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删定四分僧戒本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
自戒本之行东夏也。曹魏中世。
法护创传。羯磨乃明。
戒本盖阙。姚奏关辅
方译广文。觉明法师
首开律部。因出戒本。
附译传写。高齐御历。
盛昌佛日。三方释侣。
二百馀万。法上大统
总而维之。沙门慧光
当时僧望。班联统。
摄御是图。以夫振纽提纲。
修整烦惑。非戒不立。
非戒不宏。更以义求。
纂辑遗逸。重出一本。
广流千世。则其本首题归敬者是也。
隋运并部。沙门法愿
所出。宗理爽文。
后学凭附。卒难通究。
乃准的律部。连写戒心。
通被汾晋。最所倾重。
则其本首题戒德者是也。参互三本。
雠校同异。通会皆附正经。
摘理义无不可。是以先达晚秀。
奉而莫遗。意在忘筌。
岂惟文绮。世有惰学浮侈之徒。
博观未周。随言计执。
同我则审难为易。异听则达是言非。
比周成俗。卒未惩晓。
尝以馀景。试为通之。
所诠。我今说戒。
之所出。我说木叉。
及披律解。木叉是也。
出初戒。则云不还。
所传词。便言不舍。
检律诚释。违
取意统文。莫非还净。
如斯举例。其相可知。
若夫戒德戒宗。诚明定慧。
销烦静务。超世超生。
初涉门津。会归舟济。
非文不启。非义不通。
妙识两缘。双袪二执。
荡焉无累。纷诤何从。
今余所述。还宗旧辙。
芟略繁芜。修补乖竞。
词理无昧。投说有踪。
庶几言行并传。愚智通解。
悠悠来裔。未达斯归。
略为题引。序之云尔。
南海寄归内法传 初唐 · 释义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原夫三千肇建。爰彰兴立之端。
百亿已成。尚无人物之序。
既空洞于世界。则日月未流。
实阒寂于惨舒。则阴阳莫辨。
暨乎净天下降。身光自随。
因餐地肥。遂生贪著。
香稻。转次食之。
身光渐灭。日月方现。
夫妇农作之事兴。君臣父子之道立
然而上观青象。则妙高色而浮光。
下察黄舆。乃风荡水而成结。
而云二仪分判。人在其中。
感清浊气。自然而有。
阴阳陶铸。譬之以洪炉。
品物财成。方之于埏埴者。
盖寡听曲谈之谓也。于是岳峙星分。
含灵蔓延。遂使道殊九十六种。
谛分二十五门。僧祛乃从一□而万物始生。
世则因六条而五道方起。或露体拔发
将为出要。或灰身椎髻。
执作升天。或生乃自然。
或死当识灭。或云幽幽冥冥。
莫识其精。眇眇忽忽。
罔知所出。或云人常得人道。
或云死便为鬼灵。或谈不知蝶为我己。
不知我为蝶形。既偫迷于蜾羸。
复聚惑于螟蛉。比混沌于鸡子。
方晦昧于孩婴。斯皆未了由爱。
欲生藉业。而有轮回苦海。
往复迷津者乎。然则亲指平途。
躬宣妙理。说十二缘起。
获三六独法。号天人师
称一切智。引四生于火宅。
拔三有于昏城。出烦恼流。
登涅槃岸者。粤我大师释迦世尊矣。
创成觉龙河。九有兴出城之望。
后移光鹿苑。六道盛归依之心。
初转法轮。则五人受化。
次谈戒躅。则千生伏首。
于是阐梵响于王舍。获果者无穷。
酬恩惠于父城。发心者莫算。
始自了教。会初愿以标诚。
终乎妙贤。契后期于结念。
住持八纪。宏济九居。
教无幽而不陈。机无微而不纳。
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
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
以为宅有者大。非戒兴则非灭。
存生者小。过律显则过亡。
且如恚损轻枝。现生龙户。
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善恶之报。固其明矣。
于是经论兼施。定慧俱设。
摄生之纲。唯斯三藏乎。
既而亲对大师。教唯一说。
随机拯物。理亡他议。
及乎糵舍初辞魔王。或欢喜之志。
熙连后唱无灭。显亡疑之理。
可谓化缘斯尽。能事毕功。
遂乃迹灭两河。人天掩望。
影沦双树。龙鬼摧心。
致使娑罗林侧。泪下成泥。
哭者身边。血如华树。
大师唱寂。世界空虚。
次有宏法应人。结集有五七之异。
持律大将。部分为十八之殊。
随所见闻。三藏各别。
著下裙则裾有偏正。披上服则叶存狭广。
同宿乃异室绳围。两俱无过。
受食以手执画地。二并亡愆。
