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裴中书光庭729年9月1日 唐 · 张说
五言绝句 押寒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凤池 鸡树
西掖恩华降,南宫命席阑。
讵知鸡树后,更接凤池欢。
后土赦书732年11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门下。
昔者巡狩所至。
柴瘗斯行。
盖取诚享。
以遵告类。
朕恭承祖宗之烈。
获主神祗之祀。
夙夜祗畏。
不敢荒宁。
故勒兵朔陲。
先展义于汾社。
回旆脽上。
遂有事于郊坛。
王者父事天。
母事地。
汉氏祈谷。
未始正名。
周礼降神。
乃为徼福而巳。
朕以天命之重。
子道为先。
惟兹精诚。
在乎敦孝。
庶蒙福于四海。
永康于兆人。
是以率由旧章。
敬恭明祀。
严配之诚既展。
奠献之礼又终。
且春秋之义。
大事在祀。
斋祭之福。
庶品维祺。
岂独在予。
而有斯庆。
可大赦天下。
开元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昧爽已前。
大辟罪已下。
罪无轻重。
已发觉未发觉。
已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
咸赦除之。
官人犯赃及有罪被推者。
本罪虽原。
不得更令却上。
仍别与处分。
自先天已来。
有杂犯流移人等。
并配隶人等。
各量移近处。
左降官未经量移。
及经量移未复本资者。
奏听进止。
天下遭损免州。
应损户成(诏令作减)一分已上者。
及供顿州。
无出今年地税。
如已徵纳。
听折来年地税。
逋租悬调。
贷粮种子。
欠负官物在百姓腹内者。
并宜放免。
其不损(一作免)
开元十七年巳前。
所有贷粮种子。
负欠官物在百姓腹内者。
亦宜准此。
诸州缘供顿所差贴助夫。
亦放其家今年地税。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诸州侍老。
百岁已上赐七石。
九十已上赐五石
八十已上赐三石
所由速付。
勿淹旬日。
太原潞州府侍老等。
先已加恩。
不在此例。
亚献皇太子鸿赐物二千匹。
终献庆王泽赐物一千匹。
邠王守礼宁王宪辥王业各赐物一千匹。
王浚已下各赐物三百匹。
侍正衣进圭捧圭汝阳郡王淳等各赐物三百匹。
皇太子侍正衣各赐物一百五十匹。
裴光庭萧嵩
弼亮朕躬。
宏益斯远。
本有优异。
何殊等夷。
加阶赐爵之外。
各与一子官。
无子者任与周亲。
仍各赐物三百匹。
二王后各赐物二百匹。
长公主各赐物三百匹。
嗣王郡主县主赐物二百匹。
行从文武官。
三品已上赐物八十匹。
四品五品赐物六十匹。
六品七品赐物四十匹。
八品九品赐物二十段。
升坛官三品已上特赐一阶。
四品已下各加一阶。
应入三品五品官阶相当。
不限考数听得入。
知顿使及判官修礼仪官撰玉册文官知顿御史加一阶。
修坛场州刺史及书册官各赐物一百匹。
其已有升坛职掌。
从头处分。
缘大礼有职掌官赐勋三转。
行从官首末不绝及陪位官各赐勋两转。
内外文武官。
三品以上赐爵一等
四品己下各加一阶。
致仕官三品已上赐物七十匹。
四品五品各五十匹。
行从蕃客鸿胪安置陪位见大礼者。
宜赐物五十匹。
节级分付。
南北衙应宿卫斋宫官。
左右厢知兵马虞候总管已下。
判官别奏兼孔目官等。
更加勋一转。
前资官选日稍优与处分。
白身人有资劳者。
简选之日优与处分。
无资荫者赐勋两转。
南北衙行从三卫飞骑万骑引驾细引及监门直长主帅黄衣长上
各赐勋两转。
仍各赐物五段。
两营弩(一作弓)手六番并行。
宜各赐勋两转。
物五段。
仍量折番役。
诸卫彍骑及兵角弓手官马主掌闲幕士驾士供膳士供膳主习驭工人乐人杂户官户白身有职掌人合行从人等。
