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藉田赦书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门下。昔者受命为君。
体元立极。未有不谨于礼而能见教于人。
朕其庶乎有惭作者。方册存而可举。
旧章绝而复寻。自古所行。
无一而废。将以上乞灵于宗社。
下蒙福于黎元。朕兹精诚。
天实降鉴。今嗣岁初吉。
农事将起。礼有先于耕藉。
义缘奉于粢盛。是所严祗。
敢不敬事。故躬载耒耜。
亲率公卿。以先万姓。
遂终千亩。谓敦本之为小。
何布泽之更深。宜有顺于发生。
俾无偏于行惠。可大赦天下。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昧爽已前。大辟罪无轻重。
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咸赦除之。
其犯十恶死罪。不在赦限。
自馀死罪。特宜配流岭南远恶处。
官典犯赃本犯。至死贬与岭南远恶。
左降官至流者亦量贬与远。官典配诸军效力。
计赃至徒。仍不得却上。
天下诸州。损免处地税先矜放。
其非损免处。有贫乏未纳者。
并一切放免。京兆河南府秦州百姓。
有诸色勾徵。及逋悬欠负。
亦宜放免。其在官典及仓督等腹内者。
不在免限。天下色役。
爰及支用。节减。
并诸州贡赋。先令中书门下均融减省。
宜准前敕。速即条奏。
损免州税户钱未纳。并七等已上户租先未处分。
及五色资钱课未纳。灼然不辨者。
并放至蚕麦秋收已来赎纳。损免州逃兵健儿。
承前访捉不获。合取籍人充替。
自资送装送军。程期逼迫。
颇亦辛苦。并放至蚕麦已后发遣。
仍令所司预与军州计会。诸军征行人。
令州县存恤。其行人有父母年七十已上者。
本道采访使检责取实。牒报本军。
即放还本贯。军司据阙数。
募取健儿充替。行人及防丁有身亡者。
为造棺榇。递还本处。
诸州应发遣防丁。去本贯一千里已上。
比来除正课之外。给一丁充资。
多不济办。宜更量与资助。
两京城内今年所有诸杂夫役。并宜免放。
应须使役。以诸色钱和雇取充。
农桑是时。不得妨夺。
州县长官。倍加劝课。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𩻴寡茕独。
不能自存。量加优恤。
天下侍老。百岁已上版授上州刺史
九十中州刺史。七十已上上州司马
其九十以上。所由仍量给酒肉。
各令存问。亚献皇太子鸿赐物二千匹。
终献庆王潭赐物一千匹。邠王守礼等各赐物一千匹。
王浚已下各赐物三百匹。夹侍正衣进圭捧圭汝阳郡王淳等各赐物二百匹。
皇太子侍正衣等各赐物一百匹。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
自其翊赞。诚有忠益。
颁赏以序。等数须优。
宜与一子官。仍各赐物三百匹。
二王后各赐物一百匹。长公主公主各与一子官。
仍各赐物二百匹。嗣王郡主县主各赐物一百五十匹。
在京文武官见任及致仕。并诸色陪位官。
一品赐物八十匹。二品七十匹。
三品六十匹。四品五十匹。
五品四十匹。七品六品三十段。
八品九品二十段。节度使副大使三都留守京兆尹各一百匹。
大都督府长史诸道采访使各八十匹。诸赐物应两给者。
从一处给。其耕官及侍耕官。
各赐勋两转。丞相萧嵩与一子官。
仍赐物二百匹。摄九卿诸侯等各与一子出身。
仍各赐物一百五十匹。侍耕执牛官各赐物一百二十匹。
升坛行事官修礼仪官及刺史判官等。更赐一阶。
应入三品及五品官阶相当。减四考听入。
司徒信安郡王祎。礼仪官韦绦
既不叙阶。与一子官。
赐物二百匹。与一子出身。
赐物一百五十匹。其升坛及修礼仪两兼者。
