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付法颂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吾本来唐国(《景德传灯录》作「兹土」),传教(《景德传灯录》作「法」)救迷情。
一花五叶,结果自然成(《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其七 南梁 · 菩提达摩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起自求无(《天圣广灯录》作「不」)(有一沙弥,年十四,名道信,来礼拜问:「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脱法门。」故言求无碍。),师传我没绳(师者,三祖也。我没绳者,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
路上逢僧礼(路上者,道也。礼者,信也。四祖大师名道信。),脚下六枝分(脚下者,门下也。四祖下横出一宗,六枝者,牛头融禅师六祖。)
其九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天圣广灯录》作「奉」)物何曾捧(捧者,惠字。),言勤又不勤(勤者,能也。六祖名能。)
唯书四句偈(唯书四句偈者,神秀和尚呈四句偈,□能和尚亦呈四句偈,故言四句偈。),将(《天圣广灯录》作「为」)对瑞田人(瑞田人者,神秀和尚南阳嘉禾县瑞田人。)
其十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真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心里能藏事(能藏者怀,则怀信也。),说向汉江(说向者,说法也。汉江滨者,马大师汉州人也。马大师求佛心印,让和尚说向道一也。)
湖波探水月(湖波者,曹溪也。探水月者,得也。让大师六祖身边得传心印。),将照二三人(二三者,六。让大师传法弟子六人,言六人者,一道一得心,二智远得眼,三常浩得眉,四神照得鼻,五坦然得耳,六严峻得耳,是为六人也。)
其十二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艮地生玄旨(艮地者,东北也。神秀和尚从五祖下传一枝法,在北自为立宗旨也。),通尊媚亦尊(通尊者谥号大通禅师也。媚者,秀也。亦尊者,三帝所尊敬,故亦尊也。)
比肩三九(《天圣广灯录》作「吼」)(比肩者,同学也。三九族者,十二人也。秀大师同学十二人。),足下一有分(从秀和尚足下,各分宗旨,南北有异。)
其十三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灵集愧天恩(灵者,神。集者,会也。愧者,也。天恩者,泽也。神会大师洛京荷泽寺。),生□二六人(生□者,师资也。二六者,会大师弟子十二人也。)
法中无气味(法中者,佛法也。会大师传佛知见,甚深法也。无气味者,缘北宗秀大师弟子普寂,于京盛行,通其经教。当此之时,曹溪宗旨,于彼未盛行,故言无气味也。),石上有功勋(石上者,秀大师弟子,磨却南宗碑,神秀欲为六代,何其天之不从,乃得会大师重立实录,故有功勋。)
其十四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覃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本是大虫印宗法师本是小乘,喻如大虫,不是师子。),回(《天圣广灯录》作「翻」)成师子谈(回者,传也。回小作大,印宗法师六祖便悟上乘,是成师子吼。)
官家封马岭(封者,印也。马岭者,宗也。印宗曾为讲经法师也。),同详三十三(同详者,同学也。六祖弟子祥岑等三十三人,祥禅师住于峡山。)
天台设斋愿文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菩萨戒弟子皇太子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三世,法佛报佛应佛,法身应身化身。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法常故,诸佛亦
常法常比丘
世间皆空,而实不空;
诸佛妙有,而实不有。
不有而有,不空而空,至寂恬然,始名至乐。
凡情弊报,皆生极苦。
迷之者则生盲皓首,得之者则罔像玄珠。
弟子幸凭胜缘,微因宿种,方便智度,生在佛家。
至尊皇后慈仁胎教,有八王子日月灯明之恩,十六沙弥大通智胜之勖。
加以昔莅淮海,钦尚释门,先师天台智者顗禅师,膺请江都,授菩萨戒,由是开悟,归凭有在。
梦楹托讽,梁木先颓,合掌安禅,端坐示灭,于今数载,俨然若思。
适现仪形,续放光焰,弹指之声,震于龛室。
僧使报述,遐迩耸踊
皆由佛法僧力,感应相关,汲引含灵,故现斯瑞。
肃奉明诏,暂辍监国,巡慰淮海,衔吁毗黎,思报佛恩,少酬师道。
以今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谨遣员外散骑侍郎通事舍人张乾威,到天台山寺,敬设蔬饭。
虽调八水,多惭百味。
庶同纯陀之末供,有如净名之遥请,色香细软,遍满十方。
欢喜甘餐,宁唯百亿。
天仙龙神,并希云布;
任持世界,尽望星罗。
智者之分身,纳师资之摄受。
经称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愿消甘露,咸济苦海,应变秽土,通同净国。
天覆地载,长转金轮,七庙六宗,永安玉座,本支百世,绍隆万纪。
男女缁素,皆染大乘;
水陆空行,咸知佛性。
须弥入于芥子,未足成难;
食顷犹如巨劫,曷以为怪?
