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诗一首 北宋 · 徐守信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西去待潮生。
与君不负登临约,同上金鳌背上行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七 《辍耕录》:初,宋高宗在潜邸日,泰州人徐神翁云能知前来事,群阉言于高宗,召至,以宾礼接之。一日,献诗于帝云云。按:宋高宗赵构生于徽宗大观元年,而据《徐神公语录》,徐守信大观二年即卒,则《辍耕录》所载之事确否可疑,今姑录于此。又《宋诗记事》卷九○于徐守信名下亦载此诗,题为《献康王诗》。按赵构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封康王,已在徐守信卒后十馀年,题作献康王显误,今不取。
金鳌山善际寺壁上题有此诗。)
朝议大夫施公墓志铭1126年12月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丹阳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熙宁六年神宗廷策士,擢余中为天下第一,与开封礼部第一人皆著籍常州
是岁州举进士中第者四十馀人,号称东南儒学之盛。
公弱冠在选,志行高整,举止严重,识者推为远器。
其后在政岁久,朝廷闵劳官职之事,以上大夫宫祠之禄。
而长子坰嗣以学识议论蒙擢序,除提举河北路学事。
入对,以亲春秋高,恳易近乡一官,诏特改淮东路,遂迎公至部所。
已而易使江东,其治在鄱阳,道险且远,复谂于朝,请移治他郡,不报,则迎公至金陵,往来色养。
方是时,公之同榜彫丧略尽,独公岿然康强,数从子官,享安舆击鲜之奉。
盖公仕四朝,历官五十有五年,始归政天子。
于是搢绅又推公能耸其德,克享寿宠,为世可愿云。
公讳大任,字和叟姓施氏
始名天任,有所避,更名某
又有所避,更今名。
其受姓自鲁施父,至汉,雠为博士,延为太尉,其昆裔散居南土。
公之先居建康,李氏时徙常州,今为武进人
大王父某,不仕。
王父某,赠殿中丞
父某,朝奉郎、知临江军,赠金紫光禄大夫世称笃行君子
公幼奇颖,视书一再过辄记。
十一岁以文见王平甫,大蒙赏识。
长从王补之受业。
时新传未出,诸儒于师说或未晤,退质于公。
公为剖析奥境,人人得所未闻,由是以通经致名。
初调越州上虞主簿,以真州军事推官越州录事参军,遭临江忧去职。
卒丧,监杭州在城都税院,转左宣德郎,知泰州海陵县
奉议郎朝奉郎通判淄州,赐五品服。
朝散郎朝请郎朝奉大夫通判舒州
朝散大夫知南康军
朝请大夫管勾衢州福康观、台州崇道观,赐三品服。
寻上章请老。
渊圣即阼,迁朝议大夫
公在越州,乡民有过失杀人者,县牍以故坐之,公为平反,得减死;
仓吏受赇被考案,其所亲方为部使者佐吏因连引以觊骫法,公案正,事情愈急,并置之理,人服其平。
六校吏考阅,帅守皆贵卿,不敢以公礼相格。
赵清献公尝语人曰:「施君年少而德老,非凡偶近器也」。
亟荐之。
郑敏中每引以佐裁决,且使代笺奏,悉皆叹奇之。
其服筦榷,能不薄其官,而亲靡密细务,课皆羡元额。
杭州,其僚有游子每负盛气陵公,公弗校。
居亡何,其人以不法被案,公为申救甚力,乃始愧服,而公以此称长者。
海陵官寺与天庆观为邻,观方士徐守信方以知人祸福死生倾一时,中外皆神之,势燄薰灼。
其徒因请县隙地以广观宇,公叱不许,则诿州将求之。
公曰:「令虽卑,然听事之地,朝夕虔君命与守等。
虽寻丈,岂敢辄与人?