从一加阶。应与一子官及出身者。
若无子。听回与周亲。
供奉及押阶不升坛。并坛下行事。
及助耕勒牛官。别敕差中书门下差定人等。
泛阶合入三品五品官阶至考未定者。待考定日听叙。
非待考者赐勋四转。未承别赐者各赐一等。
知顿使赐物一百匹。修坛场长官屯官撰玉册文官各赐物八十匹。
书玉册官赐物五十匹。管藉田县令赐物六十匹。
东京文武官朝集使外官充十道采访使。并判官诸道节度副大使
并诸方通表使诸敕使判官。新除五品已上官未赴任都城县令见陪位者。
三品以上转爵一级。四品已下进一阶。
皇亲诸亲及九庙子孙不入等陪位者。并外文武官九品已上。
各赐勋一转。诸蕃入朝及贺正蕃客应陪位者。
共赐物五十匹。节级分付。
南北衙行从宿卫宫者。及文武官押当有职掌。
并诸色杂职掌。并应耕公卿从官等。
各赐勋一转。万骑及飞骑见当上者。
各赐勋一转。其宿卫宫者
加赐物三段。仗内坊侍诸色行从人。
各赐物三段。彍骑番兵角弓手弩手官马主见当番。
及留帖人掌闲幕士驾士供膳习驭工人乐人见当上有职掌。并庶人应耕者。
各赐物三段。斋郎礼生赞者行事者。
并减两年劳。无劳可减者。
斋郎放出身。礼生赞者选口稍优与处分。
三卫七色见当番。并流外行署及蕃官见上有职掌者。
各转一勋。河南洛阳县陪位父老。
各赐物五段。近坛百姓。
各免今年杂差科。宗庙致享。
务在丰洁。礼经沿革。
必本人情。笾豆之荐。
或未能备物。服制之纪。
或有所未通。宜令礼官学士详议具奏。
朕自临天下。二纪于兹。
不敢荒宁。日加兢业。
而灾眚未弭。黎人未康。
若有由而然。则在予之责。
有能直言极谏者。具以状闻。
每渴贤良。无忘鉴寐。
顷虽虚伫。未副旁求。
其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
智勇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之举者。
五品已上清官将军都督刺史各举一人。孝悌力田。
乡闾推挹者。本州长官勘实。
有才堪应务者。各以名闻。
致仕官久历清资。始终称著。
年渐衰迈。情有可矜。
量与改职。依前致仕。
宗子中有才行著闻。比尚沈屈者。
宗正勘实奏闻。唐(此处隆字避元宗讳)元年两营立功官任。
折冲并改与郎将郎将改与中郎
其亡官失爵。量加收叙。
五岳四渎。名山大川。
及自古圣帝明王。忠臣良相。
并令所在长官以礼致祭。赦书有所未该者。
所司比类奏闻。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都城内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布告遐迩。
咸使知闻。主者施行。
庆王琮靖德太子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五
追终悼往。
谅著于国章。
考行易名。
匪私于天属。
司徒太原尹持节河东道诸军节度大使支度营田等使上柱国庆王琮
地居长嫡。
道茂中和。
爰在幼冲。
克光撝挹。
既著让贤之美。
愈闻礼乐之风。
加之彫琢文艺。
周旋礼乐。
固力行以近仁。
亦因心而为孝。
自析圭胙土。
藩翰式崇。
授钺分符。
权略斯远。
年方在壮。
未虞夭丧。
疾瘵不救。
悯惜良深。
宜循加赠之典。
式宠元储之位。
可赠靖德太子
应缘丧葬。
一事巳上。
宜并官供。
仍令太子少师韦绦充监护使。
京兆尹裴士淹充副。
谥让皇帝文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八
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十一月戊申朔二十五日壬申
皇帝若曰。
于戏。
