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改撰诗义序劄子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八三、《临川先生文集》卷四三、康熙《西江志》卷一四四、《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奉手诏,以臣所进《三经义序》,有过情之言,宜速删去。臣虽尝敷奏,以为文字所宜,又奉圣训再三,但令序述解经之意,不须过有称道。伏惟皇帝陛下盛德至善,孚于四海,非臣笔墨所能加损,然因事宣著,人臣之职也。诚以言之不足为惧,不以近于媚谀为嫌。而上圣所怀深仁谦损,臣敢不奉承诏旨,庶以仰称尧、禹不争不伐之心?所改撰到《诗义》并前进《书》、《周礼义》序,谨随劄子投进。昧冒天明,臣无任。
十八大阿罗汉颂(有跋)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二○、《文章辨体汇选》卷四六一、《八代文钞》第二九册、《东坡禅喜集》卷一、康熙《禺峡山志》卷二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蜀金水张氏,画十八大阿罗汉。轼谪居儋耳,得之民间。海南荒陋,不类人世,此画何自至哉!久逃空谷,如见师友,乃命过躬易其装标,设灯涂香果以礼之。张氏以画罗汉有名唐末,盖世擅其艺。今成都僧敏行,其玄孙也,梵相奇古,学术渊博,蜀人皆曰:「此罗汉化生其家也」。轼外祖父程公,少时游京师,还,遇蜀乱,绝粮不能归,困卧旅舍。有僧十六人往见之,曰:「我,公之邑人也」。各以钱二百贷之,公以是得归,竟不知僧所在。公曰:「此阿罗汉也」。岁设大供四。公年九十,凡设二百馀供。今轼虽不亲睹至人,而困厄九死之馀,鸟言卉服之间,获此奇胜,岂非希阔之遇也哉?乃各即其体像,而穷其思致,以为之颂。
第一尊者,结跏正坐,蛮奴侧立。有鬼使者,稽颡于前,侍者取其书通之。颂曰:
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启明。咨尔上座,及阿阇黎。代佛出世,惟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蛮奴捧牍于前。老人发之,中有琉璃器,贮舍利十数。颂曰:
佛无灭生,通塞在人。墙壁瓦砾,谁非法身。尊者歛手,不起于坐。示有敬耳,起心则那。
第三尊者,抹乌木养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献果,侍者执盘受之。颂曰:
我非标人,人莫吾识。是雪衣者,岂具眼只。方食知献,何愧于猿。为语柳子,勿憎王孙。
第四尊者,侧坐,屈三指答胡人之问。下有蛮奴捧函,童子戏捕龟者。颂曰:
彼问云何,计数以对。为三为七,莫有知者。雷动风行,屈信指间。汝观明月,在我指端。
第五尊者,临渊涛,抱膝而坐。神女出水中,蛮奴受其书。颂曰:
形与道一,道无不在。天宫鬼府,奚往而碍。婉彼奇女,跃于涛泷。神马居舆,摄衣从之。
第六尊者,右手支颐,左手拊稚师子。顾视侍者,择瓜而剖之。颂曰:
手拊雏猊,目视瓜献。甘芳之意,若达于面。六尘并入,心亦遍知。即此知者,为大摩尼。
第七尊者,临水侧坐。在龙出焉,吐珠其手中。胡人持短锡杖,蛮奴捧钵而立。颂曰:
我以道眼,为传法宗。尔以愿力,为护法龙。道成愿满,见佛不怍。尽取玉函,以畀思邈。
第八尊者,抱膝而坐,加肘其上。侍者汲水过前,有神人涌出于地,捧槃献宝。颂曰:
尔以舍来,我以慈受。各获其心,宝则谁有。视我如尔,取与则同。我尔福德,如四方空。
第九尊者,食已襆钵,持数珠,诵咒而坐。下有童子,构火具茶,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颂曰:
饭食巳异,襆钵而坐。童子茗供,吹籥发火。我作佛事,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十尊者,执经正坐。有仙人侍女焚香于前。颂曰:
