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乘小舟访松山法聪上人1051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
我从溪口来,正值山前雨。
湿衣逢梵宫,有僧善吴语
天寒蜜已空,轩静可数。
归楫难久留,汀鸥自飞舞。
僧法聪率然叩门乞诗送行 宋 · 韩驹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去蜀且万里,寻师踰十年。
初犹学搜句,老渐欲参禅。
晏坐蒲团破,游方草屦穿。
还家何所得,笑上峡中船。
包山禅院绍兴二年正月1132年1月 宋 · 王铚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二、《吴都文粹》卷八、《吴郡志》卷三四、《吴都法乘》卷一○下之上、《具区志》卷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八五、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一、民国《吴县志》卷三六上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靖康元年夏五月慈受大士照禅师怀深大相国寺慧林禅院之六年,力祈还山,优诏不许,命大丞相喻旨,所以留师者靡不尽也。
师确不可夺,拂袖出都,遍走江浙。
所至山川城邑,僧俗拥众欢迎,瞻顶焚香夹道,如佛行化。
灵岩蒋山虚二禅席以待,而两山之人遮道不得行,师姑慰其意,皆少留而去。
最后得洞庭包山废院,欣然驻锡卷裓,为终焉计
兹院自六朝之初为胜地,梁天监中始再崇葺。
唐高宗赐名显庆,为大丛林,庇千僧。
陆龟蒙皮日休所赋包山精舍是也。
政和中权豪用事,撤以修其坟寺,瓦木涤地俱尽。
渊圣皇帝诏复其名,而旧寺僧法聪为师以请。
既至山,平江府其弟了初主院事,然颓基断址,四顾荒寒。
而富者献财,巧者献技,壮者献力,不数月殿堂门室、钟经与楼皆具。
师平日未尝求施,兵烬之后,尤不烦人,而施者自远而至,唯恐弗受。
于是禅居靓深,岿然出云烟之上矣。
洞庭别名震泽,又曰松江,又曰笠泽,又曰具区,道家谓一水五名,上禀咸池五车之气,而包山林屋洞天。
下有洞穴,水潜行地中,无往不达,号为神仙天后便阙。
洞中产白芝紫泉,乃仙馔天醴。
环以七十二峰,而明月之湾、缥缈之峰、毛公之坛,尤为尘外净境。
传称黄帝访道所幸,而夏禹治水,藏素书于此。
吴王阖闾得之,以问孔子,盖仙圣所宅,得名数千年远矣。
地分东西两山,院在西山之巅,巨浸回环,四绝无地。
天水相际,一碧万顷,风涛豪汹,旁接沧溟。
下则鱼龙之所窟宅,上则虎豹之所伏藏。
藤萝胶轕,橘柚蔽亏,深林森木,横生倒植,纳天风海日于穷崖绝壑之间,所谓烟云生于步武,阴晴变于几席。
猿鸟悲啸,昼夜清寂,而水作限断,远与世隔。
盖江海之外,无际之山,孤耸于不测之渊,无踰此者。
东南号山之富,此又东南百水所钟之地也。
窃尝论古昔学道之士,必游走四方,以极天下壮观,登高望远,广其耳目,使万境森然纳于胸中,然后见闻深博,道学明备。
释氏之教亦然,自出家祝发,则一衲一食,水浮陆走,区薄风霜,以求师问法,务见一切世间艰难险阻、情伪利害,然后心境廓然,知无一当留者,故于道为近。
思斯院之成,人与地称,山川改色,来者瞻敬,殊不知师所见,岂在于此?
视天宫化城,金色世界,释帝龙天之居,与夫光明藏海、毗卢法界,皆吾一性之内,非远非近,无去无来。
今我行住坐卧,莫非四方净土,岂厌此乐彼,有所分别,而更他境于一念之外哉?
此师之达观一视,如法无彼此,不眷眷于一居也。
然则,仆今所言,皆师所不取也。
其如院废兴岁月,与师居此本心,以待其徒传永远而无穷者,亦不可以不记也,于是乎书。
绍兴二年正月戊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