各赐勋一转。
物三段。
斋郎既是见任官。
准坛上坛下有职掌官例处分。
执弹三卫礼生赞者。
各减二年劳。
无劳可减者。
选日稍优与处分。
流外行署从者各赐勋一转。
有职掌者各赐勋两转。
供顿州刺史同陪位官例。
始末专知顿。
官各与一中上考。
蒲州刺史宝鼎县官同升坛官处分。
管坛一乡百姓给复二年。
蒲州侍老等。
太原潞州例降一等处分。
武德初功臣
每有大庆。
必存追远。
业参运始。
义合赏延。
其子孙沈翳无在朝者。
宜令勘实。
即与一子官。
(此处隆字避玄宗讳)元年立功官等。
艰难之际。
诚效亦深。
言念其初。
岂忘终始。
其三品已上各赐一品官。
五品已上各赐紫金鱼袋
有亡没者优赠一官。
仍与一子官。
一子先得官者。
选日优与处分。
两京留守京兆河南尹大都督府长史诸军节度副大使
准行从官例处分。
诸方通表疏使人预见大礼。
准陪位官处分。
诸道战亡人家。
仰州县存恤。
不周济者。
量事赈给。
诸军健儿。
别敕行人。
各赐勋一转。
仍令所司速勘会团奏。
官写告身。
送付诸道行人。
或有身死被逃。
犹徵课役。
累及亲邻。
即宜审勘。
为其除削。
皇亲中有文武才用堪任使者
宗正具荐。
当与奖擢。
五岳四渎。
名山大川。
自古圣帝明王。
忠臣烈士辅相。
各令致祭。
务尽诚洁。
赦书有所不该者。
所司比类奏闻。
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
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
率土之内。
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天下。
咸使闻知。
主者施行。
裴光庭宏文馆大学士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三
政理鸿业。
宏之者大贤。
文儒盛美。
典之者茂德。
自非閒出。
孔挺生。
则无以翊赞经纶。
发挥图史者矣。
侍中兼吏部尚书裴光庭
忠公性与。
礼乐天资。
为社稷之臣。
总喉舌之任。
仪刑百辟。
则庶绩其凝。
藻镜九流。
则具瞻惟允。
进规献替。
明谟每竭。
绝编蠹。
成诵不忘。
固可以尚论之馀。
阐尊儒之义。
经纬庙堂之略。
论思秘馆之文。
佥曰尔谐。
期于予理。
往膺宠命。
克昭丕绩。
可充宏文馆大学士
馀如故。
裴光庭等贺雨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政教不修。则阴阳隔并。
精诚有感。则风雨顺时。
顷自暮春。爰涉初夏
甘泽未降。农务是忧。
所以亲结坛场。用伸祈祷。
岂神聪意达。而应不逾时。
斯实上元昭鉴之深。亦是卿等燮理之效。
宜加勉励。以答灵心。
裴光庭贺雨手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爰自今春。时雨愆序。
切忧农务。无忘寝兴。
陕雒两郊。巳闻流霔。
而咸京近县。尚未沾霈。
悯禾黍以疚怀。仰云汉而翘首。
投龙致祭。亲祷灵池
誓移咎于薄躬。庶垂祐于黎献。
神道昭著。鉴此虔诚。
甘泽应期。嘉生遂性。
亦是卿等同心燮理。勠力谋猷。
上下咸和。致兹休应。
丰年可望。庆慰良深。
麟凤飞翔。未为瑞也。
放诸军兵募更番洗沐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边鄙未清。尚须式遏。
既加镇守。遂劳力役。
宵衣旰食。务在安人
求瘼恤隐。宜从要。
如闻诸军兵募。处置多乖。
年满之日。逃亡甚众。
自今巳后。各委本道节度使兵部侍郎裴光庭检校
年终类会文奏。使健儿长镇。
何以克堪。可分为五番。
每一年放一番洗沐。远取先年人为第一番。
周而复始。每五年共酬勋五转。
裴光庭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朕虔守宗祧。祗膺历数。
