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酬时于叔 北宋 · 释子淳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妙句灵然溢目寒,幽微旨趣曾还难。
相逢更问无弦曲,风入松梢不在弹(以上《丹霞淳禅师语录》卷上《偈颂》)
偈二十二首 其二十二 北宋 · 释子淳
 押祃韵
出家儿,无休暇,终日忙忙空搆架。
临行一著太区区,眼见耳闻争不怕。
百骸狼藉撒奚了,普请般柴用烧化(以上宋庆预丹霞淳禅师语录》卷上《大洪山上堂法语》)
偈五首 其五 北宋 · 释子淳
 押寒韵
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
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以上宋庆预丹霞淳禅师语录》卷下《增辑丹霞淳禅师语录·上堂法语》)
颂古一○一首 其一百一 北宋 · 释子淳
 押侵韵
灵然不涉古来今,三界都卢一点心。
槛外桃花春蝶舞,门前杨柳晓莺吟(以上《丹霞淳禅师语录》卷下《增辑丹霞淳禅师语录颂古》)
禅人写师真求赞 其三 北宋 · 释子淳
 押庚韵
写出寄形,眉目分明。
直饶全似,祇得八成。
闻名兮不如见面,见面兮不如闻名。
霜天月满兮难寻老兔,海门潮落兮不觅长鲸(以上《丹霞淳禅师语录》卷上《真赞》)
雪峰真歇了禅师一掌录序绍兴四年二月1134年2月1日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四八、《梁溪集》卷一三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自达磨流通正法眼藏,如一灯分百千灯,以心传心,虽法无南北,而机有差别,其归一也。
雪峰了禅师得法于丹霞淳得法于芙蓉楷,传曹洞宗旨,门风孤峭,壁立千仞,有所施设,皆被上机,非中下根器所能窥测。
了公自号真歇,昔演法于长芦,今开席于雪峰,学徒云集,从之者常千五百馀众,丛林之盛,所未曾有。
随机提令,应病施方,有作者之铃锤,真良医之药石。
一言一句,皆示空劫中眼目,非苟然也。
其徒集机缘语句为《一掌录》,以初得法由一掌故,录成以示梁溪病叟
病叟赞叹,为说偈言,其一曰:「真歇颊边遭一掌,大愚肋下筑三拳。
自从默契宗风后,颠倒纵横总是禅」。
其二曰:「正令全提上上机,学人到此莫惊疑。
直须吼裂野于脑,始是金毛狮子儿」。
说偈毕,以其录归之,因书其语置篇首云。
绍兴四年岁次甲寅二月朔序。
雪峰慧照禅师语录序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三、《毗陵集》卷一○
慧照预禅师提如来密印,坐大洪山孤峰顶上,转大法轮,文字性离,言语道断,超佛越祖,心如太虚。
至于随缘应机,按引调伏,如太医王对病与药,金毛哮吼,百兽皆瘖。
建炎以来,襄汉莽为盗区,赤地千里。
大洪屹然其间,豺虎环视,垂涎而不敢犯,道俗依师获免者殆数千万人,夫岂偶然也哉!
余帅瓯闽,始挽师来乾元,继主雪峰,与其弟了住相后先,宗风大振,道价益高。
门人以师前后言句示余,叹曰:昔闻丹霞淳而不及识,乃识其三子,师盖嫡嗣也;
次即了,住永嘉之龙翔;
其季觉,住四明之天童。
一家三杰,皆为东南大导师,闻者奔趋,见者厌满,所至坐下常千馀众,凡经印可,便为丛林龙象,亦盛矣哉!
慧炬所烛,昏霾自消,犹且开方便门,以无说说普度一切。
无弦琴上品就宫商,白玉田中种成,即见与闻,而自悟入,岂无其人邪?
