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马贤孙诏永和六年十二月 东汉 · 汉顺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
故将军马贤,前伐西夷,克敌深入,父子三人同命。
其以汉中南郑武阳亭,封贤孙承先为武阳亭侯,食租税(《东观汉记》)
单超等诏(二年八月 东汉 · 汉桓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
梁冀奸暴,浊乱王室。
孝质皇帝聪敏早茂心怀忌畏,私行杀毒。
永乐太后亲尊莫二,又遏绝,禁还京师,使胶离母子之爱,隔顾复之恩。
祸害深大,罪衅日滋。
赖宗庙之灵,及中常侍单超徐璜、贝瑗、左悹唐衡尚书令尹勋等激愤建策,内外协同,漏刻之间,桀逆枭夷。
斯诚社稷之祐,臣下之力,宜班庆赏以酬忠勋。
其封超等五人为县侯等七人为亭侯(《后汉·桓纪》)
灵帝 东汉 · 桓思窦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大行皇帝德配天地,光照上下,不获胤嗣之祚,早弃万国,朕忧心摧伤。
追览前代法,王后无适,即择贤近亲。
考德叙才,莫若解犊亭侯宏,年十有二,嶷然有周、成之质。
《春秋》之义,为人后者为之子。
其以宏为大行皇帝嗣,使光禄大夫刘倏持节之国奉迎袁宏《后汉纪》二十二)
徙戎论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
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
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
弱则畏服,强则侵叛。
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
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
及其弱也。
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单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
此其已然之效也。
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望之议以不臣。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驰固守;
为寇贼强暴,则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而利害异心。
戎狄乘间,得入中国。
或招诱安抚,以为己用。
故申缯之祸,颠覆宗周;
襄公要秦,遽兴羌戎。
春秋时义渠大荔居秦晋之域,陆浑阴戎处伊洛之间,鄋瞒之属害及济东,侵入齐宋,陵虐邢卫,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攘之,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
仲尼管仲之力,嘉左衽之功。
逮至春秋之末,战国方盛,楚吞蛮氏,晋剪陆浑赵武胡服,开榆中之地,秦雄咸阳,灭义渠之等。
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岭长城,戎卒亿计。
虽师役烦殷,寇贼横暴,然一世之功,戎虏奔却,当时中国无复四夷也。
汉兴而都长安关中之郡号曰三辅,《禹贡》雍州,宗周丰、镐之旧也。
及至王莽之败,赤眉因之,西都荒毁,百姓流亡。
建武中,以马援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馀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
数岁之后,族类蕃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人侵之。
永初之元骑都尉王弘使西域,发调羌氐,以为行卫
于是群羌奔骇,互相扇动,二州之戎,一时俱发,覆没将守,屠破城邑。
邓骘之征,弃甲委兵,舆尸丧师,前后相继,诸戎遂炽,至于南入蜀汉,东掠赵魏,唐突轵关,侵及河内
及遣北军中候朱宠五营士于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毙,任尚马贤仅乃克之。
此所以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虽由御者之无方,将非其才,亦岂不以寇发心腹,害起肘腋,疢笃难疗,疮大迟愈之故哉!
自此之后,馀烬不尽,小有际会,辄复侵叛。
马贤狃忲,终于覆败;
段颎临冲,自西徂东。
雍川之戎,常为国患,中世之寇,惟此为大。
汉末之乱,关中残灭。
魏兴之初,与蜀分隔,疆场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将军夏侯妙才讨叛氐阿贵、千万等,后因拔弃汉中,遂徙武都之种于秦川,欲以弱寇强国,捍御蜀虏。
此盖权宜之计,一时之势,非所以为万世之利也。
今者当之,已受其弊矣。
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
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
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
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
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
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
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
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是以充国、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难者曰:方今关中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水旱之害,荐饥累荒,疫疠之灾,札瘥夭昏。
凶逆既戮,悔恶初附,且款且畏,咸怀危惧,百姓愁苦,异人同虑,望宁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诚宜镇之以安豫。
而子方欲作役起徒,兴功造事,使疲悴之众,徙自猜之寇,以无谷之人,迁乏食之虏,恐势尽力屈,绪业不卒,羌戎离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后变复横出矣。
答曰:羌戎狡猾,擅相号署,攻城野战,伤害牧守,连兵聚众,载离寒暑矣。
而今异类瓦解,同种土崩,老幼系虏,丁壮降散,禽离兽迸,不能相一。
子以此等为尚挟馀资,悔恶反善,怀我德惠而来柔附乎?
将势穷道尽,智力俱困,惧我兵诛以致于此乎?
曰无有馀力,势穷道尽故也。
然则我能制其短长之命,而令其进退由己矣。
夫乐其业者不易事,安其居者无迁志。
方其自疑危惧,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无违也。
迨其死亡散流,离逖未鸠,与关中之人,户皆为雠,故可遐迁远处,令其心不怀土也。
夫圣贤之谋事也,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乱,道不著而平,德不显而成。
其次则能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值困必济,遇否能通。
今子遭弊事之终而不图更制之始,爱易辙之勤而得覆车之轨,何哉?
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若有穷乏糁粒不继者,故当倾关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计,必无挤于沟壑而不为侵掠之害也。
今我迁之,传食而至,附其种族,自使相赡,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为济行者以廪粮,遗居者以积仓,宽关中之逼,去盗贼之原,除旦夕之损,建终年之益。
若惮暂举之小劳,而忘永逸之弘策;
惜日月之烦苦,而遗累世之寇敌,非所谓能开物成务,创业垂统,崇基拓迹,谋及子孙者也。
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
汉宣之世,冻馁残破,国内五裂,后合为二。
呼韩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质柔服
建武中,南单于复来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数世之后,亦辄叛戾,故何熙、梁觐戎车屡征。
中平中,以黄巾贼起,发调其兵,部众不从,而杀羌渠。
由是于弥扶罗求助于汉,以讨其贼。
仍值世丧乱,遂乘衅而作,卤掠赵魏,寇至河南
建安中,又使右贤王去卑诱质呼厨泉,听其部落散居六郡。
咸熙之际,以一部太强,分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为四。
于是刘猛内叛,连结外虏。
近者郝散之变,发于谷远
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
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
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
荥阳句骊本居辽东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俭伐其叛者,徙其馀种。
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后,必至殷炽
今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于夷狄,能不为变!