各有师承。事无和杂。
诸部流派。生起不同。
西国相承。大纲维四。
其间离分出没。部别名字
事非一致。如馀所论。
此不繁述。故五天之地。
南海诸洲。皆云四种尼迦耶。
然其所钦。处有多少。
摩揭陀则四部通习。有部最盛。
信度则少兼三部。乃至正量尤多。
北方皆全有部。时逢大众。
南面则咸遵上座。馀部少存。
东裔诸国。杂行四部。
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
南海诸洲。有十馀国。
纯唯根本有部。正量时钦。
近日已来。少兼馀二。
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
唯末罗游少有大乘耳。诸国周围。
或可百里。或数百里。
或可百驿。大海虽难计里。
商舶惯者准知。良为掘伦。
初知交广。遂使总唤昆崙国焉。
唯此昆崙。头捲体黑。
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
赤脚敢曼。总是其式。
广如南海录中。具述驩州正南。
步行可馀半月。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
上景南至占波。即是临邑
此国多是正量。少兼有部。
西南一月至跋南国。旧云扶南
先是裸国。人多事天。
后乃佛法盛流。恶王今并除灭。
迥无僧众。外道杂居。
斯即赡部南隅。非海洲也。
东夏大纲。多行法护
关中诸处僧祇。旧兼江南岭表。
有部先盛。而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处。
其经夹以为题目。详观四部之差。
律仪殊异。重轻悬隔。
开制迢然。出家之侣。
各依部执。无宜取他经事。
替己重条。用自开文。
见嫌馀制。若尔则部别之义不著。
许遮之里莫分。岂得以其一身。
遍行于四。裂裳金杖之喻。
乃表證灭。不殊行法之徒。
须依自部。其四部之中。
大乘小乘。区分不定。
北天南海之郡。纯是小乘。
神州赤县之乡。意在大教。
自馀诸处。大小杂行。
考其致也。则律检不殊。
齐致五篇。通修四谛。
若礼菩萨。读大乘经。
名之为大。不行斯事。
号之为小。所云大乘。
无过二种。一则中观。
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
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
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
孰是孰非。同契涅槃。
何真何伪。意在断烦惑。
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
重增沈结。依行则俱升彼岸。
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
理无乖竞。既无慧目。
谁鉴是非。任久习而修之。
幸无劳于自割。且神州持律。
诸郡互牵。而讲说撰录之家。
遂乃章钞繁杂。五篇七聚。
易处更难。方便犯持。
显而还隐。遂使覆一篑而情息。
听一席而心退。上流之伍。
苍髭乃成。中下之徒。
白首宁就。律本自然。
落漠读疏。遂至终身。
师弟相承。用为成则。
论章段则科而更科。述结罪则句而还句。
考其功也。实致为山之劳。
覈其益焉。时有海珠之润。
又凡是制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
岂得故为密语。而更作解嘲。
譬乎水溢平川。决入深井。
有怀饮息。济命无由。
准检律文。则不如此。
论断轻重。但用数行。
说罪方便。无烦半日。
此则西方南海。法徒之大归矣。
至如神州之地。礼教盛行。
敬事君亲。尊让耆长
廉素谦顺。义而后取。
孝子忠臣。谨身节用。
皇上则恩育兆庶。纳隍轸虑于明发。
偫臣则莫不拱手。履薄呈志于通宵。
或时大启三乘。广开百座。
布制底于八泽。有识者咸悉归心。
散伽蓝于九宇。迷途者并皆回向。
皇皇焉农歌畎亩之中。济济焉商咏舟车之上。
遂使鸡贵象尊之国。顿颡丹墀。
金邻玉岭之乡。投诚碧砌。
为无为。事无事。
斯固无以加也。其出家法侣。
讲说轨仪。徒众俨然。
