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章邯 战国末秦初魏国 · 陈馀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
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将军居外久,多内隙却,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
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史记·项羽本纪》,又见《汉书·项羽传》,又见荀悦《汉纪》,有增删。)
上书言赵高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
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
妾疑其夫,无不危家。
今有大臣于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
田常简公臣,爵列无敌于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阴取齐国,杀宰予于庭,即弑简公于朝,遂有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
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
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也;
兼行田常子罕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玘为韩安相也。
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史记·李斯传》)
用笔法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
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
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一作世)远,人多不详。
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
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
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
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
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
善思之,此理可见矣。
斯善书,自赵高以下,或见推伏。
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
斯书《秦望纪功石》云:「吾死后五百三十年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墨池编》)」。
上疏陈政事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五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
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
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纲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
此时而欲为治安,虽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蔧,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淆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
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淮南,六七贵人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
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
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
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
胡不用之淮南济北
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
韩信倚胡,则又反;
贯高因赵资,则又反;
陈豨兵精,则又反;
彭越用梁,则又反;
黥布淮南,则又反;
卢绾最弱,最后反。
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曩令樊、郦、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
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
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
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叛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尰。
一胫之大如要,一指之大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病非徒尰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
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
惠王,亲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病尰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后汉·西域传》注引作缯彩)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得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
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窃料匈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故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
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
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锄,虑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抱哺其子,与公并倨;
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
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
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然其遗风馀俗,犹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
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
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
矫伪者出几十万石,赋六百馀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
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
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有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
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
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为天子,十有馀世,而殷受之。
殷为天子,二十馀世,而周受之。
周为天子,三十馀世,而秦受之。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太保周公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
傅,傅之德义;
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因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
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
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
学者,所学之官也。
《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
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
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
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
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使赵高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岂惟胡亥之性恶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又曰:「前车覆后车诫」。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
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
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
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
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
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则大败。
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是非其明效大验邪!
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
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谕也。
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
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
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
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
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
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
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雠,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如遇官徒,彼自为也。
顽顿亡耻,奊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主上有败,则因而挻之矣;
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
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
主将何便于此?
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耻,俱苟安,则主上最病。
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坐污秽淫乱男女无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
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
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盭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
吾遇子有礼矣」。
遇之有礼,故群臣自喜,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
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扡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
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
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
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
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汉书·贾谊传》: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云云。)
因邮上封事 西汉 · 京房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四
臣前据补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
至其七月,涌水出。
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知道,未可谓信道也。
房言灾异,未尝不中,今涌水已出,道人当逐死,尚复何言」?
臣曰:「陛下至仁,于臣尤厚,虽言而死,臣犹言也」。
又曰:「房可谓小忠,未可谓大忠也。
秦时赵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而死,威自此成,故秦之乱,正先趣之」。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
惟陛下毋使臣塞涌水之异,当正先之死,为姚平所笑(《汉书·京房传》:未发,上令阳平侯承制,止无乘传奏事。意愈恐,去至新丰,因邮上封事。)
极谏用外戚封事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
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
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
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掌国事,世执朝柄
终后田氏取齐;
六卿分晋
崔子弑其君光;
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弑其君剽;
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逐昭公
周大夫尹氏管朝事,浊乱王室,子朝、子猛更立,连年乃定。
故经曰「王室乱」,又曰「尹氏杀王子克」,甚之也。
《春秋》举成败,录祸福,如此类甚众,皆阴盛而阳微,下失臣道之所致也。
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孔子曰:「禄去公室,政逮大夫」。
危亡之兆。
秦昭王穰侯泾阳、叶阳君,专国擅势,上假太后之威,三人者权重于昭王,家富于秦国,国甚危殆,赖寤范睢之言,而秦复存。
二世委任赵高,专权自恣,壅蔽大臣,终有阎乐望夷之祸,秦遂以亡。
近事不远,即汉所代也。
汉兴,诸吕无道,擅相尊王。
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兼南北军之众,拥赵王之尊,骄盈无厌,欲危刘氏。
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
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尚书卿州郡守皆出其门,管执枢机,朋党比周。
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
游谈者助之说,执政者为之言。
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
远绝宗室之任,不令得给事朝省,恐其与己分权;
数称燕王、盖主以疑上心,避讳吕、霍而弗肯称。
内有之萌,外假周公之论,兄弟据重,宗族磐互
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
虽周皇甫、秦穰侯武安、吕、霍、上官之属,皆不及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
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
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插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
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降为皂隶,纵不为身,奈宗庙何!
