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瑞竹悟老种莲 宋 · 杨杰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东林闻说好林泉,社会荒凉几百年。
灵物孰知崔氏竹,方池新种远公莲。
华严顿净三千界,庐阜重招十八贤。
应笑陶潜又归去,白云幽鸟伴归田。
镡津文集序(绍兴四年九月) 北宋末南宋初 · 释怀悟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五
昔贤首菩萨于华严会中,以偈答文殊大士,赞菩萨能示同世间云:「雅思渊才文中王,歌舞谈说众所欣」。信乎,文之能显道济物也。岂独今之然乎?自往古他方佛世无不然耳。始余年少时,走四方丛林,寻访师友,务道专学,有效古高世僧万里求师之志,于稠人中沈沈自策其气志。若上将军负所欲建立邦家之意,前迈敌国,而且战且行,不遑食息也。闻所谓东山明教禅师之高文卓行,道迈识远,凡获见其所著文画,莫不录叙而秘藏之。及于钱唐灵隐山,得嘉禾陈令举所撰师之《行业记》石刻,末云师自《定祖图》而下谓之《治平集》,又有《嘉祐集》,总六十万馀言。而其甥沙门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后世。继闻其广本,除已入藏《正宗记》、《辅教编》外,馀皆在姑苏吴山诸僧室藏之。余固累遣人至彼山诸僧居历访之,而寂然无知其所在者,往往所委不得其人,失于护藏,而为好事者窃移他所也。大观初,余居仪真长芦之慈杭室,于广众中得湖南僧景纯上人者入予室。一日投一大集于席间,曰:「此老嵩之全集也,秘之久矣。闻师切慕其遗文,愿以献师」。余获之且惊且喜,念兹或天所相而授我耶!若获至珍重宝。自《皇极》、《中庸》而下,总五十馀论。及书、启、叙、记、辩、述、铭、赞、《武林山志》与诸杂著等,约一十六万馀言,皆旧所闻名而未及见者。虽文理少有差误,皆比较选练诠次,几始成集,庶可观焉。更冀善本较详,莫由得也。后又遇周格非出守虔州回,得其《非韩文》三十篇,三万馀言。又缘兵火失之,遂未能就其集。近又得本于语溪东蓝彦上人,乃与余昔于匡山所得别本较之,文字亦甚疏谬,乃以韩文条理而正之。然师之著述不得其传而散落多矣,如《天竺慈云法师行状曲记》、《长水暹勤二师碑志》、《行道舍利述》、《匡山暹道者碑》、《定祖图序》,皆余自获石刻而模传之。今总以入藏《正宗记》、《定祖图》与今文集等会计之,才得三十有馀万,其馀则蔑然无闻矣。如令举所记谓有六十万馀言者,今则失其半矣。吁嗟惜哉!今以令举所撰《行业记》标之为卷首,贵在见乎师之世系嗣祖、出世去留之迹,奇节伟行、高才胜德迈世之风焉。乃以《辅教编》上、中、下为前三卷,以师所著之文,志在通会儒释以诱士夫镜本识心,穷理见性,而寂其妒谤是非之声也。又以《真谛无圣论》缀于《辅教编》内、《坛经赞》后,以显师之志在乎弘赞吾佛大圣人无上胜妙幽远渊旷之道,不存乎文字语言,其所谓教外别传之旨,殆见乎斯作矣。故其赞末云:「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传也」。又曰:「圣人如春,陶陶而发之也;至人如秋,濯濯而成之也」。此谓终归乎静默焉。故《真谛无圣论》结云:「凡圣知觉者,真谛之影响,妄心之攀缘耳」。然有志于外文字之学者,览此二说,岂不少警于中乎?其《辅教集》旧本,以累经镂板,故虽盛传于世,而文义脱谬,约六十有馀处。今皆以经书考正之,览者可以古本参读之,则其疏谬可审矣。今自《论原》而下,至于赞辞,约为十二卷,次前成一十五卷,昔题名《嘉祐集》者是也。其《非韩文》,昔自分三十章,今约为三卷,次前成一十八卷。又得古律及山游唱酬诗共一百二十四首,分之为二,总成二十卷。命题《镡津文集》,示不忘其本也。然师常自谓人生世间,闲为第一,盖其自得闲中之趣。故其所为之诗虽不甚丰浓华丽,而其风调高古雅淡。至其写志舒怀,有迈世凌云之风,亦可想见其人也。观师《与月公晦书》,自言「余志在《原教》,而行在《孝论」》。余详考其书,则功在于《原教》、《非韩》,行在于《书僧》、即僧也者。《孝论》,德在于志尚远公而题其《影堂文》,道在于《坛经赞》、《真谛无圣论》。其文之高拔胜迈,绝出古今,则见乎《武林山志》。故后叙谓「因风俗山川之胜,欲抛掷其才力,以收其景趣也,乃作《武林山志》」。然求世之知言审音者,不亦难其人哉!师自携书谒天子、宰相而下,凡所见则止以《正宗记》、《辅教编》而投之。至于文忠公,则特献之新撰《武林山志》焉。呜呼,文忠公谓「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辄可以口舌轻重之也」。