钦承极旨。自有屏居幽谷。
脱屣樊笼。漱岩流以遐想。
坐林薄而栖志。六时行道。
能报净信之恩。两期入定。
合受人天之重。此则善符经律。
何有过焉。然由传受讹谬。
轨则参差。积习生常。
有乖纲致者。谨依圣教。
及现行要法。总有四十章。
分为四卷。名南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并杂经论等十卷。
并录附归。愿诸大德。
兴宏法心。无怀彼我。
我善可量度。顺佛教行。
勿以轻人。便非重法。
重曰。然今古所传。
经论理致。善通禅门。
定潋之微。此难悬嘱。
且复粗陈行法。符律相以先呈。
备举条章。考师宗于实录。
纵使命沦夕景。希成一赞之功。
燄绝朝光。庶有百灯之续。
阅此则不劳尺步。可践五天于短阶。
未徙寸阴。实镜千龄之迷躅。
幸愿检寻三藏。鼓法海而扬四波。
皎镜五篇。汎慧舟而提六欲。
虽复亲承匠旨。备检元宗
然非浚发于巧心。终恐受嗤于慧目云尔。
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奏 唐 · 僧潜真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此经凡有三译。一西晋太熙中法护翻。
名佛土严净经。文势多古。
语理幽。二天后久视中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
名文殊受记经。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
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箓。
人归宝图。德厚乾坤。
明侔日月。仁恕滋物。
夷狄仰德而输诚。慈惠利生。
正教承风而演化。顷者鄜坊节度使御史中丞杜冕奏。
为国请诸大乘经。明诏下于祇园。
梵旨开于贝叶。因请三藏不空。
译此经等。数十部
续有敕下。天下梵宇。
各置文殊菩萨像。以旌圣功也。
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皆三藏所请。
三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
身口意业。秘密修持。
戒定慧学。显通宣畅。
唐梵文字。声韵具知。
传译此经。善符圣旨。
文质相兼。灿然可观。
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
幸陪清众。谬在翻传。
虚空藏经。课虚润色。
猥蒙驱策。述疏赞扬。
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
今之所作。盖有由焉。
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学尽法源。
行契心本。亲睹灵境。
密承圣慈。故久在清凉。
属兴净业。仍于现处。
建窣堵波。寻觐法缘。
来诣京国。以此经为大事。
以大圣为本师。显扬圣德。
无过此者。乃稽首三藏。
誓传大圣法门。不以潜真庸虚。
转祈和尚。邀令述作。
和尚不念有前之鄙陋。又令赞释此经。
窃难契真诠。敢不尽其愚讷。
东林寺经藏碑铭 五代 · 李肇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释迦者流有十二部经。由儒之诗书易礼乐春秋。皆立言垂教之本。儒无文字。则天下久已大坏。三藏之说不行。西方圣人之教几乎息矣。若声闻乘之四谛门。缘觉乘之十二因缘门。菩萨乘之六波罗蜜门。以至佛乘之一切种智。生而知之则已。学而知之者。向微斯文。是必懵然不自知其术也。人主擅万乘之权。富有四海。至于生死报应之际。常必瞿然。有生之徒奔走之不暇。实由斯言之烜赫而致化。夫塔庙庄严之为像教。其用大矣。佛有天龙大会。未尝不以契经为事。佛灭后。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传焉。西土以胡文纪之。谓之梵书。科斗文字之类也。著以贝叶。谓之梵夹。杀青为简之类也。后汉天竺人摩腾。始至中国。出其文二十四章。翻为隶书。其后稍稍不绝。至沙门法护。遍游西国。达言语之不通者。