井蛙不识江海,蚊睫安知鹏翼。
以我今忏,并乞冰消;
以我今诚,皆入愿海。
发菩提心,遍在诸物。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以无所得,即菩提心。
无所得即是得无所得。
稽首归命,十方三宝(同上)
初唐 · 神秀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嘉庆广东通志》三二八《释老传》引《指月录》)
按:五祖弘忍一日会众传法弟子,神秀呈偈出于壁间。
其二 初唐 · 慧能
 押灰韵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敦煌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按:《全唐诗续补遗》卷二收惠能偈一首,原出于法海本《坛经》,与敦煌本异,今重录。)
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700年 初唐 · 宋之问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僧某等言。某闻住持真教。
先凭帝力。导诱将来。
远属能者。伏见月日敕。
遣使迎玉泉寺僧道。陛下载宏佛事。
梦寐斯人。语程指期。
朝夕诣阙。此僧契无生至理。
东山妙法。开室岩居。
年过九十。形彩日茂。
宏益愈深。两京学徒。
偫方信士。不远千里。
同赴五门。衣钹鱼颉于草堂。
庵庐雁行于邱阜。云集雾委。
虚往实归。隐三楚之穷林。
继一佛而扬化。栖山好远。
久在荆南。与国有缘。
今还豫北。九江道俗。
恋之如父母。三河士女。
仰之犹山岳。谓宜缁徒野宿。
法事郊迎。若使轻来赴都。
遐迩失望。威仪俗尚。
所忘。崇敬异人。
和众之愿。倘得焚香以遵法王
散花而入道场。则四部衔恩。
万人生喜。无任恳款之至。
谨诣阙奉表。请与都城徒众将法事往龙门迎道以闻。
轻触天威。伏深战越。
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715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撰夫总四大者。成乎身矣。立万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虚哉。即身见空。始同妙用。心非实也。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名数入焉妙本乖。言说出焉真宗隐。故如来有意传要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受佛身。谁其宏之。实大通禅师其人也。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漏。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元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閒之世。企闻蕲州忍禅师。禅门之法允也。自菩提达磨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宏。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乃不远遐阻。翻飞谒诣。虚受与沃心悬会。高悟与真乘同彻。尽捐妄识。湛见本心。住寂灭境。行无是处。有师而成。即燃灯佛所。无依而说。是空王法门。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藉草。吾将老焉。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后进得以拂三有。超四禅。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过也。尔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持奉楞伽。近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混处都邑。婉其秘旨。每帝王分座。后临席。鹓鹭四匝。龙象三绕。时炽炭待矿。故对默而心降。时诊饥投味。故告约而义领。一雨溥沾于众缘。万籁各吹于本分。非夫安住无畏。应变无方者。孰能焉尔乎。圣敬日崇。朝恩代积。当阳和会之所。置寺曰度门。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报恩。轼闾名乡。表德非拟。局厌諠辇。长怀虚壑。累乞还山。既听中驻久矣。衰惫无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遗力谢。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趺坐。泊如化灭。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至是年丙午复终于此寺。盖僧腊八十矣。生于隋末。百有馀岁。未尝自言。故人莫审其数也。三界火心。四部冰背。榱崩梁坏。雷动雨泣。凡诸宝身。生是金口。故其丧也。如执亲焉。诏使吊哀。侯王归赗。三月二日。册谥大通。展饰终之义。礼也。