绍兴八年岁在戊午二月晦日序。
随州大洪山崇宁保寿院十方第二代楷禅师塔铭 北宋 · 王彬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二、《湖北金石志》卷一○、《宋代蜀文辑存》卷四○
政和八年夏五月乙未芙蓉禅师以偈示众,书遗诫,付嘱门人,沐浴更衣,吉祥示寂。
越三日丁酉,荼毗,收灵骨。
秋九月甲午,塔藏芙蓉湖
后七年,住持大洪山慧照禅师庆预之受业高弟、嗣法的孙也,念湖山远在海隅,奉塔庙之礼常缺,喟然叹曰:「吾昔尝侍老师住大阳,迁居此山凡五年,天下衲子辐辏云萃,不远千里而来。
当时升堂入室者散之四方,皆续佛寿命,为人天师
今住世者如焦山成、大隋琏、鹿门灯、石门易、宝峰照,即其人也。
昔人藏衣曹溪,葬履熊耳,岂不以恩大难酬,示不忘本耶」?
乃遣其徒宗几迁致师灵骨,建浮图于大洪山之阳。
冬十一月,塔成。
明年冬慧照于山中,慧照喜谓曰:「吾芙蓉老师法海舟航,佛门梁栋,三十七年与大地众生作阴凉,机缘在世,不独衲子能言,󲦤绅士大夫咸知之。
今新塔未铭也,敢以为请」。
既仰慕芙蓉之高风,又重违慧照之勤意,义不获辞,退而铭之云:师讳道楷俗姓崔氏沂州费县人
少学神仙,得辟谷术,隐伊阳山中。
既久,知非究竟,乃弃所学,游京师,诣述圣院出家,礼德暹为师。
熙宁六年,试经用度。
明年,受具戒,游历诸方。
遍参知识。
最后至舒州投子山青禅师,一言造妙,师资深契,以明安衣履付焉。
去之韶山,结茅虎穴旁,虎为伏驯,探穴取子,初无忤也。
师虽宴坐山林,然道价四驰,千里向风。
元丰五年出世至示寂,凡七坐道场。
最初住沂州洞山,又迁西京乾元、招提,之大阳,随之大洪,皆当世元老名公卿以礼延请。
后被诏住东京十方净因,又徙住天宁万寿,皆中使奉命,恩礼兼隆,诸方荣之。
师所至,无缁素贵贱,皆直造室内。
其来京师,诸公卿贵人日夕问讯,无与道人处士杂坐,师皆一目之。
师行解相应,履践笃至,无明妄心,一毫不立,故不能矫情徇世,避人道之患。
竟坐辞身章师号,忤上意,得罪居淄州
久之,上察其无它,听自便。
复有旨下开封府访师,还其故服。
师闻之,书四句偈遗中贵人王松年云:「石田焦谷又生芽,暮种朝收济几家。
巢父饮牛牛不饮,渔翁拨棹入芦花」。
众口传播,尹李公孝寿得之,察其诚心,乃为敷奏。
因从其志。
师始欲游天台、雁荡,过故里,为父老留,不得去。
枢密刘公奉世舍俸金,买芙蓉湖田,筑室延师,四方衲子归之,俄成丛林,今赐额兴化焉。
先是,芙蓉湖众水钟聚,㳽漫百馀里,师尝谓若决而归之川,可得良田数千顷。
常平使者闻其言,使邑令诣师受规画,凿渠疏导,悉如师说。
异时菰蒲沮洳之地,皆为沃壤。
乡人德之,乃相率舍田于寺。
岁入既丰,又推其馀以与马鞍山,后亦赡数百家。
师喜营建梵刹,见栋宇卑陋,则崇饰更新,规模宏壮,疑若基构艰难,然人以师故,施财助力,咸说乐之,工役未尝踰时。
才成即弃去,不回顾也。
师本田家子,为儿童时父令驱田中飞蝗,师舍己之田,先驱邻人者。
诘之,则曰:「损他利己,所不忍为」。
其利它之行,盖天性也。
师享年七十有六,僧腊四十二,度弟子九十三人,法嗣得骨髓出世者二十九人,皆缘法盛行于时。
丹霞淳公其后尤大。
庆预大洪,禅子至二千,清了长芦、正觉在普照,亦至千众。
盖天下三大禅刹,曹洞之宗,至是大振矣。
师应接机缘,已见语录,及德洪所撰《僧宝传》,承议郎韩韶《临沂塔旧铭》、鹿门法灯禅师《塔中记》载之已详尽云。
铭曰:
诸佛出世,为一大事。
以心传心,莫难承嗣
日在明安,得人惟艰。
正法眼藏,托于浮山
道未丧世,遗言不坠。
异苗翻茂,卒如师偈。
堂堂青公,法中之龙。
针芥投机,复有芙蓉。
自师承宗,曹洞始大。
良价不亡,大阳犹在。
凡今宗师,鲜克全提。
不滞空劫,则落今时。
惟师当机,正偏互唱。
木女讴歌,石人抚掌。
荐承明诏,七坐道场。
三十七年,为众举扬。
梦身幻宅,谁主谁客?
