才也,故其才施于大者辄疏。
元光二年匈奴之和议,安国出与王恢辩,道睽而不去,师出而无功,疏孰甚焉?
张汤觕学,不足以充其气也,故其气施于尊者辄索。
元狩五年匈奴之和议,出与狄山辩,重于迂上,轻于诋下,索孰甚焉?
公孙弘杂学,未足以充其识也,故其识施于远者辄惛。
元朔三年,苍海、朔方之筑议,出与朱买臣辩,彼有十难,我无一得,惛孰甚焉?
至于大儒萧望之,才气识尤不可以未充言矣。
五凤元年韩增戴长乐奉命问伐匈奴计策,望之四夷贵义之对,虽不失为忠于君,三光失明之奏,顾未免为轻其长,于正大若有嫌,其故又安在?
无乃所学《诗》,得之后苍,继之白奇,其师友殆与贡禹类,未足以充之耶?
御史大夫中,七其可数者也,正大事业未见一有焉,其难盖如此。
道途相传,庙堂比建戎议,识者意其用五凤幸匈奴坏乱,欲起而乘之之策也,寻以火正失职,故亶寝,诚然否耶?
众所知庙堂之长,陈公也;
贰,门下也;
同为贰,许公、张公也。
如此而已。
三公之议与陈公同欤异欤,则所未知。
揆以愚见,才气识,三公馀事,所学视萧望之贡禹相十,盖老成之至也。
合三老持一议,岂复毛发轻也哉!
外机有可乘,内治无可恃,火正藉不职,亦知其亶寝矣。
虽然,后议未必不复出,正大事业,仆于是有望焉。
朱买臣之议十,不得一,是为无见。
狄山之议,帝问者三,二谢之矣,卒一问怵于且下吏,辄诡随,是为有见而无守。
王恢之议五,韩安国四沮之矣,卒一议怵于帝偏徇,辄茍退听,是为有守而不固。
今许公去矣,有钱公在,后议惟不出,则必也筹。
彼筹矣,诚万全矣,忽一举焉,竟莫我禦,然后见三公才力。
否则安国所言,利不十不易业,功不百不变常。
三公熟识此理,未易以人废。
三公浩然之气以守之,至于三,至于五,至于十,竟莫我移,然后见三公学力。
按:《缘督集》卷一六,清抄本。
重修三清殿景定四年十二月 宋 · 家坤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一、同治《临川县志》卷一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九四
景定癸亥秋八月,百谷既秀且穗,弥四旬,屯其膏谒群望既遍,出日杲杲,父老相语:「秋旱,农家所畏,苗槁矣,丰饥将判」。
坤翁瞿然,即迅扫治寺为坛,百拜叩头,为邦请命于上帝。
礼成而雨,戊辰达于己卯,溥博沾洽。
既霁,率州中文武欸天庆观,集三清殿庭,燎芗敬谢,徘徊顾瞻,檐楹既圮,梁栋多腐,风雨四面入,莞簟暗蔽漫灭,非所以钦崇天道。
乃取嬴公帑,烝徒𠊩工,不日治之。
功斯集,僚吏请纪其事,以昭报本反始之义,坤翁其敢辞。
惟一气开先,两仪肇辟,清阳上浮,其数为三。
三气之精,凝而为神,故方外之士,极其所名三。
天尊其神名三清,谓一为气之元,二为道之祖,三为教之宗。
群帝承之,其上无上。
何谓气?
太极。
何谓道?
一阴一阳。
何谓教?
春夏秋冬,风雨霜露。
自一函三,三气成乾,阳始而天之圆象立;
三函九,九气备坤,阴生而地之方形奠。
三本于一,故贯上下无非一;
九成于三,故通四方、彻四维,纵横往来无非三。
此三气之清所以超范围、出形气、包含宇宙、代成品类,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存也。
夫本诸天地则为气、道、教,本诸身则为性、道、教。
一气也,一理也,人与天地同根于气,同出乎理,并立为三,相贯为一。
虽此动彼应,此感彼孚,然所感动气化合和人神者,亦必有道。
噫!
郡县长吏,星分棋布,坎居井处,此非尔所能及矣。
汉儒谓君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四方正,远近内外一于正,则阴阳调,风雨时,群生和,五谷熟
又谓心和气和,形和声和,而天地之和应之,则甘露降,嘉禾兴,山不童,泽不涸。
盖理气叶一则阴阳和同,此上天之仁,吾君之德也。
《商书》语灾祥,终之以惟和惟一;
《中庸》言位天地、育万物,先之以致中和。
懿哉!
是知三极之静同于一中,三极之动同于一和。
土木云乎,祷祠云乎,备物荐信,揭虔妥灵者,则所以尸其敬而致其一也。
坤翁宅生下土,赖天君照临其上,三时不害人和,而神降之福,夙夜不敢忘顾,恐斯民日用饮食不帝之我加也。
乃写诸诗歌,发扬而蹈厉之。
歌之曰:窅窅冥冥兮,三气之清。
巍巍荡荡兮,其功莫名。
神化密移兮,无臭无声。
云行雨施兮,天下皆平。
又歌之曰:顺帝之则兮,立我烝民。
隐显一心兮,遐迩一人。
流通无间兮,溥博无垠。
如神之忱兮,如天之仁。
冬十二月吉日朝散大夫、知抚州府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节制军州军马家坤翁记。
汶河壬午旧作韵乾隆辛卯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九十六
莱芜不是广陵汶水源长带大都。
礼岳寿康绵有祝,渡河今昔景无殊。
长民范冉贫何碍,守学嬴公术不纡。
曾至北南分水处乙酉南巡回銮舟经南旺阅视汶水分流实因天地自然之势所云白衣老父不过能识其势而众人不识耳曾有诗纪事),原因地势岂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