时厥五日。假安阙塞。缓及葬之期。怀也。宸驾临诀至午桥。王公悲送至伊水。羽仪陈设至山龛。仲秋既望。还诏乃下。帝诺先许。冥遂宿心。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是日。天子出龙门泫金衬。登高停跸。目尽回舆。自伊及江。扶道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维十月哉生魄明。即旧居后冈安神起塔。国钱严饰。赐逾百万。巨钟是先帝所铸。偫经是后皇所锡。金榜御题。华幡内造。塔寺尊重。远称标绝。初禅师形解东洛。相见南荆。白雾积晦于禅山。素莲寄生于坐树。则双林变色。泗水逆流。至人违代。同符异感。百日卒哭也。在龙华寺设大会。八千人度二七人。二祥练缟也。咸就西明道场。数如前会。万回菩萨乞施后宫。宝衣盈箱。珍价敌国。亲举宠费。侑供巡香。其广福博因。存没如此。日月逾迈。荣落相推。于戏。法子永恋宗极。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迟开。石城之叹也不孤。庐山之碑焉可作。窃比夫子贡之论夫子也。生于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饮于江海。不知江海之广深。强名无迹。以慰其心。铭曰。
额珠内隐,匪指莫效。
心镜外尘,匪磨莫照。
海藏安静,风识牵乐。
不入度门,孰探元要。
倬哉禅伯,独立天下。
功收密诣,解却名假。
诣无所得,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现于悟者。
无量善众,为父为师。
露清热恼,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万寿无期。
柰何过隙,一朝去之。
嗟我门人,忧心断续。
进忆瞻仰,退思付嘱。
尽不离定,空非灭觉。
念兹在兹,敢告无学。
谢赐御书大通禅师碑额状721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内侍尹凤翔宣示御书大通禅师碑额六字。
画起平云。
点蹲芒玉。
戈矛攒倚。
鸾鹤交飞。
神功发于至想。
思成于元德。
实谓天龙捧持。
虚空称赞。
逝者如在。
荐福知归。
臣栖志禅门。
撰碑灵塔。
幸遇圣情崇道。
御书假贷。
刻星辰于嘉石
烂日月于封邱
感极悲生。
恩深无荅。
臣无任望外殊泽之至。
大智禅师碑铭 唐 · 严挺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
夫圣人以仁德育物者。则醴泉潜应而涌。嘉禾不播而植。神功以不宰宁运者。则元宗会境而立。正法由因而备。然则有灵允荅。爰九畴而式叙。无为克成。超万象而宏济。暨今上文明。大开净业。溥福利真慈之泽。辟权智众善之门。精求觉藏。汲引僧宝。往必与亲。念则随应。张皇通达之路。腾演元亨之衢者。其惟我大智禅师乎。禅师讳义福上党铜鞮人也。俗姓姜氏。系本于齐。官因于潞。载鸿休于邦牒。践贞轨于家范。曾祖雁门。大父烈考。并栖尚衡门。禅师始能言已见聪哲。稍有识便离贪取。先慈矜异。遗训出家。年甫十五。游于卫。观艺于邺。虽在白衣。已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始为邺卫之松矣。乃远迹寻诣。探极冥搜。至汝南中流山灵泉寺。读法华维摩等经。勤力不倦。时月遍诵。略无所遗。后于夜分。端唱经偈。忽闻庭际若风雨声。视之。乃空中落舍利数百粒。又于都福先寺师事朏法师。广习大乘经论。区析理义。多所通括。以为未臻元极。深求典奥。时嵩岳大师法如。演不思议要用。特生信重。夕惕不遑。既至而如公迁谢。怅然悲愤。追践经行者久之。载初岁。遂落发。具戒律。行贞苦。自尔分卫。一食而已。闻荆州玉泉道场大通禅师以禅惠兼化。加刻意誓行。苦身励节。将投胜缘。则席不暇暖。愿依慈救。故游不滞方。既谒大师。率呈操业。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大师乃应根会识。垢散恼除。既而摄念虑。栖榛林。练五门。入七净。毁誉不关于视听。荣辱岂系于人我。或处雪霜。衣食罄匮。未尝见于颜色。有厌苦之容。积年钻求。确然大悟。造微而内外无寄。适用而威仪不舍。大师乃授以空藏。印以总持。周旋十年。不失一念。虽大法未备。其超步之迹。固以远矣。后大师应召至东都天宫寺现疾。因广明有身之患。惟禅师亲在左右。密有传付。人莫能知。后圣僧万回见禅师。谓众人曰。宏通正法。必此人也。神龙岁。自嵩山岳寺为偫公所请。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栖置法堂。滨际林水。外示离俗。内得安神。宴居寥廓廿年所。时有息心贞信之士。抗迹隐沦之辈。虽负才藉贵。鸿名硕德。皆割弃爱欲。洗心清净。斋庄肃敬。供施无方。或请发菩提。或参扣禅契。有好慕而求进修者。有厌苦而求利益者。莫不恳誓专一。披露尘恼。禅师由是开演先师之业。懋宣至圣之教。语则无像。应不以情。规济方圆。各以其器。陶津缘性。必诣其实。广燎明哲之灯。洞鉴昏沈之路。心无所伏。故物无不伏。功不自已。乃功无不成。迷识者以悟日新。爱形者由化能革。不远千里。曾未旬时。腾凑道场。延袤山谷。所谓旃檀移植。异类同薰。摩尼曜。众珍自积。其若是乎。如来以四谛法济三乘众生。以八正道示一切迷惑。其或继之者善。成之者性。非夫行可与真静齐致。道可与法身同体者。固难议于斯。开元十年长安道请禅师京城慈恩寺十三年。皇帝东巡河洛。