不有荣名,孰为罪谪?
一辞帝闉,终老海滨。
国师塔样,分付儿孙。
汉东沂上,十方天壤。
一切含情,万古瞻仰。
靖康二年夏四月十五日大洪山崇宁休寿禅院住持嗣、祖法孙慧照大师庆预立石。
玉册官武宗古刊。
敕谥宏智禅师行业记乾道二年六月 宋 · 王伯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四
宣和六年向公子諲使发运事,梦僧导古寺,金其榜曰隰州,莫测也。
秋九月,泗洲普照王寺阙住持者,向公闻长芦第一座僧正觉倡曹洞宗,衲子信向,具疏与帖,请补其处。
既至,问其乡里,曰隰州,始悟昨梦,愈加敬礼师。
盖自此七坐道场,名振天下。
呜乎!
达人大士出应于出,为人天师,夫岂偶然也哉?
师姓李氏,母赵。
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
七岁诵书日数千言,少日遂通五经。
祖寂、父宗道,久参积翠老南之子佛陀逊禅师,尝指师谓其父曰:「此子超迈不群,非尘埃中人,宜令出家,异日必为大法器」。
十一岁得度于同郡净明寺本宗,十四岁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
十八岁出游诸方,诀其祖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至晋绛间,或以无凭沮师,邑尹见师英拔,因以所执扇示之曰:「为我下一转语」。
师应声援笔书偈其上,尹大喜,为请凭以行。
渡河之,坐夏于少室山,日撷蔬茹供给病僧,蔬且尽,则采药苗继之。
龙门,遇乡僧挽师同归,曰:「出家行脚,本为参寻知识,了生死事,乡关非所怀也」。
腰包径至汝州香山成枯木一见深所器重。
一日,闻僧诵《莲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瞥然有省,急诣丈室陈所悟,山指台上香合曰:「里面是甚么物」?
曰:「是甚么心行」?
山曰:「汝悟处又作么生」?
师以手画一圆相呈之,复抛向后,山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云:「错」。
山曰:「别见人始得」。
师应喏喏。
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师乃造焉。
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未在更道」。
师拟议,霞打一拂子云:「又道不借」。
师忽悟作礼,霞云:「何不道取一句子」?
云:「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霞云:「未暇得打,你且去」。
时二十三岁矣。
霞退居唐州,大乘师从焉,住山升和尚淳之嗣子,举师立僧。
霞住大洪师掌记室。
宣和三年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保福悟、凤山钊皆参随之。
明年,分座于庐山圆通照阐提席下。
真歇长芦,闻师名,遣书招之。
撞钟山迎,大众耸观。
师须眉奇古,倾然而黑,衣裓破弊,履袜皆穿。
真歇侍者易以新履,师却之曰:「吾岂为鞋而来邪」?
