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韩维行状 宋 · 鲜于绰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
「(阙)逋负,以救愁困之良民,则迟迟而不肯发。望陛下自奋英断而行之,过而养人,犹愈于过而杀人也」。公因奏对,面谕市易免行等事,上感悟,有旨根究市易免行利害,权住方田编排保甲,罢议东西川市易。命公草诏,求直言,其略曰:「朕之听纳有不得于理欤?狱讼非其情欤?赋敛失其节欤?忠谋谠言郁于上闻,而阿谀壅蔽,以成其私者众欤」?诏出,人情欢悦,是日得雨。又命公与知开封府孙永同体问在京诸行利害事。未几,令吕嘉问同行体问,又令以问到利害书送吕嘉问等。公上章曰:「陛下待臣乃在吕嘉问之下。臣虽不才,先帝所命以辅陛下于潜行,年六十,未尝有一言稍陟阿谀以须己利,未尝有一言不尽道理以塞圣聪。今于此小事,处置关防,乃不得与新进小臣为比,臣复何面目出入禁闼,称侍从官以见都城之民哉」?恳求去,上皆优诏答之。始,公在翰林,上已有大用意。枢密使文彦博乞解机柄,上曰:「密院事剧当除韩某佐卿」。明日,公奏事殿中,以所言不用请去。上曰:「卿东宫旧人,不宜轻去朝廷,当留以辅朕」。公曰:「使臣所言得行,少裨圣政,则臣虽终老旧秩,犹为忝幸。若缘攀附之恩,茍欲富贵臣身,非臣之愿也」。再拜而出。至是复为承旨,言多不用,求去益坚。会公兄康公入相,援故事伏乞补外,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知河阳,移知许州,转右谏议大夫。神宗幸旧邸,除崇政殿大学士、通议大夫。公乐乡郡连任不易,请观,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神宗崩,公赴临阙庭,太皇太后遣使劳问,赐酒馔,降手诏求助。公对曰:「治天下之道,不必过求高远,止在审识人情而已。识人情不难,以己之心推人之心则可见矣。大凡贫则思富,苦则思乐,困则思息,郁则思通。陛下诚能常以利民为本,则民富矣;常以爱民为心,则民乐矣;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则劳困息矣;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则郁塞通矣。推此而广之,尽诚心而行之,则神孙观陛下之法,不待教而自成圣德;贤士闻陛下之风,不烦谕而争宣忠力矣」。出榜朝堂,诏求直言。公应诏言六事,一曰青苗,蠲除岁散之法,遇灾伤乏食,则许百姓结保以请。二曰免役,乞除宽剩数,遇灾伤则以坊场河渡之利代出。三曰坊场,乞依祖宗法,中岁定额,不可添长。四曰乞罢市易,五曰乞敛保马,六曰禁钱币出关。起知陈州,迁正议大夫。未行,召赴阙,兼侍读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兼禧观公事,加大学士。时自冬及春不雪,公言:「阴阳之气并隔否闭,则为水为旱。天之示人,必以象类。今皇帝陛下方在谅闇不言之时,太皇太后深居帘幄,除执政奏事之外,台谏、侍从之臣未尝得一对,见三省、枢密院至于百有司皆禁谒,动成拘碍。文书填委,执政者疲于省视,而有妨虑大;事务稽废,官司各谨于程限,而无所归责。薄罪深文者未蒙原心之察,或困于久废;高才下位者既无举知之法,亦无由自达。天之谴告,殆为此耳。乞下臣章三省,使执政大臣详议,必有膏泽,上答仁政」。又言:「先帝以夏国主秉常朝廷爵命,而国母擅行囚废,故兴兵问罪。今国母死,秉常复位,所为恭顺,有藩臣礼。宜复还其故地,以成先帝圣意」。因陈兵之不可不息者有三,地之不可不弃者有五。「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不忍杀人父子而君之,遂弃邠居岐,邠民从之如归市。