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臣轨序(轨一作范)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七
盖闻惟天著象。庶品同于照临。惟地含章。群生等于亭育。朕以庸昧。忝位坤元。思齐厚载之仁。式罄普覃之惠。乃中乃外。思养之志靡殊。惟子惟臣。慈诱之情无隔。愿申殚恳。上翊紫机。爰洎众僚。聿匡元化。伏以天皇明逾则哲。志切旁求。簪裾总川岳之灵。珩佩聚星辰之秀。群英莅职。众彦分司。足以广扇淳风。长隆宝祚。但母之于子。慈爱特深。虽复巳积忠良。犹且思垂劝励。昔文伯既达。仍加喻轴之言。孟轲巳贤。更益断机之诲。良以情隆抚字。心欲助成。比者太子及王。巳撰修身之训。群公列辟。未敷忠告之规。近以暇辰。游心文府。聊因炜管。用写虚襟。故缀叙所闻。以为臣轨一部。想周朝之十乱。爰著十章。思殷室之两臣。分为两卷。所以发挥德行。镕范身心。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若乃遐想绵载。眇鉴前修。莫不元首居尊。股肱宣力。资栋梁而成大厦。凭舟楫而济巨川。唱和相依。同功共体。然则君亲既立。忠孝形焉。奉国奉家。率由之道宁二。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臣主之义。其至矣乎。休戚是均。可不深鉴。夫丽容虽丽。犹待镜以端形。明德虽明。终假言而荣行。今故以兹所撰。普锡具僚。诚非笔削之工。贵申裨道之益。何则。正言斯重。元珠比而尚轻。巽语为珍。苍璧喻而非宝。是知赠人以财者。唯申即目之欢。赠人以言者。能致终身之福。若使佩兹箴戒。同彼韦弦。修己必顾其规。立行每观其则。自然荣随岁积。庆与时新。家将国而共安。下与上而俱泰。察微之士。所宜三思。庶照鄙诚。敬终高德。凡诸章目。列于后云。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序 初唐 · 释义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循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其间或西域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莫不咸思圣迹。罄五体而归礼。俱怀旋踵。报四恩以流望。然而胜途多难。宝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实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遗命(跋南国有千江口)。或忘飧几日。辍饮数晨。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设令得到西国者。以大唐无寺。飘寄悽然。为客遑遑。停托无所。遂使流离萍转。罕居一处。身既不安。道宁隆矣。呜呼。实可嘉其美诚。冀传芳于来叶。粗据闻见。撰题行状云尔。其中次第。多以去时年代近远存亡而比先后。
和杜麟台元志春情 初唐 · 沈佺期
押职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嘉树满中园,氛氲罗秀色。
不见仙山云,倚琴(一作瑟)空太息。
沈思若在梦,缄怨似无忆。
青春坐南移,白日忽西匿。
蛾眉返清镜,闺中不相识。
祭大禹庙文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
