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赵光义等奏建隆二年 后唐至宋初 · 范质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宋史》卷二四九《范质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自古帝王开基创业,封建子弟,树立磐维,宗戚既隆,社稷永固。
伏见皇弟泰宁军节度使光义,自居戎职,特负将材,及领藩维,尤积时望;
嘉州防禦使光美雄俊老成,修身乐善,嘉誉日闻。
乞并行封册,申锡命书。
皇子皇女虽在襁褓者,亦乞下有司许行恩制,此臣之愿也。
臣又闻为宰相者,当举贤能以辅佐天子。
窃以端明殿学士吕馀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道,经事霸府,历岁滋深,睹其公忠,诚堪毗倚。
乞授以台司,俾申才用。
赵普枢密使建隆三年十月辛丑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二
王者端居九重,驭朽敢忘于大业;
躬决万务,坐筹思得于良臣。
而况故人,燕赵奇士,霸府早推于佐命,公朝允协于陟明。
具官赵普识洞化原,才优王佐
契风云之玄感,禀象纬之纯精。
首参开国之功,实负致君之略。
已升宥密,方隆乃眷之恩;
未正枢机,岂称畴庸之典?
俾膺重任,用奖元勋。
尔其佐佑冲人,缉熙庶绩,无忝股肱之寄,勉伸帷幄之谋。
往其钦哉,服我光宠。
按:《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校补本。
赵普拜相制乾德二年正月庚寅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三、《宋大诏令集》卷五一、《皇朝文鉴》卷三四、《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宋四六选》卷二
闳、散同功,归马遂隆于周道;
、张叶力,断蛇因肇于汉基。
必资佐命之臣,以辅兴王之业。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枢密使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赵普,功参缔构,业茂经纶,禀象纬之淳精,契风云之良会。
洎赞枢机之务,屡陈帷幄之谋。
沃心方伫于嘉猷,调鼎宜膺于大用。
俾践台衡之位,仍兼书殿之荣。
尔其罄乃一心,熙予庶绩。
君臣相正,勿忘献纳之规;
夙夜在公,勉致隆平之化。
往服休命,无愧前修。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功臣散官、勋、封如故。
孝明皇谥册文乾德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三、《宋会要辑稿》礼三一之一二(第二册第一一五九页)
皇帝若曰:惟王居尊,立后作配。
治行敷于内,故六宫率职;
德教流于外,则四海承风。
是故功如奠山,亦资启母之圣;
仁如解网,实赖莘妃之贤。
其或沴气属于四星,穷数缠于三翟,空遗惠问,永谢徽音。
易名将示于千年,考行宜旌于五可。
皇后王氏天钟善圣,生禀柔明,幼彰偃月之奇,夙契伣天之异。
游心图史,节步珩璜。
自师氏之发祥,由公宫而著美。
称《诗》化下,《国风》为王政之基;
率礼居中,《内则》系人伦之本。
洎乾亨而开景运,资德以赞昌图
宫号长秋,斯隆繁衍;
车如流水,所诫奢豪。
黄琮自比于正规,彤管每书于景行。
恩推褒纪,寻为宗族之光;
道盛嫔虞,方永国家之庆。
俄而蕡速谢,椒掖长捐。
空膺沙麓之期,永垂懿范;
不遇蓬丘之药,宁返清魂!
天道远而莫知,阴骘定而无奈。
公桑秀绿,谁从茧馆之仪?
熬谷焦黄,遽及寿宫之葬。
有司献议,列辟同辞,宜允至公,永彰大行。
今遣摄太尉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赵普谥曰「孝明皇后」。
周公之法,垂彝典以攸遵;
太姒之名,与册书而不朽。
临文悼往,言不胜情。
呜呼哀哉!