特令赴都。居福先寺。十五年。放还京师。廿一年。恩旨入都。至南龙兴寺。曰。此人境之静也。遂留憩焉。沙门四辈。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其因环里市绝荤茹而归向者。不可胜计。廿三年秋八月。始现衰疾。闭关晦养。不接人事。诫诸门徒曰。吾闻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已非由人。当自勤力。以济神用。众以为付属之萌也。明年夏五月。加疾减膳。廿四日申酉之閒。有白虹十馀道。通亘辉映。久而不灭。廿五日际晚。摄念开颜。谓近侍数人云。本师释迦。示现受生。七十有九。乃般涅槃。吾今得佛之同年。更何所住。又云。卧去坐去。亦何差别。便右胁枕手。垒足而卧。此则知身非实。处疾不乱。奄忽弃世。无觉知者。皇帝降中使特加慰赗。寻策谥号曰大智禅师。即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以禅师能备此本行也。禅师法轮。始自天竺达摩。大教东派。三百馀年。独称东山学门也。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寂禅师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禅师性笃仁厚。天姿通。取舍自在。深净无边。苦已任真。旷心济物。居道训俗。不忘于忠孝。虚往实归。尤见其渊默。有无不足定其体。名数安能极其称。元波难挹。高栋云摧。既离形器之表。当会神通之域。粤七月六日。迁神于龙门奉先寺之北冈。威仪法事。尽令官给。搢绅缟素者数百人。士庶丧服者有万计。自鼎门至于塔所。云绝雷恸。信宿不绝。棺将临圹。有五色祥云。白鹤数十。云光鹤影。皆临棺上。郁霭徘徊。掩而散。近古归墓灵相。未有如斯之盛也。禅师之季曰道深。力方坟而心静。弟子庄济等。营丰碑而志勤。伊余识昧。昔尝面禀。非以文词取拙。将为剋慕在怀。览江夏立铭。涕增横坠。睹太原成论。悲甚慨然。攀缘苦集。愿望都断。有太仆卿濮阳杜昱者。与余法利同事。共集禅师众所知见实录。其馀传闻。不必尽记。且离生灭是究竟无馀。镂盘盂乃古今难沫。顾才不称物。短绠汲深。犹昔人稽首东向。献心庐岳者。以为恳慕之极。况镌刻永世。不犹愈乎。其铭曰。
契真慈者。道为物先。
灵力幽授。降劫生贤。
爰兹大士。寂照宏宣。
惠超三业。心空四禅。
德溥甘露。言感清泉。
翱轩宗极。念护无边。
犹彼檀施兮福未尝有。如彼戒瓶兮物无不受。
石无磷兮白不涅。耐霜兮竹亭雪。
今将离世兮无有量。永离盖缠兮辞生灭。
门人法侣兮无归仰。刻石雕金兮状高节。
庐山兮摧慕。瞻朗谷兮悲绝。
晓了禅师塔碑 武周 · 释忽雷澄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师住匾担山。
号晓了
六祖之嫡嗣也。
师得无心之心。
了无相之相。
无相者森罗眩目。
无心者分别炽然。
绝一言一响。
响莫可传。
传之行矣。
言莫可穷。
穷之非矣。
师得无无之无。
不无于无也。
吾今以有有之有。
不有于有也。
不有之有。
去来非增。
不无之无。
涅槃非灭。
鸣呼。
师住世兮曹溪明。
师寂灭兮法舟倾。
师谭无说兮寰宇盈。
师示迷途兮之义乘。
匾担山色垂兹色。
空谷犹留晓了名。
大照禅师塔铭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奂上人至。
传诸大德意。
令弟子撰和上碑。
但重元门深。
□四海大君者。
我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之谓也。
入佛之智。
赫为万法宗主者。
我禅门七叶大照和尚之谓也。
是以从无因得。
不出三界。
清泰运。
昭宣圆。
常洽著菩萨之本心。
密住依国王之信力。
四生于涅槃者。
不其广欤。
和上讳普寂
俗冯氏。
长乐信都人也。
其先毕公高之后。
毕万入晋。
受邑于魏。
支子食采冯城。
因而得姓。
洎亭为韩上党守。
在赵为华陵君。
异汉征西将军
思义骠骑将军
家于河南
今为河东人也。
祖居士讳道相。
经德营道
晦用藏密。
居士讳会均
艮背园庐。
飞遁乡邑
和上生而茂异。
长而开明。
神清体闲。
气和志远。
栝树虽小。
其根巳深。
河源则微。
其流可大。
欣愿去结。
永言依僧。
尝以德业书绅。
艺术从学。
负笈梁许。
抠衣
博总经籍。
殚极天人。
以为洪范九畴。
周易十翼。
虽奥旨元邈。
然大略回疑。
不若别求法缘。
幽寻释教。
时大梁璧上人以义解方闻。
敷演云会。
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巨石投水。
其入甚多。
修坂走丸。
所适弥远。
重依东都和上受具。
转奉南泉景和上习律。
超契心地。
忽见光明。
随止作行。
得亲近处。
于是贞观嵩阜。
隐居半岩
布褐一衣。
麻麦一食。
中夕叹曰。
文字是缚。
有无是边。
盍不以正戒为墙。
智常为座。
发广大愿。
修具足慈。
他方七宝之山。
路远难到。
自境四念之地。
身乐且安。
犹曰密印者谓之师。
先觉者谓之达。
吾当求矣。
此其时哉。
将寻少林法如禅师
未臻止居。
巳承往化。
追攀不及。
感绝无时。
芥子相投。
遇之莫遂。
甘露一注。
受之何阶。
翌日。
远诣玉泉大通和上
膜拜披露。
涕祈咨禀。
良马易进。
良田易平。
加之思修。
重之勤至。
宝镜磨拂。
万象乃呈。
玉水清澄。
百丈皆见。
衡山之石。
更悟前身。
新丰之家。
自然本处。