但顾其微弱势力不陈耳。
夫为邦者,患不在贫而在不均,忧不在寡而在不安。
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纤介之忧。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晋书·江统传》,又群书治要三十引《晋书》,又《通典》一百八十九,《御览》七百九十四。)
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武公墓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公讳儒衡。字庭硕
年二十四得进士第。历四门助教
故相郑公馀庆河南。奏授伊阙
充水陆运判官。及公守东都
又请自佐。得监察御史
转殿中。御史台奏其材。
诏即以为真。历侍御史司封员外郎户部郎中
谏议大夫三月以本官知制诰
岁满转中书舍人。二年迁礼部
入谢。赐三品衣鱼。
数月丁尊夫人忧。再期服除。
权知兵部侍郎。月馀母夫人暴卒。
一号绝气。久而乃息。
遂得重疾。不能见亲友。
既祥益病。长庆四年四月壬辰
竟薨。年五十六。
公气和貌严。望之若神。
言不妄发。与人有诚。
甫其相信。不用约结
每以时安危生民之病为己务。从父兄元衡再为丞相
以重厚名终始。公实潜有补助。
其为谏议舍人。每遇事不当。
必奏疏尽言。皇甫镈为相。
剥下以媚天子。给边兵衣食以不可用物。
兵士或以火燔之。其帅大哭。
将自刃者。边几乱。
公累以疏言。宪宗召问。
大悦。踰月。
竟罢度支。及大行皇帝即位。
遂斥死崖州。其为兵部才数十日。
凡议论者潜曰。武兵部必相矣。
盖上择日将相之。而公以丧免。
有文集二十五卷。制集二十五卷。
曾大父载德。颍川郡左羽林将军
大父平一。惩后族之祸。
逃官于崧山中宗初。
徵拜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有文章传于当时。
父登。常州江阴县令
礼部侍郎。夫人陇西李氏。
先公卒。嗣子曰筹。
年十五。次子年十三。
女二人。长女许嫁卢立。
立良士。为兴元节度司空晋公从事
次女嫁前进士崔搏。搏有学行。
其从父子浑。以五月丙子
奉公之丧归祔河南缑氏礼部先公之墓次。公之先薨。
召其友礼部郎中李翱执臂以别。且曰。
我将死。凡家事细大。
皆有条画在文字矣。平生志业。
于此穷矣。公于我厚。
我死。公其铭吾墓以传焉。
十二日而公果殁。君子以为知命。
及薨。朋友之在位者。
皆请告泣哭以相吊。其不识者。
亦望风以叹。天子罢朝一日。
工部尚书。筹尚幼。
哭泣几绝。亲戚不忍闻其声。
其能奉遗命以终讫公意。铭曰。
武宗出周。圣发之苗。
厥孙聘鲁。乃列春秋。
秦汉之交。曰臣王赵。
实大其家。亭侯以绍。
厥支十七。晋阳乃封。
子孙因家。以及于唐。
神尧顺天酂侯翼扶
武烈谏酷。五木成卢。
考公逃贵。于嵩之下。
江阴洁白。世嗣其雅。
德蕴位细。丛于公。
惟公之兴。罔不自躬。
言不苟出。与人有诚。
名誉四延。震荡厥声。
再罹大苦。不堪以病。
先期告终。恬以顺命。
毅毅武公。是维硕人
我哀刻识。俾或可传。
后汉沛相杨君碑跋1064年6月1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五、《集古录》卷二、《六一题跋》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汉《沛相杨君碑》,在阌乡杨震墓侧,碑首尾不完,失其名字。
按《后汉书》,及中子秉,秉子赐,赐子彪,皆有传。
又云:长子牧富波相,牧孙奇侍中子亮阳成亭侯
又云少子奉,奉子敷,敷子众蓩亭侯,又有彪□子修
杨氏子孙载于史传者止此尔。
不知沛相为何人也。
碑云:孝顺皇帝西巡,以掾史召见,拜郎中,迁常山长史,换犍为府丞
宰司累辟,应于司徒
州察茂才,迁鲖阳侯相,后拜议郎、五官中郎将、沛相。
年五十六,建宁元年六月癸丑遘疾而卒。
其终始尚可见,而惜其名字亡矣
治平元年六月十日书。
后汉北海相景君铭跋1064年4月29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五、《集古录》卷二、《六一题跋》卷二、乾隆《临潼县志》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汉《北海相景君铭》,其碑首题云「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其馀文字虽往往可读,而漫灭多不成文,故君之名氏、邑里、官阀,皆不可考。
其可见者,云「惟汉安二年北海相任城府君卒」,「城」下一字不可识,当为「景」也。
汉功臣景丹封栎阳侯,传子尚,尚传子苞,苞传子临,以无嗣绝。
安帝永初中邓太后绍封苞弟遽为监亭侯,以续后,自是而后,史不复书,而他景氏亦无显者。
汉安顺帝年号也。
君卒于顺帝时,盖与遽同时人也。
碑铭有云「不永麋寿」,余家集录三代古器铭有云「眉寿」者皆为「麋」,盖古字简少通用,至汉犹然也。
治平元年四月二十九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