赵普罢相授使相开宝六年八月甲辰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七、《宋大诏令集》卷六五、《宋宰辅编年录》卷一
代天治物,厥功既成;
仗钺临戎,所委尤重。
虽弼谐而是赖,且劳逸以宜均。
眷惟孟津,介于河洛,素为奥壤,况乃近藩,爰命台绅,俾分阃寄。
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赵普,昔在霸府,实为元勋。
始当草昧之初,首赞经纶之业,千载起兴王之运,十年居调鼎之司,帷幄伸谋,股肱宣力。
燮和万汇,已施济物之功;
镇抚三城,适表藩垣之贵。
帅坛受任,相印兼荣。
永隆屏翰之权,更励始终之节。
可特授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孟州诸军事孟州刺史、充河阳三城节度、孟怀等州观察处置、管内河堤等使,仍改赐推忠佐同德翊戴功臣
赵普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八
朕与卿平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光绪二十六年广雅书局刻本。
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册文开宝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宋大诏令集》卷五
维开宝元年岁次戊辰十一月庚辰朔二十四日癸卯,摄太尉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赵普,与内外文武臣寮、马步诸军将校、四夷酋长、耆艾缁黄八千三百人上言曰:臣闻天生黎民,树之司牧,非至仁无以守其位,非大号不能书其功。
书契以来,简编斯在。
是以放勋光宅,居二帝之先;
文命锡圭,冠三王之首。
伏惟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陛下,膺乾御宇,括地开基,威加海内,道涖天下。
偏师南出而荆湘定,灵旗西指而邛蜀降。
嘉谷屡登,休祥荐至,几至刑措,汔用小康。
爰考旧章,再陈严祀。
六龙在御,百神受职,金石合奏,天地同和,明德惟馨,无文咸秩。
昭事上帝而三灵允怀,阴骘下民则万户胥悦。
巍巍荡荡,焕乎成功。
由是含生之伦,有位之士,同辞抗表,愿增鸿名。
陛下谦尊而光,固拒其请,群心恳至,始曰俞哉。
若乃其智如神,唐之美也;
克谐以孝,虞舜之志也。
生长万物之谓道,照临四方之谓明。
播文武之英声,广仁圣之至德。
合兹具美,用阐鸿休。
臣等不胜大愿,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伏惟陛下盛德大业,治定功成。
不矜于己,不有其名。
坤厚载物,乾元利贞。
温恭允塞,永协隆平。
太祖尊号册文开宝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四(第二册第一四八五页)
太尉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赵普等谨再拜稽首上言:臣闻惟天生民,奠寰区者司牧;
惟睿作圣,法高明者哲王。
稽汗简之嘉猷,显凝旒之能事。
是以有虞纳麓,昭浚哲之重华
文命导川,大勤劳于神禹
自时厥后,率由旧章。
笙镛歌大宝之尊,粉缋饰太平之运。
沧海善下,共称百谷之王;
皓日无私,更表大明之号。
在昔建隆御历,苍璧严禋,公王跼地以拜章,华夏瞻天而稽颡。
顺古道而宪章文武,荐鸿名而法象乾坤。
虽检玉绳金,尽其羡报,而天功帝力,未称圣明。
载诵文思,增上徽号。
伏惟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陛下,握图御宇,定鼎开基,以睿谟英断靖中原,以厚德深仁宁诸夏。
一时震极,四海会同。
诘旦视朝,念九功之惟叙;