令不去,地不可得」。
讫公在事,不能夺。
岁大水,按田者不肯以实蠲赋。
公固争于郡使,民得复乃已。
其在淄也,会初颁学校、居养、安济、漏泽等法,使者督州县如束湿,公能佐其长以岂弟行之,事既振举,民不告病
剧贼邵四,有众数千人,剽劫为京东患。
公被檄逐捕,能合精锐,设筹策,使渠率效首,民赖以安。
历佐舒守二人,前至者政病宽,后至者政病猛。
公从容其间,随事调剂,政以无疵,而人不知自公出也。
南康九江凑,故号难治
公至则求问民隐,得一二奸吏,摘其宿负而流之。
阀阅恃荫,横恣闾里,讼至辄披籍计其累坐,当以不赎。
于是强梗震栗,相戒无犯公法,郡中翕然称治。
庐山在数里,公畏烦扰,不一出游,人或异之,则曰:「吾清操虽惭前人,然政欲一杯水亦不饮尔」。
结课为一路最。
官属输绢不中幅,免。
还里中,即市宅梁溪上,敝小仅足庇寒暑风雨,日从故人宾客棋酒为笑乐,未尝以荣槁婴意。
晚,病靡寖殆,诸子在官者各取急驰归,时神检犹自如,阅古今诗不辍,倦则使人旁读以听。
靖康元年,年数七十有六,某月甲子终于里第。
公志尚刚介,师祖道德,耻于驰骤进取,故仕止吏二千石
王元泽尝使人求其所为文,将以校官荐之,公谢不与。
范忠宣公苏子由皆公知旧,当辅政时,不以衣裾撇其门。
于交游无末隙,然一闻其贵,则绝不与通。
性沈厚卑谦,虽遇后辈必逊言恭色。
尺牍非亲札弗以与人。
平居肫肫以名教自律,不敢差跌。
奉亲笃孝,共养若行丧服皆不奸先王之礼。
亲殁既久,言及之必与涕俱。
凡持官守身,一以临江府君为模表。
尝循牒至齐之历城府君旧治也,徘徊悲伤,从长老访求善政遗事;
归,镌石示子孙。
家政母夫人处画者,尽齿不敢易。
岁时烝享,前期祗祓,躬视豆笾,竣事则亲涤而藏之。
二弟幼孤,教之儒业,不以爱故弛课责,不以贫故怠供亿,卒皆能取科第,为知名人。
致仕恩,舍子若孙而上弟之子堪,乡闾言孝弟者指为矜式焉。
所著书三十卷,其文宏博辨丽,诗尤入作者阃域。
娶舅女孙氏,封恭人,前卒。
子五人:男长曰朝奉大夫江南路提点刑狱坰;
次曰从政郎越州会稽县丞埙;
次曰文林郎扬州司士曹事埏;
次曰迪功郎均;
次曰将仕郎垓,俱以器能自见。
女适陈玮、孙迢、俞恺,皆进士
孙男五人:广仁广成、广受、广孙、广誉。
女七人。
诸孤既以公没之年十二月癸酉葬公武进县怀德南乡朱夏村之兆,而见属为之铭。
某既辞不获命,退独念先人清孝公与公并时擢第,伯兄大司成为公友婿,而公季朝议大夫海州大伦,予妹丈也。
幸缘奕世之好,从公周旋有年,实熟公行治,乃不敢终辞。
铭曰:
猗嗟公乎,何众德之丰乎。
岂间气所禀,不与人同乎,将能以其所学而扩充乎。
砥名砺行,其以古人为宗乎。
以身殉道,其肯枉己而取容乎。
紫绶丹毂,岂曰不逢乎。
顾不究于大用,岂天将焘其后而不于其躬乎。
朱夏之原,抑神閟此吉壤,而为公宫乎。
其槚,过者其敢不恭乎!
徐神翁语录序绍兴二十八年三月 宋 · 朱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九
人生一世间,其所受用,有天有命,有分有数,丝毫不可易。
以不能穷理,故不自知之,必就有道者问焉,所谓先得我心者。
孔子伯牛之死,知商瞿之有子,是岂用世之占卜法哉,盖有得于目击者。
徐翁在海陵,为人书字,示以其人平生祸福,言无不验。
早时往来江淮,多闻其言。
岁月深,知者益少。
严之天庆观道士苗希颐,翁弟子也。
在翁左右数十年,录其书字藏之,求予删次,存其实以告其徒。
今二十七年矣,希颐死,其书为人取去。
予来守是邦,获其初藁于民间,复次比之。
孔子曰:「吾不语怪力乱神」。
夫言而无验,怪也;
不可知,神也。
若此可以忘言矣。
若言而有验,以祸福示人,使晓然知所避就,岂不可知者?
盖古之得道者,穷理尽性而已。
理穷则天下之理一,能尽己之性,则能尽物之性,故谓之先知,谓之先见,谓之先觉。
世人以为奇,而有道者不以为高也。
然所以为神翁,岂止如是而已哉。
绍兴戊寅三月桐乡朱翌序。
按:《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卷首,正统道藏本。
徐神翁语录后序淳熙十四年正月 南宋 · 朱宋卿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六三
余旧闻海陵徐神翁异常,恨未及多见其说。
淳熙乙巳假守是邦,因得访其遗迹,而略无传记可考。
询之其徒,则曰:「吾乡自汉晋以来,仙者接踵,神翁之时,又有陈豆豆、周处士、唐先生相继而出,亦曰吾东家丘耳。
况神翁得道五十馀年间,小夫贱隶、妇人孺子得其告戒者不啻以万数,曾何传录之有」?
问其尝所见闻者,或云翁之仙去已七十八年,故老无复存矣。
继有以严陵所刊语录示余者,盖道士苗希颐所记,而朱新仲舍人为删次也。
虽裒集颇详,而讹缪无以考正。
暇日访诸邑子,则有能道其父兄与公弟子之所见闻者,质之苗录,时有异同,而其言则有考焉。
又出其往时乡老潘汝一所为行化状,第严于采择,惜其所记之不广也。
因俾取希颐之录,證以所闻,重为编削,其间舛缪乖忤,删正损益者殆数十处,传疑则两存之。
又益以耆旧所传及《东轩笔录》、《龙川别志》、《孙公谭圃》、《同安志》所载,凡十有八事,与行化状合为一编,攻之坚木,庶以传信,且使是邦家诵遗训,得以去恶就善,亦风俗之一助也。
岁在丁未正月旦日,朝散大夫、知泰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屯田事朱宋卿序。
按:《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卷末,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