真歇与众恳请居第一座,时众踰千七百,见师年少,初亦易之,至秉拂,老于参请者无不心服。
又二年,住泗洲普照,实始出世,嗣法淳和尚
前此分寺之半为神霄宫,而又两淮荐饥,齐厨空乏,二时所须,杂以菽麦。
师至,命纯以粳,库僧辞不给,师命如初。
已而檀施填委,徽宗皇帝南幸,师领众起居,上见寺僧千馀,填拥道左,方袍整肃,威仪可观,异之,有旨召师面受圣语。
还其故寺之半。
之受请而未至也,僧伽塔相轮中香烟腾空,直亘东南,师入寺乃止。
建炎元年舒州太平,又住江州圆通能仁。
自能仁谢事,游云居。
圆悟勤禅师住山,会长芦虚席,大众必欲得师,圆悟安定郡王令衿力勉共行。
入寺未几,知事以乏粮告,师不答。
时大寇李在抄界境上,领兵入寺,无不惶骇。
师安坐堂上,待其来,以善言诱之,在稽首信服,挥其众,辇金谷以供众,一方亦赖以
建炎三年秋,渡江至明州,欲泛海礼补陀观音,天童山景德寺
适阙主者,众见师来,密以告郡。
师微闻,即遁去,大众围绕,通夕不得行,不得已而受请。
未几虏人侵犯,境内诸寺皆谢遣云游,师独来者不拒。
或以为不可,师喻之曰:「明日寇至,寺将一空,即今幸其尚为我有,可不与众共之乎」?
已而寇至,登塔岭以望,若有所见,遂歛兵而退,秋毫无所犯,人皆欢服,以为神助。
伯庠闻师名旧矣,岁在戊午教授州学,如识其面。
尝访师,自小白舍舟道松阴二十馀里,楼杰阁,突出万山之中,固已骇所未见。
入门,禅毳万指,默座禅床,无謦欬者。
伯庠顷侍老先参政遍历襄江西南岳,未有如是盛也。
闻之长老尊宿,皆云天童旧众不满二百,之来,四方学者争先奔凑,如飞走之宗凤麟,百川之赴沧海,今踰千二百众矣。
来者益多,甑釜将槁,主者惶惧不知所以为计,白师以僧粮垂尽,师笑曰:「人各有口,非汝忧也」。
言未既,阍者告嘉禾钱氏航米千斛舣于岸矣。
绍兴八年九月,被旨住临安府灵隐寺
将行,大众悲号,有乌万数亦哀鸣随师,踰数时乃散。
十月,有旨还天童。
前后垂三十年,寺屋几千间,无不新者。
异时长芦雪峰僧方盛时,各居一堂,别为四五。
童衲子既多,师以己意指授匠者为一堂以处众,千二百人悉皆容受,雄丽深稳,实所创见。
即两山间障海潮而田之,岁入三倍于前,凡众所须无不毕具。
此虽有为事,然他人睥睨不敢措手者,师优游其间,即日趣辨。
二十七年秋九月,忽来城中谒郡僚及素所往来者,又之越上谒帅守赵公令詪,因遍诣诸檀越家,若与之别。
十月七日还山,饭客如常。
八日辰巳间,沐浴更衣,端坐告众,顾侍者索笔作书遗大慧禅师,属以后事。
又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天连」。
掷笔而逝。
龛留七日,颜貌如生,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大慧夜得书,即至山中,以十四日奉师全身葬东谷塔。
道俗送者增山盈谷,无不涕慕。
自师之逝,风雨连日,及葬开霁,事毕如初。
师具大慈悲,诱接不倦,投筹入室,潜符密證者不可胜纪。
师于受施无贪,行施无厌,岁饥艰食,竭己之长兼辍赡众之馀,赖以全活者亡虑数千万人。
居常施者金帛满前,悉归于众,丈室萧然,弊衣粝食,不破中餐,以终其身。
每薙发,聚之必生舍利五色,或发贯其中,有得堕齿者。
舍利生生不已,葬后人祈祷之,或得于茵席,或得于衣履,不常其处。
寺去水远,师凿石为畎,子母相衔,斋厨浴室无不周遍。
官家妇人有入寺者,欲盥手畎中,忽蛇跃而出,妇人惊倒,久之乃苏。
贵人子馆法堂西,酒肉自随,或止之,不从,俄而法鼓雷震堕地,贵人子惶惧而去,今有震迹存焉。
一日小行者僵仆于地,言曰:「我护伽蓝神也,与太白神角力,可令僧众诵咒助我」。
或曰:「何不以告堂头」?
