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御史公孙敖元朔五年四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护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匈奴常护军,傅校护王,以千五百户封合骑侯都尉韩说,从大国出窳浑,至匈奴右贤王庭,为麾下搏战获王,以千三百户封龙雒侯
将军公孙贺,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南窌侯
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以千六百户封乐安侯
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从平侯
将军李沮李息校尉豆如意中郎将绾,皆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史记·卫青传》、《汉书·卫青传》)
将帅劄子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四
臣闻天下之事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况师克在和而不在众,为将帅者苟不戮力一心,互相倾轧,则事势捍格,勋业何由而成?
然同功则相忌,虽廉颇之贤犹不能免,况其下者乎?
惟忠于卫上者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如相如之用心,则并谋合智,尚何强敌之足虑哉!
奈何人心多私,惟欲求胜,贤者妒之,能者嫉之,应援则蓄缩而不前,获捷则攘夺以为功,甚至变易是非,百计谗毁,惟患其成而幸其败。
既无同舟共济之意,遂至形单势弱,大敌莫当,败衄之患,大率由此。
汉武之世兵数大出,元朔元年卫青以三万骑有功,元狩四年以五万骑无功。
夫兵有多寡之不同,而功乃成败之相反,岂前勇而后怯耶?
盖元朔之役,诸将校力战,公孙敖大将军获虏,韩说大将军获虏,李蔡赵不虞公孙戎奴又从大将军获虏,元戎与列校和协如此,是以兵虽三万亦能胜。
元狩之行,霍去病始宠,之眷始衰,分兵异出而敢战之士皆属去病由是不平。
广愿先当匈奴欲出东道,广固辞之,固遣之,广卒以失期败而亦以不见敌不封。
是知将帅不和,兵虽五万亦不能成功。
由此观之,则师克在和不在众,真至当之论也。
昔我真宗继隆、保吉更相推逊,深嘉而屡叹之,谓「将士如此协和,共图勋业,军旅之事,朕复何忧」?
高宗刘光世韩世忠有小嫌,丁宁戒谕,令「以气义相许,先公家之急而无校私雠,今日朕为分之」。
遂皆感泣,竟能协力以成绍复之功。
今日疆埸未宁,正赖将帅同心合谋,缓急之际当虑唇亡则齿寒,亟于救援,庶几首击而尾应,易于成功。
倘以祖宗成训昭示将帅,必能仰体上意,无间彼此,以图恢复之勋。
然而推赏无常,视功轻重。
茍功多者赏不厚,则宣力者有不满之心;
无功者不辨别而例加褒擢,则用命者怀不平之心。
既不满而不平,必相倾而相忌,戒饬虽至,岂能强使之和哉?
必处置得宜,能服其心,如裴度所言,则感激思奋,相与协谋,战必胜而守必固,中兴之功日月冀矣。
惟陛下与大臣亟图之(《东涧集》卷八。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五。)
据《历代名臣奏议》所载,本文前尚有故事一则,附录于后:真宗朝平契丹,其将曰李继隆马知节高琼
契丹既请和,召宰相枢密宴于行宫,时李继隆石保吉预焉。
保吉曰:「臣驱策,俾遏寇戎,虽动遵圣略,然布阵使人,皆继隆指画」。
继隆曰:「契丹败戮,皆出宸谋,然分忧用心,躬率将士,不如保吉」。
上曰:「将士如此协和,共图勋业,军旅之事,朕复何忧」?
以巨觞赐之。
高宗朝,刘光世韩世忠等朝辞,上曰:「有告朕,光世世忠有小嫌,意不释,然朕知决无此。
烈士当以气义相许,先公家之急,而私雠小嫌何足校?
纵有睚眦,今日朕为分之,宜释前憾」。
二人感泣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