中宵不寐,将百姓以为心。
诚明而有感则通,侧陋而无幽不烛。
天祚明德,报之丰年。
蛮夷纳贡于稿街,鳞羽登歌于寝庙。
荐发中旨,乃命有司,考曲台之旧仪,展圜丘之盛礼。
诏跸而苍龙在驭,燔柴而风伯清尘。
遐陬无不来,文物无不备。
雷霆耀武,畏天威而孰敢不从;
日月垂文,供王祭而罔有后至。
乐六变而天神降,礼三献而地祇升。
眚灾而阴骘下民,告类而昭事上帝。
巍巍王业,荡荡皇风,大哉如日月之明矣,动天之德。
若乃其智如神,唐尧之美也;
克谐以孝,虞舜之至也。
生长万物之谓道,临照四方之谓明。
合文武之英声,广神圣之至德,参成具美,用庆大和。
臣等不胜大愿,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
伏惟允亿兆之恳,受轩昊之名。
体坤厚之载物,法乾元之利贞。
二仪合德,九曲重清。
自天祐之,允塞皇明。
臣普等诚惧诚愿,顿首顿首,谨言。
太宗尊号册文太平兴国六年十月八日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六(第二册第一四八六页)
太尉、守司徒、兼侍中赵普等再拜稽首上言:臣等闻天本无私,冠三才而为号;
道惟不宰,首四大以垂名。
矧乃皇王受图,天人合契。
应千载会昌之运,遂群生欣戴之心。
傥未极于尊称,谅有亏于古典。
况今皇猷允塞,帝范昭融,当圣德之既升,岂鸿名之可却。
式扬徽烈,斯谓至公。
伏惟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陛下,太极储英,上天凝命。
茂日跻之圣德,允协灵心;
顺天启之休期,丕承帝绪。
自嗣三灵之眷祐,实符万物之讴歌。
惟彼并门,久孤皇化
前朝薄伐,未遂于剪除;
先帝龚行,尚存其芽檗。
及陛下瑶图演庆,革辂亲征。
太阿之灵剑才麾,大卤之坚城遽拔。
三十年之狡穴,自此全平;
八百载之洪基,由兹更盛。
四海之车书既混,一家正朔大同
允谓宸功,咸钦帝力。
尚或忧勤庶政,兢畏万机。
当秘大殿延英,则惟思纳谏;
及灵台观象,则先议进贤
百职允釐,元功惟叙。
故得民歌治世,俗庆中居,巍巍荡荡,无得而踰。
于是文武百僚,谈睿德于内;
方岳庶尹,咏皇风于外。
至于齯齿鲐背之老,雕题辫发之流,皆愿增舜日之洪光,报尧天之广覆。
若非辉今越古,加莫大之崇名,编玉篆金,献居尊之懿号,则何以显君亲之至德,表臣子之深诚?
中外周寅,表章三上。
陛下仪天运德,法地流谦,稽乎允恭,期于克谨;
辞不获已,乃屈己以俞之
夫经纬乾坤,范围轩皞。
蹈百王之茂躅,淹三代之英声,可不谓之「睿文」乎?
力殄并汾,德柔吴越,混寰区而敷大化,谒郊庙以献成功,可不谓之「英武」乎?
道合穹旻,功侔造化,迈重华之浚哲,轶唐帝之文思,可不谓之「大圣」乎?
鉴并轩台,明通羲《易》,达四聪于广听,览万象于重瞳,可不谓之「至明」乎?
尊祖所以配天,备物于焉飨帝,蒸蒸之德,上格于圜灵,翼翼之心,亟行其昭事,可不谓之「广孝」乎?
臣等不胜大愿,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
伏惟陛下顺亿兆之情,享三五之名。
法天之大,如日之明。
广春台而熙庶汇,开寿域以泰群生。
乾坤在宥,业业持盈。
千龄万祀,永保亨贞。
臣普等诚欢诚愿,顿首顿首,谨言。
太宗伐燕疏雍熙三年五月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
武胜军节度使赵普
右,臣自二月中,伏睹忽降使臣,差般粮草。
及详敕命,知取幽州
既奉指挥,寻行科配,非时举动,莫测因由。
尔后虽听捷音,未闻成事。
稍稽剋复,俄及炎蒸。
飞刍挽粟以犹繁,擐甲持戈而未已,民疲师老,渐恐有之。
臣自此月以来,转增疑虑。
潜思陛下万几在念,百姓为心,圣略神功,举无遗算。
至于今平收浙右,力取河东,垂后代之英奇,雪前朝之愤气,四海咸归于掌握,十年时致于雍熙。
唯彼蕃戎,岂为敌对,迁徙鸟举,自古难得制之。
前代圣帝明王,无不置于化外,任其追逐水草,皆以禽兽畜之,此际官家何须挂意?
