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望都县太君倪氏墓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六、《华阳集》卷五○
夫人姓倪氏,南唐主爵郎中弼之女,赠大理评事高阳许规之妻。
高阳君死池阳官下,夫人携三子尚幼,寓宣城,日夜戒诸子,期有所树立。
次子府君逖,时为儿童,秀警,已能作诗。
尝憩大溪旁,方据石微吟,潮几没石,府君挥洒自若,诗成顷乃去。
夫人尝奇之,一日从膝下,乃曰:「家世微,若不少激昂,何以大先君之后」?
遂从学中茅山,穷《左氏春秋》。
观战国危亡之际,未尝不慷慨太息。
条二十事,皆切当世务,持见江南李煜
器其少年有诗学,拜秘书郎
即日怀其绶归,夫人感泣曰:「姑望吾子至是耶」!
明年,天兵下秣陵,朝延江东诸材望臣。
府君监察御史归,复献书天子,补卫州汲县
居亡何,夫人寝疾,终于官第,亨年八十有五。
夫人治家肃然,诸子候颜色,以时出入。
宣城,岁时与诸子贫食劳苦,意益自安。
府君京师,取朝廷显用,以材识称,盖母氏之教然。
诸子亦承其家。
咸平中,故府君迁太常丞、守武陵,会郊报恩霈,追封夫人望都太君
庆历四年十月丙辰,孙通州司户恂、太子中舍恢、海州司理怡、江淮制置判官某、太庙斋郎平、进士会,奉望都柩于广陵壬申,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之原,诿某铭曰:
池阳之中,诸孤实幼。
吁嗟夫人,介然其守。
训子有立,果振于后。
夫人之贤,宜识不朽。
景表议熙宁七年七月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九、《长兴集》卷三、《宋会要辑稿》运历二之一二(第三册第二一五○页)、《玉海》卷五、《宋史》卷四八《天文志》一
步景之法,惟定南北为难。
古法置槷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
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
极星不当天中,而候景之法,取晨夕景之最长者规之,两表相去,中折以参验,最短之景为日中。
然测景之地,百里之閒,地之高下东西不能无偏,其閒又有邑屋山林之蔽。
倘在人目之外,则与浊气相杂,莫能知其所蔽。
而浊氛又系其日之明晦风雨,人閒烟气尘坌变作不常。
臣在本局候景,入浊出浊之节,日日不同,此又不足以考见出没之实,则晨夕景之短长未能得其极数。
参考旧闻,别立新术。
候景之表三,其崇八尺,博三寸三分,杀一以为厚。
圭首,剡其南使偏锐。
其趺方厚各二尺,环趺刻渠受水以为准,以铜为之。
四方志墨以为中,刻之,缀四绳,垂以铜丸,各当一方之墨。
先约定四方,以三表南北相重,令趺相切,表别相去二尺,各使端直,四绳皆附墨。
三表相去,左右上下以度量之,令相重如一。
自日初出,则量西景三表相去之度,又量三表之端,景之所至,各别记之。
至日欲入,候东景亦如之。
长短同,相去之疏密又同,则以东西景端随表景之,半折以求最短之景。
五者皆合,则半折最短之景为北,表南墨之下为南,东西景端为东西。
五候一有不合,未足以为正。
既得四方,则惟设一表,方首,表下为石席,以水平之。
植表于席之南端。
席广三尺,长如九服冬至之景。
自表趺刻以为分,分积为寸,寸积为尺。
为密室以栖表,当极为霤,以下午景使当表端。
副表并趺崇四寸,趺博二寸,厚五分,方首,剡其南,以铜为之。
凡景表景薄不可辨,即以小表副之,则景墨而易度。
范祖禹等听令回避奏元祐四年六月 北宋 · 孙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九
伏以朝廷设谏官、御史,为人主耳目,正欲检察大臣之私。
谏官、御史七员,而今谏官三人不避大臣之嫌,则是人主耳目,已废其半矣。
虽陛下待大臣以至公,责谏官以大义,然固有成法,既许规避,则人之常情,不无私意。
既废国法,又抑人情,故公议有所未协。
臣窃恐于忠彦亦不能自安,在谏官且何以逃责?
伏望圣慈详察指挥,听令依条回避,以慰公议。
昭陵亲札乾道八年二月 南宋 · 赵彦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一○
臣幼时尝幸睹仁宗皇帝赐许国文靖公剪髭亲札,窃叹君臣始终之际如此。
然自天圣庆历年间,云汉之光烛门楣,宜视宝文所储之富,臣生晚不获睹也。
而闻诸长者许公能任重,断大事,多人所难言者,盖古社稷之臣。
契丹动谋疆埸,时议欲迁都洛阳,公独屹然,请建都大名,示脩景德济河之典,自兹为汉北门,中国赖之,不徒为寻盟而已也。
臣今所读一编,盖付北事者,汤之于伊尹,何以过此!
敢再拜识之,而归其书福建漕臣元孙企中。
乾道八年二月七日,具官臣彦端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