维贞元元年某月某日。皇帝遣某官。以牢醴之奠。敬祭于大禹之灵。惟王德配乾坤。智侔造化。拯万类于昏垫。分九州于洪波。经启之功。于今是赖。巍巍荡荡。无得而名。顾以眇身。辱承大宝。时则异于今古。道宁间于幽明。虽依圣垂休。谅非可继。而勤人励已。窃有所希。迨兹八年。理道犹昧。沴气郁结。降为凶灾。邦无宿储。野有饿殍。上愧明哲。下惭生灵。夙夜忧惕。如蹈泉谷。所资漕运。用拯困穷。厎柱之间。河流迅激。舟楫所历。罕能获全。爰命工徒。凿山开道。避险从易。涉安代危。嗷嗷烝人。俟此求济。仰祈幽赞。以集丕功。享于克诚。庶答精意。
庐山东林寺律大德熙怡大师碑铭 中唐 · 许尧佐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三
大师讳熙怡。姓曹氏。桂阳人也。旧勋前烈。垂休积庆。史氏详之矣。夫真如不远。其要在乎无垢。妙理不深。其要在乎见性。本于真实。畼于虚空。俾聆芳咀润。孜孜请益。则大师之教也。大师体识深静。风度端敏。受具戒于南岳。修律仪于东林。常趺坐一室。而四方学者。差肩继踵。发此柔软。纳其归依。嘉言玉振。微文冰释。故崇德雅美。临坛持法。垂五十年。尝以至德初隶东林寺。居耶舍塔院。数逾二纪。而信心长者。怀甘奉贽。纷然并进。监厨守藏。不遑祗受。既而悉归精舍。颁于众僧。大师率门人。布衣粝食而巳。故推巳以见相。因相而归空。搜阅精微。钻研旨要。常若背闷。而针石不能及也。故中夜累叹。有神人抚背。殊形骇物。斯须乃去。自知穷讨经论。切磋心要。加以律仪端静。受持勤至。感通之应。固难尽书。至于山鹿归仁。林鸟效祉。大师之室。不足骇也。大历五年。跻五老峰。望彭蠡。临瀑布。乃构凌云精室。为经行之地。旁引泉窦。以涤尘垢。近蹑松壑。以求清凉。丹崖云岫。势若屏牖。然趋风望景。攀危辇重。翼如而至者。难以数计。积十馀年。乃止大林精庐。杖屦衣巾。屏居一室。行住坐卧。无非道场。乃淬法刃。燃慧炬。俾夫恂恂围绕者。割其缚。导其迷。洗然而自得也。贞元中。归东林戒坛院。以为吾道巳成。吾教巳行。十二年丙子岁秋七月二十七日。召门弟子曰。吾随化还。须臾寂灭。僧腊五十。报龄七十一。州闾赴吊。道路衔悲。宗师既没。法教畴依。莲沼芜涸。禅林凋折。以其年八月十四日。迁座于香谷原。从人欲也。大师精贯六艺。旁达百氏。常与故太师鲁国公颜真卿故丞相天水赵公憬故郑滑节度兼御史大夫范阳卢公偫今吏部侍郎宏农杨公于陵为参禅之侣。幽键洞发。宏言两得。门人法粲道镜道宁道深道琛道建利𧦬等。并三明继轨。四禅绍迹。缘起皆泯。空有两诠。卜商传阙里之教。龙树演迦维之法。其旨一也。咸以夙承甘露。愿勒贞珉。铭曰。
演畅微妙,经行道场。
昭昭大师,启迪无方。
孰云虚空,不可思量。
普涤缘念,永清心地。
异物幽赞,灵鸟效瑞。
景行如存,追思不匮。
白日在水,澄虚则明。
至人临池,无垢则清。
信而不渝,冲而不盈。
宛彼堂庑,空留法象。
门人绍德,禅灯继朗。
式播芳尘,以慰瞻仰。
移元徵君书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
徵君足下。行奇操峻。舍明天子贤宰相。退隐于陵阳。踞见青山。傲视白云。得丧不可摇其心。荣辱不能动其志。桎拲冠冕。泥滓禄位。甚善甚善。苟与足下同道者。必汲汲自退。名惟恐闻。行惟恐显。老死为山谷人矣。或名欲遗千载。利欲及当今者。闻足下之道。可以不进其说耶。日休闻古之圣贤。无不欲有意于民也。苟或退者。是时弊不可正。主惛不可晓。进则祸。退则安。斯或隐矣。有是者。世不可知其名。俗不能得其教。尚惧来世圣人责乎无意于民故也。此谓之道隐。其次者。行不端于巳。名不闻于人。欲乎仕则惧祸。欲乎退则思进。必为怪行以动俗。诙言以矫物。上则邀天子再三之命。下则取诸侯殷勤之礼。甚有百世之风。次有当时之誉。此之谓名隐。其次者。行有过僻。志有深傲。饰身不由乎礼乐。行巳不在乎是非。