妇人内夫家,外父母家,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
孝宣皇帝不与舅平昌、乐昌侯权,所以安全之也。
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
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第,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
王氏永存,保其爵禄;
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
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于今,六卿必起于汉,为后嗣忧,昭昭甚明,不可不深图,不可不蚤虑
《易》曰:「君不密,则失臣;
臣不密,则失身;
几事不密,则害成」。
唯陛下深留圣思,审固几密,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居万安之实,用保宗庙,久承皇太后,天下幸甚(《汉书·楚元王交附传》:时上无继嗣,政由王氏。向遂上封事极谏,书奏,天子召见向,以为中垒校尉。)
自理表 东汉 · 鲜于冀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高贵不尚节,亩垄之夫,而箕踞遗类,研密失机,婢妾其性,媚世求显,偷窃银艾,有辱天官,《易》讥负乘,诚高之谓,臣不胜鬼言,谨因千里驿闻(《水经·淇水注》:「光武建武二年作公廨,未就而亡,后守赵高计功用二百万,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百万钱,于是乃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等对,共计校定,为所割匿,乃书表自理,其略言「云云。」,付高上之,以状闻。诏下,还西河田宅妻子焉,兼为差代,以旌幽中之讼。)
秦纪论 东汉 · 班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五
孝明皇帝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乙丑,曰:周历已移,仁不代母。
秦直其位,吕政残虐,然以诸侯十三,并兼天下,极情纵欲,养育宗亲。
三十七年,兵无所不加,制作政令,施于后王。
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据狼、狐,蹈参、伐,佐攻驱除,距之称始皇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
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
诛斯、去疾,任用赵高
痛哉言乎!
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子婴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绂,车黄屋,从百司,谒七庙。
小人乘非位,莫不恍忽失守,偷安日日,独能长念却虑,父子作权,近取于户牖之间,竟诛猾臣,为君讨贼。
死之后,宾婚未得尽相劳,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兵已屠关中,真人翔霸上,素车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
郑伯旗鸾刀。
严王退舍。
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贾谊司马迁曰:「向使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
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
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
纪季以酅,《春秋》不名。
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
死生之义备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切责窦宪(三年)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
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
久念使人惊怖。
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
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
国家弃宪袁宏《纪》作「何况小民哉!难雕之人,不可汲引,吾捐弃汝等」),如孤雏腐鼠耳(《后汉·窦宪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一,有删节。)
说文解字叙 东汉 · 许慎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九
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象物之本也。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声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旦,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
凡《仓颉》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程邈之所作也。
四曰左书,即秦隶书。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
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颇复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非訾,以为好奇者也。
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可改易?
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
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势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
其迷悟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同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三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杞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功。
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厥如也(宋本《说文》)
发丧对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帝虽幼少,犹天下之父。
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乎?
秦皇亡于沙丘,胡亥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至亡国
近北乡侯薨,阎后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孙程手刃之事。
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后汉·李固传》)
上表谏宦官封侯 东汉 · 窦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陛下即位以来,梁、孙、邓、亳,贵戚专势,侵逼公卿,略驱吏民,恶熟罪深。
或诛灭相续,以常侍黄门,窃弄王命欺罔竞行,谤讟争入。
如忠臣李固杜乔,在朝必竭忠奉之节,觉其奸萌,因造妖言,陷之祸门。
陛下不察,加以大戮,冤感皇天,痛入后土,贤愚悲悼,小大伤摧。
等既没,宦党受封,快凶慝之心,张豺狼之口,天下咸言:「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封公侯」。
谣言之作,正为于此。
陛下违汉旧典,谓必可行,自制制度,妄爵非人,今朝廷日衰,奸臣专政,臣恐有胡亥之难,在于不久;
赵高之变,不朝则夕。
臣实怀愚,不惮瞽言,使身死名著,碎体粪土,荐肉狐鼠,犹生之年,虽尊官厚禄,不以易之也。
谨冒死陈得失之要,凡七十余条,伏惟陛下深思臣言,束骸候诛袁宏《后汉纪》二十二,延熹九年
上表 其二 东汉 · 窦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臣闻明主不讳讥刺之言,以探幽暗之实,忠臣不恤谏争之患,以畅万端之事。
是以君臣并熙,名奋百世。
臣幸得遭盛明之世,逢文武之化,岂敢怀禄逃罪,不竭其诚?