此者五岁。
约令看思益。
次楞伽。
因而告曰。
此两部经。
禅学所宗要者。
且道尚秘密。
不应眩曜。
和上旁求僻陋。
宛在园林。
夹江之间。
之下。
鮀蜃每作。
虺蜮交驰。
顷差他人。
必辞痼疾。
和上愿充僧使。
便得经行。
心无所存。
背无所倚。
都忘禅睡。
了悟佛知。
两马一车。
进念同辙。
一鸟二翼。
定慧皆空。
此者复二年。
大通和上深赏重之。
人未之兰若。
今将自之。
大通止曰。
嵩山亦好。
至于再。
诺而居焉。
长安年。
度编岳寺。
神龙岁。
请不哭泣而不言。
缁素坠心。
栋梁落构。
以为四害腾口。
谁者能缄。
五欲乱绳。
谁者能截。
乃合谋悉意。
闻香求花。
鸟随风。
轮随迹。
咸请和上一开法缘。
使四园可游。
八池可浴。
则僧非聚食。
人异散心。
愿闻乐器之音。
用滋毛孔之润。
和上曰。
夫净灯可以照胜宅。
助风可以持宝城
今何为乎。
且千车之声。
不入于耳。
万人之请。
谁听其言。
神龙中
孝和皇帝诏曰。
大通禅师降迹阎浮。
情存汲引。
戒珠圆澈。
流洞鉴于心台。
定水方澄。
结清虚于意府。
原其行也。
既无人而无我。
测其理也。
亦非断而非常。
然而示彼同凡。
奄随运往。
形虽已谢。
教乃恒传。
其弟子僧普寂
夙参梵侣。
早簉法筵。
得彼髻珠。
获兹心宝。
释迦流通之分。
终寄于阿难。
禅师开示之门。
爰资于普寂
宜令统领徒众。
宣扬教迹。
俾夫聋俗。
咸悟法音。
考功员外郎武平一奉宣圣旨。
慰喻敦劝。
和上犹逡巡辞避。
不获巳仍曰。
广大者莫极于虚空。
我性相能遍。
元妙者莫深于开示。
我定慧能传。
未或不从应身。
而建四生法主
未或不登正觉。
而启一佛度门。
曷敢当仁。
以膺求我。
且正见了见。
转次既殊。
浣家锻家。
习性亦别。
草席遇水而紧。
草绳遇水而舒。
地水火风。
青赤白黑。
八万烦恼。
八万解脱。
翳憍慢之山。
金椎难碎。
贪恚之毒。
龙珠不消。
诸生当诵戒经。
以传正受。
开元十三年
恩诏屈于敬爱寺宴坐。
逮十五年。
上将幸于京师也。
优诏曰。
慎言义福宜从驾。
和上留都兴唐寺安置。
由是法云遍雨。
在其根茎。
妙音尽闻。
惟所围绕。
其始也。
摄心一处。
息虑万缘。
或刹那便通。
或岁月渐證。
总明佛体。
曾是闻传。
直指法身。
自然获念。
滴水满器。
履霜坚冰。
故能开方便门。
示直宝相。
入深固藏。
了清净因。
耳目无根。
声色亡境。
三空圆启。
二深洞明。
是故闻者斯来。
得者斯止。
自南自北。
若天若人。
或宿将重臣。
或贤王爱主。
或地连金屋。
或家蓄铜山
毂击肩摩
陆聚水咽。
花盖拂日。
玉帛盈庭。
和上洗然若虚。
旷然若谷。
不见施者。
不知受焉。
遂龙象之所崇。
惟塔庙之所供。
但趫猿自息。
醉象皆调。
闻是名者。
不生四趣。
蒙其润者。
便过四禅。
则有学富蓬山
经通贝叶。
百家奥旨。
三藏真言。
目如曜星。
舌如飞电。
莫不杜口折角。
失客革心。
二十七年秋七月
诲门人曰。
吾受托先师。
传兹密印。
远自达摩菩萨导于可。
可进于璨。
璨钟于信。
信传于忍。
忍授于大通
大通贻于吾。
今七叶矣。
波罗密是汝之师。
奢摩他门是汝依处。
当真说实行。
自證潜通。
不染为解脱之因。
无取为涅槃之会。
诸生殊不知其故。
呜呼。
八月二十四日有弥留。
怡然坐灭于都兴唐寺
享寿八十九。
夏五十二。
闻哀行哭。
临堂抚膺。
云雾冒山。
江河奔海。
沸渭坌入。
阴沈弥望者。
至于百万。
皆曰。
天地德。
不踰昼水。
神明之祐。
未际入流。
今之我闻。
异于汝说。
沐浴智慧之海。
超腾生死之河。
崇化先。
痛深物表。
情可理割。
义可事诠者。
尝以前圣后贤。
示迹开教。
降生所以传法。
归尽所以同凡。
久留则厌闻恐其慢易。
终去则追远欲其怀思。
忘其身而神迁益高。
间其法而事稀弥重。
始终权实之化。
不断不绝。
究竟诱进之益。
无去无来。
河南尹裴公名宽
飞表上闻。
皇情震悼。
诏曰。
大士遗荣。
岂贵于名称。
前王表德。
必在于袖崇。
同德兴唐寺故大德僧普寂
资于粹灵。
是为法器。
心源久
戒行弥高。
既来理而悟空。
每导凡以宗圣。
慈悲所应。
汲引盖多。
冀永年
式宏像教。
遽从迁化。
用谢浮生。
言念于此。
良深悯惜。
宜稽其净行。
锡以嘉名。
示夫将来。
使高山仰止。
可号大照禅师
归本居葬日。
量借威仪手力。
上将变易之岁。
累告门人曰。
久居山水。
缘亦在焉。
及泥日。
天竺兴唐缁似。
皆请卜而厝之。
表而祈之。
唯岳寺一方。
地震雪下。
少室偫巘。
树折霜封。
九月八日
恩私果令归葬。
二十一日。
金棺发轫。
卤簿启行。
或两都倾城。
或四方布路。
持花者林指。
执绋者景移。
三条之中。
泣泪如雨。
重城之外。
号叩若雷
䌽云二时。
自都达岳。
白露数里。
弥川遍空。
二十四日。
穸于岳寺之旧居。
礼也。
门人等修罗死慈。
岛人死义。
血现于体。
绳系于床。
佥某拾衣。
一心起塔。
尘多折轴。
箭重回舟。
衔石而海水可填。
而佛恩难报。
二十八载十一月十五日
恩旨许焉。
仍委寺主慧远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
载令构缉。
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恩旨迁藏海寺于和上河东旧宅。
廓为寺焉。
建塔追崇福也。
且爰自六叶。
式崇一门。
未诵戒经。
或传法要。
大通以凡例起谤。
将弃我闻。
深解依宗。
遽求圣道。
所以始于累土。
渐于层台。
摄之孔多。
学者弥广。
故所付诸法。
不指一人。
西河
有疑夫子。