古者崇德考行。
谥大名
饰终追远。
亦应徽册。
况乃元昆之戚。
天伦之重。
岂循常典者哉。
咨尔故太尉宁王宪
纯粹禀灵。
冲和成象。
孝友之性。
发乎天然。
仁义之道。
彰乎日用。
加以好学不倦。
乐善有闻。
休问掩于閒平。
清猷光于鲁卫。
实谓仪型邦家。
保乂藩维。
景命不融。
奄从薨逝。
兴言震动。
哀疚缠怀。
惟王地居元子
合膺主鬯。
昔朕上禀先训。
克清群凶。
遂固守撝谦。
恳让储副
然则深仁厚德。
茂行已表于生前。
宝位尊名。
盛礼宁忘于没后。
是用谥王为让皇帝
今遣使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副使太常卿韦绦持节礼册。
因心之感。
备物饰情。
瞻典策而哀深。
想棣华而望绝。
所冀幽穸。
嘉兹宠荣。
追册让皇帝故妃元氏为皇后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八
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十一月戊申朔二十五日壬申。皇帝若曰。
于戏。尊名备礼。
所以悲友于也。恩亲袭号。
所以申悼往也。让皇帝故妃元氏。
门承华烈。代袭清猷。
柔范夙著。徽音允穆。
自伉俪天人。能修壸训。
克茂诗箴之教。载修图史之文。
岂谓福善无徵。遽先殂逝。
天伦有感。追悼兼怀。
福贵从尊。事资饰赠。
有行梁苑。早膺藩幼(疑)之荣。
将祔寿原。允叶椒房之位。
是用册妃为恭皇后。今遣使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副使韦绦持节礼册。
章服式陈。典韦攸备。
永惟神格。嘉是哀荣。
加笾豆增服纪议 盛唐 · 杨仲昌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
伏奉去月二十七日敕。
太常卿韦绦奏称。
正月十八日恩赦节文。
笾豆之荐。
或未能备物。
服制之纪。
或有所未通。
宜令礼官学士详具奏。
令诸馨香之物。
甘旨新鲜肥浓之味。
陆海所产。
皆充祭用。
每座笾豆。
各加十二。
酒爵制度。
亦令广大者。
褊学固陋。
尝闻于师。
猥参廷议之末。
思答守官之用。
谨按礼曰。
夫祭不欲烦。
烦则黩。
亦不欲简。
简则怠。
又郑元云。
人生尚亵食。
鬼神则不然。
神农时虽有黍稷。
犹未有酒醴。
及后圣作为醴酪。
犹存元酒。
示不忘古。
春秋曰。
蘋蘩蕴藻之菜。
潢污行潦之水。
可羞于王公。
可荐于鬼神。
又曰。
大羹不致。
粢食不凿。
此明君人者。
有国奉先。
敬神严享。
岂肥浓以为尚。
将俭约以表诚。
则陆海之物。
鲜肥之类。
既乖礼文之情。
而变作者之法。
皆充祭用。
非所详也。
易曰。
樽酒簋贰。
用缶纳约自牖。
此明祭存简易。
不在繁奢。
所以一樽之酒。
二簋之奠。
为明祀也。
抑又闻之。
夫义以出礼。
礼以体政。
违则有紊。
是称不经。
荐肥浓则亵味有登。
加笾爵则事非师古。
与其别行新制。
宁如谨守旧章。
又汉家园陵。
八节上食。
自兹以降。
代行其典。
国初贞观之后。
礼法刊定。
今陵寝见有八节之奠。
兼朔望常食。
圣心追远。
每物加荐。
不敢黩于宗庙。
请施之于园陵。
愚忝主司
顾非知礼。
布之执事
惟裁择焉。
又外祖父母请加至大功九月
姨舅齐类加至小功五月
堂姨舅舅母并请加至袒免者。
谨按仪礼曰。
外亲皆缌。
又曰。
外祖父母以尊加。
从母以名加。
并为小功五月
其为舅缌。
郑文贞公魏徵已议同从母例。
加至小功五月讫。
今之所加。
岂异前旨。
文贞贤也。
孔圣也。
以贤改圣。
后学何从。
堂舅堂姨舅母并升为袒免。
则何以祖述礼经乎。
如以外祖父母加至大功。