陛下初从藩国,爰登圣祚,天下逸豫,谓当中兴。
自即位以来,未闻善政。
梁、孙、寇、邓,虽或诛灭,而常侍黄门,续为祸虐,欺罔陛下,竞行谲诈,自造制度,妄爵非人,朝政日衰,奸臣日强。
伏寻西京放恣王氏,佞臣执政,终丧天下。
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臣恐二世之难,秘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
近者奸臣牢脩,造设党议,遂收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太尉掾范滂等,逮考,连及数百人,旷年拘录,事无效验。
臣惟等建忠抗节,志经王室,此诚陛下稷、离、之佐,而虚为奸臣贼子之所诬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
惟陛下留神澄省,时见理出,以厌人鬼喁喁之心。
臣闻古之明君,必须贤佐,以成政。
台阁近臣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尚书朱宇、荀绲、刘祐魏朗刘矩尹勋等,皆国之贞士,朝之良佐尚书郎张陵妫皓苑康杨乔边韶、戴恢等,文质彬彬明达国典。
内外之职,群才并列。
而陛下委任近习,专树饕餮,外典州郡,内干心膂。
宜以次贬黜,案罪纠罚,抑夺宦官欺国之封,案其无状诬罔之罪,信任忠良,平决臧否,使邪正毁誉,各得其所,宝爱天官,唯善是授。
如此,咎征可消,天应可待。
间者有嘉禾芝草、黄龙之见。
夫瑞生必于嘉士,福至实由善人,在德为瑞,无德为灾。
陛下所行,不合天意,不宜称庆(《后汉·窦武传》)
上疏陈事 东汉 · 吕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五
臣闻诸侯上象四七,下袭王土,高祖重约非功臣不侯,所以重天爵明劝戒也。
伏闻中常侍曹节王甫张让等,及侍中许相,并为列侯
宦官祐薄,品卑人贱,谗诌媚主,佞邪徼宠,放毒人物,疾妒忠良,有赵高之祸,未被轘裂之诛,掩朝廷之明,成私树之党。
而陛下不悟,妄授茅土,开国承家,小人是用。
又并及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蕃辅。
受国重恩,不念尔祖,述修厥德,而交结邪党,下比群佞。
陛下惑其琐才,特蒙恩泽。
又授位乖越,贤才不升,素餐私幸,必加荣擢。
阴阳乖剌,稼穑荒蔬,人用不康,罔不繇兹。
臣诚知封事已行,言之无逮,所以冒死干触陈愚忠者,实愿陛下损改既剌,从此一止。
臣又闻后宫彩女数千馀人,衣食之费,日数百金。
比谷虽贱,而户有饥色。
案法当贵而今更贱者,繇赋发繁数,以解县,寒不敢衣,饥不敢食。
民有斯厄,而莫之恤。
宫女无用,填积后庭,天下虽复尽力耕桑,犹不能供。
昔楚女悲愁,则西宫致灾,况终年积聚,岂无忧怨乎!
夫天生蒸民,立君以牧之。
君道得,则民戴之如父母,仰之犹日月,虽时有征税,犹望其恩之惠,《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
悦以犯难,民忘其死」。
储君副主,宜讽诵斯言;
南面当国,宜履行其事。
又承诏书,当于河间故国起解渎之馆。
陛下龙飞即位,虽从藩国,然处九天之,岂宜有顾恋之意。
河间疏远,解渎邈绝,而当劳民单力,未见其便。
又今外戚四姓贵幸之家,及中官公族无功德者,造起馆舍,凡有万数,楼阁相接,丹青素垩,雕刻之饰,不可单言。
丧葬逾制,奢丽过礼,竞相放效,莫肯矫拂。
《谷梁传》曰:「财尽则怨,力尽则怼」。
《尸子》曰:「君如杅,民如水,杅方则水方,杅圆则水圆」。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
今上无去奢之俭,下有纵欲之敝,至使禽兽食民之甘,土木衣民之帛。
师旷晋平公曰:「梁柱衣绣,民无褐衣;
池有弃酒,士有渴死;
厩马秣,民有饥色。
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畅」。
此之谓也。
又闻前召议郎蔡邕对问于金商门,而令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以诏书喻旨。
不敢怀道迷国,而切言极对,毁刺贵臣,讥呵竖宦。
陛下不密其言,至令宣露,群邪项领膏唇拭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陛下回受诽谤,致刑罪,室家徙放,老幼流离,岂不负忠臣哉!