夙夜兢惕。惧不克胜。
求贤臣而委之谋猷。延学者而咨其博洽
用扶不逮。雅致咸和。
既内平而外成。且刑清而讼息。
端拱多暇。留意典坟。
以为道者元妙之宗。德为教化之本。
讲讽微旨。稽详秘文。
庶无为而政成。不宰而物应。
岂敢比德。论功者哉。
然必先正其心。深思逮于遐迩。
务惟齐俗。亦欲申于兆庶。
必若同归清净。共守元默。
所陈编示。良用多惭。
裴光庭等表贺幽州执奚寿斤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奚寿斤往因胁从。遂同逆命。
俘虏而至。罪则难容。
收其悔过之心。免其殊死之责。
推诚待物。果获忠臣。
此皆卿等辅翊之所致。岂朕薄德之能感。
书之册。以示将来。
当斯美名。良用惭惕。
裴光庭请修续春秋手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太上立德。
其次立言。
所以稽象纬而垂训诫也。
卿博古知今。
通才达识。
处弼谐之任。
则忠谠日闻。
综坟籍之司。
则文儒道长。
今欲正人伦而美教化。
因旧史而作春秋。
之纰缪。
继经传之褒贬。
著述之美。
当如斯焉。
将以先朝。
取朕裁定。
虽宪章前烈。
而事业相悬。
卿且就功。
随了续进。
裴光庭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元元之教。家国是资。
匪为先宗。贵申道本。
所以首岁元日。因行春令。
清净之政。期诸相国乎。
为官择才。可以先淳素也。
张九龄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六
太师光庭
尝为重任。
徇忠节。
忽随化往。
空存遗事。
其子屡陈诚到。
请朕作碑。
机务之繁。
是则未暇。
朝廷词伯。
故以属卿。
彼之行能。
卿之述作。
宛其鸿裁。
因兹不朽耳。
侍中裴光庭等上尊号表批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七
卿等思致君。欲加号圣文。
内省虚怀。安敢当此。
太宗睿宗。皆有圣谟。
纂承祖号。安敢同称。
幸体朕怀。宜断来表。
屯留薛仅善政碑 唐 · 徐季鸰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开元二十年
有敕将幸太原
重巡潞藩。
上顾谓侍中裴光庭
先择才能。
俾宿储供。
公以左拾遗膺是选也。
潞州八邑。
属时不稔。
上下克办。
实多宏益。
朝廷称之。
公名仅。
字冲用
御史大夫广汉之后。
以儒术学业。
遂登三公
直言谏诤。
退官终宠。
其后自沛居河。
代有丕烈。
公七代祖辨。
后魏侍中汾阴武侯
六代祖谦。
中书令涪陵元公。
英武忠肃
魏书有传。
曾祖范。
隋本州州都。
皇朝硖州刺史
文度
曹州刺史
元俭
溧阳鄞二县令光州司马
并政理清白。
见重于时。
公受天正性。
承家具美。
敦庞重朴。
负经济大才。
优闲江海。
紫薇令姚公黄门监卢公特奏有学有文。
身材拔萃。
起家授洪洞
刺史萧瑗许以公辅之器。
羽林大将军杨敬述持节河西
以才略奏请充管记
秩满。
江阳丞。
长史王易从李朝隐以公清正直。
江阳江都海陵县令
中丞宇文融殿中侍御史咸廙业并引为判官
状称滑吏畏威而破胆。
偫萌饮惠以息肩。
奏才学惟高。
公清特立。
公操斧则伐。
拂钟无声。
淮海之间。
义风一变。
会有制命举才高未达沈迹下寮宏词博识至公从正者。
上御紫宸殿
亲试亲考。
入拜献替之司。
正议鲠词。
多所献纳。
御史大夫李朝隐屡有推荐。
竟无升擢。
及公之出宰也。
以擅美对扬。
推能抚字。
风俗。
且辞掖垣
议者为屈。
公无愠色。
躬亲庶务。
朝夕勤劳。
寒者衣之。
饥者食之。
二十一年
人尤困馁。
公输出私米。
兼赈官粮。
徙死得生。