陛下试观修德行仁之效,与用兵拓地之利,孰为多少?中国之所以为可贵者,以其有礼恩信也;远方之所以可贱者,以其贪婪暴虐也。操可贵以临可贱,则中国尊;弃无用以就有益,则四裔服」。并《赐夏国诏》上之。诏公与孙永、吕大防、范纯仁同详定役法,特序班在尚书之上。宰相司马光出四方书疏数十,多称更法之便。公曰:「小人议论,务在希意迎合,不可不察」。未几,成都运判蔡朦申详定所,其辞多浮伪,不究民间利害,旁引旧条,且曰已令揭簿定差。公恶朦附会,乞行谴黜。朦坐此知广济军。又言:「光禄大夫致仕范镇在仁庙朝首倡大义,乞择宗室之贤,豫建储副,自此大臣始有论奏。一时忠勋,皆被宠禄,而赏不及镇,人莫为言。褒显其功,使天下皆知朝廷之行信赏,虽久而不废;大臣之抱忠计,虽隐而必禄」。并以镇十九章同上,朝廷从之。拜门下侍郎。垂帘之初,降诏,臣僚不得言先朝事。命已下,而台谏官欲更有所言,乞改诏语一二处。公于帘前抗议曰:「帝王诏令,既已传信四方,岂可因臣下欲有所言,辄更镌改」?御史张舜民以言事罢职,王岩叟固争,以简问上官均曰「舜民事如何」?朝廷下岩叟分析。公曰:「此乃官局人情之常事,陛下遂以岩叟率众同己,恐成朋党,臣愚窃以为过。朝廷但论其所言是非,若所言是,则折简聚谈,更相督责,乃是相率为善,何害于理;若所言不善,虽杜门不通问讯,执己各为论议,非惟于国事无益,亦恐于人情壅隔也」。初,公与王荆公素相厚善。公侍神宗潜邸,数称其经行,授太子左庶子及龙图阁直学士,皆荐以自代。神宗想见其人。至荆公执政,公与议国事,始多异同。每进见上前,必极论其是非。自以东宫旧臣,常以献纳自任,不少隐避。其后执政议欲废荆公经义,公曰:「安石经义发明圣人之意,极有高处,不当废」。议与先儒之说并行,议遂定。司马温公与公平生交,其出处略同。至元祐初,俱以耆旧进,公未尝一语附合,临事数有规正。章惇、吕惠卿与公平昔议异,至其贬,力加营救,人始服公之平,知其与取舍去就非茍然者。时内降梁惟简除入内内侍省押班,非典故。知枢密院范纯仁等累执奏,未从,与公帘前同议。公最后方争,宣仁圣烈太后许允惟简权勾当押班事。其后惟简无名迁官,中书舍人苏辙缴还词头,公因面奏近颇有内降,遂引前古及章献太后垂帘时事以为劝戒,兼言:「仁宗皇帝圣性宽仁,亦苦近习贵戚侥求恩泽。仁宗宣谕执政:『卿等但依公执奏,可以寝罢』。今陛下若苦宫中喧聒,但如仁宗宣谕。臣备位执政,自可执奏,不敢避人怨憎」。太后从之。公喜罢惟简恩命,帘前致词曰:「太皇太后圣政日新,纳谏如流,可为天下贺」。遂再拜。又于皇帝前言:「愿陛下以太皇太后纳谏从善为法」。又再拜。公在门下省,日阅天下奏谳,屡与同列争议。上前论议,刚劲无所顾望,不为毫发身谋。所言多不合,屡引年乞退。至议梁惟简事,权倖始侧目矣。有忌公者密为谗愬,始命分司南京。命未下,尚书右丞王存帘前抗声言曰:「韩某得罪,不知其端,可惜朝廷失一忠贤」!改授资政殿大学士、知邓州。中书舍人曾肇再缴词头,言大臣不当以无名去位。不听,遂以词头付其他舍人行命。未赴,公兄康公上章,乞改公近郡。移知汝州,除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就差知颍昌府。累章告老,加太子少傅致仕。郊恩,诸子叙封太子少师。绍圣初,凡在元祐间为执政近侍者多得罪,公与文彦博以致仕,特置不问,敕榜朝堂。又踰年,不用前诏,以公为朋党,降授左朝议大夫致仕。其后又以元祐初太皇太后独遣使劳问,公称谢而不上皇帝表,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均州安置。扶病上道,郡人及父老追送,累日不绝,有至咨嗟泣下者。诸子走京师闻于朝,乞尽纳其官,听父老得里居。哲宗览奏,亦恻然念神考东宫旧臣,惟公独存,诏许免行。元符元年,哲宗幸睿成宫,复左朝议大夫。十一月二十五日薨于家,享年八十有三。遗令博葬,幅巾常服以敛。二年七月十四日,葬于颍昌府长社县嘉禾乡灵非里。