郑元北海
自袭马融
至于密意除知。
慧心入境。
如因日照。
方见日轮。
终以佛光。
乃明佛道。
岂伊邕也。
而敢议之。
大弟子惠空胜缘等。
相与追过去。
示方来。
一以抒宿心。
存妙用。
一以奉慈训。
宏教门。
腾净行于松阡。
刻师资于石字。
其词曰。
三界渺茫。
四生沈痗。
尘境延歊。
荫欲攻内。
明镜虚受。
大慈圆对。
法鼓震惊。
魔军消溃(其一)
千佛转觉。
七叶相承。
护持俗谛。
应现真僧
长河皎月。
静室明灯。
梵经滋广。
禅林蔚兴(其二)
童稚初心。
儒释兼致。
梁陈咨禀。
伊洛勤匮。
虽臻阃域。
犹执文字。
古城元远。
空门深邃(其三)
逝将分赴。
曾是幽求。
玉泉谷口。
甘露山头。
慧日一照。
浮云四收。
给园都邑
鹫岭嵩邱(其四)
大通往生。
后觉来问。
妙法终启。
苦言未顺。
愿发他心。
稍宏本分。
固让固请。
不矜不训(其五)
德音光被。
皇华荐臻。
曲荷天奖。
昭宣法轮。
总总缁素。
憧憧搢绅。
以智慧水。
洗烦恼尘(其六)
慈摄云奔。
檀施山积。
无相无愿。
不受不斤。
龙象兴补。
塔庙光益。
香花户庭。
护念泉石(其七)
同人将灭。
依宗阐教。
草系尔师。
宴居尔照。
闻哀行哭。
惟艾及少。
命鸟无翼。
慈舟失棹(其八)
渥恩痛悼。
追谥哀荣
塔遂嵩岳
仪从洛城
灵舆顾步。
天乐凄清。
追攀雾委。
感动雷惊(其九)
入室来思。
登坛永慕。
密教不纪。
后生何趣。
石塔兮若割。
仰金字兮如注。
杖亿劫兮昭阳。
与四法兮安住(其十)
天宝元年二月十五日建。
嵩岳寺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三
凡人以塔庙者。敬田也。
执于有为。禅寂者。
慧门也。得于无物。
今之作者。居然异乎。
至若智常不生。妙用不动。
心灭法灭。性空色空。
喻是化城。竟非住处。
所以平等之观。一洗于有无。
自在之心。大通于权实。
导师假其方便。法雨任其根茎。
流水尽纳于海壖。聚沙俱成于佛道。
大矣广矣。不可得而谈也。
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
正光元年。榜闲居寺。
广大佛刹。殚极国财。
济济僧徒。弥七百众。
落落堂宇。踰一干间。
藩戚近臣。逝将依止。
德圆戒。作为宗师。
后周不祥。正法无绪。
宣皇悔祸。道叶中兴
明诏两京。光复二所。
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坛。
八部扶持。一时灵变。
物将未可。事故获全。
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
仁寿一载。改题嵩岳寺
又度僧一百五十人。逮豺狼恣睢。
龙象凋落。天宫坠构。
劫火潜烧。唯寺主明藏等八人。
莫敢为尸。不暇匡补。
王充西拒。蚁聚洛师。
文武东迁。凤翔岩邑。
夙承羽檄。先应义旗。
挽粟供军。悉心事主。
傅奕进计。以元嵩为师。
凡曰僧坊。尽为除削。
独兹宝地。尤见褒崇。
实典殊科。明敕荐及。
不依废省。有录勋庸。
特赐田碾四所。代有都维那惠果等。
勤宣法要。大壮经行。
追思前人。髣髴旧贯。
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
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
方丈十二。户牖数百。
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
重宝妙庄。就成伟丽。
岂徒帝力。固以化开。
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凤阳殿也。
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
昔有石像。故现应身。
浮于河。达于洛。
离京毂也。万辈延请。
天柱不回。惟此寺也。
一僧香花。日轮俄转。
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
置舍利于偫。以抚天下。
兹为极焉。其始也。
亭亭孤兴。规制一绝。
今兹也。岩岩对出。
形影双美。后有无量寿殿者。
诸师礼忏诵念之场也。则天太后护送镇国金铜像置焉。
今知福利所资。演成其广。
珠幡宝帐。当阳之铺有三。
金络花鬘。备物之仪不一。
皆光满秋月。色陵渥丹。
穷海县之国工。得天人之神妙。
逍遥楼者。魏主之所构也。
引流插。上激登楼。
菱镜漾于玉池。金虬飞于布水
食堂前古铁钟者。重千斤。
函二十石。正光年中寺僧之所造也。
昔兵戎孔殷。寇攘偕作。
私邑窃而为宝。公府论而作仇。
后有都维那惠登。发夕通梦。
迟明独往。以一己之力。
抗分众之徒。转战而行。
踰晷而至。虽神灵役鬼。
风雨移山。莫之捷也。
西方禅院者。魏八极殿之馀趾也。
时有远禅师。坐必居山。
行不出俗。四国是仰。
百福攸归。明准帝庸。
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
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于其顶。
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
极地之峻。因山之雄。
华夷闻传。时序瞻仰。
每至献春仲月。讳日斋辰。
雁阵长空。云临层岭。
委郁贞柏。掩映天榆。
迢进宝阶。腾乘星阁。