究三十六书之体而还。梵书之诂训音义。然后大备。虽为道滋广。而难能亦甚。盖以事生六合之外。教出五常之后。时人无能知者。小则误于文句。大则失其宗旨。道安尝叹释经有五失本三不易。故信奉之代。亦以名臣佐而成之。自汉永平唐开元。祖述之士凡一百七十六人。有桑门之重译。有居士之覃思。有长老之辨论。有才人之撰集。校其经律论传记文集删改之。惣五千四十八卷。号为实录。其中贞观法师元奘作居多。五分其数有其一。其为该博。首出前辈。而历代精舍。能者藏之。方之兰台秘阁。而不系之官府也。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惟王公达于众庶。靡不求之。以至徼福祐。防患难。严之堂室。载之舟车。此其所以浩瀚于九流也。庐山山岳之神秀。而东西林为海内名刹。有惠远道安之遗风。四百馀年。钟磬之音不绝。然而三藏经论。阙而无补。元和四年云门灵澈。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于廉问武阳韦公。公应之如响。往年公夫人兰陵萧氏终。有钗梳佩服之资。而于荆州买良田数顷。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增以清白之俸。而经营焉。爰即洪州诸寺。杂理其事。雕函饰轴。渍檗磨墨。僧谋而吏职。暑兆而寒就。先命度地之宜。以图建置。默设规制。悬成剞劂。乃结搆而浮于江。以至于东林。施为殿堂。用尊秘。得浮槎大德义彤为之主。受持洒扫者七人。以备名山之阙。而资学者之求。公之素志尔。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寺。尝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不可。遂发私誓。四十馀。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逸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非尊师之意。并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馀卷。立为别。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命开元崇福旧录。惣一万卷。举以志函。随函以命轴。微尘句偈。如在常中。然后金口之说流于娑婆者。尽在于兹山也。五年。韦公薨。七年博陵崔公以仁和政成。悯默旧绩。由是东林以遗功得请篆刻之盛。其成公志。故家府从事李肇为之文曰。
多罗之教,神道不测。
迦叶承之,布西域兮。
毗尼之用,其法翼翼。
优波受之,垂作则兮。
昙之文,演畅宗极。
苾刍龙象,甚奇特兮。
三者之藏,倾如轥墨。
王公大人,为之饰兮。
韦公之绩,崔公之德。
及兹宝藏,何崱屴兮。
崇崇彤公,合发愿力。
传之历劫,千百亿兮。
炉峰之北,灵坛之侧。
系之迦陁,金石刻兮。
敬美尚宝弟以七言长律卅句及洪崖图古方壶为寿倚语作答数亦如之而悽然之旨殊矣 明 · 王世贞
七言排律 押支韵
叨开制府西陲,听说悬弧已自悲。
晚得一城如斗大,可云千骑上头宜。
交同矍圃三差在,迹似湘峰九尽疑。
地远青山无捷径,天寒白雪有连枝。
洪崖画迹开元代,梁苑罍樽武帝时
万里并将棠棣颂,百年先废蓼莪诗
夜听风雨床难接,春勒池塘草更迟。
五短久应输散骑摩诘荐弟缙谓已五短缙五长徵拜散骑常侍,二难端合避僧弥(晋人云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
清朝尚玺强增秩霍子孟事),醉客将军谬保持阮嗣宗事)
所愿赐绯行简白乐天之弟行简俱五十赐绯乐天诗集),宁容剪白表微嗤韦表微云吾年五十拭镜剪白以游少年间取一班一级不见其味也)
雄心老骥羞人问,小技雕虫懒众知。
今是昨非孤抱合(归去来辞语),宦情文思一时衰李孝贞云五十之年倏焉已过宦情文思一时尽矣)
长怜北海如流语北海岁月如流五十之年公今始满),未信平原乐词陆平原有五十时清酒浆炙柰乐何语)
家有鉴湖那用乞,车还下泽不言疲。
由来损益多深味,学易年今尚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