必是有人扶同谄佞,诳惑聪明,因举不急之兵,稍涉无名之议。
非论曲直,但觉淹延,将成六月之征,颇有千金之费。
以兹忖度,深抱忧虞。
窃念臣虽寡智谋,粗亲坟典,千古兴亡之理,得自简编,百王善恶之徵,闻于经史。
其间祸淫福善,莫不如影随形,焕若丹青,明如日月,尝为大训,历代宝之。
臣读《史记》,见汉武帝时主父偃徐乐严安辈所上长书,及唐玄宗时宰相姚元崇直奏十事,可以坐销患害,立致升平。
惟虑至尊未能留意,医时救弊,无出于斯。
又闻前事为后事之师,古人是今人之则,据其年代,虽即不同,量彼是非,必然无异。
辄思抄录,专具进呈,伏望圣慈,特垂披览。
谨具逐件如后云云。
伏念臣谬以庸材,叨居显位,幸遇千年之运,深承二圣之知。
从白屋而上青霄,非由智略;
出卑僚而登极位,只是遭逢。
恩私何啻于车鱼,报效不如于犬马。
粗怀性识,尝积惊惶。
所恨者齿发衰残,精神减耗,既不能献谋阙下,又不能效命军前。
惟有微诚,书章上奏。
今者伏自朝廷大兴禁旅,远伐山戎
驱百万户之生灵,咸当辇运,致数十州之地土,半失耕桑,则何异为鼷鼠而发机,将明珠弹雀
所得者少,所失者多。
只于得少之中,犹难入手;
更向失多之外,别有关心。
前未见于便宜,可垂兴于详酌。
臣又闻圣人不凝滞于物,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理贵变通,情无拘执。
故前书所谓事久则虑易,兵久则变生。
臣之愚诚,深惧于此。
秦始皇之拒谏,终累子孙;
汉武帝之回心,转延宗社。
如或迟晚,恐失机宜。
而况旬朔之间,便为七月,窃虑内地先困,边廷早凉,北狄则弓硬马肥,转难擒制,中国则民疲师老,应误指呼。
臣今独兴沮众之言,深负弥天之过,辄陈狂瞽,抑有其由。
窃以暮景残光,能馀几日,酬恩报义,正在今时。
恐劳宵旰之忧,宁避僭踰之罪?
希圣听,早议抽军。
聊为一纵之谋,别有万全之策。
伏望皇帝陛下安和寝膳,惠养疲羸,长令外户不扃,永使边烽罢警,自然殊方慕化,率土归仁。
既四夷以来王,料契丹而安往?
又何必劳民动众,卖犊买刀
有道之事易行,无为之功最大,如斯吊伐,是谓万全。
臣又窃料陛下非次兴兵,恐因偏听,其奈人多献佞,事欠防微。
大凡小辈,各务身谋,谁思国计?
承宣问,皆不食言;
尽解欺君,尝忧败事。
得之则奸邪获利,失之则社稷怀忧。
昨者直取幽州,未审谁为谋者?
必无成算,俱是诳言。
其于虚实之间,此际总应彰露。
臣既不知头主,无以指射姓名,伏望官家寻其尤者,特正奸人之罪,免伤圣主之明。
所贵诈伪悛心,忠臣尽力,共畏三千之法,同坚八百之基。
臣于此时,欲吐肺肝,先寒毛发,惊疑犹豫,数日沉思。
又念往哲临终,尚能尸谏,微臣未死,争忍面谀?
明知逆耳之言,不是全身之计,但缘恩同卵翼,命直鸿毛,将酬国士之知,岂比众人之报。
投荒弃市,甘当此日之诛;
窃禄偷安,不造来生之业。
惟祈圣明,特赐察量。
更存细微,别具劄子。
冒犯冕旒,臣无任倾心沥恳,忧国忘家,涕泗徬徨,激切屏营之至(《邵氏闻见录》卷六,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点校本。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右编》卷三三,《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一三。)
皇朝龙飞记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
周显德七年郑王在位。
正月定州奏北虏倾国入寇,朝廷震恐。
初二日,帝命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北伐。
是日,又命上总领大兵北面讨伐,宣赐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
初三日,上拥众出爱景门,车骑整肃,有不可犯之势。
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奉敕安排御筵,饯送于郊外,大臣枢近祖席相望,送行为一时之盛。
先是,都下军民相与谣言,有扶策之议,士庶恐怖,扶老携幼寄于他所者不可胜数,惟内庭之间晏然不知。
及启行之日,军律甚严,都人始安堵。
日昃,师次陈桥驿。
余时年三十九,为归德军节度掌书记从军北征,宿于此驿。
初夜,皇弟匡义为内殿祗候供奉官从行,忽来谓余曰:「适人有报,驿门外诸军将士皆喧然聚议,称欲扶策太尉为天子,安有此不祥之事」?