飞仙玉洁,侍女云眇。稽首炷香,敢问至道。我道大同,有觉无修。岂不长生,非我所求。
第十一尊者,趺坐焚香。侍者拱手,胡人捧函而立。颂曰:
前圣后圣,相喻以言。口如布谷,而意莫传。鼻观寂如,诸根自例。孰知此香,一炷千偈。
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腾出于上,有大蟒出其下。颂曰:
默坐者形,空飞者神。二俱非是,孰为此身?佛子何为,怀毒不已。愿解此相,问谁缚尔。
第十三尊者,倚杖垂足侧坐。侍者捧函而立,有虎过前,有童子怖匿而窃窥之。颂曰:
是与我同,不噬其妃。一念之差,堕此髬髵。导师悲悯,为尔颦叹。以尔猛烈,复性不难。
第十四尊者,持铃杵,正坐诵咒。侍者整衣于右,胡人横短锡跪坐于左。有虬一角,若仰诉者。颂曰:
彼髯而虬,长跪自言。特角亦来,身移怨存。以无言音,诵无说法。风止火灭,无相仇者。
第十五尊者,须眉皆白,袖手趺坐。胡人拜伏于前,蛮奴手持拄杖,侍者合掌而立。颂曰:
闻法最先,事佛亦久。耄然众中,是大长老。薪水井臼,老矣不能。摧伏魔军,不战而胜。
第十六尊者,横如意趺坐。下有童子发香篆,侍者注水花盆中。颂曰:
盆花浮红,篆烟缭青。无问无答,如意自横。点瑟既希,昭琴不鼓。此间有曲,可歌可舞。
第十七尊者,临水侧坐,仰观飞鹤。其一既下集矣,侍者以手拊之。有童子提竹篮,取果实投水中。颂曰:
引之浩茫,与鹤皆翔。藏之幽深,与鱼皆沉。大阿罗汉,入佛三昧。俯仰之间,再拊海外。
第十八尊者,植拂支颐,瞪目而坐。下有二童子,破石榴以献。颂曰:
植拂支颐,寂然跏趺。尊者所游,物之初耶。闻之于佛,及吾子思。名不用处,是未发时。
佛灭度后,阎浮提众生刚狠自用,莫肯信入。故诸贤圣皆隐不现,独以像设遗言,提引未悟,而峨眉、五台、卢山、天台犹出光景变异,使人了然见之。轼家藏十六罗汉像,每设茶供,则化为白乳,或凝为雪花桃李芍药,仅可指名。或云:罗汉慈悲深重,急于接物,故多现神变。傥其然乎?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遇夫妇生日,辄设供以祈年集福,并以前所作颂寄之。子由以二月二十日生,其妇德阳郡夫人史氏,以十一月十七日生。是岁中元日题。
与储子椿手简 其三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四、《姑溪居士文集》卷二五、《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九
新阳固当一举酒,为君子之庆,咫尺不逮,我劳如何!里闬正以兹时为胜遇,尽醉过从,彻交岁无虚日,不审能有此乐事否?客寓无一如所念者,姑念佛杜门,与佛乘兴作佳好。要是穷途,究竟如是尔。每想像物外,亟欲即之,常若有以絷之。亦意投怀深尽,或有得处,于我不间一毫发也。未间,时幸寄声,俯慰展转之怀。
焦山普济院碑(崇宁上章协洽至日文)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四、《宝晋英光集》卷七、《宝晋山林集拾遗》卷四、光绪《京口山水志》卷三
真宗大中祥符甲寅,封润州焦山大圣焦公明应公。公名先,字孝然。汉高阳侯蔡邕赞曰:「猗欤焦君。尝此玄默。衡门之下,栖迟偃息。泌之洋洋,乐以忘食。鹤鸣九皋,寅亮帝侧。乃徵乃用,将受衮职。昊天不吊,贤人遘慝。不遗一老,屏此四国。如何穹苍,不诏斯惑?惜哉朝廷,丧斯旧德。恨此学士,将何法则」?汉维既绝,焦公同德作者孔圣,后生不与易也。去一千三百年,英灵炳然感通,著于祥符圣制。穆如素履,详于《魏史》。芾尝铭曰:「水清石白,焦公之宅。妙道谁测?能语而默。俟河之清,乃通帝梦。殖殖瑶坛,万灵是拥。眄馨远浊,以祚道宋。公德不荤,客必茹素。拥徒驾御,必以风雨。明德感神,神应可呼。勒铭津涂,以肃薄夫」。惟公为神主虽久,护佛正法,肇自梁室。崇宁膺历,元圣当天,忠贤充朝,道化周行,四海同文,五纬不愆,百嘉生柔。惟深禅师开大法席,披蓁易朽,作新是宇。金地宝构,千五百架。东南信士,报上及亲,捐金供宝,不可胜数。天人咸嘉,大缘用立。恍然化人之居,金鳌负背,出于海上,来者如入净土兜率,威摄精进,脱弃尘葆。师于高广坐中作狮子吼,度得度者,如佛在时。芾自基讫成,目睹其事,赞曰:
古佛留法度大心,种种威摄现胜相。大心众生摄威德,求度倾身及众宝。冥阳咸会精诚通,正法是归大缘集。我今稽首佛陀僧,永奠海山作津筏。我今稽首明应公,永护宝车炳威德。悉化大心依净住,一世咸如今佛日。三光不愆四序调,主圣臣忠载万亿。五谷蕃生土地肥,万灵常跻仁寿域。
竹 北宋 · 赵鼎臣
押侵韵
雨洗修篁净,风摇翠影森。
苍官投分久,丹穴寄怀深。
窈窕蕙兰质,轻狂桃李心(原校:此首末二句原本脱去)。
谢监司到任启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六、《高峰文集》卷八
顷缘衰疾,控告朝廷。初觊投闲,窃食祠宫之禄;猥蒙疏宠,叨分便郡之符。兹用涓辰,已谐视事。荷厚恩于山岳,怀深惧于渊冰。重念某晼晚馀龄,空疏朽质。载惟职守,正有赖于帡濛;尚幸仁私,曲加怜于驽钝。
送同郡识上人游圆觉问道慈受 宋 · 葛胜仲
押微韵
道人独往韵,半生服行衣。
专门施氏易,编脱屡绝韦。
文词粲藻火,片语不救饥。
弃家学心法,感叹悟昨非。
两年饱三白,屏弃甘与肥。
南行访道师,芒屩常轻飞。
侧闻长者寺,塔庙俱巍巍。
堂堂第一代,龙天共瞻依。
腾装来见语,舍是将安归。
勉旃叩玄旨,心花发清辉。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 其五十二 北宋 · 释怀深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才见开炉又闭炉,寒来暑往只须臾。
庭前残雪方消尽,岭上春云已卷舒。
满目更无心外法,几人曾悟髻中珠。
祖师莫不叮咛语,自是时人见处粗(闭炉升座)。
按:以上《慈受禅师广录》卷三
资福改神霄道友挽留不得师去以偈却绝 北宋 · 释怀深
七言绝句 押阳韵
人生聚散本无常,休把闲愁脑肚肠。
三十年后重相见,拍手呵呵笑一场(以上《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三)。
诸禅人散灰 其六 北宋 · 释怀深
宣州隆上人,丛林游历遍。
一入焦山门,便下延寿院。
终朝何辘辘,吃药都无验。
火后一茎茅,众人皆总见(以上《慈受禅师广录》卷四)。
偈一百二十首 其十七 北宋 · 释怀深
押词韵第九部
古人贫不及,今人富太过。
唯有慈受叟,家风不恁么。
有油便点灯,有炭便向火。
无油无炭时,大家黑处坐。
坐得骨臀痛,长伸两脚卧。
天明起来吃粥,说甚迷逢达磨。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一百十八 北宋 · 释怀深
押删韵
六年扫洒皇家寺,一日君恩得游还。
拄杖重挑旧瓶钵,者回信脚入青山(以上录自宋宗先编《住慧林寺语录》 以上《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卷一)。
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 深禅师 北宋 · 释怀深
押庚韵
南山拾得劫初铃,乡曲谁人会此声。
拨转海门关棙子,云楼月殿一时成。
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 慈受和尚自赞 北宋 · 释怀深
押词韵第四部
因风便作海门居,钓尽波澜未见鱼。
水冷云寒归未得,笑看新月上珊瑚。
自赞 北宋 · 释怀深
押词韵第十二部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三
自顾个形骸,举止凡而陋。
只因放得下,触事皆成就。
醍醐与毒药,万味同一口。
美恶尽销融,是故名慈受。
按:《中吴纪闻》卷六。(以上王晓波校点)
拟寒山诗序 北宋 · 释怀深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三、《吴都法乘》卷二二下之下