则岂无加报于外孙乎。
如以外孙为报服大功。
则本宗庶孙。
何同等而相陵乎。
傥必如是。
深所不便。
窃恐内外乖序。
亲疏夺伦。
情之所沿。
何所不至。
理必然也。
子路有姊之丧而不除。
孔子问之。
子路对曰。
吾寡兄弟。
而不忍也。
子曰。
先王制礼。
行道之人。
皆不忍也。
子路闻而遂除之。
此则圣人因言以立训。
援事而抑情。
是明例也。
礼不云乎。
无轻议礼。
明其蟠于天地。
并彼日月。
贤者由之。
安敢小有损益也。
况乎丧服之纪。
先王大猷。
奉以周旋。
以匡人道。
一词宁措。
千载是遵。
涉于异端。
岂曰宏教。
伏望各依正礼
以厚儒风。
太常所请增加。
愚见以为不可。
谨议。
令嗣郑王希言分祭五岳敕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
敕。
岁之丰俭。
故系于常数。
天之感应。
实在于精诚。
顷者按以阴阳。
求之推步。
至于今岁。
不合有年。
朕乃齐心妙闻。
恳祈元德。
灵徵不远。
丕应用彰。
果获西成。
颇为善熟。
盖至道储祉。
惠于蒸人。
亦偫神叶赞。
锡以昭假。
宜令光禄卿郑王希言东岳
太子詹事许王瓘北岳
太常卿韦绦西岳
卫尉卿吴王祗南岳
宗正卿濮阳郡王彻祭北岳
所司即择日录奏。
其四渎及名山大川。
或远近不同。
各委所由郡长官
便择吉日致祭
务崇严洁。
以称朕怀。
宰相请不停千秋宴会表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一
臣等伏见太常卿韦绦奏称。京兆尹韩朝宗面承进止云。
若更不雨。即停千秋节者。
臣等伏以千秋令节。万寿良辰。
上以答皇天启圣之休。下以展苍生务农之望。
白帝。赛田神。
著在典式。久通诚感。
陛下以经旬不雨。忧人轸念。
有阻偫情。将停盛节。
勤恤之旨。被物以深。
而祈报之欢。于义难间。
况近城郊甸。虽以愆阳。
自馀郡县。频沾霈泽。
今自东京起居使魏方进至。臣等亲问方进云。
自陕以东。数日一雨。
秋稼滋茂。特异常年。
此则万庾可期。三农无害。
近郊之内。虽未沾霈。
率土之滨。已知丰衍。
太平令典。岂可阙如。
又数年以来。此礼频废。
臣子之地。献寿无因。
朝野之情。多欢莫展。
特希天鉴。俯畅人心。
加谥追尊改主重题议 唐 · 杨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臣等伏寻旧典。栗主升祔之后。
在礼无改造之文。亦无重加尊谥改题神主之例
求之旷古。夐无其文。
周加太王王季文王之谥。但以德合王周。
遂加王号。未闻改谥易主
且文物大备。礼法可称。
最在两汉。并无其事。
光武中兴都洛阳。遣大司马邓禹入关。
奉高祖以下十一帝后神主。祔洛阳宗庙。
盖神主不合新造故也。自魏晋迄于周隋。
虽代有放恣之君。亦有知礼讲学之士。
不闻加谥追尊。改主重题。
书之史策。可以覆视。
今议者惟引东晋重造郑太后神主事为證。伏以郑太后琅琊王妃。
薨后已祔琅琊邸庙。其后母以子贵。
将升祔太庙。贺循请重造新主。
改题皇后之号。备礼告祔。
当时用之。伏以诸侯庙主。
与天子庙主。长短不同。
若以王妃八寸之主。上配至极。
礼似不同。时谄神贪君之私。
用此谬礼。改造神主。
比量晋事。义绝非宜。
宣懿穆宗之后。实武宗之母。
母以子之贵。已祔别庙。
正为得礼。飨荐无亏。
今若从祀至尊。题主称为太后
因子正得其宜。今若别造新主。
题去太字。即是穆宗上仙之后。
臣下追致作殡之礼。渎乱正经。
实惊有识。臣当时并列朝行。
实知谬戾。以汉律擅论宗庙者。
以大不敬论。又其时无诏下议。
默塞不敢出言。今又欲重用东晋谬礼。
秽媟圣朝大典。猥蒙下问。
敢不尽言。臣谨按国朝前例。
甚有明文。武德元年五月