今上即位,追复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傅。推恩子孙,赙其家。公纯明刚大,恭俭笃实,学问深博,究极道德性命之归,持心不欺,终身无一妄语。貌庄而气和,望之者知其为盛德君子也。文章典丽温雅,在王府掌两宫笺奏,应用敏妙。英宗称之曰:「记室之文甚善」。典司词掖,䌷绎信史,有古人之风。要其为诏诰,务宣导上旨,尽训敕之意。自为责躬诏,四方迄今传诵。知熙州王韶赴阙奏事,将领景思立败绩。韶还任,上表待罪,奏斩获首级。公草批答曰:「方其败时,卿适在朝,何嫌而上章引咎!勉绥新附之众,毋以多杀为功」。读者竦然,知其为王言。公兄康公入相,方斋宿郊坛,上遣使促召,必得公草词,搢绅以为荣。其为诗句法谨严,平淡清远,有陶渊明、韦苏州气格。文集凡若干卷。公明达治体,论议侃侃,出入累朝,皆为人主敬信。神宗以英明神武之资,励精政治,思欲救弊起废,以复先王之绩。公首拔用,每进见,必劝上以休兵息民为本,上欣然嘉纳。常与公论天下事曰:「非卿,孰可与论此」?公谢曰:「臣文学干用无以踰人,但以不二之心事陛下,进而陈于前,与退而语于家不有异也」。公虽未尝任言责,而职事所及,朝廷大利害,知无不言,所上章奏甚多,论一事或至七八,听与不听,其词不白不止。至危言鲠论,皆手自书,或焚其稿,虽亲昵莫可得而知也。常曰:「言不激切,则不足究极事理,感悟人主。此古今谏者之常也」。至于面陈庭奏,谠言密议为尤多。自以世荷国恩,虽去位,闻朝廷政令得失,忧喜每形于色。绍圣中,方在谴责,《谢表》常有「虽在𤱶亩,不敢忘忠」之语,公之志可知矣。公乐善嫉邪,出于天性,简拔俊乂,援进忠良,所引多为朝廷闻人。有才,汲汲如恐不及。其在政府,务在镇压浮竞,善称不容口。乡里后进阙。取人以行义为本,士人有为不义者,亦必畏公知之。其居家俸赐,悉以均给宗族及故人子弟,周恤之甚厚。方闲退时,聚族数百口,置田数十顷,以为义庄,抚孤幼尤力。致仕之日,家无馀财。呜呼!自嘉祐以来,论天下名臣,世必称公,然神考知公为深而待公为尤,至数欲用公矣;会朝廷更新法度,公所言复多异。及元祐初,起为门下侍郎,宣仁圣烈太后、哲宗皇帝眷礼优异,公四朝旧德,以身任天下之重,庶几行其所知;而在位不踰年遂去。盖公以正直之姿,辅之以渊源之学,言不茍合,行不茍同,虽在人主前论事,可曰可,否曰否,未尝稍自贬阙。而士大夫之贤不肖,不肯假借,盖公不私其人,闻之者愧而不敢怒。而公用是亦龃龉于世,不得尽其施设,识者惜之。然公家自忠宪公已秉国政,为时名臣。公与伯仲,皆幼有誉望。其后公致位东台,兄绛、弟缜同为宰相,宗族布列侍从台阁,冠冕之盛,为本朝第一。今公之子孙被服名教,率有家风,好学秉义,韩氏之德,盖未艾也。公虽不得罄其底蕴,亦可以无憾矣。辄考次其平生大节,所列如右。子宗儒、宗文、宗质。女长适杨景略,次适毋轲,再次适刘熊,再次适沈隆嗣,再次适丁恂,再次适王实。孙瑨阙如璃阙。曾孙晃、昱。谨状。试太学录鲜于绰状。
按:韩维《南阳集》卷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醉后草书歌诗戏作 南宋 · 陆游
押阳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
朱楼矫首隘八荒,绿酒一举累百觞。
洗我堆阜峥嵘之胸次,写为淋漓放纵之词章。
墨翻初若鬼神怒,字瘦忽作蛟螭僵。
宝刀出匣挥雪刃,大舸破浪驰风樯。
纸穷掷笔霹雳响,妇女惊走儿童藏。
往时草檄喻西域,飒飒声动中书堂(自注:余尝草丞相鲁公以下与夏国主书于政事堂。)。
一收朝(涧谷本卷一作朝放)迹忽十载,西掠三巴穷夜郎。
山川荒绝风俗异,赖有酒美犹能狂。
醉中自脱头上帻,绿发未许侵微霜。
