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句 宋 · 高横槎
押阳韵
宦情薄于水,吟鬓早为霜(题沈庸斋诗集)。
按:宋俞文豹《吹剑录全编·吹剑四录》
答吴伯丰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二
《大学》诸说皆善,可以补《或问》之缺矣。但「毋自欺」乃解「诚其意」之义,知未至者固当如此用力,然知之至者亦未可便谓不假此也。但知未至者禁之虽力而或未能止,唯知至然后禁之不难而无不能止耳。
「纯粹至善者也」,其立辞犹曰「纯粹是至善」云耳。「至善」二字与《大学》中「至善」同否?
《通书》「纯粹至善」犹曰「纯粹而至善」云耳,至善与《大学》理无不同。
注云:「中即礼,正即智,《图解》备矣」。必大向者侍教时,虽已略闻大意,今按《图解》有曰:「其行之也中」,又曰:「中者,嘉之会也」。所谓中即礼者,固明白矣。至于正,则不过曰其处之也正。又曰:「正者,贞之体也,智之义固在其中」。然恐初学者读之犹未能分明,欲乞更详下一语,如何?
元、亨、利、贞分配仁、义、礼、智,先儒已有定论矣。故只如此说,意亦自见。
「五殊二实,一实万分」,二谓阴阳,一谓太极。然不曰「二气一理」而皆以实目之者,盖曰此皆实有之理,非但彊为之名耳。
五、二、一、万皆实字,殊、实、实、分皆虚字。以此推之,则所谓二实一实者,不相碍也。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近见南康一士人云,顷岁曾闻之于先生,「其」字有「我去承当」之意。今考经中初无是说。
《西铭》承当之说不记有无此语,然实下「承当」字不得。恐当时只是说禀受之意,渠记得不子细也。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二句所论甚当,旧说误矣。然以上句「富贵贫贱」之云例之,则亦不可太相连说。今改云:「孝子之身存,则其事亲也不违其志而已,没则安而无所愧于亲也。仁人之身存,则其事天也不逆其理而已,没则安而无所愧于天也」。盖所谓夭寿不贰而脩身以俟之者,故张子之铭以是终焉。似得张子之本意。
「继而有师命」,沙随云:「师非师旅之师,是师友之师。盖齐王欲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也」。
两说未知孰是,且缺之亦无害。孟子初见齐王,便有去志,但以有师命,不可请,故虽少留而终不受禄。以至将去,而王乃有授孟子室之说。孟子遂不受而竟去,恐不得以授室为师命也。且若果然,亦何不可以请之有乎?
决汝、汉,排淮、泗。
其说只是一时行文之过,别无奥义,不足深论。况淮、泗能壅汝水,不能壅汉水。今排淮、泗而汝水终不入江,则排淮、泗而后汝、汉得以入江之说有不通矣。沈存中引李翱《南来录》言,唐时淮南漕渠犹是流水,而汝、淮、泗水皆从此以入江。但今江、淮渐深,故不通耳。此或犹可彊说。然运河自是夫差所通之邗沟,初非禹迹。且若如此,则淮又不能专达于海,亦不得在四渎之数矣。沈说终亦不能通也。
宴安之说无之,味其言似是无垢句法。
《中庸或问》不误,只是文字拙涩,不足以达其意耳。「必有是心之实」当连下文读之乃通。如更觉难晓,即上句「在天者」下更添一「决」字,「在人者」下更添一「容」字,如何?
秋溪 宋 · 沈说
五言律诗 押齐韵
迎月步秋溪,芦长与树齐。
水光连汉近,夜气压山低。
岸隔呼渔渡,林疏见鸟栖。
酒微风力劲,归袖冷凄凄(以上《庸斋小集》)。
秋词(《庸斋集》卷二作赵汝腾诗) 宋 · 沈说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雨放凉飙晚复晴,小窗人亦共秋清。
月华网在蛛丝上,错认疏帘挂水晶。
胡古澹植竹说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五、《潜斋集》卷一○
鲁桓公六年子同生,以子与公生日同,故名曰同。后汉郑玄生孙,与玄年同,名曰小同。夫以桓公之子为同,则玄之孙为小同矣。父子祖孙之偶同也,古人以之纪名,以见其重同也如此。庸斋先生手植庭竹,岁在大壬辰;其孙国器植竹于其地,为小壬辰。兹固伪同尔,抑若有数。然后庸斋六十年,竹与主人化为青宁久矣,后人重植不于他物,必于竹,植竹不于他日,必于此年,非无意也。非有老成能言者识之,虽子孙不知其然者,此岂与寻常所偶同者比哉?昔人有见其祖故坐磐石,辄泫然涕下,况乃翁三径,常与二仲游息者乎?感物怀人,故宜诸孙之眷眷不能忘情也。国器赋诗识感,与其昆玉及其朋友载赓,凡若干篇,求余说,遂为之书。
牛峰县令闵侯墓碣铭 明 · 李珥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栗谷先生全书拾遗卷之六
闵侯讳季良。字德佐。骊兴大姓。国初都评议使讳开。是我献陵元敬王后季父。有子讳不贪。赠参判。于侯为高祖。曾祖大司宪章节公讳骞。祖迎曙察访讳礼达。考奉先殿参奉讳球。妣东阳申氏。副司果永保之女。即高丽元勋壮节公崇谦之裔。侯三岁失怙。服慈训。能自力习学。数奇不第。晚以门荫登仕。历典狱署,永崇殿社稷署参奉,敦宁府,济用监,缮工监奉事,掌乐院直长。升主济用监簿。再入宪府为监察。践内赡寺,汉城府判官,永平县令。最后拜牛峰县令。以年满七十递来。家食七岁。以万历七年九月己酉。考终于京第。距其生弘治己未。得年八十有一。越三月十一日甲寅。葬于广州庆安里军月罗山子坐午向之原。侯配淑人。曾卜其左。就而合窆。侯资和易。不设崖岸。遇逆境不色愠。追远以诚。至老不摄。喜赈施穷族贫友不靳。此人所难也。淑人昌平曹氏。佥使淑衡之女。训鍊都正汉孙之孙。赋性温惠。承君子。理家室。无违道。先侯十年隆庆庚午六月丁酉殁。享年六十三。生三男三女。男伯曰淑。宣务郎。仲曰混。季曰浚。辛酉进士。甲子文科。今为平山府使。女婿长苏克善。次县监尹时忱。次李汝佖。苏,李皆士人。伯有一女。归进士庆箕畴。仲之男曰友仁,友圣。季之男曰友颜,友孟,友冉,友仲。女适李竑。次适沈说。馀内外孙男女幼者九人。珥于侯家为外属。与浚少时同游学。且联一榜。玆凭侯从子闵正字善之状。叙始终。系以铭。铭曰。
物无忤,宜寿则不忒。
职无旷,宜达而反窒。
惟其有种,后必有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