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也。有诗三百馀首,流布世间,莫不丁宁苦口,警悟世人种种过失。至于幼女文妇之姿态,恶少偷儿之性情,斗秤欺瞒,是非品藻,靡不言之。其间稠叠言之者,诫杀生也。诗云:「寄语食肉者,食时无逗遛。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祗取今日美,不虑来生忧。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又云:「人吃死猪肉,猪吃死人肠。猪不道人臭,人返道猪香。猪死抛水里,人死掘地藏。彼此莫相食,莲花生沸汤」。呜呼!圣人出现,混迹尘中,身为贫士,歌笑清狂。小偈长诗,书石题壁,欲其易晓而深诫也。《经》云:「若不去杀,断一切慈悲种」。慈悲者,仁也。余因老病,结茅洞庭,终日无事。或水边林下,坐石攀条,歌寒山诗,哦拾得偈,适与意会,遂拟其体,成一百五十首。虽语言拙恶,乏于文彩,庶广先圣慈悲之意云。建炎四年二月望日,慈受叟怀深自序。
观音院圆通殿记 北宋 · 释怀深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三、《吴都文粹》卷八、《吴郡志》卷三四、《吴都文粹续集》卷三三、《吴都法乘》卷一○下之上、康熙《具区志》卷一○、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一、民国《吴县志》卷三六
洞庭华山观音院者,本在胥湖之北。宋元嘉中,会稽内史张裕请于朝而立焉。初,裕尝事应真,谨甚,感池产千叶莲,因名院曰华山。隋大业间,经毁废。暨开成四年,始迁于此。往时浚治得会昌断石刻,其略云:「罗浮常安禅师卜其地」。即里人进士徐正甫所施也。逮咸通十五载,奏赐今名。再废于会昌,至是复兴。有屋数十楹,视洞庭西峰诸刹最为胜绝处。主僧维照,笃志学佛,材器足以立事,尝语其徒曰:「兹院虽号观音,盖未睹其像,名存而实亡矣。或问观音安在,吾将何辞以对」?于是发广大心,欲令一切睹相闻名,悉蒙解脱。乃用紫旃檀八百两造菩萨像,饰以黄金、丹砂、珍珠、琉璃。端严瑞相,工妙天下。并刻诸天十有六尊,庄严毕备。为大殿以居之,规模雄伟,动人心目。费钱几三百万,毫累铢积阅二十年,厥功乃就。来者作礼,叹未曾有。弟子维鉴实左右之。既而照公欲刻诸石,自太湖泛舟登灵岩谒慈受叟怀深,求记其事。怀深曰:《华严经》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大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是大宝殿,跨起于层波之中,真若鬼工神运」。所谓普陀落迦山者,岂异此耶?余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乃至心精遗闻,圆融无碍。悲悯群品迷本循声,是故不动道场,涉入诸国,广施无畏,饶益众生。请试宴坐,反听嘿观,则风涛澎湃,水石相薄。林木鸟兽,粥鱼斋鼓,莫非三十二应身,八万四千手眼,遍周法界,又何止于一方耶?虽然,不假乎像,无以乐圆通之捷径,俾夫见闻者各随根器,普皆證入,或由此也欤。独喜照公能以如幻三昧成就不思议事,故乐为之书。像造于崇宁五年一月,工休于四月。殿作于靖康二年之二月,落成于建炎改元之七月。作记以是冬之十月初八日也。
律师通公塔铭 宋 · 李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八、《庄简集》卷一八