遂密令人侦之。
未及反,列校等突入余寝所,喧哗言曰:「我辈犯霜雪,忘性命,盖为国家。
今上无君长,功成谁赏我哉?
众议今策太尉为天子,则北殄戎虏,亦不为难」。
余与皇弟及都押衙李处耘各以逆顺之理晓谕,且折之曰:「强敌寇边,雄师在此,尔等甲兵几何,便欲扶策天子?
太尉一心忠赤,通于神明,若闻此事,必诛杀汝辈,不可草草」。
列校等相顾,亦有稍稍引退者。
良久复集,挺刃张弓,言词粗暴,皆云:「太尉功德高于天下,我辈营中已有定议。
言说出口,岂可退而受祸哉!
理在必听也!
太尉亲从都来几人,虚受杀伤,岂能当抵万众」?
察其情状,顷刻不虞,锋刃交横,势不可遏。
皇弟与余同声斥之曰:「尔等本为上无君长,皆欲扶竖天子。
事关成败,成则佐命功臣,败则狂迷叛卒。
且须稳审,何得便肆喧悖」!
遂相率列坐房中聚议。
余复谓曰:「比以并寇与犬戎结连侵犯封疆,诸公此行,奉命征讨,今忽萌此大事,北面强敌,使谁支梧?
不如退杀戎虏,功成回日,徐图此事」。
诸校复曰:「方今主幼,政令多门,若候杀贼回京,已怀疑忌。
乘此无备,便入京城,策了官家,我辈方是有主,杀贼未晚。
若未扶策,六师亦不肯行」。
余白皇弟曰:「国祚废兴,尽关历数,军情如此,无可柰何,全不商量,恐成误失」。
于是皇弟及诸校曰:「扶策帝王,更改朝代,虽云天命,切在人心。
此际前军已过黄河,宿将咸居节镇京城若乱,诸处不惟戎寇交侵,转恐天下多事,新君纵立,后患不轻。
不如严戒军兵,勿令剽掠京城
京师不乱,诸道自安。
但能全此功勋,可以长久富贵」。
诸校等闻劝谕,已各识变通,皆云:「只为扶策官家,固非劫夺财物,不令乱闹,管取安宁,上下同心,更无异议」。
商量既定,夜至四更,遂差衙队军使郭延赟驰骑入京,告殿前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等言:「圣上以难遏军情,即受扶策,去城不远,即便到来。
安众心,免生惊惧」。
诸头有置,各有区分,事件稍繁,更不备录。
将士围绕,守候天明。
上以祖席连绵,困于杯酌,酣醉熟睡,殊不知军中之谋。
渐分晓色,四面啖叫,震动郊野。
余虑有不测,走白事由已,见将校数人直入寝阁,擐甲露刃,厉声曰:「诸军无主,今日策太尉为天子」。
上惊起,著衣竟,诸校便扶出厅事,以黄衣加上体,脱免不获。
兵马阗咽,剑戟满前,皆罗拜于庭下,万岁之声闻于数十里。
内外腾沸,拥迫上乘马南行数里。
上惊怖未定。
皇弟叩马首谏曰:「此去京城不远,恐将士等倚恃推戴之功,恣行剽夺,反以为乱。
愿赐禁戢」。
上乃勒骑谓诸校曰:「我本奉命北征,尔辈自贪爵禄,以锋刃逼我为君王,命我南归京师
我既从汝矣,今复有命,汝辈亦当从我乎」?