作礼者便登师子。围绕者更摄蜂王。
其所由焉。所以然矣。
若不以达摩菩萨传法于可。可付于璨。
璨受于信。信恣于忍。
忍遗于钟于今和上寂。
皆宴坐林间。福润宇内。
其枕倚也。阴阳所启。
居四岳之宗。其津梁也。
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
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
湛然观心。了然见性。
学无学。自有證明。
因非因。本来清净。
顿渐者。欲依其根。
设戒律者。将摄乎乱。
然后微妙之义。深入一如。
广大之功。遍满三界。
则知和雅所训。皆法乘。
慈悲所加。尽为佛子。
是以无言之教。响之若山。
不舍之檀。列之如市。
则有和上寺主坚意者。凭信之力。
统僧之纲。崇现前之因。
鸠最后之施。相与上座崇泰都维那昙庆等。
至矣广矣。经之营之。
身田厎平。福河流注。
今昔纷扰。杂事夥多。
是以功累四朝。法崇七代。
感化可以函灵应。缘起所以广元河。
故得尊容赫曦。光联日月。
厦屋宏敞。势蹙山川。
回向有足度四生。镇重有足安万国。
岂伊一邱一壑之异。一水一石之奇。
禅林玲珑。曾深隐见。
祥河皎洁。丹雘澄明而已哉。
咸以为表于代者。业以成形。
藏于密者。法亦无相。
非文曷以陈大略。非石曷以示将来。
乃命道奂禅师。千里求蒙。
一言书事。专精每极。
临纸屡空。愧迷津之未悟。
法主之可通。其词曰。
西域传。耆阇山。
世尊成道于其间。南部洲。
嵩岳寺达摩传法于兹地。
天之柱。帝之宫。
赫奕奕兮飞九空。禅之门。
觉之径。密微微兮通众圣。
镇四国。定有力。
开十方。慧有光。
立丰碑之隐隐。表大福之穰穰。
唐思恒律师志铭 唐 · 常东名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
道不虚行。
必将有授。
受圣教者。
律师而谁。
律师讳思恒
俗姓顾氏
吴郡人也。
曾祖明。
左监门大将军
祖元。
隋门下上仪同三司莱芜郡开国公使持节洪州诸军事洪州刺史
父艺。
皇朝恒州录事参军
并东南之美。
江海之灵。
丞相之端严。
散骑之仁厚。
以积善之庆。
是用诞我律师焉。
律师禀正真之气。
含太和之粹。
生而有志。
出乎其类。
越在幼冲。
性与道合。
儿戏则聚沙为塔。
冥感而然指誓心。
乃受业于持世法师
咸亨中
敕召大德入太原寺。
而持世与薄尘法师皆预焉。
律师深为尘公所重。
每叹曰。
兴圣教者。
其在兹乎。
承制而度。
年廿而登具戒。
经八即预临坛。
参修素律师新疏讲八十馀遍。
弟子五千馀人。
以为一切诸经。
所以通觉路也。
如来金口之言。
靡不该涉。
菩萨宝坊之论。
皆所研精。
天下灵境。
所以示圣迹也。
乃涉方山五台
闻空声异气。
幽岩胜寺。
无不经行。
感而遂通。
所以昭灵应也。
尝致舍利七粒。
后自增多。
移在新瓶。
潜归旧所。
有为之福。
所以济偫品也。
造菩提像一铺。
施者不能爱其宝。
涂山寺一所。
仁者于是子而来。
洗僧乞食。
以生为限。
写经设斋。
惟财所极。
忘形杜口。
所以归定门也。
秀禅师受微妙理。
一悟真谛。
果符宿心。
寂尔无生。
而法身常在。
湛然不动。
而至化滂流。
于是能事毕矣。
福德具矣。
以见生为过去。
则弃爱易明。
以遗形为息言。
则證理斯切。
乃脱落人世。
示归其真。
开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终于京大荐福寺
年七十有六。
和帝代召入内道场。
命为菩萨戒师。
充十大德。
统知天下佛法僧事。
图像于林光殿。
御制画赞。
律师固辞恩命。
屡请归闲。
岁馀方见许焉。
其静退皆此类也。
属纩之夜。
灵香满室。
空乐临门。
悠尔而逝。
若有迎者。
盖应世斯来。
自天宫而暂降。
终事则往。
非人寰之可留。
弟子智舟等。
彼岸仍遥。
津梁中夺。
心猿未去。
龙象先归。
禅座何依。
但追坟塔。
法侣悲送。
且倾都鄙。
其年十二月十五日
葬神禾原涂山寺东。
各愿托胜因。
思陈盛美。
法教常转。
自等于圆珠。
雕斲斯文。
有惭于方石。
铭曰。
圣立万法。
法无二门。
以身观化。
从流讨源。
有为舍筏。
无生定猿。
律师尽妙。
像教斯存。
我有至静。
永用息言。
示以形逝。
留乎道尊。
有缘有福。
求我祇园。
孙平子请祔孝和皇帝 唐 · 陈贞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一
王制。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太祖而七。
昭穆者。
父子之位。
则知七代之庙。
无兄弟之义矣。
殷继成汤
至于帝乙
父子兄弟。
十有二君。
其正代止六而已。
易乾凿度曰。
殷之帝乙
六代王也。
此即兄弟不数为代之明据也。
又殷人六庙。
亲庙四。
而六。
殷代兄弟四人。
相次为君。
若以为代。
便当上毁四室。
如此。
则无复祖祢之祭矣。
古之庙位。
自祢已上。
极于太祖
虽数溢迭毁。
随而上迁。
三昭三穆。
未尝有阙也。
又礼。
大宗无子。
则立支子。
又曰。
为人后者为之子。
无兄弟相为后之文。
所以舍至亲。
取远属。
盖以兄弟一体。
无父子之道。
故父子曰继。
兄弟曰及。
礼兄弟不相入庙者。
假如兄弟代立。
孙侄承统。
告享之日。
不得称嗣子嗣孙。
则当上列云伯考伯祖。
下系云侄子侄孙。
此乃何成七庙之位号。
何成继统之义序焉。
斯又不可之甚者也。
后汉论次昭穆。
定所继之统。
以为盘庚不序阳甲之庙。
而上继先君。