备法驾于长安通义里旧庙。奉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神主。
升祔太庙。既言于旧庙奉迎。
足明必奉旧主。其加谥追尊之礼
自古本无其事。自则天太后摄政之后累有之。
自此之后。数用其礼。
历检国史。并无改造重题之文。
若故事有之。无不书于简册。
臣等愚见。宜但告新谥于庙
而止其重题改造之文。开元初
太常卿韦绦高宗武后神主云天后圣帝武氏。奏请削去天后圣帝之号。
别题云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诏从之。
即不知其时削旧题耶。重造主耶。
亦不知用何代典礼。礼之疑者。
决在宸衷。以臣所见。
但以新谥宝册告陵庙。正得其宜。
改造重题。恐乖礼意。
诛李飞雄诫励天下诏太平兴国三年五月乙巳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宋大诏令集》卷一九○
朕奄有万邦,职兹教化,民之多辟,罪在朕躬。
近者秦州都巡检周承瑨等上言:四月二十六日秦州节度判官李若愚男飞雄,伪乘驿马至秦州清水县,矫称制缚周承赃、田仁朗刘文裕、王诜、梁崇赞、韦绦马知节等七人,将于秦州戮之,因创守宰反城中。
刘文裕觉其诈,遂共擒缚飞雄,按之,尽得其状。
所有李飞雄三族,已从别敕腰斩。
其父若愚失于庭训,成此野心,致孥戮之上延,使宗祀以无主,虽从诛殛,良切哀矜。
念中外臣庶之家,各有子弟,或自来有乖检慎,为乡党所知,虽加戒勖,曾不悛改者,并许本家尊长具姓名闻于州县,遣使锢送阙下,当配隶诸处。
敢有藏匿不以名闻者,异日丑状彰露,期功以上,悉以其罪罪之。
宜令有司,颁行天下。
请不行孙奭封禅议奏大中祥符元年九月 北宋 · 陈彭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宋会要辑稿》礼二二之六(第一册第八八五页)
伏见判太常礼院孙奭奏议封祀,白茅止用为藉。
臣谨按《周易》曰「藉用白茅」,《春秋左氏传》曰「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
郑玄注《周礼》云「以供祭之菹,亦以缩酒」。
此用,有为藉、缩酒二义也。
郑兴注《周礼》云「束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左氏传》云「束而灌之,以酒为缩」,郑玄注《周礼》云「缩酒,泲酒也」,又注《礼记》云「泲之以,缩去滓也」。
此则又有灌酒、泲酒二义也。
今详定仪注之初,孙奭亦言其义,但缘经典有此互文,事涉阙疑,理难臆断,是以仪注之内,两存为藉、缩酒之说。
以为宗庙之祭,有灌郁鬯之礼,故可束沃酒,学者不达此旨,又以流俗浇酹之仪,遂诸祠祭皆当束缩酒,甚为失所。
窃详《论语疏》云:「宗庙之祭,未杀牲,先酌郁鬯酒,灌地以求神」。
此则独言以郁鬯灌地,亦不指言用也。
若依郑玄之言,则为泲酒,若依郑兴杜预之言,则天地、宗庙俱渗酒也。
又《周礼》配天神祭祀用萧茅,左氏又言「包茅不入,王祭不供」,以祭言之,则通于天地、宗庙明矣。
郑兴杜预已有束沃酒之言,许氏《说文》又云「酹,啜祭也」。
此则酹酒之义,郑兴杜预、许氏当汉、晋之世已言之矣,安得谓之流俗哉?
然而封禅之礼,前史不备,开元之制,最为详悉。
按《玄宗实录》、《唐会要》并云,其时抚州三脊茅生,上封者言齐桓公将欲封禅,管夷吾江淮间三脊茅用以缩酒,乃可封禅。
宰臣奏云:「臣等博访贡沅江最胜,已牒岳州取讫。
今称抚州,望令且进六束,与沅江相比用之」。
此时宰臣张说源乾曜,刊撰官即徐坚韦绦康子元侯行果,并该详旧典,号曰硕儒,若封禅果无缩酒之义,当时岂无駮论?