众皆下马曰:「惟命是听」。
上乃谕之曰:「太后少主,我尝北面事之。
当朝权贵与我比肩事主。
尔辈切不可逼迫宫内,有所加害。
京师士庶及诸司局务,朝廷之根本,尔辈不可辄恣剽劫,亦不可惊动居民。
依吾令,即当以金帛爵禄为赏;
不尔,则连队诛戮」。
诸将皆再拜禀命。
六军长驱至都门,秋毫不犯,行在肃然。
皇都百万生民赖上之一言,皆无惊动。
自古改更朝代,未有若此者也。
先是,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副指挥使韩通京城巡检使,粗暴有勇略,时人谓之「韩瞠眼」。
其子亦有智数,每以上得望,常劝为不利。
以为意意。
至是,上勒兵入城,通方在内閤,闻变,惶惧奔归,率众为备。
军校王彦升遇之于路,跃马遂杀之,并杀其妻子。
上以彦升专杀,大怒,欲斩之,以受命之初,故不忍。
自韩氏之外,不戮一人而得天下。
于是,周帝太后及大臣议其去就。
至辰巳间,诸校劝进不已。
辅相枢近相次皆至,上见之呜咽流涕曰:「辜天负地,事出不意。
六军迫胁,我无以处之,奈何」?
宰相范质等相顾,以军情坚确,太后已有禅让之意。
王溥降阶再拜,等咸降阶再拜,呼万岁。
周帝诏文武百寮班于崇元殿下,降手诏曰:「昨以北戎入寇,边境震惊,遂命讨除,决期平乱。
属以方在幼冲,勉基业,虽大臣竭力以扶持,然禁旅临歧而不进。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今月四日部领内外大军至陈桥驿,军情忽变。
天命有归,既务静于寰区,理难违于推奉,宜行禅让之事,以副亿兆之心。
布告中外,当体朕意」。
宣徽使引帝上龙墀听命,再拜。
宰辅以下策就东阶升殿,易御服,登御座,受群臣朝贺。
是日降诏曰:「帝王废兴,盖由符命。
茍人情之已去,谅天禄之永终。
宜遵至公,式循旧制。
今奉周帝郑王,永为国宾,仍迁于西宫」。
复降诏曰:「封二王之后,备三恪之宾,所以示子传孙,兴灭继绝。
、商之居杞、宋,周、隋之启介、酅,古先哲王,实用兹道。
矧予凉德,历试前朝。
虽周德下衰,勉从于禅让;
虞宾在位,岂忘于烝尝?
其封周帝郑王,以奉周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
务遵典礼,称朕意焉」。
又尊帝太后为周太后,并迁于西宫,所司供给,丰厚。
诏曰:「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祀不止于本朝,义必尊于有德。
著于祭法,朕甚慕焉。
矧惟眇躬,逮事周室。
讴谣狱讼,虽云新造之邦;
庙貌园陵,岂忘旧君之礼?
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享,永为定式」。
初五日,大赦天下:「门下:朕以五运推移,上帝于焉眷命;
三灵改卜,王者所以膺图。
朕起自侧微,备尝艰阻。
当周邦草昧,从二帝以徂征;
虞舜陟方,翊嗣君而篡位。
但罄一心而事上,敢期百姓之与能。
属以北虏侵疆,边民罹苦。
朕长驱禁旅,往殄胡尘。
鼓旗才出于国门,将校共推于天命。
迫回京阙,欣戴眇躬。
幼主以历数有归,寻行禅让。
兆庶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旷时。
勉徇群心,已登大宝。
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
唐汉开基,始因封而建国
宜国号大宋,改周显德七年建隆元年
乘时抚运,既协于歌谣;
及物推恩,宜周于华夏。
可大赦天下。
正月五日昧爽已前,天下罪人所犯罪已结正未结正,已发觉未发觉,罪无轻重,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
应贬降、责授及勒停官等并与恩泽。
诸配徒役男女人等,并放逐便。
其内外马步兵士各与等第优给。
诸军内有请小分料钱者,特与加等第添给,中外见任前任职官,并与加恩。
文武升朝官、内外诸司使、副使、禁军都指挥使已上,及诸道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藩方马步军都指挥使,应父母妻子未有官及未有叙封者,并与恩泽;
亡父母未曾封赠者,并与封赠。
诸处逃亡,限赦到日内仰于所在陈首,并与放罪,依旧军分收管;
如出百日不来自首者,复罪如初。
念彼愚民,或行奸盗,属兹解网,咸许自新。
诸有草寇处,仰所在州府及巡检使臣晓谕招唤。
若愿在军食粮者,并与衣粮;
如愿归农业者,亦听取便。
于戏!