今群臣皆以为戒,上畏不测之难,下惧剑客之害,臣知朝廷不复得闻忠言矣。
太尉段颎,武勇寇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历事二主,勋烈独昭。
下既已式序,位登台司,而为司隶校尉阳球所见诬胁,一身既毙,而妻子远播。
天下惆怅,功臣失望。
宜徵更授任,反家属,则忠贞路开,重怨以弭矣(《后汉吕强传》。)
上疏陈事 东汉 · 刘陶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五
臣闻人非天地无以寓生,天地非人无以为灵,是故帝非民不立,民非帝不宁。
夫天地之与帝,帝之与民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混同一体,自然之势也。
臣窃观之,今玄象错度,日月不明,地裂川溢,妖祥并兴,胤嗣仍绝,民率流亡。
昔夏癸由此而废,商辛以斯而丧。
若不悔寤,恐惧将无及矣。
伏惟陛下年隆德茂,中天称号,袭常存之庆,循不易之制,目不视鸣条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天灾不有痛于肌肤,震蚀不即损于圣体,故蔑三光之谬,轻上天之怒,怡民饥之忧,忽震裂之变,轻无嗣之祸,殆国家之命,非所以彰美祖业,克保天祉者也。
伏念高祖之起,始自布衣,拾暴秦之敝,追亡周之鹿,合散扶伤,克成帝业。
功既显矣,勤亦至矣,流福遗祚,至于陛下。
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群丑刑隶,芟刈小民,雕敝诸夏,虐流远近,故天降众异,以戒陛下。
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于鹿场,豺狼乳于春圃。
斯岂唐咨禹、稷,益典朕虞,议物赋土蒸民之意哉!
又令牧守长吏上下交竞,封豕长蛇蚕食天下;
货殖者为穷冤之魂,贫馁者作饥寒之鬼;
高门获东观之辜,丰室罗妖叛之罪;
死者悲于窀穸,生者戚于朝野,是愚臣所为咨嗟长怀叹息者也。
且秦之将亡,正谏者诛,谀进者赏,嘉言结于忠舌,国命出于谗口,擅阎乐咸阳,授赵高车府
权去己而不知,威离身而不顾。
古今一揆,成败同势。
愿陛下远览强秦之倾,近察哀、平之变,得失昭然,祸福可见。
臣又闻危非仁不扶,乱非智不救,故武丁傅说,以消鼎雉之灾;
周宣用申、甫,以济夷、厉之荒。
窥见故冀州刺史南阳朱穆,前鸟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修,贞介绝俗。
前在冀州,奉宪操平,摧破奸党,弹纠豪杰,埽灭饕恶,肃清万里,不仁者远,虽山甫不畏强御,诚无以逾也。
前后历典牧守,正身率下,及掌戎马,镇抚北疆,神武扬于朔州,强胡慑于漠北。
文既俎豆,武亦干戈,功遂身退,家无私积。
斯实中兴之良佐,国家之柱臣也,宜还本朝,夹辅王室,上齐七跃,下镇万国,不合久屈闲曹,委于草莽。
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
臣恐小人道长,遂成其败,犯冒天颜言,诚非议。
知必以身脂鼎镬,为海内先笑,所学之事,将复何恨。
不学鬼谷子之于东齐,而习秦、仪之于周、魏,贾王孙于蜀都,交猗顿之货殖,如此,亦可以示王室之爵,置天地之位矣。
臣始悲天下之可悲,今天下亦悲臣之愚惑也袁宏《后汉纪》二十一,《后汉·刘陶传》,合录成篇。)
上书劾朱瑀 东汉 · 番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六
臣闻治国之要,得贤则安,失贤则危,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伊尹,不仁者远。
陛下即位之初,未能万机皇太后念在抚育,权时摄政,故中常侍苏康、管霸应时诛殄
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尚书令尹勋中官奸乱,考其党与,志清朝政。
华容侯朱瑀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作乱王室,撞蹋省达执夺玺绶,迫胁陛下,聚会群臣,离间骨肉母子之恩,遂诛尹勋等。
因共割裂城社,自相封赏。
父子兄弟被蒙尊荣,素所亲厚布在州郡,或登九列,或据三司
不惟禄重位尊之责,而苟营私门,皮剥小民,甚于狼虎。
多蓄财货,缮治第舍,连里竟巷。
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于天家。
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州郡牧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
故虫蝗为之生,夷寇为之起。
天意坟盈,积十馀年矣。
故频岁日食于上,地震于下,所以谴戒人主,欲令觉悟,诛锄无状。
高宗以雉雊之变,故获中兴之功。
近者神祇启悟陛下,发赫斯之怒,故王甫父子应时馘截,路人士女莫不称善,若除父母之雠。
诚怪陛下复忍孽臣之类,不悉殄灭。
昔秦信赵高,以危其国;
吴使刑人,身遘构其祸。
虞公抱宝牵马,鲁昭见逐乾侯,以不用宫之奇子、家驹以至灭辱。
等并在左右,陛下春秋富盛,以不忍之恩,赦夷族之罪,惧惑佞谄,以作不轨,奸谋一成,悔亦何及!