神曰:「我闻觉和尚住此十馀年矣,每至寝堂欲见之,即战慄不能前,竟未之识也」。
其为文初不经意,下笔即成。
中书舍人潘公良贵请铭大用庵,亲为书石,叹曰:「与三祖《信心铭》相后先矣」。
师去世之五月,诏谥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参知政事周公葵为之铭,凡师应世之迹见于塔铭者,兹不复叙。
呜乎!
此特师之事业可形于言者尔。
若乃妙用纵横,不痕不迹,全超空劫之前,洞彻威音之外,不可得而拟议者,又非文字之所能载也。
乾道二年六月日,左朝奉大夫侍御史王伯庠记。
按:《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九,续藏经第二编第二九套第五册。
敕谥宏智禅师后录序 南宋 · 赵令衿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八、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
天童觉和尚河东隰州人
俗姓李氏,其祖父久参佛陀禅师,时号李行者。
母梦梵僧与一随球环,而有娠。
生禅师夜,屋发光,比邻皆惊。
及师长成,左臂腕上有肉痕,若随球相,不欲示人,而间有见者。
师自童稚喜佛典,天性机敏,自达宗理。
每白父母再四,方从其志。
十五岁祝发,受具足戒。
十九始行脚,遍参诸方,在处为众推重。
后见丹霞淳和尚,不数载,机警相投,大明曹洞宗旨。
二十四岁迁入书司。
又值淳和尚大洪山,令其立僧。
淳和尚迁化,真歇禅师长芦,虚首座席以待之。
此皆仆昔在庐山侯溪上塔閒居之时,亲睹是事。
禅师初来,首与贫庵传道者照阐提云居高庵秀峰祥叉手,皆一时宗匠,共为莫逆之交。
仆一日凌晨乘月作别于山下,有偈云:「与君携手下山隅,霜满平川月满庐。
珍重之人善行李,小桥流水不相辜」。
师甚肯之。
自后声价愈高,道义益盛。
泗洲普照虚席甚久,始为向芗林用诸禅所举,乃为出世。
次为先兄置制开法圆通。
真歇退长芦,师继其后。
建炎间兵火犯境,师避地浙东四明,将访真歇于宝陀山,州府敦请为天童主人,师坚辞不就。
后为云水肩至法座而受之。
人情向合,禅林增光,馨香大布。
绍兴九年被旨移锡灵隐,未两月获旨再住天童
三十年间,道俗钦仰。
传法之外,院宇一新。
王公大人乐与之游,衲子奔辏如水就下,常满一千二百众。
绍兴二十六年,育王缺人,师举妙喜佛日禅师主之,亲为劝请文。
妙喜育王,城府开堂,师举上首,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云:「吾二人皆老大,惟吾二人你唱我和,我歌你拍,苟一旦有先溘然,则存者为主其事」。
圆寂,留颂遗余,以示永诀,而妙喜竟为主丧,不渝盟也。
真可谓「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于二公见之矣。
今越帅舍弟深亦推重,延入府庭,问道旬日,十月十七日始还山。
次日午饭,对客从容,谈笑自若,索汤沐浴,易衣。
需纸,挥染育王书,嘱以后事,及书偈告众。
末后一著,光明四布,叹未曾有。
居生之日,语录、偈颂、言句,一一不遗。
师于常所用扇,惟书「菩提」二字,甚不凡也。
延平慕南上人不负平日法义,求序于余。
余曰:「更请佛日大禅老为末后句,始得功案大备。
此老不动声气,拈佛祖命脉,以接云水。
上人当更问不涉廉纤语,如何话会佛。
惯得其便,上人恐未免竹篦也。
急著眼,减一半参」。
绍兴戊寅四月初吉,皇叔庆远承宣使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安定郡王赵令衿序。
按:《天童寺志》卷八,康熙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