光武不入成帝之庙。
而继元帝
以弟不可继兄故也。
又殷十二代。
唯三祖三宗。
明兄弟相及。
自别立庙。
不必继之七代也。
汉祖列叙七庙。
惠帝不入其数。
岂非文帝之嫡兄乎。
文帝代立。
子孙克昌。
汉之太宗
晋景亦晋文之兄。
景帝绝嗣。
不列七庙之数。
何以知之。
永兴元年谥代祖
景帝为从祖也。
若以晋武越次尊崇其父。
而致庙坏。
遂及乱亡。
何因汉氏迁出惠帝
宗尊文帝
而享代二十有四。
历年四百三十。
殷庙何尝见隳。
汉朝未始经折。
殷汉之盛。
委而不言。
鲁晋之灾。
引以为喻。
是以春秋书太室坏者。
乃垂明诫。
何必闵僖。
晋太庙所以毁折者。
天诛奢丽。
不以迁庙。
然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
辨贵贱之差也。
父子相继。
亿万人之心也。
昭穆列序。
重继统之义也。
孝和皇帝若与圣贞皇帝相亚在庙。
正成六代。
何以辨贵贱乎。
裔嗣绝灭。
何以宗后代乎。
昭穆失序。
何以成继统之义乎。
况国家远遵殷之阳甲
近法汉之成帝
特以孝和实中兴之明主。
开百代不毁之庙。
立园寝。
永以宁神。
岁时烝尝。
与国终始。
有何不可乎。
孝和在则天末年。
自身处储嗣。
昌宗小竖。
素宣威权。
恶盈稔贯。
众所共弃。
南衙宰相归奉。
北门则将军向从。
推崇嗣君。
谁曰不可。
岂若韦氏悖逆。
干纪乱常。
总军国之权。
操生杀之柄。
既行不轨。
欲振凶威。
将诛懿亲。
以绝人望。
睿宗大圣贞皇帝枕戈代邸。
泣血待晨。
志切仇雠。
义殷家国。
沈谋内断。
委策圣明。
开元神武皇帝仰禀成规。
俯怀秘略。
挺身奋臂。
突入北军。
不及终宵。
一戎定保。
致君亲于
拯社稷于阽危。
自开辟以来。
未之有也。
建立圣明之副。
宏宣祖宗之业。
前史不疑汉文继统。
今亦何怪圣贞之代宗乎。
礼兄弟相继。
不称嗣子。
而曰及王。
明当用继先君不继兄之绝统也。
睿宗虽代孝和而立。
故当同继高宗
则两室并存。
便成二穆。
求之于礼。
不可同列于庙。
必须一室别居。
开元皇帝光临区宇。
主祭宗庙。
岂容旁继伯考之绝绪。
遂弃已亲之正统乎。
乃云太庙坏。
缘跻圣贞所致。
僖公后薨。
迁居闵公之上。
称为逆祀。
取类当今。
圣贞皇帝亚室高宗
孝和皇帝特出立庙。
孝和升新寝之后。
圣贞方上祔高宗
斯则未尝一日跻居孝和之上。
引此为證。
岂非诬罔朝廷耶。
孙平子云。
春秋传称君薨卒哭而祔。
祔而作主。
特祀于主。
烝尝禘于庙。
今日有违于此者。
自山陵甫终。
九虞卒哭。
特祀正寝。
祔于太庙。
四时享祭。
于礼何亏。
平子又云。
子虽齐圣。
不先父食。
昔禹不先鲧。
汤不先契。
文武不先不窋
自去岁升祔之后时。
孝和新庙未尝乐悬。
所以差辰。
缘阙备物。
初非承制
盖是权宜。
修教若成。
即当同日。
礼增华省。
具列事由。
岂缘尊卑。
致隔先后。
借如睿宗一室。
诚卑孝和
不可缘睿宗之卑。
六祖之祭。
重尊之道。
礼极继先。
因亲之义。
情殷旁及。
平子云。
今太庙毁。
由臣下阿曲之过。
恐危陛下之国。
太康五年
宣帝地陷梁折。
八年正月
太庙殿毁。
改作新庙。
筑阶及泉。
远徵名材。
杂以铜柱
十二年四月乃成。
十一月又梁折。
据此言之。
天降灾谴。
非枯朽者也。
孔子在齐。
景公在焉。
左右曰。
周使至。
言先王庙灾。
孔子曰。
此必釐王
釐王变文武之制。
而作元黄华丽之饰。
故天诛其庙焉。
有顷。
左右报所灾者釐王
景公曰。
善哉。
圣人之智过人也。
故晋之太庙。
掘地及泉。
杂以铜柱
缀以珠玉。
踰先王之制。
降皇天之罚。
釐王之庙。
异代同诛。
今国家太庙。
因隋旧制。
开皇之际。
创造新都
移故太极殿
苻坚所造。
经今将四百年。
日月滋湥。
朽蠹而毁。
晋朝则新构梁折。
岂得非灾。
唐朝则岁久檐摧。
诚何足怪。
夫论徵说咎。
须义正经理。
苟异于斯。
便成妖妄。
平子不识忌讳。
肆其狂瞽。
危言高论。
谤讼朝廷。
引衰晋之朝。
比圣明之代。
惑乱视听。
渐不可长。
平子又云。
庙虽造毕。
灾尚未除来有何变故。
然史册垂范。
义实多门。
妖孽之兴。
理难固必。
庙檐坠落。
自有别由。
天道难知。
岂得专尤别庙。
且庙屋虽年湥朽坏。
圣上犹兢惧不已。
尊儒学于内殿。
刑书于外朝。
居纤以礼。
侧身修德。
同殷汤之罪已。
等周文之小心。
纵今荧惑守辰。
犹能退舍。
况咎徵不见。
逆说其灾。
平子又云。
庄公三十二年薨。
闵公二年吉禘。
自薨至禘。
尚有二年。
春秋犹非其失礼。
禘。
其可得乎。
不亦太速乎。
后又云。
春秋閒淫雨弥旬。
伤稼败邑。
汉书五行志。
简宗庙不祷祀。
逆天时。
则致此灾也。
夫水以润下为体。
不能润下者。
水德微也。
何系于淫雨哉。
斯乃妄引淫雨。
證成咎徵。
牵合灾祥。
推于宗庙。
平子既前非速于祭禘。
后嫌不祷祀。
前后立义。
互相矛盾。
速称越礼。
复贻灾。
未详二途。
何者为适。
且祔后时享。
与禘全殊。
烝礿无愆。
何名为。
虐旱淫雨。
时运或然。
尧日汤年。
安能累德。
平子言伪而辩。
礼所不容。
宿大通和尚塔敬(一本无敬字)赠如上人兼呈山人 盛唐 · 崔曙
 押麌韵
引用典故:支公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映月,漠漠云近户。
(一作云)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一作长出世),谢尔申及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