臣为郎十五年,皆耳目闻见,之所为,诚皇天所不复赦。
愿陛下留漏刻之听,裁省臣表,埽灭丑类,以答天怒。
考验,有不如言,愿受汤镬之诛,妻子并徙,以绝妄言之路袁宏《后汉纪》二十四,光和三年。又见《后汉·曹节传》)
肉刑议 东汉 · 孔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
古者敦庞,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简,一无过失。
百姓有罪,皆自取之。
末世陵迟,风化坏乱,政挠其俗,法害其教。
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
斫朝涉之胫,天下谓为无道。
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刖一人,是天下常有千八百也。
求俗休和,弗可得也。
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正。
夙沙乱齐,九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
不能止人遂为非也。
适足绝人还为善耳。
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
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南睢之骨立,卫武之《初筵》,陈汤之都赖,魏尚之守边,无所复施也。
汉开改恶之路,凡为此也。
故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者也(《后汉·孔融传》,又见《御览》六百四十九引《续汉书》,又袁宏《后汉纪》》三十,《晋书·刑法志》《艺文类聚》五十四,《通典》一百六十八。)
风俗通义佚文卷一 其八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六
秦相赵高指鹿为马束蒲为脯,二世不觉(《文选·西征赋》注)
袁绍豫州 东汉末 · 陈琳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二、文选卷四十四
左将军豫州刺史国相守。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夫非常者,故非常人所拟也。
曩者彊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灭,污辱至今,永为世鉴
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擅断万机,决事省禁,下凌上替,海内寒心。
于是绛侯朱虚兴兵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兴隆,光明显融。
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悹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
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
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故遂与同咨合谋,授以裨师,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至乃愚佻短略,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
幕府辄复分兵命锐,脩完补辑,表行东郡,领兖州刺史,被以虎文,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剋之报。
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
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众奔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
幕府无德于兖土之民,而有大造于也。
后会鸾驾反旆,群虏寇攻。
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使缮脩郊庙翊卫幼主。
便放志专行,胁迁当御省禁,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寮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
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网。
议郎赵产,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
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
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
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又特置发丘中郎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
加其细政苛惨,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兖豫有无聊之民,帝都有吁嗟之怨。
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为甚。
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加绪含容,冀可弥缝。
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桡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枭雄。
往者伐鼓北征公孙瓒,强寇桀逆,拒围一年。
因其未破,阴交书命,外助王师,内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
会其行人发露,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尔乃大军过荡西山,屠各左校,皆束手奉质,争为前登,犬羊残丑,消沦山谷。
于是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欲以螗螂之斧,禦隆车之隧。
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汎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
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
军吏士,其可战者自出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
其馀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扬之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雠敌。
回旆方徂,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方今汉室陵迟,纲维弛绝,圣朝无一介之辅,股肱无折冲之势,方畿之内,简练之臣,皆垂头拓翼,莫所凭恃。
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
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
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
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而给与,强寇弱主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
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
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
其得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
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
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
如律令
奏罢曹爽等典兵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
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
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
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
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
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
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
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
根据盘互,纵恣日甚。
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
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
臣虽朽迈,敢忘往言?
赵高极意,秦氏以灭;
吕、霍早断,汉祚永世
此乃陛下之大鉴,臣授命之时也。
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
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
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
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魏志·曹爽传》,又略见《晋书·宣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