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白玉文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愕西小衰困嚣丧,鸣呼鸣呼,赤牛奋靷其尽乎(《晋书·载记·刘曜传》,终南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云云。又见《水经·渭水》注中,又《十六国春秋》六。)
金陵临江驿楼(一作题金城临河驿楼)。(一作岑参诗) 唐 · 张谓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梁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然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进贤冠赋(以圣朝崇儒服以旌德为韵) 唐 · 于尹躬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五
惟冠之制。惟贤是崇。
冠俟贤而出。贤因冠而通。
诫于人有传古之义。形于国有尊儒之风。
吾君于是诏司服。进良工。
考前法以无替。觌斯义而有融
然后得多士以立效。实兹冠而允淑。
君臣克序。用彰有道之时。
冕弁可俦。载稽取象之服。
则知冠以招士。亦犹工以度木。
匪工也。良材何以辨于山。
匪冠也。偫贤何以求其禄。
观夫制作有则。威仪孔昭。
建象于初。爰从太古之代。
更名于后。始惟炎汉之朝。
不绘画以崇饰。在进用以彰德
上下率而有差。礼容行而无忒。
不可奢侈。不可俭偪。
盖取事之大猷。亦设官之盛饰。
上自元后。降于公卿。
用则异数。制乃同名。
五梁三梁。表尊卑之序。
七寸八寸。为前后之程。
惟德是急。惟儒是旌。
叶缁布之遗象。与皮弁而齐衡。
且夫作之罔乖。服之有以。
岂同戴鹖者空尚乎猛。聚鹬者不称于已。
曷若取鉴斯在。为工式孚。
御膳加大官之列。使臣荐不疑之谟。
稽乎其形。谅先王之制。
本乎其义。为君子之儒。
瞻之克以正。创之而以圣。
列士崇德之规。蒸人立身之镜。
岂徒在首贯发。雍容肃敬而已。
刘器之待制真定府 北宋 · 彭汝砺
五言排律 押庚韵
时平谋帅重,侍从辍名卿。
龙种三千骑,虬髯十万兵。
红莲王俭细柳亚夫
列道诸侯谒,还乡故老迎。
试询三将宅,应过五梁城。
(名贤作漫)乐潭园胜,难忘魏阙情。
守株嗟我老,杖钺壮公行。
祇恐非朝夕,君王召贾生(自注:相如、颇、牧三将皆家赵。《寰宇记》云今宅皆在。)
深衣制度1181年7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裁用细白布,度用指尺
中指中节为寸。
衣二幅,不裁。
其长过胁,下属于裳。
用布二幅,中屈而下垂之,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掖下。
每幅之下属裳三幅。
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
用布六幅,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头狭,狭头当广头之半。
以狭头向上而联其缝,以属于衣,每三幅属衣一幅。
圆袂。
用布二幅,各中屈之,如衣之长,属于衣之左右,而缝合其下,以为袂。
其本之广如衣之长,而渐圆杀之,以至袂口,则其径一尺二寸。
方领。
两襟相掩,衽在掖下,则两领之会自方。
曲裾。
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
叠两广头,并令向上。
布边不动,但稍裁其内旁太半之下,令渐如鱼腹,末如鸟喙。
内向而缉之,相沓缀于裳上之右旁,以掩裳际。
右幅在下,左幅在上,布边在外,裁处在内。
衣裳皆缘。
缘用黑缯,具父母以青,大父母以缋。
领表里各二寸,裳下及边表里各一寸半,皆就布缘。
袂口表里亦寸一半,布外接出。
大带。
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
其长围要而结于前,再缭之为两耳及垂其馀为绅,下与裳齐。
以缯缘其绅之两旁及下,表里各半寸,如缘之色。
复以五䌽绦广二分约其相结处,长与绅齐。