入其室者惟清风。升其牖者惟明月。木石然。糜鹿然。期夫道家之用。以全彼生。此之谓性隐。然而道隐者贤人也。名隐者小人也。性隐者野人也。有夫尧舜救世汤禹拯乱之心者。视道隐之人。由夫樵苏之民耳。况名与性哉。今天下虽无事。河湟有黠虏之患。岭徼有逋蛮之虞。主上焦心灼思。晏询夜谋。宰相战慄于岩廊。百执事奔走于朝右。然尚未复贞观开元之大治。有致君于唐虞。跻民于仁寿者。其人则鲜。其求则勤。元纁之聘。屡降于山林。少微之星。但明于霄汉。此真足下之所高视也。呜呼。斯时也。山林之间。宜倒衣以接礼。重趼以应命。赴明天子千年之运。成大丈夫万世之业。勋铭于钟鼎。德著于竹帛。可不盛哉。夫主上知足下之道久矣。加以郡守荐之。宰相誉之。虽锡命屡颁。而高风转固。接物日简。入山益深。且足下将为道隐乎。则道隐者世不可知其名。俗不能得其尚。足下之名尚矣。丹青于世矣。岂谓道隐哉。将为名隐乎。则名隐者以怪行动俗。以诙言矫物。足下之道。伸之而伊夔。屈之而夷齐。岂谓名隐哉。将为性隐乎。则性隐者饰身不由乎礼乐。行巳不在乎是非。足下顷荐名于有司。客位于侯伯。岂所谓性隐乎。然三隐者。足下皆出其表。复何为而高卧哉。如终卧陵阳而不起。是废乎古人之道者也。仲尼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也。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巳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夫前二者。圣人之所不为。足下之学杨墨乎。申韩乎。何其悖于道也。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则舜不为高蹈也。舜不为真隐也。足下其亦有意乎。如纳仆之言。翻然而起。醒然而用。朝庭必处足下于大谏。次用足下于宰辅。其在大谏也。以直气吹日月之翳。以正道立天地之根。先黜陟于朝廷。次按察于侯国。其在宰辅也。外以道宁四夷。内以法提百揆。俾天地反妖为瑞。使阴阳易愆为穰。然后以元菟乐浪为持节之州。昆崙崦嵫作驻跸之地。又不知房杜姚宋何人也。果行是道。罄南山之竹。不足以书足下之功。穷百谷之波。不足以注足下之善。以足下之风。可以知仆之志。以仆之道。可以发足下之文。故不远千里。授书于御者。用以吐仆臆中之奇贮也。仆之取舍。自有方寸。异时无望于足下。发函之后。但起无疑。不宣。日休再拜。
逍遥咏 其八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逍遥名有理(原注:夫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虽道无常名,而名有常理。以其绵日月而不老,配天地而长存,故得谓之逍遥矣。),得一便知空(原注:既穷真一之门,便造真空之境。夫如是则得无所得,得之大也;知无所知,知之至也。)。
道本皆深邃(原注:源至道之来,则持(原校:宋作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及也。信所谓深而且邃矣。),凡为不易穷(原注:崆峒绝境不可以苟求,汗漫真踪不可以力致。至若心期玉室,志慕丹台者,凡有所为,未易穷也。)。
品流才雅淡(原注:餐朝霞而养素,吸沆瀣以食(原校:宋作含)精。既曰清虚,识惟雅淡。若此之品流,即仙方(原校:宋作才)耳。),格致意潜通(原注:格致玄同,机关密契。志以道宁,意潜通也。)。
救世传相益(原注:万年神术,良足以救世也。传而习之,则有以见复性命之源,践长生之域,斯可谓之益矣。),因成顺八风(原注:吐故纳新,澄神导气。内凝一真之性,外调八节之风。动顺天和,咸归妙本。)。