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变家为国,洪恩宜被于寰区。
赖将相公王,同心协力,共裨寡昧,以致隆平。
凡百军民,深体朕意」。
翰林学士承旨陶谷行。
是月,契丹之兵皆自引退。
先是,民间有得梁朝沙门宝志铜碑记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川,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
江南李王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镠诸子皆连「弘」字,期应图谶。
及上受禅,而宣祖之讳正当之,始知天命有所归矣。
普以非材,预参军事,目睹昌运,援笔直书,庶使后代知我龙兴,天命自集,非人力也。
建隆元年岁次庚申三月初十日谏议大夫枢密学士赐紫金鱼袋赵普记。
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五,宋庆元三年隐斋刻本。
赵普 北宋 · 赵炅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忠勤王室展宏谟,政事朝堂赖秉扶。
解职暂酬卿所志,休教一念远皇都民国北坑《五云赵氏宗谱》卷一 《五云赵氏宗谱》:太平兴国八年春正月丞相赵普力辞其职,太宗见其恳切,遂允其请,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帝于长春殿饯行,亲作诗以送之云云。)
赵普昭文相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辛亥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宋大诏令集》卷五一、《宋宰辅编年录》卷二
协比耆德,皇王之大猷;
图任旧人,邦家之令典。
其有功宣缔构,望著岩廊,出领蕃宣,入奉朝请,舆颂所属,嘉言孔彰,宜膺作砺之求,再授秉钧之寄。
开府仪同三司太保天水郡开国公赵普,建邦元辅命世伟才,早践台衡,载更时序。
萧何画一之法,著于庙堂;
甘盘旧学之臣,屈在班列。
朕方寤寐良弼,寅亮天工,询于元龟,历选群后。
用烦旧德,弼予眇躬,外以镇抚四夷,内以平章百姓。
康济庶务,当思舟楫之言;
品题群材,俾适轮辕之用。
左右寡昧,臻于治平,毋使、房、杜专美于前代也。
可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
赵普罢相授太尉侍中武胜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八年十月己酉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太宗皇帝实录》卷二六、《宋大诏令集》卷六五、《宋宰辅编年录》卷二
入总国政,实冠三司之崇;
出分阃寄,聿当二老之任。
所以推恩礼于辅弼,伸倚注于勋贤。
斯为大猷,岂敢虚授?