百馀万计。
敕使少保兖公深加器异。
当朝谈奖。
狼暴出境。
鹿驯于邑
广开邮闬大创廒仓。
南填巨坑。
北防深水。
太原尹王公以殊政奏。
长史李植以异能上。
七年在任。
无风雨霜雹水旱虫蝗之害。
长史李公又考其孤清耿介。
冰碧在怀。
乃居高平山业。
公与秘书监贺知章中书侍郎严挺之虞部郎中褚光为尘外之交。
严称云。
难进易退。
翱翔宇宙之间。
廓然不可得而见。
褚每云。
暗与道合。
神超造化。
贺之篇翰。
往来精密。
公每读古史。
及闻时说。
有一仁一义一忠一孝者。
未尝不慷慨涕泣。
绝薰腥。
救穷急。
傲然独得。
情智耿然。
君子称之。
飘飘云霄之气。
磊磊栋梁之骨。
方将出地络以遐迈。
超天衢而高视。
十七乡父老崔亮臣郭全璧等五百馀人。
式刊善政。
季鸰作颂。
传于终古。
词曰。
我公兮。
肃英徽。
粹河汾。
穆崇闱。
我公兮。
深厥政。
稽邦典。
活人命。
我公兮。
豁虚受。
洞偫友。
垂大久。
改谥侍中裴光庭忠献论 盛唐 · 韦述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
春秋之义。
诸侯死王事。
葬之加一等。
盖嘉其有功也。
而不及其赏也。
爰至汉魏
则禭之即受。
宠被窀穸。
唯德是褒。
岂虚受也。
近代以来。
宠赠无纪。
或以职位崇显。
一切优锡。
或以子孙荣贵。
恩例无加。
贤愚虚实。
为一贯矣。
裴光庭以守法之吏。
骤登相位。
践我机衡。
岂不多愧。
赠以师范。
何其滥欤。
张燕公扶翊之勋。
居讲讽之旧。
秩跻九命。
官历二端。
议者犹谓赠之过当。
光庭去斯犹远。
何妄窃之甚哉。
盖名器假人。
昔贤之所惋也。
张侍郎起居表804年7月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六 创作地点:甘肃省兰州市薄寒山
臣某言。
孟秋犹热。
伏惟圣躬万福。
臣以去月二十一日到薄安山
见蕃胡尚绮里徐等。
同令盈珍等却回奏事。
令臣取今月发赴衙帐者。
伏惟圣德柔远。
皇明烛幽。
蕃情大欢。
酋帅知感。
虔奉朝旨。
宾礼使臣
迎劳肃躬。
馈饩丰洁。
益知向化。
弥表革心。
臣恭备单车。
不胜庆忭。
严程方始。
绝域未穷。
白日在天。
瞻仰如近。
青蒲之地。
伏奏犹赊。
感恋彷徨。
罔知攸措。
无任犬马屏营之至。
谨因中使第五忠宪附表起居以闻。
吏部过官语侍中裴光庭主事阎麟之为腹心,耑主吏部过官,每麟之裁定,光庭随口下笔,时人语曰。) 唐 · 不详
 押有韵
麟之口,光庭手。
唐裴光庭碑跋1064年3月20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九、《集古录》卷六、《六一题跋》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裴光庭碑》,张九龄撰,玄宗御书。
按《唐书》列传云,光庭素与萧嵩不平,及卒,博士孙琬希意,以其用循资格,非奖劝之谊。
谥曰克平
帝闻,特赐谥曰忠宪
今碑及题额皆为忠献
传云撰《瑶山往则》,而碑云「往记」。
光庭开元二十一年薨,二十四年建此碑,玄宗自书,不应误,皆当以碑为是。
治平元年三月二十日书。
资格 北宋 · 孙洙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九、《皇朝文鉴》卷一○三、《群书考索》续集卷三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五、《经济类编》卷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九六、《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卷一九
三代而下,选举之法何纷纷乎!