人生得丧良细事,孰谓老大多悲伤。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癸未正月二十一日,二府请至都堂撰)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六、《渭南文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隆兴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信国公陈康伯等,谨致书夏国主殿下:昔我祖宗与夏世修盟好,岂惟当无事时,共享安平之福,亦惟缓急同休戚,恤灾患,相与为无穷之托。中更变故,壤地阻绝,虽玉帛之聘弗克往来,然朝廷未尝忘祖宗之志也。乃者皇天悔祸,舆图寖归,会今天子绍登宝位,慨然西顾,宣谕大臣曰:「夏,二百年与国也,岂其不念旧好而忘齐盟哉」?某等恭以国主英武聪哲,闻于天下,是敢辄布腹心于执事,愿留神图之。惠以报音,当告于上,议所以申固欢好者。同心协虑,义均一家,永为善邻,传之万世,岂不美欤!有少币仪,具如别幅,伏惟照察。不宣。某等谨白。
〔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复省览,故敢辄具此奏。
贺钱大参提玉牒监修国史启 南宋 · 黄伯渊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二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四
伏审穆宰清朝,提纲钜典。钧衡虚位,登庸已断于上心;粉泽成书,述作先资于大手。载颁涣号,益耸岩瞻。窃以帝胄久而益繁,史例多而贵约。周王孙子,绵百世之本支;鲁国《春秋》,著一字之褒贬。惟圣代并修于大册,必宰臣兼总于群贤。若赵文起以宗卿,而纂昭穆之序于祥符;如吕文靖以故相,而董笔削之权于庆历。是昭殊眷,岂限彝章。今当轴尚阙于冢司,故提领特资于良辅。恭惟参政知院,才高命世,识远齐天。敦大裕和,济忠懿鼎彝之美;雄深捷健,增文禧翰墨之光。早陈契稷之猷,荐被勋华之眷。赞经纶于帝席,运开辟于机廷。匈奴之运直百年,既息边隅之警;汉家之统接千岁,用昭简册之传。果膺注倚之隆,式副总裁之重。金匮玉版,将勒成于一经;衮衣绣裳,即宠登于三事。
丁煜大宗正丞兼权尚书左郎官制 南宋 · 任希夷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五、《永乐大典》卷一三五○七
尚书郎皆高选,而天官之属实为诸曹之冠,使之晋丞宗正,兼典吏铨,斯亦不次之举。尔学行醇茂,器度弘深,誉早著于立朝,政有闻于贰郡。来归未久,官次屡迁。式昭简眷之深,亶谓便蕃之渥。其钦予命,益罄尔能。
宣奉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四川宣抚使李𡌴乞免奏事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闵劳以事,遂颁诏以趣还;式遄其行,冀有谋而入告。曷腾奏牍,遽欲挂冠?卿老成而有典刑,靖共而好正直。宣威全蜀,备历艰勤,召对昕庭,庸昭简注。虽道之云远,不无跋履之劳;然民具尔瞻,已徯来归之亟。其体至意,毋庸固辞。
朝散大夫权户部侍郎兼同详定敕令官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赵与权辞免除户部侍郎兼权兵部尚书兼职依旧恩命不允诏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七、《东涧集》卷二
辇毂弹压,素号剧繁,财赋源流,尤难稽考。卿恢恢游刃,藉藉休声,既左右之俱宜,岂褒扬之可后?爰正贰卿之位,复升常伯之班。庸重藩宣,式昭简眷,盍即承于休命,胡尚执于谦词。往修厥官,益宏远业。所辞宜不允。
国子祭酒王与权除起居郎诰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八、《东涧集》卷三