予出仕逾三十年,百谪之馀,颇欲归依佛乘,究生死之说。绍兴壬子,自建康得罪还里,而依止通公律师。适退居姜山,相望不十里,有湖山之胜。閒放累年,惟师方便自在,遂为莲社之交,或命篮舆,或掉扁舟,不知日月之老也。师讳惠通,字可久,姓王氏,会稽新昌人。处母胎十有二月而生,自幼性识明悟,志乐空寂,父母不能夺。礼福圣寺俱实为师,年二十二诵经得度,即慨然有出世之想。由是刻励修行,究观秘义,以为由定发慧,必用毗尼为坛宇,遂执业禹迹寺元简律师。其后闻钱塘择其律师即会正记主之门人,深得南山四出求异之意,因杖锡从之。服膺累载,卒究其业,一时学者皆敬畏之,有虎子之称。其公谢讲,乃以所援铁手炉并《会正记》以付之。又有用晖、妙生二师者,尝往返叩请。晖公尝曰:「汝于吾宗必大作佛事矣」。生公曰:「汝已成之器,尚俯求于我邪」?自是卷械还乡,谢绝世故,人罕知者。如是十年,而道益进,名益显,知之者益众。道俗延住真如、静凝、明教三道场。静凝在馀姚、上虞两邑之间,虽气象雄胜,而久茀不理,破屋数间,僧徒不过三五人。师至,晨夕讲论,如处广厦,如临大众。檀施闻名,争为筑室庐、具像设,金碧焕然,学徒云集,率不下千指,钟梵之声洋洋如也。或利其成办,倚权贵人易置它所,师不为动,卒亦莫能夺。太守徐敷言命师为临坛宗主,前后若干会。翟公汝文治越,复欲以僧职处之,师力辞不就。大驾驻跸会稽,城内名蓝悉屯兵卫,师因谢病归老姜山。讲解之暇,浇花莳竹,翛然有物外之趣。师虽主戒律,而旷达无碍,宗说俱通,尝云:「戒律即心也。戒生定,定生慧,欲最上乘而不始于戒律,可乎?南山有言:『江南江北求菩提,菩提共行不相识』。若推原佛心,从粗入细,特顿、渐之异耳」。师于四大部及《楞严》、《楞伽》、《法华》等经无不该综,以至《起信》、《唯识》诸论,《传灯》、《宗镜》、《祖原》诸录,并绵络旨统,穷其义趣。刊正戒业,两疏章记尤为精详。平生无长物,衣钵所馀,惟赈穷乏、疗疾病,全活者甚众。所蓄惟铁磬,得之耕夫,每以自随。召众讲习,则一鸣之,自号「铁磬老人」,亦以名其堂。予观世之律师,能以祸福语恐动聋俗,或创立新奇,改更宗旨,变其音声,易其服制,流俗翕然和之。惟师能守其旧说,勤苦坚忍,无一毫作相。睦寇窃发,师时在静凝,领众如故,尝题于梵夹,有「讲钟贼鼓,咫尺安危」之语。其后敌犯浙东,十馀里间皆敌营也,师处之晏然。且梦神人告以贼退之期,不失晷刻。绍兴乙卯秋七月大旱,师率众祈祷,因感微疾,即以书告尝所往来者,且谓大众曰:「吾将归山」。以是月五日隐几而逝,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六。师于姜山若有缘契,一日与长老继椿经行涧谷,得院南平地数亩,群山环绕,前直峨眉一峰,因列植松柏,将自为窣堵波,予为名其堂曰「寂照」。以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门人即因之以葬,从遗令也。予顷守吴门,其徒仲珣俾法嗣状师行业,求文以识诸塔。予与师游久,知师为详,乃为铭曰:
我闻如来,惟说一乘,戒为慧本,慧以定兴,曰优波离,以持律称。九代末师,互相诋辱,各资己见,正法颠覆,爰及南山,绝而复续。伟哉通公,身律心禅,护持禁戒,久而弥坚,慈受忍摄,随分化缘。众方纷纭,本拔源塞,登坛誓众,会正复出,中兴毗尼,垂范作则。姜池之南,牟湖之滨,石塔巍巍,松柏鳞鳞,我作铭诗,以诒后人。
偈五首(一作释法如诗) 其一 北宋 · 释子淳
押删韵
乾坤之内,宇宙之间。
要有一宝,秘在形山。
《五灯会元》卷二○ 按:又见《慈受怀深广录》卷一。
慈受深和尚语录序(绍兴三年十一月一日) 宋 · 韩驹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一
古之教者,未始不以文字。至梁达磨,始不立文字,以教其徒。然谓之「不立」,则文字已彰,而况其馀乎!自达磨以来,凡为人师者,其徒往往私记其说,谓之语录。盖今禅说之在天下,无虑数千万言,又安在其为不立哉?若知文字性空,说本无说,则虽数千万言,犹为不立也。慈受老人始居资福,退而庵于蒋山之崦累年,名益有闻,由是六迁法席,三奉天子之命,所至学者归之。其平生所说法具足矣,有能听之,如树林水鸟,则人得以悟入,其功不细。稍寻绎之,则岂独说法者之过,为之叙者,与有罪焉。绍兴三年十一月旦日。
按:《慈受和尚广录》卷首,《续藏经》二编三一套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