既令取充用,足验于礼昭然。
伏以沃之文,既经典攸载;
酹酒之祭,又圣朝久行。
致爵方为成礼,窃恐寅恭之志未及于宸心,改作之讥益生于舆诵。
孙奭所奏,伏请不行。
唐开元礼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六、《杉溪居士集》卷一○、《南宋文范》卷四七
唐礼之载于成书者有三,其声明藻色,发越璀璨,完然为一王制,莫如开元。
盖自高祖受命,太宗以英睿之资实左右之。
祓除氛祲,廓清天步,芟繁夷颣,民乐息肩,因奠其室庐,燠而哺之,典章文物之盛,势未暇及。
贞观间,治隆化醇,海县谧如,乃益眷礼儒学,论讲宪章,诏房玄龄等增修礼文,成百三十八篇。
然大率仍隋之旧,厥制未备。
高宗显庆中,又命长孙无忌等重加纂集,颇附益之,至一百三十卷。
而义府、敬宗之徒,多希旨傅会,芜杂不典,当时固已嗤鄙之。
其后二礼兼行,凡牴牾不合者,有司临事参考,无复定制。
明皇励精图治,懋建丕烈,受报收功,中外禔福。
蒐裒阙逸,斧藻隆平,于是追复先王垂宪,效饬前作而是正之,兹其时矣。
开元十年,命韦绦礼仪使,实掌五礼。
十四年,王岩建言,请删去《礼记》旧文,而益以时所施行者。
帝重其事,下集贤院议之。
学士张说以为《礼记》不刊之书,不可改易;
贞观显庆礼宜加折衷,以为唐礼。
诏从其议,俾徐坚李锐等撰述。
其后萧嵩,复奏王仲丘撰定,为一百五十卷。
由是牲币之用,鼎俎之器,多寡丰杀之节,升降揖逊之仪,莫不完具矣。
考观昔之论治者,于礼乐则曰不相沿袭,此特指其迹耳,若其意,岂有今昔之殊?
顾制作当其时,论著得其人,断而必行有其志,则先王之盛岂难致哉!
自秦变古,所以善民心而出治道者扫地无馀。
汉之叔孙通始定绵蕞之仪,徒取论卑而易行。
故后世庸师陋儒,甘心于残编脱简之间,而时君世主往往视为阔疏,不以经意。
间欲有所设施,卒无所参订,因不复置议,安能作为大典,以传来世?
明皇独能远览治古,因时有为,招延该洽,俾加论著,取尊经之宏议,断而必行,用能新一代典礼,垂光无穷,顾不伟哉!
抑尝即其时而论之,贞观之治非不盛也,必待开元而后备者,犹大钧播物,坱圠无垠,机发轮运,一息不停,然寒暑之功,久而后著。
是以周之礼乐,至成王而庶事备,盖缉熙而增光之,理实有待。
唐之制作,何以异于是耶?
韩愈尝读《仪礼》,惜其不及进退揖逊于其间。
夫周室远矣,使出于开元时,其所愿欲,庶几获偿云。
讨论环卫官劄子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二三、《盘洲文集》卷四三、《宋史》卷三七三
臣等面奉玉音,讨论环卫事,今将《国史》、《会要》及事制参酌画一在前。
窃详本朝踵前代设环卫官太祖太宗朝,常以处将帅及降王之君臣,自后则多以皇族为之。
故《三朝国史》以为官存而事废。
熙宁中,曾令边将充摄;
天禧中,亦曾令内职兼摄,只是充补班列而已。
尝闻靖康初,以外戚正任官俸禄太优,令换环卫,继以俸薄为言,遂复仍旧。
虽兵火之后,旨挥不存,而《朱孝庄制词》可以考验。
仰惟陛下圣虑宏远,修饬戎备,欲择赳赳之臣置在左右,叩其智谋,观其技艺,以备将帅之选,甚盛举也。
臣等以谓国朝自有设官之名,不必远取唐制,太祖太宗故事盖可法则。
今若径行换授,则恐有减俸之患,欲乞只令如閤职兼带。
节度使刺史则带上将军,横行遥郡则带大将军正使则带将军副使则带中郎将,又以下则带左、右郎将,各分等次□□职钱,如得允当,所有官府吏属请给人从等事,乞令吏、户、兵部同共相度,以备采择。
一、唐制,十六卫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