君举必书,正资直笔;位定以德,当用真儒。以尔禀性温恭,禔身端谨,践更久矣,声誉蔼然。自趋觐于枫宸,姑假涂于棘寺。虽晋陟成均之长,犹未昭简眷之隆,径立左坳,俾陪法从。既不违于咫尺,当益罄于忠嘉。茂对殊休,以称朕意。
赵以夫除两浙转运判官制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一、《东涧集》卷六
畿漕兼道之权,事丛责重,非详练通敏、随试辄效者,曷胜其任?以尔学粹词丽,心醇气和,治郡则惠爱及民,持节则公清振职。郎闱枢属,俱著声称,敷奏详明,尤称朕意。寓直邃阁,晋陟计台,庸昭简眷之隆,盍展澄清之志。尚观来效,嗣有褒迁。
赵师楷除直秘阁依旧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公事制 南宋 · 许应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二一、《东涧集》卷六
中秘图书之府,寓直其间,号为清选,非声望显著者不畀也。以尔被服儒雅,标的宗英,治郡则惠泽及民,持节则廉明振职。摄承帅阃,捍禦有方,遂擢寘于班联,旋出司于泉布。肆加尔职,俾分潜邸之符;恐勤于行,复任使华之寄。式昭简眷,嗣有褒迁。
轮对第二劄 南宋 · 陈宓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五四、《复斋集》卷六
臣闻《易》著除器之戒,《诗》述备械之美,况边事方殷,武备尤当加意。窃谓东南长技惟在于弩,昔吴人以强弩万张破曹操于濡须,宋武帝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此往事之明验也。国朝景德中,澶渊之役,契丹伪顺国王挞揽为李继隆等劲弩所毙。治平中,夏国主谅祚寇庆州大顺城,守陴者以弩中之,谅祚归国而死。此近事之明验也。然则弩之为用大矣。臣备数戎监主簿,常暂摄丞职,每旬至御前军器所点阅所制军器,乃知淳熙九年本所准五月、七月指挥造神劲角弩五千张,方造及八百四十张,当年九月,内指挥诸州泛抛物料权行放免,自此因循,弩遂不造。窃见军器所日役工匠一千四百馀人,而羽毛齿革之入断续稀少,辰入午退,凡所造军器,岁计无几,而不造弩者三十馀年,岂但虚蠹廪食,缓急必至误事。至于弩之制度,务在彊劲,唐绞车弩中七百步,本朝连弩亦射三百步外,不知今诸军之弩力果及之乎?盖弩之胜弓者,以其射疏及远,茍不及远,与弱弓何异?臣愚欲望圣慈诏三省密院,多给钱物,置场收买材料,令本所日下制造神劲角弩,务在精劲。给降三衙及江上诸军。仍降弩样,令逐军依样制造,若诸军所造溢数,即乞分拨荆襄、沿淮州县,给付民兵农隙教阅。其于壮国威而销外侮,盖一助云。取进止。
夜坐读书有感 宋末元初 · 于石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四山月落正昏濛,留得书灯到晓红。
千古是非昭简册,百年兴废老英雄。
人因厌乱方思治,道本无穷岂有通。
植立纲常垂万世,至今周孔不言功。
饮奇尚书水亭。有妓偶来。李学士纯祐作诗。予亦奉和(公以上将军兼尚书。) 金 · 李奎报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东国李相国全集卷第十一
学士毫端鸾凤舞,将军麾下虎熊趋。
朱门气味今方识,国色追陪不待呼。
承承堂为洪善初题(善初三洪诸孙也) 元末明初 · 刘炳
押阳韵 出处:鄱阳五家集卷十三
天狗蚀月岁靖康,血战于野龙玄黄。
神鳌夜泣九渊沸,翠华日薄寒无光。
主忧臣辱誓万死,直以只手支扶桑。
燕山六月雪花大,节旄零落肌肤伤。
关河萧条月色苦,扶风扬沙吹雁行。
子卿归来典属国,茂陵树老愁云荒。
至今勋业昭简册,大书特书遗典章。
承承堂前春昼永,牙笏金鱼堆满床。
芝兰玉树竞娟秀,陶令松菊凝秋芳。
盈缸酿酒介眉寿,槐阴覆阶萱草长。
忠宣盛泽实其美,宜尔子孙宜尔昌。