其《重读徂徕集》云:「待彼谤燄熄,放此光芒悬。人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无穷在其后,万世在其前。得长多几何,得短未足怜。惟彼不可朽,名声文行然。谗诬不须辩,亦止百年间。百年后来者,憎爱不相缘。公议然后出,自然见媸妍」。故师之于庆历间,始以文鸣道于天下。然当是时也,宗儒束教辈,是非之锋、谤骂之焰纷然,而师终以是道发而著之为高文至论,乘风而殄之,蔑如也。故后世学者有闻其风、务其道而瞩其文者,若脱冥游,望北辰,仰昭回也。然兹姑以师之经世文章,恢弘辅赞吾如来、至圣之教之道,涉人间世而然也。若其自所履蕴操守,则莹然若珠光玉采,日精月华,而不足以方其温润高洁明净也。故令举记其行业云:「师之所以自得而乐诸己者,盖不与于此中间。虽以护法遭难,然其所谓珠光玉采,日精月华者,世虽见其有烟云水火,焚溺蔽亏之患,而其光采精华固莹如也」。故师之自携书西上,献之天子,事毕,将东归山林,而大觉琏禅师赋《白云谣》以将师之行云:「白云人间来,不染飞埃色。遥烁太阳辉,万态情何极。嗟嗟轻肥子,见拟垂天翼。图南诚有机,去当六月息。宁知絪缊采,无心任吾适。天宇一何辽,舒卷非留迹」。然则师之风貌声容,其所以出处,断可见也矣。绍兴改元之四年甲寅重阳后一日,书于禦溪东郊草堂之北轩。沙门怀悟。
按:《镡津文集》卷二二,四部丛刊三编本。
慧通大师真身阁记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七、《鬳斋续集》卷一○
金华大师名志蒙,生金华徐氏。初以永福怀悟为师,三乘教典,不学而通。常披锦绣衣,去来阛阓中,里人呼以小舅师,亦自称曰姊夫。得钱于市,即买猪头以食,故号为猪头和尚。时言吉凶皆验。或曰:「师圣人欤」?曰:「非也」。「凡人欤」?曰:「非也」。或曰:「如何」?师曰:「汝以我为圣则圣,汝以我为凡则凡」。人莫之测。周游其乡三十年,景德丙午始居衢之吉祥院,即今天宁也。衢人尊信也。甫旬浃,沐浴书偈而化,危坐七日,异香不息。遂以真身为阁奉之,远近奔凑,事之如生,旱涝之祷随应。清献赵公尝为之赞,以散圣目之,信矣。元符己卯,敕赐慧通大师,实曹守公辅所请。至宣和甲辰始纪之,则广信郡丞洪公刍也。阁屡毁而屡复者,先后贤太守也。嗟夫!释氏之教亦幻矣。授法传衣,聚徒阐化,此大乘正宗也。至如扬普化之铃,曳弥勒之袋,飧虾拾蚬,吞鸽吐鸠,如狂如痴,惊世骇俗,岂苟然哉。意曰,汝以趺坐寂照得禅乎,我不然也;汝以持斋守戒求佛乎,我不然也。扫其窠臼,纳之炉锤,是又一机焉。方师之存,疑信已半矣。今其殁也踰二百年,天禧己未寺厄矣,绍圣乙巳又厄,宝庆丁亥又厄,嘉熙庚子又厄。阁凡几废,而真身屹然,至于仓皇焮逼,逆而致之,至亦随息,是孰使之然哉?由此而观,则身前之变幻盖可知矣。岂非庄子所谓「猖狂妄行,蹈于大方」者乎?今天宁主僧如玉寓书于余,曰:「大师灵迹著久矣,今郡侯赵公孟奎重创殿阁,贤良刘珙述梦舍田。虽有新记,而畴昔事迹未详,旧碑朽败,传写讹杂,来者何质焉?愿有记」。余即其讹杂者而条理之,得其本末如此,因以其所以异于本教者索言之。抑师又云:「古貌昂藏,法中之王。猪头千个,未始片尝。陶吾真性,吾即定光」。然则其食也,果食乎?非食乎?世而有定光则知之。
怀悟书 宋 · 胡仲弓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秋雁欲离群,怀人几夜分。
吟当半窗月,坐断两山云。
幡影无心动,钟声出定闻。
林间谋隐者,修洁莫如君。
书东籍田共会图 明 · 金安国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慕斋先生集卷之三
岁正德甲戌。祗承改量籍田之命。竣事于西籍。复与数君子。会于东籍。自秋迄冬。盖历两时。风霜雨雪。跋涉川陆之苦。固已甚矣。簿领馀隙。时从诸君。开怀悟笑。亦非一再。为幸不其大哉。窃自念以无似之身。获随群彦。滥竿清朝。卯酉之供。力犹不暇。况敢望其访问游从之数乎。今者。适因王事。陪欢半岁。夫岂偶然。益知君恩之重。壹散之后。遂成陈迹。离合之期。亦复难料。不可不识。以为他日兴怀相忆之资云。
野外班荆几笑言,有身无地不君恩。
长宵惯共钧天梦,半载相随北海尊。
日下丹心葵藿切,人间市道雨云翻。
襟期久耐方知味,会散纷纷未足论。
秋日怀悟石陆太守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瑟瑟西风梧叶疏,讼庭鹤唳夜灯初。
一帘秋月还霄汉,十卷楞严对梵书。
敛目欲寻相见处,閒心几失朗吟馀。
年年此日霜天迥,雁影长空知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