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梁国公赵普,挺钟间气,富禀谋明。
草昧之初,缔构之功克著;
岩廊之上,启沃之效居多。
朕畴咨老成,参用旧德,再授盐梅之寄,用师药石之言。
弥缝之绩既彰,调燮之勤斯著。
烦我耆艾,职兹枢衡;
授以蕃宣,均其劳逸。
用加掌武之秩,以增卫社之雄。
大启南阳,夹辅王室。
检校太尉、兼侍中、行邓州刺史武胜军节度使
赵普手诏雍熙三年五月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太平治迹统类》卷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
朕昨者兴师选将,止令曹彬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
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共力驱攘,俾契丹之党远遁沙漠,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
此朕之志也。
柰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
况朕踵百王之末,粗致承平,盖念彼燕民陷于边夷,将救焚而拯溺,匪黩武以佳兵,卿当悉之也。
边防之事,已大为之备,将来敢肆侵挠,必当尽歼族类,卿勿为忧。
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嘉愧实深。
赵普昭文相端拱元年二月庚子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太宗皇帝实录》卷四三、《宋大诏令集》卷五一、《宋宰辅编年录》卷二
尊贤养老,上古格言;
念旧录勋,前王令典。
而况再登廊庙,三秉节旄,始终不易于纯诚,出入咸膺于大用。
爰畴茂德,用降徽章。
山南东道节度襄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师、兼侍中、许国公赵普,大昴储祥,维嵩挺秀。
翊天飞之景运,名冠王公;
台辅之嘉谟,功书简册。
早从黄閤,荐拥高牙。
隆中尽偃于仁风,岘首赓歌于善政。
加以心惟许国,道在安民,封章屡纳于忠言,致理率陈于正道。
佑予凉德,繄乃宗臣。
朕所以卜在会朝,委之论道。
彝伦未叙,将俟于缉熙;
庶政阙然,伫期于寅亮。
是以辍从藩辅,复践岩廊。
帝保之崇资,冠鸾台之旧列。
上公而询庶政,弥切倚毗;
昌洪业以永丕图,更资光辅。
可守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
赵普加恩制淳化元年正月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宋大诏令集》卷五九
门下:咨询旧德,尊重大臣,实有国之徽章,乃为君之巨美
朕之元老,何让古贤!
适当覃庆之辰,首举畴庸之命。
扬于著位,斯叶至公。
具官赵普,道比,才兼
创业弼谐于先帝,守文佐佑于冲人。
进则尽忠而言,退则归美于上。
三登黄阁,人推燮理之功;
连拥碧幢,吏服廉平之政。
书诸国史,格彼上玄。
称汉室之贤,房、杜济唐宗之美,校其勋德,未接声容。
间以偶失宣调,遂婴微疢,虽居假告,常渴仪刑。
深持知止之心,叠上陈情之表,言皆切直,意足嘉称。
然而上台之位虽虚,求旧之思益切。
方伸毗倚,不允敷扬。
献岁之发春,属改元而建号,荣加奉邑,兼益真封。
于戏!
书契以还,君臣之际,上以用贤为急,故亲而信之,以保其终;
下以徇节为诚,故爱而戴之,同厎于道。
况我兴隆之运,式繄镇静之才,更竭谋猷,毋烦训诫。
可。
赵普罢相除兼中书令河南尹淳化元年正月戊子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宋大诏令集》卷六五、《宋宰辅编年录》卷二
带河之誓,萧相首于群臣;
分陕之寄,周公冠于二老。
矧乃公宣缔构,绩著岩廊,恳辞金铉之崇,愿遂安车之志。
不加殊礼,曷报茂勋?
开府仪同三司、守太保、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许国公赵普,宇量渊深,风规震肃。
翊戴先帝,实有佐命之勋;
弼谐冲人,益见匪躬之节。
而自再持将钺,三冠鼎司,鬷假宣猷,寅恭协德。
小大之务,知无不为;
夙夜之勤,寖以成疾。
聿遵赐告之典,恳陈避位之言。
喻之再三,终不可夺。
巩、洛之地,成周旧壤。
王畿之广,实切于保釐;
京邑之重,允瞻于表则。
乃兼八柄之秩,往抚千里之邦。
宠章,式资卧理。
可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行河南尹、兼功德使、兼西京留守
赵普手诏淳化元年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东都事略》卷二六、《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
开国勋旧,惟卿一人,不同他等,无致固辞。
俟首途有日,当就第与卿为别。
赐问太师赵普淳化三年四月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宋会要辑稿》礼四七之二(第二册第一四七一页)、《东都事略》卷二六、《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三六、《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
皇帝问太师:顷以微疴,恳求引退。
朕以居守二宅之重,中书八柄之剧,虑其职务,尚烦耆耋,爰改维师之秩,用谐就第之安。
解簿领之纠纷,加药石之治疗。
公家之事,不挠于襟灵;
师臣之心,益劳于寤寐。
必应闲适,已遂康宁,行闻有瘳,与朕相见。
今遣使往彼抚问,仍赐饲羊、上樽,具如别录。
太师其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以副朕眷注之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