其法始得者,终必失也。
孝廉之始得也,人务本行也;
其终失也,计口缪举也。
辟署之始得也,人乐自修也;
其终失也,流竞成俗也。
限年之始得也,惇德养器也;
其终失也,少成不贵也。
九品之始得也,家举人兴也;
其终失也,爱憎在吏也。
清议之始得也,名实相尚也;
其终失也,浮伪相沮也。
铨选之始得也,权不外假也;
其终失也,美恶同流也。
孝廉失之缪,辟举失之诡,限年失之同,九品失之伪,清议失之激,铨选失之杂。
是六者之法,皆足以救一时,而不足以通百世也,故始终而各有得失焉。
今始终一切皆失者,其国家资格之法乎!
臣请言其弊。
今贤材之伏于下者,资格阂之也;
职业之废于官者,资格牵之也;
士之寡廉鲜耻者,争于资格也;
民之困于虐政暴吏者,资格之人众也。
万事之所以玩弊,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颓烂决溃而不之救者,皆资格之失也。
惟天之生大贤大德也,非以私厚其人,将使之辅生民之治者也。
惟人之有大材大智者,非以独乐其身,将以振生民之穷者也。
今小人累日而取贵仕,君子侧身而困卑位,贤者戴不肖于上,而愚者役智者于下。
爵不考德,禄不授能,故曰贤材之伏于下者,资格阂之也。
才足以堪其任,小拘岁月而妨之矣;
力不足以称其位,增累考级而得之矣。
所得非所求也,所求非所任也。
位不度才,功不索实,故曰职业之废于官者,资格牵之也。
今夫计岁阀而争年劳者,日夜相斗也。
有司躐一名,差一级,则摄衣而群争愬矣,其甚者或怀黄敕而置于丞相之前也,其行义去市贾者亡几耳。
故曰士之寡廉鲜耻者,争于资格也。
来而暴一邑,既岁满矣,又去而虐一州也。
非以赃败,至死不黜。
虎吏劘牙而食于民,贤者郁死于岩穴,而赤子不得爱其父母也。
故曰民之困于虐政暴吏者,资格之人众也。
夫资格之法起于后魏崔亮,而复行之于唐之裴光庭,是二子者,其当世固已罪之,不待后世之讥矣。
然而行之前世不过数十年者也,后得称职者矫而更之,故其患不大。
今资格之弊,流漫根结,踵为常法,方且世世而遵行之矣。
往者不知非,来者不知矫,故曰万事玩弊,百吏废弛,法制颓烂决溃而不之救也。
虽然,不无小利也、小便也。
利之者憃愚而废滞者也,便之者耋老而庸昏者也,而于天下国家焉,则大失也,大害也。
然而提选部者,亦以是法为简而易守也。
百品千群,不复铨叙人物而综覈功实,一吏在前,勘簿呼名而授之矣。
坐庙堂者,亦以是法为要而易行也。
大官大职,列籍按氏,差第日月,遝然而登之矣。
下相冒,而贤材愈远,可为太息也!