(臣)近述基命录粗载三代帝王宽厚之政以寓忠爱之私幸彻睿览过蒙赐诗宠褒词高旨远复增惭荷谨依韵略陈情以谢万一云 明 · 方孝孺
押词韵第六部
明哲昔御世,虚心礼贤臣。
令名昭简策,千秋播清芬。
贤王启大藩,懿德贞且纯。
英姿迈前烈,高志企古人。
圣学自得师,旷代莫与邻。
睿谟粲可述,善政难具陈。
况复抱雄才,著作妙入神。
下笔百川涌,润泽义与仁。
陋儒亦何幸,趋召奉丝纶。
恩言宠赐褒,猥谓堪致君。
仰惟文献国,济济申白宾。
图治超太古,馀光能见分。
欢歌拟雅颂,烜赫继丘坟。
戊戌元夕 明 · 黄淮
昔年忝作词垣客,几度天门看元夕。
六鳌驾山海上来,立向龙楼千万尺。
一派韶音起半空,鸾凰扶辇骖飞龙。
宫扇初分仙仗列,天颜咫尺回重瞳。
流光数点金绳走,欻忽灯毬灿星斗。
一轮明月正当天,宝鉴流煇绝纤垢。
火树银花取次开,华采尡耀金银台。
罗帏匝地暖云合,沈檀爇鼎香风回。
光禄当筵进璚液,簪绂峨峨环列辟。
戎夷酋长杂蕃王,总沐恩光侍瑶席。
乐出梨园部队分,伶官稽首先敷陈。
清歌妙舞逞奇绝,繁弦脆管相缤纷。
黎庶嬉游溢城阙,快睹争先恣欢悦。
叹息生来未前闻,何幸升平身所阅。
吾皇圣德天与同,万国尽在钧陶中。
礼乐脩明百度举,垂衣端拱跻时雍。
五风十雨和气协,年登赋足民安业。
川后坤灵迭献祥,赫赫光华昭简牒。
乐民之乐古所希,皇仁遍覆无偏私。
开宴张灯当此夕,千秋万岁长为期。
愚生寡昧自贻戚,回首云泥成迥隔。
清宵飞梦绕蓬瀛,落月寒窗正愁寂。
侧闻优诏覃恩波,弃瑕擿垢咸搜罗。
排云献赋会有待,作诗先继康衢歌。
福禄兽歌(状似驴) 明 · 金幼孜
押词韵第十五部
有兽有兽名福禄,逸态奇姿异凡畜。
身高五尺力如虎,一日千里超骥足。
奇文间错分黑白,毛质无瑕莹如玉。
目光瞳眬夹明镜,掩映玄云散朝旭。
纷纷缟毳雪花寒,皓彩瑶光何炜煜。
超腾迥觉长风生,一鸣解使百兽服。
海南之国卜刺哇,乃有此兽出大麓。
虞人致之匪羁绁,弗迫弗驱自驯伏。
万里飞航度海来,天吴海若相参逐。
山川处处流光彩,祥烟瑞霭飘芬馥。
清晨导引献九重,从以玄犀与神鹿。
乃知圣德被广远,航海梯山日相属。
远人稽首贡方物,异瑞奇祥莫殚录。
驺虞麒麟在灵囿,渥洼龙媒聚天育。
愿将职贡写成图,一统华夷集诸福。
吾皇万寿与天齐,圣德神功昭简牍。
谒文丞相祠 明 · 章懋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枫山集卷四、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六
篝灯夜坐读书台,怀古令人不寐来。
世远唐虞文未丧,俗经秦汉事堪哀。
周公礼乐真王佐,管氏功名只霸才。
千古是非昭简册,岂容踪迹共尘埃。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十二 启王 明 · 孙承恩
启王令善,厥作惟君。
伐叛饬治,休于前人。
仁贤誉孚,遐迩承德。
会朝万邦,光昭简册。
挽安仁孝子吴汤生长歌 明 · 丘象豫
押支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髫龄敦至性,孺慕可相期。
大义炳天壤,稚幼匪所思。
卓哉吴氏子,纯孝笃天姿。
成童疗母疾,刲肉补亲肢。
力学耽经史,时艰值乱离。
猝焉寇警至,奉母潜郊陲。
烽火环山邑,兵戈遍水湄。
忽闻父陷贼,伯氏竞相随。
曰我不往救,孝友肩者谁。
真气鼓大勇,激烈发深悲。
号呼争缚絷,视死甘如饴。
捐躯请代父,融翂迹可追。
别离惨万状,慷慨志不移。
挺身蹈白刃,血泪溅征帷。
魂魄光朝日,英风捲义旗。
逆种无唯类,孝子有封貤。
垄树荣幽旐,江风咽暮吹。
百年昭简册,纶綍下彤墀。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孝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