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
将军各二人,从三品
掌宫禁宿卫之事。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掌判诸曹廪禄军团等事。
亲、勋、翊三卫凡五府,中郎将各一人,左、右郎将各一人,校尉各五人。
每校有旅帅二人,每旅有队正二十人。
武德贞观世重资荫,自二品至五品,子孙分补三卫
又有诸曹参军及司阶、中候、司戈、执戟,谓之四色官
一、检照国朝官制,有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凡十六卫。
各有上将军从三品
大将军正四品
将军,从四品
中郎将郎将长史等官。
按《三朝国史》云官存而事废。
蕃酋官旧有归德怀化大将军将军郎将司候、司阶、司戈,后又增保定清远、奉义归义广化之名。
将军以下,又有武宁安化、奉华、保顺之名,又有宁远安远保安保宁大将军怀德奉化将军,怀忠、武安郎将,保忠司候保和、保信、司阶,顺化、安德司戈,皆以蛮夷朝贡受官者充。
一、俸禄之制,上将军六十贯皇子则二百贯。)金吾大将军三十五贯,诸卫大将军二十五贯(皇亲则六十贯。)将军二十贯(皇亲则三十贯。)中郎将十三贯。
一、《中书备对》该载,宗室诸卫将军换武者,换诸司副使
绍兴法》该载,环卫官换赠□,诸卫上将军节度使遥郡团练使诸卫大将军遥郡刺史武义大夫诸卫将军武翼大夫武义郎
一、建隆元年,以登州团练使李万超右武卫大将军,前均州刺史潘文通为右骁卫将军,前□州刺史韩召为左领军卫将军
其后石守信张凝石曦焦继勋刘重进仇超白全绍翟美王晖、陈守习等,皆为诸卫将军,除授者不绝。
亦有除环卫官致仕及外任者,事具《实录》。
一、太平兴国二年四月安远军节度使向拱换左卫上将军,制词略曰:「王者念宗社之重,思将帅之贤,内外迭居,以均劳逸。
安远军节度使向拱等,事我先帝,时惟宝臣
入则参帷幄之谋,出则奉节旄之寄。
粤予冲人,肇承丕业,岂敢以藩镇之任重烦旧德也?
式罢藩宣之寄,俾升环列之荣。
、永德并可左卫上将军左骁卫上将军,廷逊可右骁卫上将军」。
先时张永德帅邓,张美帅沧,刘廷逊帅澶,至是皆罢节制归环卫
其后祁廷训韦绦、沈继法、周勋、苏诲等,除授亦不绝,但比太祖朝极少,事具《实录》。
一、天禧元年御史台言常朝武臣止一二人,或请告则绝班,欲乞增补。
诏以庄宅使慕容德琛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西京左藏库使孙正辞右领军卫将军崇仪使守节右屯卫将军,染院使韩景祐为右监门卫将军供备库使宋可言、郭仁浦为右千牛卫将军
一、嘉祐二年,以未有差遣诸司使大将军,月支食钱七贯,副使崇班将军,月支五贯,候有差遣别差,不得过二十人。
一、熙宁三年,诏今后南班有阙,差陕西河东替回曾有战功路分都监至知城、堡、寨、崇班已上充摄,如不足即于见在枢密院知州路分都监已上得替未有差遣人内差摄,事并具《会要》。
一、《中书备对》该载,元丰二年,十六卫大将军二百九十四员,将军一百六十二员,并系宗室。
一、绍兴十一年右金吾卫大将军孝庄观察使,制词曰:「仰惟渊圣皇帝即位之初,监于先王成宪,进读之臣有言,今之节度使,古之诸侯也。
近时庸人、孺子,或以恩倖得之。
于是凡外戚之居正任者,易畀环列侍卫之名。
虽号耆能,率遵明训,朕乘兴运,事异前朝,义有当然,眷非骫典。
右金吾卫大将军提举洪州玉隆观朱孝庄,乃钦成兄弟之子,靖康中宫之属。
谦恭毋怠,忠信自持,通练老成,见推四姓,恩厚于尔,匪曰予私。
尔纵毋言,朕志已定,其复廉车之秩,以为戚里之光。
汝州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