为今之急,诚宜大蠲弊法,简拔异能,爵以功为先后,禄用才为序次,无以积勤累劳者为高叙,无以深资久考者为优选。
智愚以别,善否陈前,而万事不治、庶功不熙者,臣愚未尝闻也。
唐玄宗宪宗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栾城后集》卷一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六
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
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
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
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齐桓公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首。
管仲死,用竖刁易牙,身死不得葬,五公子争立,伯业随毁。
盖中人可以上下,此三君者,皆中主耳。
方其起于忧患厄困之中,知贤人之可任以排难,则勉强而从之,然非其所安也。
及其祸难既平,国家无事,则其心之所安者佚乐,所悦者谀佞也,故祸发皆不旋踵,若合符节。
太宗既平天下,始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终用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
帝亦恭俭节用,去冗官,节浮费,内无宫掖侈靡之奉,旁无近幸赐予之失,贞观之治斯已过半矣!
治书御史权万纪尝言:「宣、饶部中鉴山治银,岁可取数百万缗,以佐国用」。
帝怒骂曰:「吾所乏忠言嘉谟,有益于民者耳。
汝为御史,不能进贤退不肖,而訹吾以利,岂谓我汉桓、灵耶」?
斥去不用。
于是士莫敢以利言者。
故房、杜诸人得效其忠力,以致贞观之盛。
玄宗,初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后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
宪宗,初用杜黄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绛,后用韦贯之崔群
虽未足以方驾房、杜,然皆一时名臣也,故开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几于贞观。
玄宗方用宋璟,而宇文融以括田幸,遽至宰相,后虽以公议罢去,而思之不已。
宰相曰:「公等暴恶,朕已罪之矣。
然国用不足,将奈何」?
裴光庭等不能答。
既死,而言利者争进。
韦坚杨慎矜王鉷日以益甚,至杨国忠而聚歛极矣!
故天宝之乱,海内分裂,不可复合。
宪宗方平淮蔡,裴度未及还朝,而程异皇甫镈皆以利进。
三上书,极论不可。
帝以天下略平,欲台池宫观以自娱乐,揣知其意,数贡羡财以顺所欲。
卒逐去,而皆相。
不三年而祸发于宦官
玄宗在位岁久,聚歛之害遍于天下,故天下遂分。
宪宗之世其害未究,故祸止于其身。
然方镇之强,宦官之横,遂与唐相终始。
可不哀哉!
呜呼,太宗之恭俭,所忍无几耳,而福至于不可胜尽;
玄、宪之淫佚,所获无几耳,而祸至于不可胜言。
而世主终莫之悟,覆车相寻,不绝于世,盖未之思欤!
迂论五 其三 论忠智之臣仁明之主1127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惟忠智之臣为能察事之利害,毕陈于其君而无隐情;
惟仁明之主为能以不用其臣之言,因事悔悟而追思之。
唐太宗以兵定天下,虽已治,不忘经略四夷,而魏郑公常谏止之。
每侍宴,奏《破阵》、《武德舞》,则俛首不顾;
至《庆善乐》,则谛玩无斁,以讽切帝。
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绩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
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恩礼有加。
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张九龄裴光庭曰:「乱幽州必此人也」。
及讨奚、契丹,败张守圭,执如京师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因事诛之,以绝后患」。
明皇曰:「卿无以王衍石勒而害忠良」。
卒不用。
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若太宗、明皇,可谓仁明之主矣。
至暗忍者则不然。
褚遂良既得罪,韩瑗言于高宗曰:「遂良受顾命,一德无二,向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哉?
被迁以来,再罹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
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其悖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
卒不从。
而至于许敬宗李义府之徒,则绸缪恩顾而不衰。
李泌尝对德宗论卢杞曰:「杨炎之罪不至死,挤陷之,而相关播」。
帝曰:「卿言诚有之,然杨炎视朕如三尺童子,有所论奏,可则退,不许则辞官,非特恶之也」。
方艰难时,视陆贽如左右手;
既事平,遭谗谤,帝追仇尽言逐之,犹弃梗然。
卢杞裴延龄辈,则宠任盘固,既去犹思之不已。
呜呼,其去太宗、明皇,不亦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