缁冠。
糊纸为之武,高寸许,前后三寸,左右四寸。
上为五梁,辟积左缝,广四寸,长八寸,跨顶前后,著于武外。
反屈其两端,各半寸,内向,黑漆之。
武之两傍半寸之上窍以受笄,笄用齿、骨凡白物。
幅巾。
用黑缯六尺许,刺一边作巾额。
当中作㡇,两旁三寸许各缀一带,广一寸许,长二尺许。
循㡇中上反屈之,当幅之中,斜缝向后,去其一角而复反之,使巾顶正圆。
乃以额㡇当头前向后围裹,而系其带于缁后,馀者垂之。
黑履。
白絇繶纯綦。
嗣汉三十六代天师简斋张真人墓志铭 宋末元初 · 刘辰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六、《隐居通议》卷一六
昌意以来,号称神明之胄者,既无不历乱磨灭,独汉天师张氏祖讳良,以剑印传,如禹鼎,延至魏、晋、六朝、隋、唐、五季,逾久而著。
其承承至此,必亦有尤异,取信不惑者,然犹未至益人国也。
祥符,冠褐始召,崇、观符箓始盛,其时有虚靖先生,道始显。
穆陵赐号观妙先生可大甫,三十五代,其退潮拯旱犹信。
由是龙虎山宫观压东南,为福地第一。
化人之蒙袂四出者致方物,修士之赢粮访道者贾挚币,祈者谢者、不宁令者膝行而踵至,居如市,市如邑,儿童下走,顺风而呼,赝而售者滋富,至莫辨,于是用物宏矣。
乃三十六代天师宗演,起绍陵,讫德祐,且十年,方禁中奉秘祝,谨然不召。
至乙亥、丙子间,金陵已不守,信未下,然北使已先传张天师召,召且亟。
当是时,环江南之冰泮者无息壤,兹山独师是恃,而师不自保。
然未几时,而锡冠剑,陟师号,予护持,免徵发,掌教事,度诸品,若曰神仙子孙而不名。
由是宠光赫然,又前代盛时所未有。
由是士大夫有不能出者,贫无处者,阡陌之负耒往者,亲者故者,莫不挂冠易服,庇风雨寒暑,由是入其境者若华胥
军行而狼顾者曰「天师之四履也」,催科而旦适者曰「天师之所抚存也」。
物之熙熙然者不惟不知陵谷,亦不知谁氏之子
如是者十又七年,而演道灵应冲和真人死,其君子曰:「是号简斋,真能者也」。
其弟子曰:「吾师度世解厄,非死也,殆天师复生」。
先是,相传其教三十六代厄,故一终一摄,不以闰居正,惧及也。
至师而遭讫箓之难,或谓道盈亦无所逃于数,然惟师以愚守智,惟师以俭致福,惟师以清静禦外物,故能涉乎边境而不祸,抟乎九万而不中道夭,而又能以馀力济世得名,又非特脱于其厄而已,乃至是始昌
若论其存亡绝续之际,有不可胜述者焉。
其从容,若不得已而应;
其寡默,善为上而不争。
或曰,天师非世人也,盖必有出乎人间耳目之表者,独恨不尽知耳。
闻其初至北也,不敢挟剑以行,及其呼剑而剑至。
又云,北有二虎,抚之,「汝吾左、汝吾右」,皆靡然如命。
凡流俗好怪,所传闻皆若此,皆如说东方朔者,非实也,亦非道也,道在平易,即简斋者是已。
吾方以其为近道,而彼欲以小夫曲说神之,以此胜魔,非魔道邪?
然吾闻山中人言,其将逝也,亦不能无小异。
最后北行之日,所居面里所山崩,辛卯得白兔,然不死,此其可信者。
其三代见世系,其子孙见碑阴。
淳祐甲辰,死至元辛卯,葬里之澥田,实己亥九月癸酉
天师与棣,赐号体元宏道广教真人,是为三十七代。
观妙先生铭,吾师庐山相国老笔也。
天师能不远介其徒以属我曰:「斯文托再世矣」。
以吾从古心之后,为有愧也,乃依楚歌为辞以系之。
辞曰:
山龙衣兮翠黄,英琼瑶兮五梁
俨归奏兮玉皇,我祖兮抚我大荒。
途迷兮屏翳骖左,指穷于薪兮不穷于火。
阳平兮赐履于讴,于讴兮山中之子。
风枝号兮,老龙吉死。
我祖兮在天,览揆锡兮兹兹千,重斯文兮以传。
舟中宴集梁奎台黎爱玉梁念五梁湖侣苏慕居苏元启诸丈赋赠二律 其一 明 · 张嗣纲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星聚萍逢亦大奇,论文樽酒漫相期。
几年未解渔家乐,此日同倾梓里卮。
沙鸟拂筵忘上下,江豚吹浪影参差
莫言乡井风烟异,且喜尊前细鲙肥。
舟中宴集梁奎台黎爱玉梁念五梁湖侣苏慕居苏元启诸丈赋赠二律 其二 明 · 张嗣纲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学剑从戎二十秋,楼船南下黑沙头。
挥戈且喜华夷靖,把盏惟欢兄弟酬。
横槊赋诗堪自适,得鱼沽酒更何求。
沧江涌起旌旗动,风景依稀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